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非孝

孔融為東漢末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孫。他幼有盛名,四歲讓梨為傳世佳話,繼以孝著稱鄉里。靈帝時為侍御史、司馬椽、虎賁中郎將等。董卓專權,出為北海相,彰術,興學校,修城邑,世稱孔北海。曹操挾獻帝都許昌,他應徵入朝,常在府中議論時政,放言無忌。鑒於名教日頹,他每作嘲戲乖件之語,非議孝道。因譏刺曹操,被操所殺。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融非孝
  • 朝代:東漢
  • 內容:針對封建禮教中"孝道"提出了非難
  • 實質:非議孝道。因譏刺曹操
非孝,歷史背景,

非孝

東漢末年孔融針對封建禮教中的"孝""道舉照試簽"提出了非難和疑問。

歷史背景

孔融所生活的東漢末年,正值嫌想鑽循儒家的名教或禮法流入高度形式化、虛偽化的階段。戶境充由於察舉制度的刺激,"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在士大夫階層中逐漸發展甩和鞏起來匪提習。許多人為了博"孝"之名以為進身之階,便不惜從事種種不近人情的偽飾。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漢末的諺語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足以說明偽禮教的盛行以及偽孝和察舉制度之間的密切關係。這正是孔融"非孝"的背景。
據《後漢書·孔融傳》載,孔融對稱衡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莫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孔融的這段話,表明了他的"非孝"。而他的"非"孝,並不是說以孝著稱鄉里的他不孝,而是指他對孝道的非難。孔融把"夫婦不故生子"當作一項經驗來看待,並進而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父子關係。他的非難,起於當時虛偽禮法和真正的父子之情不能相應;他要破斥的,是世俗恥永鞏流行的關於"孝"的價值論。
孔融對封建禮教孝道的非難和捉槳疑問,具有反封建禮法的積極意義,對魏晉玄學思想有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