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

楚雄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12月30日印發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楚雄州人民政府
全文
第一章 總論
一、編制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19年12月26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了《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技術指導組和流域組成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技術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方案提出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分析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推動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實現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目標打下良好基礎。2020年3月,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印發了《雲南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技術方案的函》(雲環函〔2020〕142號)。
水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一個版塊,楚雄州屬於長江、紅河兩大流域,“十三五”以來,通過控源截污、環境整治、疏浚活水、生態修復、面源防治、加強監管等措施,2020年楚雄州各流域均達到水質目標要求及考核要求,25個省控及以上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7.5%,龍川江西觀橋斷面由長年劣V類水質實現提前“脫劣”,25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水環境質量在“十三五”期間有所改善,重點污染水域水質改善明顯,主要污染指標濃度下降,總體水質穩中向好。
“十三五”期間,楚雄州水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與“三水”統籌系統治理、水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推進全州美麗河湖建設,促進楚雄州打造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建設全省最美麗州市之一的目標仍存在差距。為推動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改善全州水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高人民民眾生活環境質量。楚雄州根據生態環境部和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要求組織編制了《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的制定和落實,將有力推動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根本改善,對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標任務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為實現2025年美麗楚雄第一個五年目標以及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二、規劃編制範圍和期限
(一)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為楚雄州全境,包括2市8縣、103個鄉鎮,國土總面積28438平方千米。
長江流域:包括除雙柏以外的7縣2市72個鄉鎮,共設定11個國控斷面,21個省控斷面(含兩個跨界省控斷面)。
紅河流域:紅河流域包括2市2縣(南華縣、祿豐市、楚雄市、雙柏縣)34個鄉鎮,共設定4個國控斷面,5個省控斷面。
(二)規劃時限
基準年:2020年,部分數據更新至2021年。
規劃期:2021-2025年。
三、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概況
(一)自然環境概況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中部偏北,地跨北緯24°13′~26°30′、東經100°43′~102°32′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自古為“省垣屏障、滇中走廊、川滇通道”。楚雄州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市相望,是省會昆明市西出滇西7州(市)及緬甸的必經之地,故有“迤西咽喉”之稱。州府駐楚雄市城區,海拔1773米,東距省會昆明106.9千米。楚雄州地跨金沙江、紅河兩大水系,分水嶺以北為金沙江水系,以南為紅河水系。金沙江屬長江上游段,境內幹流全長151.9公里,流域面積17091.48平方公里,涉及除雙柏縣外的7縣2市,占全州土地面積的60.1%。金沙江在州境內的主要河流有5條,分別為漁泡江、萬馬河、龍川江、猛果河、蜻蛉河。紅河流域在境內主要河流有2條,分別為禮社江和綠汁江,境內幹流全長164.8公里,流域面積11346.9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9.9%。
(二)社會經濟概況
2020年,全州生產總值達1372.16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41.12億元,工業增加值336.07億元),增長6.0%;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13.6%;地方財政總收入191.16億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28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8.66億元,比上年下降3.7%;外貿進出口總額994922萬元,比上年增長43.4%;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85元,比上年增長3.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1元,增長7.0%;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比上年增長0.5%;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6.3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四、“三水”現狀及環保設施建設情況
(一)水生態環境質量現狀
1.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
“十三五”期間,楚雄州共設國控省控斷面25個,其中:國控斷面7個,省控斷面18個。2020年,除姚安縣蜻蛉河王家橋斷流,監測次數達不到要求,不參與評價外,其餘24個監測斷面(點位)均達標,達標率為100.0%,水體優良率為87.5%。
“十四五”期間,楚雄州共設國控省控斷面41個,其中:國控斷面15個,省控斷面26個,根據2021年監測數據,41個斷面水質優良率為87.8%,其中國控斷面水體優良率為86.7%,省控斷面水體優良率為88.5%。
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狀
楚雄州共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22個(壇罐窯水庫同屬於“千噸萬人”和鄉鎮級水源地),其中縣級以上25個、“千噸萬人”13個(含壇罐窯水庫)、鄉鎮級85個(含壇罐窯水庫)。根據2021年監測數據,25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Ⅲ類及以上水質要求,全年水質達標率為100%;13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84.6%;85個鄉鎮級飲用水源地,2021年開展水質監測84個,水質達標率為91.7%。
3.水污染物排放情況
根據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楚雄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44172.08噸,氨氮1608.14噸,總氮5560.90噸,總磷549.25噸。
工業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997.44噸,氨氮26.85噸,總氮74.64噸,總磷10.84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493.01噸,食品製造業96.13噸,煤炭開採和洗選業89.43噸。上述三個行業合計占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68.03%;氨氮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12.25噸,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6.69噸,醫藥製造業2.59噸。上述三個行業合計占工業源氨氮排放量的80.19%;總氮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29.32噸,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3.8噸,醫藥製造業7.54噸。上述三個行業合計占工業源總氮排放量的81.27%;總磷排放量位居前3位的行業:農副食品加工業7.01噸,醫藥製造業1.22噸,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15噸。上述三個行業合計占工業源總磷排放量的86.53%。
農業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21978.1噸,氨氮315.23噸,總氮3202.47噸,總磷348.35噸。種植業水污染物排放(流失)量為氨氮135.65噸,總氮2033.36噸,總磷166.37噸;畜禽養殖業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21523.23噸,氨氮162.53噸,總氮1118.46噸,總磷182.48噸;水產養殖業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454.87噸,氨氮17.06噸,總氮50.65噸。
生活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20808.53噸,氨氮1176.58噸,總氮2177.49噸,總磷188.81噸。城鎮生活源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8950.68噸,氨氮899.09噸,總氮1541.77噸,總磷122.5噸;農村生活源排放量為化學需氧量11857.85噸,氨氮277.49噸,總氮635.72噸,總磷66.31噸。
(二)水資源保障現狀
1.水資源量及分布
楚雄州受地形氣候影響,年降水量較相鄰州市偏少,屬典型的滇中乾旱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63mm,水資源總量63.22億m,僅占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58億m的2.93%。2020年全州年平均降水量784.4mm,折合年降水總量223.16億m,比上年偏多15.2%,比常年偏少12.2%,屬枯水年份。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為15.6%。水庫蓄水能力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11.7%,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3;已建成大中型水庫27座,蓄水能力占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6.8%,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4。2020年全州水資源總量為42.30億m,產水係數為0.19,人均水資源量1536m。
2.水資源變化趨勢及開發利用情況
從2010-2020年近十年全州降水量和地表水資源量分析,2010-2014年為連續枯水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少11.7%-30.7%;2015-2018年降水量逐步回升至正常水平,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多0.1%-8.3%;2019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少23.8%,2020年降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少12.2%。
2015年全州水資源利用率為14.7%,2020年全州水資源利用率為15.6%,上升0.9個百分點。2020年十縣市中水資源利用率最高為元謀縣37.7%,其次為牟定31.7%;水資源利用率最小為雙柏縣5.8%,其次為大姚縣7.8%;其餘各縣(市)水資源利用率在9.6%-27.8%之間。
3.生態流量保障狀況
2019年底,全州共有中小型水電站89座,其中中型水電站1座(大姚縣多底河水電站裝機5萬千瓦)、小型水電站88座(裝機5萬千瓦以下)。楚雄州嚴格落實《雲南省水利廳雲南省生態環境廳關於貫徹落實水利部生態環境部關於加強長江經濟帶小水電生態流量監管檔案精神的通知》精神,開展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編制“一站一策”方案,確保小水電生態流量下泄。2020-2022年全州共退出小水電站28座,完成整改的小水電站60座。全州生態流量監管平台建設已完成,泄放設施改造已全部完成。
4.河流斷流情況
楚雄州為典型滇中乾旱區,“十三五”期間大部地區重旱,部分地區輕旱到中旱,河流水量偏少,春季部分河流出現斷流,2020楚雄州平均降雨量784.4mm,較常年同期偏少12.2%,龍川江楚雄市蒼嶺段,元謀縣元馬鎮、黃瓜園鎮段,蜻蛉河沿岸種植業較為發達,農業灌溉是主要用水大戶,旱季,農業灌溉用水量大,加之流域內部分水利工程未按規範下放生態流量,河道生態流量不足,龍川江(元謀段)、蜻蛉河(姚安段)、青龍河均出現斷流情況。
5.湖庫低水位線運行情況
西靜河水庫。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導致水庫自淨能力下降。水庫匯水區降雨較常年偏少,入庫流量較低,水庫長期病險運行。2021年西靜河水庫最大庫容503.53萬m,僅為總庫容1123.45萬m的44.81%,年平均庫容348.03萬m,為總庫容1123.45萬m的30.97%。
洋派水庫。水庫控制徑流面積50.4平方公里,總庫容約4549萬m,承擔著下游7萬餘畝農田、20多萬人的灌溉用水和人畜飲水。經過60多年的運行,因淤積、病險嚴重,長期處於低水位運行,導致水體自淨能力下降,水質變差。
(三)水生態狀況
1.濕地建設狀況
據2012年濕地資源調查,全州共有濕地1436塊(條),濕地面積46.93萬畝,占國土面積的1.07%。其中自然濕地31.05萬畝,占濕地總面積的66.16%;人工濕地15.88萬畝,占濕地總面積的33.84%。有河流濕地995條(塊),面積330.67萬畝,湖泊濕地12塊,面積1859.1畝;沼澤濕地6塊,面積1991畝。楚雄州2020年濕地資源變化核查省反饋數據顯示,楚雄州濕地面積53.931萬畝。其中:自然濕地31.343萬畝,人工濕地22.588萬畝,濕地保護率74.28%,自然濕地保護率72.34%。
2.河湖水域岸線管控
為進一步做好河流的管理與保護工作,保障河道行洪及堤防安全,保護河道生態環境,根據《雲南省水利廳關於加快推進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的通知》(雲水河長〔2019〕2號)檔案精神,全面完成了流域面積1000km以上的12條河流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劃定面積1808km,河湖岸線保護率100%,完成上級下達管控目標。
3.金沙江流域水生態調查情況
楚雄州針對金沙江流域水生態問題開展生態調查,調查時間為2018年9月11日-18日,調查範圍覆蓋龍川江、蜻蛉河、萬馬河等流域幹流及主要支流,共35個採樣調查點。
(1)浮游植物數量。共觀察到浮游植物64屬106種,綠藻門的種類最多,有47種,分別占全部藻類種類的44.34%;其次是硅藻門,有32種,占全部藻類種類30.18%,再次為藍藻門,有15種,占全部藻類種類的14.15%;裸藻門有5種,占全部藻類種類的4.71%,甲藻門有4種,占全部藻類種類的3.77%,隱藻門、黃藻門和金藻門各1種,分別占全部藻類種類的0.94%。35個樣點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是19690個/L,其中密度最高的是蜻蛉河上游,姚安縣下口壩水庫斷面,密度為70708個/L,密度最低為蜻蛉河源頭區,姚安縣太平鎮老苴村斷面,密度僅為2825個/L。35個樣點的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是0.0648mg/L,其中生物量最高的是龍川江幹流青山嘴水庫斷面,生物量為0.4978mg/L,生物量最低的是蜻蛉河源頭區,姚安縣太平鎮老苴村斷面,生物量僅為0.072mg/L。調查中所觀察到的浮游植物中組成有以下顯著的特點:一是不同水域類型浮游植物種類組成不一樣,河流中浮游植物以硅藻門植物種類為主,水庫中以綠藻門植物種類居多。二是調查中的藻類基本為廣布種。三是流域內已建設水庫較多,河道中也有一些喜靜水的藻類存在,可能是庫區中的藻類隨下泄水進入河道,並在河道中生存。
(2)浮遊動物。15條河流和3個水庫共檢出浮遊動物47科84屬122種。其中原生動物32科38屬60種,占總種數的49.18%;輪蟲9科19屬28種,占總種數的22.95%;枝角類5科16屬23種,占總種數的18.85%;橈足類3科10屬11種,占總種數的9.01%。在調查的35個樣點中,浮遊動物種類組成有如下特點:一是不同類型水體浮游生物組成不一樣,河流中以表殼蟲、沙殼蟲和臂尾輪蟲等喜流水的種類為主,水庫以纖毛蟲和晶囊輪蟲物種占優勢,枝角類和橈足類種類也較豐富;二是普登河、龍川江等河流在元謀縣境內河流平直,水流較緩,一些喜靜水的種類也出現在河道中;三是調查區域的上游多建有水庫,導致河道浮遊動物受上游水庫影響較大,一些水庫中的枝角類和橈足類也會出現在河道中。
(3)魚類情況。楚雄州水域共記錄有魚類6目12科29屬31種,土著魚類有17種,外來魚類14種。䱗、青魚、草魚、鰱、鱅和黃顙魚等為楚雄州常見引入養殖經濟魚類;棒花魚、食蚊魚和子陵吻鰕虎魚等為引種養殖帶入的外來種魚類,其中外來物種丁鱥,疑似養殖逃逸個體。土著種魚類中,除鯽、鬍子鮎、鯉、黃鱔外,其餘均為小型魚類。調查記錄到的所有魚類中沒有國家級和省級保護魚類,也沒有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各水系魚類組成:龍川江30種,其中土著魚類16種;萬馬河25種,其中土著魚類14種;漁泡江25種,其中土著魚類12種。由於近年來降雨減少,生產生活用水量增加,導致龍川江黃瓜園段、蜻蛉河姚安段和龍川江青龍河經常性斷流,導致龍川江土著魚類明顯減少。
4.重點湖庫富營養化狀況
2021年楚雄州開展監測的重點湖庫6個,分別是楚雄市的九龍甸水庫、西靜河水庫和團山水庫,姚安縣紅梅水庫、牟定縣中屯水庫、祿豐市東河水庫。根據2021年監測數據,處於中營養狀態的湖庫有5個,分別是西靜河水庫、九龍甸水庫、紅梅水庫、中屯水庫和東河水庫;團山水庫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
(四)水環境風險狀況
為了提高政府應對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的應急能力,有效預防和控制突發生態環境事件的發生。楚雄州印發了《楚雄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試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十縣市均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試行)》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圍繞防範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這一主線,不斷加強應急隊伍基礎能力建設,實施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嚴格環境風險管控,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目前,全州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完善,基本形成完善的突發環境事件監測機制。
(五)污染源治理現狀
1.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楚雄州十縣市均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2020年建成並穩定運行污水處理廠11個,總處理規模24.7萬噸/天。截至2020年,累計建成污水管網47.27公里,污水處理總量達7380.22萬噸,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
2.鄉鎮污水處理現狀
楚雄州轄區內103個鄉鎮,截至2020年已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25個,主要分布在龍川江流域,總設計處理能力為2300立方米/天(近期),現實際運行規模為1156立方米/天,設計管網長度32公里、實際管網建成30公里。正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19個,主要分布在紅河流域、蜻蛉河、龍川江。剩餘59個鄉鎮尚未開展集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主要分布在楚雄市10個、南華縣8個、姚安縣6個、大姚縣8個、永仁縣2個、元謀縣8個、祿豐市9個、武定縣8個。
3.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狀
楚雄州共有12167個自然村,截至2020年底,完成污水治理的自然村共有6709個,其中完成污水收集處理的自然村數800個、納管自然村數293個、有設施的自然村507個、資源化利用自然村5909個,自然村污水治理率達55.14%,自然村污水收集處理率達6.58%。
4.工業廢水處理現狀
楚雄州共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3個,其中國家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2個,園區內工業廢水堅持分級分類處置原則,按照“一企一策”進行管理,部分企業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自行處置後外排或回用,部分企業工業及生活污水依託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置,實現了轄區內工業廢水均得到有效處置。楚雄州各類型工業企業218家(不含養殖和污水集中處理),其中工業廢水直接進入江河湖庫等水環境的16家,排水能力為6.7萬噸/天,楚雄市分布的排污工業企業最多,祿豐市次之。排放廢水的工業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龍川江、綠汁江流域,主要從事中成藥生產、金屬礦採選和食品加工等行業。
5.城市垃圾收集處理現狀
截至2020年底,楚雄州共有10座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廠,其中楚雄市有1座垃圾填埋場、1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除元謀縣外其餘9縣市各有1座垃圾填埋場。
楚雄州十縣市縣城已經有較為完整的垃圾“收集-轉運-最終處置”系統。垃圾桶、垃圾中轉站、垃圾清運車等垃圾收集清運設施均已按規範設定,其中楚雄市、南華縣和元謀縣生活垃圾運至楚雄市生活垃圾及再生資源焚燒發電廠進行處理,祿豐市、永仁縣、大姚縣、姚安縣、武定縣、牟定縣、雙柏生活垃圾運至各縣垃圾填埋場進行處理。
(六)水生態環境監管狀況
1.建立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責任落實機制。為全面推動領導幹部切實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促進自然資源資產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環境安全。一是建立《楚雄州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強化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嚴格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二是制定《楚雄州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規劃(2018-2020年)》《楚雄州貫徹落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的實施意見》《楚雄州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辦法(試行)》,目前,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全面開展。
2.全面推行州縣鄉村四級河長制。楚雄州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在全州河湖庫渠全面推行州、縣(市)、鄉(鎮)和村四級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庫渠管理保護機制。全州共有578條河流、1209座水庫、87座壩塘、140條渠道納入河長制管理,共設定州、縣、鄉、村四級河長6038個,村(居)民小組巡查員6688名,設定州、縣(市)、鄉鎮、村河長公示牌2853塊。
3.建立健全水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楚雄州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規定(試行)》,構建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責任體系。從嚴從實督察檢查,進一步健全完善環保督察體系,採取暗訪督察、隨機督察、回訪督察等方式,深入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專項檢查,推動環保督察向縱深發展。進一步健全完善格線化環境監管機制,建立州、縣(市)、鄉鎮、村4級格線化環境監管體系,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覆蓋、不留死角”。進一步強化環境執法,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嚴懲重罰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五、“十三五”水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與存在問題
(一)工作成效
1.全面完成“十三五”水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
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與楚雄州人民政府簽訂的《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2016-2020年,納入國家和省考核的地表水優良水體(達到或優於Ⅲ類)斷面比例達到66.7%以上,到2020年,消除劣V類水體,龍川江西觀橋斷面水質由劣V類提升至IV類。完成國家規定的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目標。為完成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楚雄州採取工程和管理等措施,通過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圓滿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2.率先開展“大比拼”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
2018年12月以來,楚雄州率先開展“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大比拼,認真分析楚雄州水生態環境質量方面弱項、短板,根據爭先進位要求,將水體優良率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2項指標作為大比拼標桿,將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消減控制目標作為大比拼標兵。全州上下共同努力,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3.龍川江西觀橋斷面提前實現“脫劣”
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對西觀橋斷面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調研,專題研究斷面水質達標工作,成立水環境治理專班,通過控源截污、環境整治、疏浚活水、生態修復、面源防治、加強監管等措施,龍川江西觀橋斷面水質由長年劣Ⅴ類水質實現“脫劣”,2020年斷面水質達Ⅳ類。
4.金沙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穩步推進
開展金沙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機制,更好地運用經濟槓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形成流域保護和治理的長效機制,全州共設定考核點位13個,2019年全面進行考核。
5.開展水生態環境調查監測
2018年9月11日-18日,楚雄州針對金沙江流域水生態問題開展生態調查,範圍覆蓋龍川江、蜻蛉河、萬馬河等流域幹流及主要支流,共35個採樣調查點,為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數據。
6.實施重點工程,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十三五”期間,楚雄州生態環境部門共向上爭取水污染防治資金項目31個,爭取到位資金34633萬元,其中長江流域項目29個,紅河流域項目2個。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並投運項目17個,完成項目總投資14627萬元,在建項目14個,項目總投資20006萬元。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部分河道水質較差,人水矛盾突出
“十三五”以來,楚雄州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局部區域受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難度大等因素制約,局部水體水質改善壓力較大,菜園河木果甸村和蜻蛉河王家橋斷面還未“脫劣”,永定河麥拉斷面存在水質下降風險,龍川江西觀橋斷面、小天城斷面,北甸河關山場斷面和星宿江水文站斷面被列為十四五期間水質提升斷面,但從近年監測數據來看,穩定達標難度大。
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保障不足
楚雄州地處滇中少雨地區,境內無天然湖泊,過境水難以利用,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汛期和豐水期水量較多,而旱季和枯水期水量不足,水資源不平衡、不充足的問題十分突出。用水方式上存在用水粗放、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費等問題。隨著人口的增加,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工農業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資源分布與土地資源、經濟布局、生態環境保護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凸顯,尤其是近年來,楚雄州降雨較少,乾旱嚴重,水庫蓄水量嚴重偏少,龍川江元謀段、蜻蛉河姚安段、龍川江支流青龍河在旱季出現斷流現象,西靜河水庫、洋派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
3.局部河流水生態破壞突出,水生生物多樣性受損
全州部分河道改造項目因項目實施時對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認識不足,部分河道存在過度“硬化、白化、渠化”現象,破壞了河道水生生物生境,影響生物多樣性。全州僅金沙江流域部分河流開展過水生態調查,全州水生態環境現狀底數不清。受乾旱缺水影響,龍川江、青龍河均存在魚類減少的情況。
4.局部水體重金屬超標,突發性和累積性水環境風險並存
楚雄州境內85個鄉鎮級和13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目前已完成了保護區劃定,但規範化建設未全面鋪開,南華縣老廠河,楚雄市九龍甸水庫、西靜河水庫、團山水庫等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記憶體在部分村莊、農田等,存在污染隱患;牟定郝家河流域銅礦區存在重金屬污染環境風險。祿豐北甸河流域屬老工業基地,上下游周邊有大小企業15家,其中涉磷化工4家,雖然沒有生產廢水直接外排,但存在遺留廢渣及滲漏液泄漏風險。
5.水環境監測監管能力不足,水環境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近年來隨著環保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生態環境監測任務也越來越重,楚雄州生態環境監測隊伍存在人員不足、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監測工作需求。受制於地方財力不足,楚雄州環境監測系統部分監測儀器設備性能落後,不能滿足監測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環境管理工作更加複雜,目前水生態環境監管主要採取現場檢查的形式,監管能力滿足不了水環境保護的需求,水環境監管效率不高,技術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水環境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管理隊伍薄弱。
6.水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未理順,與高水平保護存在差距
楚雄州水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需進一步理順與加強,高效可行的跨部門、跨地區流域治理協調機制尚未建立,完善的水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需進一步加強,河庫水生態紅線及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需進一步探索,水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和追責體制未完善,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力度不夠。
六、“十四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目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及水污染防治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寫入憲法、黨章,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十九大提出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及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並明確“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等任務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雲南的生態保護。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要求雲南“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並明確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新定位。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又一次明確指出,雲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雲南省委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汲取滇池沿岸違規違建的沉痛教訓,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開展生態保護治理修復,全面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升“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的影響力,讓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良田沃土成為各族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現人民民眾期望的“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美好願景。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水質改善壓力較大。楚雄州地處滇中乾旱地區、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流域內國控斷面水質尚未達到保護目標,生態環境退化和失衡風險越來越大;二是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短板。從全州及水質下降斷面的污染貢獻分析,城鎮生活源是各項主要污染物的第一大來源,近年來,全州城鎮化逐年提高,人口逐漸向市區、主城區遷移,集聚態勢依然不減,造成特定區域城鎮生活源污染物排放增加。此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管網配套不足,缺乏運維技術和運維經費,部分設施閒置,未能發揮應有環境效益;垃圾收集轉運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流域水生態工作基礎薄弱。水生態環境監管能力不足,浮遊動植物、魚類、濕地保護等方面長期以來缺少系統性和長久性調查評估,缺少有效監管措施,與新時期要求的“三水統籌”監管還有較大差距。部分水庫水資源利用調度制度還不完善,部分河段存在脫水、乾涸等問題。流域整體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依然任重道遠,總磷治理任務重、面源污染防控難度大,主要湖庫富營養化風險,部分濕地功能受損,流域水生態保護整體性不足。
第二章 規劃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打造“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先行區”的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持續推進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創建成果,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先行示範區”,為築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作出楚雄貢獻。
二、基本原則
(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最佳化促進作用,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二)“三水”統籌、系統治理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系統推進工業、農業等產業污染治理及生活污染治理、流域面源治理、河湖生態流量保障,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風險防控,同時兼顧河道湖庫安全達標治理等任務。
(三)突出重點、有限目標
根據區域近遠期目標,結合現狀問題,系統謀劃,以水環境污染、水生態破壞、生態流量匱乏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銜接《楚雄彝族自治州“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2035年美麗中國和本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開展規劃要求與任務分解。以近期2025年可達目標為重點,合理分解年度目標任務,區分輕重緩急,分步實施。
(四)典型引領、重點突破
在流域整體分析的基礎上,識別流域典型問題及重點區域,並進一步在控制區及控制區梳理過程中,細化典型區域及重點問題,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通過建設典型示範區,抓住重點矛盾,解決關鍵節點主要卡點問題,保證目標實現。
(五)上下聯動、形成合力
注重與國家、省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楚雄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楚雄州“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根據國家和流域層面自上而下明確總體部署要求,加強省級與地方的銜接,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問題、成因、目標、任務、責任等清單的落實。
三、空間管控
進一步與國家、省構建的流域空間管控體系相銜接,並結合地方實際強化水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將水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層層分解到州級各部門及十縣市人民政府,形式了水陸統籌的保護空間。以國控斷面和省控斷面為重點,細化管控單元,制定重點流域保護方案,儘可能按小流域實施精細化管理。
四、規劃目標指標
“十四五”期間,以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為目標。到2025年,41個省級以上控制斷面優良率力爭達到92.7%。15個國控斷面優良率力爭達到93.3%,西觀橋斷面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木果甸村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到Ⅳ類。26個省控斷面優良率力爭達到92.3%,小天城斷面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關山場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到Ⅳ類,王家橋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到Ⅳ類,其他斷面水質保持穩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達到100%,鄉鎮和“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省下達目標。解決龍川江、蜻蛉河、青龍河生態缺水問題,洋派水庫和西靜河水庫水位線提升,實現“有河有水”目標,全面消除富營養化湖庫。具體指標見表1。
第三章 規劃重點任務
深入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和《雲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落實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責任,嚴格考核問責。以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實施以匯水斷面為基礎的水環境管理,有序開展工業、農業農村水污染防治,加強龍川江和紅河兩大水系保護修復,持續開展水源地保護,不斷提升楚雄州水生態環境質量。
一、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一)構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立足長江流域龍川江、蜻蛉河、漁泡江、永定河、萬馬河、菜園河、水城河、猛果河、北甸河,紅河流域綠汁江、禮社江傳統優勢農業發展基礎,聚焦生豬、肉牛、蔬菜、水果、核桃、花卉、中藥材、糧食、食用菌等重點產業,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生產端和加工端增值增效,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體系。發揮地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圍繞冬早蔬菜、花卉、野生菌、畜牧業、現代種業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生產端基地標準化建設。建設高端蔬菜基地、精品花卉基地、野生菌保育基地、錯季水果基地和育種天堂。鞏固提升核桃、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二)打造一批綠色食品品牌
以長江流域龍川江,紅河流域綠汁江、禮社江及其一級支流為重點,在河流沿岸200米範圍內推廣綠色生態農業,推進綠色有機蔬菜認證,力爭有效認證產品達300個以上,全力打造元謀冬早蔬菜、元謀小番茄、楚雄魔芋等蔬菜區域綠色品牌,提升農業品牌化水平。聚焦“一縣一業”,推進元謀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元謀和南華“一縣一業”示範縣、元謀和祿豐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實施名企名品一體化評選,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加快形成“楚雄粳稻”、“元謀冬早蔬菜”、“大姚核桃”、“南華野生菌”、“雙柏中藥材”、“永仁水果”、“祿豐花卉”、“姚安肉牛”、“牟定腐乳”等“一縣一業”品牌,深化品牌建設、提升品牌價值。集中打造主導產業綜合產值達10億元以上、30億元以上和50億元以上不同梯次的“一縣一業”品牌,到2025年,力爭創建4個省級“一縣一業”示範縣(或特色縣),認定200個以上州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
(三)最佳化產業園區布局
挖掘各縣市的資源、區位、產業基礎等優勢條件,剖析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貫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方針,結合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障、水生態改善目標,提出調整產業發展定位、產業發展目標、產業發展方向的措施和建議。以鄉鎮為基礎,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在保障當地民生的前提下,明確產業結構需要最佳化調整、產業發展需要轉型升級的區域。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推進資源要素向產業園區聚集,按照楚雄州“三線一單”的要求,加強產業分類引導落地,最佳化產業園區的產業分工和空間布局。
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確保飲水安全
根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環境保護技術要求》(HJ773-2015)要求,繼續完善縣級以上、“千噸萬人”及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實施飲用水源地水環境保護工程,近期實施西靜河、九龍甸、團山、老廠河等存在環境風險水源地保護工程;遠期,治理工程向“千噸萬人”及鄉鎮級飲用水源地延伸,強化水源保護區整治、污染綜合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到2025年,所有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千噸萬人”及鄉鎮級飲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達到飲用水水質要求;強化水源地監控能力建設,加強監測預警,水質分析研判,保障飲水安全;強化飲用水供水全過程監管。實施從源頭到水龍頭的全過程控制,落實水源保護、工程建設、水質監測檢測“三同時”制度,加強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的全過程管理。縣(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監測和評估本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用戶水龍頭出水水質的飲用水安全狀況,並向社會及時公布飲用水安全狀況信息。健全飲用水供水安全協調聯動工作機制,實行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三、加快推進城鄉控源截污,持續推進人水和諧
(一)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
常態化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有口皆查、應查盡查”要求,建立排查組織體系,實現排查全覆蓋;持續開展排污口監測工作,對重點排污口開展監督性監測工作,必要時開展加密監測,實時掌握排污口污染物排放情況;實施排污口分類整治,按照“依法取締一批、清理合併一批、規範整治一批”要求,以截污治污為重點,有序推進排污口整治工作;加強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和水務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落實排污口監督管理責任;嚴格落實入河排污口審批制度,建立排污口資料庫,實行動態管理。
(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
1.嚴格環境準入。一是加快推進“三線一單”成果套用,資源開發、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應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水環境風險管控等工作的重要依據和生態環境監管的重點內容;二是強化“三線一單”與國土空間規劃等銜接,從嚴把好生態環境準入關。禁止在水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區域內﹐建設新增相應不達標污染指標排放量的工業項目。
2.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布局。一是最佳化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和工業園區結構,引導新增工業項目向工業園區集中﹐建設一批節地型工業園區和土地集約利用型企業;二是集中整治工業園區、高新區等,整合一批規模小、布局散、產業層次低的園區;三是繼續加快對傳統行業的升級改造,促進紡織、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食品飲料、紙業印刷等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四是加快引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與醫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3.加強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按照分類整治、分期建設原則,因地制宜,開展工業園區污水治理。一是採取園區自查,州市核查的模式,全面摸清園區污水處理現狀,建立整治清單;二是限期整治,制定整改方案,實行“一園一策”、“一企一策”,明確整治任務和整治措施,按期完成整治任務;三是實施驗收銷號制度,對完成整治任務的組織驗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銷號。2023年以前國家級工業園區污水管網質量和污水收集處理效能明顯提升,污水得到有效處理;2024年年底前,長江乾支流1公里範圍內化工園區實現上述目標。2025年年底前,省級工業園區實施上述目標。
4.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整治。一是強化工業企業達標排放監管,深化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造紙及紙製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等行業整治,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二是著力解決金屬表面處理、有色金屬冶煉、廢塑膠等行業污染問題;三是推動重污染企業退出。繼續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藥製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改造或依法關閉。
5.強化“散亂污”排查和監管。以不符合產業政策、產業布局、發展規劃,未辦理相關審批手續,不能穩定達標排放以及其他違法生產的企業(作坊)為重點,全面開展小型企業和作坊進行拉網式排查和清單式、台賬式、格線化管理,分類實施關停取締、整合搬遷、整改提升等措施。建立“排查、巡查、舉報、整治”分段式責任制度。堅決關停用地、工商手續不全並難以通過改造達標的企業;對污染物排放超標企業,限期治理。
(三)城鎮水污染治理
1.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深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完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提標改造,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及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補齊老城區、城郊等區域設施及管網短板,全面整治管網錯接混接和雨污不分等問題,推進城鎮排水系統數位化管控,基本消除污水管網空白區、污水直排。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7%以上,重點鎮污水設施覆蓋率達100%。
2.推進鄉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相結合,將鄉鎮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推動城鄉市政基礎設施等配套一體化發展和互聯互通,推動城鎮基礎設施(供水、污水收集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廁所等)向周邊有條件的村莊延伸,積極推進“燃氣下鄉”工程,完善鄉鎮公廁建設,以城鄉融合建設發展促進鄉村基礎設施配套提檔升級,助力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護型等村莊分類提升。到2025年,全州鄉鎮鎮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處理廠(站)處理率達到75%以上;全州鄉鎮鎮區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85%。
3.推進城鎮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和無害化處理。按照“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原則,落實住建部《關於推進建築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楚雄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楚雄州環衛設施專項規劃(2019-2035年)》要求,全面推廣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及處理全鏈條運行體系,完善有害垃圾、餐廚(廚餘)垃圾、建築垃圾處理設施、再生利用回收系統設施和轉運設施建設,全面整治舊垃圾填埋場。到2025年,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覆蓋率達7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0%,城市(縣城)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85%;楚雄市和祿豐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80%;其餘縣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60%。
4.加大對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積極增加污水處理廠設施設備更新投入,督促污水處理廠加強運行管理,增加備品備件,嚴格領導輪班值守,強化24小時線上監測,升級污水處理能力,加強設施設備檢查檢修,確保污水處理設備安全穩定運行。加大污水排放管理和環保問題督查檢查力度,加強對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加大整治沿街經營性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污水亂排直排,嚴厲處罰私搭亂接排污管網等違法排污行為,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率,確保城市水體達標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四)農業和農村污染防治
1.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及健康養殖。編制縣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推動種養結合和糞污綜合利用,規範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和管理。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自主開展出水監測。加強規模以下養殖戶畜禽污染防治,推廣“截污建池、收運還田”等畜禽糞污治理模式。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合理控制養殖規模和密度,嚴格水產養殖投入品管理,嚴禁非法使用藥物。開展以漁淨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水產養殖節水減排。到2025年,畜禽養殖污染得到嚴格控制,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
2.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強農業投入品規範化管理,健全投入品追溯系統,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以糧食主產區、園藝作物優勢產區、蔬菜集中產區等為重點,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機械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施肥技術。鼓勵秸稈還田、畜禽糞肥還田、種植綠肥、積造農家肥、開發商品有機肥,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增強農民綠色健康發展意識,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推行精準施藥。持續推廣套用性誘劑、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等環境友好型農藥品種,依法禁限用高毒農藥。推進農業高效節水,實施生態脆弱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0%。
3.統籌推進農膜秸稈回收利用。在種植密集區域,探索農田殘膜、秸稈等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鼓勵開展農膜回收綠色補償制度,推廣普及標準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廣經濟產量高、秸稈產量小的優良品種,推進農膜秸稈源頭減量。健全完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和長效機制,推動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健全秸稈收儲供應體系,進一步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探索、培育壯大一批產業化利用主體,提升秸稈商品化收儲和供應能力;構建秸稈利用補償制度,完善秸稈資源台賬制度,推進秸稈利用長效化運行。到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
4.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為指導,優先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接合部、旅遊風景區等村莊生活污水。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改廁治理有效銜接,積極推進糞污無害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選取具有區域代表性的村莊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示範,探索符合農村實際、低成本、低耗能、高效率、易維護、易推廣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和技術。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率達15%,農村污水治理率達45%。
四、強化水資源的調度管理,確保河道有水
(一)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嚴格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十四五”期間,楚雄州將繼續理順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機構。理順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計畫用水、水資源費徵收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的分級管理體制;嚴格落實“六項嚴格管理”,強化水資源保護、落實“三條紅線”、加強水資源管控、健全水資源產權與水權管理機制、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型機關、節水型企業、節水型罐區創建,推進工業、農業、生活節水。到2025年,構建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制度,健全雙控指標體系和制度體系,有效落實主要措施,使全州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管理全面加強。
(二)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
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健全龍川江、綠汁江、蜻蛉河等河流主要控制斷面基本生態流量、區域流域水量分配、主要領域用水定額等水資源剛性約束指標體系,嚴格實行區域流域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全面推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制度,嚴格水資源用途管制,在水資源緊缺和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地區,壓減高耗水產業規模,發展節水型產業。完善水資源監督考核制度,依託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取用水計量監測,加強重點用水戶監管,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取用水監管能力。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可用水量的地方,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用水量的地方,限制審批新增取水。
(三)保障河湖生態用水
合理確定龍川江、普度河、猛果河、漁泡江、蜻蛉河等重點河流生態流量,制定並實施全州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量。完善生態流量調度與監管機制,確定河湖生態流量,研究出台河湖生態流量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生態流量監測體系,加強河湖生態調度,適時適度實施流域性、區域性生態補水,改善楚中、楚北等地區的河湖生態狀況。全面推進小水電清理整改,逐步落實小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措施。
(四)增強水資源調蓄能力
圍繞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和重大戰略布局,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原則,統籌配置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充分挖掘現有工程供水潛力,適度超前、提速規劃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骨幹水源工程,系統提升資源化利用能力。最佳化水庫空間布局,新建、擴建一批供水水庫。加快推進小石門水庫、九龍甸水庫擴建等大型水庫建設,加快建設直苴水庫、小箐河水庫、桂花水庫等一批在建中型水庫,加快推進定遠河、羅申河、馬龍河等一批中型水庫,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型水庫,著力提高水資源調蓄能力。實施洋派水庫、西靜河水庫恢復正常蓄水位項目。充分挖掘水庫水源潛力,通過科學配置和最佳化調度,發揮各類水源調節互補的作用。建立完善水庫後汛期運行水位動態調控制度,科學利用雨洪資源。提高全州水資源調蓄能力和城鄉供水、農田灌溉保證率,有效緩解工程性缺水突出的問題,增強供水保障能力。
(五)最佳化區域水資源配置
強化流域與區域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引水、連通、增效、提水並舉,構建東西聯通、江庫聯調、區域聯網的一體化供水格局。創造條件積極開展以滇中引水為重點的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滇中引水工程楚雄州二期工程。最佳化全州各區域之間、乾支流之間、流域之間關鍵性水系連通,加快推進漁泡江河庫連通工程岔河引水項目、麻柳水庫至丙令水庫連通等一批工程。加快推進水庫清淤工作,充分發揮現有水源的供水能力。推進大中型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有序實施烏東德、觀音岩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作為支流水利工程的有效補充,推進流域統籌配置水資源。
五、加快推進河道生態修復,恢復河道生態功能
(一)加強全州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
開展全州水生生物資源與環境本底調查,準確掌握水生生物資源和棲息地狀況,建立水生生物資源資產台賬。加強全州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提高監測系統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套用。
(二)科學開展增殖放流
建立增殖放流制度,強化日常監管和增殖效果評價工作。完善增殖放流管理機制,科學確定放流種類及規格,合理安排放流數量,加快恢復水生生物種群適宜規模。建立健全放流苗種管理追溯體系,嚴格保障苗種質量。
(三)加強水生態環境修復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流域生態保護,強化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主要江河水源涵養。開展洋派水庫水生態綜合整治與修復,繼續推進青山嘴水庫水生態綜合整治與修復,推進龍川江、蜻蛉河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恢復區域水動力條件,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
四)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
健全濕地保護體系,將全州重點濕地納入保護範圍,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全面建立濕地分級管理制度;加強濕地生態修復,實施武定菜園河濕地建設;全面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強“世界濕地日”“濕地月”等科普宣傳,普及濕地知識,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良好氛圍。到2025年,力爭濕地保護率達65%以上,保持濕地總面積不降低。
六、做好水環境風險防控,確保水環境安全
(一)飲用水源風險防控
建設完善水源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全面提升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分析能力,構建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監測網路;加強例行監測頻次,跟蹤分析水質變化的原因,加強安全研判,加強備用水源的水質監測和監控,保證城鎮應急供水系統正常運行。及時發布水質預警信息,不斷提高水源預警監控能力。以縣(市)為單位組織編制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壓實風險防範責任;定期開展環境狀況調查與風險評估,多措並舉及時消除環境隱患;實施水源地保護工程,開展西靜河、九龍甸、團山、老廠河等存在環境風險水源地保護重點工程。
(二)工業環境風險防控
實施郝家河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消除重金屬污染。遠期,實施郝家河(受重金屬污染)河段水生態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河流水生態環境;加強祿豐市北甸河流域企業監管力度,常態化開展磷石膏渣庫和危險廢物貯存場所等重點設施環境風險隱患排查,避免磷石膏渣和滲漏液進入河道。
七、加強水生態環境監管,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
1.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完善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管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推動改革全面落地見效。分級分類推進縣市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建設,確保監測機構能力滿足監管需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推動解決有編無人的現狀。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執法工作機制,實行“局隊合一”,逐步完善“聯合執法+同步整改+精準服務+環保普法”執法模式。推動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配備環境執法人員。完善環境監管及執法人員選拔、培訓、考核等制度,提高隊伍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與執法任務相配備的能力保障,完善保障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用車、手持快速檢測儀等執法設備,規範環境執法隊伍著裝等執法裝備。探索“局隊站”合一模式,將執法監測納入綜合行政執法體系。做好基層執法人員身份轉隸工作,推動各級生態環境執法機構列入政府行政執法部門系列。
2.健全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體系。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開展執法機構規範化示範創建。加快補齊應對氣候變化、農業農村、生態監管等領域執法能力短板,推進執法能力規範化建設。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進一步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健全生態環境格線化監管體系以及聯合執法、區域交叉檢查和專案查辦等制度。創新執法方式,加強線上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運用。加強監管執法平台建設,依託雲南省“智慧環保”大數據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移動執法系統“智慧執法”信息化建設,實現從現場執法可視化、處罰審批電子化和處罰標準智慧型化。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信息共享、執法高效、處罰精準的生態環境執法監管體系。
3.加強水生態環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體系建設。圍繞環境安全的“預防、預警、應急”三方面工作,進一步強化環境安全應急監測體系建設,建立覆蓋突發環境事件全過程的應急監測體系。加強環境應急監測裝備建設,完善應急監測預案,建立完善環境應急監測資料庫、環境應急監測制度、職責與工作程式,加強應急監測能力的標準化建設,編制應急監測儀器設備作業指導書,規範應急監測儀器的使用。
4.提升生態環境信息化水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精細化服務感知、精準化風險識別、網路化行動協作的智慧環保治理能力。提升信息化基礎設施保障水平,搭建生態環境雲服務平台,夯實“智慧環保”生態環境大數據基礎支撐能力。強化網路與信息化安全保障,以數據安全為核心,全面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和國產密碼要求,建設並完善生態環境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與技術體系。
八、加大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以生態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重點抓好各級領導幹部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全面提升決策層的環境意識;依託世界環境日、水日等重要環保紀念日及報紙、電視、廣播、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深入開展環境政策和生態環境法治宣傳,努力營造生態文明建設良好氛圍;完善環境宣教平台和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宣傳陣地;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逐步推進地表水環境質量、重點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加大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楚雄環境”微信平台的宣傳力度,維護公眾的環保監督權和參與權。到2025年,全民環境意識顯著提高,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第四章 重點流域保護方案
一、深入推進金沙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一)推進龍川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龍川江為金沙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南華縣天子廟坡,流經南華縣、楚雄市、祿豐市、牟定縣、元謀縣,在元謀縣匯入金沙江,全長254公里的幹流及其各級支流,流域面積9256km。“十四五”期間龍川江共設監控斷面19個,2021年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斷面共有16個,優良水體比率為84.2%。由於楚雄市和南華縣城控源截污不到位,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及沿岸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突出等問題,導致龍川江局部水體小天城和西觀橋未達到優良水體。旱季龍川江沿岸農業灌溉用水量大,河流生態流量不足,龍川江支流青龍河和龍川江幹流元謀段旱季出現斷流現象。近年來由於龍川江沿線降水量逐年減少,水庫蓄水量嚴重偏少,西靜河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
1.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一是楚雄市、南華縣、牟定縣和元謀縣全面實施城區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及提升改造工程,實現污水應收盡收,真正做到雨污分流;二是提升污水處理能力。重點實施楚雄市第二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項目、楚雄市第三污水處理廠新建項目,南華縣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項目、元謀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三是提升污水處理效能。實施楚雄市、南華縣、元謀縣、牟定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四是建設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楚雄市5個鄉鎮,南華縣2個鄉鎮,祿豐市3個鄉鎮,牟定縣4個鄉鎮,元謀縣4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
2.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及監督管理。一是實施郝家河底泥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消除重金屬污染。遠期,實施郝家河(受重金屬污染)河段水生態修復工程,逐步恢復河流水生態環境;二是加強龍川江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三是加強楚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滇中有色、亞太醫療廢物處置公司等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督管理。
3.加強生態基流保障。一是加強水資源節約,全面實施水資源“雙控”制度,嚴格落實《楚雄州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二是實施中水回用工程。實施楚雄市、南華縣、元謀縣、牟定縣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楚雄市第二自來水廠生產尾水處理利用工程、青龍河生態水量配置工程等項目;三是加強閘壩及水電站生態流量下泄管理。重點加強楚雄市青龍河、河前小河上游中石壩水庫、尹家嘴水庫、朵基水庫及龍川江幹流毛板橋水庫、青山嘴水庫、大海波水庫管理,實施龍川江流域青山嘴、中石壩、尹家嘴、朵基水庫水資源聯合調度,在確保生產生活用水的前提下,科學保障龍川江幹流和青龍河流域枯水期生態基流,確保青山嘴水庫枯水期生態流量不小於0.818個流量;四是實施蓄水及水系連通工程。加快推進小石門水庫建設、烏東德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及水庫引調水工程建設。提升生態用水保障能力,確保龍川江支流青龍河、龍川江(元謀段)斷流河段恢復有水,西靜河水庫達到生態水位要求。
4.加快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近期對龍川江沿岸200米範圍南華縣、楚雄市、牟定縣、元謀縣村莊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處理工程,杜絕污水、垃圾直排河流現象。二是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測土配方,推廣有機肥、複合肥,減少氮肥、磷肥使用量;三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在離河岸較近農田推廣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種植產業,實現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四是對農業水利設施改造升級,將混凝土灌溉溝渠改造為生態溝渠;對農田中被廢棄的堰塘改造為堰塘濕地,既可以儲水,還可以對農田排水進行淨化。
5.加強水生態修復及美麗河湖建設。一是在龍川江南華縣、楚雄市城區段出入境斷面上游1000米,楚雄市蒼嶺鎮規模化種植河段劃定河流緩衝帶;二是在龍川江劃定的河流緩衝帶南華城區段、楚雄城區段及青龍河等支流建設生態河堤,減少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三是在龍川江南華縣、楚雄市城區段,帶邊坡河段河岸種植各類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四是從嚴審批把關,實施河道治理工程時應充分考慮河道原生環境保護,儘量保留自然河道,或者實施對河道生態系統影響較小的生態石籠、生態布袋等方式,杜絕過度硬化、嚴禁新增“三面光”工程;五是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魚”,並實施鯉魚、鯽魚等魚類增殖放流,提高龍川江水生生物多樣性。
(二)推進菜園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菜園河為金沙江水系普渡河左岸掌鳩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武定縣獅山鎮九廠村委會百花箐,向東北流經獅山鎮麥岔、姚銘、九廠等村委會,在武定縣城與西村河匯合,向東流入昆明市祿勸縣,在祿勸縣城附近匯入掌鳩河。河長31.8公里,總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間菜園河共設控制斷面1個(木果甸村國控斷面),2020年木果甸村斷面水質為劣Ⅴ類,主要致劣原因是城市管網雨污混流問題突出,城市生活污水直排菜園河,污水處理廠運行效果不佳,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逐年加劇,生態流量不足。
1.實施縣城雨污分流改造。一是對流域範圍內的城鎮污水收集系統進行排查,全面摸清排水管網錯接、漏接、未接情況。對環城路、復興街、中心街等老城區和居民小區全面開展管網排查,對破損和於堵段及時進行清理,對錯接、混接問題進行更正修復;二是加快推進縣城污水處理廠至木果甸村截污管道建設,完成污水處理廠至祿勸縣城段3300米截污管建設,將該片區污水接入祿勸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三是開展重點環節、重點片區管網改造,完成民中片區、北凹公租房、縣屠宰廠的雨污分流改造;四是開展汛期污水溢流點整治及應急處置工作。建立汛期污水溢流點重點管控清單,完善應急污水輸送管道和污水調蓄池等設施,強化污水調蓄池和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調度,重點解決白邑村小河口、公安局門前、烏龍河大橋污水檢查井、截污管道、溢流口等存在的冒井、冒頂、污水溢流現象;五是加快羅婺彝寨香水橋混排口徑流區清污分流改造。實施環城西路、老車站至縣林業局、復興街、南街等街道清污分流改造;
2.實施縣城污水處理能效改造。一是強化對污水處理廠的監督管理。最佳化污水處理廠設備運行參數,建立和完善運行考核管理辦法,實行處理水量、水質指標與污水處理費掛鈎的考核管理制度,確保污水處理廠高效運行,出水執行一級A標排放標準;二是開展污水處理廠工藝提升改造,新建污水治理設施和中水回用設施,提高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效能;三是新建污水處理廠出水線上監測系統,增強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的監測手段;四是系統考量城鄉人口分布、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負荷,適時推進第二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武定縣污水處理廠尾水淨化濕地建設項目。
3.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及監督管理。一是開展涉水“散亂污”排查整治,淘汰非法經營場所、無環保措施企業(作坊),完善水污染治理設施;二是開展入河排水口排查整治,一旦發現新增排口立即開展溯源調查,對排查出的問題,做到即查即管。三是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重點查處生豬屠宰企業、養殖場、攪拌站等工業企業的污染防治措施不落實、污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加大查處懲處力度。
4.實施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一是開展農村污水納管工作。圍繞菜園河徑流區獅山、恕德等18個農村污水收集治理率低的村委會(社區)開展整治工作,將位於城區附近人口密集的8個村組的農村污水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做到入戶支管全配套,四水全收集;二是推動獅山鎮400座衛生廁所的改建,督促縣城兩個屠宰企業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安裝進度;三是加強種植業污染防治。圍繞菜園河木果甸村斷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藥化肥減量目標,對幹流、支流全域種植戶化肥農藥用量進行嚴格監管,建設農田退水收集回用池,避免農田退水直接入河;四是推進養殖業污染防治。開展流域內養殖企業排查,建立問題整改清單,持續推進問題整改,做好零散養殖戶的排查及糞污治理;五是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控制蔬菜種植面積,嚴格限制和新增規模化養殖場,對不符合要求的養殖場所實施關閉。
5.推進河道生態修復,保障河道生態用水。一是編制《武定縣菜園河、烏龍河河道生態流量下泄實施方案》,根據菜園河、烏龍河流域已建成水源工程和水庫分布現狀,制定土瓜地、石門坎、仁和等水庫水資源聯合調度方案,保障菜園河枯水期生態下泄流量不小於0.35m/s,烏龍河枯水期生態補水下泄流量不小於0.13m/s;二是嚴格水生態空間管控,嚴格岸線用途管制,杜絕違法亂占河道岸線水域空間及圍墾河道;三是推進武定縣“羅婺水鄉”融合發展示範帶等建設項目建設,主要實施菜園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烏龍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盤龍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武定縣城雨污管網建設項目、武定縣建築垃圾資源化綜合處理利用項目等5個項目。通過實施河道疏浚、清淤及河床、圍堰、跌坎修復等綜合治理工程,改善河道生態功能,提升河道自淨能力。
(三)推進永定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永定河屬金沙江水系三級支流,上游幹流發源於永仁縣維的鄉么吉利村,由北向南流經永仁縣維的鄉、永定鎮,永定河東支和石板河匯入後轉為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元謀縣物茂鄉。永定河幹流全長66公里,流域面積618km。“十四五”期間永定河流域設定國控斷面1個:麥拉斷面。麥拉斷面2019年水質為Ⅳ類,2020年水質為Ⅲ類,水質波動較大。主要存在問題是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網配套不完善,存在污水直排入河現象,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部分河段生態基流保障不足。
1.補齊永仁縣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一是實施永仁縣市政管道提升改造項目、永仁縣城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建設項目;二是實施永仁縣東片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永仁縣城東片區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工程和永仁縣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三是加強鄉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
2.加強污染源治理及監督管理。一是定期開展永仁縣內排污企業排查整治,對企業污水排放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精準掌握污水排放情況;二是加強永定河入河排口監督管理,對不達標排放的點位逐一編號,逐個整改;三是對永定河流域畜禽和水產養殖企業(戶)進行清理整頓,堅決取締禁養區養殖行為。
3.加強生態基流保障。一是制定永定河水量調度措施,聯合調度麻栗樹水庫、尼白租水庫等流域內水資源,保障生態用水,確保生態流量不低於0.2立方米/秒;二是實施蓄水及水系連通工程,實施永仁縣直苴水庫建設工程,提升生態用水保障能力;三是實施永仁縣再生水利用工程,逐步加大再生水利用率;四是開展地下水治理專項行動,排查永定河沿岸村莊和縣城區地下水取水井。
4.強化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完善農村垃圾生活污水管理制度;二是對永定河沿岸200米範圍匯水區店子村、秧魚壩村等村莊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處理,降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影響;三是在沿岸種植戶推廣使用農家肥、複合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
5.推行格線化管理,加強美麗河湖建設一是組織開展永定河污染治理專項行動,清理占用河道地塊,恢復河道原有的功能和兩岸景觀;二是整合工作力量,配備河道管理員,統籌開展常態化巡河;三是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魚”,加強永定河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
四)推進猛果河、水城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猛果河幹流河道長36公里,水城河幹流河道長16.21公里,匯水面積1141.2km。兩個斷面匯水範圍覆蓋武定縣插甸鎮,高橋鎮,貓街鎮3個鄉鎮。“十四五”期間猛果河、水城河共設定高橋水文站和祿勸交界處2個控制斷面,高橋水文站國控斷面位於猛果河,祿勸交界處國控斷面位於水城河。高橋水文站、祿勸交界處2020年水質為Ⅱ類,但兩個斷面雨季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指標偏高。主要存在問題是鄉鎮集鎮區污水收集處理滯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猛果河沿岸用水效率低,沿河水電站、水庫生態流量下泄落實不到位。
1.補齊集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在高橋鎮、貓街鎮和插甸鄉集鎮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對集鎮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
2.強化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一是對猛果河沿岸200米範圍匯水區內村莊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處理;二是對水城河沿岸200米範圍匯水區內清水河村、晏家村、紅岩灣子等村莊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處理;三是向河流沿岸種植戶推廣使用農家肥、複合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
3.加強電站、水庫下泄生態流量監管。加強猛果河流域新村水庫、仁和水庫等7個水庫及電站的管理,確保猛果河流域內水庫、電站生態流量按多年平均徑流量10%為標準下泄,保障河流水量。
(五)推進漁泡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漁泡江屬金沙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南華縣沙橋鎮三河底村,向東流入姚安縣後,經大河口鄉岔河村匯入大理州祥雲縣。漁泡江在楚雄州境內長170公里,流域面積1915km。“十四五”期間漁泡江流域設定國控斷面2個:朵臘河底斷面、地索村坡腳斷面。兩個斷面2020年水質均為II 類。漁泡江總體來說水生態環境較好,但沿岸鄉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沿線村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低,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補齊集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建設大姚縣三岔河鎮等集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對集鎮內生活污水進行有效處理,提升河道水質。強化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實施漁泡江沿岸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漁泡江幹流沿岸200米範圍匯水區內地索村、小村、新民村等村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處理,降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影響;對沿岸種植戶推廣使用農家肥、複合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保障河流生態流量。加強漁泡江上游水電站、閘壩監管,確保達到生態流量(水位)底線要求;對流域內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治理,推進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提高流域植被覆蓋率。
(六)推進萬馬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萬馬河為金沙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姚縣曇華鄉曇華山,流經大姚縣和永仁縣,至永興鄉迤資村河門口匯入金沙江。河道長74公里,流域面積1083km。“十四五”期間萬馬河設省級以上控制斷面2個:昔丙村國控斷面,桂花省控斷面。兩個斷面2020年水質均為II 類,水質穩定達標。萬馬河總體來說水生態環境較好,但沿河鄉鎮集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滯後,沿岸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水平低,存在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水生態脆弱,部分河段生態基流保障不足,沿岸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河流水源涵養能力降低。
補齊集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加快推進流域內中和鎮、適中鄉等鄉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對集鎮內生活污水進行有效處理,提升河道水質。強化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實施萬馬河沿岸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萬馬河沿岸200米範圍內農村污水進行收集處理,降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影響;制定村規民約,禁止生活垃圾、畜禽養殖糞便直排河道;在沿岸種植戶推廣使用農家肥、複合肥,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提升河流生態功能。保障河流生態流量,制定製度,加強永仁縣紅石岩電站、萬馬電站、迤資電站等水電站、閘壩監管,實施永仁縣直苴水庫建設工程,保障河流生態基流;以森林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積極爭取補貼項目,大力開展重點生態功能區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和森林撫育等項目,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對流域內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治理,推進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提高流域植被覆蓋率。
(七)推進蜻蛉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蜻蛉河為金沙江二級支流,龍川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姚安縣、南華縣交界的照壁山以北,流經姚安縣太平鎮、棟川鎮、光祿鎮,大姚縣金碧鎮、趙家店鎮5個鄉鎮,縱貫姚安、大姚壩子,經永仁縣南入元謀,於元謀縣江邊鄉匯入龍川江。蜻蛉河河道長161.9km,流域面積3571.9km。“十四五”期間蜻蛉河設定省級以上控制斷面3個,江底河大橋國控斷面、王家橋和太平2個省控斷面。由於城市控源截污不徹底,沿岸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加之近年來降水量連年偏少,水庫蓄水不足,種植業發達,農業灌溉用水量大,蜻蛉河部分河段旱季出現斷流現象,環境容量嚴重不足,導致王家橋斷面水質為劣Ⅴ類,洋派水庫長期低水位運行。
1.補齊姚安縣、大姚縣污水收集處理短板。一是實施姚安縣、大姚縣污水收集管網提升改造工程,姚安縣實現城市建成區及城郊結合部的污水管網全覆蓋,做到污水應收盡收;二是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開展姚安縣、大姚縣城區雨污混流排污口排查改造,杜絕雨季雨污混流直接入河;三是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實施姚安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大姚縣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四是提升污水處理效能。實施大姚縣、姚安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五是建設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大姚縣趙家店鎮、姚安縣光祿鎮等集鎮的鄉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
2.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督促建設完善相應的污染治理設施;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發展節水農業項目,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在蜻蛉河沿線一定範圍內,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戶種植水稻等水生農作物;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
3.保障河流生態流量。一是實施蓄水及水系連通工程。實施姚安縣漁泡江跨流域引水工程,並對洋派水庫進行清淤擴容;二是加強水庫及閘壩生態流量下泄管理。重點加強上游洋派水庫、下口壩水庫管理,確保蜻蛉河生態流量,增強河流水體自淨能力。力爭2025年底前蜻蛉河姚安斷流河段恢復有水。
4.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修復。在姚安縣、大姚縣出境斷面上游500米劃定緩衝帶,開展緩衝帶綠化工程,減少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實施河道治理工程時從嚴審批把關,充分考慮河道原生環境保護,儘量保留自然河道,或者實施對河道生態系統影響較小的生態石籠、生態布袋等方式,對河道“三面光”工程進行生態化改造。
(八)推進北甸河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北甸河位於祿豐縣勤豐鎮境內,是長江流域普渡河上游螳螂川的一級支流,流經祿豐工業園區勤豐地塊,最終匯入普渡河。北甸河流域設定關山場省控斷面,流域內祿豐工業園區勤豐片區,屬老磷化工和冶金基地,北甸河上下游周邊有大小企業15家,其中涉磷化工4家,企業基本上沿北甸河兩岸分布。企業雖然沒有生產廢水外排,但是部分企業場地雨污分流系統不完善,個別企業廢渣堆存不規範,工業廢渣被雨水沖刷後進入北甸河,對北甸河水質造成一定的污染,2020年北甸河水質為劣Ⅴ類,主要超標因子為總磷、氟化物。
1.深化工業污染防治。一是充分發揮園區污染治理設施環境效益。推進園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二是加強園區現有15家企業的管理,實行“一企一策”,確保企業污水得到有效處理。2024年以前,祿豐工業園區勤豐區塊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實現明顯提升,污水得到有效處置;三是進一步完善涉磷企業雨污分流及初期雨水收集設施。
2.加強審批及監管力度。一是嚴格按照園區規劃及園區規劃環評要求進行項目審批;二是按照“雙隨機”和排污許可證證後監管要求加強企業執法監管,重點查處企業污染治理措施實施不到位、履行環保主體責任不到位等環境違法行為。
3.提高風險應對能力。一是將北甸河流域企業及乾沖箐磷石膏渣庫滲濾液納入重點風險隱患整治,發現事故及時處理,減少環境隱患;二是控制涉磷物料儲存、裝卸、運輸及生產等過程物料流失;三是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並定期演練,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4.保障河道生態基流。建立沙龍水庫和大沖箐等水庫水資源聯合調度方案,保障北甸河枯水期生態基流,改善河道水動力條件,增強水體自淨能力。
二、深入推進紅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
紅河流域包含禮社江和綠汁江,禮社江發源於大理州巍山縣,流經南華縣、楚雄市、雙柏縣,綠汁江發源於祿豐市勤豐鎮,流經祿豐市、雙柏縣。禮社江在三江口與綠汁江匯合,紅河在楚雄州境內幹流全長176公里,流域面積11387.4km2。“十四五”期間紅河流域共設省級以上監測斷面9個,其中國控斷面4個(水文站、綠汁江大橋、綠汁江口、禮社江口),省控斷面5個(東河水庫、小江口、樹密么、元江口、小龍潭)。紅河流域2020年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斷面共8個,優良水體比率為88.89%。由於祿豐縣城污水處理廠及矽產業園臨時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能力不足導致污水溢流,造成水文站斷面偶爾出現超標,2020年水質為Ⅳ類。綠汁江、禮社江沿岸城鎮及村莊污水治理設施滯後、污水管網收集系統不健全、沿岸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突出導致流域內考核斷面水質呈季節性波動。
1.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短板。一是全面實施祿豐市、雙柏縣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項目,實現污水應收盡收;二是提升污水處理能力。重點實施祿豐工業園區金山片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三是提升污水處理效能。實施雙柏縣污水處理廠尾水生態治理濕地項目,雙柏縣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實施祿豐市、雙柏縣城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四是建設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因地制宜,建設祿豐市中村鄉、雙柏縣鄂嘉鎮、大麥地鎮等鄉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
2.加強重點污染源治理及監督管理。一是開展涉水“散亂污”排查整治,完善水污染治理設施;二是開展入河排水口排查整治,對排查出的問題,做到即查即管;三是加強隆基公司、德勝鋼鐵有限公司等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督管理。
3.加快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對綠汁江、馬龍河、禮社江沿岸村莊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程,降低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對河道水質影響;二是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大農業科技宣傳推廣,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和肥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嚴格控制沿岸耕地的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
三、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環境綜合治理
楚雄州境內部分縣級、鄉鎮級、“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水質存在超標隱患。2020年以來,南華縣老廠河水庫和祿豐市東河水庫總氮偶爾為Ⅳ類;西靜河水庫、團山水庫、新華水庫、塔扎河水庫、興隆壩水庫、龍山水庫、尼白租水庫等7個縣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有所下降;楚雄市關壩河水庫、祿豐市龍潭河水庫、牟定縣桃園箐和張家箐、南華縣力戈龍潭和元謀縣新河水庫水質達不到Ⅲ類水質要求;祿豐市母差次河、元謀縣挨小河水庫和儲麥水庫補充項目硫酸鹽超標。
1.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從源頭上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最佳化產業結構,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轉變生產方式,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積極推廣生態農業,開發綠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種植無公害有機蔬菜等,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
2.加強農村生活源污染防治。對於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內居民點較為分散的村莊選用分戶式污水處理設施,對於居民點相對集中的村莊採取集中收集治理,推進 處理後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杜絕生活污水直排飲用水源地。
3.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保護區內分散式畜禽養殖圈舍做到養殖廢物全部資源化利用,且儘量遠離取水口,不得向水體直接傾倒畜禽糞便和排放養殖污水。
4.建立飲用水源保護長效機制。健全巡查監管、日常防控、水質監測等長效監管機制,以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定期和不定期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行動,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風險源排查,及時掌握水源地保護範圍內工業、農業、生活、畜禽養殖污染源排放情況。
5.加強水源地監督管理。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環境管理,加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監測和執法力度及頻次,加強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圍欄、界碑、界樁、宣傳牌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6.加強保護區內生態保護工作。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植被,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採取自然修復的措施進行植被恢復治理。25度以上的坡地實施退耕還林,逐步建設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多層次立體結構的森林生態系統。
7.進一步加大對水源地保護資金的投入多方位多渠道籌集資金,爭取國家、省的資金及項目支持,集中資金對水源地保護區內突出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落實水源地保護措施,確保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於Ⅲ標準。
第五章 規劃項目及投資
一、規劃項目篩選原則
必要性原則:結合斷面水質現狀和存在問題,優先篩選對改善斷面水質和解決水生態、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有明顯效果的項目。
可行性原則:優先篩選列入楚雄州“十四五”重點規劃和部門專項規劃的項目,重點篩選列入城鎮和農村污水收集治理規劃和行動方案中項目。
成熟性原則:優先篩選“十四五”期間已實施、正在實施、資金到位和已入庫項目,重點篩選已完成可研或實施方案編制的項目。
二、規劃重點項目及投資
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項目總計101個,項目總投資為110.99億元。地表水斷面規劃項目81個,項目投資105.01億元,占比94.61%。其中水環境項目66個,項目投資32.85億元;水資源項目10個,項目投資70.27億元;水生態項目5個,項目投資1.88億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劃項目20個,項目投資5.98億元,占比5.39%。其中水環境項目14個,項目投資4.30億元;水資源項目1個,項目投資0.2億元;水生態項目5個,項目投資1.48億元。
三、項目進度安排
為了保證“十四五”期間規劃的順利實施,進一步加強工程實施面的資源投入和最佳化,全面保障項目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考慮流域實際情況,對項目進行工程實施安排。其中2021年實施項目44個,投資21.82億元;2022年實施項目29個,投資10.62億元;2023年實施項目16個,投資73.52億元;2024年實施項目12個,投資8.88億元。
第六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全州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組織領導,牢固樹立“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要求,對轄區內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負總責。
十縣市人民政府和州級相關部門要將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州委州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部門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將《規劃》任務及工程細化分解到各責任單位,使各項工作有人具體抓、具體管,形成各縣市分級實施,各部門相互協調,上下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
二、資金保障
圍繞楚雄州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專項資金、政策、項目支持。按照投資渠道合理謀劃項目,爭取將流域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專項發展規劃,通過爭取社會資金、貸款、基金、債券等方式,積極推進項目實施。探索水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資金籌措新模式,積極推行政府與社會資金合作,採用BOT、TOT、PPP等模式多渠道籌措和加大資金投入。深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和模式的探索研究,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增強投融資平台融資功能。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融資試點工作,推動建立排污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機制。
三、監督考核
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督促和檢查,加強環境統計和監測,定期公布轄區內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重點工程項目進展情況、環境質量變化情況。把主要任務和目標納入“大比拼”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建立政府領導環保目標責任實績考核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指標納入實績考核範圍,將指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領導幹部實績的重要內容。
暢通監督渠道,發揮行政監察、組織人事、統計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協的報告和溝通機制。發揮社會各界對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增強公眾對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認可和認同,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的良好氛圍,全面推進重大工程落地實施。
四、公眾參與
依法公開環境質量信息。適時公開公眾關注重點流域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重點監管單位要開展自行監測,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主要污染物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主動接受監督。
構建全民行動格局。強化教育,廣泛宣傳動員。樹立“節水潔水,人人有責”的行為準則。在“六·五”環境保護日,依託中國小積極開展節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環境教育等社會實踐基地,聯合民間環保機構、志願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活動。倡導綠色消費新風尚,開展綠色社區、學校、家庭、機關等創建活動,推動節約用水,鼓勵購買使用節水產品和環境標誌產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