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發〔2019〕13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健康寧夏行動的實施意見》(寧政發〔2019〕36號)精神,進一步推進《“健康石嘴山2030”發展規劃》(石黨辦發〔2017〕20號)的落實,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加強預防為主,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政府、社會、個人責任,加快推動衛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務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普及健康知識,引導民眾建立正確健康觀,形成有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延長健康壽命,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提供堅實的健康基礎。
二、基本原則
普及知識、提升素養。把提升健康素養作為增進全市人民健康的前提,根據不同人群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健康教育與促進,讓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成為全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實現健康素養全面提升。
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激發居民熱愛健康、追求健康的熱情,養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實現健康生活全面覆蓋。
早期干預、完善服務。對主要健康問題及影響因素儘早採取有效干預措施,完善防治策略,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服務,加強醫療保障政策與健康服務的銜接,實現早診早治儘快康復。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強化跨部門協作,鼓勵和引導單位、社區(村)、家庭和個人行動起來,形成政府積極主導、社會廣泛動員、人人盡責盡力的良好局面,實現健康石嘴山行動全面參與。
三、總體目標
到2022年,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廣,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重點傳染病、嚴重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殘和死亡風險逐步降低,重點人群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明顯降低,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四、主要任務
(一)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
1.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健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網路,完善健康教育宣傳陣地。建立全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運行機制,藉助科技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社區(村)開展健康教育服務。利用新媒體開展健康教育,開闢健康促進欄目。加大健康促進工作力度,開展健康巡講、演出健康文藝節目、播放健康科教電影,普及健康教育課程、開闢健康教育基地,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建立並完善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建立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促進與教育的績效考核機制。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高於22%和30%。(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教體局、科技局、民政局、人社局、文旅廣電局、市場監管局、醫保局、新聞傳媒中心、科協,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2.實施合理膳食行動。普及膳食營養知識,根據不同人群膳食指南,引導居民形成科學健康的膳食習慣。開展“三減三健”活動。加強食品企業營養標籤知識指導,鼓勵生產、銷售低鈉鹽,鼓勵食堂和餐廳配備專兼職營養師,制定實施集體供餐單位營養操作規範。實施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營養干預。重點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逐步解決居民營養不足與過剩並存問題。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長率持續減緩,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分別低於2%和1%。(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教體局、民政局、司法局、市場監管局、扶貧辦)
3.實施中醫養生保健行動。普及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基本方法,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調理服務和中醫特色健康管理。規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服務,落實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服務項目。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推廣,提升中醫藥健康素養水平。將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納入區域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構建區域中醫“治未病”中心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養生保健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推動中醫養生保健與其他產業融合併協同發展。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別建設中醫“治未病”中心2個和3個,形成具有品牌效應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1個—2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教體局、科技局、財政局、文旅廣電局、市場監管局、新聞傳媒中心)
4.實施全民健身行動。實施全民健身計畫,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努力打造百姓身邊健身組織和“15分鐘健身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畫,發展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體育活動。發展健身休閒運動產業,繼續申辦好全國“五人制”足球比賽、石嘴山鐵人三項公開賽、美麗石嘴山騎跑嘉年華,積極引進腳踏車騎行、戶外運動等具有一定影響,符合我市體育需求和特色傳統的大型賽事。每年組織開展各類健身活動不少於50場次。把中國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的考核評價。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低於91%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7%和40%及以上。(牽頭單位:市教體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財政局、住建局、衛生健康委、總工會、婦聯)
5.實施控煙行動。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開展全民控煙禁菸,強化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推進無菸環境建設,加強無煙場所建設和無菸草廣告城市(縣城)創建工作,實現全市無菸草廣告城市(縣城)、無煙機關、無煙學校、無煙醫院、無煙公交和計程車全覆蓋,實現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全面禁菸。推動醫療干預戒菸門診,在綜合醫院設立戒菸門診,公布戒菸熱線,實現綜合醫院戒菸門診全覆蓋。鼓勵領導幹部、醫務人員和教師發揮控煙引領作用。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菸草製品。將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向未成年人出售菸草的商家納入社會誠信體系“黑名單”,依法依規實施聯合懲戒。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無煙法規保護的人口比例分別達到30%和80%及以上,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低於21%和18%。(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市教體局、交通局、文旅廣電局、市場監管局、菸草專賣局、新聞傳媒中心)
6.實施心理健康促進行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諮詢、治療、危機干預等方式,引導公眾科學緩解壓力,正確認識和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和規範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傳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加大對兒童青少年、老人等重點人群和特殊職業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力度。加強心理健康人才培養,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建立心理健康諮詢平台,開設心理諮詢門診,向公眾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達到20%和30%,心理相關疾病發生的上升趨勢減緩。(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網信辦,市教體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文旅廣電局、殘聯、新聞傳媒中心)
7.實施食品藥品安全行動。實施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程,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加強設施裝備保障,逐步實現各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的業務用房、執法車輛、執法裝備配備的標準化。全面推行標準化、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污染綜合治理,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建立食用農產品全程追溯協作機制,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全面加強藥品監管,落實藥品追溯體系建設,形成全品種全過程完整追溯與監管鏈條。加強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監管。完善食品藥品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廣泛普及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到2022年和2030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食源性疾病報告網路實現全覆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使用單位報告率達到60%和65%。(牽頭單位:市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公安局、商務局、醫保局)
8.實施健康支撐性環境促進行動。良好的環境是健康的保障。向公眾、家庭、單位(企業)普及環境與健康相關的防護和應對知識。建立“愛國衛生日”長效機制,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及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加大城鄉結合部、老舊居民區、110國道、“城中村”和農貿市場等的專項整治力度,強化農村畜禽污染防治和農村改廁力度。推進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開展健康機關、健康學校、健康醫院、健康社區、健康公園等“健康細胞”工程建設。採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道路交通傷害、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自治區衛生村鎮創建率達到10%和15%,市級衛生村鎮創建率達到30%和50%,自治區“健康細胞(社區、單位、學校)”創建每年不少於10個,市級“健康細胞(社區、單位、學校)”創建每年不少於15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教體局、住建局、農業農村局)
9.實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行動。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增量,推進煤塵、煙塵、汽塵、揚塵“四塵”同治。大力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實施步行、腳踏車交通系統建設。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加強城市綠化管理。實施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加強城市噪聲、餐飲油煙、露天燒烤等污染治理。確保城鎮生活污水廠穩定達標排放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排查防治工作、農村生活源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依法淘汰落後產能。開展環境與健康調查,實施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及風險評估和管理。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推進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行環境質量目標考核,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切實解決影響廣大人民民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到2022年和2030年,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及以上,居民飲用水水質達標情況明顯改善,達到國家、自治區考核標準。(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教體局、科技局、工信局、公安局、自然資源局、住建局、水務局、農業農村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氣象局)
(二)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
10.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孕產期和嬰幼兒時期是生命的起點。以科學備孕、孕產期保健、安全分娩為重點,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微信、微博等大眾媒體,廣泛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促使孕產婦樹立“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助產機構、婦幼保健機構要設立“生育服務諮詢室”或“優生諮詢”門診等服務科室,開展多學科協作診療,提供綜合性、規範性、有針對性的生育力評估和備孕指導。開展生育全程醫療保健服務,涵蓋婚前、孕前、孕產、產後、兒童等5個時期,包括婚前保健、孕前保健、早孕建冊、產前檢查、產前篩查與診斷、住院分娩、產後訪視、預防疾病母嬰傳播、新生兒疾病篩查、兒童健康管理、兒童營養改善、預防接種、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等13項服務。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5‰和4‰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和5‰以下;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5/10萬和10/10萬以下。(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教體局、民政局、財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醫保局、總工會、婦聯、殘聯)
11.實施中國小健康促進行動。動員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引導學生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鍛鍊健康體魄,預防近視、肥胖等疾病。中國小校按規定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校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以多種方式對學生健康知識進行考試考查,將體育納入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到2022年和2030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分別達到50%和60%及以上,青少年兒童總體近視率力爭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符合要求的中國小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達到100%。(牽頭單位:市教體局,配合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文旅廣電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團市委、新聞傳媒中心)
12.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勞動者依法享有職業健康保護的權利,目前,工作場所接觸各類危害因素引發的職業健康問題依然嚴重,職業病防治形勢嚴峻、複雜,新的職業健康危害因素不斷出現,疾病和工作壓力導致的生理、心理等問題已成為亟待應對的職業健康新挑戰。開展“健康企業”創建活動,針對不同職業人群,倡導健康工作方式,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預防和控制職業病危害。完善職業病防治法規標準體系。鼓勵用人單位開展職工健康管理。加強塵肺病等職業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比例明顯下降,並持續下降。(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司法局、人社局、市場監管局、國資委、醫保局)
13.實施老年健康促進行動。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營養、體育鍛鍊、定期體檢、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藥等知識。鞏固建設多層次的養老機構,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形成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養老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打造老年宜居環境。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醫療、養老、康復、護理等多位一體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健康老齡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歲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分別達到75%及以上和100%;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分別達到100%;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比例、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比例分別達到100%。(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發改委、教體局、科技局、民政局、住建局、交通局、退役軍人局、醫保局)
(三)防控重大疾病
14.實施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市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導居民學習掌握心肺復甦等自救互救知識技能。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生活方式指導。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規範管理。繼續推進醫院腦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設,提高院前急救、靜脈溶栓、動脈取栓等應急處置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別下降到210/10萬和190/10萬及以下,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分別不低於55%和65%;高血壓患者規範管理率不低於75%;高血壓治療率、控制率持續提高;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均開展靜脈溶栓技術;35歲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檢測率不低於27%和35%;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6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100%,村衛生室提供4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70%;鼓勵開展民眾性應急救護培訓。(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財政局、紅十字會)
15.實施癌症防治行動。倡導積極預防癌症,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序擴大癌症篩查範圍。推廣套用常見癌症診療規範。提升醫療機構癌症診療能力。加強癌症防治科技攻關。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0%和45%。(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財政局、醫保局)
16.實施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引導重點人群早期發現疾病,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生髮展。探索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及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內容。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發現疑似慢阻肺患者及時提供轉診服務。加強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肺功能檢查能力、防治能力和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下降到25/10萬和20/10萬及以下;40歲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曉率分別達到15%和30%及以上;鼓勵40歲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檢查肺功能1次。(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財政局、醫保局)
17.實施糖尿病防治行動。引導居民了解糖尿病知識,關注個人血糖水平,指導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管理,延遲或預防糖尿病的發生髮展。落實糖尿病分級診療服務技術規範,鼓勵醫療機構為糖尿病患者開展飲食控制指導和運動促進健康指導,對患者開展自我血糖監測和健康管理進行指導。促進基層糖尿病及併發症篩查標準化,提高醫務人員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早期發現、規範化診療和治療能力。及早干預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伴腎臟損害、糖尿病足等併發症,延緩併發症進展,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加強對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進基層糖尿病及併發症篩查標準化和診療規範化。到2022年和2030年,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曉率分別達到50%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到83%和85%及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教體局、文旅廣電局、醫保局、新聞傳媒中心)
18.實施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引導居民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充分認識疫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導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加強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控,控制和降低傳染病流行水平。強化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開展過敏性鼻炎防控工作,加大過敏性鼻炎的醫學研究、預防宣傳和診斷治療,有效降低我市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到2022年和2030年,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報告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網信辦,市發改委、教體局、工信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住建局、交通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文旅廣電局、市場監管局、醫保局、扶貧辦、殘聯、新聞傳媒中心)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健康石嘴山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印發《健康石嘴山行動(2019—2030年)》,細化健康石嘴山18個專項行動的目標、指標、任務和職責分工,統籌指導各縣區、各部門加強協作,做好監測考核。各縣區要健全推進工作機制,逐項抓好任務落實。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將預防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項政策舉措中,研究具體政策措施,推動落實重點任務。
(二)動員全社會參與。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健康教育與促進的強大合力。鼓勵個人和家庭積極參與健康石嘴山行動,落實個人健康責任,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單位特別是各學校、各社區(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資源,積極開展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健康類產品和服務。衛生健康相關行業學會、協會和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要充分發揮作用,指導、組織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加大支撐保障。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疾病防治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財政支持,強化資金統籌,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保障各項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強化信息支撐,推動共享健康相關信息。
(四)強化宣傳引導。採取多種形式,強化輿論宣傳,及時發布政策解讀,回應社會關切。大力宣傳實施健康石嘴山行動、促進全民健康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編制民眾喜聞樂見的解讀材料和文藝作品,通過“網際網路+”等有效方式引導民眾了解和掌握必備健康知識,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強科學引導和典型報導,增強社會的普遍認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