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正式印發。目標到2035年,江西省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實現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現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印發時間:2022年
內容解讀,檔案全文,
內容解讀
《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十一項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三)打造“技能江西”職業教育高地、(四)加快高等教育內涵特色發展、(五)構建終身學習服務體系、(六)擴大教育開放合作、(七)加大高質量師資供給、(八)推動智慧型時代教育創新、(九)深化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十)提升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十一)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
其中不少重點值得關注
一是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三年內確保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親職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成效顯著。幫助每個學生至少熟練掌握1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全面增強學生體質。
二是在學校建設方面。要求支持每個縣至少建好辦強1所公辦普通高中;每個設區市重點辦好1所專門學校;落實每縣(市、區)至少辦好1所公辦達標中職學校;支持南昌、九江、贛州、宜春、新余、撫州等地建設職教園區;支持贛州、吉安等贛南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支持鷹潭建設本科院校;舉全省之力辦好南昌大學。
三是在教師管理方面。完善教師準入和招聘補充制度,提高入職標準,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支持地方黨委、政府創新舉措化解公辦中國小、幼稚園教職 工編制不足問題,加大中國小緊缺薄弱學科教師招聘力度。完善中國小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有效體現教師工作量和工作績效。
檔案全文
江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五次黨代會部署,加快教育強省建設,全力推進江西教育現代化,推動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讓人民更加滿意,依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江西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實施綱要2035》《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緊緊圍繞立德樹人,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為“十四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教育發展邁上新台階。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7.6%,公辦在園幼兒占比大幅提升,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顯著提高;義務教育在校生增加4.68%,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05%,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全域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實現均衡發展質量提升;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增加7.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2.5%,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穩步推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增加25.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2%,進入普及化階段;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正式啟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取得突破,高校部省合建和“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南昌大學、江西科技學院綜合改革,贛州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撫州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鷹潭市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試點市建設等取得顯著成效。教育國際化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交流全面深化。繼續教育穩步發展,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學習型社會建設邁出新步伐。
教育貢獻實現新突破。職業培訓、教育扶貧、控輟保學、城鄉教育一體化紮實推進,教育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發揮了積極作用。人才培養量質齊升,“十三五”期間累計培養高校畢業生150餘萬人,畢業生留贛人數逐年增加,“十三五”末期超過50%;在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賽、世界技能大賽中成績名列全國高校前茅。高校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究平台12個;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200餘項,占全省90%以上;以第一完成單位身份獲國家級獎勵8項;新增國家級高層次人才70餘人,新增本土中科院院士1人。高校牽頭組建了十大產業和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矽基LED發光材料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和產業化。連續舉辦了三屆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對接會,共簽約項目138個,簽約金額達9.34億元。
教育治理展現新成效。教育法規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教育督導、學生人身傷害預防處理等地方立法走在全國前列。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三單一網”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職能體系加快形成。教育專網建設、教育督導改革、中國小教師減負等工作經驗得到全國推廣。各級各類學校治理結構進一步完善,“一校一章程”、法律顧問等制度逐步落實;省委從公辦高校中選派在職幹部到民辦高校任黨委書記,民辦學校黨組織在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教育信息公開力度加大,“家校社”協同育人組織和工作機制逐步健全,行業企業、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價和決策諮詢更加規範。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更加完善。(①“三單一網”指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政務服務網。)
教育保障得到新加強。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省教育大會,大力實施教育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不動搖。嚴格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全省財政教育支出累計完成5216.7億元,財政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8.33%,遠超經濟總量的全國排位。教師補充和培養力度加大,全面核定公辦中國小教職工編制42.98萬個,招聘補充中國小教師9萬餘名,培養中國小學科帶頭人0.5萬餘名、骨幹教師1萬餘名,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7.5萬人次。學校基礎建設全面加強,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鄉村教育全面提升。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承前啟後的歷史交匯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優質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江西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於擔當,善於作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支撐引領江西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服務創新、富裕、美麗、幸福、和諧、勤廉江西建設貢獻力量。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需求,需要更高品質的教育供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適應和服務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更高質量教育的新期待,實現幼有優育、學有優教,需要教育供給更多更公平優質的資源和服務,創造寬鬆融洽的環境和氛圍,持續提升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應對人口規模與結構新變化,需要更為科學的教育資源配置。適應我省“一圈引領、兩軸驅動、三區協同”區域功能格局和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帶來的人口集聚新變化,順應生育政策調整帶來學齡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化的新趨勢,需要教育完善要素配置和供給方式,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級各類教育資源。
——推動質量、效率、動力新變革,需要更優能級的教育支撐引領。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打造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推進我省“2+6+N”產業發展,推動國內外產業鏈合作,促進“雙飛地”建設,需要教育主動促進與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升人才供給效能,彰顯創新策源能力,引領支撐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①“雙飛地”指科研及孵化前台在沿海和海外,生產及轉化後台在內陸地區。)
——順應擴大開放新態勢,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開放格局。建設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開放,需要教育加大吸引積聚優質資源,加快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和國際學術人文交流,構建區域教育開放新高地。
——適應數字時代新要求,需要更具創新性的教育理念。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加速推進,江西在VR、移動物聯網等領域已取得先發優勢,新科技革命對學習者的能力素養要求發生深刻變化,需要教育主動捕捉新機遇,加快對傳統教育邊界、教學組織形式、知識獲取方式、教師角色定位等變革創新,融入未來教育發展新趨勢。
面對新階段新征程新要求,必須清醒認識我省教育存在的不足: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配置不夠均衡、供給不夠充分;職業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薄弱,產教融合深度不夠;高水平大學不多,高校創新能力與區域發展契合度和貢獻度有待提高;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和最佳化管理方式還需加強;教育經費投入結構還有待調整完善;辦學治校和育人方式、理念以及條件保障還有短板等。我們必須直面問題,攻堅克難,抓住機遇奮力開創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貫徹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作示範、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民眾對教育的美好期盼為根本目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樣、職業教育融合創新、高等教育爭創一流,推進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轉變,為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人民至上。秉持教育公益性,持續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縮小城鄉差距,保障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提升人民民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人民更滿意。
——堅持高質量發展。樹立質量為先理念,完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教育綜合實力,讓人民民眾享受更有品質更有溫度的教育發展成果。
——堅持改革創新。突出問題導向,運用系統思維,聚焦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層次矛盾,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努力破解教育發展難題,推動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持續增強教育發展活力。
——堅持服務大局。主動服務國家和江西重大發展戰略,助推共同富裕戰略實施,加快培養急需人才,提升創新服務能力,推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崛起,厚植人才優勢,培育發展動力,破解發展難題。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目標全面實現,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破解,多樣化可選擇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有效銜接機制更加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持續推進。到2035年,我省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實現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現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強省和人力資源強省。
——資源供給更加充裕。從學前到高中的15年基本公共教育全面普及。學前教育實現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基本實現並邁向優質均衡,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多樣化發展。殘疾兒童少年享有更加適合的教育。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基本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布局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雙一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機制更加完善、體系更加健全。
——保障支撐更加有力。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教育經費投入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數量更加充足、結構更加合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更加豐富,信息化技術融合套用更加深入。
——治理體系更加健全。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走向深入,教育法律制度體系更加完善,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全面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全面確立,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政府依法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更加成熟。
——開放格局更加完善。更高層次的開放戰略穩步實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融合更加深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交流合作更加頻繁,融入長三角教育協同發展和長江教育創新帶建設更加有效。
——服務能力更加彰顯。培育形成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院校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進一步加強,主要勞動力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對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更加完善,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提高。
三、重點任務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德育為先、“五育”並舉,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實現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一。
1.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紮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統籌推進大中國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強對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思政課建設分類指導。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辦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推進思政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改革,有序推進思政課立體課堂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整體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落實領導幹部上思政課制度,推動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督導考核機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建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常態化教育機制,加快構建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傳播矩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持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素質能力,建立高校輔導員隊伍常態化配備機制,落實高校輔導員職級、職稱“雙線”晉升辦法,完善輔導員和思政課名師培養機制和榮譽體系。
大力推進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建設,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分層遞進、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落實《中國小德育工作指南》,全面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公民道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中小幼文明養成行動,把形成健全人格、增強核心素養作為中小幼德育的重要內容,全面納入中小幼教育教學計畫,強化監督考核,形成常態長效。不斷創新和豐富德育載體,深入推進紅色、古色、綠色文化育人實踐,打造和推廣一批有教育意義的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本領。
2.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充分發揮江西紅色資源優勢,實施紅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紅色文化教育江西品牌。推進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大中國小開設紅色文化課程,全面使用《紅色文化》系列教材,建設紅色班級,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常態化。創新紅色教育方式方法,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持續開展“誦讀紅色家書”“紅色走讀”“追尋紅色足跡”“紅色研學實踐”“紅色歌曲傳唱”等紅色基因傳承活動,開發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文化融媒體產品,開展線上“雲遊”,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讓紅色基因植入學生血脈。深化紅色基因傳承系統研究,建好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建紅色文化教育跨學校跨學科聯盟,建設“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加強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老區精神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研究闡釋,發揮紅色基因育人功能,推動紅色基因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3.全面加強勞動教育。
建立健全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幼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著力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勞動教育協同實施機制。在大中國小開設勞動教育課,創新勞動課程體系。搭建省級綜合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平台,完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勞動教育教學資源體系。加強中國小勞動實踐基地建設,豐富拓展校外勞動實踐場所。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推進大中國小勞動周、“大國工匠進校園”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力所能及的勞動或職業體驗,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對勞動的情感,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勞動教育清單制度,強化勞動教育日常監測,推進勞動教育綜合評價,全面提升勞動育人功能。
4.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構建教育良好生態。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等管理,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入課堂;加強對教輔、課外讀物等教學材料的審核,完善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評估監測,三年內確保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親職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成效顯著。完善學校體育美育設施,推進音體美教育教學條件全面達到國家標準。健全“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模式,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推動足球、籃球等教學改革,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實施《關於開展中小學生游泳教育試點工作行動方案》,推動各地普及游泳運動;常態化組織學生體育鍛鍊,幫助每個學生至少熟練掌握1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全面增強學生體質。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美育教學模式,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推進藝術課程改革,豐富藝術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具有1項藝術愛好、形成1項藝術特長,全面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支持大中國小校建設健康教育管理中心,配齊配強心理健康教師,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和生命教育課。利用大數據技術常態化開展學生心理普查,分級建立學生心理問題檔案,提高心理問題識別和危機干預精準度,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廣泛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健康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日常教育,倡導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5.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
密切家校合作,完善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功能,持續開展“萬師訪萬家”活動,做實學情分析會、家長開放日、校長接待日、家長志願者等活動,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融洽家校關係。深化校社合作,建立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鎮村參與支持學校管理和育人工作的有效機制,推動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紀念館、運動場、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公益設施免費向學生開放;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公益性活動,鼓勵英雄模範人物、名師大家進校園上講台;支持有條件的學校教育資源向社會開放,豐富校外教育內容和形式,強化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的有機銜接。推進家社協作,加強親職教育,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親職教育促進法》落地實施,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完善親職教育指導內容,建設親職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加大對家長的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親職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加大網路不良信息治理,淨化學生成長環境,促進全社會擔負起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責任。
(二)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
鞏固提高普及水平,聚焦薄弱環節和短板,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不斷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提高辦學質量,健全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1.加快學前教育普及普惠。
切實落實各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將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最佳化幼稚園網點布局,合理確定辦園規模,落實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分擔、其他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實施全省標準化幼稚園建設工程,規範幼稚園建設管理。健全城鎮小區配套園建設管理長效機制,推進城鎮住宅小區配建幼稚園、農村人口大村新建幼稚園,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稚園,支持兒童福利機構開展學前教育,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計畫,提高幼稚園保教質量,全面改善辦園條件,補足配齊“兩教一保”,推進幼稚園教師持證上崗,提升幼稚園教師綜合素質和科學保教能力;實施遊戲化教學,推進科學保教和幼小銜接。完善學前教育教研體系,發揮城鎮優質幼稚園和農村鄉鎮中心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大對薄弱園的專業引領和實踐指導。健全幼稚園分級分類評估體系,完善學前教育質量動態監測與反饋改進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全面規範幼稚園辦園行為。
2.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鞏固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立健全學齡人口監測機制,依據學齡人口變化動態調整最佳化義務教育學校網點布局,科學處置閒置校舍和設施設備。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大標準班額推進力度,全面消除大班額,逐步化解大校額,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班額、校額達到國家標準。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健全城鄉對口幫扶機制,持續深化教師校長流動制,推動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鎮村一體化辦學,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城鄉學校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標準、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個統一”。深化教學改革,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加強學業質量監測,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強化課程實施日常監管。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研工作,完善省市縣校四級聯動教研體系,建立健全教師定期參與教研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學科名師工作室建設,發揮教研支撐、名師引領作用。全面開展課後服務,將課後服務打造成學生健康成長、提升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健全控輟保學機制,實現控輟保學常態化。
3.推動普通高中特色多樣。
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支持每個縣至少建好辦強1所公辦普通高中,提高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水平。大力擴充高中教育資源,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減少超大規模學校。改革高中學校辦學體制、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普職融通高中、綜合高中和藝術體育特色高中等辦學模式;加強與社會場館基地、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勵創辦科技高中、人文高中。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強化綜合素質培養,拓寬綜合實踐渠道,完善全面培養體系,探索建立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貫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銜接機制,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服務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加大校本課程開發,推進選修課程建設,加強區域課程管理。建立健全選課走班運行機制,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資源使用效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健全校本教研製度,提升學科教學研究和指導的質量,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健全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引導學生合理規劃生涯。
4.辦好特殊教育和專門教育。
鞏固特殊教育成果,以義務教育為重點,推動特殊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高等教育延伸。探索推進特殊教育學校實行十五年一貫制辦學,尊重殘障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差別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促進特普融合,建立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的發展機制,推進送教上門、醫教結合。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內適合就學的適齡殘疾兒童全部接受教育並納入學籍管理,支持兒童福利機構開展特殊教育和康教融合服務。探索舉辦孤獨症兒童少年特殊教育學校(部)。支持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發揮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殘疾人終身學習中心作用,為殘疾人提供教育服務。加大國家通用手語和國家通用盲文普及推廣。支持師範院校辦好特殊教育專業,加大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加強專門教育,每個設區市重點辦好1所專門學校,強化對專門教育教學與管理的研究,全面增強運行保障條件,切實提高教育矯治水平。
(三)打造“技能江西”職業教育高地。
最佳化類型教育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大力推動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打響“技能江西”教育品牌。
1.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提質創優。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實施中職學校培基固本工程,推進全省中職學校分級認定達標,落實每縣(市、區)至少辦好1所公辦達標中職學校,深入推進職普協調發展,實現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鞏固高等職業教育主體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支持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高職學校試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支持多種形式建設一批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加強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一體化設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擴大高職院校中高職一體化長學制人才培養規模。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橫向融通,鼓勵普通本科高校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推進中職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相互融通、互認學習成果;實施“職業教育服務終身學習質量提升行動”,面向各類社會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探索推進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政府、學校與有條件的企業等社會力量實施多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辦學。
2.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大力提升中職教育辦學質量,建設一批優質中職學校和專業。實施高職學校“雙高計畫”,加大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支持力度。加強江西省高職學校“G10聯盟”建設,推動高水平職業學校深層次合作與交流,實現優質職教資源共建共享。嚴格落實職業教育辦學標準,充分發揮其在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引導性作用。不斷推進專業升級和數位化改造。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實施職業學校“課堂革命”。建立服務全國的職業教育紅色文化課程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穩步推進“1+X”證書制度改革,培育省內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開發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深入推進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積極開展“引企入教”,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立足服務全省各地工業園區建設,暢通“入職即入學”等繼續深造的路徑,助力一線勞動者的學歷提升和職業成長。實施職業學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畫,推動職業學校面向在校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高質量的職業培訓。(①“G10聯盟”指由省內1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組建的聯盟,聯盟內學校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共培、資源共享等。②“課堂革命”指職業學校為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③“1+X”指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④現代學徒制指主要培養對象是職業學校學生和企業在崗員工,培養主體包括學校和企業。⑤企業新型學徒制指培養對象是與企業簽訂6個月以上勞動契約的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和新轉崗人員,培養主體以企業為主。)
3.產教融合助推“強省戰略”。
主動適應和服務科技、工業、交通、農業、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強省戰略”,持續增強職業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支持南昌、九江、贛州、宜春、新余、撫州等地建設職教園區,校城融合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組建中部地區和革命老區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引導職業院校根據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設定並動態調整專業。鼓勵支持職業院校建立鄉村振興院系,大力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農村產業發展人才和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鼓勵職業院校通過自辦企業、技術服務、對外培訓、成果轉讓等方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政行企校協同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支持發展品牌化、連鎖化和中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集團,打造實體化運行的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動校企共建特色產業學院,提升職業學校服務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推動政府、企業和職業學校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大力發展虛擬仿真實訓,探索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開展職業技能、專業技能考試測試;發揮國家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範實訓基地引領作用,建設國家職業技能測試中心,打造國家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示範工程。
4.營造技能型社會發展環境。
全面服務江西技能型社會建設,清理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歧視政策,落實同等層次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平等待遇。賦予職業學校在內部管理、教師招聘、教師待遇、校企合作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權。制定差異化的職業學校學費標準和生均撥款制度,建立中職學校學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中職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新增財政性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探索實施校企合作負面清單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容錯糾錯機制,充分釋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活力。大力開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挖掘宣傳基層和一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典型事跡,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努力營造崇尚技能技藝、促進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四)加快高等教育內涵特色發展。
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分類發展、特色辦學,提高辦學層次和水平,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高層次創新型套用型人才,把發展科技、培養人才、增強創新更好地結合起來。
1.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
最佳化高等教育空間布局,支持和引導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自主創新示範區、產業集聚區延伸,打造大南昌都市圈高等教育發展高地,支持贛州、吉安等贛南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支持鷹潭建設本科院校。補齊科類短板,組建各類特色院校,推進校院聯合、醫教協同、校所融合,做強綜合性高校和理工農醫院校。提升辦學層次,加強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授權點立項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更名大學;吸引國外優質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江西設立分校(院),通過引進優質資源提升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水平。對接區域產業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引導本科院校轉型高水平套用型高校,依託大型企業集團組建現代產業學院;開展高校與開發區和企業雙對接專項行動,建立長期合作深度戰略聯盟夥伴關係。
2.深化“雙一流”建設。
按照“一流理念、一流規劃、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機制”要求,深入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保障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支持,充分激發高校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政府、高校和社會協同推動“雙一流”建設的新型關係。舉全省之力辦好南昌大學,全力支持南昌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協同推動省內其他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按高峰優勢學科、高峰特色學科和潛力發展學科三個層次,推進省一流學科建設。強化學科與產業結合,集中資源建設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優勢學科,引領帶動江西高等教育高水平、高層次發展。充分發揮江西特有資源和產業優勢,實施特色高校提升計畫,分類指導和鼓勵支持高校聚焦產業優勢,面向地方需求,凝練學科特色,提升內涵水平,增強整體辦學實力和服務能力,實現差異化發展,做精做強特色,在不同領域爭創一流,建成高水平特色大學,形成江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加快完善高校分類發展體系,健全省屬高校管理機制,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支持高校完善學科建設保障機制,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建設,引進和培養一批高層次拔尖人才,培育領軍型創新團隊。
3.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
加快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深入推進新時代“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實現基本教學條件全面達標。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畫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醫學教育創新構建“健康江西”人才培養體系。加快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推進書院制、學分制、導師制“三制”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持續推進國家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雙萬計畫”,引導高校最佳化專業結構,積極參加專業認證提升內涵建設;打造精品課程,加強線上開放課程的建設與套用,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課堂教學。加強和完善教育教學評估,全面實施專業綜合評價。健全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制,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和社會滿意度。
促進研究生教育量質齊升。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力爭全省在校研究生規模增長60%左右。全力支持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位授權點,力爭全省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數量增長30%左右,全省博士學位授權點數量增長60%左右。最佳化培養類型結構,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研究生教育創新,引導研究生提升知識創新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建立以培養質量為核心指標的導師評聘和績效評價機制,提高導師“導學導研”能力,推動導師下沉到人才培養、思政教育、科學研究一線。健全質量監督體系,強化對招生選拔、培養過程、學位授予、導師隊伍等方面的質量管理,加強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深入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開展雙創金課建設,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和示範高校,建好優秀雙創導師人才庫。加強大學科技園、產業創業園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持與服務。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創、以賽促教,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面培養新時代大學生“敢闖會創”的綜合素質能力。加快完善創業政策環境和創業基地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引才政策,通過減免稅收、創業補貼等方式,吸引和鼓勵更多畢業生留贛創業就業。
4.增強服務創新型省份建設能力。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創新驅動。加快高端領軍人才和團隊培養,經費和政策支持向與產業結合密切的專業團隊傾斜。瞄準國家和省域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卡脖子問題,加強對人工智慧、材料、核能、現代農業、醫療衛生、生態環保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整合資源開展有組織的協同創新,繼續建好材料、食品、航空國際合作創新研究院;圍繞稀金、中醫藥、VR、物聯網等重點產業領域,大力支持高校建立協同創新發展研究院、現代產業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在離子型稀土可持續利用、持久性污染控制與資源循環利用、中藥製藥工藝與裝備、現代農業等領域,積極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超高溫材料、發酵工程、電子加速器、畜禽遺傳資源、磁約束聚變等領域,加快推進大型系列研究平台、大科學裝置和科研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支持高校圍繞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育種等領域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攻關。全力打造航空、電子信息、新材料、現代農業、中醫藥等產教融合戰略聯盟,推動人才和科技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實體化運行,建立健全高校技術交易機制,著力構建“1+1+N”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管理和支撐服務體系,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新模式。完善高校科技成果發布機制,培育一批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開展高校技術經理人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知市場的複合型技術轉移轉化服務人才。打造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對接會品牌,通過線上線下結合,讓更多創新成果在贛轉化落地。(①“1+1+N”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校企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N個省級高校成果轉移轉化基地。)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持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以理論創造、學術創新引領新時代江西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畫,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實施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領航工程,培養造就一批有影響力和學術話語權的領軍人物。打造新型高校智庫,聚焦黨委政府決策急需的重大課題和紅色文化、陶瓷文化、書院文化、中醫藥文化等贛鄱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推出一批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套用性研究成果,充分發揮咨政育人作用。
(五)構建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發揮線上教育優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加快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
1.加強終身教育平台建設。
發揮普通高校舉辦高等繼續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最佳化歸類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辦學形式,根據學校資源條件核定辦學規模,取消函授、業餘的學習形式,完善招生收費、校外合作、證書發放等方面程式和要求,推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健康發展。探索實施高等繼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推進江西開放大學建設與綜合改革,探索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各設區市廣播電視大學全部轉型為開放大學,推動縣域開放學院普遍設立和規範辦學,重點面向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退役軍人等群體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職業培訓和終身學習服務。加強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引導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創新“網際網路+”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服務模式,建成一批優質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充分發揮縣(市、區)中等職業學校在職業培訓、技術推廣和中國小勞動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辦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推廣。(①高等繼續教育“二元制”是指以學校與行業(企業)二元主體進行管理與評價、線上與線下二元學習與考核、獲取學歷與技能二元證書為主要特徵的現代高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2.推動新技術賦能終身學習。
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多方參與、多種形式、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線上教育,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協同發展、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協調組織有條件的普通高校、職業學校、開放大學、社區學校、老年大學、科普學校和其他社會教育機構開放數位化學習資源。建立終身教育資源配送平台,推動資源配送和推廣套用。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舉辦線上終身學習教育機構,加大線上教育資源的研發和共享力度,推進線上教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大相關專業建設和線上教育人才培養力度。
3.完善終身學習推進機制。
建立終身學習體系建設跨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完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供給機制,鼓勵各類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之間開展合作創新,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終身學習成果積累、認證、轉換機制,推進學習系統管理平台和學分銀行研發建設,依託“贛教雲”平台,加快建成江西省終身學習系統。建立完善終身學習監測評價機制,構建基於大數據的終身教育決策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模式,資助弱勢人群就業技能學習、獎勵各行各業英模自主學習。積極營造良好的終身學習環境,倡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六)擴大教育開放合作。
圍繞國家和江西重大區域戰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區域教育合作交流,全面深化國際教育合作與中外人文交流,提升教育開放合作水平。
1.深化區域教育合作。
主動融入長江教育創新帶,積極參與區域內創新資源開放,搭建共享互通平台,構建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攻關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機制。積極參加贛湘鄂、泛珠三角區域、海西經濟區教育合作,鼓勵高等學校開展聯合辦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生訪學、學科共建等多種形式的校際交流與合作。加快推動革命老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對接合作,建設國家級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推動與大灣區職業院校合作交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大力推進大南昌都市圈、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教育資源跨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全省教育區域合作與交流高地。
2.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全面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積極引進國外知名大學、高水平職業院校和研究機構來贛合作辦學,建立國際合作創新研究院。紮實推進“一帶一路”江西教育行動計畫升級版,穩妥推進境外辦學,鼓勵高校“走出去”,參與國際重大科學計畫和科學工程,參與國際教育評價和國際專業認證。最佳化出國留學服務,做強江西國家公派地方合作項目。繼續實施留學江西計畫,最佳化留學生層次結構,依法依規加強留學生管理。進一步完善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制度。積極創新合作方式,持續辦好產學研用國際會議(南昌),打造國際合作與交流品牌項目,探索後疫情時代基於信息平台的線上線下國際合作新模式。
3.推進中外人文交流。
積極參與國家對外人文交流和項目合作,擴大江西教育對外宣傳,講好“江西故事”。依託江西紅色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和陶瓷、中醫藥等特色產業,打造江西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推動贛鄱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提升贛鄱文化海外影響力。加強國際中文教育建設,促進全省孔子學院(課堂)、漢語教學中心、魯班工坊等特色發展。支持高校國別區域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建設,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支持有條件的中國小校與國外學校建立友好關係,開展多渠道對外教育文化交流,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
(七)加大高質量師資供給。
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推進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強教師能力素質培養,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持續提升教師地位待遇,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全面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教育,推進教師政治理論學習系統化、常態化和制度化,築牢意識形態堡壘;加強教師聘用、考核評審中的政治立場和師德師風考察,將思想政治表現和課堂教學要求與職稱評定、評優獎勵等掛鈎。大力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師範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強化教師隊伍法治和紀律教育,持續開展優秀教師選樹宣傳,做好“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新時代學生心中的好老師”推介活動,講好贛鄱師德故事。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落實教職員工準入查詢違法犯罪信息制度,健全多元監管體系和教師信用體系,強化師德考評,持續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定期通報師德失范行為,加強師德警示教育。重視高層次人才、海外歸國教師、青年教師的教育引導,增強工作向心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監測和分析評估,組建省級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發揮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的示範作用,提高師德師風建設科學性和實效性。
2.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最佳化師範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突出師範院校的師範教育主業。加大對師範院校的支持力度,適當提高本科師範專業生均撥款標準,擴大省屬高校公費師範生覆蓋學校範圍和培養規模,合理安排緊缺學科招生計畫,吸引優質生源就讀師範專業。深化師範生培養模式改革,大力實施定向培養鄉村教師計畫和卓越教師計畫2.0,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建立健全政府、中國小(幼稚園)、高校三方聯動培養師範生機制,全面開展師範類專業認證,促進師範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中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支持力度,推進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教研、電教等機構職能整合,大力實施“中國小名師名校長培養計畫”,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教師育德、課堂教學、作業與考試命題設計、實驗操作和親職教育指導等能力。探索高職院校教師培養途徑,支持“雙高計畫”院校、職業教育本科院校與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高校聯合培養職業技術師範專業碩士。推進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模式創新,建設高水平職業技術師範大學。加快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健全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機制。全面提升高校教師供給水平,加大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和培育力度,持續實施江西省“雙千計畫”、“青年井岡學者獎勵計畫”、遠航工程、高層次高技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和高校教學名師培養工程。
3.完善教師管理機制。
完善教師準入和招聘補充制度,提高入職標準,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採取多種形式補齊教師數量,全面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和幼稚園人員配備規範,支持地方黨委、政府創新舉措化解公辦中國小、幼稚園教職工編制不足問題,加大中國小緊缺薄弱學科教師招聘力度,完善音體美專業師範生實習支教機制,逐步緩解教師學科和性別結構矛盾。促進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民族學校流動。擴大高校引進人才自主許可權,建立職業學校“雙渠道”教師招聘制度,完善高校人才編製備案制管理。健全教師崗位、職稱和考核評價制度,適當提高中國小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高等學校職稱評審標準,健全教書育人作為核心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教師退出機制,實行中國小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打破高校教師崗位聘任終身制。(①“雙渠道”指從持有相關領域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職業技術師範專業畢業生和具備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兩個渠道招聘。)
4.提升教師地位待遇。
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隨當地公務員待遇動態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統籌考慮高中教師工資待遇。落實艱苦邊遠地區農村中國小教師特殊津貼、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鄉鎮工作補貼政策。完善中國小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有效體現教師工作量和工作績效。完善高校教師收入分配機制,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內由學校自主確定收入分配辦法。大力提升教師社會地位,落實公辦中國小校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法律地位,落實中國小教育懲戒規則,維護教師依法執教的職業權利,切實減輕中國小教師不合理工作負擔。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和宣傳力度,健全長期從教教師榮譽制度;制定教師優待辦法,保障教師享有健康體檢、旅遊、住房等優待政策。依法保障和維護民辦學校教師權益,落實民辦學校為教師繳納“五險一金”等政策。
(八)推動智慧型時代教育創新。
堅持教育信息化“四個一”工作思路,加大教育新基建投資力度,構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套用,推進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構建“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①“四個一”指“一條路”(加快教育專網建設)、“一批車”(打造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和教育教學套用軟體)、“一朵雲”(遴選建設一批雲套用)、一批機制(完善體制機制)。)
1.大力實施教育新基建。
實施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發揮教育專網基礎性支撐作用,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規模部署和套用。推進校園智慧型化改造,持續實施“智慧(數字)校園”建設工程,加快智慧教室、智慧型實驗室、虛擬仿真實訓室、創客教室、數字圖書館等智慧型學習空間建設。推進“贛教雲”教育大平台建設,加快江西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與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深度融合,匯聚各級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及教育管理套用。加快建設數據中台和“人人通”APP,推動信息系統的業務協同,全面打通和支撐“教、學、管、評、測”等教育環節。健全網路安全工作機制,建立網路安全實時監測和防護體系,建立健全網路安全責任制和問責機制,規範教育數據管理,加強線上教育產品和教育類APP監管,保障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安全,構建綠色上網防護體系。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設和運維經費保障機制。
2.全面推進新技術融合套用。
大力引進開發優質數字資源,全面加強大中國小教材、教案、課件、習題、試卷和微課等數字資源建設,構建體系完整的數字教育教學資源庫。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線上線下教學有機銜接,全面實現“三個課堂”在中國小校的常態化按需套用。探索人工智慧、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套用;開展基於大數據的課堂分析、學習分析,構建知識圖譜與自適應學習方式,繪製學生“數字畫像”。推動“網際網路+教研”模式,運用網路研修平台進行集體備課和網路研修,提升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情分析、個性化教學的能力。拓寬教育數據套用場景,建設教育大數據中心,構建學齡人口、師資需求、教育經費投入等預測模型,支撐學區劃分、教師配置、經費投入、學情分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學評價、學校評價,提升教育數據服務能力。培植信息化建設標桿,督促指導南昌建設好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鼓勵支持贛州、撫州和鷹潭等地開展“網際網路+教育”實驗,引領全省教育信息化發展。(①“三個課堂”指“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②知識圖譜指結構化的語義知識庫,用於以符號形式描述概念及其相互關係。)
3.持續提升師生信息素養。
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持續實施“中國小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完成教師信息化套用能力全員培訓,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激發教師套用信息技術的內生動力,推動信息技術套用能力納入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和評比表彰。開展多種形式的網路安全教育和培訓,建立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崗位繼續教育制度,提高網路安全意識。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將計算機編程、人工智慧等納入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推動信息素養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提高師範生信息技術套用能力,把信息素養納入師範生培養課程體系,促進師範院校的教育技術和人工智慧等專業建設。(①“三提升一全面”指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九)深化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
適應需求,立足長遠,堅持統籌協調,穩妥推進教育改革,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科學、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
1.系統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堅持破立並舉,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著力構建科學評價機制。改革黨委政府教育工作、學校、教師、學生和用人評價,建立健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分層分類教育評價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完善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相關部門協作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鼓勵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教育評估監測。堅持科學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鼓勵各地各校開展以學術貢獻、社會貢獻和支撐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學術評價,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情況全過程、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開展多元化、過程化的教學評價,促進學校立德樹人、教師潛心育人。注重教育評價結果運用,加大教育評價政策宣傳,建立更加科學健全的教育評價體系,促進全社會形成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和選人用人觀。
2.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考試招生體制機制。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高體育分值,探索美育考核辦法,推行國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按照“3+1+2”模式,穩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健全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模式。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辦法。落實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全面推行和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加強考試機構能力建設,推動市、縣考試機構職能整合,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命題教師隊伍,建設省級教育考試命題基地,推進考試招生管理信息化,改善考試實施及運行保障條件。(①“申請—考核”指院系對遞交入學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進行篩選,合格者接受能力測試。)
3.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完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健全教育督導機構設定,構建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新體系,確保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職能。推進教育督導法治建設,推動出台教育督導地方性法規。強化各級政府教育督導職能,健全督導工作規程,落實督導條件保障。建立健全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級各類教育督導機制。完善教育督導報告、反饋、整改、複查、激勵、約談、通報和問責制度。健全對市、縣政府的分級教育督導機制,推進對設區市政府履行教育職責和縣(市、區)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推動市縣兩級政府建立中國小校辦學績效考核制度。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組織開展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和重點工作專項督導。加強教育督導隊伍建設,配齊配強督學,將督學培訓納入教育管理幹部培訓計畫,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實施省督學海外研修計畫,提升督導人員履職能力。
4.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深入推進民辦學校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分類管理改革,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等方面實施差別化扶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研究設立並用好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落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用電、用水、用氣執行與公辦學校相同的價格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進一步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開展規範民辦學校管理三年專項行動,落實年檢年報和不良信用制度,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加大民辦學校資產、收費、財務、招生、實習等監管力度,規範舉辦者變更審批流程。建好用好“江西省民辦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全面推行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電子證照制度。指導民辦學校修訂完善學校章程,完善董事會決策、校長行政、教職工民主參與、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充分發揮的法人治理結構。統籌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設立,開展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專項治理,建立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監測和通報制度。規範民辦中國小招生入學行為,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規範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管理,鼓勵和引導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向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轉型。
(十)提升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
加強教育立法、普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增強學校依法治校能力,提升教育治理和保障水平。
1.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全力推動教育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和調整,加快教育督導、民辦教育、學前教育、老年教育等領域立法。廣泛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組織開展“學憲法、講憲法”、“憲法宣傳周”、民法典學習等活動。統籌推進江西省法治教育研究工作,深入開展教育立法、教育依法治理、教育普法現狀跟蹤與理論研究。鞏固拓展高等院校服務基層司法所建設專項行動成效。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審批事項,深入推進“三單一網”建設。實施教育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持續推進“減證便民”行動,強化審批項目事中事後監管,嚴格控制對學校的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等事項。推進教育領域綜合執法,釐清監管事權,健全執法機構,完善執法機制,依託全省“網際網路+監管”系統,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創新監管方式。
2.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推進學校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制度體系,完善學校決策與執行機制,提高學校辦學活力和自我監管能力。進一步落實和擴大中國小校辦學自主權,全面深化高校人事管理、績效工資、經費使用、儀器設備採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南昌大學等高校開展治理體系和教育評價改革試點,激發高校辦學活力,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和育人環境。支持組建不同類型的高校聯盟,推進高校行業自治、自律機制建設。健全職業學校行業企業參與的理事會制度,促進產教融合。推進中國小家長委員會制度建設,增強民主管理。完善師生權益保障和救濟機制,健全未成年學生學校保護機制,依法治理“校園欺凌”和“校鬧”。建立健全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機制,努力形成家長、社區、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學校治理的格局。
3.助推鄉村振興。
建立健全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推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效銜接。大力改善鄉村學校條件,提升鄉村教師能力,全面振興鄉村教育。加強農村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大力開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培訓高素質農民和農業農村實用型人才,為農村留守婦女搭建就業創業、親職教育等技能培訓平台,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支持服務。發揮高校在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優勢,支持鄉村產業發展與社會文化建設。積極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實施“特崗計畫”“三支一扶”“西部計畫”,引導優秀畢業生投身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加強對特殊群體學生關愛。完善學生資助政策,加大對鄉村困難學生的幫扶,全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落實屬地責任,健全家庭、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體系;堅持“兩為主”原則,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待遇同城化;加強民族學校建設,關心少數民族學生。實施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畫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加強農村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聚焦重點人群,加大農村地區國語推廣力度,全面消除語言交際障礙,構建健康和諧語言生活。(①“兩為主”指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
4.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
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落實各級政府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按照“兩個只增不減”要求,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落實各級各類教育生均撥款標準,健全財政教育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堅持教育公益屬性,完善政府、社會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擔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機制,合理確定普通高中、幼稚園收費標準,制定出台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高校學分制收費、中外合作辦學收費等管理辦法。發揮財稅政策作用,激勵社會擴大教育投入,吸引社會捐贈。建立覆蓋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全過程的績效管理機制,強化責任約束和績效評價結果運用。最佳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資金重點向可統計、能評估、出效益、促發展的項目傾斜,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堅持勤儉節約辦教育,落實學校設計規範,嚴禁超標準建豪華學校。加強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完善教育內部審計制度和教育經費統計公告制度,健全適應公共財政體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財政制度體系,確保教育經費使用安全、規範、高效。(①“兩個只增不減”指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5.健全教育風險防控機制。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納入教育工作全過程。全面貫徹落實《大中國小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加強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防範重大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風險,牢牢掌握教育系統政治安全主導權。嚴格落實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防止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創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將自然災害避險等安全知識納入到日常教學安排,利用VR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情景式、體驗式安全教育,推進應急演練常態化。開展防溺水、交通等安全教育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學生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深化平安校園建設,完善定期風險排查和研判機制,全面實施校園安防“三個百分之百”建設,常態化開展校園及周邊社會綜合治理,加強教育網路輿情監測,健全師生校園保險保障機制,不斷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推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落實,嚴防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案事件。(①“三個百分之百”指100%校園封閉管理、100%專職保全配備、100%視頻監控和一鍵式報警裝置與公安機關聯網運用。)
(十一)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
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基層黨組織戰鬥力,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1.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
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完善地方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教育工作委員會工作機制,不斷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穩步推進建立中國小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理順民辦中國小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機制。支持學校黨組織討論決定學校重大問題,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執行到位。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嚴格各類學術會議、報告、講座、論壇管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教育系統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黨管幹部,突出政治標準,選優配強學校黨委(黨組織)書記、校長,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加強幹部隊伍培訓,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育系統幹部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推動人才更好服務全省教育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鞏固深化黨內主題教育成果,以制度機制保障教育系統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2.全面提升基層黨建工作質量。
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完善高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師生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的高校黨建工作體系。大力實施高質量基層黨建“固本強基”行動,深入推進基層黨建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定和活動方式創新,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著力提升黨務幹部政治能力和業務水平;健全民辦高校黨委書記(督導專員)選派管理制度,加強對民辦學校黨建工作的分類精準指導;切實做好在大學生、高知識群體中發展黨員工作,認真落實黨內關懷幫扶機制;持續開展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樹得牢”的黨建特色品牌,推動教育系統黨建工作全面創優全面提升。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統戰工作,提高黨外代表人士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完善黨建帶群建機制,帶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學校基層黨建工作科學化評價體系,完善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機制。樹牢“黨建+”理念,大力實施高質量教育體系黨建引領攻堅行動,促進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基層黨建工作質量。
3.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嚴的主基調,堅定不移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進一步最佳化教育系統政治生態和發展環境。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和政治監督,推動全省教育系統進一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形成“四責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全面從嚴治黨引領保障作用。健全工委(黨委)全面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監督體系,紮實開展政治談話,切實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的監督。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著力整治“怕慢假庸散”突出問題,切實糾正改頭換面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馳而不息深化作風建設。注重師生紀律教育,強化紀律執行,持續推進正風肅紀,堅決整治師生身邊“微腐敗”,嚴肅查處違反師德師風行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教育系統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巡視整改落實、巡視成果共享共用等工作機制。嚴格執行問責條例,對抓黨建失職失責、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力、巡視整改弄虛作假等情形嚴肅問責。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各級政府和學校的主體責任,建立部門協調會商機制,定期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因地制宜,強化問題導向,及時有效對接國家及全省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戰略布局,對接全省、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紮實高效推進規劃實施,確保規劃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落實責任分工。
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規劃確定的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加強部門和地方之間工作協同,探索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問題、推動規劃落實落地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規劃實施。省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負責規劃的組織協調和實施;市、縣(區)政府圍繞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本地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制定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配套政策措施,抓好組織實施。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創造性地推動規劃貫徹落實。
(三)實施監測評估。
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多種形式,分任務、分階段開展規劃實施評估,及時發現問題,最佳化實施策略,出台針對性政策,調整規劃部署,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督促檢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營造良好氛圍。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各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廣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讓廣大人民民眾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時了解教育發展的狀況和信息,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良好局面,為規劃的科學實施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