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則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基本介紹

  • 全名:孔融
  • 別名:孔北海、孔少府
  • :文舉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魯國
  • 出生日期:153年
  • 逝世日期:208年9月26日
  • 主要成就:在北海六年,頗有政績
  • 主要作品:《孔北海集》
  • 官職:北海國相、少府、太中大夫
  • 地位:建安七子之一
  • 典故:孔融讓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孔子之後,一門爭義,剛直不阿,北海為相,兵敗奔逃,參議朝政,慘遭殺害,主要影響,文學,政治,歷史評價,主要作品,軼事典故,小時了了,孔融讓梨,忘年之交,崇孝之至,想當然耳,巢毀卵破,人際關係,史料記載,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孔子之後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七世祖孔霸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讚許。

一門爭義

孔融十三歲時,孔宙去世,孔融悲痛過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他天性好學,博覽群書。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密令要州郡捉拿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認為孔融年輕,並沒有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哥哥雖然在外未歸,我難道不能為您的東道主嗎?”因此留張儉住在自己家。
孔融
孔融畫像
後來事情泄漏,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但不知他們二人是誰獲罪。孔融說:“收容匿藏張儉的是我,有罪歸我。”孔褒說:“張儉來找我,不是弟弟的罪過,罪在我,我心甘情願。”官吏問他們的母親,母親說:“年長的人承擔家事,罪責在我。”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於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
孔融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三人都以俊秀成為後進冠蓋。孔融的經論雖然不如邊讓等人,但才能博學勝過他們。州郡以禮策命,他都不到。

剛直不阿

孔融後來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成為司徒掾屬。當時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污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孔融檢舉的多為宦官的親族。朝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
光和七年(184年),河南尹何進即將升任大將軍,楊賜派孔融拿著名片去祝賀何進,因門人未及時通報,孔融就把名片奪回,引罪自責而去。河南尹官屬認為丟了面子,想要派劍客追殺孔融,有賓客對何進說:“孔文舉有盛名,將軍如果與他結怨,四方之士就會相隨而去了。不如以禮對待他,使天下人都知道將軍的胸懷廣大。”何進同意,於是徵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孔融又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和,託病歸家。

北海為相

後來,孔融被征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軍中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治今山東昌樂西)為國相,孔融時年三十八歲。
當時北海已被黃巾殘破,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札,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賊寇張饒等二十萬眾從冀州南歸,孔融逆擊,被張饒擊敗,於是收集散卒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四萬多人,再設定城邑,設立學校,推舉賢才,表顯儒術。他舉彭璆為方正,邴原為有道,王脩為孝廉。孔融深敬儒學大師鄭玄,他常登門拜訪,執子孫禮,並讓高密縣為鄭玄特設一鄉,名為“鄭公鄉”。北海人無後者,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孔融都為他們備棺殯葬,北海人甄子然、臨孝存等品德高尚,知名早卒,孔融恨不能與其結交,便讓他們配祭於縣社。有人有纖毫之善,孔融無不加禮。其禮賢如此。因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時,徐州刺史陶謙與孔融及沛相袁忠、泰山太守應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上奏記於朱儁,欲圖推舉他為太師,討伐李傕、奉迎天子。李傕用太尉周忠、尚書賈詡之計,徵召朱儁入朝,陶謙等人的計畫因此中止。
孔融因黃巾侵暴而屯駐都昌縣,被賊寇管亥所圍,起初圍勢還不嚴密,東萊人太史慈奉母命進入都昌幫助孔融,並請求派兵出擊殺敵,孔融不從,欲等待外援,但一直未見救兵,而包圍逐漸緊逼,情勢緊急。孔融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劉備驚奇地說:“孔北海竟知道世間還有個劉備呢。”於是立即派三千精兵解圍,賊寇聞知,立即解圍散走。
孔融自以為自己才華蓋世,當時豪俊不能相比;且胸懷大志,欲圖舉兵耀武,與群賢爭功,想以海岱為根基,不肯碌碌做一國相,事方伯、赴期會而已。孔融所任用,好奇取異,選的都是輕佻不安分的人。他雖對君子禮遇恭敬,但並不與其論國事。他的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但論事考實,很多難以實行。北海租賦上交稍遲,孔融一天便殺了五部督郵;奸民污吏擾亂朝市,孔融卻無力管制。幽州精兵叛亂,至徐州及北海,北海舉國皆恐。孔融出城勸慰,令其暫無異志。接著孔融與別校密謀,趁夜擊敗幽州軍,吞併其眾。沒過多久,幽州軍再度叛逃。黃巾將至北海,孔融大飲醇酒,親自上馬,禦敵於淶水之上。黃巾軍前部與孔融相持,兩翼涉水殺向北海的治所,城潰,孔融不得入城,只得轉至南面的縣,身邊人漸漸叛離。孔融連年傾覆,事無所成,不能保全國境,便棄郡而去,後徙居徐州。
徐州牧陶謙去世後,州人迎接劉備領徐州,劉備以袁術四世五公、海內所歸,提議將徐州讓給他,孔融對劉備說:“袁公路豈是擔憂國家而能忘記自家的人?墓中的枯骨,又何足介意呢!今日的事,是百姓託付於有能力的人,上天賜予而不收下,將來追悔莫及。”

兵敗奔逃

孔融在任六年,被劉備上表推薦兼領青州刺史。孔融治於青州北陲,打算內附山東,外接遼東,得戎馬之利,以建立根基,孤立一隅,保持中立。
當時,袁紹曹操公孫瓚等人都在明爭暗鬥,袁、曹勢力方盛。孔融戰士不滿數百,谷不至萬斛,王子法劉孔慈等人不過是凶辯小才,而孔融當作心腹一樣信任。左承祖劉義遜等清俊之士,孔融只讓他們坐在席上,稱他們是民望,不可失去。左承祖勸孔融依附強者,結交袁紹或者曹操,孔融知道袁、曹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不願聯合他們,怒而將左承祖殺害,之後劉義遜也棄孔融而去。孔融自負於才氣秉性,立志平定國家的危難,但因為才器粗略,思想空乏,所以沒有什麼收穫。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孔融的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安坐,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破眾亡,孔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僅以身免,家室都被袁譚所擄。

參議朝政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縣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
建安二年(197年),朝廷讓孔融持節到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
袁術僭號作亂,曹操以楊彪與袁術是親戚,誣陷他想勾結袁術廢獻帝,上奏收其下獄。孔融聽說後連朝服都來不及穿就去見曹操,對曹操說:“楊公四世享有清德,為海內士人所瞻仰。《周書》講,父子兄弟有罪都不相互牽連。更何況把袁氏的罪歸於楊公。《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樣只是欺人而已。”曹操說:“這是國家的意思。”孔融回答:“如果讓成王殺邵公,周公可以說自己不知道嗎?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為您聰明仁智,輔弼漢朝,舉薦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使社會和樂。如今卻要殺害無辜之人,那么海內旁觀側聽之人,誰不會大失所望!我孔融是魯國之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來朝。”最終楊彪被放出。
孔融從將作大匠升任為少府。每逢朝會訪問召對之時,孔融常引證定議,屢為議主,公卿大夫都不過掛名而已。
之前,太傅馬日磾奉命出使山東,到了淮南時,多次有求於袁術,袁術於是輕視侮辱他,奪走他的符節,又不準他離開,還要強迫他任軍師。馬日磾憂憤自己至極,於是嘔血而死。等到馬日磾遺體送回京師,朝廷想加以禮葬,孔融於是獨自陳說:“馬日磾憑上公的尊貴身份,持天子的髦節,奉命處理地方事務,安寧東夏,竟然取媚奸臣,被他所指使,所上章表署名補用,馬日磾都是第一個。依附下級,欺騙朝廷,奸詐事君。從前國佐敵晉軍,不為其折服,宜僚當著白晃晃的刀而面不改色。朝廷大臣難道可以受威脅為藉口嗎?而且袁術犯上叛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馬日磾與其周旋已久。按《漢律》規定:與罪人往來三天以上,都應該知道他的情況。《春秋》說:魯叔孫得臣死了,為了不張揚襄仲的罪貶,不寫日子。鄭討伐幽公,砍薄子家的棺材,因為他殺君的緣故。陛下可憐舊臣,不忍追究定罪,已經很寬大了,不應該再加禮。”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像
當時,荊州牧劉表不向朝廷進貢,做了不少逾越法度不安本分的事情,還郊祀天地,禮儀擬指君主。朝廷下詔把他的行為宣示天下,孔融上疏:“臣聽說,荊州牧劉表桀驁不馴,為人悖逆,所作所為,多有不軌。譬如說郊祀天地,擬議建立社稷。雖然昏聵僭越,窮凶極惡,罪不容誅,然而對於朝廷,還是有所忌諱。為何?萬乘之君,天子至尊,陛下身為聖躬,漢室仍享有神器,朝堂上台階至高至遠,官階所限,猶如天宮,高不可攀,日月難以逾越。每當不佞之臣,圖謀神器,就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定會遭到天下豪傑的聲討,這足以杜塞邪臣之妄想。邪臣即使有不臣的想法,也會隱而不發。這就是賈誼所說的‘擲鼠忌器’。當年,齊桓公討伐楚國,以楚國不向王室貢獻包茅為藉口。王師敗績,史書中不記錄晉人戰勝之威,這是為尊者諱,以表明王師無敵。此前,已經揭露袁術僭越皇權的罪惡,而今,再強調劉表僭越之事,是強調皇權不可侵犯,圖謀不軌之臣,不可存絲毫妄想。據查,劉表飛揚跋扈,擅自斬殺列侯;違背皇帝詔命,攔截地方貢獻朝廷的財物;勾結賊寇,佯稱自衛,實為謀逆;與邪臣狼狽為奸,專謀不臣之邪念。劉表罪惡昭彰,法不容誅!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臣愚以為,應該暫且放下劉表郊祀天地之事,以利於國防。”
建安五年(200年),南陽王劉馮、東海王劉祗相繼逝世,獻帝十分哀痛,想為他們規定四時祭祀,為此先詢問孔融意見。孔融回答說:“陛下仁厚,感慨變化而增加思念,哀悼二王的魂靈發布哀憐的詔章,考查審度從前的典章制度,訂正禮制。臣看前代梁懷王、臨江愍王、齊哀王、臨淮懷王都死而無後代,同胞兄弟,就是景帝、武帝、昭帝、明帝四帝,沒有聽說前朝為他們修祭祀。如果是臨時的,就不要列入傳紀。臣不懂事,認為他們都在幼小的年齡死去,陛下哀痛,以成人禮加以諡號,這應遵照您的意思辦理,祭祀結束,以後就不要再行。至於一年一期祭祀,不合禮意,又違背了先帝既定的法制,這是不合適的。”
建安九年(204年)九月,孔融上書:“臣聞先王分九片直轄土地,由遠及近。《春秋》言內諸夏而外夷狄,《詩》雲“封畿千里,國民所居”,因此天子所居之處,必要人多地廣。周室衰敗後,六國割裂寰宇,由來已久的京畿制度開始衰亡。秦朝兼併天下,不遵舊制,廢分封、置郡縣,築城萬里,濱海立門,欲將天下盡數歸於一家。而關衛不防,遂使陳、項作難,國家亡於戰火。大漢承秦制不改,但也按照古代京畿制度,在潁川、南陽、陳留、上黨及三河地區接近京城的郡,不封諸侯。臣愚以為可在京城四周千里,略從周制,並分取北邊的郡,皆令屬司隸校尉,以增加王賦,尊崇帝室。勞役近畿,寬撫遠方,以京畿的收入,減輕四方稅收,整文修武,各有典書。”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楛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寫信給曹操說:“酒之為德久矣。古代聖賢帝王,和神定人,以濟萬國,無酒不能成功啊。因此天垂酒星之耀,地有酒泉郡,人著旨酒德。堯不飲千鐘,無法建太平之世;孔子不飲酒百觚,無法成為上聖。樊噲鴻門解厄,非豕肩鐘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主,不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若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若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若無酒力則性命不保;於定國不酣飲一斛則無法斷案。因此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飲酒卻受困於楚。由此觀之,酒對治理天下有何影響!”又說:“之前承蒙訓答,見您陳列二代之禍,以及眾人因酒敗亡的例子,確實如此。然而徐偃王行仁義而亡,而今不下令絕仁義;燕噲以謙讓失社稷,而今不下令禁謙退;魯國因尚儒而敗,而今不下令棄文學;夏、商亦因為婦人而失天下,而今不下令斷婚姻。卻獨以禁酒為當務之急,只怕是愛惜糧谷而已,而不是以上述人為前車之鑑。”孔融因禁酒之事屢屢寫信反對,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曹操意不能平。

慘遭殺害

孔融已經看到曹操奸雄詭詐漸漸顯露,愈發不能忍受,所以說話偏激,常常觸犯了曹操。又曾經上奏認為應當遵照古時京師的體制,千里以內,不得封建諸侯。曹操懷疑他所談論的越來越廣,更加害怕他。然而,因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正確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大業。山陽人郗慮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視國法為由奏免孔融。
起初,獻帝特別召見郗慮和孔融,問孔融說:“鴻豫有什麼特長?”孔融回答說:“可與他適道,但不能與他共權變。”郗慮舉起笏板反駁:“孔融曾經治理北海國,政事鬆散,人民流散,他的權變在哪裡啊!”於是郗慮與孔融開始說對方的長短,二人關係因此變得不睦。郗慮奏免孔融後,曹操寫信勸二人和解,實則是為了刺激孔融。他寫信給孔融說:“聽說唐堯虞舜之際,有克己謙讓之臣。當時,麟、鳳來儀,民間頌聲四起。後世雖然德行澆薄,仍然有殺身為君,破家為國之舉。及至世道衰落,睚眥之怨必報,一餐之惠必酬,仍然有心念國家之士人。如晁錯捨身為國,卻被袁盎讒言而死;屈原悲悼懷王,卻遭到子椒、子蘭譖毀;彭寵叛亂,起自朱浮惡語中傷;鄧禹威望受損,失於宗歆、馮愔相互爭鬥。由此來看,喜怒愛怨,禍福所由,不可不慎重對待!在往昔,廉頗、藺相如是小國之臣,尚能夠克己奉公,相忍為國;寇恂、賈復是亂世英豪,還能夠屈身事君,顯示謙讓之德;光武帝不記哥哥伯升被殺之仇;齊桓公不計管仲射鉤之恨。胸懷大志,謀大事者,豈能夠斤斤計較於纖細小過!過去聽說二位有執法公平之美譽,即使有小過節,也應當重修舊好。怨毒越積越深,只能是相互傷害,令聞者憮然,中夜而起。以前國家東遷,文舉盛稱鴻豫名實相副,精通經學,出於鄭玄,又明曉《司馬法》。鴻豫也稱文舉奇逸傳聞,實在奇怪二位現在與過去相反。我與文舉不是老朋友,和鴻豫也沒有什麼恩誼,然而願人相好,不願人有傷和睦,所以衷心希望你們協和歡好。我又明白二位是被小人離間,我作為人臣,進不能風化海內,退不能建德和人,然而撫養戰士,親身為國,對付浮華交結之徒,還有著辦法。”孔融回信說:“承蒙惠書賜教,告訴我考慮問題還有欠妥之處。我與鴻豫家鄉相距不遠,可謂比鄰,很早就已經認識。我曾讚賞鴻豫有嘉美之德,欲以寬厚之心相待。但只是厚於見私,信於為國,而不是為他隱過掩惡,有罪不以為罪。此前,我遭受貶黜,能夠欣然接受。過去趙宣子極力舉薦韓厥,宣子的人後來被韓厥誅殺,宣子反而歡喜求賀。何況我未有宣子的威望與功德,豈敢枉當官之平呢!我的忠誠比不上屈原,向朝廷建言獻策比不上晁錯,而竊居高位,已有過錯,我幸而得以免罪,殊感慶幸。您為我列舉過去的事,令我感到慚懼。朱浮、彭寵、寇恂、賈復皆為當世之英豪,彼此之間因好惡不同而結怨,成為國家之憂。至於卑微之人,猶如昆蟲之間相互廝咬,只會自取滅亡,實在不會到達那種程度。想當年,晉國國君讚賞大臣為大事而爭執,師曠卻以為,與其相互爭執,不如在德義上相互競爭。我性情舒緩,為人散漫,不敢與人無故爭拗,即使蒙受胯下之辱,榆次之恨,我也不會以為這是在受到貶損,只能看作被蚊虻叮咬一口。子產認為人心不同,有些人矜誇權勢,以取勝為榮,不念宋人待四海之客,大爐不欲令酒酸。屈谷的大葫蘆,堅硬而無竅,應該責備其無用。謹奉指教,不敢失墜。郗慮是我的故吏,趙衰拔薦郤縠,不輕於公叔提舉的家臣。我知道您對待郗慮和我一樣親愛,訓誨出自衷心。即使像惠伯、懿伯那樣不和,尚且不得追念,何況我與他是舊交,怎么能自絕於賢吏呢!在此,我袒露腹心,願與郗慮重修舊好。您苦言相勸,我終身誦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次出任太中大夫。曹操南征荊州時,孔融說:“文德以來之。”曹操聽後大怒,認為孔融怨誹浮華。孔融又對孫權的使者說出訕謗之言。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羅織罪名,路粹數奏孔融罪狀:“少府孔融,此前在北海國相任上,見漢室不寧,召集徒眾,圖謀不軌。孔融常自稱:‘我是聖人後裔,祖上在春秋時滅於宋國。享有天下者,為何一定是卯金刀?’孔融曾經與孫權的使者交談,言論肆意誹謗朝廷。而且孔融身為朝廷九卿,不遵守朝廷禮儀,禿巾私行,冒犯宮廷禁忌。孔融曾經與白衣禰衡私下交談,言辭放肆,說什麼:‘父親對於兒子,有什麼親不親?討論本意,不過就是父親洩慾的結果罷了。兒子對於母親,又有什麼親的呢?就如同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孔融與禰衡相互吹捧,禰衡稱孔融‘仲尼不死’,孔融稱禰衡‘顏回復生’。真可謂大逆不道,應該處以極刑。”路粹列舉孔融罪狀很多,諸如此類。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孔融被處死,時年五十六歲,並株連全家。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三國演義連環畫》孔融之死
之前,京兆人脂習,與孔融交好,曾勸誡孔融,讓他改正,但孔融始終不從。等到孔融被害時,許縣沒有人敢為其收屍,脂習前往撫屍說:“文舉,卿舍我死,我當復與誰語者?”哀嘆不止。曹操得知後大怒,派人收捕脂習,打算殺掉他,但不久又念及脂習行事正直,於是赦免了他。
孔融有高名清才,世人多為之感到悲哀。曹操擔心人們議論,就下令:“太中大夫孔融既已伏法,但世人多采其虛名而少於核實,見孔融浮誇文筆,喜歡標新立異,便被其誑詐蠱惑,不再知其亂俗之舉。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孔融言論,認為父母與人本無親情,不過像東西暫存於器皿之中。他又說若遭饑饉,如果父親不肖,寧可救活他人。孔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斬於市朝,猶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諸軍將校掾屬,皆使聞見。”

主要影響

文學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後曾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建安七子塑像
據《後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有限的遺文,後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於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了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政治

孔融的品格與言論對當時和後世產生了影響。建安年間,輿論大都呼籲恢復肉刑,唯獨孔融建議道:“古時候的人渾厚樸實,善惡不別,官吏正直,刑法清明,政治沒有錯誤。百姓有罪,都是自己的責任。末世衰微,風氣教化壞亂,政治攪亂風俗,國家的法律害了人民。所以說君主沒有為君之道,百姓就渙散不服,而想用古時候的刑法殘廢他們的肢體,這不是除惡長善的辦法。砍斷早晨涉水者的小腿,天下的人都說紂暴虐無道。從前,有一千八百個諸侯國,天下百姓,要養一千八百個君主,如果各砍掉一人的腳,下面就有一千八百個紂呢!想風俗純美,是絕對做不到的。並且受了刑罰的人,有不想活的意念,有求死的決心。大多鋌而走險,不再回歸正道。夙沙衛禍害齊國,伊戾禍害宋國,趙高英布為當時世道的大患,不但不能禁止人做壞事,正好斷絕了人為善的途徑。就算忠誠如鬻拳,堅持如卞和,多智如孫臏,蒙冤如巷伯孟子,才華如司馬遷,通達如劉向,一遭到刀鋸,死了也為人恥笑。所以太甲的思念常道,秦穆公使秦國稱霸西戎,南睢之骨立(所指不詳),衛武公賓之初筵》飲酒悔過,陳湯矯詔發兵並斬郅支單于於都賴水上,魏尚的守邊等等,不用再舉了。大漢廣開改惡之路,大都是這樣。所以聰明有德的君王,深思遠慮,棄短取長,政治上的措施是不隨便進行改革的。”朝廷認為他的建議很好,最終沒有恢復肉刑。他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等到擔任太中大夫後,雖然居家失勢,而賓客天天滿門。孔融常嘆說:“座位上經常滿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
孔融與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後,有個虎賁士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自己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人,而讓我高興的是還有典型。”
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採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面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讚他的長處。推薦賢士,獎勵進取。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信服他。

歷史評價

李膺:“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三國志12的孔融
陳登:“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司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慧型優贍,溢才命世,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會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高密鄭玄,稱之鄭公,執子孫禮。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
張璠:“融在郡八年,僅以身免。帝初都許,融以為宜略依舊制,定王畿,正司隸所部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書言其義。是時天下草創,曹、袁之權未分,融所建明,不識時務。又天性氣爽,頗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邊讓文學邈俗,而並不達治務,所在敗績。”
范曄:①“昔諫大夫鄭是有言:‘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弒虐之謀;平仲立朝,有紓盜齊之望。若夫文舉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動義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跡,事隔於人存;代終之規,啟機於身後也。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己。豈有員園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懍懍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②“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
劉勰:“孔融守北海,文教麗而罕於理。”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繡像三國演義》的孔融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司馬光:“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盈溢官曹,辭氣清雅,可玩可誦,論事考實,難要悉行。但能張桀網羅,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蘇軾:①“文舉以英偉冠世之資,師表海內,意所予奪,天下從之,此人中龍也。”②“晉有羯奴,盜賊之靡。欺孤如操,又羯所恥。我書《春秋》,與齊豹齒。文舉在天,雖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視公如龍,視操如鬼。”③“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臥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
陳普:“一身撐拄漢乾坤,無那危時喜放言。不受禰衡輕薄誤,未容曹操駕金根。”
徐鈞:“客滿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廣終無就,已兆清虛西晉風。”
楊維楨:“孔北海,辟一隅。座客日高談,論未聞,談廟謨。彌生本獨士,罪書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獻策未為疏。言不聽,何取誅?孔北海,儒亦迂。鄭玄何取尊鄉閭,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
羅貫中:“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
張溥:“漢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呂布,孟德實兼其長。”
李贄:“北海大志直節,東漢名流,而與‘建安七子’並稱;駱賓王勁辭忠憤,唐之義士,而與‘垂拱四傑’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閒,可惜也!”

主要作品

《隋書·經籍志》載有《孔融集》9卷,今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半身像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83載孔融有《春秋雜議難》5卷,集10卷,又有其文及奏疏。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

軼事典故

小時了了

孔融十多歲時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擔任河南尹,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煒(又作陳禕、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煒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煒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融別傳》。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讓梨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忘年之交

忘年之交”出自《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崇孝之至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於是以“哀而不實”為由殺了此人;又遇到一個盜賊偷了鄰家熟麥,孔融聽說原因是其母病癒後想吃新麥,反而認為他“勤養於母”,賞賜了這個盜賊。

想當然耳

曹操攻屠鄴城,袁紹家的婦人女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但因為孔融學識淵博,認為是典籍上有記錄的事情。後來曹操見到孔融,問這齣於何經何典。孔融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

巢毀卵破

《後漢書》記載,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魏氏春秋》則記載孔融二子年八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時人都為之悲傷。
孔融(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畫像
《世語》則記載,孔融二子皆齠齔之年。孔融被捕時,回頭對二人說:“為何不和父親告別?”二人知道自己會與孔融一樣被殺,都說:“父親都是這樣的下場,我們還有什麼好告別的呢!”

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先
孔融的二十世祖
孔融的七世祖,為漢元帝之師,官至侍中
祖父
孔賢
--
父親
字季將,官至太山都尉。
叔伯
孔彪、孔立(一作孔翊)、孔麟
--
兄弟
孔褒、孔晨、孔謙、孔昱
孔融兄弟共有七人,其餘二人名不詳
子女
孔氏
嫁給羊衜
--
另有二子,名不詳。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孔融形象與正史相似。為孔子二十世孫,最初任北海太守,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孔融為第十鎮。後黃巾賊管亥率兵數萬圍北海,孔融與之戰不利,幸得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親自引兵三千來救,管亥退走。曹操攻陶謙,孔融與劉備等引兵援救。
後召還為太中大夫,曹操征荊州時,孔融勸阻,被曹操叱退。孔融口出怨言,為郗慮賓客所聽聞。郗慮素來與孔融不睦,於是將此事告訴曹操,孔融被下獄棄市。妻子都被誅殺。好友脂習冒險為其收屍。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94年
電視劇
孔融影視形象
1994年
電視劇
楊斌妮
1999年
電視劇
曹操
任宏恩
2002年
電視劇
洛神
2004年
電視劇
李元彪
2008年
電影
赤壁
2013年
電視劇
曹操
2018年
電視劇
李燕平
(演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