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內部因素
自
辛亥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先生及其領導的革命黨人,繼續從事民主革命活動,為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共和、富強統一而奮鬥不息。俄國
十月革命成功,孫中山先生深受啟發,從而明確了反對
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民主革命任務。1919年,孫中山將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
中國國民黨。在
共產國際和蘇聯代表的幫助下,
中國國民黨和當時崛起於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合作,拉開了轟轟烈烈的
大革命帷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聯俄容共政策,與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在蘇聯幫助下,國民黨組建了以
蔣介石為校長的
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打敗
陳炯明後,1925年,孫中山在廣州改組
大元帥府為
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組建國民革命軍。
外部因素
1916年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兩系,
奉系軍閥和其他地方軍閥也相繼形成。各軍閥間為爭奪地盤,擴充實力,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打倒
北洋軍閥,結束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已成為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1924年秋,
馮玉祥發動
北京政變,推翻了“賄選”的
大總統曹錕,然後邀請孫中山北上。等孫中山北上抵達時,馮玉祥已經與張作霖決定,接受
段祺瑞進京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並廢除了
曹錕憲法,終止《
臨時約法》和取消國會。孫中山主張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段祺瑞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
善後會議。1925年2月1日善後會議召開。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年10月,
吳佩孚、
孫傳芳指揮
直系軍閥於長江流域爭奪北洋政府領導權,向
張作霖的
奉系軍閥發動反奉戰爭。北洋各軍閥在長江流域實力削弱,無力顧及國民政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創造契機。
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戰爭的時候,段祺瑞已經下台。當時,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張作霖為首的
奉系軍閥手中。
直系軍閥吳佩孚淪為附庸,占據兩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陝西,控制京漢鐵路。直系軍閥後起之秀孫傳芳占據長江中下游。
戰爭起因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組建國民革命軍。經過東征和南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以統一和鞏固,由五卅運動掀起的全國工農運動迅速高漲。這些都為北伐戰爭準備了條件。
1926年1月,
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對內當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首為軍閥”的口號。2月的北京,中國共產黨召開特別會議,提出進行北伐推翻軍閥的政治主張。同年春,因英國人在長沙公開毆打
雪恥會糾察隊員,引發了長沙各界反英驅趙討吳運動。時任湘軍第四師師長的
唐生智受
王基永的勸導,與國民政府開始接觸。隨後,蔣中正委派
陳銘樞前往湘粵邊界的坪石,與唐生智就北伐展開談判。最終唐生智決定接受國民政府指揮。
在此之前的3月,因
中山艦事件與蔣中正產生分歧,國民政府主席
汪兆銘出走法國,國民黨內另一領袖
胡漢民出走蘇聯,蔣中正忙於整頓黨務,北伐呼聲一度無人問津。與此同時,隨著湖南形勢的惡化,
吳佩孚決定以援助
趙恆惕為名,進占湖南。5月5日,
李宗仁宣布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一職,並赴廣州與第四軍軍長
李濟深達成共識要求國民政府把握湖南戰機進行北伐。
5月21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北伐戰爭決議案,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籌建總司令部、推舉國民革命軍北伐總司令等具體計畫階段。至5月底,葉挺獨立團進抵湖南
安仁、
淥田一帶,陳銘樞部與張發奎部分別由
高州和瓊崖兩地開拔援湘。
戰爭過程
正式北伐
1926年7月4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臨時全體會議通過《
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陳述了進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宣言主要內容:
“本黨從來主張用和平方法,建設統一政府,蓋一則中華民國之政府,應由中華人民自起而建設;一則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經內亂之禍。故總理北上之時,即諄諄以開國民會議,解決時局,號召全國。孰知段賊於國民會議,陽諾而陰拒;而帝國主義者復煽動軍閥,益肆凶焰。迄於今日,不特本黨召集國民會議以謀和平統一之主張未能實現,而且賣國軍閥吳佩孚得英帝國主義者之助,死灰復燃,竟欲效袁賊世凱之故智,大舉外債,用以摧殘國民獨立自由之運動。帝國主義者復餌以關稅增收之利益,與以金錢軍械之接濟,直接幫助吳賊壓迫中國國民革命;間接即所以謀永久掌握中國關稅之權,而使中國經濟生命,陷於萬劫不復之地。吳賊又見國民革命之勢力日益擴張,賣國借款之狡計,勢難得逞,乃一面更傾其全力,攻擊國民革命根據地,即使匪徒擾亂廣東,又糾集黨羽侵入湘省。本黨至此,忍無可忍,乃不能不出於出師之一途矣。”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
進攻湖南
第一階段從1926年5月開始。第四、第七軍首途入湘,協助
唐生智部穩定了湘南局勢。
進軍湘鄂戰前,湖南省長、軍閥
趙恆惕擁兵4個師,名為自治,實為
吳佩孚的附庸。1926年初,湖南人民掀起討吳(佩孚)驅趙(恆惕)運動。湖南省防軍第4師師長唐生智與兩廣取得聯繫後,起兵反趙,占領長沙、
岳陽,就任代理省長。唐生智傾向革命為吳佩孚所不容。4月,吳令趙恆惕所部第3師師長
葉開鑫為
湘軍總司令,率3個師另2個旅反攻長沙;同時,命湘鄂邊防軍司令李倬章率4個師另3個旅增援葉開鑫。在吳軍重兵壓迫下,5月初,唐生智放棄長沙,退守衡陽,急電向
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國民政府於5月10日決定派兵援唐,遂命第7軍第7、第8旅先行入湘。21日,任命唐生智為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北伐前敵總指揮。24日,又派第4軍第10、第12師和
葉挺獨立團入湘援唐。第7軍第8旅於6月1日在衡陽西北金蘭寺地區擊退葉開鑫一部的進攻。葉挺獨立團於6月2日到達湖南
安仁,在第8軍第39團一部配合下,於安仁北面的
淥田、龍家灣地區擊退直軍4個團的進攻。5日,進占
攸縣。援唐之戰告捷,穩定了湖南戰局,打開了北進通道。
7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4、第7軍和第8軍在安仁、衡陽、永豐(今
雙峰)地區集結後, 分三路向長沙進攻。左路第8軍第2、第4師和第7軍第8旅相繼克婁底、谷水、潭市,向寧鄉推進。右路第4軍第12師指向沈潭(醴陵南),葉挺獨立團進擊泗汾,第10師在
皇圖嶺策應,迫敵向瀏陽退卻,不戰而下
醴陵。中路第8軍第3師、教導師、鄂軍第1師連克
湘鄉、
湘潭後,第3師於11日進占長沙,俘敵2000餘人。葉開鑫殘部退守汨羅江北岸。7月間,第四、第七、第八軍攻克長沙,醴陵,取得了北伐戰爭第一個戰役的勝利。
8月12日,
蔣中正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乘吳佩孚軍主力在
直隸(約今河北)進攻
國民軍,湖北兵力薄弱之機,迅速以主力直趨武漢;對江西暫取守勢。由唐生智兼
中央軍總指揮,率左縱隊(第8軍)和右縱隊(第4、第7軍)攻取
岳陽、
平江,直指武漢;
朱培德為右翼軍總指揮,率第2、第3軍、獨立第1師(由贛軍第4師改編)和第5軍第46團集結醴陵、攸縣等地,對江西警戒,掩護中央軍側背安全;
袁祖銘為左翼軍總指揮,率由
黔軍改編的第9、第10軍從湖南常德地區進取湖北
沙市、荊門,相機占領
宜昌、襄陽;第6軍和第1軍第1、第2師為總
預備隊。
嗣後,北伐大軍相繼入湘,分成左,中、右三路,向湘北吳軍發動進攻。8月19日,中央軍向
汨羅江北岸發起進攻。右縱隊第4軍進攻
平江,其右翼第10師從托田渡汨羅江進占肥田,左翼第12師借其掩護,由白雨湖渡汨羅江,一部向天岳山、魯肅山實施佯攻,一部向平江城東北攻擊前進,經過激戰,守軍由北門退入城內。
葉挺獨立團向平江城東門猛攻,擊退守軍,攻入城內。平江守軍1個旅被繳械。與此同時,右縱隊第7軍第1、第2旅分別占領浯口、黃塘後,在將軍坪擊退頑抗之敵,迅速向張家牌前進。第8旅猛攻將軍山,遭守軍反擊。第7軍使用預備隊從兩翼投入戰鬥,擊退守軍,攻占張家牌。左縱隊第8軍於同日渡過汨羅江後,未遭抵抗,即分別占領
長樂街、黃谷市。之後,左右兩個縱隊乘勝前進,至8月22日連克
岳陽、
通城(屬湖北)、羊樓司等地,開始進入湖北境內作戰。
在此期間,
吳佩孚率部協同
張作霖軍在直隸
南口(今屬北京)等地將國民軍擊敗後,調兵南下,親率湖北暫編第4師和陸軍第8師於8月25日抵達漢口,令自岳陽、通城敗退的湖北暫編第1師和衛兵旅等部共萬餘人固守湖北
鹹寧地區
汀泗橋,並派中央第25師第13混成旅另1個團增援。另以陸軍第8師進至賀勝橋地區設定堅固陣地;
武衛軍占領
紙坊,鄂軍第3旅及部分湘軍殘部在白螺磯、
新堤、
嘉魚一帶,協同海軍阻止國民革命軍渡江。
8月25日,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作為第12師的前衛,奔襲
粵漢鐵路(廣州-武昌)上的中伙鋪車站,殲滅吳軍1個團;第10師進占楊泉畈。第7軍占領大沙坪、桂口市。第8軍占領
臨湘(今陸城)、
羊樓洞、
蒲圻等地。唐生智根據總司令部關於迅速攻占武漢的決定,以第8軍攻取
漢陽、
漢口,第4、第7軍沿鐵路北進,攻取武昌。
汀泗橋戰役
第4軍代理軍長
陳可鈺決定乘吳佩孚軍主力未到達之機,於1926年8月26日凌晨向
汀泗橋發起進攻。第12師第35團在高豬山擊退吳軍一部的阻擊,進至鐵路橋頭,遭對方火力封鎖;第36團進至汀泗橋東南高地前,遭敵俯射,前進受阻。第10師第29、第30團分別在第36團兩側展開,激戰入夜,仍無進展。第36團乘夜暗實施中央突破,也未得手。第12師師長
張發奎決心以
葉挺獨立團和炮兵營向汀泗橋東北的古塘角迂迴,從右側後包圍殲敵。27日凌晨,葉挺獨立團從小路隱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隊的全線攻擊。吳軍遭前後夾擊,全線潰敗,被俘2400餘人,殘部向北逃遁。第4軍占領汀泗橋。葉挺獨立團乘勝猛追,當日中午攻占
鹹寧城。
賀勝橋戰役
吳佩孚親率湖北暫編第4師和陸軍第8師及在
汀泗橋戰役中敗退的殘部共2萬餘人,在賀勝橋及其以南的
楊林塘、桃林鋪、王本立地區梯次設防,企圖死守。國民革命軍不給吳軍以喘息之機,於1926年8月29日由第4、第7軍發起
賀勝橋戰役。第7軍第8旅在袁家鋪附近擊退吳軍約1個團的抵抗後,向王本立前進,途中遭吳軍反擊,被迫後撤。第4軍第12師在楊林塘附近與吳軍激戰後,形成對峙。30日拂曉,第4、第7軍繼續攻擊,
葉挺獨立團猛打猛衝,在楊林塘突入吳軍主陣地,向桃林鋪攻擊前進。此時,吳軍一部從側翼反擊,企圖對葉挺獨立團實施包圍。第10師第28團和第12師第36團適時增援,協力抗敵,突破吳軍桃林鋪防線,向賀勝橋發展進攻。第7軍攻占王本立後,迅即向賀勝橋東側的南橋攻擊。吳軍正面失利,側背受敵,全線動搖,紛紛
潰退。
國民革命軍於當日上午占領賀勝橋,俘敵3500餘人,中路第四,第七、第八軍主力全線擊破
汨羅江吳軍防線,繼在
汀泗橋、賀勝橋打敗吳軍主力,進圍武昌,一部繞道攻克
漢陽、
漢口,前鋒進追
武勝關。
會攻武漢
吳佩孚迅速集結兵力,企圖憑藉
長江、
漢水固守武漢。部署以陸軍第3、第8師和中央第25師等部守備武昌;陸軍第14師守備漢陽、漢口;另以湘軍殘部在
沌口、
金口,武衛軍和河南第10師在陽邏、黃岡,湖北暫編第2師和河南暫編第2師在
蔡甸、
沙洋,第13
混成旅、浚滑游擊隊等部在漢口附近地區,保障武漢的安全。國民革命軍於9月1日包圍武昌城。2日,前敵指揮部決定以第4軍並配屬第1軍第2師和第7軍第7、第8旅主攻武昌城;第8軍繼續準備進攻
漢陽、
漢口;第7軍第1、第2旅在
鄂城(今鄂州)、
樊口遮斷吳軍長江交通,掩護攻城部隊側背安全;第1軍第1師為總預備隊,在
崇陽待命。由於武昌城牆高築,吳軍防守嚴密,攻城部隊在缺乏周密準備的情況下,先後於3日、5日兩次攻城,均未奏效,且傷亡甚重,遂對武昌改取封鎖圍困。
第8軍於8月26日開始在
臨湘、
嘉魚間陸續渡過長江,9月5日向漢陽發起攻擊。吳軍湖北暫編第2師倒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
劉佐龍任軍長),配合第8軍作戰,6日攻占
龜山。第8軍第2師攻占
漢陽兵工廠,第4師占領漢陽城。7日,第8軍第2師渡過漢水,攻占漢口。
吳佩孚率殘部北逃。第8軍主力乘勝追擊,至16日相繼占領
武勝關、
平靖關、
雞公山和
九里關。國民革命軍攻占漢陽、漢口後,武昌已成孤城。
9月中旬,第7軍和第1軍第2師奉調入贛作戰,由第4、第15軍和第8軍一部繼續封鎖圍困武昌。10月8日,守軍第3師師長
吳俊卿率部投誠。10日,攻城部隊在吳俊卿部接應下攻占武昌城,殲敵2萬餘人,生擒守城司令、第8師師長
劉玉春和湖北督理兼中央第25師師長
陳嘉謨。
攻取江西
正當
國民革命軍席捲湘、鄂,
吳佩孚軍瀕於崩潰之際,孫傳芳於8月25日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從蘇、浙、皖調兵10萬入贛,會同其駐贛部隊2萬餘人進攻湘、鄂;並令福建
督理周蔭人部進襲廣東,威脅國民革命軍後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為達到占領江西的預定目標,決定對江西轉取攻勢。
9月上旬,國民革命軍分三路進軍江西。在贛南,由
李濟深指揮第2軍第5師、第5軍第16師第46團和第14軍(由獨立第1師改編,賴世璜任軍長)先於其他方向行動,攻占贛州後沿贛江北上,向
吉安方向發展進攻。
在贛西,由
朱培德指揮第3軍和第2軍主力占領萍鄉後,連克
宜春、
萬載、
分宜,在新喻(今
新余)與孫軍一部激戰三晝夜占領該地後,第3軍向
高安、第2軍主力向
樟樹方向進擊。在贛西北,由
程潛指揮第6軍和第1軍第1師分別克
修水、
銅鼓,繼占
奉新和高安。9月19日,第6軍第19師乘虛攻占南昌城。孫傳芳急從
南潯鐵路(南昌-
九江)沿線和樟樹地區調兵反擊。由奉新向南昌攻擊前進的第1軍第1師在
牛行受挫,傷亡甚重。第19師孤軍苦戰三日後,被迫於21日退出南昌。次日,第19師得本軍第17師增援,再次攻入南昌,又遭孫軍優勢兵力圍攻,遂於23日突圍,撤向奉新地區。
在此期間,孫傳芳將其在贛、閩的部隊編組為5個
方面軍,並設司令部於九江,親自坐鎮指揮,計畫以一路反攻南昌後,由高安方向進擊長沙;一路由武寧越過
九宮山攻取湖北
通山;一路由
武穴渡江攻
陽新,在
鹹寧、
蒲圻間截斷武昌至長沙鐵路,然後北上解救武昌。
9月下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再攻南昌。
第2軍第5師占
泰和、吉安,向樟樹前進。第14軍擊潰吉水之敵,向永豐追擊。第2軍主力在
峽江、仁和渡
贛江,於十月上旬在新淦(今
新乾)地區與孫軍激戰後,占領永泰,繼而不戰而下樟樹、豐城,向南昌推進。在此期間,孫軍一部進占湖北
大冶、鄂城,一部進抵通山、崇陽,威脅武昌。國民革命軍前敵指揮部告急。第7軍軍長
李宗仁為解其危,採取“
圍魏救趙”之計,率部由陽新迅速潛入贛北,威脅
九江、
德安,迫孫軍西進之師東調,在箬溪地區全殲孫軍謝鴻勛師後,於10月3日進至南潯鐵路中段德安地區,遭孫軍
盧香亭等部4個旅抗擊,經激戰斃俘敵各千餘人,占領德安。孫傳芳急調南昌、九江和已進入鄂東南的部隊反擊。第7軍被迫撤至箬溪,稍事休整後,再攻德安,終因孤軍無援,於7日撤至德安、箬溪間的羅家鋪地區,雙方形成對峙。與此同時,位於奉新的第6軍和第1軍第1師強渡
修水河,占領
永修,遭由德安增援的盧香亭部包圍,被迫突圍轉移至永修西北的
白槎。第3軍經新喻激戰後,10月2日在
萬壽宮地區殲滅孫軍
鄭俊彥部2000餘人。8日進至
牛行、樂化地區,又與孫軍鄭俊彥、盧香亭部遭遇,
鏖戰至12日,終因孫軍不斷增援,第3軍傷亡甚重,前進受阻。在此不利情況下,
蔣中正仍令第2軍和第1軍第2師於10月11日強攻南昌。由於守軍預有準備,憑藉堅城深壕死守,並利用夜暗組織反擊,攻城部隊連攻三日不克,傷亡甚重,被迫於13日撤退。
南潯路戰役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結三次攻打南昌失利的教訓,在於孫傳芳軍控制
南潯鐵路主要幹線,便於機動。於是決定集中兵力,先破南潯鐵路各要點之敵,爾後再取南昌,並決定從武昌增調第4軍入贛作戰。國民革命軍入贛部隊分三路於11月1日開始總攻。右翼軍右縱隊第14軍在第2軍配合下,先期於10月20日攻占
撫州,切斷孫軍入閩通路,從東南向南昌推進。左翼軍第7軍於11月2日攻占德安,第4軍在獨立第2師(由
湘軍第1師改編)和第7軍一部配合下,於3日攻占
馬回嶺後,第4、第7軍主力在德安以南的九仙嶺擊敗孫軍2個師,截斷南潯鐵路,向
永修推進。獨立第2師在
九江、
瑞昌間的曬湖橋殲滅孫軍1個師,至7日占領九江、瑞昌、湖口和武穴。中央軍第6軍於11月3日開始向樂化攻擊,遭孫軍多次反擊,傷亡甚重,後總
預備隊第1軍第1、第2師趕到,協力攻擊,於4日占領樂化、永修。此時,右翼軍右縱隊第2軍主力已由
進賢、
三江口進逼南昌,右翼軍左縱隊第3軍在第2、第1、第7、第6軍各一部配合下,於11月7日占領
牛行,繼向餘干方向追擊,在滁槎俘敵1.5萬人。孫傳芳見
敗局已定,乘船逃回南京。南昌守軍待援無望,棄城潰逃,被殲萬餘人。11月8日,國民革命軍占領南昌。
進占福建
9月下旬,孫傳芳為策應江西戰場作戰,令福建
督理周蔭人部進襲粵東。周蔭人將所部3萬餘人編為4個軍,於10月上旬攻占廣東
蕉嶺、鬆口(今
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饒平(今
三饒)等地。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
何應欽乘湘、鄂、贛戰場節節取勝之機,轉守為攻。10月中旬,第1軍第3、第14師襲擊周部後方,攻占
永定,然後回師鬆口(今
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俘周部第3軍4000餘人。此時,周部第2軍
曹萬順、杜起雲兩個旅在蕉嶺通電起義,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曹萬順任軍長),隨即進至
中都、松源地區(今
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將退至該地區的周部第3軍殘部全部殲滅;爾後,向
上杭挺進。在上杭地區的周部第4軍和第2軍殘部退守長汀。10月下旬,第17軍由上杭沿
汀江兩岸向北推進,在由贛入閩的第14軍第2師配合下,擊退守軍,進占
長汀。由第1軍補充團擴編組成的獨立第4師在第20師第58團等部配合下,先後在
饒平、
詔安、
漳浦擊退周部第1軍後,於11月相繼占領漳州、
同安、泉州、
莆田、
永泰,逼近福州。12月初,第2軍第6師由贛入閩,進占建甌,切斷閩、浙孫軍聯繫。此時,駐閩海軍起義,周部李生春旅投降。12月9日,國民革命軍進占福州。
會攻南京
孫傳芳連遭失敗,求援於
奉軍張作霖,聯合組成
安國軍,張作霖任總司令,孫傳芳和
張宗昌任副司令。計畫以奉軍一部入河南,促吳佩孚反攻湖北;孫傳芳反攻江西;張宗昌率
直魯聯軍接防蘇、皖北部,配合反攻鄂、贛。孫傳芳收集殘部8萬餘人,部署在
滬寧鐵路(上海-南京)和
滬杭鐵路(上海-杭州)沿線及皖南地區,抗擊國民革命軍的進攻。
1926年10月,共產黨為實踐北伐,於上海發動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建立“上海市民自治政府”。軍閥孫傳芳部對工人、市民進行鎮壓。工人100餘人被捕。
上海總工會委員
陶靜軒、“起義總指揮部”成員
奚佐堯等10多位共產黨員被殺,起義失敗。
為肅清長江下游之敵,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於1927年1月上旬決定進軍杭州、上海,會攻南京。
蔣中正兼
中央軍總指揮,率江右軍(由第6、第2軍和獨立第2師組成,
程潛任總指揮)和江左軍(由第7、第10、第15軍組成,
李宗仁任總指揮)分由贛、鄂沿長江兩岸向皖、蘇推進,主攻南京。
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率第1、第14、第17、第19軍(由孫軍第1師起義改編,
陳儀任軍長)和第26軍(由孫軍第3師起義改編,
周鳳岐任軍長)自贛、閩分路入浙,奪取杭州、上海,助攻南京。
唐生智為西路軍總指揮,率第8、第4、第9、第11軍由鄂入豫,牽制北面之敵。
1927年1月下旬,東路軍第1、第26軍在第2軍配合下,由浙江
衢州向杭州方向發起進攻,在
龍游附近擊潰孫軍一部,於二月上旬進占
蘭溪、
金華後,乘勝向
淳安、
建德(今
梅城)、
浦江推進。2月11日,在
桐廬、
諸暨、
富陽地區遭孫軍
孟昭月等部4個師抵抗,激戰五日,俘敵8000餘人,於2月18日占領杭州。此時,共產黨為配合
國民軍進攻上海,發動了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並在
共產國際人員(Gotikoff、Arno、Chernisk、Bouharoff等)指導下進行軍事布置,起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在國民軍先頭部隊的配合下,經過浴血奮戰,起義取得了勝利。
在此期間,東路軍第14、第17軍和第1軍一部由閩入浙,相繼攻占
臨海、
寧海、寧波、
紹興等地,肅清浙江境內的孫軍。3月上旬,東路軍開始進攻淞、滬,至20日,第14、第17、第2軍和第1軍一部經太湖以西攻克常州、
丹陽等地,截斷滬寧鐵路;第1軍主力和第26軍克松隱、
松江、
吳江、蘇州,迫近上海。21日,
周恩來等領導上海工人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經過30多個小時激戰占領上海。第1軍一部乘機進入上海市區。
與此同時,江左軍由鄂東向
安慶、
廬州(今合肥)挺進。由於孫軍劉寶題師、
陳調元師、王普旅和
葉開鑫殘部相繼起義,3月4日不戰而下安慶,至18日進至廬州、六安之線。江右軍由江西沿長江南岸東進,相繼攻克蕪湖、當塗後,3月20日開始總攻南京,經兩天激戰,掃清江寧鎮、秣陵關、龍都等外圍據點。23日,第2軍進逼
中山門、
光華門;獨立第2師進攻
通濟門、武定門;第6軍進抵
雨花台,該軍第19師由
中華門沖入城內。當晚江右軍各部分路進城,占領南京。第二階段於1927年5月開始。
寧漢分裂
1927年3月24日二軍六軍占領南京。另一支北伐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等從廣東出兵福建,於12月間占領福建全省,向浙江挺進。1927年2月底,占領浙江全境。3月22日一軍進駐上海。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逮捕並屠殺中國共產黨員和國民黨
左派。4月18日,蔣在南京另立
南京國民政府,與
武漢國民政府對峙,
寧漢分裂。北伐軍攻克上海、南京後,
孫傳芳不甘心失敗,與
張宗昌組成
直魯聯軍,反攻南京。奉系軍閥
張作霖也派兵進入河南,威脅武漢。“四一二”事變後處於分裂狀態中的寧漢兩方,各自為戰。武漢方面以
唐生智為總指揮,組成三個縱隊進軍河南,在
漯河、
臨潁擊敗
奉軍主力,6月1日與
馮玉祥部會師鄭州。南京方面亦組成三路軍,北伐
隴海路,5月下旬克
蚌埠,6月初占徐州,後與直魯軍相持於魯南。7月下旬,直魯軍反攻,占領
徐州,蔣中正組織反攻未果,遂於8月12日辭職。嗣後,直魯軍進迫南京,在
龍潭戰役中為南京軍所敗,喪其主力,雙方復相持於津浦路。同年冬,
何應欽指揮第一路軍反攻,十二月再克徐州。
國民革命軍聯軍總司令馮玉祥於5月1日就任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職,率部東出
潼關加入北伐行列,與武漢軍會師鄭州,開封,隨後進入豫東與直魯軍作戰,曾取得兩次蘭封戰役的勝利,並肅清豫境
吳佩孚殘餘勢力。山西
閻錫山亦於6月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職,派部進入
直隸,占領張家口、石家莊,後因奉軍反攻,閻軍除
傅作義部堅守涿州外,余均退回晉境。
二次北伐
北伐軍在占領河南之後,屢次致電
馮玉祥、
閻錫山及各將領準備北伐。2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命統歸蔣指揮。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在
徐州誓師北伐。9日,各路北伐軍發起全線總攻。第一集團軍第一軍團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
劉峙,指揮
王均的第三軍、
繆培南的第四軍、
顧祝同的第九軍、
楊勝治的第十軍和
賀耀組的第四十軍由徐州北進,擔任津浦路正面進攻。
曹萬順的第十七軍、陳焯的第二十六軍、夏斗寅的第二十七軍、金漢鼎的第三十一軍和陳調元的第三十七軍進攻臨沂、沂水,直趨膠濟線為右翼。第四軍團總指揮方振武,率阮玄武的第三十四軍、鮑剛的第四十一軍、高桂滋的第四十七軍和余念慈的獨立騎兵師,沿
魚台、
金鄉進攻濟寧為左翼。20日,方部攻占濟寧。奉魯軍張宗昌殘部退向
泰安一帶。21日,方部由濟寧繼續北進。28日晚,方部奪取萬德、張夏之線,與津浦路正面的第一軍團劉峙部會師。30日,各路軍隊對濟南發起總攻。當天夜晚,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孫傳芳在北京宣布下野,張、孫殘部向國民革命軍投降。
北伐軍行至山東時,日本一度出兵山東,暗助軍閥
張宗昌,殺害交涉員
蔡公時,史稱“
五三慘案”。此時蔣中正與
馮玉祥在濟南以南的党家莊車站會晤,決定繞過濟南,繼續北伐,同時命令濟南駐軍一律撤出。避免再發生衝突。另一方面則從外交交涉,分別向日軍司令,日本外交部嚴重抗議,並要求日軍同時撤出濟南,同時請求英美協助調停。
戰爭結果
1928年6月4日,
張作霖當夜撤離北京,退出
山海關外,張的專列在到達瀋陽附近的
皇姑屯(京奉鐵路和
南滿鐵路交叉的三洞旱橋),被
日本關東軍埋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6月8日,國民革命軍開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
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
國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由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對元朝的北伐),雖然它所達成的統一在很多方面來說都只是屬於形式上的,當時更有“軍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說法。
勝利因素
指導思想
北伐一直是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攬孫中山的北伐戰爭觀,它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高舉護法大旗。孫中山歷來視《
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中華民國的主要象徵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證。他曾指出,“約法與國會,共和國之命脈也,命脈不存在,國體將安托?須知國內紛爭,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國家之總樞全在國會,國會為民國中心,憲法為立國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國之法,惟有恢復國會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一途。”可見約法和國會在孫中山北伐觀中的地位。
重視軍事鬥爭。孫中山為恢復約法和國會,先後進行過多次
護法戰爭。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護法戰爭;1922後第二次護法戰爭和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時孫中山領導的北伐等等。這一切都足以說明孫中山對軍事北伐的重視程度。
聯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孫中山沒有自己的軍事武裝,進行軍事北伐只能依賴地方軍閥。採取利用或聯合一派軍閥反對另一派軍閥的做法,致使他領導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軍閥的反對和破壞而失敗。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進入了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
戰爭策略
國民政府在戰爭初期以兩廣為基地,策略以
“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為主,實行各個擊破。
早在1925年9月,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北伐軍事戰略方針。但是,由於國民革命軍將領各有自己的算盤,所以在1926年4月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的北伐進軍計畫中,提出同時向湖南和江西進軍,即同時與
吳佩孚和
孫傳芳作戰。加倫回到廣州後發現這個問題,立即要求修改計畫。經過加倫的勸說和多次磋商,各軍將領才同意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即首先向湖南、湖北進軍,長驅直進,迅速消滅吳佩孚所部;同時和孫傳芳進行談判,並向湖南、江西邊境和廣東、福建邊境分別派出部分兵力進行監視和防備,待兩湖戰場取得勝利後,再集中兵力消滅孫傳芳;最後,集中兵力消滅張作霖,統一全中國。後來的事實證明,加倫的戰略構想是北伐戰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
軍事指揮方面,北伐軍在戰爭中發揚長驅直入,運動殲敵,窮追猛打,速戰速決,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的作風;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適時轉變戰法,保持戰爭的主動權;分化瓦解敵軍,補充擴大自己。這些都是國民革命軍能以少勝多的重要因素。
國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國共兩黨共同努力的結果。北伐戰爭期間,隨著革命形勢的勝利發展,依靠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動員和有力組織,為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方面:
共產黨員直接參與北伐。在北伐軍中,一大批共產黨員擔任各級黨代表或政治處長,或者擔任基層指揮員、戰鬥員。一些著名的共產黨人,如
周恩來擔任第一軍副黨代表,
李富春擔任第二軍副黨代表,
朱克靖擔任第三軍黨代表,羅漢擔任第四軍黨代表,林伯渠擔任第六軍副黨代表,肖勁光擔任第二軍第六師黨代表等。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太雷、鄧中夏、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雲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
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湖南、湖北的工會會員,到1926年年底左右,發展到30餘萬人,在許多地區,工人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糾察隊。1927年1月,漢口、九江工人民眾在李立三、劉少奇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後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配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在北伐革命戰爭期間,同工人革命運動一樣,農民運動也在大半箇中國蓬勃開展起來。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對農村的封建勢力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掃蕩與衝擊。
交戰雙方
北洋軍閥
吳佩孚部盤踞兩湖、河南京漢路沿線,兵力號稱二十萬。
孫傳芳部由閩、浙、蘇、皖、贛軍閥組成,號稱“五省聯軍”,兵力亦約二十萬。奉系軍閥
張作霖竊據北京政府,盤踞京、津、
直隸、
熱河及東北三省,兵力約四十萬。盤踞山東的
張宗昌也有十餘萬兵力。北伐開始時,張作霖希望借北伐軍的力量打擊吳佩孚的勢力,對戰爭採取觀望態度;孫傳芳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暫時保持中立。吳佩孚的主力部隊正在北方進攻
馮玉祥的
國民軍,而在湖南、湖北的兵力包括戰鬥力很弱的各種雜牌軍在內只有10萬人,用以攻擊
唐生智並企圖進窺廣東的兵力只有四五萬人。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蔣中正任總司令,
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
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
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
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以V.K.布柳赫爾(化名加倫)為首的蘇聯軍事顧問建議下,根據敵我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和軍閥之間的矛盾,制定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
戰略方針,首先消滅吳佩孚軍,然後殲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部署以主力進軍湘、鄂,另以第1軍大部在廣東
汕頭、梅州地區對閩警戒,第1、第4軍各一部和第5軍大部留守廣州。
單位名稱 | 主要情況 |
司令部 | |
第1軍 | |
第2軍 | 第2軍軍長 譚延闓,副軍長 魯滌平,參謀長 岳森。 第4師師長 張輝瓚,副師長 王捷俊,參謀長粟晃揚,轄10團謝毅伯、11團周衛黃、12團 鄧赫績。 第5師師長 譚道源,副師長 成光耀,參謀長李家白,轄13團羅壽頤、14團 彭璋、15團 朱剛偉。 第6師師長 戴岳,副師長 朱耀華,參謀長 蕭文鐸,轄16團黃友鵠、17團廖新甲、18團 劉風。 教導師師長陳嘉祐,參謀長 梁廣謙,轄餘澤籛、李蘊珩兩個團。 炮兵團長 謝慕韓。 第2軍合共兵力步兵11個團,炮兵一個團。 由湘軍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發展編成,1925年8月26日改編受番。 |
第3軍 | 第3軍軍長 朱培德,參謀長 黃實。 第7師師長 王均,副師長張近德,參謀長曆式鼎,轄19團 曾萬鐘、20團萬人敵、21團 彭武揚。 第8師師長 朱世貴,副師長楊育涵,參謀長劉發良,轄22團 韋杵、23團祝膏如、24團李思愬 。 第9師師長朱培德兼,副師長顧德恆,參謀長 李明揚,轄25團顧德恆、26團李明揚兩個團。 憲兵營長武宣國。炮兵營長 張言傳。 第3軍合共兵力步兵8個團,炮兵、憲兵各一營。 由滇軍一部發展而成,1925年8月26日改編受番。 |
第4軍 | |
第5軍 | 第5軍軍長 李福林,參謀長劉敏。 第15師師長李群,副師長 林駒,參謀長 何家瑞,轄第43團 黃相、第44團周定寬、第45團 黃炳琨第16師師長陳炳章,副師長 王若周, 轄第46團 陸滿、第47團李林、第48團陳偉圖 獨立第1團長梁林,第2團團長 林駒。 第5軍軍長李台瓊,合共兵力步兵8個團,炮兵一個營。 由粵軍序列的福軍發展而成,1925年8月26日改編受番。 |
第6軍 | 第6軍軍長 程潛,參謀長 唐蟒。 第17師師長 鄧彥華,參謀長曾則生,轄第49團 傅良弼、第50團 文鴻恩、第51團 鐘韶第18師師長 胡謙,副師長 蘇世安,轄第52團蘇世安、第53團 宋世科、第54團 李明灝第19師師長楊源浚,副師長王邦若,轄第55團王尹西、第56團 張軫、第57團 王茂泉炮兵營營長 莫希德、羅心源。 第6軍合共兵力步兵9個團,炮兵兩個營。 由廣州國民政府警衛軍為基礎,並在北伐中收編起義投誠部隊發展而成,在1926年1月編成。 |
第7軍 | |
第8軍 | |
警備區 | 北伐軍出師時,後方之鞏固布置分為7個警備區,直隸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其配置如下: 潮梅警備司令由第1軍軍長 何應欽兼,駐軍汕頭。 韶屬警備司令由第2軍教導師師長陳嘉祐兼,駐軍韶關。 欽廉警備司令由第11師師長 陳濟棠兼,駐軍北海。 肇屬警備司令由第13師師長 徐景唐兼,駐軍肇慶。 惠屬警備司令由第18師師長 胡謙兼,駐軍惠州。 廣屬警備司令由第20師師長 錢大鈞兼,駐軍廣州。 瓊崖警備司令由第12師第34團團長 許志銳兼,駐軍瓊州海口。 |
其他 | 海軍及空軍編制資料暫缺。 |
註: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展,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 |
戰爭影響
新軍閥割據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
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形成了一個一個派系眾多的政治聯合體。北伐結束後,各派系之間的紛爭始終未停息過。國民黨派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政治派別,如西山派、改組派、汪派、再造派、政學系等;另一類屬於地方實力派,如馮系、閻系、西南地方實力派等。這些派系既有對中央的表面從屬關係,又有各派之間的橫向關係,橫向間的矛盾雖時有發生,但往往是局部的、短暫的,而他們與國民黨中央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卻是普遍的、長期的。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形同唐朝
藩鎮割據,造成日後發生
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衝突。
國共內戰爆發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導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
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二萬多人舉行
南昌起義,標誌著長達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
戰爭意義
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
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
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
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么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鬥,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戰爭評價
(一)儘管我們在原則上贊成北伐,但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用實際行動積極地堅決地支持過北伐。
(二)我們把北伐看成是防禦性質的,就是說,只看成是保護廣東。我們對北伐的態度是消極的,所以取得的成果不大。今後必須做到,如果原則上做出什麼決定,就必須付諸實現,否則,決定與實踐之間將永遠有矛盾。
包遵信認為,“北伐”只是孫中山《
建國大綱》中所構想的軍政、訓
政和憲政三步驟中的“軍政”,是以武力掃除一切施行憲政之障礙,北伐是孫中山希望在中國實現憲政的第一步。大陸官方教科書肯定北伐戰爭的價值,但將國共合作期間的北伐稱為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大革命”,而將國共破裂稱為“大革命”的失敗,原因是以蔣中正為首的官僚
買辦資產階級上台,
毛澤東更將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並列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觀認為,寧漢分裂後,被
官僚資產階級所壟斷的國民政府沒有能力徹底摧毀封建制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不符合中國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亦不能使中國徹底擺脫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狀態,而只有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
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建立完全
獨立自主的新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人民網評: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太雷、鄧中夏、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雲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兩黨團結合作、一致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輝煌戰果。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一場規模空前廣大的人民革命戰爭席捲了大半箇中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軍閥背叛革命,發動反革命政變,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戰爭中途夭折,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歸於失敗。
紀念館
北伐戰爭紀念館位於韶關市區帽子峰北坡,占地面積近1.2萬平方米,主館為一棟青磚外牆的二層仿古建築。館前的庭院裡,孫中山先生的銅像莊嚴地矗立於藍天之下。該紀念館分為序廳、北伐戰爭展廳、北伐名將展廳等六大部分,建設和布展總投資1799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