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夯實計量基礎建設,提升計量工作能力和水平,強化計量監管效能,充分發揮計量在推動我市科學技術進步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支撐保障作用,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和《甘肅省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甘政發〔2022〕59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市新建、提升改造社會公用計量標準5項,總量達到70項,部分領域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完善計量人才培養機制,全市註冊計量師總人數達到40人以上;建成計量監管服務信息平台;培育創建誠信計量承諾單位400家。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和計量監管水平顯著提升,支撐市域特色產業、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計量體系日趨完善。
到2035年,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大計量”工作格局,計量在我市重大戰略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標數量達到100項以上,強制檢定項目建標覆蓋率達到95%以上,計量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更加完善,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建成符合我市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1.加強計量基礎技術研究。緊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圍繞生態環境、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開展碳計量、污染物檢測、機動車安全、環保監測、診療設備實時校準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突破,進一步提升計量技術水平。(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2.推動計量數位化轉型。依託全省計量數據服務雲,推廣國家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業務管理平台(e—CQS),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利用。推動計量產業鏈條數據融合共享,推進數位化測量、工業互聯及複雜系統綜合計量,運用線上監測、遠程校準等數位化計量技術,推行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內外部管理信息化、數字校準證書無紙化轉型,促進計量器具智慧型化、網路化發展,建立符合平涼發展實際的量值溯源體系。(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3.構建計量創新良好生態。發揮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產業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構建以計量技術機構為支撐、高校和科研院所為基礎、企業為依託的計量技術創新平台,支持有條件的單位申報省級測量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全面推進計量機構技術能力建設,打造計量科技創新基地,構建計量、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融合聯動的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平涼職業技術學院按職能分工負責)
(二)最佳化計量套用服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4.支撐重點產業發展與質量提升。聚焦九大重點產業鏈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支持建立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節能環保、安全生產和綠色產業體系急需的化學分析類、力學大型試驗機、光譜、溫度類等先進計量標準,突破一批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等“卡脖子”難題,增強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市市場監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5.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完善環境監測類計量標準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升溫度、流量、煙氣、水質等線上環境監測類計量器具檢定和校準能力。加強環境監測機構及環境檢測實驗室的監管,落實計量器具管理使用單位主體責任,建立環境監測計量器具監管工作長效機制,確保在用環境監測計量器具受檢率達到98%以上。(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6.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利用先進測量技術,重點加強碳排放、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套用和研究,建設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持續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落實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實現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全覆蓋。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監管,推動能源計量與碳計量有效銜接。深入開展能效標識、水效標識監督檢查,增強全社會節能意識,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按職能分工負責)
7.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圍繞全省文旅康養基地建設,重點在疾病防控、營養與保健品、生物製藥、體育健身、醫療器械等領域,強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提升檢定和校準技術能力。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的新型化驗設備、診療設備的計量標準建設投入,做好醫療行業計量檢定校準服務。建立健全安全防護領域相關計量器具社會公用標準,加強對危險化學品、礦山、交通運輸行業計量監督管理,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加快計量能力建設,服務全市經濟發展。
8.科學構建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按照“量大面廣不出縣,精密儀器市內檢”的思路,面向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及民生需求,構建鏈條清晰、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的市、縣兩級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努力破解計量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的問題。落實省、市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指導目錄要求,全面加強計量強制檢定工作急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大力提升強制檢定計量器具自主檢定量傳覆蓋能力,填補我市量值溯源鏈建設空白。(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9.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強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的計量量值傳遞和溯源能力建設,提高公益性計量服務水平,推動計量技術機構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計量設施建設,為企業技術研發和質量提升提供計量支持。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構建優勢互補、優質高效、功能完備、開放共享的計量技術服務體系。(市市場監管局、市水務局、市工信局、國網平涼供電公司按職能分工負責)
10.加快企業計量能力建設。通過開展“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活動等方式,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對工業測量過程和測量數據的管理,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落實中小企業計量夥伴計畫,發揮計量技術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產業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協同開展研發套用,建立創新高效的企業計量服務保障體系。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採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市稅務局、市科技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1.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展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完善全過程計量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培養滿足產業計量服務與民生計量保障需求的計量緊缺人才和計量科研團隊,建立我市計量專家庫。鼓勵和支持計量技術機構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計量比對,開展計量技術比武活動,增強計量專業技術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加大註冊計量師制度宣傳力度,加強註冊計量師、計量標準考評員隊伍建設、計量專業職稱評聘以及計量領域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提升計量人才隊伍層次。(市市場監管局、市人社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2.推動服務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協同推進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建立完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為社會提供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技術服務。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質量基礎支撐服務。(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四)提高計量監管能力,最佳化市場營商環境。
13.強化民生計量保障。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督管理,提升民生計量保障能力。持續開展對加油(氣)站、計程車計價器、集貿市場(超市)衡器、餐飲業、民用“三表”等重點民生計量器具的監督檢查,組織開展眼鏡制配場所、定量包裝商品等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行為治理。加大對糧食收儲、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和保障力度,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延伸。(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糧食和儲備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4.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發揮誠信計量自我承諾作用,建立完善“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治理模式。在集貿市場和超市賣場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行經營者誠信計量自我承諾。在供水、供電、供氣、成品油、眼鏡驗配等領域樹立一批具有示範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落實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措施,對失信主體加大監管力度,營造公平公正的計量市場環境。(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15.落實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開展國家法定計量單位使用和標準物質監督檢查,保障計量單位統一和標準物質供給質量。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範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市市場監管局、市科技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6.提升計量法制工作水平。加強計量相關法律法規的研究學習,認真做好國家計量法律法規修訂後的工作銜接和宣傳貫徹。加強計量執法協作,推動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強化依法移送、依法辦案意識,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市市場監管局、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17.嚴厲打擊計量違法犯罪行為。強化計量作弊防控技術研究,聚焦加油機,數據指示秤等重點計量器具,紮實開展計量監督檢查,嚴厲查處製造、銷售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和破壞計量器具準確度的違法犯罪行為。規範計量服務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檢定證書和報告的違法犯罪行為。積極回應民生訴求,快速查處計量投訴舉報。(市市場監管局、市檢察院、市公安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匯聚推動計量事業發展合力。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計量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建立教育、科技、工信、商務、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參與的計量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計量工作,推進計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計量工作格局。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明確計量發展重點,制定具體措施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結合實際採取有力措施,推動本實施方案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落地見效。
(二)加強政策支持。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的支持力度,加強計量基礎設施、計量標準、標準物質、計量數據等國家戰略資源能力建設,強化計量監管和基層、基礎能力建設。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發改、科技、人社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對計量重大科研項目、計量科技創新支撐平台、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先進測量實驗室建設以及計量人才培養和引進予以政策及資金支持,促進計量科技研發和重點科研項目、成果的轉化和套用。
(三)加強計量宣傳。加強計量文化建設和科普宣傳,挖掘計量歷史文化,創新計量文化表現形式,開展計量線上教育資源建設與套用。大力弘揚“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計量價值體系。利用“5.20世界計量日”“質量月”“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加強對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及計量科學技術宣傳普及,提高全民計量科學素養,提升社會各界對計量工作的認知度、認可度和參與度。積極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計量精神,選樹計量工作先進典型,增強新時代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四)加強督導評估。各縣(市、區)政府,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管委會及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建立落實本實施意見的工作責任制度,按照職責分工,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市市場監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開展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發現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並研究解決對策,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政府。
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技術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是質量強國的重要基石。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2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要求各地進一步夯實計量技術基礎,提升計量套用和服務能力,強化計量監管效能,充分發揮計量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支撐保障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要求,進一步推進平涼計量工作發展,我市結合實際制定了《平涼市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二、起草過程
2022年10月,平涼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啟動《實施方案》起草工作。通過認真研讀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省政府《實施方案》,結合市情實際,梳理提出了平涼市計量發展重點目標任務。同年11月完成《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先後多次深入基層一線、相關部門和有關企業,通過召開專題研討及論證會議,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並同步修改完善。2023年1月,在提請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審閱後,形成《實施方案(審議稿)》。2023年2月13日經市政府審定印發施行。
三、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包括三部分,分別是總體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
(一)總體目標:分為到2025年的階段性目標和到2035年的長遠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建、提升改造社會公用計量標準5項,總量達到70項,全市註冊計量師總人數達到40人以上。到2035年,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標數量達到100項以上,計量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關鍵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成。
(二)重點任務:主要從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最佳化計量套用服務、加快計量能力建設、提高計量監管能力4個方面提出17項具體工作措施,明確了責任單位。一是加強計量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重點提出開展計量基礎技術研究和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突破,推動計量數位化轉型,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構建計量創新良好生態。二是最佳化計量套用服務,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提出聚焦九大重點產業鏈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促進重點產業發展與質量提升,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套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三是加快計量能力建設,服務全市經濟發展。重點提出科學構建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加快企業計量能力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服務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四是提高計量監管能力,最佳化市場營商環境。重點提出提升民生計量保障能力,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推動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提升計量法制工作水平,嚴厲打擊計量違法犯罪行為。
(三)保障措施:主要提出了保障《實施方案》順利實施的具體舉措,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支持、加強計量宣傳、強化督查評估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