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雲政發〔2022〕39號)精神,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持續增強計量技術保障能力,不斷提升計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需求引領、創新驅動、協同推進,充分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和力量,持續提升計量創新能力、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推進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為普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建設“兩示範一勝地”提供堅實的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
到2025年,計量工作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適應本地區發展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科研創新能力、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和計量監管水平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達到省內領先水平。計量發展預期實現以下目標:建立市級最高計量標準49項,建立、提升改造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項,建成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個,培育創建誠信計量承諾單位312家,全市強制檢定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5%以上。
到2035年,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適應本地區社會發展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全面建成。
二、主要任務
(一)夯實計量基礎研究
1.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在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等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中,推動計量基礎研究,研究內容納入各級政府科技計畫支持範圍。開展測量不確定度、測量程式與有效性研究。開展跨行業、跨領域、跨部門計量數據融合、共享和套用研究,規範計量數據使用,推動計量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充分發揮信息、科研、人才優勢,開展重點領域、重點專業、重點項目合作研究,突破產業發展計量瓶頸,提升計量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
2.加強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研究。推動計量數位化轉型研究及計量數位化轉型,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利用,推動計量產業鏈條數據融合共享。根據普洱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綠色製造等產業複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的計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方法,解決準確測量問題。積極開展遠程和線上計量技術研究。開展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線上檢測方法研究、智慧型電錶狀態線上檢測方法研究。
3.營造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環境。開展數位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監測、碳排放線上監測等共性計量技術研究,提升計量新技術、新方法向產業轉移的服務能力。強化綜合性、行業性導向引領作用,建設高水平計量測試實驗室和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充分發揮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計量優勢資源力量,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構建計量、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等聯動互通的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二)強化計量套用
4.服務先進制造、工業製造與質量提升。在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等領域延鏈強鏈建立急需的計量標準,搭建一站式計量公共服務平台,為產業發展提供全要素的計量服務。加強工業製造領域計量檢定、校準、測試和檢測數據的採集、管理和套用。加快環境監測、生物醫藥等領域計量標準、專用計量儀器儀表的推廣運用,推動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促進國產計量測試設備的推廣使用,健全生態預警、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監測領域計量保障體系。
5.建立智慧計量實驗室和智慧型計量管理系統,服務數字普洱建設。充分發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科研優勢,探索計量服務的數位化轉型及其在智慧型製造、人工智慧的新套用,提升茶葉、咖啡、生物製藥等產業的質量水平。推動量子晶片、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測量儀器設備中的套用,推進測量儀器設備智慧型化、網路化、集成化。加快測量數據智慧型化採集、分析與套用,推進測量設備自動化、數位化改造,實現數位化賦能。圍繞數字普洱建設需求,開展計量標準和測量儀器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化改造。以推動測量行業公共支撐能力、行業數據採集、共享和套用,強化數據、業務、技術大數據中心建設。
6.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落實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要求,持續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平台建設及套用。完善碳排放計量體系,提升碳排放計量保障能力。加強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核算、碳追蹤中的套用。推廣綠色能源智慧型感知、採集和監測技術等新技術的套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強化計量保障能力。加強輻射環境監測計量溯源能力建設,開展油氣回收、交通噪聲監測等計量方法研究,加強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現場線上檢定校準方法研究和監測數據計量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生態系統碳匯監測和計量體系,完善氣候、氣象監測計量溯源體系建設。加強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調查評價監測,地質、氣象監測預警和測繪地理信息儀器計量溯源體系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7.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疾病防控、生物醫藥、養老領域、醫療器械、可穿戴設備、營養與保健食品等領域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築施工地質勘查等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監督管理。加強交通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等領域的計量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工程測量、專用設備計量溯源服務能力建設,提高計量服務效能,加強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設施等計量技術服務。
(三)加強計量能力建設
8.構建先進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持續加強先進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科學規劃標準建設,填補套用領域的量值傳遞空白,確保體系完整、有效運行。鼓勵和推動社會資源參與市場化、競爭性量值溯源技術服務。建立以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普洱市特色產業、重點產業、行業急需的計量標準,推進各級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推廣嵌入式、晶片級、小型化的計量標準實時線上測量和最佳控制中的套用。
指導各縣(區)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強化人才和資金保障。全面提升計量在公平貿易、安全生產、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支撐效能,持續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拓展測量範圍,提高準確度等級,提升智慧型化水平。
能源、生態環境、醫療衛生、交通運輸、氣象、水資源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圍繞發展需要,加大計量標準能力建設力度,提升量值傳遞溯源能力。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計量標準,採用先進計量器具,構建先進測量能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9.加快標準物質研製套用。鼓勵各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加強涉及生物醫藥、食品、菸葉、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發技術指導和政策扶持,圍繞普洱優勢產業、特色農業、中藥材等領域需求,研製標準物質,培育標準物質研究團隊。重點研製茶葉、咖啡、菸葉、蔬菜、水果、堅果等高原特色農產品中藥物殘留和食品添加劑等標準物質。圍繞品牌培育需求,在典型藥品、功能性藥品和功能性化妝品生產物質控制標準物質取得新突破。推動煙道氣排放、交通尾氣、溫室氣體等標準物質研究和套用。
10.強化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深化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積極性,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市科技創新、產品競爭力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計量測試服務。市級計量技術機構,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和公益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支撐民生安全、公平貿易、生命健康、公正司法、環境監測等方面的計量標準。建立普洱市計量專家庫,依託重大計量科研攻關、重點項目建設,開展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培養一批計量科技人才,儲備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落實計量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註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銜接等制度。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首席研究員、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等聘任制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和專業計量技術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推行中小企業計量夥伴計畫,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計量管理能力。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體系,鼓勵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行企業計量能力自我聲明制度,鼓勵工業企業爭創計量標桿示範。按照國家激勵企業增加計量投入的有關普惠性政策規定,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
11.融入區域計量發展、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區域計量協同發展體系,深化協同發展,推進計量基礎設施共享、計量共建、計量結果互認、計量行政許可互通,計量數據協同套用。加強區域合作,開展區域計量科技創新、技術合作、計量比對、能力驗證、技術培訓等活動。有機融合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要素資源,提供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綜合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以精準計量推動標準數據和方法的科學驗證,通過標準促進計量價值的套用體現。全面規範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計量溯源性要求。加強各行業領域、重點實驗室、科研機構等計量技術規範、標準的分析、運用和共享。深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全鏈條整體技術解決方案。開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國家、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計量交流合作,參與國家間的計量援助和知識傳播。
(四)完善計量監督管理體系
12.強化計量監管制度體系建設。提高計量依法行政水平和現代化治理能力,組織開展對關係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地方計量監管制度的梳理、規範。嚴格執行國家強制管理計量器具錄、部門行業專用計量器具目錄。建立計量技術規範與計量標準建設協調機制,開展計量技術規範制修訂、實施和效果評估。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構建計量監管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創新計量監管制度。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模式轉變,探索實施智慧型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完善計量比對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開展國家法定計量單位使用監督檢查。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範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13.創新計量監管模式。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供水、供電、供氣等相關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保障能力。面向精準醫療、可穿戴設備、體育健身、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持續開展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三農”領域延伸,持續提升鄉村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水平,持續縮小計量領域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運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探索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等新型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台和資料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慧型計量管理系統,探索計量端設備採集數據直接上鏈,從源頭上確保計量數據的真實性。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支持產業計量雲建設,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裝備的智慧型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建設。
14.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推進“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共治。深入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引導經營者參與誠信計量示範活動。強化計量數據歸集共享,加強信息公開,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動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督落實。
15.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加強執法協作,提升計量執法效果。加大對製造、銷售和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等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進行獎勵。
16.培育計量服務市場健康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納各類社會機構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開放、多元的法制計量格局。培育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持續滿足市場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強化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
防範計量領域系統性安全風險。督促縣(區)市場監管部門建立計量預警機制和風險分析機制,制定計量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加強供水、供氣、電力、通信、公共運輸、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相關計量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計量監管和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結合糧食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重點加大對糧食收購、烤菸、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和服務,提升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
開展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重點開展對加油站、集貿市場、超市、醫療機構、眼鏡制配場所等民生領域在用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監督檢查;組織開展生產、銷售定量包裝商品淨含量及“C標誌”使用生產企業計量監督抽查、法定計量單位使用監督抽查,維護市場公平公正秩序。
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推動計量數位化轉型技術研究,逐步推行電子化證書,加強計量數據統計、分析和利用,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提高監管效能。
開展誠信計量行動。樹立一批典型,鼓勵供水、供電、供氣、郵政、通信、能源、交通運輸等涉及公用事業的經營者在誠信計量方面作出表率,採取多種方式向消費者公示計量器具生產、檢定使用等信息。
三、有關要求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方案實施全過程。各縣(區)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要求,紮實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有關部門、行業、企業要結合實際,制定切實有力的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
(二)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予以支持,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預算。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和計量標準、標準物質、計量數據等國家戰略資源能力建設,確保產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相關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和監管體系有效運行。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大對計量技術研究、創新平台建設、成果轉化套用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引導社會資金有序參與計量技術、裝備研發和套用服務。加強文化建設,創新開展計量文化建設和科普宣傳引導。開展好世界計量日等主題文化活動,推動計量文化研究、發展計量文化產業,開發計量科普資源,依託市場監管科普基地大力傳播計量文化、弘揚“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的計量文化魅力。積極開展計量先進典型的培養和宣傳,弘揚新時代計量精神、工匠精神,不斷增強廣大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合力推動工作落實。充分發揮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建立上下聯動、橫向協同、跨系統跨部門貫通的工作機制,推進軍地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動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建設。各縣(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技術機構、行業、企業要建立貫徹落實方案的工作機制,市市場監管局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形式開展意見實施的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及時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人民政府。
附屬檔案:1.普洱市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2.重點任務清單
解讀
普洱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普洱市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現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及意義
計量是實現計量單位制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關於測量及其套用的科學,也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2013年以來,國務院均制定計量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全面推動計量相關工作高質量發展。2021年底,國務院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2年7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實施意見》,相繼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計量發展目標任務作出戰略部署。為落實好國務院、省人民政府的檔案精神,加快計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普洱實際,制定出台《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要求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切實有力的措施,確保方案各項任務有效落實。
二、主要內容
(一)總體思路和目標
《實施方案》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普洱市計量事業發展的中期目標和面向2035年的遠景目標,分別是:到2025年,計量工作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適應本地區發展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初步建立,科研創新能力、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和計量監管水平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達到省內領先水平。計量發展預期實現以下目標:建立市級最高計量標準49項,建立、提升改造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項,建成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個,培育創建誠信計量承諾單位312家,全市強制檢定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5%以上。
到2035年,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適應本地區社會發展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全面建成。
(二)主要任務
《實施方案》提出了四項重點任務,共十六條具體舉措,明確了普洱市未來計量發展目標,為建設“兩示範一勝地”提供堅實的計量基礎支撐和保障。
一是夯實計量基礎研究,服務技術創新發展。提出了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加強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等研究、營造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環境等3項任務。
二是強化計量套用,促進重點領域發展。提出了服務先進制造、工業製造與質量提升、建立智慧計量實驗室和智慧型計量管理系統,服務數字普洱建設、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等4項任務。
三是加強計量能力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構建先進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加快標準物質研製套用、強化計量技術機構建設、融入區域計量發展、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等4項任務。
四是完善計量監督管理體系,提升計量監管效能。提出了強化計量監管制度體系建設、創新計量監管模式、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培育計量服務市場健康體系等5項任務。
三、組織實施保障
《實施方案》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和合力推動工作落實等3個方面提出工作要求:一是各縣(區)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把計量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要求,紮實抓好意見各項任務的落實。二是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對公益性計量技術機構予以支持,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預算。三是充分發揮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建立上下聯動、橫向協同、跨系統跨部門貫通的工作機制,推進軍地協同,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