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情況,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地方文化,方言俚語,民間文藝,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名優特產,旅遊景點,概況,景點,著名人物,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秦以前,博白地處嶺南,為
百越民族中的西甌駱越部族所居。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定桂林、南海、象三郡,今博白縣地屬象郡。漢初,今博白縣地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博白縣地屬合浦郡。爾後,西漢分設十三個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趾刺史部合浦郡合浦縣,東漢建安八(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刺史部,今博白縣地屬交州刺史部合浦郡。
三國時期(220—280年),今博白縣屬吳交州合浦縣。西晉和東晉時期,今博白縣地仍屬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南朝宋時,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地。南部仍為交州合浦郡合浦縣地。
南朝齊時,今博白縣地屬臨漳郡漳平、百梁縣所轄。南朝梁(502—557年)時,百梁郡治所在今博白縣菱角鄉南端。同期,置南昌縣,縣治設在今三灘圩。這是今博白地建縣之始,距今已1400餘年。南昌縣隸屬越州合浦郡。南朝陳時隸屬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縣先後隸祿州、合州。大業五年(609年)隸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博白縣境內除南昌縣外,新置博白、朗平、建寧、周羅、淳良五縣。博白縣之建置由此始,因博白江(今小白江)而名。南昌縣改隸南宕州,州治在南昌縣治;其餘各縣隸南州,州治在今博白縣城。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為白州。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來。貞觀六年(632年),改南宕州為潘州,州治由南昌縣移至定川縣,南昌縣改隸白州,貞觀十二年(638年),省朗平、淳良二縣入博白縣。開元中期(720—733年),置龍池縣,隸山州,州治設在龍池(今龍潭)。後改山州為龍池郡,爾後再復為山州。此時,今博白縣境內仍有博白、建寧、周羅、南昌4縣,均隸白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白州為南昌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白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仍為博白、建寧、周羅、南昌4縣,屬南漢白州。
宋開寶五年(972年),撤南昌、建寧、周羅三縣歸入博白縣。政和元年(1111年)省白州,博白縣改隸鬱林州。政和三年,復置白州,博白縣又屬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省白州,博白縣隸屬鬱林州。
元初,博白縣仍屬鬱林州。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廣西諸州為路,博白縣屬梧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博白縣屬梧州府鬱林州。
清初,博白縣隸屬廣西行省梧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博白縣屬直隸鬱林州。
民國元年(1912年),博白縣隸屬
郁林府。二年(1913年),隸屬鬱江道,道治蒼梧。三年(1914年)6月,鬱江道易名蒼梧道,博白縣仍屬之。十五年(1926年),改隸第三區。十九年(1930年),博白縣屬鬱林民團區。二十一年(1932年),蒼梧、鬱林二民團區合併為梧州民團區,二十三年(1934年)改名為梧州行政監督區,博白縣均屬之。二十五年(1936年)9月屬潯州行政監督區,11月屬鬱林行政監督區,二十九年(1940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三十一年(1942年)原三、五、六區合併為第三區,博白縣隨屬之。三十六年(1947年),改屬第九區,區治鬱林。
解放後,博白縣初屬鬱林專區,1951年7月,鬱林專區與梧州專區合併設容縣專區,博白縣屬之。
1952年,廣西省發文將博白劃歸欽州專區,但實際上沒有辦理改隸手續,也沒有隸行過這一關係。
1953年3月,博白縣劃歸容縣專區。
1958年,撤銷容縣專區,設玉林專區,博白縣屬玉林專區。
1970年,玉林專區改稱玉林地區,博白縣屬玉林地區管轄。
1997年,玉林地區改稱玉林市,博白縣屬玉林市管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博白縣位於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東與
陸川縣相鄰,東南與廣東省
廉江市毗連,南與北海市
合浦縣相依,西與欽州市
浦北縣交界,北與玉林市
福綿管理區接壤;全縣版圖總面積3835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09°38′-110°17′,北緯21°38′-22°28′之間。
地質構造
博白縣地處華南準地台、欽州殘餘地槽、博白——岑溪拗陷帶的西南端,是一條巨型北東二向斜懸於桂東南的深大斷裂帶。西南端始於合浦一帶,往東北分成二支:一支往東平、旺茂、三灘,經
陸川、
岑溪進入廣東
封開縣,至
湖南境內,稱陸川——岑溪斷裂;另一支往博白、北流、容縣、梧州至賀縣,稱博白——梧州斷裂。在以上兩支深大斷裂之間,伴隨產生一組北西、北北西向的不同吁期、不同規模和不同性質的次一級斷裂,把縣內地層切割成長條或菱形塊體。
地形地貌
博白縣屬
桂東南丘陵區。地貌類型複雜多樣,有平原、
谷地、
盆地、
崗地、丘陵、山地,互相交錯。地勢特點是西北、東北部較高,中部偏南處隆起,形成從北向南呈高——低——高——低起伏之勢。
六萬大山余脈從北面入境後向西南部延伸,形成西北部山區;
雲開大山余脈從東北面入境,向南延伸,形成從東北至中南部的山區和丘陵區,以及東南部的低丘崗地、西南部的平原谷地和南部的平原、台地。在兩大山余脈之間形成開闊的博白盆地。南流江(縣內河段)的中、下游,形成沙河谷地。
氣候特徵
博白縣處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北靠大陸南近海洋,境內上空受東亞季風環流控制。夏半年盛吹偏南風,帶來海洋暖濕空氣,形成高溫多雨的海洋性氣候;冬半年受冬季風影響,多吹偏北風,形成低溫乾燥的氣候。博白縣總的氣候特徵是:屬南亞熱帶向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無霜期長,夏長冬短,夏濕冬乾,春季陰雨連綿,夏季颱風暴雨多,春秋常有乾旱,冬季偶有低溫霜凍,氣候呈顯著的季節性變化。2014年,博白縣年平均氣溫為22.1℃,日照時數1696.3小時,總降水量1451.4毫米。
水文情況
博白縣境內地表水主要有
南流江、
鬱江、
九洲江、
那交河等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43條,總長666公里,總集雨面積3836平方公里,年平均總徑流量為32.69億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2014年10月博白地情網官網顯示,博白縣有耕地面積7.69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05公頃。全縣土地總面積38.30萬公頃,其中:耕地7.73萬公頃,園地2.02萬公頃,林地23.43萬公頃,草地8578.32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2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754.07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8萬公頃,其他土地1208.85公頃。谷地、平原面積10.02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6.12%。盆地面積2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24%。丘陵面積24.13萬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2.9%。山地面積4473公頃,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17%。
礦產資源
博白縣境內探明的礦藏有
鎢、
金、
銀、
銅、
鉛、
鐵、
汞、
鈦、
獨居石、
鋯英石、
石灰石、
花崗石、
高嶺土等40多種,其中銀和瓷土的藏量較大,花崗石可采儲量5億立方米。黑色金屬礦產有鐵、
錳、鈦,有色金屬礦產有鎢、鉛、鋅、銅、錫、鉬、鉍、汞,貴金屬礦產有金、銀,稀有金屬礦產有
鈮、
鉭,稀土金屬礦產有鋯英石,鉿礦,燃料礦產有
煤,化工原料礦產有
磷、
硫,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用灰岩、磚瓦用
粘土、高嶺土、石膏、長石、滑石、飾面花崗岩、建築用花崗岩、建築用砂(河沙),礦泉水、地下熱泉水。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末,博白縣戶籍總人口182.21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0.9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138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0.7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3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93萬人,出生率10.15‰;死亡人口1.12萬人,死亡率4.12‰;自然增長率6.03‰。
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博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3.89億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17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75.35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56.37億元,增長6.6%。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3.7%、65%和21.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8.1:35.7:26.3調整為35.4:37.0:27.6。全年財政收入13.3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47億元,增長15.9%,其中,稅收收入6.36億元,增長19.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5.41億元,增長13%。
第一產業
2014年,博白縣糧食種植面積87960公頃,比上年(2013年,下同)減少47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168公頃,增加1公頃;甘蔗種植面積9763公頃,減少27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0264公頃,增加1162公頃;木薯種植面積5386公頃,減少3公頃。全年糧食產量48.91萬噸,比上年增加0.28萬噸,增長0.6%。油料產量1.19萬噸,增長0.8%;甘蔗產量110.17萬噸,下降0.03%;蔬菜產量(含食用菌)70.42萬噸,增長6.4%。
2014年末,博白縣生豬存欄255.56萬頭,比上年末下降2.7%。全年生豬出欄236.67萬頭,增長2.1%。全年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2.11萬噸,比上年增長1.5%。其中,豬肉產量17.9萬噸,增長2.9%;牛肉產量0.35萬噸,增長6.1%;羊肉產量0.02萬噸,增長7%;禽肉產量3.74萬噸,下降5.2%。全年禽蛋產量0.52萬噸,下降0.2%。牛奶產量0.04萬噸,增長6.1%。蠶繭產量0.23萬噸,增長1%。水產品產量3.97萬噸,增長6.4%。全年木材採伐量97.21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1.2%。
第二產業
2014年,博白縣實現工業增加值59.1億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長12.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6.22億元,增長16.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增加值38.39億元,同比增長20.8%;集體企業增加值1.23億元,同比增長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3.26億元,同比下降2.9%;其它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3.35億元,同比增長1.5%。
2014年,博白縣輕工業增加值同比2013年增長7.5%,重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1%。分門類看,色金屬礦採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採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分別增長55.5%、33.5%、22%、21.9%。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6%。
第三產業
2014年,博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1.7%。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0.59億元,同比增長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17億元,同比增長13.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3.61億元,同比增長11.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15億元,同比增15.7%。
2014年,博白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02億元,比上年(2013年,下同)增長5.2%。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13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62億元,增長16%;電信業務總量6.51億元,增長20.8%。全年全縣中國國內旅遊綜合接待人數達到191.1萬人次,同比增長19.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22.98%;接待入境旅遊者達10516人次,同比增長18.38%,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22.23萬美元,同比增長23.22%。
2014年,博白縣金融業增加值6.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1.86億元,同比增長11.8%;年末全社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1.59億元,同比增長14.7。全年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比上年增長10.72%。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4年,博白縣獲評為“中國雜技之鄉”。電視、廣播兩台共播出新聞稿件5091篇。其中電台播出2513篇,電視台播出2578篇,專題節目《白州和韻》播出108期。1-12月份,市級以上廣播電視台採用該縣新聞稿件996篇。其中:廣西電台採用76篇,占任務的106%;玉林電台採用441篇,占任務的116%;廣西電視台採用51篇,占任務的121%;玉林電視台採用483篇,占任務125%;中央電視台採用5篇,比2013年同期增加2篇,專題節目《白州和韻》播出108期,占任務的112.5%。組織14支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隊深入全縣28個鎮316個村開展放映活動。1-12月,在全縣316個行政村放映了農村公益電影3792場,觀影民眾達95多萬人次。全縣有文化館(站)29個,建築面積9150平方米;縣級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2256平方米,有閱覽座位250個,藏書27.2萬冊;博物館1個,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館藏文物3226件,其中96件為國家珍貴文物。2014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2%。
教育事業
2014年,博白縣學校占地面積6196473平方米,校舍築面積2035403平方米,教學用房1070715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33179.19萬元。幼稚園294所,招生人數47064人,在校學生68912人,畢業生38875人,專任教師1739人;國小346所,招生人數25217人,在校學生153723人,畢業生27370人,專任教師8364人;國中65所,招生人數25568人,在校學生79316人,畢業生29254人,專任教師4241人;高中16所,招生人數8408人,在校學生24647人,畢業生7577人,專任教師1285人。
醫療衛生
2014年末,博白縣共有衛生機構4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1個,醫院、衛生院床位3629張。衛生技術人員6029人,其中醫生(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66人,註冊護士1277人。
社會保障
2014年末,博白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26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18.3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2.3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34.69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4.46萬人。全縣共有1.44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2.87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2014年新建五保村9個,示範性敬老院1個、農村幸福院22個,發放城鄉低保金1.96億元;新增租賃住房補貼家庭477戶,建成廉租住房1692套,建設公共租賃住房430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000戶,解決農村16.6萬人口飲水困難問題,減貧人口1.9萬人。
交通
博白縣主要交通方式有公路和鐵路,
玉林至
北海、
浦北至
化州、博白水鳴至湛江三條高等級公路貫通全縣鄉鎮,
黎湛鐵路、
玉鐵鐵路經過縣內,境內有
博白站和
文地站2個火車站。博白縣北上
南梧高速公路只半個小時車程,往南上重湛沿海高速公路需10分鐘,縣城至北海、湛江港口和機場均為100多公里。
地方文化
方言俚語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
博白縣志·禮俗篇》文獻記載:“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話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話在有明間多自江浙來,故聲音與江浙相近;漳洲話自閩省來。”博白縣境內方言主要有2種,即
客家方言(本地稱做
新民話)和
粵方言(本地稱做
地佬話),此外,還有少量
廉州話、
閩南話分布。
地佬話,即博白本地古老的方言,主要分布在博白縣北部的博白鎮、徑口、浪平、雙鳳、柯木等鄉鎮;中部的旺茂、亞山、三灘;西部的水鳴、永安、頓谷、那林、江寧等鄉鎮,以及沙河(西岸的長遠、禮安村)等14個鄉鎮,縣外地區如陸川、浦北均有分布,地佬話是聲調數較多的漢語方言,聲調數目10個。
新民話(客家方言),新民者,為新遷來之移民,是相對於土著居民而言,先入為主,後來為客,因其稱“我”為“涯”,稱“什麼”為“麥介”,故又被稱為涯話、麥介話,博白新民話的分布地域,主要在南部的龍潭、大壩、雙旺、松旺、東平、菱角、沙河、合江;東部的鳳山、新田、大垌、沙陂、那卜、英橋、三江、文地、寧潭;北部的黃凌、徑口、三灘的部份地區共20多個鄉鎮。
民間文藝
山歌
山歌是博白縣內民歌的主體,居民在勞動之餘,在田頭山坡上,喜歡即興而唱。山歌一般是4句,每句7個字,一、二、四句押韻,它大量運用比興手法,通俗易懂。民國時期,民間藝人經常擺歌台對歌,成千上萬民眾聚集觀賞。20世紀50年代,文化部門普遍利用山歌形式,廣泛開展政策宣傳活動;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每逢參觀學習或會議之前,都唱山歌。博白有名的民歌歌手有
龐秀清、
劉文川、
黃祖瓊、
梁春明、
馮兆才等。
木魚
木魚是介于山歌和快板之間的民間曲藝形式。19世紀初葉,博白縣內就有木魚說唱出現。解放前,縣內流行的木魚,大都出自乞丐之口;乞丐上門討飯,首先是敲響木魚或竹板,唱起恭賀大吉利市的歌謠。木魚演唱分上下兩句,上句的末尾加上“哪呢呀,金菊花吾哪”、下旬尾的襯詞是“牡丹花”,“一對鴛鴦對鳳凰呀”。解放後,在宣傳中心工作中也把木魚說唱搬上舞台,有的還採用木魚夾白的說唱形式來敘述故事。
竹馬、麒麟竹馬、麒麟
竹馬、麒麟竹馬和麒麟都是博白縣內民間歌舞藝術,起源於明末清初。表演形式是演員把竹扎紙糊的竹馬或麒麟掛在身上,邊唱邊舞,加上鑼鼓伴奏演出。春節期間,演員身掛竹馬或麒麟挨家逐戶恭賀,所唱內容多是祝賀添丁發財、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類的賀詞。演唱時,根據不同對象,靈活掌握,發揮口才,唱得有板有韻,唱完,主人賞賜“封包”或年糕。
喃嘟樂
博白縣內農村每年中元節前的10多天內,村村戶戶,凡是男性青壯年都用竹尾製作一種橫吹舌簧的樂器,在舌簧的另一端結上蘆葦作共鳴笛煲,竹管與笛煲的比例是2比3。在村頭村尾、山間田野日夜吹奏,農曆七月十四日晚全部出動吹奏,“喃嘟嗬”之聲此起彼伏。據民間傳說,人們吹喃嘟樂,是為了懷念自己的祖先,以音樂引路招呼已故的祖先回家團聚過中元節,因此,喃嘟樂只限於中元節前吹奏,過了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就不約而同銷聲匿跡了。原始的喃嘟管沒有固定的調性音高,只有2個音孔,僅發4個音符。1986年,博白縣內音樂工作者王保威對這一民間樂器進行改革,製成了有固定調性的高、中、低3種型號,由2孔發展到6孔, 吹奏出12個音符,既可獨奏也可重奏。
舞獅、舞龍
舞獅和
舞龍是博白縣內傳統民間文藝活動,每逢新年或喜慶之日,都有舞獅舞龍活動。每個舞獅隊約10多人,舞龍隊20多人。舞獅時,1人舞獅頭,1人舞獅尾。主要有醒獅、睡獅、尋青、吃青、煞獅等7個情節,舞獅時有鑼、鼓、鈸、嗩吶等8音伴奏,舞獅後,常有武術表演。舞龍,1人撐龍珠,1人舞龍頭,10多人舞龍身,1人舞龍尾,主要有搖邊龍、龍飛舞、尋珠、龍睡覺、龍抱蛋、龍起窩、龍串燈、龍出海等情節。舞龍難度最大的是上龍山,用數十張四方桌搭台作高台表演,動作驚險。
木偶戲
清朝同治年間,
木偶戲傳入博白縣內,主要是杖提木偶。木偶頭部和手掌用木製成,木偶的嘴和雙眼能動,用竹枝操縱,行當齊全,演技豐富。解放前,博白縣南部龍潭、松山的木偶戲屬大班,演員1人操縱1個木偶,有擊樂、鎖吶、二胡伴奏,每個戲班8至10人。縣中部、東部的東平、那卜、英橋、文地、鳳山的木偶戲屬中班,每個演員操縱1至2個木偶,每班4至6人。縣北部的三灘、城廂、浪平屬小班,1個演員操縱全部木偶,邊舞邊唱,另1人打鑼鼓,每個戲班只有2人,木偶戲的唱腔以四平腔為主,劇目主要以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主,題材主要有《說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粉妝樓》、《雞爪山》、《薛仁貴征西》、《薛剛三下南唐》、《十二寡婦征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等等。
雜技
雜技在博白縣內又稱大力戲。解放前走江湖賣藥者,先耍一段雜技和魔術招徠觀眾後才賣藥。雜技中有氣功、武術。解放後,雜技藝術發展較快。1957年,在“飛星雜技團”的基礎上,組建了縣雜技團,演出的節目有《睡釘床》、《平台三翻》、《刀火門》、《軟體咬花》、《碎火磚》、《空中險吊》、《心口碎大石》、《疊羅漢》等。1960年,雜技團從廣東、靈山等地聘請雜技、魔術藝人當教師,技藝提高較快,雜技節目有《高台停車》、《椅子頂》、《蹬梯》、《蹬缸》等,魔術有《奇樹開花》、《飛花過盤》、《花瓶人頭》等。1990年,博白縣雜技團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先進劇團。
採茶戲
明代,
採茶戲從江西傳入博白。清代,採茶戲在縣內已相當盛行。據清道光版《博白縣誌》記載:“上元夜,街市戶民各結燈彩,銀花火樹及彩獅、瑞龍、竹馬等戲,鼓樂競宵,至二十夜止。”那時,採茶戲是舞獅、舞龍、唱竹馬加演的節目。清末,採茶戲與舞獅、舞龍和唱竹馬分開,形成獨立的採茶班演唱採茶戲,主要角色分茶公(生)、茶妹(旦)、雜腳(醜)。1905年,水鳴採茶藝人龐秀清應邀到北流對歌,對贏了18台歌師。
民國四年(1915年),採茶藝人黃彩庭和賓祖仁組織30多人排練採茶歌舞《五馬巡城》,是博白第一個大型採茶歌舞。爾後採茶戲班漸多,在縣內演唱採茶的有龐秀清、黃彩庭、龐德才、黃仁興、劉文川、馮紹瓊、李清文、王詩泉、馮常、鐘福祥、溫承瓊、李十五等15個戲班,演員共有70多人。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縣政府以傷風敗俗為由,宣布禁唱採茶,部分採茶戲藝人被拘押囚禁,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節,縣政府才重新宣布開放唱採茶戲。解放後,採茶藝術發展較快。
1953年文化部門組織採茶藝人劉文川、梁桂華、梁春明到南寧參加廣西省民間藝人觀摩演出活動。嗣後,縣文化館多次舉辦採茶戲基本功學習班,培養採茶人才。1956年,縣民間藝術輔導團創作演出的採茶歌舞《打杯舞》參加自治區民間文藝會演獲一等獎。1957年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產生較大影響。全縣業餘採茶劇團發展到240個。同年秋,採茶戲《借衣》、《綠珠女》、採茶歌舞《百花鮮》參加玉林地區業餘文藝會演,《借衣》獲一等獎,《綠珠女》獲三等獎。10月,採茶歌舞《四季花舞》參加廣西業餘文藝會演,獲優秀節目獎。
1959年11月,博白縣文工團成立,創作演出採茶戲《劉三姐》。
1961年縣文工團改為縣文藝輔導團,1965年又改為縣文藝隊,以樣板戲取代了採茶戲,連鄉村採茶隊也禁止演採茶戲。1976年10月後,採茶戲又重新興盛。
1978年縣文藝隊到江西學習排演《梁山伯與祝英台》,在縣城連續上演56場。1981年縣採茶劇團成立,排練《兩親家》、《重上茶山》參加自治區文藝會演,《兩親家》獲演出一等獎,劇本創作二等獎;《重上茶山》獲演出三等獎。1990年,博白縣採茶劇團被評為廣西先進劇團。
生活習慣
服飾
清代至民國時期,博白縣境內官僚士紳、士人商賈穿綾羅綢緞、長袍馬褂;女人穿花邊長衫、裙子、短衣、闊腳褲。家貧儒流學子,穿著裝式雖然類同,但多是粗麻棉布。窮苦農民穿棉麻對襟唐裝衫、褲。民國初期,上層人士服式,有
長袍馬褂、
西裝、
中山裝。廣大勞苦大眾穿棉、麻布料對襟唐裝衫、大褲頭、闊腳褲,且不論麻、棉布,從紡紗、織布到染色均為手工自產,布質異常粗糙,多有疙瘩。解放後,縣內居民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告別了粗布爛衣的時代,普遍穿著藍、黑機織的棉布衣裳。青年人棄卻唐裝而穿新式裝。20世紀80年代起,人們穿著已向漂亮、高檔、時髦發展。夏天,多姿多彩的的確良、化纖、絲綢已普遍進入職工、市民、農民家庭。一般人都有內外衣之分。西裝領帶、皮鞋白襪、連衣裙、旗袍已成為男女青年的夏裝。冬天,老年人普遍穿棉衣、毛線衣、衛生衣。青年人穿各式各樣的毛線衣、夾克衫、西裝,或各式呢絨中褸。
飲食
博白縣境內居民主食以
稻米為主,輔以
紅薯、
芋頭、
木薯。解放前,地主富豪之家,一日三餐魚肉、白米飯。而農民早晚兩餐喝稀粥,午餐吃雜糧,佐食則是頭菜、成蘿蔔、辣椒之類。特別在青黃不接時,多以紅薯葉、南瓜苗、蘿蔔葉和野菜充飢。解放後,農業生產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居民一般每日三餐乾飯或一粥兩飯;菜以瓜類、蔬菜、豆類為主,三、五日吃一次魚、肉、蛋類。
宗教信仰
博白縣境內的宗教有
佛教、
天主教、
基督教等3個教派。2011年,博白縣有宗教信徒約4000人。其中,佛教3500人,基督教260人,天主教110人。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有4處,分別是江寧三寶寺(佛教)、基督教福音堂、英橋基督教聚會點、天主教蓮發塘聚會點。有基督教教職人員2人。
名優特產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 博白多山嶺,盛產野果稔子(也叫山稔),夏開淡紅色花,果大如櫻桃,熟時暗紫色,味甜,多漿可染若胭脂。果子能食外,還有多種藥用功效。 | |
| 楊桃,又稱作羊桃等。果皮呈蠟質,光滑鮮艷,果肉黃亮脆嫩,爽甜多汁。楊桃含有多種營養素及大量的揮發性成分,帶有一股清香。 | |
| 博白黑皮蔗,又稱果蔗,表皮黑紫,是廣西主要產區之一。三灘鎮為其種植區。蔗長2米,肉脆、汁清甜,含豐富的水份和糖份,可生食或作罐頭、飲料的原料。 | |
| 龍牙蕉一般株產8.5-15公斤,果形微彎、短圓、肥滿;成熟後皮色金黃,果肉白色,柔軟甜滑,常食可美容、通便潤腸。 | |
| 木鳳梨呈橢圓形,皮黃綠或黃褐色,外皮有凸起粒刺,最重可達20公斤,果肉濃香清甜,果核煮熟也可食用。 | |
黃欖糠 | 黃欖糠是把 黃欖的肉剝開曬乾,加鹽製成的一種菜品,用黃欖糠拌著塘角魚蒸熟,可以做成獨具特色的塘角魚拌黃欖糠菜。 | |
| 鹹卜是一種將蘿蔔曬至半乾,然後加些生鹽放缸中醃幾天,取出曬乾後入瓮貯存一段時間後製成的醃製食品。 | |
| 博白桂圓品種以石硤、廣眼、大烏圓為主,果實色澤橙黃,大小均勻,肉厚晶瑩,清甜爽口。經加工成的上等桂圓肉,色似琥珀,透明而有光澤,鬆軟而稍帶彈性,獲廣西地理標識產品。 | |
| 博白蕹菜,又叫通菜或通心菜,莖長葉蔬,葉尾尖細、鮮綠脆嫩、清香爽口;煮熟後,次日仍可保持原來的青綠色澤,獲廣西地理標識產品。 | |
參考來源: |
旅遊景點
概況
博白縣地處
北部灣前沿,其山多赤壁丹峰,是廣西
丹霞地貌紅層盆地面積最大,丹霞地貌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縣內主要景區景點有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宴石山風景名勝區,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力故居,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宴石摩崖造像、朱錫昂故居以及高山溫泉旅遊度假區、千鶴島、綠珠廟、永福堂、伏波祠、字祖廟、雲飛嶂、花石嶂、雙角峰、大平坡水樓、老虎頭水庫、水鳴鎮西塘村白面麓生態園、博白縣九龍客家遊樂生態園、浪平竹海長春園等等。
景點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宴石山風景名勝區 | 宴石山風景名勝區是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博白縣境西部的頓谷鎮石坪村,距離縣城30公里。景區山體多為方山,頂平而開闊。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7平方公里。 | |
| 千鶴島又名白鶴島,位於江寧鎮合浦庫區小江水庫內,距離縣城70多公里。島面積約2平方公里,四面環水,島上竹木蔥蘢,棲息著白鶴、白鷺達五六萬羽,是廣西較大的鷺鳥栖息地之一。 | |
| 溫羅溫泉又名熱水塘,位於亞山鎮溫羅村,距離縣城21公里。溫泉日自然流量482噸,平均溫度58℃,富含偏矽酸,游離二氧化碳、鍶、鋁、鋅、碘等十幾種人體必需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礦物質。 2016年10月簽訂投資42億元,占地約6平方公里的博白世客會亞山溫泉風景區項目,將在亞山溫泉及溫羅水庫範圍內實施。 | |
| 王力故居位於博白縣城西郊的新仲村岐山坡隊,距離縣城1公里,是中國語言學家 王力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生活的地方。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是王力的祖父王紫庭所建,共3進27室,為泥磚桁桷單層體懸山頂結構,典型的南方客家民居建築風格。 | |
蔡氏宗祠 | 蔡氏宗祠位於那林鎮大村蔡氏民居兼設宗祠,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博白縣保存較完整的古老民居之一。 | |
| 綠珠廟位於博白縣城西南4公里處的綠珠江邊,又名貞烈祠、綠珠祠,是為紀念中國晉代美女 梁綠珠而修建的。民國初年,該祠已具3座殿宇,廟宇依江而築,飛檐高翹,殿廊環立。民國十六年(1927),綠珠廟被毀於一場大火。今存綠珠祠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 | |
| 字祖廟位於博白縣城博白縣中學內,是為紀念中國古代文字創始人 倉頡、沮涌而建,故又名倉沮閣,由清光緒十五年(1889)知縣顧恩仁所建,該廟平面為方形,占地面積133.17平方米。 | |
| 大平坡水樓位於博白縣城東南4公里處的博白鎮大良村,博沙二級公路旁,始建於民國元年(1912年)。水樓分為4層,四周有5米寬的護河,底層大半浸於水中,由外到內依次為拱門、環廊、內室。 | |
參考來源: |
著名人物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博白縣博白鎮岐山坡村人,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詩人和翻譯家,為中國政協第六屆常委、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朱光(1906-1969),原名朱光琛,博白縣松旺鎮茂山村人,曾任廣州市市長,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國務院對外文委副主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
朱錫昂(1887-1929),字識星,博白縣沙河鎮上垌村人。1907年考入廣東高等工業學堂讀書,1911年加入
中國同盟會,參加廣州
黃花崗起義。
辛亥革命後,歷任玉林五屬中學校長、南寧府立中學校長、鬱南縣知事、廣西省議會秘書長等職。
梁威林(1911.3.12-2008.5.12),曾用名梁澤晉,沙陂鎮八壁村人,歷任中共東江地委書記,粵東區宣傳部部長,中共粵北區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1958年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在香港工作長達20年。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