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教育強省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結合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以來教育發展成就。
“十三五”以來,全省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實現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趕超;義務教育跨越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兩大關口,進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高中階段教育步入普及協調發展新階段;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邁進普及化階段。辦學條件有效改善,教育結構不斷最佳化,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提升。
1.黨的領導全面加強。“十三五”以來,全面加強了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高規格組建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全部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其秘書組。大中小幼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夯實,統一向民辦高校選派黨委書記(政府督導專員),建設全國高校黨建“示範高校”“標桿院系”“樣板支部”60個;中國小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實現全覆蓋,開展市州中國小黨建工作評議評比,基層黨支部全部達到“五化”建設合格標準。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得到有效落實,全省教育系統政治生態和行風明顯好轉。
2.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堅定不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中國小德育整體建設工程,一批德育工作經驗被上級部門推介,“我是接班人”網路思政大課堂被中宣部和教育部評為優秀案例;持續實施大學生道德素質提升工程和創新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成功獲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試點省。辦學質量全面提升,1421所中國小校被認定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青少年航校出飛率位居全國前列;推動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2所學校、9個專業入圍國家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畫; 全面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畫,3所大學入選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計畫,4所大學的12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計畫,51個學科進入全球ESI前1%,320個專業獲評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46門課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育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相對2015年提升19.36個百分點;全省高校圍繞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新增153個本科專業點,撤銷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本科專業點66個。畢業生就業率高位穩定,各類畢業生就業率均穩定在91%以上,省內就業率穩定在56%以上,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9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1所高校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3.辦學條件有效改善。2020年底,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校舍面積、圖書、儀器設備值分別達到18068.54萬平方米、41245.32萬冊、420.19億元,比2015年分別增加了3839.37萬平方米、9586.57萬冊、188.96億元。2016年出台《湖南省中國小校幼稚園規劃建設條例》,學校規劃和建設工作得到加強。大力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和農村公辦幼稚園建設工程,建設農村公辦幼稚園1316所;規劃建設100所芙蓉學校,截至202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43所;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實現清零,大班額基本清除,大班額、超大班額降幅居全國首位,普通高中大班額大幅下降;“全面改薄”順利收官,累計支出322.54億元,建設標準化教學點5677個。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國前列,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含教學點)實現網際網路、多媒體教室全覆蓋,建成新型網路校聯體540個,獲批全國首個“國家教育信息化2.0試點省”。
4.普及水平實現躍升。學前教育基本實現普及普惠,不斷加強公辦園學位供給,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6.4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全省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85.92%,比2015年增長12.7%。義務教育實現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全省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100%,國中階段淨入學率達100%,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整體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30萬人口以上縣市均有一所特教學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7.09%。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持續推進,2020年,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93.29%,比2015年增加3.29個百分點,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9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全面進入普及化階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3.64%,比2015年增長13.43個百分點。
5.教師隊伍素質整體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教職員工102.8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1.65萬人),比2015年增加18.79萬人。教師隊伍結構不斷最佳化,全省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持續提升,分別達到了100%、99.81%、98.22%;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普通高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比例分別提高到30.61%、71.69%。高素質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校新增兩院院士10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人、講座教授21人、青年學者34人、特設崗位4人,23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48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0個團隊入選“國家特支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8個團隊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深入實施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工程,招收培養各類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5.49萬人,招收規模由2015年的0.6萬人增加到2020年1.44萬人,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師範生培養入選全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優秀工作案例;“國培計畫”“省培計畫”等累計培訓鄉村教師50萬人次,較“十二五”增加了25%以上;在全國率先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人才津貼政策並覆蓋全體鄉村教師。
6.教育改革開放水平顯著提高。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高職分類招生考試全面推廣,高考加分政策不斷清理完善,從2018年秋季進入高一年級學生開始啟動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成為全國第三批改革省份。穩妥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2020年起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職業教育改革成效顯著,與教育部簽訂《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備忘錄》,成為全國首批建設產教融合試點省,全國7個部省共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省份之一,全國6個受國務院真抓實幹督查措施激勵的省份之一。推動民辦教育規範發展,建立分類管理制度,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登記。放管服改革有序推進,在全國率先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在省直單位率先推出政務服務旗艦店。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深入開展,現有招收來華留學生高校45所,在校留學生6359人,比2015年增加了55.55%;成功舉辦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形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個以“保護語言多樣性”為主題的《嶽麓宣言》;連續12年成功舉辦“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承辦了首屆世界中文教育大會、第六屆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青年論壇等大型活動。
7.教育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20年底,全省教育系統共建設1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6-2020年,全省高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91項,全省普通高校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占全省獲批項目數比例超過90%。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全省高校取得了超級計算機、“海牛”深海鑽機、高性能瀝青基碳纖維等世界領先成果;產生了華天光電、東映碳材、博雲新材、賽諾生物、賽恩斯環保、光琇醫療等一批校企合作的成功範例,高校已成為我省科技成果轉化乃至科技創新的主要引擎。人才支撐能力更加強勁,“十三五”期間,全省普通高校累計向社會輸送博士、碩士畢業生10.43萬人,本科、高職、中職畢業生275.17萬人,各級各類學校每年面向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等群體開展各類培訓超200萬人次。教育扶貧精準實施,累計勸返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適齡少年兒童1.39萬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蓋,累計資助貧困學生1887.42萬人次,發放各級各類助學資金221.58億元;營養改善計畫覆蓋全部貧困縣,受益學生202.65萬人;高校消費扶貧實現常態化,累計購買扶貧產品2億元。
(二)當前教育改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期間,我省教育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部分地方落實不到位,教育保障水平還不高,各級各類教育生均經費支出仍較低。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不同程度存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不到位,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區域間、城鄉間、校際間、學段間發展不平衡,優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城鎮擠”“鄉村弱”“擇校熱”等現象仍一定程度存在,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體系還不健全,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不夠契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還不充分,雙師型教師缺乏;高等教育高峰不高,引領性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較少,教育國際化發展不均衡,終身教育的協同推進機制不健全。教師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新升格高校、民辦高校、中職學校的教師缺員較多,體育、音樂、美術、勞動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不足,新興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套用性學科的教師缺口較大。思政工作體系還存在薄弱環節,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還不健全。
(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的著力打造“三個高地”、擔當“四新”使命、落實“五項重點任務”及關於教育的重要指示,為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總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教育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理念。推動鄉村振興、“三高四新”、科教強省等戰略實施,服務我省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3個萬億產業和15個千億產業發展,對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長株潭一體化、自貿試驗區建設、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為我省教育開放和區域交流合作提供了新機遇。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為我省教育創新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教育改革發展肩負著艱巨又光榮的歷史使命。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教育的系列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教育發展與安全。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主題,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引領,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動力,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協調發展,持續推動教育強省建設,高效服務鄉村振興、“三高四新”發展戰略,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全方位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導權。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
——堅持優先發展。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進一步完善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經費投入、資源保障上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地位。
——堅持協調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堅持依法治教,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加快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
——堅持創新發展。堅持創新驅動,以新發展理念統籌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以教育評價改革為龍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統籌利用國內國際教育資源,著力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初步構建起符合湖南實際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主要發展指標基本達到教育現代化水平,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穩步提高,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進入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1.發展更有質量。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和質量觀牢固確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和制度環境逐步最佳化;大中國小一體化的思政課程體系更加健全,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備,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進一步拓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2.供給更加公平。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學前教育普及普惠邁上新台階,優質公辦園大幅增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有效推進,城鄉、區域差距不斷縮小;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穩步提高,新增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進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民族教育實現特色而有質量的發展。
3.保障更加充分。依法治教全面推進,現代學校制度普遍建立,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持續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實現突破性進展。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大力振興教師教育,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進一步提高。推動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教育信息化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4.服務更加優質。服務我省“三高四新”戰略發展能力全面提升,區域教育發展政策支持體系和協作體系更加健全,教育布局結構與人口變化、城鎮化建設等實現協調發展,全面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高質量科技創新發展體系,全面提升高校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供給和服務能力,人才培養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穩步增強。
三、重點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各級各類學校課程,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推進大中國小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加強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注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總結推廣習近平總書記點讚的“移動”思政課教學經驗,引導學生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深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大力建設紅色研學基地,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創作優秀影視教育作品。制定出台湖南省教育系統貫徹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動課程思政各學段全覆蓋。加強大中國小一體化德育研究和課程教材研究。抓好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工作。建立健全職業院校“陽光德育”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密切家校合作,強化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有效銜接,豐富課後服務內容,提高課後服務質量,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有效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加強學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把國家安全觀教育納入思政工作體系,豐富學校國家安全和國防教育內容。
2.推進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鞏固和拓展“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區建設成果,貫徹“三全育人”湖南共識,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聯結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網路大空間,推動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充分運用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繫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鬥歷程,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網際網路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和新媒體平台套用。培養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優秀團隊、中青年骨幹和優秀輔導員。
3.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要求,強化學校體育美育改革,提升學校體育美育水平。制定並實施學校體育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配齊配足體育美育師資和場地器材,增強學校體育美育基礎能力。深化學校體育美育評價機制改革,完善體育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機制,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和權重,探索將藝術納入中考。深化體教融合,加強體育資源整合,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擴大校內、校際體育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積極開展體育特色項目,鼓勵中國小校與體校加強合作,在教學、訓練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努力讓每名學生掌握至少1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和藝術特長。
4.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和實踐育人。加強校園勞動文化建設,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機制,中國小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於16學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階段勞動教育課不少於32學時。推動建設一批具有典型引領作用的勞動教育實驗縣市區、實驗校,打造一批省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因地制宜打造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加強高校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和創新創業教育,職業教育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於總課時的50%。深入推進文明校園、綠色學校創建。
5.提升學生健康素養。重視青少年身心健康,多形式、多途徑開展健康教育,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強化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達到50%以上。加強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鞏固深化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成果。做好學生餐營養搭配,促進學生合理膳食。深入推進校園食品安全“護苗”行動,抓好學校食品安全管理。深入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持續推進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力爭實現全省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
6.加強大中國小教材建設。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確立教材建設的“魂”。加強大中國小教材建設工作統籌力度,對全省大中國小教材建設工作進行系統性研究。進一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一步強化基礎教育教材育人功能,嚴格各級各類學校規範使用思想政治國家統編教材,提升職業教育教材服務產業發展能力,推動高等教育教材學術理論創新;鼓勵因地制宜開發一批弘揚革命傳統和傳承湖湘文化的紅色教材等特色教材,支持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因校制宜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校本特色專業教材;加大地方課程教材審核力度,規範各類專題教育教材和讀本進校園的管理,學校選用境外教材需嚴格遵循國家教材管理的相關規定。
(二)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
把幼稚園規劃布局納入各地學校布局國土空間專項規劃。加快完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投入體制,推進民辦幼稚園分類管理改革,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畫,大力發展公辦園和農村學前教育,支持利用農村中國小閒置校舍等公共服務設施改擴建為公辦園,鼓勵支持街道、村集體、國有企事業單位、普通高等學校舉辦公辦園。規範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移交、使用,新建小區配套建設的幼稚園辦成公辦園或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保障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特困人員中的兒童、家庭極其困難的殘疾兒童接受免費學前教育。加強幼稚園質量監管與業務指導,禁止教授國小階段教育內容。加強幼稚園教職工隊伍建設,強化對收費行為、安全防護、衛生保健、保教質量等方面的動態監管。
(三)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突出均衡發展和質量提升兩大主題,著力促進教育公平,使城鄉學生均享有更高質量的教育。
1.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到2025年,義務教育學校基本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徹底解決大通鋪、學生洗澡和如廁難等問題。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重點支持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標準化寄宿制學校。辦好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保障農村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健全義務教育大班額防控長效機制。落實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職工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強化分類施策。
2.加快教育資源均等化步伐。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特別是對脫貧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快教育資源均等化步伐。按照“六好”目標建好100所芙蓉學校,推動芙蓉學校內涵發展,使其成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標桿。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工作,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加快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健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建立全省免費共享的教育資源平台,建好用好鄉村學校少年宮。強化鄉鎮中心學校統籌、輻射和指導作用,完善城鄉學校支教制度,鞏固城鄉學校“手拉手”對口支援關係,廣泛開展對口幫扶活動。深入推廣瀘溪教育改革經驗。均衡城鄉教師資源配置,提升鄉村教師師資水平。力爭到2025年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區、市)比例達到20%。
3.完善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體系。將特殊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組織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加強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以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為重點,擴充特殊教育資源總量,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支持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辦好1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單獨核定並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公用經費。繼續辦好湖南省特教中等專業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市州辦好一所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部)。指導各市州、縣市區合理設定專門學校,加強專門學校管理,科學推進專門教育工作。
(四)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協調發展。
著力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推動各地新建或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學校,實施薄弱高中學校提質改造工程,最佳化校舍功能,提高裝備水平,基本消除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大班額,減少超大規模學校。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推進新時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落實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全面穩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改革省級試點工作,擴大優質高中教育資源供給。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統籌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國小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
(五)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建設。
全面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最佳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推進部省共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建設,建立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為湖南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1.推動中職教育特色發展。大力改善公辦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推動中職學校標準化建設,舉辦高中階段教育的縣市人民政府要集中力量重點辦好1所以上優質公辦中職學校。確保公辦中職學校辦學規模、辦學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支持優質中職學校開展五年制高職試點。
2.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推動高職高專院校改善辦學條件,確保在2022年基本達到國家標準。持續推動主要行業和市州人民政府重點辦好1所以上骨幹高職高專院校。建立高職高專辦學質量評價辦法、湖南特色職業教育制度標準,完善職業院校專業設定標準。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力爭全省有15所左右高職高專院校入圍國家“雙高計畫”。
3.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建立和完善中職、高職專科、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縱向貫通,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橫向銜接,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並舉的多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探索高職高專與職業教育本科和套用型本科“3+2”貫通培養。統籌省內高職教育資源,依託入圍國家“雙高計畫”的高職學校和省級一流特色專業群骨幹專業,積極穩妥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
(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堅定不移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服務“三高四新”戰略,最佳化高等學校和學科布局,提升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與水平,匯聚創新人才,提升創新能力,打造創新平台。
1.加快“雙一流”建設。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我省“三高四新”戰略,落實教育部和省政府重點共建湖南“雙一流”建設高等學校協定,引導和支持高校圍繞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凝練學科方向,打造學科高峰,建優建強一流大學創新體系,著力培育世界一流和國內一流學校與學科。深化基礎學科、扶持冷門學科、強化套用學科、發展交叉學科,支持中醫藥教育,建設一批服務我省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一流學科和緊缺專業,加快培養理工農醫和師範、家政、養老服務類專業緊缺人才。完善高校“雙一流”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和完善高校分類發展及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一流。
2.加快發展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加快一流本科專業和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畫2.0,加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建設一批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社會實踐“金課”,努力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推進課堂教學體系建設,推動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和其他優質課程學生跨校選修,建立高校間學分互認與轉換合作機制。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新模式,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和智慧課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立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聯合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建設40個左右省級現代產業學院,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創業基地、創客中心、創新工場等眾創空間,建設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創業學院,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學分累積和轉換制度。
3.高質量發展研究生教育。支持一批基本具備條件的立項建設高校順利獲得國家博士、碩士學位授權,穩步擴大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招生規模。服務“三高四新”戰略需求,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最佳化培養類型結構。調整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探索基礎學科、套用學科、交叉學科分類發展新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積極設立新興交叉學科學位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學科。通過項目支持,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強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探索推進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
4.科學規劃高等院校設定。最佳化高等院校布局,加強對洞庭湖、湘西、湘南片區高等教育扶持力度。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圍繞增加湖南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目標,按照“能轉盡轉、能轉快轉,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分類指導、因校施策”的工作思路,統籌設計全省獨立學院轉設方式,成熟一所、轉設一所,確保14所獨立學院順利完成轉設。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設定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七)推動終身教育創新規範發展。
建立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發揮線上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推進湖南開放大學建設,現有廣播電視大學全部轉型為地方開放大學,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職業培訓和終身學習服務。暢通終身學習轉換渠道,建立健全學分銀行制度和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搭建老年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台。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建設50個左右社區教育實驗區、100所左右優質老年大學。支持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共同參與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廣泛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推動職業院校年培訓人次達到在校生規模2倍以上。出台加強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規範發展的政策檔案,切實規範繼續教育辦學行為,推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規範發展。
(八)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支持民族地區講好國語,教育引導各族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為重點,加大民族地區教育投入,改善民族地區辦學條件,提升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強針對民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的專項培養培訓。繼續實施高校招生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有關政策,高質量辦好民族預科班、內地民族班。抓好教育援藏援疆工作,強化組團式幫扶,確保援建項目落實落地。到2025年,民族地區教育整體水平及主要指標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九)擴大教育開放與交流合作。
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教育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服務我省自貿區建設。支持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共建實驗室。支持高校引進國(境)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高水平高質量合作辦學。創新公派出國留學選派機制,最佳化公派出國留學結構,培養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做強“留學湖南”品牌。加強和改進對外人文交流,推動孔子學院提質增效。深化與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支持長株潭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強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交流合作,建立高層次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基礎創新研發平台,加強科技創新人才交流合作。打造中部地區教育開放高地,大力提升我省教育國際影響力。
(十)增強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
緊緊圍繞重大戰略、重點產業、重要民生,著力增強人才支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產教融合發展能力。
1.健全教育服務區域發展體制機制。明確全方位服務我省“三高四新”戰略的發展方向,緊密對接“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最佳化教育資源布局,促進高等教育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支持高校依法享有並自主行使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建立完善與績效掛鈎、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政策,保護好、調動好科技創新人才積極性。探索高校擔任領導職務科技人才獲得現金與股權激勵管理辦法。支持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共建產學研深度合作基地。支持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發揮好湖南中華職教社作用。
2.提升人才支撐能力。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引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培育一批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改進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支持方式,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開放型人才培養。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發揮領軍人才作用,加強創新團隊建設。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完善支持就業創業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鼓勵大學生應徵入伍,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創業。加大對家庭有困難的畢業生就業幫扶力度。
3.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圍繞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堅持人才、項目和平台一體化建設和統籌配置,著力打造我省高校服務國家和我省戰略需求的科技力量,聚焦我省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探索解決我省產業科技創新重大問題。組織優勢高校圍繞產業鏈梳理“卡脖子”問題,聯合相關企業提出攻關建議並主動“揭榜掛帥”承擔攻關任務,推動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和深度融合。完善最佳化高校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推動優勢資源整合,做強做優現有創新平台,重點布局培育一批創新平台後備力量,積極支持高校創建一批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產學研基地等創新平台。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
4.提升產教融合發展能力。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產教融合相關政策,進一步完善產教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產教研深度融合,打造全國一流大學城、科技城、創業城,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縣市區和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積極性、主動性。深化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積極推進產教聯盟、專業聯盟建設,支持校企共建一批高水平專業群。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探索推進職業教育股份制改革。建立政府、園區、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建共享機制,統籌整合現有資源,促進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完善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育人機制,科學規劃布局建設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儲能技術等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5.提升助推鄉村振興服務能力。建立健全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加強教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銜接,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和工作平穩過渡。全面振興鄉村教育,鼓勵鄉村學校融入鄉村振興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依託縣域骨幹中職學校,建好、辦好一批縣級職教中心,使職教中心成為當地人力資源開發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強化鄉村人才供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建設一批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發揮好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等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培養一批高素質現代農民。建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基地,加快鄉村振興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鼓勵和引導高校適度擴大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支持和鼓勵高校對農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農村實用人才等開展常態化培訓。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充分發揮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健全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教育一線調研、為師生上思政課、聯繫學校和年終述職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加強省市縣三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協調聯動,著力形成新時代我省教育工作的強大合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推動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教育系統“四史”專題教育。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深入實施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畫,全面提升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質量。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大中國小和幼稚園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統籌抓好民辦高校、中國小黨建工作,推進教育系統基層黨支部“五化”建設,推動落實中國小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強化教育領域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
(二)推進依法治教。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構建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教育治理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完善地方教育立法,適時修訂《湖南省中國小幼稚園規劃建設條例》《湖南省教育督導條例》《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加大教育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力度,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組織“學憲法講憲法”系列活動,增強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納入中國小校外教育整體規劃並推動建設。落實教育系統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嚴格教育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加強教育規範性檔案管理,探索推進教育行政執法。紮實推進依法治校,抓好以章程為統領的制度建設,完善高等學校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領導體制和治理體系。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龍頭,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努力破解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頑瘴痼疾。
1.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台我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及時制定配套制度、政策和措施,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教育工作重大事項,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構建對各級政府的分級教育督導機制,根據國家層面確立評價內容和指標,結合實際細化完善評價辦法和指標體系,定期開展對市縣兩級政府和縣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工作;堅持正確政績觀,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特別是“名校”錄取率傾向。改革學校評價,分類構建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評價標準,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改革教師評價,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修訂完善我省學校績效工資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依據實際貢獻合理確定人才薪酬,不得將人才稱號與物質利益簡單掛鈎。改革學生評價,健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最佳化初、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完善基於大數據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操作實施辦法,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改革用人評價,推動完善社會選人用人的相關政策,建立以品德、能力、工作業績為導向,以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嚴格依照法律政策規定和契約約定招攬和引進人才,促進省內用人單位人才引進良性有序競爭,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健全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圍繞“五類主體”,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引導全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
2.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教育督導質量和水平,督促各級政府和各級各類學校落實教育法律法規政策、規範辦學行為、提高教育質量。理順教育督導管理體制,強化各級政府教育督導職能。最佳化教育督導運行機制,構建對各級政府的分級教育督導機制、分級分類組織實施的學校督導工作機制及統一歸口管理、多方參與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加強對市縣政府和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穩步實施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督導,根據需要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強化教育督導結果運用,加強教育督導與教育執法聯動,推動教育督導結果與資源分配、政府績效考核、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銜接,完善教育督導報告面向社會公開的結果運用機制。加強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各級教育督導機構專職工作人員和專兼職督學,完善督學培訓機制,提升督學隊伍專業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和科學研究,提升教育督導信息化、科學化水平,基本建成由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支撐的智慧型化教育督導體系。
3.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從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和維護社會公平出發,突出問題導向,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制度。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將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畫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高中階段學校實行基於國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模式。深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完善基於統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兩依據、一參考”錄取機制。深化高職高專院校分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健全“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並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探索套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職畢業生招生試點,拓寬中職畢業生升學通道,形成更加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選拔模式。加強高等學校招生、培養、就業溝通銜接,形成考試招生、人才培養和畢業生就業的有效聯動機制,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深化民辦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積極穩妥推進民辦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品質優良、特色鮮明、行為規範的民辦教育發展格局。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合理調控民辦義務教育辦學規模,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支持民辦普通高中學校特色發展,加強教育教學創新,滿足社會選擇性、個性化教育需求;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實施職業教育的民辦學校,引進資本、技術和管理,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推動民辦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培養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需要的人才。有序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建立分類扶持和分類監管制度。完善民辦學校扶持措施,實施民辦教育專項培訓計畫,加大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採取政府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支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提高辦學水平,落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用地、稅收優惠政策。加強民辦學校監管,健全民辦學校年度檢查、信用檔案、信息公示、收費管理等制度,強化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財務監管,落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非營利性法定要求,嚴肅查處民辦學校買賣生源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規範辦學行為。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停止審批設立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嚴禁校外培訓機構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強化收費監管,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通過第三方託管、風險儲備金等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嚴禁隨意資本化運作。堅持從嚴治理,全面清理整頓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鈎的行為,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維護校外培訓市場秩序。
5.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教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規範政府、學校和社會的權力邊界。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管理和服務方式。持續擴大高校在教學、人事、經費等方面的自主權,進一步激發辦學活力。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動行政檢查“雙隨機一公開”。加大教育政務公開和校務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監督。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成“湘教雲”綜合服務平台,實現“一網、一門、一次”式服務。
(四)保障教育經費投入穩定增長。
堅持財政資金投入優先保障教育,調整最佳化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落實教育投入法定增長要求,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一般不低於中部平均水平。完善教育轉移支付制度,最佳化省與市縣的教育經費分擔機制。強化政府教育投入主體責任,繼續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政策,對接國家教育強國工程等項目,爭取中央財政專項經費支持。完善各級教育生均撥款制度,並根據經濟社會和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逐步提高,積極化解高中債務。完善非義務教育學校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加快建立撥款、資助、收費標準同步動態調整機制。建立“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的經費使用機制。最佳化專項資金支出結構,經費使用進一步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加強教育經費投入使用情況的動態監測,建立“放管結合、權責明確、講求績效”的教育經費監管機制,督促落實教育投入和支出責任。推進學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完善經費監管體系。加強和規範收費管理。完善學生資助和助學貸款政策,推進精準資助。加強學校財會、審計、資產管理和政府採購管理。組織實施高校“十四五”基本建設規劃,加強基建管理。做好外資利用工作。健全預算審核機制,加快預算執行,將教育經費使用管理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重點內容。
(五)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1.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教育,健全師德師風表彰獎勵機制,開展多層次的優秀教師選樹宣傳活動。打造一批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制定高校、幼稚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實施辦法,探索將師德師風納入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完善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督體系。
2.大力振興教師教育。加強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建設,支持高水平師範高校建設,推動“十三五”以來新設的師範專科學校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培育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建立以本科、專科教育為主體的幼稚園教師培養體系,健全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機制。加強特殊教育、專門教育和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養。鼓勵各地各培養單位設立“產業(行業)導師”,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培養造就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實施中國小名師名校長領航計畫、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高等學校“雙一流”領軍人才計畫、芙蓉學者獎勵計畫、芙蓉教學名師支持計畫等,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形成覆蓋大中小幼特等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培訓體系,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評制度。
3.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穩步推進鄉村中國小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計畫,合理擴大市級培養計畫比例。加快推進中國小校長職級制改革,深入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完善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推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做好“三區”支教,探索“網路名校”工作,實施好“銀齡講學計畫”“國培計畫”“省培計畫”。構建各級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名師名校(園)長工作室共同參與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加強中國小教職工管理,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編制和人員配備向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傾斜。
4.不斷提升教師地位待遇。關心關愛廣大基層教師,落實好工資、社保、醫療、繼續教育等各項政策,著力提高艱苦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待遇。鞏固強化各級各類教師待遇保障,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所需經費足額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妥善解決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問題。保障我省國家外派優秀華文教師待遇。完善教師榮譽制度,為長期在鄉村從教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定期開展徐特立教育獎、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學成果獎評選表彰,組織推選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著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
(六)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以“國家教育信息化2.0試點省”為抓手,加快發展“網際網路+教育”,推動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數,促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變革、教育體系重構,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抓住“數字基建”發展機遇,加快新型基礎網路、數字校園、學習終端等建設,推動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發揮線上教育優勢,建設全省網路大課堂和各級網路聯校,建立個人電子學習檔案,健全數字資源服務體系,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套用與創新發展,探索5G和人工智慧等條件下的教育新形態,推動教育教學、實習實訓、人才培養和教育評價等模式變革。推進教育信息系統整合,建設教育大平台,實現各級各類教育平台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充分發揮數據效能,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管理的專業性、過程的高效性、服務的精準性,有力支撐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七)加強教育科學研究。
強化新時代教育科研對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加強教育政策研究,支持建設高水平教育智庫,健全教育戰略諮詢機制,設立省級教育諮詢委員,加強對重大教育問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及政策儲備,聚焦“三高四新”發展戰略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著力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教育政策研究,全面提高服務決策能力。完善教育評估制度,探索政府內部評估與智庫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政策評估模式,增強評估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加快構建全面覆蓋、立體貫通、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教育科研服務體系,健全省市縣校四級教研工作體系,完善區域、校本、網路、綜合科研教研製度,搭建全省教育數據信息平台和全省教育調研平台,全面提升教育實踐指導能力。構建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教育科研評價體系,最佳化優秀教育科研成果發布制度和轉化機制,推動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案、決策和制度。加強教育科研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專職教研員,推進省級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名家(師)工作室”建設。
(八)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加強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建設,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導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巡查檢查、分析研判、匯報通報、考核問責等制度,加強課堂、講座、論壇、出版、媒體、網路和社團等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推動各級建立健全黨委政府領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家校聯防的學生安全責任體系,壓緊壓實屬地管理責任,推動落實家庭監護責任。開展平安學校創建活動,開展校園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強化校園及周邊綜合治理,加強預防學生溺水教育,健全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加強校園安全管理與安防建設,到2022年,全省中國小、幼稚園實現封閉式管理,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系統與屬地公安機關聯網率,專職保全員配備率,全省中國小、幼稚園及高等院校的從業人員、來訪人、車等信息與屬地公安機關對接率均達到100%。
解讀
一、編制過程
按照湖南省委、湖南省政府部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湖南省教育廳在深入調研和公開徵集意見的基礎上,組織起草了《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徵求意見稿,在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專家論證、反覆修改完善後,報湖南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湖南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經湖南省委常委會審定。
二、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省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辦學條件有效改善,教育結構不斷最佳化,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全省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85.92%,實現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趕超;義務教育跨越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兩大關口,進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93.29%,步入普及協調發展新階段;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3.64%,邁進普及化階段。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教育保障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不同程度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還不充分,高等教育高峰不高,終身教育的協同推進機制還不健全,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規劃》編制的主要考慮
1.聚焦主題,確定發展重點。聚焦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突出優質協調發展,明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重點。
2.對標要求,確立發展目標。立足我省教育發展現狀,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點,對標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要求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
3.問題導向,破解發展難點。客觀分析現階段我省教育發展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產教融合不充分、高等教育高峰不高、辦學行為不規範等問題,針對性提出措施,著力破解難點問題。
4.提升能力,服務發展戰略。把教育事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圍繞重大決策、重點產業、重要民生,著力提升人才和智力支撐能力、服務科技創新能力、產教融合發展能力,助推鄉村振興、“三高四新”等發展戰略。
四、發展總體要求
一是明確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總的指導思想;二是提出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優先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堅持創新發展的基本原則;三是確立了發展更有質量、供給更加公平、保障更加充分、服務更加優質的總體發展目標。
五、發展主要目標
《規劃》客觀分析了全省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各類困難與問題基礎上,綜合研判了湖南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新機遇,對標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科學確定了湖南“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初步構建起符合湖南實際的高質量教育體系,主要發展指標基本達到教育現代化水平,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穩步提升,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進入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行列。
六、發展重點任務
明確了十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三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四是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協調發展,五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高地建設,六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七是推動終身教育創新規範發展,八是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九是擴大教育開放與交流合作,十是增強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
七、主要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了八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組織保障: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二是法制保障:推進依法治教;三是體制機制保障: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四是經費保障:保障教育經費投入穩定增長;五是隊伍保障: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六是科技保障: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七是科研保障: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八是安全保障:維護教育系統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