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於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實施意見

《市政府關於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實施意見》是2012年常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政府關於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常州市人民政府
各轄市、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公司、直屬單位: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根據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整體部署,現就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地位,是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讓學習成為每一個市民的生活方式。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市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建設創新創業城、現代產業城、生態宜居城、和諧幸福城的戰略機遇期,這一歷史任務要求,必須把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建設高水平教育強市、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建設人力資源強市、提高各類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任務,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任務,作為提高全民整體素質、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任務,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務。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提升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水平,推動教育事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和人的發展服務。
二、進一步明確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圍繞建成高水平教育強市和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促進公平、改革創新、統籌兼顧的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建立體現公益性、開放性、長期性的終身教育體系、機制和平台,提供更為豐富的優質教育,最大限度地讓各類人群共享終身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為常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總體目標
到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從學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的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建成教育強市,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城鄉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5%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2年,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年參與率達65%以上,城鄉居民社區教育年參與率分別達80%、60%以上,學生、社會對學校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布局結構科學合理,全面推進校舍安全工程和現代化學校建設,學前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通,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會教育銜接,形成開放靈活、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和終身學習“立交橋”。
——體制改革彰顯活力。重大教育體制改革成效顯著,辦學體制多元開放,管理體制有序高效,人才培養方式靈活多樣,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快推進,教育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教育質量更有保障。形成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基本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和評價導向機制,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進一步擴大,教師隊伍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明顯提高,素質教育深入推進。
——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公平、高效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領先,教育改革發展與人口結構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創新強市建設相適應,強化政策諮詢、親職教育、心理疏導等公眾服務,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和科技進步創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具體任務
(一)高水平普及15年基礎教育
1.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貫徹落實《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堅持學前教育事業以公益性為主、辦學體制以公辦為主、經費投入以公共投入為主、師資隊伍以公辦教師為主、管理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的管理體制,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質優價廉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普惠性幼稚園全覆蓋。到2013年,每個鄉鎮(街道)至少辦好一所政府舉辦並達省優標準的公辦幼稚園,省優質幼稚園占比達70%。到2015年,享受公益性學前教育的幼兒占幼兒總數的80%以上,省優質幼稚園占比達80%以上,形成一批優質學前教育集團和早教中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從2012年起,各轄市(區)以每年不低於200元的標準安排學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並逐步提高,有條件的地區要達到或超過蘇南地區平均水平。市財政逐步提高學前教育專項經費標準。加強幼稚園建設,2011年起,鄉鎮中心幼稚園和城鎮新辦幼稚園均按省級優質園標準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辦好常州幼兒師範學校,到2015年,全市公辦幼稚園至少有50%的差額撥款事業編制,全市幼兒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90%以上,全市各幼稚園都必須配備男教師。規範幼稚園辦園行為,明確幼稚園的獨立法人資格,未經註冊登記的一律不得舉辦。積極扶持民辦幼稚園,引導民辦幼稚園提供公益性保育教育服務。積極構建0-3歲早期嬰幼兒教育平台,不斷最佳化0-3歲嬰幼兒早期教養指導服務。加大學前教育幫扶力度。鼓勵有條件的轄市(區)開展一定年限的免費學前教育。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服務均等化和城鄉一體化,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保障體系,完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教育資源配置重點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著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2012年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義務教育優質學校比例達80%以上,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嚴格控制公辦學校學生擇校現象,嚴格禁止捐資助學與入學掛鈎,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吸納比例達90%以上,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8%以上。學校規模適度,實行標準班額辦學,國小每班40人、國中每班45人以內,有條件的學校積極實施小班化教學。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市達省現代化標準的學校占比70%以上。推進區域內教師合理流動,均衡配置骨幹教師。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測制度,引導學校改革教學模式、培育特色內涵,努力實現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引導各類教育機構、社會團體和家庭開展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
3.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堅持多樣特色、內涵發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調整最佳化高中布局結構,城區部分四星級高中向開發區等區域遷建,合理確定學校辦學規模及班額,到2012年,全市高中均達省優質學校標準。實施高中質量提升工程,支持高中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學生培養模式多元化,加快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不同潛質學生自主發展、個性發展創造平台,促進高中實現“一校一特色”。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創設普通高中創新拔尖後備人才培養基地和課外創新教育機構。鼓勵高中適當開設職業教育課程,探索建立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資源共享機制。嚴格按照國家、省有關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班的規定辦學,提高高中教育國際化水平,建設一批高度整合的國際化課程。
(二)創新發展職業教育
1.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約發展和資源共享,完善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資源共享機制和服務平台建設,建設充分彰顯產學結合、校企合作、資源共享、示範輻射特色的國內一流地方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示範性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加快最佳化職業教育資源布局,全面推進殷村職教園建設,創新殷村職教園建設模式,凸顯職教園、新農村、旅遊區三位互動、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努力建設中國職教園建設新典範和改革示範區。加快建設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新校區,高水平建設市級公共實訓基地。加快推進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全面最佳化職業學校資源,構建國家示範性和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江蘇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和江蘇省示範性職業學校為主體的優質職業院校體系,其它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均達到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標準。加快推進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全面實施省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完善適應地方產業升級的專業鏈建設,做強做優職業學校專業,建立合格專業認定製度、專業建設水平評估制度和專業滾動發展機制。
2.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建設,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企業工作站,加快組建校企合作職教集團,建設若干示範性職教集團或校企合作聯盟,積極實行訂單式培養方式,健全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教學制度,形成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學做合一、知行並進、德技並重的人才培養體制。加快轉變教學模式,推行任務式課程和項目課程,開發網路課程,建設數位化教學資源和網路學習平台,加強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加強職場環境建設,推進引企入校,實施省級示範性實訓基地建設規劃,構建產學研訓賽考一體化中心和社會服務平台。加快實施技能創優、科技創新、就業創業“三創”人才培養計畫,健全技能大賽制度,加強省、市技能大賽基地建設和省級職業教育技能教學研究基地建設,開展技能大賽項目課程教學試點,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健全職業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制,建立創新創業大賽制度,形成課程、實踐、大賽、指導服務配套實施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3.創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架。繼續扶持專科高職和五年制高職發展,推動在常高校套用型本科專業建設,推進中、高職一體化協調發展以及中職與專科高職、中職與套用型本科的學制銜接,構建中、高職層次遞進、逐級貫通、結構合理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制定中、高職銜接試點辦法,對接我市“一核八園”產業鏈發展需求,發揮地方高等學校引領作用,構建“專業對接、課程銜接、實踐導向、雙證融通、中高連貫、校企合作”培養機制,健全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發展機制,試行中職畢業生直升高等學校入學辦法,創新“專科高級工”、“本科技師”、“技術本科”等培養模式,推進專科高職、五年制高職與本科高等教育銜接,加快培養適應地方產業升級需要的高學歷高技能複合型人才,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和服務力。
4.創新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實施學校主動發展制度,激發學校主動發展動力機制,健全學校發展評價督導體系。職業學校完善面向市場開放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建立畢業生跟蹤、社會滿意度測評等反饋機制。注重文化引領,加強學校文化和專業文化建設,加強學生人文教育,營造濃郁人文、科技、藝術、職業等多元融合的學校文化氛圍,建設和諧校園,促進先進產業文化進校園、優秀企業文化進課堂,促進學校文化與先進企業文化有機融合,建立符合現代職業教育辦學規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
(三)加快發展高等教育
1.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建立在常本科院校校際合作聯盟和優勢學科建設聯盟,實施優勢學科建設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在常高校碩士點、博士點建設,到2015年,建設2-4個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具有一流創新條件和創新團隊的省級優勢學科平台,扶持共建1-2個國家重點學科,常州大學建設1-2個博士點。搬遷擴建常州工學院。吸引國內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戶常州聯合辦學。
2.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推進科教城國家高職改革試驗區建設,發揮政府統籌促進作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辦學模式、教學模式、運行機制等綜合改革,推行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辦學,建設一批“校中廠”和“廠中校”,建立由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參加的董事會或理事會。重點建設對接“一核八園”產業鏈需求的先進裝備製造、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等5大專業群。加強科教緊密結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加快政府、企業、職業院校共建“信息產業園”“先進制造技術產教園”等產業園區。推進園區內職業院校在專業建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教材開發、質量評價、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度合作,建設20個高水平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心,完善共享運行機制,加快培養適應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建成國內一流的示範性高等職業教育園區。
3.增強高等教育服務發展能力。推動在常高校圍繞江蘇和常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和急需解決的重大實際問題,在人才結構、學科設定、人才培養、研發攻關等方面前瞻布局,努力使高校成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推進資源共享、開放合作的知識服務平台建設,打造一批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建成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創新基地,提升在常高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服務能力。鼓勵高校與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組建重點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瞄準國家和省科技專項,對接長三角和常州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圍繞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環節開展套用性研究開發,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1.提高德育實效。堅持德育為先、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融入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學科育人體系,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發揮每門課程的德育功能。促進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機結合,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推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科技教育、國防教育和廉潔誠信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職業學校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豐富學校文化內涵,提高學校常規活動的設計水平,增強學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建立優秀學生(畢業生)表彰獎勵制度,開展學生峰會等品牌團、隊活動。“十二五”期間,全市建好一批綜合性、有特色的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各轄市(區)均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
2.深化課程改革。創造性實施國家課程,積極建設校本課程,豐富課程內涵,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提高課程統整水平,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以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建立深化教學改革新機制,加快推進基於現代技術和網路環境的教學改革,構建充滿教育智慧的創造性課堂,努力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思結合、大膽質疑,提高學生主動發展意識和綜合學習能力。注重實踐育人,增加教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促進更多的社會資源向中國小免費開放,建設一批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校外實踐實訓基地和活動中心,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實施“科研興教”工程,以科研項目帶動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機制。
3.促進全面發展。實施學生健康提升工程,拓展教體結合平台,提高陽光體育運動校本化實施水平,深化中國小體育項目特色學校和體育傳統校建設,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公告制度,確保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豐富藝術教育的形式和內涵,推進體育、藝術“2+1”工程、書法教育“百千萬工程”、高雅藝術進校園,建設一批高水平學生藝術團,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鑑賞力。推進學校學生會、志願者和義工組織建設,促進學校學生社團發展,大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強化學校食堂衛生和食品安全工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不斷提升學生健康素質。規範開展國防教育。
(五)大力推進繼續教育
1.完善繼續教育管理服務平台。積極發揮市終身教育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與領導作用,努力建成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終身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和管理格局。緊緊圍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目標,按照整體推進、分類指導、示範引領、注重實效的要求,提供繼續教育服務。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靈活開放、溝通銜接、質量一流的繼續教育服務體系,形成“15分鐘市民學習圈”,以學歷補償、技能培訓、文化教育為主的繼續教育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閱讀量和讀書時間有較大幅度提高。依託常州廣播電視大學建設常州開放大學,將常州開放大學建成社區教育的中心、遠程教育的龍頭和終身教育的基地。整合各領域優質資源,推進繼續教育資源平台和資源庫建設,逐步形成繼續教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組織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高校、職業學校率先向社會開放學習資源和精品課程。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完善“常州終身教育線上”等數位化網路平台,實現各類學習網站的互聯互通。探索“學分銀行”制度,發揮市民卡的終身學習功能,建立公民學分積累、轉換、認證和激勵制度。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積極創建學習型組織,打造一批市民自主學習品牌,到2015年,全市建成學習型縣(市、區)2-3個,全市學習型社區創建率達50%以上。
2.大力發展面向全民的各類繼續教育和培訓。支持普通高校開展學歷繼續教育,鼓勵中高等職業院校面向具有初、高中學力勞動者開展學歷、技能雙提升教育,鼓勵支持農業職業院校面向退伍軍人、村鎮幹部以及具有初、高中學力的中青年農民開展涉農專業學歷教育和培訓,推動自學考試向農村居民和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發展。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非學歷繼續教育,重點開展以穩定和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緊缺專門人才的培養、培訓,大力發展社會化、行業化職業培訓實訓基地,努力提高繼續教育的專業化水平。
3.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完善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社區教育居 (村) 民學校四級網路。推進社區教育示範區創建和鄉鎮(街道)社區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學校標準化建設。到2012年,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全部轉為社區教育中心,建成市級標準化社區教育居民(村民)學校100所。到2015年,全市50%以上的縣(市)和50%的鄉鎮(街道)達到社區教育示範區建設標準,城鄉社區教育中心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80%以上。實施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建設行動計畫,開發有特色的培訓項目和課程。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能力。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建設。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形成要學、有學、優學、樂學的社會風尚。大力發展各級各類家長學校,不斷提高家長科學教子水平。加快發展老年教育,探索建設養教結合的老年教育服務機構,到2015年,8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學校,參加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學習的人數達到老年人口的30%以上。
4.促進和規範社會辦學。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大力開展新技術和高技能培訓。鼓勵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拓寬辦學思路,引入或與國內外知名培訓機構合作,創建一批非學歷教育品牌機構。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建設,依法規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審批、評估和資質認證。健全監管體系,探索建立風險保證金制度,完善屬地管理水平和年檢制度,深入推進分等級評估,全市A級以上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到2012年占比達15%,2015年占比達20%。
(六)支持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1.改善民辦教育辦學環境。堅持把民辦教育作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積極推動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大力支持民辦學校充分發揮自身體制機制優勢,全面增強辦學活力,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加強民辦教育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機構建設,探索建立民辦學校風險防範機制,培育有內涵、有質量、有特色的示範性民辦學校以及各類緊缺性、實用性的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探索建立民辦教育獎勵制度並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依法實行稅收優惠等鼓勵性政策,對辦學業績突出的組織、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提高民辦教師待遇,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
2.規範民辦學校辦學行為。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落實民辦學校的法人財產權,加強民辦學校資產管理和財務監督,探索實行民辦學校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類管理。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監督、管理和督導評估,建立健全民辦學校質量監控和等級評估體系,規範民辦教育辦學行為、資產和財務管理,建立民辦教育風險防範機制和民辦學校準入退出機制。
(七)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
1.實施人才強教戰略。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和人格學識魅力。建立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的激勵機制,建立教育拔尖人才選聘“綠色通道”和專項獎勵機制,設立“常州市教師終身成就獎”,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造就若干教育家、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
2.實施高層次教育人才培養工程。提升校長辦學水平和學術水平,提高“名教師工作室”建設水平,提高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的比例並充分發揮其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加強省“333高層次人才”和市“831高層次人才”培養,著力培養教育教學專家,倡導教育家辦學,每年資助一批優秀校長和教師出版教育教學專著,提高“五級階梯”教師建設標準。
3.大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施教師知識更新工程,在國內外建好一批教師培訓基地,建立五年一周期的市級教師全員培訓制度,加強校本研訓。培育智慧型教師,鼓勵教師廣泛開展基於自身教育教學實踐的探索與創新。提升研究生學歷(學位)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建立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創新激勵機制,全面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練兵活動,舉辦青年教師成長論壇,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和團隊。加快班主任專業化進程,創新班主任培養、選拔和評價機制,大力培養優秀青年班主任。強化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師在崗研修與到企業實踐培訓並重、教師職稱和非教師系列職稱(職業資格)並舉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完善兼職教師制度,打造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專兼互補的優秀教師團隊,培養一批技術能手、教學名師、專業領軍人才和職業教育專家。提高高校教師隊伍水平,加大對優秀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打造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建立校長專業發展導師制,創新校長培訓課程和培訓模式。加強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落實教師績效工資
(八)加強教育對外開放
1.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大引進海外智力和優質資源的力度,依託國家、省、市人才計畫,完善吸引海外學者來常州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的相關政策,著力引進一批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深的傑出人才和學科團隊,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引進國際優質課程、教育項目和管理機制等資源並與現有資源有機融合,建設一批高度整合的國際化課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支持職業教育借鑑和引進國際權威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辦學模式和考核標準。
2.著力深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建立對外合作項目評估機制,創辦常州天合國際學校,在部分中國小(幼稚園)設立國際部,開設一批國際課程班,為在常外籍人員子女入學提供優質服務,積極建設境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推進教師互派、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鼓勵在常高校以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為載體,構建接受海外留學生平台,鼓勵職業院校為海外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招收留學生,促進高中教育、學前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提升國際交流水平,做優做強AFS等傳統項目,辦好“漢風龍韻”、中美學生高峰論壇等品牌活動,讓更多學生獲得海外學習、實習的經歷。
(九)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大力實施數字教育工程,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則,把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智慧城市”發展整體戰略,依託城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省、市、縣(區)、校四級教育網路高速互聯互通,形成教育信息化支撐和保障體系。加快信息系統建設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為教師、學生、市民提供基於網路的信息資源集散、分析處理和套用服務,到2015年,建成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和數位化資源庫。全面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推進中國小、幼稚園信息化設施標準化配置,各級各類學校高標準實現“班班通”和網路全覆蓋,開展基於下一代網際網路標準的技術實驗,開展以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研究,大力建設數字圖書館和虛擬實驗室。創建江蘇省“e學習”項目實驗區,培育“e學習”課程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鮮活的“e學習”課程體系與支撐環境。全面提高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套用水平,革新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過程和方式,努力實現課堂教學新形態的生成。促進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習方式,張揚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發展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能力。
四、大力提升加快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保障水平
(一)強化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各級政府要把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確保認識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組織實施到位。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分工負責的責任體系,黨委、政府定期專題研究教育工作,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繫學校的制度,各級黨委、政府每年至少專題聽取一次教育工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至少聯繫一個教育機構,每年至少到所聯繫的教育機構開展一次調研活動。充分發揮教育諮詢委員會的作用,積極開展教育機構對政府管理和服務的滿意度評價。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督導職能,加強對各級人民政府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督導檢查。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規劃綱要,紮實推進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等各項改革試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管理的許可權和職責,逐步形成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機制。促進辦學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公益性,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多樣化辦學格局。構建現代學校制度,完善學校法人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依法辦學、權責分明、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管理框架。推進評價制度改革,健全由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參與的學校辦學質量多元評價機制,完善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校發展性督導制度,推進中國小人才培養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它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評價機制。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離、分類考試、雙向選擇、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
(三)提升經費保障水平。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保障,建立優先投入、穩定增長的教育投入機制,以優先投入保障優先發展。完善教育經費穩定增長機制,年初預算以及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確保財政教育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全市財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例必須達到或超過省核定比例,全社會教育投入增長比例高於GDP增長比例。各地制定並逐步提高各級教育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繼續做好教育債務化解工作,到 2015年,全市高中階段學校基本建設債務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高等學校基本建設債務進一步下降。強化教育稅費徵收管理,落實國家關於調整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政策;進一步明確土地出讓收益的使用方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國家規定比例計提教育資金。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出資或捐資辦學,擴大社會資源參與興辦教育的途徑。建立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教育經費增長考核制度和教育投入公告制度,完善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考評體系,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完善助學貸款機制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教育,保證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失學、輟學。
(四)推進依法治教。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廣泛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社會依法參與、學生依法受教的良好教育法治環境。根據發展實際,進一步健全終身教育法規和制度體系,制定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規章和規範性檔案。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行政管理和監督,堅決查處各類教育違法行為,維護學校、學生、教師、校長和舉辦者的權益。深化依法治校,健全學校章程和制度,建立教育救濟和校內申訴、調解制度,依法保護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按照公平原則對師生實施獎勵和處分。深入開展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校車、校園安全制度,強化安全保障措施,妥善處理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努力創造規範有序的終身教育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