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強市建設。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加快推進湖南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9—2022年)》(湘辦發〔2019〕19號)、《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湘政發〔2021〕7號)、《湘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潭政發〔2021〕4號)等精神,結合湘潭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當前形勢分析
(一)“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概況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人民政府正確領導下,著力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制定並實施《湘潭市建設教育強市三年行動計畫(2017—2019年)》《湘潭市城區中國小校布局專項規劃(2016—2020 年)》《湘潭市中心城區幼稚園布局專項規劃(2017—2020年)》《湘潭市貫徹落實 <湖南省中國小校幼稚園規劃建設條例>實施辦法》,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學質量,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1.立德樹人任務有效落實。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抓牢主陣地,唱響主旋律,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德育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創建文明學校,打造實踐平台,整體構建具有湘潭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抓實日常教育管理,培養良好班風、學風和校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全市中國小校幼稚園德育工作體系,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進一步提高。
2.基本辦學條件持續改善。累計籌措資金近3億元用於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投入資金1.34億元,新建擴建公辦幼稚園43所;投入資金0.69億元,建設54所合格學校、非完小和教學點基礎設施;投入資金0.39億元,完成中國小校“廁所革命”;投入資金0.11億元,完成59所中國小校1632間教室燈光照明提質改造。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並實施《湘潭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畫(2016—2020年)》,將“智慧教育”納入“智慧湘潭”PPP項目。投資4500萬元,建設市十二中智慧校園,市直22所學校均實現“班班通”。全市中國小校實現網際網路寬頻接入,完成180餘所學校IPV6軟硬體升級改造。
3.教師隊伍素養顯著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效果顯著,雨湖區獲評省“師德建設先進區”,湘潭縣、湘鄉市獲評省“師德建設試點縣”。教師學歷顯著提升,國小教師擁有專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5%,國中教師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比例達到90%,高中教師擁有研究生學歷比例達到6%。教師培訓成效明顯,市教師發展中心成為“湖南省市州教師發展中心轉型試點項目”,湘鄉市、湘潭縣獲評“省國培項目A類縣”,30所優質中國小校幼稚園建成“國培基地學校”,我市獲批國家“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管理試點市”。名師培育效果顯著,5年來,獲評全國先進集體2個、全國模範教師2名、全國優秀教師4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名、湖南省特級教師16名、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1名、湖南芙蓉教學名師3名、湖南省優秀鄉村教師6名、蓮城教育名師14名、蓮城工匠1名;評選市級學科帶頭人100名、骨幹教師300名。建設市級中國小幼稚園名師工作室30個,名師工作室團隊成員300餘名。
4.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成效顯著。制定《湘潭市中心城區幼稚園布局專項規劃(2017—2020年)》,規劃了市城區657平方公里範圍內332所幼稚園,新建擴建117所幼稚園,提供學位2.4萬個。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幼稚園725所,其中公辦園191所,公辦幼教點88個,公辦園在園幼兒25952人,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45553人,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88%(超國家標準3%);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50.32%,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普惠率)90.7%,超國家標準10.7%。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工作成效顯著,學前教育去國小化成效明顯。
5.義務教育均衡穩步推進。全市5個縣市區全部建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均衡縣,雨湖區、岳塘區入選湖南省教育強區,湘潭縣、韶山市入選省教育強縣(市)。“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建設改革項目”獲湖南教育改革創新項目獎。制定並實施《湘潭市城區中國小校布局專項規劃(2016—2020 年)》,整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市城區181所中國小校,新建61所中國小校,新增9.02萬個中國小學位,基本實現學生就近入學、班額配備標準化、學位配置科學化、服務範圍全覆蓋,形成均質分布、整體性強、可持續發展的全市中國小空間布局結構,全面化解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以集團化辦學推進義務教育高質量均衡,組建了市一中、湘鋼一中、市和平國小教育集團,呈現出雨湖區“教育生態圈”、岳塘區“集團化辦學聯盟”、湘潭縣“校校結對”、湘鄉市“學區管理”、韶山市“劃片統籌”等多種創新模式。全市共建中國小校網路聯校省級校4個、市級校9個,網路結對幫扶學校22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得到充分保障,100%安排就讀且享受同城待遇。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在全省教育系統排名第一。切實加強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輔導,全市95%以上中國小校配備了心理輔導教師和輔導室。
6.普通高中優質辦學成效凸顯。全市共改擴建普通高中22所,新增學位9798個,增加民辦普通高中1所。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均按時撥付到位。全市擁有省示範性普通高中11所、省特色教育實驗學校1所、市示範性普通高中8所,在省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就讀的學生占全市普通高中學校學生總數的93.47%。湘潭縣一中進軍“全國百強學校”,湘潭縣一中、湘鋼一中獲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格。穩步推動新高考改革,出台《湘潭市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潭政發〔2019〕15號),全面開展選課走班教學和開設學生生涯規劃課程。重點建設普通高中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學校5所,創新人才學習工作站3個。
7.職業教育特色優質發展。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獲湖南省農村中職攻堅重點項目,湘鄉市第一職業中專、湘潭縣職校和韶山市職業中專分別建設新校區、實訓大樓、綜合大樓和標準運動場,辦學基本條件達到省級示範校標準。中職教育形成湘潭市工貿中專現代裝備製造、湘潭生物機電學校現代農業、湖南省經貿中專糧油加工、湘鄉市第一職業中專電工電子、韶山市職業中專紅色旅遊服務、湘潭鐵路工程土木水利等6大特色專業群。其中,現代裝備製造專業群和交通運輸專業群獲省級示範特色專業群。高職教育圍繞湘潭“1+4”特色產業體系,形成了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醫衛服務類等8大特色專業群,構建產業和教育統籌融合發展格局,每所職業院校每個專業對接一家企業,共建共享生產性職業教育基地,建成省級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項目10個。
8.終身教育快速穩步發展。初步建立“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學校—社區學習中心”四級社區教育體系,形成政府主導、教育主抓、部門配合、社區主角、市民參與的終身教育體系,覆蓋全市70%以上人口,建成“國家社區教育實驗區”,中央電大社區教育實驗中心2個,“樂學社區”成為全國終身學習活動品牌。我市連續4年獲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優秀組織獎”,岳塘區獲第六批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韶山市獲“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優秀組織獎”,雨湖區雲塘學校“我家最樂學”獲湖南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湘潭縣易俗河鎮曉木塘社區等7個社區獲“學習型社區”。
9.特殊教育穩步健康發展。出台《湘潭市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畫實施方案(2015—2017年)》(潭政辦發〔2015〕31號),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特殊教育體系。財政預算專項資金安排到位,特殊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岳塘區獲批湖南省殘疾兒童隨班就讀試點區,6~14歲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95.45%。推動融合教育創新發展,8所學校(幼稚園)被認定為融合教育試點單位。
10.民辦教育規範健康發展。完善民辦教育管理制度,出台《關於促進民辦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潭政發〔2015〕20號),加強對社會辦學的組織領導和監管。完善民辦學校年檢評估細則,完成所有民辦學校(機構)年檢評估。規範民辦學校建設,15個單位獲省獎勵。籌措民辦教育專項獎補資金,每年安排200萬元用於全市民辦學校獎勵和教師培訓補助,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取消除公辦民助和民辦公助中國小校之外的民辦學校收費審批備案制度,實施民辦學校收費公示制度。依法落實民辦學校學生扶助政策。嚴厲打擊干擾民辦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違法行為。開展非法辦學機構清理整治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辦學行為。
11.高等教育實現校地合作共贏。建立健全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五大融合”“五個對接”工作機制。支持駐潭高校校園建設,完成湘潭大學校門及廣場提質改造、湖南科技大學電力增容、湖南理工學院興合小區排水改造等項目建設。支持湘潭大學擴建、湖南科技大學綜合實驗樓及實訓實踐中心建設、湖南工程學院新校區建設、湖南城建職院擴建、湖南國防工業職院改擴建、湖南理工職院公共實訓基地、湘潭醫衛職院綜合實訓樓、湘潭技師學院擴建、湖南吉利汽車職院轉設湖南科技工程學院。湖南軟體職業學院成功升級本科、湘潭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新建等項目列入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支持湖南科技大學漢語言與文化科技融合基地建設,將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納入市重點建設智庫,吸納駐潭高校專家參與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市領導聯繫服務專家工作制度。投入2000萬元對駐潭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給予安家補助、創業扶持。
(二)“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面臨的發展機遇
(1)“三高四新”戰略為湘潭教育事業發展明確了新的方向。湘潭教育必須服務國家創新發展,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牢牢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落到實處。
(2)社會新發展對湘潭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新的影響。《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總目標。湖南省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5G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正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也對教育改革、教育結構、教育發展重心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必須以寬廣的國際視野、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建設教育強市作出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從而推動湘潭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3)經濟社會發展對湘潭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湘潭作為長株潭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正大力推進智慧型裝備製造、汽車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食品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發展。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湘潭教育處在大有可為的關鍵時期。
2.面臨的嚴峻挑戰
(1)教育總體投入不足。教育投入與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要求差距較大,已列入教育強市三年行動計畫的部分重點項目因資金問題未啟動。城市公辦學校數量不足,難以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結構性投入不足,城區投入多,農村投入少;義務教育投入多,學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少。
(2)師資結構性矛盾突出。教師隊伍存在數量、年齡、性別、學科等結構性矛盾。男女教師比嚴重失衡,青年教師“斷層”,農村優秀教師流失嚴重。
(3)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夠、分布不均,與人民民眾對優質公平教育需求差距明顯。理化生實驗教學場地設備不達標,實驗員教非所學,師生實驗教學優秀率偏低。部分農村學校硬體設施落後,影響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
(4)學校布局不盡合理。學校布局與城市建設不匹配。公辦民辦教育比例不協調。公辦幼稚園建設相對滯後,達不到“一鄉鎮(街道)一公辦幼稚園”的標準。
(5)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網際網路+教育”平台建設力度不夠,師生信息素養整體水平偏低,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作用不突出。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貫徹落實國、省、市教育大會精神,以推動湘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湘潭教育發展新格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彰顯教育新擔當,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優質發展。加快推進湘潭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市和人才強市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潭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著力推進教育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為教育強市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2.堅持育人為本。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3.堅持服務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滿足人民民眾享受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4.堅持改革創新。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教育管理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激發教育事業發展活力、增強教育改革動力。
5.堅持依法治教。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加強地方教育立法,健全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規章制度體系建設,推動教育改革發展。
(三)發展主題
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育人方式,改善教育生態,提高教師素質,完善各級各類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各類教育發展指標穩步提升。發展優質教育,站穩湖南教育第一方陣,建設教育強市。提升學前教育普惠化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專業化發展、特殊教育品牌化發展、民辦教育規範化發展,支持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進一步提升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打造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湘潭教育品牌。
三、發展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強化德育實效。完善德育工作體系。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秉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一要求,開齊開足開好中國小思政課,加強德育研究和課程教材研究。健全“德育一體化發展改革”體制機制,建設德育“五大體系”,遵循《中國小德育工作指南》,落實“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健全職業院校“陽光德育”體系。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實《關於加強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文號),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密切家校合作,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把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構建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社區、家長學校或家委會等組織的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2.推進智育創新。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積極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開展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體育健康。嚴格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加強學生體質監測。普及衛生健康知識,建立科學有效的學校傳染病預防教育體系,增強學校公共衛生處置能力。樹立健康第一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科學安排體育課運動負荷。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增強學生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重視對學生的視力保護,嚴格落實每天最少2次眼保健操制度。因地制宜強化課外鍛鍊,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教會學生掌握1~2項專項運動技能。鼓勵社會體育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
4.重視美育薰陶。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教育。結合湘潭市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開展好中華經典誦讀,定期開展學生藝術展示活動,支持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鼓勵專業藝術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支持藝術院校在中國小建立對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推進高雅藝術戲曲進校園。充分發揮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和藝體特色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持續著力打造一批藝體特色學校。
5.加強勞動教育。落實《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材〔2020〕4號),研究制定《湘潭市中國小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創建校外勞動教育基地,豐富校外勞動教育資源。最佳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保證充足的勞動教育課時。加強職業啟蒙教育,將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內容融入勞動教育。職業院校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礎課程,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
(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更高水平發展
1.提升學前教育普惠化水平
(1)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最佳化學前教育布局,提高公辦園“廣覆蓋、保基本”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普惠水平。大力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為公辦幼稚園。擴大城鎮公辦幼稚園辦園規模,推進公辦幼稚園新(改、擴)建工程。支持鄉鎮和村委會利用閒置學校和社會資源,改擴建或新建幼稚園。確保到2025年每個鄉鎮有1所以上公辦幼稚園。嚴格規範幼稚園的收費項目,構建良好教育生態。到2025年,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以上,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85%以上,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達85%。
(2)提升幼兒教育質量。強化監督管理,建立常規性全覆蓋督導評估制度,加強對各類幼稚園準入、安全、師資、收費、衛生保健及質量等的日常指導和監管,全面提升幼稚園保育教育服務質量。堅決取締無證幼稚園,杜絕學前教育“國小化”,幼稚園與國小科學銜接機制基本形成,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1)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義務教育質量。鼓勵探索情景式、體驗式、參與式、實踐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聚焦課堂教學質量的主題活動,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案例。通過教育大講堂、組織教學能手與學科帶頭人開展名師示範課、專家點評課、專家報告會,推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
(2)聚焦“五項管理”,落實“雙減”政策。出台《湘潭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實施方案》(潭辦發〔2021〕20號),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鍊,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課後服務全面推行“5+2”模式,遵循“學生自願、家長委託、學校統籌、相對集中”的原則。學校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拓展課後服務渠道,有效實施各種課後育人活動,在校內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學校制定課後服務實施方案,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好課後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與答疑,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不得利用課後服務時間講新課。
(3)持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在財政撥款、教師配置、學校建設等方面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探索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提供管理和服務的途徑。推進集團化辦學,推動中心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協同發展,城區優質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一體化發展。探索薄弱學校內生優質發展,持續推進學校管理模式改革,提高薄弱學校辦學質量。採用“網際網路+農村小規模學校”模式,通過信息化手段,豐富優質教育資源,保障農村小規模學校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義務教育就近入學率達85%。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到2025年,雨湖區、岳塘區建成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
(4)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編制並實施《湘潭市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規劃(2021—2025年)》。對不滿100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嚴格按照100人生均經費撥款。按照生師比和班師比核定教師編制,優先滿足位置偏遠、人口稀少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需求。提升鄉鎮寄宿制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按照標準化要求,加強宿舍、食堂、廁所和體育運動場地建設,配齊洗浴、飲水等學生生活必需的設施設備,全面改善學生吃、住、學、文化活動等基本條件,滿足偏遠地區學生和留守兒童的寄宿需求。
3.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1)擴大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基本確立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育人方式,形成一批特色優勢明顯、質量上乘、輻射帶動力強的高品質學校,全面構成多樣化特色發展的教育生態。
(2)推進普通高中新高考配套改革。落實《湘潭市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潭政發〔2019〕15號),構建新高考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管理體系,紮實推進課程建設、選課走班管理、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工作,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3)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推進培養模式多元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髮展需要。加強新高考改革前瞻性、適應性研究和考察學習,開展教師應對新高考專項培訓。合理調整學科教師結構,科學規劃學校硬體配套設施,加快形成服務新高考的基礎資料庫和技術支撐平台。加強對學生思想、心理、學業、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強化學生愛國情懷、遵紀守法、創新思維、體質達標、審美能力和勞動實踐等評價。
(4)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改變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狀況,鼓勵多元化發展。加強特色課程建設,開設職業技能、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鼓勵和支持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5)創新高中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育人模式改革“551工程”,探索各學段有機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國小校與高校聯合培養青少年拔尖創新人才方式。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動態監測和跟蹤評價。支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科學研究、科技社團、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等活動,全力提升師生應對新高考的能力,確保“雙一流”大學錄取、特優學生、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數量有明顯增加。
4.支持職業教育專業化發展
(1)實施高標準職業院校建設。對標國家中職“雙優工程”,改善公辦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支持創湖南省“楚怡”品牌中職學校、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學校、國家優質中職學校。落實《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設定管理辦法》(湘教發〔2020〕15號),推動民辦中職學校達到中職學校設定標準。對標高職院校“雙高計畫”,增強服務區域行業產業發展能力。整合湘潭教育學院、湘潭開放大學資源,爭創“湘潭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支持湘潭技師學院爭創“湘潭技師職業學院”。
(2)推進高效益產教融合行動。鼓勵職業院校在企業聚集地、園區、生產現場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支持職業院校“引企入校”合作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鼓勵企業向職業院校提供最新儀器設備和技術支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持續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地區建設,深化校企協同育人。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職業教育。科學統籌教學資源配置,引導職業院校依據我市產業發展布局,最佳化專業設定,錯位發展。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設定專業、共同開發課程。中職學校建成1個以上、高職院校建成2個以上有湘潭特色、省內知名的特色專業群,構建高質量高水平、有效支撐和促進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專業體系。
(3)推動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落實職業教育“類型”地位,建立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統籌招生制度和統一招生平台,擴大優質中職學校招生區域和規模。保持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規模大體相當。推動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引導中職學校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紮實技術技能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支持開設中高職銜接“3+2”大專班、高本貫通本科班。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推動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高職院校與套用型大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職業院校繼續教育功能,實施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對口舉辦職普融通實驗班,探索綜合高中發展模式。
(4)改革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機制。創新職業教育監管機制,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建立“三高一創”行動任務落實情況督查檢查和第三方評價機制。創新職業教育保障機制,保障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權,職業院校可在現有編制總量內自主招聘專業急需人才,面向社會和企業聘用“流動崗”兼職教師,設立標準化中職學校建設、“雙高計畫”職業院校建設、校企合作建設項目引導資金,統籌最佳化技能培訓、人才專項、農業專項、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專項資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湘潭市“三高一創”發展基金。
5.推進終身教育有效發展
(1)建設終身學習機制。促進普通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體系之間相互連結,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形成覆蓋所有學齡人口和其他公民的終身學習的“立交橋”。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社區教育機構、行業企業和各類培訓機構開展繼續教育,構建覆蓋全市的終身教育學習網路。
(2)發展社區親職教育。探索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學習者合理分擔等多措並舉的社區親職教育投入機制。探索建立學習超市、學習地圖和科普地圖等形式的社區居民靈活自主學習模式。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開設社區親職教育相關專業。探索建立社區親職教育志願服務制度。探索在老年養護院、城市社會福利院、農村敬老院設立固定學習場所,配備教學設施設備,推進養教一體化。
(3)堅持開放辦學。樹立大教育理念,發揮關工委、家長學校、家委會等作用,依託校外心理健康輔導站、青少年宮、博物館、綜合實踐基地等公共教育平台,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育人模式。
6.推進特殊教育品牌化發展
(1)實現適齡殘疾兒童教育全面覆蓋。保障殘疾兒童受教育權利,使每個適齡殘疾兒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學校教育。鼓勵能適應正常學習要求的輕度殘疾兒童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最佳化普通學校隨班資源配置,深入推進湘潭市融合教育試點校(園)建設,確保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順利讀書,實現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優質資源共享。通過特教學校、送教上門等方式對中重度和多重殘疾學生實施教育。
(2)努力實現特殊教育全面提質。最佳化送教上門,發展融合教育,探索特教領域職業教育發展新模式。促進特殊教育向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延伸,打通殘疾兒童接受教育的雙向通道。支持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發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殘疾人終身學習中心的作用,為殘疾學生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確保人口在30萬以上的縣市區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秉承“以人為本、育殘成才”教育理念,探索差異化教育和個別化培養,開展特殊教育研究,探索“教、醫、育、訓”相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依託市特殊教育學校現有基礎和優勢,推動全市特殊教育品牌化發展。
7.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構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品質優良、特色鮮明、行為規範的民辦教育發展格局。建立起適應我市發展定位要求,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選擇性教育需求的民辦教育體系。合理調控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規模,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採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在稅收、用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開展民辦學校資金監管工作,搭建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服務平台,規範校外培訓市場秩序。支持引導民辦教育協會在行業自律、宣法維權、業務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引導民辦學校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標準化民辦中職學校“消除黑名單”制度,確保所有民辦中職學校達到《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設定管理辦法》(湘教發〔2020〕15號)設定標準。
8.支持高等教育實現現代化發展。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積極對接湘江西岸科技走廊項目建設,與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開展深度合作。依託湘江沿岸教育科創資源,重點聚焦新一代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旅科創產業,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湘江教育創新帶和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四區一地”建設和“兩新三電”特色產業發展,積極開展“院校企業行”活動。推進綜合實訓基地建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建成產教融合示範城市。以“五大融合”“五個對接”為引領,重點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台、人才引育平台、科技攻關平台和創新創業平台,促進“產、學、研、政、企、校”六位一體協同發展。支持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湖南工程學院套用技術學院就地轉設工作。推動駐潭高校校地融合重點項目建設,對駐潭高校需要地方支持的項目和地方需要駐潭高校支持的項目實行交辦制。支持駐潭高校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圍繞我市產業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學科專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施技能提升補貼,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創業資金連續幫扶服務,對留在本地就業的畢業生給予適當的資金補貼,提高本地就業率。
(三)確保新時代教師隊伍全方位發展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弘揚師德楷模,講好師德故事,形成強大正能量。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全心全意做學生錘鍊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爭做“四有”好教師。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強化師德考核,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工作的首要依據,嚴肅查處師德失范行為。
2.最佳化教師管理機制。全面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對編制部門核定的事業編制總量實行統籌管理、統一分配。壓縮非教學人員編制,對適合由社會力量提供的教學輔助、工勤等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科學編制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計畫,制定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方案,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和常態化。各學校根據主管部門的計畫和方案制定本校交流輪崗實施方案。在交流輪崗中組織骨幹校長、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超編學校向缺編學校流動。健全職業院校教師教育培養機制、“固定崗+流動崗”教師資源配置機制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招聘機制。
3.推進教師職評改革。根據《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令第40號,2019年),穩妥推進中職、中國小教師職稱改革。健全符合教師崗位特點的職稱評聘制度,樹立師德為先、注重實績和向一線教師、鄉村教師、優秀青年教師傾斜的評價導向。創新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標準,探索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多方參與的評價辦法,引導教師恪守職業道德、潛心教書育人。擴大基層職稱評審自主權,突出考核教師師德表現、工作績效、能力水平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確保職稱評審向一線教師傾斜。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關於建立湖南省基層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的實施意見(試行)》(湘職改辦〔2020〕13號),實施基層中國小崗位鄉村教師職稱制度和資深鄉村教師職稱制度。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定期服務”的基層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對在鄉村學校從教累計滿30年的男教師、滿25年的女教師,且申報當年年底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2年、申報時仍在鄉村學校任教,目前還是中級職稱、符合評審條件標準的教師,按程式參評資深鄉村教師。改革創新中職學校教師職稱評審分級管理和實施工作機制。
4.化解隊伍結構矛盾。統一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鄉村小規模學校按照班師比與生師比相結合的辦法核定編制。中國小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普通高中全部配齊配足體育、音樂、美術等教師。從教師年齡、專業、性別等方面入手,鼓勵學校採取競聘上崗、雙向選擇,最佳化教師隊伍組合。實施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畫,組織部分富餘學科教師進行“教非所學”培訓和校際交流,合理安排藝體專業教師“走教式”教學,緩解學科結構性矛盾。發揮職稱評審、進修培訓、崗位補貼的激勵導向作用,鼓勵教師到農村支教。嚴格執行教師辭職、辭退和退休制度,暢通出口,促進教師隊伍不斷最佳化。
5.提高教師薪酬待遇。健全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和教師正常晉級增薪制度,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分配辦法,突出差異化分配原則,績效工資分配切實向一線教師、教學骨幹、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師傾斜。科學核定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提高“走班教學”教師待遇。督促民辦學校按時足額支付工資,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保障教師福利待遇和權益。認真執行教師鄉鎮工作補貼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教師納入當地住房保障範圍,讓農村教師住有所居。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完善民辦學校教師年金制度,健全學校、個人、政府合理分擔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機制。
6.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中國小教師保障責任,提升教師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完善教師榮譽和獎勵制度,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對貢獻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獎勵。尊重教師權利,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每年教師節期間,組織開展優秀教師、優秀教育教學成果推薦,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給予獎勵。大力宣傳和弘揚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共同支持的尊師重教良好氛圍。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
(四)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1.加強教育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推進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工程2.0培訓。對全市教師進行分層分類培訓,強化信息技術套用能力、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能力的培訓。依託“潭教雲”平台,建立常態化網路教研機制。推進“名師課堂”常態化套用,推動教師跨校交流和資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隊伍信息化規劃能力、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加強對校長、管理幹部信息化領導力的培訓,完善校領導負責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強教育信息化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明確各學校教育信息化專(兼)職隊伍配備標準、崗位設定和專業技術職稱序列,增加信息技術教師以及教育信息化專業服務人員編制。建設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
2.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加快湘潭教育大平台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設與國家和省級數字教育資源平台對接、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成湘潭教育城域網。中國小、幼稚園寬頻接入率達到100%,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到100%,教師和國中以上學生網路學習空間普及率達到100%。以5G為基礎推進校園網路擴容提速,全面推進教育系統IPv6升級改造。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繼續實施智慧教育建設,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發展目標,即教學套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套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套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網際網路+教育”潭教雲大平台。建立湘潭市教育資源庫,引入新高考、新課程資源和個性化學習資源,建設個性化學習平台。通過網路空間,發揮名師工作室在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方面的輻射作用。通過“三個課堂”建設,逐步實現全市中國小校教育信息資源全覆蓋。加快推進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採用“1+N”“N+N”等模式,推進“湘潭農村網路聯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3.推動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發展。建設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示範學校,以示範校建設為抓手,推動全市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推進“網際網路+教育開放合作”,將國內優質學校的教學資源引入湘潭。充分利用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實現“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教、管、學、研、培、評”數位化。開展教育信息化融合套用實驗區試點與創新套用。深入開展“精品課”活動,探索構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等新型教與學方式。探索中國小線上教育,推進中國小編程教育和教育、AI+教育、“網際網路+教育”。推廣具有地域特色的無人機、3D列印、創客教育、人工智慧機器人教育。推動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進專業教學資源庫、優質精品課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建設套用。
4.探索中國小智慧校園建設套用。鼓勵學校積極開展智慧校園建設與套用,打造若干所“智慧校園”示範學校,建成2個職業教育信息化標桿學校,實現智慧學習、智慧辦公、智慧生活、智慧家校及校園外部治理功能。加強智慧校園套用創新,培育示範校。構建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線上線下一體、課內課外銜接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推動差異化、個性化教學。探索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自適應學習方式,形成自適應學習實踐模式,促進中國小校教育整體水平提升。探索推進中考等重大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實施數據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納入評價範圍,引入智慧型測評系統,探索部分科目機考,革除唯結果、唯考分的弊端,實現多元化、過程化、精準化評價。
(五)推進綜合改革與教育治理現代化
1.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建立教育治理主體多元化機制,鼓勵社會組織有序參與教育治理。進一步明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權責關係,繼續轉變政府職能,規範社會組織參與教育治理行為,推進教育公共服務標準化。擴大學校在招生、教師評聘、薪酬分配、學科專業設定等具體事項方面的自主權。強化教育治理科學民主決策。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形成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治理體制。切實減輕學校和教師負擔,嚴格控制面向學校的各類審批、檢查驗收、創建評比等活動。
2.推進教育法治體系建設。健全教育重大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作為教育重大決策的必經程式。推行權力清單、程式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實行行政權力與公共服務事項動態清理,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執法監督檢查,形成權責清晰、程式嚴密、運行公開、監督有效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完善教育制度實施體系,探索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綜合執法和聯合執法機制。依法糾正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大行政處罰力度,依法治校。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提升學校內部治理水平,健全學校師生申訴制度、社會參與和監督機制,構建預防和懲治“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切實保障師生合法權益。
3.加強教育財務內部管理。推進財務內控體系建設,定期開展內控教育培訓,提高整體人員的內控意識,加強關鍵職能部門及重點實施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教育系統規範化管理。健全內控制度體系框架,制度要契合單位實際,要全面覆蓋各業務流程、管理環節及崗位人員,切實為開展內控活動提供指導。
4.加強教育綜合績效管理。將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標納入縣市區(園區)和相關部門績效考核,制定考核細則,量化考核指標。壓實縣市區(園區)責任,對辦學方向、教育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隊伍、教育生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依法依規追究領導責任。對違背黨的教育方針、背離素質教育導向、不按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等行為,依法依規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5.深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
(1)創新辦學機制。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扶持薄弱學校發展為重點,鼓勵行業、企業和個人等力量採取多種形式捐資、出資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強化政府承擔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嚴格控制民辦學校辦學規模。妥善解決民轉公改制中的教師招聘、資產處置等問題,大幅擴充公辦學位。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學校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落實分類扶持措施。鼓勵行業企業舉辦職業學校。堅持扶持與規範並舉,建立健全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引導民辦學校完善治理結構,創新辦學模式,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
(2)深化辦學模式改革。在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推行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形式,激發公辦學校活力。建立覆蓋高中、國中、國小的教育集團,完善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學區制管理和學校結對幫扶機制。鼓勵優質學校舉辦分校或合作辦學,發揮優質學校示範引領作用。打破市、區兩級壁壘,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到2025年,實現中國小校城鄉結對幫扶全覆蓋。
(3)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落實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國小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教基〔2020〕7號),明確學校辦學自主權。提高辦學管理能力、校長的治校能力和教師專業能力。落實經費使用自主權,學校按照有關規定和需要自主提出年度預算建議,自主執行經批准的預算項目。進一步完善學校公用經費使用管理辦法,加大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全面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考試招生錄取模式。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
(4)深化教育教學教研改革。規範教材選用,完善課程設定,細化課程標準。抓好課堂教學關鍵環節,堅持因材施教,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發揮教育科研、考試機構指導示範作用,組織優秀教研員及名優骨幹教師開展命題大賽。邀請省內外名師指導課堂教學改革,研判新高考改革命題方向,開展“靶向性”模擬考試。組織中考、學考、高考、模考分析,完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激勵機制和評估監測機制。完善國培、省培機制,選派校長、教師到教育發達地區跟班學習。推動教研成果運用和教研信息共享,實現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5)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家校和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強文明校園建設,最佳化育人環境改善。充分利用湘潭市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紅色教育資源,綜合實踐基地、大型公共設施、知名院校、工礦企業、科研機構等,遴選建設一批安全適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將研學旅行作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的重要載體。加強網路德育工作,建立健全青少年網路遊戲防沉迷機制。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防範宗教向校園滲透,禁止未成年人參加宗教活動。
6.統籌規劃調整學校布局。編制並實施《湘潭市城區中國小幼稚園布局專項規劃(2021—2025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採取“撤、並、轉、建”等方式,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學點整合調整、挖潛擴容、提質增效。科學規劃建設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打造“小而美”高品質鄉村義務教育學校。配套建設城鎮新區標準化優質學校。實行教育用地聯批聯審制度,確保學校建設用地。採取先建後交等措施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實施年度評估預警機制,實施“交鑰匙工程”,確保配套學校建設與住宅建設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全面核查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整合“空、小、散、弱”學校,最佳化中職學校布局。
7.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1)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破除“五唯”。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
(2)改革學校評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幼稚園評價,重點評價幼稚園科學保教、規範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克服國小化傾向等情況。改進中國小校評價,重點評價義務教育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等情況。健全職業學校評價,重點評價職業學校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學生獲取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就業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情況,擴大行業企業參與評價,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3)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堅持師德為先,把師德師風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條件。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全面落實新時代幼稚園、中國小校、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施教育行業禁入制度。把教師履職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落實中國小教師家訪制度。
(4)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完善德育評價,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等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強化體育評價,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評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改進美育評價,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加強勞動教育評價,探索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嚴格學業標準,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學風。
(5)改革用人評價,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用人機制。促進人崗相適,不得將教師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同等對待。
四、實施“八大行動”
(一)育人模式改革行動
1.彰顯紅色教育特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育一體化發展改革”體制機制,推動“一校一案”德育工作。成立湘潭市紅色教育研究中心,開展中國小德育示範校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共青團、少先隊、家委會的作用,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德育實踐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加強抵禦和防範宗教向校園滲透工作,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強化廣大師生抵禦和防範宗教向校園滲透的意識和自覺性,築牢抵禦和防範宗教向校園滲透的思想防線。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協調工作機制,構建學校反對非法宗教活動、抵禦和防範宗教向校園滲透體系。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擴大優秀文化和科學精神陣地。
2.推進思政課程建設。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開齊開足開好中國小思政課。加強思政課程教材研究,抓好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工作。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開展紅色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強化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效銜接。加強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把國家安全觀教育納入思政工作體系。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行動計畫。培育一批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推出一批思政一流課程,設立一批思政建設研究項目。組建湘潭職業院校一體化思政教育聯盟,建設一批“移動”思政課示範課堂,推出一批思政課“金課”。
3.夯實核心素養要求。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引導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將傳統的應試升學知識傳授向面向未來核心素養培育轉變。加強科學教育和創新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完善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形成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的發展格局。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健全學校學生髮展指導機制。加強高中學校與高等學校招生培養溝通銜接,形成考試招生與人才培養有效聯動機制。研究制定《湘潭市中國小勞動教育實施方案》,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建立校外勞動教育基地,豐富校外勞動教育資源,推動全社會支持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最佳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確保勞動教育課時。錘鍊意志品質,學會合作、體驗創新,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齊心協力抓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足夠課時全面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服務,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系統。立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學校建設,探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政府指導制度。加強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特殊時期心理危機干預,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大學校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2022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國小校比例達到80%,2025年達到90%。
5.打造藝體教育品牌。嚴格落實眼保健操、課間操制度。廣泛開展陽光體育、大課間、藝術節等普及性體藝活動。加強開展校園足球教學,推進戲曲文化進校園。按照教會、勤練、常賽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體育、藝術技能。充分發揮全國校園足球、籃球特色以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和藝體特色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著力打造一批藝體特色學校。
6.推進衛生與健康教育
(1)加強學校醫務室建設。加強中國小校衛生室(保健室)建設,配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022年中國小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70%,2025年達到90%。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關於“城市普通中國小、農村中心國小和普通中學設衛生室,按學生人數600比1的比例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和“學生人數不足六百人的學校可以配備專職或者兼職保健教師,開展學校衛生工作”的規定,補齊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短板,保障學校衛生工作順利開展。中國小健康教育教師、校醫和保健教師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審。校醫參與學校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控、值班值守等計入工作量,依標準核發薪酬。
(2)推進衛生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加強質量認證管理,推進教學衛生、生活設施建設,高質量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新建學校的飲水、教室採光和照明、通風換氣、採暖、廁所和其他衛生設備,嚴格執行最新國家標準。
(3)健全疾病預防體系。堅持多病共防,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健全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制度。建立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晨午檢制度、因病缺課缺勤追蹤登記制度、複課證明查驗制度、健康管理制度、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通風消毒制度、環境衛生檢查制度和免疫預防接種查驗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預防學生近視、肥胖等發生髮展,定期對學生課桌椅高度進行個性化調整。
(4)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弘揚愛國衛生運動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推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師生健康管理轉變。宣傳和落實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推進學校廁所革命,建設、改造學校衛生廁所。加大學校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建設無煙學校。
(5)將健康教育融入教學與管理全過程。著力破解制約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影響學生健康的重點問題,因地制宜,綜合施策。按照《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關於落實中國小校每學期應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總課時中安排4個健康教育課時的要求,引導學生養成健康行為習慣。構建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勵學校建設健康教育體驗室、健康教育校長(名師)工作室。支持學生社團、志願者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教育。保障食品營養健康,加強飲食教育,引導學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踐行“光碟行動”、讀懂食品標籤標識,形成健康飲食新風尚。
(6)嚴格學校食品安全管理。落實《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加大學生食堂硬體軟體建設力度,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長效機制,全面落實學校食品安全校(園)長負責制和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推進食品安全“護苗”行動,強化日常監管督查和食品安全風險防控工作,落實食品安全問題整改交辦責任管理,及時消除校園食品安全風險盲區和死角,確保校園食品安全。加強學生餐飲質量管理,強化學生一伙食營養搭配,促進學生合理膳食。
7.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教育內容。持續推進教育援疆工作。落實《湖南省邊遠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畫教師專項計畫實施方案》(湘教通〔2013〕559號)。學校黨組織要切實抓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以培養各民族師生共同體意識為己任。加強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氛圍,使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薰陶。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活動,如專家學者講座、藝體活動、主題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興趣活動等,增強師生對黨的民族政策的了解,形成各民族師生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良好氛圍。大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中湧現的先進典型,指導師生正確處理民族關係,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民族關係。
(二)優質均衡發展行動
1.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學前教育格線化管理改革,發揮公辦園、示範園輻射作用。推廣集團辦學模式,打造“緊密型”教育集團,實現中國小校城鄉結對幫扶全覆蓋。最佳化“協作型”教育集團,完善“幫扶型”教育集團,發揮優質學校人才培養示範輻射作用。打造一批優質品牌學校、優質特色學校和特色學科基地。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區域教育融合。推動特殊教育“普特融合”、優質發展,完善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制度。
2.改善辦學條件。統籌城鄉教育資源科學布局,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或教學點整合資源、挖潛擴容、提質增效。新建、改(擴)建80所公辦園,確保每個鄉鎮(街道)至少有1所公辦園。新建義務教育學校22所,改(擴)建123所。每個鄉鎮建設標準化國中和國小各1所。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畫,支持縣市區建設優質特色高中,鼓勵普通高中實現多樣化發展。對標國家中職“雙優工程”,提升公辦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到2025年,全市所有中職學校達到《湖南省中等職業學校設定管理辦法》設定標準,建成1~2所國家優質中職學校。擴大特殊教育辦學規模,50%以上的隨班就讀普通學校配置特殊教育資源教室。縣市區(園區)社區學院建設覆蓋率達到 100%,社區學校建設覆蓋率達到80%。
3.最佳化師資配置。加強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凡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師,50周歲以下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任職滿9年以上的正、副校長,原則上均應交流。每年校長和教師的交流人數達到各區域應交流對象的10%,其中骨幹教師達到交流對象的20%。
4.探索教學創新。通過教育大講堂、組織教學能手與學科帶頭人開展名師示範課、專家點評課、專家報告會,推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探索情景式、體驗式、參與式、實踐式教學方式。探索考試評價制度改革,實施數據驅動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納入評價範圍,探索部分科目機考。在職業教育中探索開設職業技能類、知識拓展類等選修課程,推動職業學校“課堂革命”。探索模組化教學方式。探索構建新高考背景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
(三)隊伍素質提高行動
1.加大教師引進力度。出台教師引進政策,簡化選人用人程式,擴大學校自主權。鼓勵引進省內外一流名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並享受市級人才政策待遇。職業學校完善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運行機制。開闢“綠色通道”,對全國優秀教師、全省優秀教師、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以及副高級以上的市級名師採取直接引進的辦法,享受有關獎補政策。改革教師招聘制度,國家級、省級示範性職業學校和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根據招聘計畫,可在教育部直屬師範院校直接招聘教師。
2.擴大教師培養規模。增加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計畫,每年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計畫在500人以上,將公費定向師範畢業生作為鄉村教師補充的主渠道。
3.提高教師培訓效果。發揮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的引領作用,把湘潭市教科院和湘潭市中國小教師發展中心建設成為全市各學科優秀人才聚集地。建設好縣級教師發展中心,統籌推進國、省、市、縣、校五級培訓。推進精準培訓和科學考評,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和跟崗學習,推動教師培訓本土化、智慧型化、多元化。加強薄弱學科培訓、農村教師培訓和名優教師高端培訓。加大農村和民辦幼稚園教師培訓力度。深化“一專多能”鄉村國小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國中教師培訓模式。提升普通高中教師新課程實施、學生髮展指導和走班教學管理能力。實施中職教師素質提高計畫,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到2023年,“雙師型”教師不低於50%。落實教師全員輪訓制度。確保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參與企業實踐。建成校企合作教師培養培訓基地5個、企業實踐基地10個。實施新入職教師培訓。市、縣市區按不低於中國小、幼稚園和中職學校教職工工資總額(含績效工資)的1.5%安排教師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中國小校幼稚園應按不低於國家規定標準安排年度教師培訓經費。實施民辦學校優秀中青年教師團隊建設專項計畫,探索民辦教育名師、名校長培養機制。
4.實施名師培育工程。實施名校長、名班主任、名師“三名”培育工程,建設市級名校長(園長)工作室5個、市級名班主任工作室5個、市級名師工作室30個、市級教師工作坊40個、“雙師型”名師工作室15個,培育“蓮城工匠名師”50人。培養省級名師10人、市級名師50人、市級學科帶頭人200人、市級骨幹教師600人。完善名師工作室和教師工作坊運行機制,促進校長(園長)和教師專業快速成長。加強教師專業梯隊建設,以3年為一個周期,開展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育名師、工匠名師、領軍人物認定,健全管理機制,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四)教育質量提升行動
1.堅持全面育人基本理念。堅持以“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為理念提升教育質量,堅持內涵式發展,促進辦學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2.推廣優質學校育人模式。全面推廣集團辦學模式,打造“緊密型”教育集團,最佳化“協作型”教育集團,完善“幫扶型”教育集團,發揮優質學校人才培養方式的示範輻射作用。打造一批優質品牌學校和優質特色學校。
(五)治理能力提升行動
1.加強教育系統黨建工作。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統籌推進中國小黨建工作標準化建設,加強黨務幹部隊伍建設,把學校黨組織建設成為講政治、有活力、能戰鬥的堅強堡壘。
2.推進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強化政府承擔義務教育主體責任,嚴格控制民辦國中學校辦學規模。妥善解決民轉公改制中教師招聘、資產處置等相關問題,大幅擴充公辦國中學位。鼓勵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
3.完善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學校實行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落實分類扶持措施,完善分類監管制度。堅持扶持與規範並舉,建立健全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體系,引導民辦學校完善治理結構、創新辦學模式、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民辦教育從數量型、規模式發展向質量型、內涵式發展轉變。
4.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明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權責關係。創新監管方式,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完善章程建設,進一步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委託社會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和辦學滿意度測評。
5.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改革學校評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改革用人評價,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2022年出台《湘潭市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形成完整的教育評價體系。
(六)教育信息化賦能行動
1.推動信息化資源全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寬頻接入率達到100%,鄉鎮及以上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到100%,教師和國中以上學生網路學習空間普及率達到100%。組建常態化套用的農村網路聯校群,組建50個以上名師網路教研聯盟,建立覆蓋所有學科、學段的市級生成性資源庫。建好優質繼續教育網路課程,建成職業教育教學專業資源庫、優質精品課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
2.提升教育信息素養水平。將學生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信息技術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2.0”。啟動“人工智慧+教師隊伍建設行動”。開展多形式的信息技術競賽活動,全面推廣教師信息技術套用成果。
3.推進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實施“教育信息化創新套用十百千萬工程”和“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建設一批教育信息化創新發展示範學校。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開放合作,引進國內優質學校教學資源。建成“潭教雲”綜合服務平台、湘潭教育城域網,推動數位化校園建設。充分利用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實現“網際網路+”環境下的“教、管、學、研、培、評”數位化。
(七)政產學研經融合行動
1.健全產教軍研協同育人機制。建立“產、教、經、研”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對通過認證的產教融合企業給予獎勵。建設開放共享的“產、教、經、研”融合信息服務平台,行業部門組織定期發布行業市場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推動各級政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於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依託軍民融合文化特色小鎮,開展軍事體驗、紅色文化教育、國防教育培訓,傳承紅色基因。
2.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制定《湘潭市人民政府關於開展“三高一創”行動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服務“三高四新”戰略的實施辦法》(潭政辦發〔2021〕41號),開展高標準職業院校建設行動、高質量人才培養行動、高效益產教融合行動,改革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機制,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服務“三高四新”戰略。
3.大力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鼓勵駐潭高校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台、人才引進平台、科技攻關平台和創新創業平台,推進“產、學、研、軍、政、企、校”七位一體建設。推動新增轉設本科院校落地落實、駐潭高校“雙一流”建設和校地融合重點項目建設,助推駐潭高校高質量發展。對駐潭高校需要地方支持的項目和地方需要駐潭高校支持的項目實行交辦制。
(八)教研提質增效行動
1.推進教研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實施教研目標責任管理。建立和完善常規工作流程及標準,完善市級以上立項課題管理系列辦法、方案與制度。建立教育教學協同研究機制。組建若干骨幹研究團隊,建立教研員與教師融合性工作機制。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新機制。開展長株潭教研協作體教研活動,組建網路研修共同體,推進各學科校本研修。健全市、縣市區、學校三級教研體系,配齊配強教研機構專職教研員。完善教研員專業評價標準、考核、獎勵方案。完善課堂教學視導規程與評價標準。加強主題教研、問題教研、聯片教研、網路教研。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打造一批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範校、示範區。鼓勵支持跨區域、跨學校、跨學科、跨學段開展教研活動,加大教研協作力度。提高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名師、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等市級以上人才以及高學歷人才比例。健全教研培訓激勵機制。實施全員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和學術進修項目,建立健全優秀教研員培養管理制度,推進長株潭教研協作體教研員論壇。開發教研員系列研修課程,提升教研員教育信息化套用能力。建立中國小校優秀教師、市縣教研團隊、高校學科教學專家等多方聯動的“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套用能力研訓隊伍。鼓勵教研員下校任教。構建教學研討、教研年會、教研員論壇等專業展示平台。
2.創建教研資源庫和平台。整合中國小校、職業學校、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教育資源,開發一批與教材配套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完善教案、學案、課件、微課、慕課等優秀教學文本或視頻資源庫。建立健全各學段題庫結構體系,最佳化題庫質量,確保試題年更新率達到20%。高中學段試點建立基於信息技術的分層學習平台,為分層走班教學提供資源支撐。與湖南科技大學共建“湘潭市基礎教育研究院”,充分利用國家中國小網路雲平台、湖南省基礎教育資源網、網路圖書館及博物館等優質資源,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與發展需求。建立教育研究信息及成果發布平台,為基層學校和廣大教師提供教育教學研究實踐的最新、最優成果,共享教育教學教研資源。
3.深化新課程改革研究。深入開展課程研究。加強課程、教材、教學、作業、考試評價等關鍵領域、重點環節的研究,指導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規劃與開發。加強課程整合和學段銜接研究。探索中國小走班課程研究、高中新課程研究、普職融合研究、特殊教育融合發展、幼小銜接及0~3歲早教課程建設等。進一步完善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與評價。建立課程監控和評價機制,加強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監控和指導,探索推進課程教材改革的成功經驗。加強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制定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制定課堂評價標準和學生髮展評價標準。
4.加大教研服務決策力度。全面提高教研服務決策能力。加強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教育研究、決策諮詢研究,發揮教育大數據的教育決策和教育研究作用,注重成效追蹤與問題預警。大力加強教學指導服務。指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建立教研機構幫扶鄉村學校和教學點教研工作機制。利用課堂觀察、錄像課分析、訪談、問卷等多種途徑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加強教研成果的培育和推廣。拓展教育科研發展方向。設立若干重點研究項目或課題,開展新時代思政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專題研究、新高考研究、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生涯規劃研究、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研究、普職融合研究、學段銜接研究。建立項目跟蹤反饋機制,總結教育教學改革成功經驗,著力形成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成果。創建教研基地群研範式。推進基地校建設,創建2~3所教育科研工作基地,實現集群式教學研究。積極培育教研成果。制定教育教學成果獎推廣實施方案,建立成果推廣工作流程,組建若干個成果研究使用共同體,全面推廣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提高教研成果影響力。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明確黨組織主體責任和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以及分管負責人的直接責任,強化班子成員“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持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考核。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恆深入糾正“四風”問題和教育行風問題。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不斷強化民辦學校黨組織的政治能力,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各級黨組織責任,根據我市“十四五”時期的重點項目、重大改革以及重大發展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各縣(市)及學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規劃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實現教育規劃建設的科學性、規範性和整體性。強化年度計畫和 “十四五” 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有效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精心組織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教。學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規定、體現自身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法辦學,依法治校。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完善學校法律顧問制度和校內學生、教師申訴制度。探索設立師生權益保護、爭議調解委員會和仲裁委員會等機構,依法公平公正地化解矛盾糾紛。將校園安全納入社會治理,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依法處置機制,堅決杜絕“校鬧”行為,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將校長的法律素質和依法治校能力作為其任職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全面提升教師的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不斷提高教師依法參與學校管理、依法維護自身和學生合法權益的能力。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促進學校品質提升。
(三)強化教育經費保障。健全教育經費優先保障機制,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確保“兩個只增不減”(即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落實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普通中國小校、特殊教育學校、職業院校教育財政投入。拓寬教育經費籌措渠道,加大財政基本建設資金、土地出讓金等對教育的投入,為教育優質擴容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經費保障。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出資辦學或捐資辦學,擴大社會資源參與教育的途徑。建立完善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予以資助,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改善中小學生營養狀況;建立以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普通高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按國家要求完善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建設、管理和服務,落實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政策。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扶貧助學。
(四)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完善督政、督學和監測評估工作體制。按照“合理設區、督導並重、專兼覆蓋、綜合推進”原則,創新中國小校、幼稚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模式,實現督導制度化、常態化。以最佳化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強化結果運用為突破口,出台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相關檔案。加強教育督導機構、督導隊伍、督導平台建設,增強依法獨立履職能力;完善督導運行機制,規範督導程式,改進督導方法,強化結果運用。
(五)加強平安校園建設。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四個必須”的校園安全穩定體系,完善並落實學校國家安全、治安安全、設施安全、防範溺水、校車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大型活動安全以及矛盾糾紛化解、校園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等制度。建立聯席會議和聯合督查制度,教育、政法、公安、應急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適時組織聯合督查和整治行動,合力解決影響平安校園建設突出問題,其中教育部門要加強工作統籌,著力推動校園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防範系統建設、安全管理措施落實等工作;政法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職能,把深化平安校園建設納入綜治和平安建設考核體系,解決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公安部門要嚴厲打擊各類涉校涉生違法犯罪活動,完善學校及周邊治安防控體系,及時查處擾亂、破壞校園秩序的違法行為,依法保障校園正常秩序。完善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相互補充的安全教育體系,做到安全知識教育有課時、進課堂、全覆蓋,安全文化宣傳有主題、有載體、有氛圍,有效增強師生安全防範意識,營造濃厚的校園安全文化氛圍。加強校園內外安全防範,校園警務室或校園建設符合規定要求,校園安全“4個100%”建設達標,學校按要求設定保衛機構、配齊配強安保人員,校園監控、報警、消防、交通等安防設施符合建設標準、適應工作需求,校園安防系統一體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建設成效明顯,科技創安水平顯著提高;切實加強校車安全管理,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市縣聯動、部門配合、齊抓共管”原則,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校車管理的實施主體,縣市區行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鄉鎮(街道)要指定專人維護學校交通安全環境,協調、配合、檢查、督促並落實相關工作;加強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定期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及時消除不穩定、不安全因素,有效淨化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重視源頭治理,對重點人員、重點部位、重點事項,實施前瞻管控,有效提升整體防控水平。“護校安園”措施落實,效果顯著;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及時了解師生關注熱點,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切實防範自殺、欺凌、暴力傷害、盜竊、詐欺等各類案(事)件發生;重點群體、重點人員教育穩控工作到位,嚴防政治性敏感性事件發生。
政策解讀
“十四五”期間,湘潭教育發展改革要實現哪些目標
湘潭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各類教育發展指標穩步提升,實現“發展優質教育,穩住湖南教育第一方陣,建成教育強市”目標。學前教育普惠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普通高中教育多樣特色化、職業教育專業化、特殊教育品牌化、民辦教育規範化、高等教育現代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有效緩解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提升人民民眾的教育滿意度。建設現代化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全面建設更高水平、更有質量的湘潭教育。
黨中央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湘潭的教育如何體現立德樹人
第一,強化德育實效。完善德育工作體系,健全“德育一體化發展改革”體制機制,推動“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建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課程主渠道作用,開齊開足開好中國小思政課。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健全職業院校“陽光德育”體系。構建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第二,推進智育創新。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積極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開展跨學科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注重體育健康。加強學生體質監測,建立科學有效的學校傳染病預防教育體系,增強學校公共衛生處置能力。開齊開足體育課,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重視對學生的視力保護,嚴格落實每天最少2次眼保健操制度。因地制宜強化課外鍛鍊,鼓勵社會體育組織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體育服務。
第四,重視美育薰陶。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教育。結合湘潭市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開展好中華經典誦讀,定期開展學生藝術展示活動,支持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鼓勵專業藝術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支持藝術院校在中國小建立對口支援基地,做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
第五,加強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規範化、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創建校外勞動教育基地,豐富校外勞動教育資源。最佳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加強職業啟蒙教育,將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內容融入勞動教育。
如何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水平發展
第一,提升學前教育普惠化水平,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最佳化學前教育布局,提升幼兒教育質量。第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聚焦“五項管理”,落實“雙減”政策,持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到2025年,雨湖區、岳塘區建成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第三,促進普通高中多樣特色化發展。推進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不斷擴大,積極推進普通高中新高考配套改革,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創新高中人才培養模式。第四,支持職業教育專業化發展。實施高標準職業院校建設,推進高效益產教融合行動,推動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改革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機制。第五,推進終身教育的有效發展。推進終身學習機制建設,推動社區親職教育創新發展,試點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堅持開放辦學。第六,推進特殊教育品牌化發展,依託湘潭市特殊教育學校,實現全市特殊教育品牌化發展。實現適齡殘疾兒童教育全面覆蓋,努力實現特殊教育全面提質。第七,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到2025年,建立起適應我市發展定位要求,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選擇性教育需求的民辦教育體系。第八,支持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高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教師是教育的關鍵,如何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建設
第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強化師德考核,將師德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工作的首要依據,嚴肅查處師德失范行為。
第二,最佳化教師管理機制。全面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壓縮非教學人員編制,科學編制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計畫。健全職業院校教師教育培養機制、“固定崗+流動崗”教師資源配置機制和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招聘機制。
第三,推進教師職評改革。穩妥推進中職、中國小教師職稱改革。創新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標準。突出考核教師師德表現、工作績效、能力水平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確保職稱評審向一線教師傾斜。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定期服務”的基層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
第四,化解隊伍結構矛盾。統一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中國小、村小和教學點、普通高中全部配齊配足體育、音樂、美術等教師。嚴格執行教師辭職、辭退和退休制度,暢通出口,促進教師隊伍不斷最佳化。
第五,提高教師薪酬待遇。健全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和教師正常晉級增薪制度,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分配辦法。認真執行教師鄉鎮工作補貼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依法保障和落實民辦學校教師享有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權利。
第六,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完善教師榮譽和獎勵制度,大力宣傳和弘揚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共同支持的尊師重教良好氛圍。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
如何推進教育改革,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的需求
第一,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建設教育治理主體多元化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積極有序參與教育治理,進一步明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權責關係,繼續轉變政府職能,規範社會組織參與教育治理行為,推進教育公共服務人性化。
第二,推進教育法治體系建設。健全教育重大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作為重大教育行政決策的必經程式。推行權力清單、程式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實行行政權力與公共服務事項動態清理,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第三,加強教育財務內部管理。積極推進單位財務內控體系建設,在單位內部定期開展內控教育培訓,提高整體人員的內控意識,加強關鍵職能部門及重點實施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教育系統的規範化管理。
第四,加強教育綜合績效管理。將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標納入各縣市區(園區)和市直相關部門績效考核,量化考核指標,制定考核細則,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
第五,深化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辦學機制,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創新辦學模式,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推行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形式,激發公辦學校活力。義務教育完善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學區制管理和學校結對幫扶機制。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創新中國小校領導體制,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推進中國小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深化教學和教研改革,推動教研成果運用和教研信息共享,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家校和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第六,統籌規劃調整學校布局。編制《湘潭市城區中國小幼稚園布局專項規劃(2021-2025年)》,最佳化中國小布局。採取“撤、並、轉、建”等方式,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或辦學點整合調整、挖潛擴容、提質增效。
第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機制體制。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條件。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改革用人評價,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