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十四五”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普洱市人民政府於2023年2月10日印發普洱市“十四五”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洱市“十四五”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3年2月10日
  • 發布單位:普洱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期,也是普洱市強力推動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關鍵時期。“十四五”時期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必須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綠色工業強市”戰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全球產業分工與格局重塑、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等歷史機遇,著力培育一批與普洱市優勢資源稟賦相匹配的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努力開創普洱市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普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普洱市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規劃實施期為2021—2025年,並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規劃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現狀形勢、總體定位、重點產業、實施路徑、空間布局、保障措施等。本規劃是在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歷史時期,積極謀劃推動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綜合規模擴大、創新能力提升、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引領性檔案。
一、現狀與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情況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普洱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綠色工業強市”戰略,聚焦轉型升級,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特色產業優勢顯現,營商環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達到預期,“十三五”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為“十四五”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1.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十三五”末,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37.5億元,工業化率14.5%,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00.6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66戶,規上工業資產總額達887.2億元,實現利稅34.5億元,從業人員超過26000人,累計實現工業投資209億元。全市已形成以綠色能源、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現代林產業為主的綠色工業發展集群,湧現出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山水銅業有限公司、普洱昆鋼嘉華水泥有限公司、瀾滄古茶有限公司、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飲品有限公司、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成為支撐普洱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2.特色產業優勢顯現
“十三五”時期,普洱市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較快發展,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產業層次不斷提升。現代林產業規模日益擴大,產品體系日趨健全,包含林板及木材、林漿紙、林化產品等總計20餘種類,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生產模式,達到全國先進生產水平,成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紙漿生產企業。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以茶葉、咖啡、蔗糖、果蔬加工為主的產業體系,普洱茶金字招牌更加亮眼,瀾滄古茶有限公司即將掛牌上市,“普洱咖啡”成為中國農業區域品牌價值10強,普洱茶、普洱咖啡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會首批保護目錄,雲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飲品有限公司上榜全省綠色食品“20佳創新企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共有規上工業企業3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戶、中藥材科技示範園33戶。
3.轉型升級持續加快
“十三五”以來,普洱市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速調整產業結構。普洱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落戶普洱市,雲南思茅產業園區成為省級綠色園區,雲南景谷產業園區列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思茅區被列為全省唯一的茶產業鏈融合示範區。普洱率先在全國啟動咖啡種植和價格雙保險試點,建成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雲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國家咖啡檢測重點實驗室和雲南省林漿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京東、蘇寧等第三方平台普洱館上線運營,普洱市城市大腦中樞系統上線,“數字普洱”展示中心落成。
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十三五”時期,普洱市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共引進重點企業94家,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年均增長5.6%,累計利用外資1.24億美元。充分利用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北京·普洱文化周活動、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南亞博覽會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推介活動,多層次對接北京、上海、廣東、杭州、深圳等東部發達地區,招商引資輻射半徑不斷擴大。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耗能低、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標誌性項目,“十三五”時期,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生活用紙、林達木業有限公司技改搬遷、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醫藥科技園、普洱淞茂滇草六味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中藥配方沖泡顆粒、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飲品有限公司飲料加工生產線、瀾滄古茶普洱茶有限公司普洱茶加工生產線、中澳農科澳洲堅果加工、普洱森潔天然乳膠器材有限公司乳膠手套生產線、景谷紅獅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線建設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
5.政策支持日趨完善
“十三五”時期,普洱市制定出台《普洱市質量強市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普洱市工業網際網路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普洱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普洱市茶產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支持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普洱市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為支持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國家發改委、雲南省相繼出台40餘條政策措施,普洱市已獲得15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168箇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項目、192個國家和省級科技計畫項目等,有力支撐普洱市綠色經濟發展。
6.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
“十三五”時期,普洱市聚焦最佳化營商環境,出台了《普洱市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普洱市落實營商環境提升十大行動工作方案》等政策,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給出了具體措施。普洱市成立了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營商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領導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確保國家、省、市出台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形成推動全市營商環境大提升的工作合力。2018年普洱市擴大招商引資總量、最佳化招商引資結構、提升招商引資質量綜合考核成績位列全省第二。
(二)存在問題
1.工業實力不強,經濟貢獻度小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20年普洱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3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4.87:24.18:50.95,與全省三次產業結構對比,普洱市二產比重過低,三產比重虛高。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202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4.5%,比全國低16.3個百分點,比全省低7.8個百分點,在全省排名第14位,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以下水平。規上企業占市場主體比重低,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6戶,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4447戶的3.7%。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低,2020年,全市工業投資完成37.5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6.1%,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2.6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水平9.4個百分點。
2.基礎設施薄弱,要素成本較高
普洱市綜合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最大短板。全市路網密度低、通達水平差、物流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轉運設施不足,與省內外、東協各國間交通網路銜接不暢,桎梏國際國內陸海貿易新通道效能的充分發揮,致使企業運營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阻礙產業項目投資落地和縣域經濟均衡發展。同時,基於地形影響,普洱市土地綜合開發成本較高,工業用地成本偏高,直接導致普洱市吸引優質企業和重大項目落地難度增加。
3.園區支撐力弱,空間布局分散
普洱市工業主要集中在雲南思茅產業園區和雲南景谷產業園區。2020年,兩個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02.7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3.1%,完成工業投資15.52億元,占全市工業投資的41.4%。但兩個園區均存在主導產業不突出、最佳化提升配套政策不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滯後、基礎設施不完備、城市功能不配套、企業化運行不到位等問題。產業空間分布較為分散,普洱市地域面積廣、工業企業數量少,綠色食品、現代林產業、生物製藥等產業在全市多個縣(區)均有發展,普洱市規上工業企業密度在雲南16個州市中排第13位,各產業空間分布零散,難以實現產業集聚、發揮協同效應。
4.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
普洱市龍頭企業數量少,輻射帶動力不強。全市產值過億元企業37戶,產值達10億元以上企業僅2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僅有8戶,全市除電力產業外其他支柱產業並未成形。普洱市產業類別少且多集中在農業產業階段,全市僅有19個工業大類、43箇中類,分別占全部工業大類、中類的46.3%、21.4%。普洱市重點產業鏈條普遍較短,且以原料資源型為主,產業功能配套不完善,生產輔料和產品零部件採購成本居高不下。如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和產量已占全國近一半,雀巢、星巴克、沃爾咖啡等國際知名咖啡企業長期入駐普洱開展經營合作,其中雀巢咖啡每年收購量占普洱市咖啡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普洱市咖啡多以原料出售,中端製造和下游銷售環節產業基礎薄弱,產品附加值低。
5.創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
普洱市R&D經費投入強度2020年僅達0.4%,比“十三五”時期全國R&D經費投入強度(2.11%—2.23%)明顯偏低,普洱市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影響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因素。同時,普洱市創新平台建設相對滯後,科技創新平台數量少,層次水平相對較低,已經創建的國家林產品、生物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基礎也較為薄弱。此外,普洱市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嚴重匱乏,擁有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較少,企業高端人才不足。且相較省內其他城市,普洱市人才吸引力仍顯不足,近五年常住人口數量沒有明顯變化,“十三五”時期人口集聚增長率僅為0.18%,人才短缺問題嚴重製約了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6.品牌建設滯後,市場帶動力弱
當今產業市場競爭激烈,普洱市產品同質化發展現象突出,企業忽視品牌建設,產品獨特性和排他性特點總體不足,難以搶占產業鏈高附加值部分。以普洱市重點產業茶產業為例,普洱茶雖聲名遠播,但普洱市茶企業規模整體較小,茶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僅達4.6%,茶葉品牌呈現“多、亂、雜”的現象,普洱市龍頭茶企業瀾滄古茶的年銷售額僅為3.8億,而西雙版納州的龍頭企業大益茶集團年銷售額已達40億,差距十分明顯。瀾滄古茶有限公司、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雖已擁有了一定市場影響力,但缺乏世界級品牌,普洱市企業整體上仍呈現出規模不大、帶動性不強、整合資源優勢不明顯等問題,在品牌建設方面,普洱市產品暫未形成區域品牌經濟圈,如普洱茶與周邊州市的經貿往來不足,產業文化內涵尚待挖掘。
(三)面臨形勢
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迎來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不斷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推動全球產業體系分化變革。主要已開發國家紛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持續加大推動本國製造業發展,搶先布局新興產業,加速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格局重塑。全球化面臨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從關稅向科技領域蔓延呈愈演愈烈之勢,全球外資流向與世界經濟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隨著RCEP協定的生效運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將直接利好製造業產業發達及港口物流發達城市,協定涵蓋的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日本、韓國等多個成員國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可有效緩衝國際貿易摩擦,推動邊境城市產業升級發展。
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將進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需市場的活力和後勁將持續得到釋放,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消費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成長的第一驅動力。為順應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我國陸續推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方針,不斷加大對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同時眾多製造業迎來新舊動能轉換、低效資產出清、市場需求細分和環保要求提升等諸多挑戰,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粵港澳大灣區等地產業重組步伐加快,為普洱市提供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機遇,為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從省內來看。中老鐵路正式建成通車,全省外聯內通的交通網路及對外貿易更加便捷,極大帶動沿線城市產業及旅遊發展,推進中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全省產業基礎、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改革創新、對外開放等正逐步形成協同效應,世界一流“三張牌”將加快打造,“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發展格局將逐步形成,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勢頭更加強勁。同時,雲南省把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穩定經濟成長、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培育“5+8”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產業發展“雙百”工程,力爭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先進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萬億元,到2030年達到2.9萬億元,到2035年製造業裝備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從市內看。普洱市“一江通五鄰、一市連三國”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作為“一帶一路”連線交會的戰略支點城市,我國溝通南亞、東南亞國家的通道樞紐和平台視窗,對外開放仍是普洱發展的出路。全市努力建設綠色經濟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和國際生態旅遊勝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全力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聚焦“332”產業集群(3個千億級、3個五百億級、2個百億級)打造,傾力發展 “現代林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遊康養產業、普洱茶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現代物流業”等重點產業。在此背景下,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機遇期,與沿線國家在製造業、新興產業方面的國際合作、多元化投資、產能合作有望增長。
二、總體定位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緊密契合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省“5+8”重點產業重大部署,聚焦“332”產業集群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推動普洱市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做優做實新興產業,力爭經過“十四五”時期的努力,使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轉型發展成為打造雲南南部經濟成長極的重要引擎,奮力譜寫普洱新篇章!
(二)發展思路
“十四五”時期,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依託、項目為載體,構建“3+2”(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礦產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體系。
——做大做強現代林產業,做強林產林板家居及林漿紙產業,夯實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
——提質升級綠色食品產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做強普洱茶第一產業,打造咖啡全產業鏈產業集群,提檔升級綠色食品優勢領域;
——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做優產業鏈重點環節,培育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動能;
——積極發展以礦產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增強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動力;
——聚焦綠色發展,推進兩化融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動存量經濟綠色化改造、增量經濟綠色化構建。持續推進兩化融合,積極培育製造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提升企業創新活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實體經濟升級。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綠色先行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全面提高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環境友好度。發揮普洱市比較優勢,促進制造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探索成本低、實效好的新興產業發展模式。
2.堅持創新引領
始終把創新擺在產業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完善人才鏈,延伸資金鍊,配套政策鏈。促進新技術、新工藝向製造業各領域環節滲透,構建製造業與新興產業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
3.堅持協調發展
最佳化頂層設計,實施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總體發展戰略,全面部署、統籌規劃,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和空間布局,科學統籌各片區產業布局和功能構成,形成分工明確、協作緊密、相互支撐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4.堅持共享發展
堅持“兩個同步”,讓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成為普洱市居民收入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讓產業發展的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民生,並有效縮小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發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5.堅持擴大開放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主動謀劃融入國家關於加快建設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發展戰略。在更大的範圍、更深的層次、更寬的領域參與區域經濟分工,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全方位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轉型,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
(四)“十四五”發展目標
1.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到2025年,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2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0億元,年均增長2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65個。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450億元。
2.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到2025年,普洱市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到60個,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效能得到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50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0戶,雲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突破400戶,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總數達到6戶,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達到4戶,逐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強、行業競爭力優、品牌知名度高的領軍型企業集群。
3.聚集程度顯著提高
到2025年,爭取普洱市省級產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0%以上,全市工業產業向雲南思茅產業園區、雲南景谷產業園區兩個省級產業園區聚集,成為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主戰場,園區承載能力和集聚效應顯著增強,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全面凸顯。
4.開放水平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間,積極發揮普洱市區位優勢,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集散服務中心前沿視窗,加強與周邊玉溪、楚雄、大理、臨滄、紅河、文山等州市聯動發展,提升普洱市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力爭到2025年,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實際利用外商投資總額達到2億美元,引入500強制造業企業合作項目2個。
5.生態環境日益最佳化
到“十四五”末,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消減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等主要指標達到國家和雲南省控制要求。
(五)2035年遠景展望
到2035年,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主要目標:
——產業規模大幅躍升。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較“十四五”末翻一番,產業發展質量效益躍升新的大台階。
——現代產業體系愈加成熟。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據主導地位,製造業和新興產業與信息化實現深度融合,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建立。
——園區帶動效能更加凸顯。省級產業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大幅提高,產城融合程度和園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對全市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日益凸顯。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創新鏈整體效能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凸顯,人才創新活力充分釋放。
——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全面彰顯。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經濟外向度大幅提升,區域資源整合能力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參與國際和地區經濟合作的競爭新優勢日益凸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空間布局
“十四五”時期,立足普洱市資源、產業、交通、城鎮、人口基礎,按照“統籌規劃、重點打造、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的原則,結合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導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業態集聚的空間分布,打造“一核兩翼三片區”的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
(一)一核引領
以思(思茅)寧(寧洱)一體化區域作為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核心,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最佳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依託雲南思茅產業園區,做強產業,集聚人口。按“一園四片”總體布局,木乃河片區重點打造以茶葉、咖啡精深加工為主的綠色食品製造的特色產業。寧洱片區圍繞製造業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南邦河片區布局建設醫藥產業園,聚集發展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蓮花片區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產業。
(二)兩翼支撐
“十四五”時期,發揮資源、產業、區位等比較優勢,打造景谷、瀾滄兩個區域性次中心城市和經濟副中心。景谷充分發揮國家級現代林產業綠色經濟示範區平台優勢,主導發展現代林產業,輔助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以林漿紙為核心,努力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林漿紙一體化現代林產業基地。發揮生態農業資源優勢,發展果汁飲料等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在瀾滄勐濱引入世界紙業龍頭金光集團和中國500強企業怡亞通,共同打造金通(普洱)綠色林板家居產業園。在竹塘重點布局有色金屬礦產冶煉。
(三)三片聯動
瀾孟西協同發展區。充分發揮孟連、西盟的區位優勢,主動融入“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雲南孟連邊境經濟合作區為平台支撐,重點發展進出口加工產業,積極推進進口農產品和礦產精深加工、乳膠及新型醫療器械、五金建材和新型農機等產業,配套加強物流服務保障能力。
“兩山”綠色經濟區。串聯哀牢山、無量山片區的景東、鎮沅,依託豐富的森林生態資源,以綠色發展為主線,重點發展綠色食品、綠色礦產開發、生物醫藥等產業,打造哀牢山、無量山“兩山”綠色經濟區。
墨寧思江通道經濟區。依託昆曼國際大通道和中老鐵路,以墨江、寧洱、思茅、江城為發展核心,以勐康口岸為重點,暢通昆明—玉溪—江城對外開放大通道,面向寮國、越南等地市場需求,立足堅果、天然橡膠、礦產等資源稟賦,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新材料等產業,強化邊民互市和對外經貿,打造墨寧思江通道經濟區。
四、重點產業
(一)做大做強現代林產業
1.發展基礎
普洱市森林面積330.3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4.59%,林木蓄積量近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居全省第一,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商品林基地。2020年,普洱市林業總產值達340億元,其中林產工業產值達40億元,全市林業企業主體達1432戶,規上工業企業42戶,林產產品涵蓋林板、木材、林漿紙及林化產品20餘類,註冊了一批商標、11項專利,培育了一系列“雲南省名牌產品”,湧現出多家行業龍頭企業,為“十四五”時期現代林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發展目標
到2025年,普洱市現代林產業多元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力爭漿紙產量達到80萬噸,板材產量達200萬立方,全市林產業工業產值達到1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億元。力爭到2035年,全市林產業經濟效益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林漿、林纖、林板、林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3.發展思路
堅持跨越式、生態化發展的總思路,建立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為核心、產業多元化發展的模式。統籌林木資源,有序推進林木管理制度改革,夯實全市林產工業木材資源保障體系。加快推進雲景飛林(普洱)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40萬立方米輕質超強刨花板項目建設。加強與雲投集團對接,繼續促進雲景林紙50萬噸化學漿項目建設。啟動金通(普洱)綠色林板家居產業園林板項目建設,謀劃溶解漿和萊賽爾纖維項目。加快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全面構建以林漿紙一體化、林板家居一體化、林化精深加工為主導的林產工業體系。
4.發展重點
林漿紙產業。堅持林漿紙纖一體化,構建現代造紙綠色循環體系,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做強做大造紙產業集群,在紙漿領域,重點發展化學漿、溶解漿,合理利用廢紙紙漿,並探索向纖維領域延鏈。在造紙領域,以適應多元化消費市場為需求,重點發展白板紙、箱板紙、瓦楞原紙等持續增長的高端包裝紙板,有序發展生活用紙。增強新產品及特種功能產品的創新開發能力,發展高端特種紙等新興消費產品,逐步形成高、精、特、差異化的紙及紙板產品結構。依託普洱市造紙產業基礎,把握新限塑令背景下消費電子、食品、藥品以及電商快遞等下游領域為中游環保包裝材料行業創造的發展機遇,加快拓展包裝材料產業。重點聚焦醫療器械、藥品、日化、食品、無菌液體等消費品領域,發展具備防油、密封、保溫、吸濕、紙塑複合性等性能的一次包裝產品;協同發展紙箱、紙筒、摺疊紙盒等外層二次包裝產品。
林板家居產業。做大做強人造板,積極探索發展功能型膠合板、綠色家居用材等市場需求高、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在細分產品領域,重點聚焦高品質膠合板、中高密度纖維板、超強刨花板等高端板材產品。鼓勵林板節約代用,發展廢舊林板加工產品循環利用、廢舊木製品回收利用與再生利用。推廣無木芯旋切、無膠膠合以及柔性加工系統等先進技術套用。加快延伸終端產業鏈條,重點聚焦終端家居市場領域,以綠色環保、個性化定製為發展導向,加快發展高端家具、裝飾材料、地板、門窗、櫥櫃產品,積極布局家裝一體化以及定製家居項目。對接文旅市場,積極發展戶外用木地板、棧道用材、裝飾板材及房車基地用品等產品。適度拓展辦公木製品、工藝木製品等其他下游終端產品。
林化產業。堅持“規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發展路徑,結合天然林地生態保護工程需求,最佳化提升以高品質松香、松節油為主的基礎型初加工產業,積極布局歧化松香、油墨樹脂、合成香料等深加工產業,提高松香精深加工能力和松香產品附加值。
(二)提質升級綠色食品產業
1.發展基礎
普洱市茶產業發展優勢明顯,至2020年,全市現代茶園面積167萬畝,茶葉產量達11.82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93億元,茶葉種植面積、產值均居全省首位。咖啡產業表現出發展活力,至2020年末,全市咖啡種植面積77.59萬畝,咖啡產量5.46萬噸,綜合產值23.1億元,生產結構持續最佳化,提質增效明顯。蔗糖、肉牛、果蔬產業發展基礎堅實,2020年全市食糖產量達29.5萬噸;全市有肉牛規模養殖場258個,肉牛存欄67.64萬頭,肉牛出欄25.82萬頭,景東小黃牛、江城黃牛乾巴、景谷雪花牛肉等產品質量上乘,暢銷市內外;果蔬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0年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43.5萬畝,產量達30.8萬噸。
2.發展目標
力爭至2025年,茶園面積達到21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15萬噸,全市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化率、龍頭企業、品牌培育、茶農技能、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全市咖啡種植面積穩定在70萬畝,生豆產量6萬噸,咖啡質量不斷提升,產業布局規劃更加合理,產品結構更加最佳化,市場競爭能力增強;全市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以上,食糖產量達到35萬噸以上;全市肉牛飼養量達到210萬頭,存欄150萬頭,出欄60萬頭;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到50.5萬畝,產量40萬噸;堅果種植面積達到280萬畝(核桃170萬畝),產量達到6.3萬噸(核桃4.3萬噸)。到2025年,普洱市綠色食品規上工業產值達到7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1億元。力爭到2035年,綠色食品產業持續壯大最佳化,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鏈、價值鏈不斷延伸,為雲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貢獻普洱力量。
3.發展思路
“十四五”時期,結合上位規劃和比較優勢,全面推動綠色食品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精深加工發展,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依託生物資源特色優勢,推動傳統農業生產向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延伸發展。堅持“小眾走高端、大眾推有機、全部做標準”,調整最佳化茶產品結構,持續加強茶葉加工的規模化、標準化,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提升普洱茶品牌價值。招引國內外咖啡龍頭企業,培育優質潛力企業,鼓勵掛耳、濃縮液、冷萃凍乾等多元化咖啡產品引進制造,大幅提升咖啡精深加工率。瞄準飲料細分市場,做大做強軟飲料產業,研發推廣“核桃蛋白+咖啡/茶”、核桃植脂末(素)等創新飲品和食品輔料。豐富拓展高檔食品包材製造品類,提高綠色食品附加值。鼓勵小微市場主體與優質企業合作抱團發展,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4.發展重點
茶葉。緊扣讓全國人民喝上普洱茶的“一個願景”,牢固樹立茶產業作為普洱第一支柱產業和舉全市之力打造普洱茶產業“兩個共識”,聚力推進市場開拓、產業升級、基地建設“三個重點”,深入實施目標市場開拓、名企名牌培育、有機茶園建設、茶旅融合發展“四大戰略”,實現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有機茶精製加工,支持適宜云南大葉種茶生產加工連裝設備的研究開發,支持雲南普洱國資有機茶業有限公司普洱有機茶產業示範園建設,以瀾滄古茶有限公司、雲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團、雲南普洱國資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引領,積極擴大全市有機普洱茶精製加工規模。發展茶葉精深加工,瞄準功能食品、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套用市場,研究開發茶多酚、茶黃素、茶纖維等提取物,推進茶濃縮汁、超微茶粉、茶籽油等產品研發。整合普洱茶區域品牌,打造普洱茶文化,以區域知名品牌為主導,帶動普洱茶高端化、品牌化發展。
咖啡。將普洱建設成為“世界優質咖啡種植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咖啡精深加工中心、咖啡技術創新中心、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咖啡研學培訓和文化交流中心”,將普洱咖啡打造成“中國品牌、世界名牌”,推動普洱咖啡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國內外咖啡精深加工生產企業,做好焙炒咖啡、咖啡濃縮液、冷萃咖啡、充氮咖啡、掛耳咖啡等多元化終端產品的開發,提升精深加工創新轉化能力。鼓勵支持大企業以收購、兼併、整合等方式,促進企業做強做優。加大品牌咖啡打造力度,著力構建以政府和行業組織為支撐、規模企業為主導、認證機構做補充的區域咖啡品牌孵化單元,合力打造以區域公共品牌為基礎結構、企業自主品牌進行有效填充的產業品牌綜合體系。
蔗糖。依託優質企業,不斷豐富蔗糖產品體系,積極發揮沿邊優勢,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搶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機遇,發展境外甘蔗原料種植基地,壯大原料保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酵母深加工,延伸功能糖產業,推進信息化建設,構建“現貨+電子商務+期貨”新型行銷模式,打造全產業示範區。
肉牛加工。大力推進畜產品冷鮮肉規模化加工,重點發展肉牛屠宰分割,通過鹽醃、風乾、發酵、煙燻或其他處理方式,推進罐頭、肉干、臘製品、袋裝即食產品、休閒食品等肉類生產加工,創新風味肉類產品。
果蔬加工。壯大發展以核桃、芒果、火龍果、沃柑、牛油果等為主的大宗林果品種,瞄準飲料細分市場,做大做強軟飲料產業,研發推廣“核桃蛋白+咖啡/茶”、核桃植脂末(素)等創新飲品和食品輔料。拓展發展果脯、蜜餞、脆片、果乾等水果深加工。聚焦休閒食品、保健食品、美容化妝品等領域市場需求,重點開發以牛油果、美藤果、藍莓為主的高附加值特色品種。統籌發展以核桃、澳洲堅果為主的木本油料,重點發展以果仁、果乳、果油為主的食品加工。重點發展以食用菌為代表的蔬菜生產加工,大力發展蔬菜乾品、醃漬品、罐頭、佐餐調味料及休閒食品等精深加工。探索發展預製菜,積極搶抓預製菜產業發展新風口,以改革為動力、以項目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創新路徑,帶動一二三產業協同高效、一體化發展,形成從農田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
(三)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產業
1.發展基礎
普洱市生物多樣性豐富,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中草藥資源,全市主要種植的藥材品種包括石斛、雲茯苓、白及、滇黃精、砂仁、龍血竭、滇重樓等28種,種植面積達49.5萬畝,是我國最大的雲茯苓、白及主產區和林下三七種植示範區。2020年,由朱有勇院士牽頭完成的《林下中藥材——三七生產技術規程》雲南省地方標準發布。思茅區、寧洱縣、孟連縣和景谷縣被認定為“雲藥之鄉”。普洱市生物醫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規上生物醫藥工業企業3家,中藥材加工企業9家,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普洱淞茂滇草六味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業獲中藥材科技示範園認定,15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定製藥園”。
2.發展目標
產業規模大幅提升,力爭到2025年,普洱市生物醫藥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到2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億元。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骨幹企業平均達到4%以上,組建10家左右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科研合作基地。企業集群初成規模,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企業集群,培育生物醫藥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1戶,1億元以上企業3戶。力爭到2035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逐步形成以化學仿製藥為主,原料藥和醫療器械生產製造為輔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
3.發展思路
“十四五”時期,生物醫藥產業持續壯大,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積極發展化學仿製藥和原料藥,拓展發展醫療器械生產製造,全力打造生物醫藥綜合產業園區、中藥材集散交易中心、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將生物醫藥產業建設成為普洱市第三個支柱產業集群之一。做實產業發展載體,在現有產業園區的基礎上,著力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全國服務能力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扶持培育一批本土醫藥企業品牌和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衍生企業。做強創新研發支撐,推動生物醫藥創新研發平台建設,深化生物醫藥產學研協同合作,加快生物醫藥加工製造技術升級,支持一批加工製造企業做大做強,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集中度。
4.發展重點
壯大發展現代中藥。依託重點企業,圍繞雲茯苓、白及、林下三七、石斛、滇黃精等優質道地藥材精深加工,重點發展中藥飲片加工、中藥配方顆粒、保健產品、日化產品等。大力發展林下有機雲茯苓產業,開發雲茯苓中藥飲片、顆粒、粉劑等產品,拓展其在抗菌、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等藥物領域的套用。重點推進雲茯苓、林下三七、滇重樓、石斛等中藥材大品種規模化發展,以超細粉、超微飲片、口服劑等為主導產品方向,孵化發展天然藥物、保健食品、健康飲品等市場套用。不斷加快白及、滇黃精、陽春砂仁等經濟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稀缺中藥材品種發展,開發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養護皮膚等功能的系列產品。創新生物提取技術,發展中藥提取物、植物提取物、動物提取物、果蔬提取物等,滿足醫藥化工原料、食品藥品添加劑、日化用品原料等市場需求。
積極探索發展化學仿製藥和原料藥。依託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兒童感冒仿製藥,推進兒童仿製藥產業鏈完善升級改造。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行仿製藥技術攻關,發展醫藥市場空間較大且經濟效益較高的抗感染、血液和造影系統用藥、神經系統用藥、消化系統用藥等領域仿製藥。支持雲南大唐漢方製藥有限公司圍繞國內急需的原料藥,在普洱市建立一個具有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原料藥合成生產基地。
拓展發展醫療器械製造。重點發展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製造,涵蓋藥用膠囊、醫用乳膠手套、石膏繃帶、脫脂棉紗等產品領域。積極發展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製造,主要引進天然纖維縫合材料、新型固體製劑用輔料、新型包衣材料、新型注射用輔料等產品生產企業。
(四)探索依託礦產發展新材料產業
1.發展基礎
全市共發現各類礦產42種,主要礦產有鐵、銅、鉛鋅、錳、鎳、鈷、金、銀、稀土氧化物、鉀鹽、高嶺土等;同時,全市矽礦資源豐富,瀾滄縣現有3個探礦權保有儲量約有1億噸。新材料產業方面,普洱市貫徹落實全省“光伏+產業”政策和工作部署,現已有國內知名矽光伏組件和儲能電池製造多家頭部企業與普洱市開展產業合作對接,涵蓋鈉離子電池材料及PACK產線、高效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儲能電池、納米矽碳負極材料等領域。
2.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礦產和新材料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到15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5億元。力爭到2035年,形成電池新材料、有色金屬冶煉、非金屬礦產材料精深加工等全產業鏈。
3.發展思路
瞄準以下一代光伏組件和鈉離子電池為主的儲能電池兩大板塊兼顧光伏新能源到儲能電池新材料全產業鏈項目,將雲南思茅產業園區寧洱片區打造成新材料產業招商項目落地的核心區,以資源換產業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招引新材料產業項目落地,形成光伏太陽能組件和儲能電池新材料等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並充分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綠色電力優勢,用好矽、銅、鐵、鈷、鎳、錳和鹽資源,為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4.發展重點
電池新材料。將光伏資源開發與光伏電池、儲能電池等相關產業有效協同,著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製造”的新材料產業鏈。發揮清潔能源碳足跡和電價優勢,加快推動從材料到組件的光伏電池產業發展。發揮銅、鎳、錳、鈉等資源的潛力優勢,著力打造儲能電池材料製造產業向電池電芯、組件延伸,探索鈉離子電池研發製造,力爭形成儲能電池全產業鏈。
有色金屬冶煉。立足鎮沅及墨江黃金、江城岩腳鉛鋅礦、景東大朝山銅礦、景谷銅礦等金屬礦產資源,以金、銅、鉛、鋅、鐵、錳為重點,通過礦電結合,加快延伸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產業生態。加大探礦力度,擇優開發銅、鉛、鋅、鎳、金、鉀鈉鹽等礦產,夯實現有礦產資源採選基礎,開展礦山綠色化改造,促進礦產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
非金屬礦產材料。重點圍繞普洱市高嶺土、鉀鹽礦、矽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延伸發展精深加工。在高嶺土領域,依託優勢企業,開展除鐵、磨剝、配礦等深加工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套用。重點延伸市場占有率大的瓷泥行業,發展日用陶瓷、建築及衛生陶瓷、工藝美術陶瓷等陶瓷材料業高嶺土套用產品。對接文旅市場,開發一批陶瓷文旅商品、手工藝品。協同發展造紙填料及橡膠補強劑和填充劑產品,與普洱市林漿紙及橡膠產業形成聯動,改善其製品性能,降低行業成本。依託江城勐野井鉀鹽礦資源,發展農業鉀肥、化工原料等下游產品。
新型建築材料。聚焦建築節能、環保領域,加快構建以水泥基礎材料、牆體和節能保溫材料為支撐,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及構配件為重要組成的新型建築材料產業體系。加快水泥基礎材料轉型升級,積極發展高品質和專用水泥,推廣套用具備超高強度、超高韌性以及超高穩定性的混凝土和預拌砂漿。聚焦新型牆體和節能保溫材料領域,積極發展非粘土類空心製品、透水磚、加氣混凝土砌塊、屋面瓦及輕質板材等集抗震、隔熱、防水、防火等功能的產品。延伸發展裝配式混凝土建築及構配件,鼓勵和引導我市大型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傳統建材企業向裝配式預製構件和部品件生產企業轉型,發展預製框架、剪力牆等預製構件,內外牆板、陽台、樓梯、欄桿、門窗等配構件。
天然橡膠材料。立足普洱市天然橡膠主產區優勢,加快推進橡膠產業向高附加值加工環節延伸,拓展產業發展鏈條,提升普洱市橡膠產業競爭力。重點聚焦膠乳及乳膠製品領域,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天然膠乳製品企業,發展衡煉膠、再生膠及改性天然橡膠產品,延伸發展乳膠床墊、乳膠枕、醫用手套等終端製品。同步開發建築隔震等工程橡膠系列產品,配套發展橡膠循環經濟,推進橡膠產業實現新突破。
(五)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產業
1.發展基礎
全市電力裝機規模達930.31萬千瓦,建成運行電站135座。其中:水電站132座(大中型水電站16座),裝機918.56萬千瓦;風電站2座,裝機9.75萬千瓦;光伏電站1座,裝機2萬千瓦;常年發電量保持在380億千瓦時左右;目前還有在建的思茅營盤山、大地、南屏西、那丙田光伏發電站和景東江邊光伏電站。同時,糯扎渡電站建成500千伏送出工程接入普洱直流換流站,通過±800千伏普僑直流(普洱—僑鄉)送電廣東,送電容量500萬千瓦,可利用既有送電通道,以水風光互補形式,提升通道利用率,增加發電量。
2.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清潔能源產業工業產值達12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2億元。力爭到2035年,形成“存量水電+地熱能+光伏”及生物質燃料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實現“水風光熱儲”一體化發展。
3.發展思路
依託現有水電優勢,全面提速“水風光熱儲”多能互補高效協同的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普洱市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普洱市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優勢,依託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雲南大唐國際李仙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和中國國能集團有限公司加快建設普洱市“水風光熱儲”一體化基地建設項目。
4.發展重點
水風光熱儲。立足普洱市建設雲南省綠色清潔能源基地要求,實施瀾滄江、李仙江水電、光伏、地熱能和上下游產業互補的新模式,建立“存量水電+地熱能+光伏”的開發方式,實現“水風光熱儲”一體化發展。穩住水電存量,積極引導中小水電開展市場化交易,積極研究論證抽水蓄能項目經濟效益和可行性。探索在瀾滄江流域規劃建設水光熱能聯合運行基地,逐步形成以水電為重點,光伏發電及地熱能等各清潔能源品種聯產聯供、梯級利用、多能互補的多元化電力格局。加快推進普洱市近中遠期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推進地熱能發電示範項目建設。積極拓展電力消費市場,探索光電與水電捆綁外送方式,圍繞 “西電東送”戰略,持續鞏固國內市場;圍繞“雲電外送”戰略,把握國家加快推進“中國—緬甸—孟加拉國、中國—寮國”等跨國電網互聯工程機遇,爭取國外電力消費市場。加快轉變電力利用方式,以水電為核心,積極發展綠色載能工業,重點推進礦電結合,促進普洱市水電與礦產等產業協調發展。加大新能源汽車套用推廣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提升本地電力消納水平。
生物質燃料。以發展循環經濟、最佳化能源結構為主要任務,積極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培育能源生產消費新業態。統籌農林資源條件,在優勢種植養殖區縣,積極推進統籌農林生物質資源收集、運輸、儲存。在生物質成型燃料領域,引進燃料機械及專用鍋爐,積極發展以秸稈、鋸末、甘蔗渣、稻糠、茶樹廢棄物等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的生物質成型燃料。
五、實施路徑
(一)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成立普洱市綠色工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指導全市現代林產業、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等傳統產業加快技改升級步伐,推進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普洱昆鋼嘉華水泥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三化”改造試點項目建設。積極支持第三方技改總包企業建立線上服務平台,提升技術改造服務水平。通過信息化、數位化建設改造普洱傳統產業,協調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之間的關係,最佳化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
打造數位化智慧型工廠。積極推廣套用“工業機器人”,推進“機器換人”,鼓勵企業建立和套用數位化智慧型系統,搭建資源協同平台,推進上下游產品開發、生產製造、經營管理、製造服務等業務協同發展。套用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和先進生產技術提升生產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數位化智慧型示範工廠、示範企業。
構建綠色製造生產體系。推廣套用綠色節能節水、污染防治工藝、技術及設備,降低工業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打造綠色產業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特點的綠色製造體系。強化綠色監管督促,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持續開展綠色評價。
(二)推進園區平台功能完善
推進產業集聚。圍繞建設一批國內一流的“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特色優勢園區的目標,以雲南思茅產業園區、雲南景谷產業園區、雲南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等省級開發區和市級產業聚集區為載體,積極打造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製造業及新興產業集群,積極招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區入園。以建設雲南自由貿易區普洱聯動創新區為契機,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推動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重點園區集聚,打造產業配套聚集區。推進產業園區差異化發展,雲南思茅產業園區:思茅片區以生物醫藥、茶葉咖啡為主,寧洱片區以新材料產業為主,輔助發展先進制造業;雲南景谷產業園區以現代林產業為主,輔助發展果汁飲料等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孟連(勐阿)邊境經濟合作區以發展進出口加工產業為主,積極推進進口農產品、礦產精深加工、乳膠及新型醫療器械、五金建材和新型農機等產業,配套加強物流服務保障能力,實現產業集聚、錯位發展、分頭突破。鼓勵除省級開發區外有條件的縣(區)打造產業聚集區,在瀾滄勐濱設立金通(普洱)綠色林板家居產業園;在瀾滄竹塘重點布局有色金屬礦產冶煉製造產業;在鎮沅勐大設立現代陶瓷新材料產業片區,重點發展以高嶺土前端建材為主向高端精緻產品延伸的陶瓷新材料產業;在墨江重點布局發展預製菜產業。
最佳化園區治理。依法整治園區中的違法用地、違法經營、違法出租及安全生產不達標、環境保護不達標、產品質量不達標等問題。強化集約節約用地,推動產業園區實施“騰籠換鳥”,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和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產能有序轉移、有序退出和市場出清,引導經濟效益差、長期占用園區資源的殭屍企業、落後企業退出園區。加強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推進園區生產、儲存、運輸、行銷全流程的消防安全體系建設,配套園區消防救援站點,根據園區產業推進情況,完善雲南思茅產業園區和雲南景谷產業園區消防救援站建設。
升級園區功能。加快智慧園區建設,以重點園區為示範試點,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參與”的公共服務平台體系。提升園區生產配套功能,加大園區技術創新、信息服務、中介服務、融資擔保、冷鏈物流等生產配套服務建設支持力度,積極搭建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提升園區生活配套功能,完善住房、醫療、教育、文體、商業等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最大限度滿足入園企業職工日常生活需求。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園區“七通一平”、定製廠房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切實降低園區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三)加快技術創新能力提升
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行業龍頭骨幹企業建立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台、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助力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企業與專家學者共建院士工作站等基礎平台,引進創新型高端人才入普,著力引進一批高端科研機構、新興產業研發中心和一流企業研發總部等科創平台到普洱市建設區域總部和功能性分部。積極創建企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動合作,促進行業協同創新與資源共享,增強區域產業發展話語權。
培育招引優質創新人才。注重本地專業人才培養,加強滇西套用技術大學、普洱學院、普洱職業教育中心等高校與本地重點產業嫁接,建立學院學科設定與本地重點發展產業人才需求匹配機制。鼓勵大型企業參與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推動中職高職院校與企業結對發展,加快“雙基地”、實訓基地建設,搭建產學研聯合實踐帶教的人才培育新模式,探索訂單式人才培育機制,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搶抓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人才流動機遇,開展企業“引智”活動,吸引留學歸國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科技創新團隊等高端人才。
搭建公共創新服務平台。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形式,引導高校、企業、資本、科研院所等機構組織參與,構建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公共創新資源平台、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等公共創新服務平台。圍繞產業創新發展共性需求,採取企業主導、院校合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的模式,在全市創新資源集聚度較高的地區,爭取建設一批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等綜合性高端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積極建設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台、智慧財產權服務平台、科技中介服務平台等各類公共創新資源平台,建立共享機制,為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保障。
(四)著力培育現代市場主體
培育龍頭領軍企業。加大傳統製造業企業培育力度,支持企業投資併購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和低效企業,有效整合產能,推進產業“鏈式發展”,加快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貢獻大、經濟效益好、有區域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圍繞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領域,培育一批行業龍頭標桿企業,引領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積極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並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整體技術水平在本市同行業處於先進水平的企業成為省級和市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樹立一批行業創新示範標桿。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推動企業引進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手段,建立與現代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大力培育“單項冠軍”。積極實施“小升規”專項行動,加快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提升專業化協作水平,引導企業向價值鏈高端方向延伸。健全中小微企業社會化中介服務體系,促進中小微企業與行業大型企業協作配套,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細分市場產品占有率位居前列的“單項冠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企業在自身細分產品領域技術創新中的引領地位。認真執行國家“單項冠軍”企業標準,建立“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檔案,制度化規範化推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行動。
壯大企業家人才隊伍。實施普洱籍企業家引進計畫,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鄉情資源,依託商會、行業協會等平台,鼓勵創業創新人才、企業家回鄉投資發展,壯大普洱企業家隊伍。實施企業家培養工程,通過舉辦企業家高級研修班等形式,重點抓好領軍企業家培育工作,培養具有傑出才能和團隊精神的領軍人才。搭建企業家培訓平台,加強對創業期企業青年負責人的培訓,壯大企業家後備人才隊伍。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搭建政商座談會等常態化溝通機制。
(五)深化區域對外開放合作
暢通國內外市場。鼓勵優勢企業開展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瀾滄江—湄公河合作、中緬經濟走廊建設等國際戰略合作,著力推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建立境外銷售和研發機構,擴展境外行銷網路,提升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強化普洱市產業發展與國際高端元素融合,爭取承辦國際性、全國性的知名賽事和博覽會展等,提高區域品牌曝光度、知名度和關注度。加強與普洱市周邊州市的互動合作,提高地區協作交流水平。
強化區域合作。搶抓新一輪國內產業轉移機遇,積極承接珠三角、粵港澳等地區向西溢出產業,高標準篩選引入。加強對市內主要口岸——孟連口岸、勐康口岸及思茅港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口岸對外貿易交通便捷度,強化與寮國、緬甸、越南的產業聯動、協同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破除一切妨礙自由流動的區域壁壘,促進區域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配置最佳化。深入貫徹“一帶一路”倡議,依託中老鐵路客貨運輸通道,加快境內外合作和資源開發利用,形成境外開採和初加工、境內深加工的發展模式,掌握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的資源供應鏈,承接境外貿易加工環節,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製造環節延伸。
(六)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加快建設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企業融資服務平台,重點探索批量化銀企對接和多樣化融資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積極引進銀行、保險、創業投資等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基金機構、種子基金機構及天使投資基金。引導創業投資、私募股權、併購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高成長企業發展。加快構建綜合型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科技企業融資。最佳化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推動建立政銀企聯動機制,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融資擔保服務。支持金融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投融資服務、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
引導支持產業發展基金建設。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採取“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聯合市內外投資機構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助等形式,做大做強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充分利用省級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幫助企業享受國家、省、市等多級扶持政策,快速推動重點產業發展、企業快速成長、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資金支持,積極發展社會投資力量,建設以社會投資為主的科技金融平台,擴大產業發展基金規模,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的投入。
(七)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推進
抓好企業培育。鼓勵支持存量企業追加投資、實施技改,持續擴大產能,壯大產業集群,做大存量規模。引導存量企業發展自身產業鏈生態,謀求行業多方合作,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在原材料、市場、技術、品牌等領域達成協作,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圍繞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建立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企業庫,篩選50家重點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針對百強企業進行集中培育,打造“一企一策”培育計畫,圍繞銀企對接、供需銜接、要素保障、行政協調等方面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拓展招商渠道。積極開展系列展會專題招商活動,並藉助地方賽事活動打造特色招商平台,深入開展招商推介、產業對接、項目洽談等。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溝通渠道暢通、信息更新快速及企業資源廣泛等優勢,打造良好的開放合作平台,吸引省內外企業家來普洱投資。搭建產業專題招商平台,並通過論壇、微博、微信、網頁等多種途徑進行宣傳推介,積極開展線上招商活動,通過網路招商會、遠程網路視頻招商等形式,實現多地聯合招商宣傳。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保障
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領導。全面推行‘鏈長制’,按照“一個產業、一名市級領導掛帥、一個職能部門負責、一套政策措施、一個國有運營平台公司、一個工作專班”的“六個一”工作機制,由市級領導擔任產業鏈鏈長,成立市直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協調推進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建設工作。聚焦補齊產業鏈短板和突破關鍵領域,確定產業鏈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分行業制定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提升發展方案。調研梳理產業鏈發展現狀,研究制定產業鏈圖、區域分布圖,有效制定產業鏈工作計畫,統籌推進產業鏈招商引資、企業發展、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強化部門協調和上下聯動,明確職責分工,統籌制定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審核重大項目,協調重大問題。各縣(區)、各部門要把推進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落實放在突出地位,做好區域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與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進一步細化和落實本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
(二)加強監督考核
基於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整體目標,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制定分年度、分領域的發展子目標及工作任務,並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加強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監測分析,制定科學具體的評估方案和指標體系,及時委託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評估。把握好規劃實施的重點和時序,對規劃的總體目標、重點支撐等進行及時調整,保障發展規劃切實有效落地。
(三)加大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國家和雲南省支持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依照各縣(區)產業發展情況從財政獎補、土地供給、稅收優惠等方面切實支持龍頭企業培育和重大項目建設。加強產業研究,強化工業產業發展研究的支持作用,推動數據分析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深化套用。統籌產業、科技、財政、土地、能源、環保等政策,系統謀劃制定一批支持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加大政府採購對自主創新產品支持力度,積極推動落實有效激勵機制。堅持政府引導,龍頭企業主導,鼓勵建立產業聯盟,整合全市資源,形成產業聚焦,加強協同管理,促進產業間深度融合,提升產業整體創新能力。
(四)最佳化營商環境
各縣(區)各部門要著力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係,深入企業全面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有關訴求,提升審批辦理、水電氣運組織、資金籌措、人才保障和市場開拓等企業關心領域的服務,做好趨勢性、全局性問題研判和應對。藉助“雲平台”服務系統,暢通政企溝通渠道,為企業提供政策、融資、諮詢、智慧型製造等相關服務,通過高效服務助力企業更好發展壯大。強化政府與企業家常態化溝通機制,建立政府重大經濟決策主動向企業家問計求策的制度,推動形成企業家建言獻策的良好氛圍。
七、環境影響評價
本規劃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檔案要求,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一)實施規劃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
1.普洱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
普洱市大力發展以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為代表的優勢主導產業,以礦產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目前,綠色食品、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產業為環境友好型產業,基本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現代林產業企業經過一定工藝手段和環保措施對環境尚未形成較大壓力,新材料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嚴格工藝技術和節能環保處理,對普洱市環境影響較小。
2.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
隨著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其不良環境影響也可能逐步顯現。如:相關工業企業形成的水污染、空氣污染、粉塵污染、固廢污染等;砍伐森林以擴大林化工原料供給、獲取中藥材原料種植面積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等。
3.本規劃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涉及產業門類較多,產業鏈較長,需要協調發改、園區、環保、自然資源等部門共同推進。做好區域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與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之間的銜接。園區、基地建設堅持綠色理念,保證園區、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符合環保標準。嚴守國家政策法規,嚴格遵守建設用地審批規定,做好本規劃項目用地與存量工業用地等的協調,依法依規穩定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執法,對園區水體、空氣進行監測,重點監測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
(二)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1.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在保證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合理髮展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積極發展綠色製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實施存量經濟綠色化改造,增量經濟綠色化構建,全面提升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環境友好度,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管理
大氣環境保護措施。積極推行發展清潔能源,轉變能源利用方式,加大對工業廢氣污染控制力度,通過新設備、新工藝對車間廢氣、粉塵等進行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
水環境保護措施。各園區配備一定體量的排水基礎設施,加強園區污水處理廠及周邊排水系統的建設,確保園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實現工業園區污水的集中處理,做好園區中水回收利用,提升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避免對區域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固廢污染防治措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各項固體廢物管理規定,制定相應的固體廢物回收利用、安全處置的管理規定。推行清潔生產,嚴格控制固體廢物的產生總量,實施全過程管理。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實施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從源頭上控制對地下水、土壤的污染。入園工業企業從設計、管理各種工藝設備上,防治減少污染物滴漏,合理布局物流運輸管線,減少污染物泄露途徑。建立工業園區地下水環境監控體系,補充完善土壤常規檢測點位,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環境檢測體系。
3.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技術
嚴格製造業和新興產業項目引進標準,從源頭避免高污染、高能耗、環境破壞型的工業企業項目進入,強化綠色監管督促,加強節能環保監察。
引導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企業進駐園區,實施集聚化、集約化管理,對工業三廢進行統一處理。推進工業園區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沉澱,大力支持利用現代污水處理工藝將污染物進行降解等程式處理後達到排放標準再排放。
推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企業綠色升級,支持企業套用減污、節水、節能等先進工藝技術和裝備,原有項目積極研發燃煤低碳清潔化、水資源梯級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等綠色工藝技術設備,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水資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礎製造工藝綠色化,減少污染排放。
(三)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
本規劃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所有產業發展、園區開發、項目建設都以綠色環保為優先原則,加之普洱市較好的環境承載能力,發展製造業和新興產業不會對普洱市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解讀

普洱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普洱市“十四五”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了便於社會各界更好了解掌握《規劃》相關內容,現就《規劃》出台的背景、主要內容、保障措施等情況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一是“十三五”以來,普洱市堅定不移地實施“綠色工業強市”戰略,聚焦轉型升級,紮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特色產業優勢顯現,轉型升級持續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政策支持日趨完善,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137.5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00.6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達到預期,“十三五”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為“十四五”開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工業實力不強,經濟貢獻度小;基礎設施薄弱,要素成本較高;園區支撐力弱,空間布局分散;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創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等諸多方面。這些都為普洱市“十四五”時期製造業發展提供了發力點參照。
三是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未來發展仍舊面臨較好的機遇期。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省內來看,雲南省把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穩定經濟成長、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隨著中老鐵路建成通車,全省外聯內通的交通網路及對外貿易更加便捷,極大帶動沿線城市產業及旅遊業發展。從市內來看,普洱市“一江通五鄰、一市連三國”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迎來歷史機遇期,與沿線國家在製造業、新興產業方面的國際合作、多元化投資、產能合作有望增長。
綜上所述,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普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普洱市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全省“5+8”重點產業重大部署,聚焦“332”產業集群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推動普洱市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做優做實新興產業,力爭經過“十四五”時期的努力,使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轉型發展成為打造雲南南部經濟成長極的重要引擎,奮力譜寫普洱新篇章!
(二)發展目標。根據綠色先行、創新引領、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和擴大開放的基本原則,《規劃》提出了2025年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一是到2025年,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2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230億元,年均增長20.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265個;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450億元。同時,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聚集程度顯著提高,開放水平大幅提升,生態環境日益最佳化。二是到2035年,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規模大幅躍升。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工業增加值較“十四五”末翻一番,產業發展質量效益躍升新的大台階。現代產業體系愈加成熟,園區帶動效能更加凸顯,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全面彰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內容
《規劃》是指導“十四五”時期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主要解決產業發展方向、空間布局以及發展舉措等議題,重點內容如下:
(一)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規劃》提出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依託、項目為載體,構建“3+2”(現代林產業、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礦產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為主導的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體系。一是做大做強現代林產業,做強林產林板家居及林漿紙產業,夯實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基礎;二是提質升級綠色食品產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做強普洱茶第一產業,打造咖啡全產業鏈產業集群,提檔升級綠色食品優勢領域;三是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產業,做優產業鏈重點環節,培育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動能;四是積極發展以礦產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為主的戰略新興產業,增強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動力。
(二)全方位打造產業發展新格局。《規劃》立足普洱市資源、產業、交通、城鎮、人口基礎,按照“統籌規劃、重點打造、集聚發展、區域協同”的原則,結合普洱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導向,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業態集聚的空間分布,打造“一核兩翼三片區”的發展新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思(思茅)寧(寧洱)一體化區域作為全市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核心,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最佳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依託雲南思茅產業園區,做強產業,集聚人口。“兩翼”是指打造景谷、瀾滄兩個區域性次中心城市和經濟副中心。“三片區”分別對應瀾孟西協同發展區、“兩山”綠色經濟區和墨寧思江通道經濟區。
(三)重點實施七大發展舉措。一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數位化智慧型工廠,構建綠色製造生產體系。二是推進園區平台功能完善,推進產業集聚,最佳化園區治理,升級園區功能。三是加快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培育招引優質創新人才,搭建公共創新服務平台。四是著力培育現代市場主體,培育龍頭領軍企業,大力培育“單項冠軍”,壯大企業家人才隊伍。五是深化區域對外開放合作,暢通國內外市場,強化區域合作。六是加大金融服務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引導支持產業發展基金建設。七是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推進,抓好企業培育,拓展招商渠道。
四、保障措施
從四個方面保障《規劃》實施。一是完善組織保障,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機制,加強對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領導。二是加強監督考核,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制定分年度、分領域的發展子目標及工作任務,並納入年度目標績效考核,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三是加大政策支持,依照各縣產業發展情況從財政獎補、土地供給、稅收優惠等方面切實支持龍頭企業培育和重大項目建設。四是最佳化營商環境,著力構建親清新型的政商關係,深入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有關訴求,提升服務質量和效能。
此外,為充分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根據《雲南省發展規劃條例》等有關要求,對《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情況進行了評估,確保《規劃》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有關要求,與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水平協調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