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

《吉林省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發〔2021] 37號),不斷完善計量體系,持續提升計量能力,積極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2022年11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布《吉林省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省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
  • 發布單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

發布信息

各市(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管委會,各縣(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駐吉中直有關部門、單位:
現將《吉林省貫徹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18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發〔2021] 37號),不斷完善計量體系,持續提升計量能力,積極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國家和省內重大需求為牽引,以重大技術突破為主攻方向,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和力量,完善計量工作體制機制,加快構建現代先進測量體系,為引領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強有力的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計量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提升,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更加完善,計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增強,計量服務產業發展作用日益凸顯,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計量治理新格局。
展望到2035年,我省基本建成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先進測量體系,計量科技大幅提升,計量監管保障有力,計量服務我省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
二、加強計量能力建設,夯實計量技術基礎
(三)推動計量科技創新。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開展計量數位化轉型、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加強量子感測器、高端圖像感測器、高速光電感測器等感測器的研製。加快面向智慧型裝備、新材料、環境檢測、醫療衛生、國防等領域精密測量儀器設備的研製。加強省計量測試儀器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單位申請建立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有利於計量新技術、新方法向產業轉移的服務平台,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縣級政府結合實際落實。以下均需各市、縣級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四)構建先進測量體系。發揮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優勢計量資源的技術引領作用,推動建立先進測量實驗室,提升重點領域測量能力和水平。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測量資源,加快先進測量技術研究,推動先進測量儀器設備研發,強化測量過程控制,推進數據積累,最佳化技術服務。鼓勵實施專利開放許可,促進先進測量科研成果轉化套用。(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計量標準建設。統籌規劃計量標準建設,在法制和基礎保障方面強化計量標準,在套用領域補齊計量標準,確保全省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完整、有效運行。推進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加強高精度計量標準器具的研製和套用,提升計量標準關鍵核心設備自主可控率。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加快建立大長度標準裝置、大流量標準裝置、靜重式力標準機組標準裝置等全省最高等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規範部門計量標準的建立,鼓勵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依法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準。(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自然資源廳、省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大標準物質研製套用。實施標準物質能力提升工程,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建設標準物質研發中心,加強標準物質研製和套用。加快食品安全、臨床檢驗、生物醫藥、環境監測、自然資源、刑事司法等重點領域標準物質研製和套用。加強標準物質量值核查驗證實驗室建設。(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衛生健康委、省藥監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推進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最佳化全省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專業計量技術機構布局。加強依法設定計量技術機構建設,規劃建立與“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相適應的計量標準,提升服務市場的能力和水平,支撐全省科技創新、工業競爭力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市、縣級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本地區和本行業普惠性、基礎性、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能力水平為主要標準,最佳化量值溯源網路,鼓勵和推動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培育一批專業化、社會化、網路化的服務機構,提升量值溯源效能。(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自然資源廳、省氣象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分類實施計量科技人才培養計畫,吸收引進計量緊缺人才,打造一批計量科技創新團隊。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建設計量公共教育資源開發、培訓平台和實訓基地。加強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推進與相關制度有效銜接。建立完善計量技術專家庫和計量考評員隊伍,為計量管理提供技術支撐。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首席計量師聘任制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計量管理制度,加強計量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建立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示範活動。推動大中小企業計量融通發展,組織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全面提升產業鏈相關中小企業計量保證能力。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測試設備升級改造,強化對工業測量過程、測量數據的管理,提升質量控制與智慧管理水平,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制定出台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引導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國資委、省稅務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圍繞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配合東北國家計量測試中心,推進區域計量服務協同平台建設,搭建計量合作聯盟,完善區域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推進區域計量能力、結果互認,強化計量科技合作,開展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加強計量互助,推動區域計量協調發展。(省市場監管廳負責)
(十一)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建立完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台,為社會提供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服務。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相關技術規範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鑑和共享共用,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強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加強計量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計量技術交流活動,推行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證書互認制度,根據需求推動我省OIML證書指定實驗室建設。(省市場監管廳負責)
三、強化計量套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十三)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實施製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先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高準確度、高穩定性計量標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建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為產業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並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開展產業計量基礎能力提升行動,實施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畫,發揮計量對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國資委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服務高端儀器發展和精密製造。實施儀器設備質量提升工程,強化計量在儀器設備研發、設計、試驗、生產和使用中的基礎保障作用。通過“首台套”“專精特新”等相關政策,支持高端通用儀器設備和專用計量儀器儀表的研製和套用,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國產儀器儀表品牌。(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國資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提升航空航天領域計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航空航天領域計量保證與監督體系,加強產品型號總計量師系統建設。加強省民航機場集團計量基礎能力建設,為航空裝備提供計量測試保障。圍繞“吉林一號”衛星項目,提升上下游產業鏈計量測試服務水平。推動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空間實驗室載荷領域,為真空、低氣壓環境實驗和紅外相機像面標定等提供計量支撐。(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科院長春分院、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省民航機場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服務人工智慧與智慧型製造。圍繞我省汽車、高速列車、石油化工、醫療器械等產業,推動建立適用於人工智慧和智慧型製造的計量測試聯盟或平台。研究智慧型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提升智慧型製造整體測量性能。(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藥監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服務數字吉林建設。加強計量與現代數位技術、網路技術以及產業數位化科研生產平台聯動,強化與“吉林祥雲”大數據平台銜接,針對工業先進制造,加強數字計量設施建設。以量值為核心,開展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慧型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省政務服務和數位化局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建立完善資源環境計量體系,推進能耗、水資源、環境監測系統建設。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監測體系,健全碳計量標準裝置,加強碳排放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套用。引導和培育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服務市場,為碳排放、能源、生態環境監測、應對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等領域提供計量支撐,服務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市場監管廳、省能源局、省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圍繞疾病防控、醫藥、醫療器械、營養與保健食品、診斷試劑、體育設施器材等健康領域,實施計量測試能力提升工程。圍繞自然災害防禦、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等領域,完善計量保障和服務體系,加強計量器具研製生產和監督管理,開展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套用,推進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廳、省體育局、省藥監局、省氣象局、省地震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提升交通運輸計量保障能力。面向我省交通運輸領域重大工程、重大裝備、重要運營線路計量需求,加強量值溯源技術、計量測試方法的研究與套用,開展相關測試設備研發,持續提升計量技術保障能力。開展新能源汽車、智慧型汽車相關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廳牽頭,中鐵瀋陽局集團、省電力公司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計量監管體系,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二十一)健全計量法規體系。貫徹落實計量法及相關配套法規規章。加強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推進地方計量技術規範制修訂,注重與計量標準建設協調銜接,定期開展實施和效果評估。(省司法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二)加強計量監督管理。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作用,在計量標準、標準物質、計量器具、計量單位使用等領域,推動計量監管制度改革。建立電能表等智慧型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方式,研究推動計量器具強制檢定方式改革。加強計量檢測設備自動化、數位化改造,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徵的非現場監管,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強化計量風險防範意識,制定計量領域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電力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三)強化民生計量保障。在供水、供氣、供熱、電力、通信、公共運輸、物流配送、防災避險、醫療衛生、體育健身、養老等民生領域,開展計量惠民活動,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民生計量保障能力。圍繞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等方面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對集貿市場、加油站、眼鏡店、糧庫等場所持續開展專項計量監督檢查。加強定量包裝商品、以重量結算食品、金銀飾品的計量監督,懲治商品量計量違法行為。(省市場監管廳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廳、省體育局、省藥監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糧食和儲備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四)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五)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加強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的銜接,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查處製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的違法行為。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加快發展產業計量測試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規範計量服務,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級政府要將計量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具體的落實舉措,明確計量發展重點,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責任落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結合實際,採取切實有力措施,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八)加強政策支持。各市、縣級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要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予以支持,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計量監管和基層、基礎能力建設,保障本地區、本部門法制計量監督開展和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有效運行。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加強與國家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委協調,爭取相應政策支持。加強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和計量科技創新支撐平台的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套用。鼓勵採用多元化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計量技術、裝備研發和套用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九)加強學科和文化建設。推動計量基礎知識納入公
民基本科學素質培育體系,鼓勵省內高校自主設立計量相關學科及專業,提升計量學術影響力。加強計量文化建設,發展計量文化產業,打造計量科普基地。利用“世界計量日”等契機,開展計量宣傳活動。選樹計量先進典型,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計量精神。(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市場監管廳、省廣電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加強協調聯動。加強上下聯動和橫向協調,推進軍地協同,努力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形成落實規劃的合力。積極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學會協會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動我省計量事業發展。(省市場監管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十一)狠抓工作落實。各市、縣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建立落實規劃的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重要情況及時報告省政府。(省市場監管廳牽頭,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