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 “十四五”專項規劃

《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專項規劃》已經石嘴山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23日印發,請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 “十四五”專項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23日
  • 發布單位: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規劃總論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時期,是石嘴山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自治區業務廳局的指導支持下,全市文化旅遊各項事業健康繁榮發展,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奔遙發展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十四五”時期是石嘴山市實現轉型追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的重要時期。《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慨拔檔束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專項規劃》是指導“十四五”期間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指導性檔案,是全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
一、規劃背景分析
“十四五”期間,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我國文化旅遊行業呈現出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主旋律,經濟內循環推動旅遊消費升級,產業融合推動文化旅遊產品創新,全域旅遊引領旅遊空間均衡,城鄉融合助力旅遊良性發展,“多規融合潤應擊”力促保障實施等趨勢。
“十四五”期間,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加快石嘴山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也是石嘴山市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的重要五年。“十四五”期間,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奮力開創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把文化旅遊業培育成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力量。
本規劃提出的發展戰略、目標和各項發展任務,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在“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西部地區特色鮮明的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目的地的共同意願,是文旅部門履行文化旅遊發展、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公共服務職責的依據。
二、規劃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關於“全域旅遊的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海旋霸。
按照《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的總體部署,以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兩個轉變”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走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以培育國家5A級旅遊景區、打造國家級旅遊照虹察度假區、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城市為核心任務,圍繞自治區“一核兩帶三片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空間格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破解旅遊產品供給和市場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為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排頭兵,加快譜寫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石嘴山篇章賦能助力。
三、規劃指導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共享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眾滿意為目標,增強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大資金投入,豐富旅遊內涵,提高服務品質。強化旅遊富民功能,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共建共享,使發展成果惠及於民,譜寫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堅持改革推動,創新發展。
以促進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形成和完善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體制機請臭贈制、政策措施和產業體系,從理念上、產品上、業態上、品牌上、服務上推進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形成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動能。
3.堅持全面統籌,協調發展。
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領導,統籌部署、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協調聯動,形成發展合力化、產業要素鏈條化、產品業態優質化,構建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4.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方針,在嚴守生態底線的前提下,推動文化和旅遊資源科學保護,有序開發、永續利用,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升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5.堅持拓展空間,開放發展。
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堅持用大戰略、大思路、大舉措發展文化和旅遊,提升國際化、智慧化、市場化水平,推動文化和旅遊從封閉的自循環發展向開放的多產業融合發展轉變,釋放文化旅遊蘭妹舉樂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開創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四、規劃主要依據
1《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3《“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4《“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5《“十四五”藝術創作規劃》;
6《“十四五”文化和旅遊市場發展規劃》;
7《“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8《“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規劃》;
9《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
10《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畫的指導意見》(文旅市場發〔2019〕12號);
11《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12《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農外發〔2021〕1號);
13《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決定》;
14《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
15《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6《寧夏“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1—2025)》;
17《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規劃》;
18《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19《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
20《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20—2025)》;
21《中共石嘴山市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第二章  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概況
(一)主要成就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市目前有公共文化館4個、圖書館4個、博物館(展示館)9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館35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16個,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覆蓋率、達標率均為100%。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實現全覆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廣場文化藝術節”“百姓春晚”“全民閱讀季 書香石嘴山”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2.產業實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旅遊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16家、星級飯店27家、鄉村旅遊示範點37家、旅行社66家。截至“十三五”期末實現接待遊客總量1689.6萬人次,比十二五期間增長39.14%,累計旅遊綜合收入約105.91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61.04%。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數據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旅遊業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旅遊產業地位呈穩步提升特徵,在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用日益凸顯。
3.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通過整合旅遊資源,編制《大沙湖旅遊區建設規劃》《工業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石嘴山市精品景區提升規劃》。針對發展用地存在問題積極與農墾、軍區探索解決方式,與寧夏農墾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定,墾地合作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初步形成了以大沙湖旅遊區、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集聚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及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引領,石炭井、大武口洗煤廠等工業遺存合理開發利用為依託的文化旅遊發展格局。
4.旅遊品牌形象初顯。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持續推進文化和旅遊重點項目建設,依託豐富的工業遺產,推動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建設,大武口洗煤廠工業遺址公園完成建設初顯成效;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紅葉林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硒有田園、銀河灣、石嘴子公園等項目取得長足進展,“神奇寧夏川,活力石嘴山”的旅遊品牌形象初顯。
5.產業融合逐步深化。
“十三五”期間,深挖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拓展“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模式。以“文化旅遊+農業”、“文化旅遊+鄉村”模式推動龍泉村、銀河村、馬家灣村及黃渠橋村創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通過鐵人三項、賀蘭山大峽谷汽車越野拉力賽等高規格體育品牌賽事吸引遊客,促進“旅遊+體育”融合;實施“旅遊+工業”,推進洗煤廠、石炭井等工業遺址開發項目;深入挖掘地方非物質文化,打造泥哇嗚國家級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陶瑞珍葫蘆文化園,開展文藝創作,為《賀蘭英雄》《綠皮小火車》《我的父親焦裕祿》等影片提供取景地,推動“旅遊+文化”融合發展。
6.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不斷完善文旅營商環境,通過政策紅利激發市場活力,出台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鼓勵旅行社通過組團、包機、開設旅遊專列等多種形式吸引客源,自2017年底獎勵辦法實施以來共接待組團遊客近10萬人次,兌現獎補資金1000餘萬元。在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通過扶持政策對23家文旅企業累計減免、補貼、暫退資金120餘萬元,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助力文旅企業復工復產,實現文旅行業振興。
(二)存在問題
1.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平衡。
石嘴山市是典型的因煤而興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以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為契機,大力發展旅遊業。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顯,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強勁,石嘴山市現有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等諸多挑戰,文化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尤為迫切。
2.經濟的轉型要求和薄弱的旅遊產業基礎不平衡。
當前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建設多屬基礎設施完善階段,住宿、餐飲設施多為中低檔次,且特色不突出;購物、娛樂方面相對缺乏,未形成規模;景區道路、應急救援、遊客信息服務以及外部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健全;現有文化旅遊項目吸引投資和項目盈利能力不足,經濟效益尚未完全釋放。
3.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和短缺的文化旅遊產品不平衡。
目前,石嘴山市擁有豐富的工業發展歷史,能夠完整映射出寧夏工業發展的時代脈絡,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產資源,但工業與其他相關領域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融合動力機制不足、形式單一,深度不夠,新業態產品數量有限、規模偏小,缺乏核心吸引力,市場輻射力不足。
4.產業統籌發展的需要和割裂的資源產權不平衡。
目前,石嘴山市原有的工業功能正逐漸向旅遊及城市休閒功能轉換。但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轄區內硒有田園、大武口洗煤廠、石炭井礦區等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資源權屬複雜,多為國能寧煤集團所屬,整合利用難度較大,影響文化和旅遊可持續開發。
5.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要求和有限的高等級景區不平衡。
石嘴山市旅遊資源豐富,多數旅遊景區景點規模較小且分布較散,資源整合尚未完成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沙湖景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及北武當生態旅遊區龍頭帶動效應尚未形成。
6.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低端的旅遊創新業態不平衡。
石嘴山市文化旅遊除沙湖發展相對完善外,其餘景區多數仍處於觀光遊覽的“門票經濟”階段,休閒度假、康體養生、養老避暑、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研學旅行等休閒產品及文化旅遊產品創新發展不足,旅遊產品豐富度、體驗性不強。
7.全季客源市場需求和季節性的旅遊供給不平衡。
由於石嘴山自然氣候條件限制,旅遊產品單一,冬季旅遊產品缺失以及國家節假日時間分布等原因,石嘴山市旅遊接待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而秋季和冬季產旅遊產品供給不足,旅遊產品季節性明顯。
二、“十四五”發展優勢與機遇
(一)優勢
1.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石嘴山東有九曲黃河,西有萬仞賀蘭山。轄區內擁有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沙湖,星海湖沙水相依、群島環繞;賀蘭山岩畫、明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玉皇閣、鐘鼓樓、田州古塔等構築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岩畫文化、工業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在石嘴山得以交融發展;石炭井工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大體量工業遺址體現石嘴山“塞上煤城”的時代印記。豐富的旅遊資源為石嘴山市文化和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2.市場需求充足。
當前,受國際形勢及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影響,旅遊市場已逐步由國際國內雙循環向國內大循環轉移,通過發展格局重組,豐富產品類型,完善產品體系,增強安全係數,改善運行機制,旅遊市場需求充足。在出境游受限的情況下,境內游成為市民首選,省內游成為旅遊消費的“主戰場”,特別是短途周邊游成為了周末消費新方式,旅遊內需市場的增長是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
3.區位交通優勢。
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包蘭電氣化鐵路、石(嘴山)中(寧)高速公路、銀(川)石(嘴山)高速、京藏高速、109國道、110國道、244國道縱貫南北,包銀高鐵已開工建設。便利的交通和區位條件為石嘴山旅遊市場開拓、吸引客源、塑造精品旅遊路線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機遇
1.政策保障有力。
國家層面、自治區層面及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發展。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指出,“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印發,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全面部署;通過簽訂《銀川都市圈文化旅遊協同發展“三市一基地”合作協定》,先後制定《發展石嘴山市全域旅遊的意見》;編制《石嘴山市工業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發展規劃》等規劃,為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是中央在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大背景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可以有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旅遊需求的適配性,打通旅遊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石嘴山旅遊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旅遊市場成為客源供給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動態平衡。
3.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石嘴山市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以生態農業為基,充分利用石嘴山市生態環境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不斷拓展農業休閒文化旅遊發展空間,為實現石嘴山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建設先行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寧夏的時代重任,是切實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責任,促進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的客觀要求,是提升寧夏發展質量效益的必然選擇。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政治責任所在、全國大局所系、黃河流域所需、寧夏發展所向。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引黃灌區末梢,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水旱碼頭所在地,隨著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戰略部署的推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石嘴山市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5.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2008年3月,石嘴山市被國家發改委列入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試點之一,在國家、自治區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整治、產業轉型等多方面進行整改,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促進產業升級、打造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城市。發展文旅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必然要求。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為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第三章  發展定位  目標與戰略
    一、發展定位
(一)總體定位
按照系統謀劃、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2022年主要打造大武口區文化旅遊產業,2023—2025年主要打造平羅縣和惠農區文化旅遊產業。不斷提高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份額,提升其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增強在石嘴山市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社會治理得到新提升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把石嘴山建設成為魅力獨具、環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務完善、產業體系健全、產品和業態豐富、旅遊企業充滿活力的寧夏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目的地,西部特色鮮明的工業旅遊目的地城市。
(二)產業定位
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與農業、體育、林業、水利、地質、教育、商貿、氣象、科技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提高對經濟發展的綜合貢獻率,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力量。加快培育發展文化旅遊經濟新業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融合化發展,讓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推動石嘴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力量。
二、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1.產業綜合競爭實力區內爭先。
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產值在“十四五”時期得到大幅提升,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就業人數穩步增加,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城市旅遊形象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等方面更加突出,旅遊產業規模和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城市旅遊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
2.重點領域發展質量西北上游。
“十四五”期間,通過大規模、大投資的項目建設,深入挖掘石嘴山文化和旅遊資源吸引力,打造一批在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生態工業文化精品旅遊項目。
—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主體,整合歸德溝、韭菜溝等賀蘭山優質旅遊資源,積極培育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積極推動大沙湖旅遊區建設,在鞏固沙湖自治區旅遊休閒度假區的基礎上,全力推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積極推動星海湖與華夏奇石山生態旅遊區聯合打造省級旅遊度假區。
—鞏固平羅縣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成果,推進大武口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高標準打造工業旅遊目的地體系,即推進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等工業旅遊板塊建設,全力建設特色的工業旅遊目的地。
(二)產業目標
到2025年,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構建石嘴山市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務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在每2年一次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覆核中取得較好成績。
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兩大產業,培育文化演藝、文化娛樂、數字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各相關產的融合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文化和旅遊業市場日益完善。石嘴山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0億元,增速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年均增長20%以上;國內旅遊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增強。到2025年,A級旅遊景區數量突破20家,星級飯店突破30家,鄉村旅遊示範點突破50家,新創建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培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培育國家級5A級景區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發展至8個,積極推進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建設,使文化和旅遊產業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三、發展戰略
(一)空間的全域化戰略
緊緊圍繞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目標,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全域統籌規劃、全域資源整合,準確把握全域旅遊發展的戰略布局和關鍵節點。堅持規劃引領,站在石嘴山市全域旅遊一體化發展的高度,構建全產業鏈大旅遊發展格局。
(二)產業的融合化戰略
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的產業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集中文化和旅遊優勢資源,形成產業聯動發展體系,推動石嘴山市文化旅遊與各產業的全面融合發展,促進共享、提升價值的綜合帶動功能。
(三)產品的品牌化戰略
積極促進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加快由單一觀光型產品向生態工業、休閒度假、文化創意、康體養生、體育運動、研學旅行等專項和新興旅遊產品相結合的複合型產品結構轉型速度,打造獨具特色的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優勢。
(四)行銷的精準化戰略
開拓思路,探索出適合自身特色的精準行銷策略並套用於全域旅遊的行銷實踐,加大客源地旅遊需求調研力度,推出更多符合遊客需求的優質文化旅遊產品。提升遊客接待量和遊客重遊率,提高石嘴山市旅遊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增強競爭力。加大對外旅遊宣傳推廣力度,提升旅遊便利化程度及旅遊接待服務水平,精準鎖定目標顧客對市場進行深度細分。
(五)技術的智慧化戰略
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5G等創新科技,以推進石嘴山市文化旅遊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實施石嘴山市信息化工程為抓手,提升旅遊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實現石嘴山智慧旅遊水平的高質量提升。
(六)服務的標準化戰略
通過實施服務標準化戰略,為運用標準化的原則和方法開展對服務對象的有效服務,以達到服務質量目標化、服務方法規範化、服務過程程式化,從而獲得優質服務的過程。地區經濟提質增效,實現標準化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雙贏格局。優質服務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意味著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水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管理辦法》《石嘴山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在更加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性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上下功夫,通過以服務效能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切實增強廣大民眾的文化獲得感。通過查漏補缺,整改完善,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最佳化運行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促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具有石嘴山特色和示範價值的做法和經驗。圍繞創新發展成果總結、服務體系績效和過程管理評價等考評任務,進一步健全硬體基礎,完善配套工作機制,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典型經驗。
(二)積極打造文藝精品
圍繞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工業文化等主題,抓好精品力作創作,開展主題文藝活動。組織各文藝志願服務隊和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入開展“到人民中去”“我們的節日”“書畫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我為鄉親送戲來”“夕陽紅”等主題文化惠民活動,編排“石嘴山有戲”系列精品劇目,每年推出一批精品劇目,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市文藝扶持項目,打造“城市文學”和“工礦文藝”新高地,講好石嘴山故事。
(三)不斷提升網路管理水平
著力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積極開展網上理論傳播、網上輿論引導、網上文化發展及網上信息服務。加強黨政機關網站、微視頻、微信、微博、客戶端精細化建設、規範化管理,提升黨政網路平台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權威性。推進新媒體培育工程,培育壯大新媒體力量。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網路媒體。著力提升管網治網水平,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加強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建設。完善網信、工信、公安、文化、市場監管、金融等涉網管理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提高網際網路綜合管理水平。健全部門協調、屬地監管、企業履責、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網路信息治理格局。完善網上生態日常巡查、協調處置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專項行動整治力度,加強網路媒體監管,完善地方網媒監管平台功能,強化對全市政務新媒體、商務新媒體和個人自媒體的日常監管。加強對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政治理論、業務能力的綜合培訓,提升新媒體從業人員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抓好“書香城市”建設,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新增“城市書房”3—4家,對10家基層社區(農家)書屋進行提檔升級。開展“全民閱讀”系列推廣活動,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水平和服務半徑。
推進與黨群、教育等部門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學校、公園、小區等配套文體設施,打通“最後一公里”,全面提升各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運營水平。推動各級文化場館設施提檔升級,開展科技賦能特色場館的建設試點,打造區域文化場館IP,重塑公共文化空間,開闢文化服務的新路徑與新體驗。建設針對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場館,為特殊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五)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1.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確保文物安全。深入開展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計畫,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築牢文物安全防範底線。開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工作,確保文物本體及周邊歷史環境風貌安全。
2.搶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機遇,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按照全區總體規劃,圍繞遺址保護、文旅融合及數字展示等方面做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項目建設。一是做好管控保護區長城的保護修繕工作,組織實施明長城紅果子(二期)搶險加固、大武口龍泉村烽火台、惠農區落石灘烽火台保護修繕項目,不斷提升管控保護區長城段落的保護水平。二是按照“一園(大武口區核心展示園)三帶(紅果子段、簡泉村—西域王泉小鎮、明水湖—興民村—龍泉村集中展示帶)四點(王泉溝2號敵台、鎮遠關、龍泉村2號烽火台、韭菜溝烽火台特色展示點)”的總體規劃,積極與自治區文物局對接,重點抓好大武口西線旅遊複合廊道及西長城王泉溝段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長城沿線兩側實施環境整治和景觀提升,建設風景道、慢遊行道、遊客驛站、休閒空間、生態停車場等設施,結合龍泉村、北武當廟、大武口洗煤廠工業遺產、硒有田園等沿線旅遊資源,打造當地節事盛會和系列賽事,促進長城文化、三線建設與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三是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項目,組織實施省嵬城遺址保護修繕及田州塔防雷等文物保護項目,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傳承水平。
3.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全面摸清我市黃河流域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底數。完善重要文物和文化資源修繕保護措施。建立黃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村以及黃河沿線傳統村落和古堤防、古灌區、古渡口等水文化遺產和農耕文化遺產的修繕保護。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銀河灣濕地郊野公園、石嘴子公園、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建設,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生態工業文化旅遊資源融合重組,支持黃河文化藝術作品創作,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
4.逐步推進文物價值傳播,講好石嘴山故事。繼續做好“文化遺產知識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系列宣傳活動,用喜聞樂見、易看易懂易記的形式,將文物保護常識帶進校園、社區和企業;組織廣大民眾走近長城等文物古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近距離接觸文化遺產,親身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深入挖掘、傳播石嘴山境內各類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講好石嘴山故事。
二、培育壯大文化產業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確保導向正確和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
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大數字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加強數字文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面向行業通用需求的數據中心、雲平台建設。運用數位技術對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數位化改造和提升,促進優秀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文化載體數位化運行管理水平。鼓勵網際網路平台開發文化服務功能,拓展新興數字文化資源傳播渠道。推進傳統文化場館、景區景點、特色文化小鎮及街區開發數位化展覽展示項目。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強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推出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提升專業化水平,開發具有石嘴山特色、主客共享的小劇場文化娛樂消費產品。引導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強細分市場產品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鼓勵大企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通過共享資源、開放平台、產業協作等方式,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中小微文化企業協同發展。
依託龍頭文化企業、高校和文化產業園區等資源,建設一批文化企業孵化器,吸引高校師生、文化名人、業內專家以及其他創業者入駐創業,為初創文化企業和文化創意項目提供設施齊全的辦公空間以及全方位配套服務。整合各類創業載體、孵化器、加速器、共享空間等創業資源,完善創意孵化功能,加強政策諮詢、創業指導、宣傳推廣、投融資、信息技術服務等平台建設,為入孵企業提供創業支持,助力市場主體快速成長。引導龍頭企業利用其產業資源,孵化相關文化企業,打造產業集群。
(三)統籌規劃文化產業布局
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功能區發展,建設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推動產業資源和配套服務設施向重點區域傾斜,提升文化產業功能區服務水平,最佳化布局文化產業功能區、產業園區、特色街區、文創空間,實現集聚發展、錯位發展。充分利用舊礦區、舊廠房、舊辦公樓、舊倉庫等生產生活舊址轉型興辦文化產業園,鼓勵打造眾創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創意設計空間;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孵化基地,促進科技型、創新型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等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等的規範管理,突出文化內涵和主導業態,實現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和創新發展。
(四)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
推進高品質文化和旅遊業態的引入布局,加快建設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高質量完成大沙湖旅遊區生態保護與文化提升,完善各文化街區、小鎮的公共配套設施設備。加大文化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依託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等資源,推動更多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加快推進旅遊演藝、文化遺產旅遊、主題公園、特色民宿等文旅融合業態提質升級,不斷拓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業態。辦好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和文化旅遊演藝活動,推動傳統技藝、表演藝術、文創產品等文化資源融入旅遊景區,轉化為旅遊產品。藉助科技與設計創新平台,大力開發石嘴山原創、融入石嘴山標誌性文化元素的旅遊工藝品、紀念品,打造高品質文化旅遊購物品牌。
三、推進旅遊全域化發展
(一)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1依據《石嘴山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抓手,打造核心旅遊吸引物、完善全域旅遊發展機制,補齊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動旅遊布局由“散點式、景區型旅遊”向“全域式、全景型旅遊”轉變。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域旅遊的聯動體制機制,形成規劃布局科學、產品供給豐富、公共服務完善、市場秩序良好、綜合環境優美的全域旅遊目的地體系。
2以平羅縣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為契機,實施“全域旅遊”再起航工程。通過實施重大項目推進、基礎設施提升、產業要素完善、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文化振興和旅遊業態創新等措施,建成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產品結構更加最佳化、旅遊業態更加豐富、旅遊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的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平羅樣板”。
3大武口區以“十四五”期間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核心任務。把全域化推進、多業態融合作為文化和旅遊業發展的方向,通過最佳化全域旅遊發展環境、豐富城鄉旅遊業態、增加A級景區數量、打造鄉村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提高核心吸引物品質、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完善基礎和配套設施等路徑,逐步實現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總結基於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4惠農區力爭早日達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要求。嚴格按照《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導則》和文旅部資源開發司頒布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工作手冊》要求,從機制體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秩序與安全、資源與環境、品牌影響和創新示範等八個方面補齊短板,力爭早日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二)推進國家A級旅遊景區建設
1積極培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創建主體,整合韭菜溝、歸德溝、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等優質旅遊資源,施行“捆綁聯創”模式,推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在用地指標、生態紅線、融資信貸、資源配置和產業導向等方面進行全力支持和傾斜,市財政統籌安排資金用於保障和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實施硬體設施提升、景觀風貌改造、文化產品打造、特色商品研發、形象和宣傳口號策劃、旅遊驛站建設等工程,並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升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
2大力推動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創建。推動龍泉村、石嘴子公園、大地天香旅遊景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加快星海湖、硒有田園、銀河灣、拉巴湖沙漠旅遊景區等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步伐。
(三)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積極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編制高質量的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通過游湖、玩沙、戲水、觀荷、品葦、賞魚、望山七大特色體驗內容,構建自然觀光、休閒運動、生態休閒度假、文化體驗、研學教育、特色美食和購物七大主題度假產品體系;打好“大漠星空”牌,用好沙漠和星空兩類資源優勢,加快沙湖觀星營地建設;積極引進高標準、高品質的度假酒店,提升旅遊住宿接待設施數量,打造主題特色型、中檔舒適性、低碳環保型和家庭經濟型等類型多樣的住宿設施體系,提升會議接待能力。開發和創作度假演藝活動,委託專業運營機構管理和運營,豐富度假項目,增強主客共享的互動體驗模式。
實施沙湖大道景觀提升工程,深入挖掘石嘴山工業風骨、賀蘭風情、黃河風貌、塞外風景、生態文化、非遺文化等獨特的城市氣質,實施地標性景觀、節點性設施、文旅形象提升等建設,打造一條集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要素服務、工業文化更新、綜合交通集散、居游共享於一體的城市風景大道,實現沙湖板塊帶動星海湖、賀蘭山板塊聯動發展,通過打造機場“旅遊走廊”,高鐵聯動快速集散、道路交通網線覆蓋,構建便捷舒適的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帶動沙湖遊客向城市區引流。
通過建設複合型特色化公路服務區、姚汝路沙湖段改道、設定旅遊服務驛站、綜合整治環境,提升區域景觀旅遊化、景觀風貌特色化、鄉村景觀旅遊化,增加公共休閒空間供給,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度假配套設施以及信息化和防災避險設施建設等路徑,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務。提升旅遊與度假服務品質,完善運營管理和環境管理機制,將沙湖省級旅遊度假區著力打造成集觀光、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四)推進星海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加快推進星海湖、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共創省級旅遊度假區。以環星海湖開發為核心,融主題娛樂、生態休閒、生態科教、康養旅居、度假別墅於一體,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生態、文化、科技為支撐,有計畫地重點建設星海湖南域自駕車營地、帆板基地、露天沙灘浴場等特色文化旅遊休閒度假項目。策劃舉辦水上運動和音樂節、觀星節,環湖腳踏車賽、馬拉松賽、鐵人三項賽、攝影大賽等系列特色休閒文旅活動,打造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房車營地郊野樂園。引進國際品牌度假酒店,並豐富主題酒店、綠色酒店、家庭酒店、特色民宿等住宿接待設施比例。
積極實施“引客入石”策略,提高過夜遊客量,打造運動健身、文化體驗、旅遊演藝、溫泉療養和休閒娛樂相結合的特色鮮明的度假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源市場需求;完善遊客集散中心和度假區之間的交通系統。進一步提升餐飲服務、住宿接待能力,推進度假配套設施建設、度假區信息化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度假服務品質和管理水平,將星海湖度假區建成承接沙湖精品旅遊線路目的地和最佳的生態休閒度假區。
四、推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
統籌考慮石嘴山地理特徵、資源稟賦、產業分布、未來發展等綜合因素,遵循“特色突出、空間聯動、功能互補、全域旅遊”的發展原則,構建“一核兩帶三區”的空間格局。
(一)培育一個旅遊發展核
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核即以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旅遊集聚區,按照賀蘭山東麓生態休閒觀光廊道、4A級景區輻射帶動區,配套拓展生活性服務平台,對其功能定位為旅遊接待中心、旅遊產業集聚區、工業旅遊體驗區。利用獨特的工業遺產集聚區和寧夏“工業搖籃”優勢,發揮石嘴山市作為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鐵等多個“第一”的誕生地,加快推進工業旅遊項目引爆市場,持續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和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基礎設施提升,強化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吸引力,對步行街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建設石嘴山生活性綜合服務平台,完善主城區旅遊接待功能,發展住宿業、餐飲業、休閒業、娛樂業、演藝業等旅遊接待業態;擴大接待設施規模,提升旅遊接待能力,提高接待服務質量,豐富非標準化住宿服務類型與數量;打造特色休閒街區,形成旅遊產業集聚效應,打造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發展核。依託石嘴山工業城市基礎,合理開發“三線建設”工業遺址遺蹟,統籌縣區產業發展布局,圍繞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綠皮小火車、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兩點一線”工業旅遊發展框架,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和建設,打造工業旅遊精品旅遊線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工業旅遊產品體系,打造石嘴山市工業旅遊發展模式。
(二)打造兩條文化旅遊帶
1.黃河文化旅遊帶。
以石嘴山境內的黃河流域文化和旅遊資源為依託,重點抓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段)建設,向北延伸到烏海湖,向南延伸到銀川軍博園,貫穿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點,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文化和旅遊資源融合重組,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以生態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遊為功能定位,串聯黃河沿岸區域內沿途的田州古塔、黃河文化旅遊生態廊道、河東地區沙漠生態旅遊度假區、廟廟湖生態旅遊區、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銀河灣濕地公園、石嘴子公園等旅遊資源,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豐富黃河文化體驗業態,形成貫穿石嘴山南北的旅遊發展大動脈。
2.賀蘭山文化旅遊帶。
充分挖掘賀蘭山文化旅遊資源,重點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段)建設,向西延伸到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向南延伸到鎮北堡影視城,實施賀蘭山岩畫、明長城等文化遺產保護,探索開發韭菜溝軍事文化體驗園,提升長城沿線鄉村旅遊示範區建設,開闢賀蘭山文化生態地質游線,形成寧夏生態文化旅遊的新高地。
以生態旅遊、葡萄酒旅遊、研學科普、戶外徒步為其功能定位,重點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擴大龍泉村鄉村旅遊的市場影響力,作出鄉村旅遊精品品牌。依託賀東莊園等葡萄酒文化旅遊資源,打造品質上乘、主題突出、精緻新穎的葡萄酒文化旅遊產品,加強和銀川等地的聯繫,共同推出“賀蘭山葡萄酒文化之旅”。
開展賀蘭山生態文化體驗游,依託賀蘭山地質基地,做好生態文化挖掘、整理、開發、展示、體驗工作,積極企業文化研學、生態科普研學、地質研學等旅遊活動,展示賀蘭山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持續開展石嘴山徒步穿越賀蘭山活動,培育成為石嘴山的一張賽事活動名片。將賀蘭山文化旅遊帶打造成葡萄酒文化旅遊、文化體驗旅遊、戶外探險旅遊等專項旅遊產業發展的體驗帶、示範帶和輻射帶。
(三)構建三大旅遊功能區
1.大武口生態與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區。其功能定位是工業體驗、生態觀光、山地休閒、城市休閒。全力推進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和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項目建設,創新工業娛樂體驗新業態,將其作為能夠改變未來石嘴山市旅遊產業發展格局的核心項目,培育成為知名的工業旅遊品牌。持續推動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賀東葡萄酒小鎮、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賀翔航空小鎮、龍泉村等項目提檔升級。提升大武口城區接待能力,擴大接待規模,豐富現有接待設施的品類,完善配套設施與服務,發展夜間旅遊項目,美化城市環境,打造高質量城市旅遊產品。
2.惠農黃河與礦山文化旅遊功能區。其主要功能為工業旅遊、鄉村休閒、文化觀光、美食體驗。大力促進黃河紅柳灣濕地、七彩園、石嘴子公園等大眾休閒產品提質升級,注入豐富的文化旅遊體驗功能。依託石嘴子渡口資源,利用多種方式全面展示黃河渡口文化,將其打造成為集休閒、觀光、體驗、科普為一體的公共旅遊空間。依託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深入挖掘展示工業記憶,宣傳寧夏工業發祥地的工業品牌,與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和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形成工業旅遊錯位發展。提升長城雄關、賀蘭山岩畫等旅遊資源品質。推動銀河灣、大地天香等鄉村旅遊項目,使其成為拉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3.平羅生態與農業文化旅遊功能區。以生態旅遊、鄉村休閒、山地休閒、水上休閒、美食體驗功能為主。以發展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為契機,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現代農業、生態修復和全域旅遊為重點,高位統籌、科學謀劃、強力推進,加快打造黃河金岸現代農業紐帶、賀蘭山東麓產業紐帶,主動融入銀川都市圈建設。以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為引領,以“景區內嚴格保護、景區外品質體驗、輻射帶/區產業繁榮”為發展戰略,帶動平羅縣全域旅遊發展提質升級。大力發展鄉村休閒產業,推動旅遊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五、健全旅遊產品體系
(一)三大戰略旅遊產品
1.最佳化升級工業旅遊產品。
優先發展大武口洗煤廠工業旅遊區。對工業生產、工藝流程、建築景觀、科技成果、工業遺產等內容進行充分展示。利用大武口洗煤廠遺址進行功能化改造,植入文創、影視、休閒、體驗、餐飲、娛樂、文化、時尚等多種功能,打造中國西部版“魯爾區”。
全力推進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建設,打造“寧夏工業記憶”小鎮,構建“一軸、三心、五區”的發展格局,未來將其培育成為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新的增長極。
落實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煤城記憶”文化長廊工程,採用燈光亮化、景觀雕塑、建築小品等方式,配合特色商業業態,嫁接影視、音樂、文創、時尚、餐飲、營地等消費功能,全景沉浸式展示石嘴山“塞上煤城”的歷史沿革與工業文化。
科學規劃最佳化惠農礦山公園,在保護礦業遺蹟、地下採空區、典型地質遺蹟等工業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完善科普考察、主題研學等專項旅遊產品設施與服務,開發礦山觀光、科普研學工業產品。
2.創新發展文化旅遊產品。
深入挖掘工業遺產、賀蘭山、黃河等核心旅遊資源的深刻內涵,釐清文化脈絡,大力培育石嘴山旅遊大IP。引進專業旅遊團隊與精品旅遊景區合作,挖掘明長城、壽佛寺、玉皇閣、田州古塔、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舊址等文物遺蹟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景觀、體驗、展示、商業、培訓、交流、宣傳、教育等多方式傳承優秀地方文化,促成特色文化與優勢產業碰撞而成的“跨界”時尚潮流。
推動景區開發特色演藝、文創展示、文化體驗、實景演出等旅遊產品,推行“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模式,集中力量排演反映石嘴山歷史文化、體現石嘴山精神的歌舞實景演出劇目,講好石嘴山故事,增強景區吸引力。
活化傳承非遺文化。以葫蘆燙畫、剪紙等非遺項目為重點,以傳承人培養為核心,放大泥哇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的帶動作用。依託陶瑞珍葫蘆文化園、稻藝產業園,匯集葫蘆烙刻畫、刺繡、編結等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示體驗。有效推進師徒傳承、群體傳承等多種形式的生產性傳承活動,推進非遺進景區、非遺進課堂、進旅遊購物店等文化工程,給予必要的市場指引培育與賦能,建立科學規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利用石炭井散文詩創作基地的品牌影響力,打造以“詩意旅居”為主題的文化養生旅遊產品,以旅居度假為模式,加入詩歌創作、郊遊採風、非遺製作、文化研學等文化體驗環節。
3.深度發展生態旅遊產品。
重點發展黃河生態旅遊產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發展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探險、生態科普等生態旅遊產品,與國家、自治區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相銜接,加快石嘴子公園、銀河灣濕地郊野公園、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建設,開發引黃古灌區、沿黃美麗鄉村、黃河濕地度假村、珍稀灰鶴保護區等項目,建設集生態涵養、康養休閒、特色體驗於一體的黃河旅遊休閒度假區,打造百公里黃河生態保護文化旅遊帶。
大力發展賀蘭山生態旅遊產品。完善賀東葡萄酒小鎮綠色建設,豐富休閒業態,打造生態旅遊明星項目;設計生態戶外體驗線路,開展穿越、徒步、定向、露營等戶外活動;發展生態科普產品,打造賀蘭山生態科普營地。
全方位開發生態科普旅遊產品。依託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程,將石炭井打造成為功能齊全的工業旅遊基地;深入挖掘、展示、弘揚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將廢渣堆積的廢棄礦坑改造為精品景區的生態故事。
(二)四大專項旅遊產品
1.助推鄉村旅遊產品提升。
做大做強龍泉村、黃渠橋村、馬家灣村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鄉村旅遊重點項目。調動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遊積極性,培育和引進專業化公司,推動鄉村旅遊適度規模化經營,提升鄉村旅遊的組織化程度。鼓勵相鄰村落加強分工合作,實現集中連片發展,提升鄉村旅遊的集群化水平。積極推動鄉村旅遊景區創建A級旅遊景區,強化成熟鄉村旅遊項目的輻射性、示範性、帶動性。
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知名品牌。充分發揮富硒果蔬、枸杞、葡萄、沙漠瓜菜、供港蔬菜等優質食材的綠色健康賣點,提高農產品精加工和深加工水平,打通流通渠道,提升農產品商貿外貿能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農業品牌。
促進農業產業簇群集聚、村民生產生活圈營造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以農業旅遊示範區、休閒農業專業村、休閒農業採摘園為基點,開發觀賞型、科普型、採摘型、體驗型等多種農業旅遊項目,創建富有石嘴山特色的農業創意場景、消費場景、生活場景。
推廣“企業+農戶”模式,發展鄉村民宿、鄉村酒店。實施鄉村旅遊品質提升行動,開展“十佳農家樂”評選活動,不斷提升農家樂經營品質和服務質量。
鼓勵開設創意農業超市。以果蔬、乳製品為資源基礎,設計精美的包裝,製作形成精緻的、特色的禮品,供遊客購買;發揮創意農業、科技農業優勢,種植形成異形農業產品,創意農業產品,作為旅遊紀念品;依託農業創意超市,開展農產品展示、銷售活動,打造石嘴山農業IP品牌。
2.推動康養旅遊產品建設。
重點發展生態康養度假產品。全力支持沙湖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整合周邊旅遊資源,高標準建設度假設施,推動從觀光主導向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水上運動、沙水體驗多功能為一體的產品功能轉型;依託沙漠旅遊資源,推動河東沙漠休閒度假區建設。
創新發展鄉村康養產品。以“綠色無公害”為特色,立足石嘴山富硒綠色有機食品種植基礎、畜牧養殖業等農業基礎,發揮健康食材優勢,放大鄉村質樸清新的心靈價值,升級鄉居體驗;對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村莊廢棄農宅進行改造,植入精品民宿、食療餐廳、養心齋、瑜伽館等康養業態。
大力發展避暑康養產品。發揮石嘴山得天獨厚的夏季避暑氣候資源優勢,建設“候鳥”旅居度假設施,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型旅居城市。依託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的森林資源和人文資源,設計豐富多彩的夏季森林養生、養心精舍、夏夜納涼等產品。
3.促進體育旅遊產品發展。
引進舉辦精品賽事。持續申辦、承辦賀蘭山徒步大會、全國越野車大賽、環星海湖綠色騎行節、沙湖水上運動節等體育賽事活動,繼續引進一批在國內外具備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精品賽事,通過賽事引爆石嘴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豐富沙漠和山地戶外休閒活動。充分利用石嘴山沙漠資源、賀蘭山山地資源,以及石炭井山地、渣台、小徑、礦坑、砂土碎石道等工業遺址資源,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林地資源,舉辦徒步、騎游、登山、露營、戶外拓展、攀岩、沙漠越野等運動休閒旅遊項目,打造健身休閒、徒步穿越、越野挑戰戶外運動基地。
做靚水上休閒運動。星海湖“國家水上訓練基地”品牌,逐步完善訓練場館、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建設,承辦全國及國際性水上比賽,吸引全國水上運動愛好者來石參賽和訓練。依託沙湖、黃河、星海湖等優越的水上運動資源,發展水上摩托艇、水上衝浪、水上降落傘、快艇、釣魚等適宜大眾參與的休閒運動,特色發展沙湖橫渡、星海湖橫渡、黃河橫渡等系列湖泊橫渡運動產品。
設計原創體育運動。依託石嘴山的地形地貌、生態資源、文化本底、工業遺蹟,引進生態四項、鄉村體育競賽等原創體育運動,設立原創體育運動研發基地,引領體育旅遊的創新發展。
4.擴大影視旅遊產品影響。
推動區域聯動發展,與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聯動發展,形成寧夏北部較為集中的文化影視片區。依託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大武口工業遺址工業、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舊址等資源,推進影視基地建設,打造工業主題影視旅遊產品。一方面充分利用廢棄礦坑、廠房、設施、民房等“懷舊元素”,另一方面增加動漫、網紅孵化器等“時尚元素”,並融入山地賽車、電子競技、戶外野營、機車越野、影視劇外景拍攝等多種業態,積累冬粉和遊客資源,增強消費者的黏性和忠誠度。
(三)線路產品
1.跨區域精品游線。
黃河文化旅遊精品旅遊線路:鄂爾多斯—銀川—石嘴山—烏海
蒙寧文化旅遊精品游線:烏海—石嘴山—銀川—吳忠—中衛—阿拉善盟
2.市內精品旅遊線路。
一日游線路:沙湖旅遊度假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星海湖—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北武當生態旅遊區
二日游線路:沙湖旅遊度假區—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景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星海湖—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
3.小火車工業觀光體驗游線。
平汝線綠皮火車線路:銀川火車站—大武口火車站—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
4.特色主題游線。
(1)邂逅穿越時空之旅—沿賀蘭山游
大武口龍泉村—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硒有田園—賀翔通航旅遊小鎮
(2)感受黃河水韻之美—大漠黃河游
天河灣濕地公園—拉巴湖景區—廟廟湖景區—惠農區銀河灣生態旅遊度假村—石嘴子碼頭遺址、石嘴子公園—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大地天香景區
(3)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酒莊休閒自駕游
沙湖旅遊景區—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沙湖古鎮(星海鎮田園花海)—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大武口硒有田園—西域王泉酒莊
(4)學黨史滌盪心靈—紅色研學游
沙湖旅遊景區—賀東葡萄酒小鎮—石嘴山市博物館—華夏奇石山景區—泥哇嗚非遺傳承基地—平羅縣文化展覽中心—平羅縣黃渠橋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
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一)加快旅遊與工業融合發展
1.發展工業旅遊新業態。依託石嘴山老工業城市基礎,大力發展工業研學旅行、工業遺址旅遊和工業文旅街區。深入研究“三線建設”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對接國家相關部委,充分發揮豐富的工業遺址遺蹟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圍繞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綠皮小火車、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兩點一線”,推進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工業遺址整體形象包裝提升、工業研學旅行。
2.打造工業旅遊集聚帶。積極引導工業企業開展特色工業旅遊,延伸產業鏈。重點依託石炭井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生產企業遺址、銀汝鐵路線、老市委院落、礦務局職工俱樂部、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等歷史建築遺址及蘭州軍區石嘴山綜合倉庫、二十師師部舊址等軍事建築遺址,深入挖掘工業旅遊資源。打造自治區乃至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工業旅遊集聚帶。
    3.打造工業旅遊品牌。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做好項目儲備工作,推動工業旅遊項目列入國家及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自治區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旅遊投資優選項目名錄,積極打造工業旅遊示範品牌。
(二)推動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
1.適度開發旅遊演藝項目。鼓勵文化和旅遊企業引進或培育演藝機構,豐富演藝資源,引進精品劇目,做大做精文化旅遊演藝產業。採取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方式,推進專業團隊與景區合作,重點引進和打造實景演藝等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演藝項目。
2.大力推動非遺市場化進程。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植入研學旅行,非遺進景區活動,挖掘培育具有發展前景、市場競爭力的非遺項目,重點打造非遺展示基地,推動泥哇嗚、陶笛、葫蘆燙畫、黃渠橋爆炒羊羔肉、剪紙等非遺產品產業化發展。通過增強旅遊的互動性來增強趣味性和益智性,採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遊客參與到非遺的體驗實踐中,從而提高遊客的參與度和回頭率,比如建立DIY體驗區,開展雕刻、燒陶製作等手工藝的親身體驗活動等。
3.加快文創商品研發。依託景區、博物館、文化館等平台,提升文物轉化文創產品水平,推動文創產業研發。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廣泛套用多種載體和表現形式,研發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統一、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努力研發兼具文化內涵、科技含量、實用價值的數字創意產品。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設計機構、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開展合作,提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水平。
4.培育地方文化旅遊企業。支持和引導企業推進直播、短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等製作,培育有特色、有影響的地方文化企業。通過項目支持、地方配套、社會參與,積極培育規模文化旅遊企業、扶持中小微文化旅遊企業,逐步發展壯大一批文化旅遊企業。
5.打造文學藝術創作基地。發揮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等文學藝術創作、影視拍攝優勢,推動文學藝術創作、外景拍攝服務功能區建設,打造自治區乃至全國的文學藝術創作基地,講好“石嘴山故事”和“石嘴山旅遊故事”。
6.提升文化場館建設。提升完善寧夏工業紀念館、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服務功能,形成完善的文化旅遊博物館體系;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完善其功能,並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
(三)推進旅遊與生態融合發展
1.加快黃河濕地生態旅遊建設。打好“黃河文化”牌,發展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探險、生態科普等黃河生態旅遊產品。遵循“提升綠化、適度造景”的思路,依託生態水系景觀和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輻射帶動通伏稻藝文化園、黃渠橋羊羔肉產業園、頭閘翰林文化園、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升沿線環境治理檔次,打造及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廊道。
2.加快賀蘭山山地生態旅遊發展。勘察並設計賀蘭山文化生態地質游線和文化導視牌,開設“兩山理論”大講堂、山地越野等沉浸式體驗游,吸引遊客到賀蘭山進行歷史探秘、教育研學、黨建團建。
3.加快森林生態休閒產品發展。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依託森林公園開發生態主題民宿、大型遊樂設施、親子樂園、特色餐飲、魔幻森林、花海等業態,打造集養生度假、科普教育、徒步探險、休閒觀光等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度假景區。
    4.加快星海湖生態旅遊發展。依託沿湖旅遊資源,打造以水景為特色、水上運動、自駕驛站、沙灘休憩等為內容的星海湖主題水上樂園。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和星海湖景區為核心,發揮山水相連的資源優勢,整合周邊華夏奇石山、沙湖古鎮景區、賀翔航空小鎮等旅遊資源,深入挖掘追憶往昔、回望歷史、珍重生活的主題文化脈絡。
(四)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
1.加快農業旅遊新業態培育。依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寧夏旅遊特色村鎮建設,積極培育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加快龍泉村特色民宿集聚區、大武口硒有田園特色民宿集聚區、紅柳灣休閒養生主題民宿及大地天香旅遊綜合體民宿建設,組建和推動部分高端民宿走品牌化發展路子,打造一批本土精品民宿品牌。依託石嘴山豐富的農業旅遊資源,開展農業知識大講座、農具使用、農事體驗、做一天小農民、渾水摸魚、養雞餵鴨、認領認養等形式豐富多樣的鄉村研學旅遊產品。
2.加快葡萄酒旅遊發展進程。充分發揮葡萄酒旅遊的產區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科學規劃布局,高標準打造優質葡萄酒基地。以賀東葡萄酒小鎮為核心,打造一批帶動力強、競爭力強、品牌力強的葡萄酒企業,推動上游與下游、農業與工業、商貿與物流融合發展,形成龍頭酒莊頂天立地、中小酒莊逐步集群發展起來的新格局,提升葡萄酒莊住宿、餐飲等服務水平,推動酒莊休閒旅遊發展。
3.提升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競爭力。加快農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支持鄉村經營農家樂、鄉村民宿、休閒農莊和果蔬採摘基地,推進龍泉村、黃渠橋村、銀河村、馬家灣村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事體驗、經果林採摘等新業態,構建以鄉村文化體驗、鄉村農事參與、田園觀光休閒、鄉村養生度假為核心功能的鄉村旅遊產品,成為寧夏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
(五)探索旅遊與體育融合發展
1.打響體育賽事品牌。藉助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體育賽事,開展賀蘭山(石炭井)大峽谷汽車越野賽、騎跑嘉年華、賀蘭山徒步穿越等特色賽事活動品牌,以及沙漠鐵人三項、室內五人制足球、國際標準舞邀請賽等國際、國內A級體育賽事活動,積極策劃中小學生參與度較高的體育賽事活動,推動特色體育旅遊發展,以專項賽事提升人氣,提高石嘴山體育旅遊的品牌影響力。
2.完善體育旅遊運營模式。引入戶外俱樂部,設計戶外運動路線,形成以沙漠休閒運動和山地戶外運動為主導的“賽事+基地+俱樂部”常態化產品運營模式。實施“體育運動進景區”工程,鼓勵景區引進體育運動項目,有效增強景區的體驗性,培育消費新動能,助力傳統景區轉型升級。
(六)推進旅遊和商業融合發展
提升休閒商務街區(依託兩區一縣的商業休閒街區)形成夜間經濟品牌。依託萬達商圈、賀蘭山商圈、陽光商廈等城市商業街區,提升休閒商務街區新業態發展和基礎設施水平,打造石嘴山市特色型夜間經濟和旅遊休閒街區,促進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依據街區檔次、主題定位、服務對象需求特徵等調整產業結構;打破業態固有的表現模式,進行業態休閒化提升;根據每個街區的特徵,引入演藝、兒童樂園等休閒項目;依託兩區一縣的商業休閒街區,進行改造提升,引進本地知名小吃。
(七)推進旅遊和康養融合發展
1.打造健康養生基地。藉助簡泉村、硒有田園“富硒”品牌,著力推進富硒地區深度開發建設,構建鄉村度假養生平台,打造健全集避暑度假、運動康復、療養保健、健康養生為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鏈,做深系列健康養生旅遊產品。嚴抓食品安全,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材來源管理體系,創建富硒生態食材種植示範基地。
2.建設溫泉康養基地。依託沙湖、奇石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溫泉資源,啟動開發溫泉項目,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閒度假型“候鳥”養老等新業態,建設集山水觀光、鄉村休閒、養生度假為一體的康養示範基地,滿足遊客全新的多功能旅遊體驗。
3.實施康養品牌培育工程。發揮氣候、區位、飲食、文化旅遊等優勢,依託龍泉村、硒有田園等,建設一批康養社區、康養小鎮、康養民宿。支積極引進培育心腦血管、老年康復、醫療美容等特色專科醫療機構和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推進集休閒、養生、養心、養老、旅居、醫療、護理為一體的“康養+文旅”模式發展。
(八)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
1.打造建設自駕營地。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體系,重點打造一批精品汽車自駕運動賽事活動,推出一批主題鮮明的汽車自駕路線,推進專業性強、基礎設計完善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建設,初步形成自駕線路和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網路體系,並配套相應的交通、汽車、安全、醫療等服務設施,將石嘴山市打造成為自駕車旅遊目的地。
2.建設旅遊風景廊道。建設大武口西線沿山東線沿湖旅遊景觀廊道,西線沿山廊道起點石銀高速出口、終點硒有田園,實施道路兩腳踏車慢道、景觀小品,沿途串聯龍泉村、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硒有田園,打造西線沿山旅遊生態景觀廊道。東線沿湖廊道起點田園花海、終點大武口洗煤廠,實施道路兩側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建設綠色濱水長廊、不同色系花海,配套旅遊導覽標識、旅遊休閒驛站、休閒廣場、徒步游專線、腳踏車慢道、景觀小品,打造東線沿湖旅遊生態景觀廊道。
(九)推進旅遊和科技融合發展
1.推進文旅數位化體驗。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開發和保護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文化資源的數位化保護與傳承。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進行數位化資源開發,加深遊客對文化的感知與理解,增強遊客的文化體驗。利用VR/AR等人工智慧技術對老工業基地旅遊景點進行科技復原;對於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在實景基礎上疊加VR等人工智慧技術來提升遊客感官體驗。
2.推進文旅數位化發展。利用現代科技提高旅遊全過程全場景的智慧型化服務水平。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游前”的精準化行銷與規劃服務。基於數據挖掘技術,開展遊客潛在需求預測,進行個性化精準行銷,並通過“關聯推薦”等技術,增加附帶消費的可能性。根據用戶需求與景區景點的空間關聯,合理規劃旅程安排,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的整體行銷能力。
七、提升全業發展水平
(一)提升文旅品牌競爭力
1.凸顯賀蘭山文旅品牌。以賀蘭山豐富的地質資源、賀蘭山岩畫文化資源、明長城、韭菜溝軍事資源和北武當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為依託,開展山地生態旅遊、文化體驗旅遊、地質科普旅遊、研學旅行、體育休閒旅遊,打造全國知名的賀蘭山文化旅遊品牌。
2.彰顯黃河文化品牌。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寧夏排頭兵,使石嘴山市成為彰顯黃河文化、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視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以石嘴子碼頭遺址、銀河灣濕地、天河灣濕地、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為支撐,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沙漠露營地、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著力培育一批彰顯黃河文化精神的品牌性文藝產品、文化活動,打造富有石嘴山特色的百公里黃河“幾字灣”文化旅遊帶。
3.打好“長城遺址”牌。按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規劃建設要求,依託我市豐富的長城遺址資源和沿線生態資源,實施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風景廊道景觀提升等工程,建設長城文化遺產主題體驗中心。鼓勵扶持企業開展長城文化品牌賽事及實景演藝創作,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特色展示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
(二)培育旅遊創新業態
1.深度開發紅色旅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依託黃渠橋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韭菜溝、八號泉等軍事遺址資源,大力開展紅色旅遊。設計形式多樣的沉浸式紅色營地教育,將體育、教育、生態融入其中,設計紅色旅遊體驗線路,推進紅色文化體驗教育。完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藉助聲光電、虛擬現實等科技創新成果更新陳列布展,健全紅色旅遊景區管理服務綜合體系,打造紅色旅遊基地。
2.積極培育研學旅行。積極打造符合我市工業發展、山水林沙、自然生態實際的中國小研學基地,研發適宜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的研學課程,培育優秀的研學指導教師。依託洗煤廠、石炭井、煤城記憶等重點工業旅遊項目,開展工業研學旅行產品,使中小學生了解煤炭開採加工知識。依託星海湖、沙湖、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華夏奇石山等生態旅遊景區開展生態科普研學、生態修復知識夏令營等生態研學產品。以賀蘭山豐富的地質資源為依託,開展地質科普、觀光、研學活動,打造全國知名的賀蘭山地質研學品牌。
3.拓展水上娛樂項目。重點發展沙湖水上運動娛樂專項產品,依託沙湖的水域資源,引進水上飛機、水上飛傘等項目,大力加強水上運動項目安全監管力度,持續舉辦沙湖國際水上運動旅遊文化節,做大節事影響力。重點培育星海湖水上休閒產品,打造以水景、水上運動、沙灘休閒為特色的星海湖主題水上樂園;依託沿湖景觀資源,發展水岸休閒娛樂業態。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石嘴山市段水生態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工程,實施水岸美化綠化工程,打造塞上水鄉新風貌。
4.著力完善夜遊產品。積極發展夜間經濟。推進大武口夜市、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特色商業街改造提升,重點打造集合“吃、住、行、游、購、娛、學、商、養、閒、情、奇”等多種功能的“美好夜生活生態圈”,聯動線上線下、元宇宙等科技、直播能力,開啟音樂節狂歡派對,策劃舉辦石嘴山+室內音樂節、大型音樂節,以音樂為主題,涵蓋餐飲文創業與生活商業業態,培育旅遊休閒街區和夜間經濟集聚區,建設石嘴山夜經濟城市會客廳。推進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萬達廣場等景區開啟“亮燈夜遊”模式,不間斷推出夜間文化主題活動。支持蘭山小鎮、沙湖古鎮、九眾創業中心等培育開發夜遊項目和夜間文化娛樂消費品,最佳化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滿足遊客夜間消費需求。
著力發展星空旅遊。在海拔高、大氣視寧度高、植被稀少、晴天數多、遠離市區、交通具備基本可進入性的地方設立小規模天文觀測台,完善基本接待設施與研學教育服務;適游期內每日發布“石嘴山天文觀測指數”,包括觀星、視寧度、海拔、陰晴、溫度、濕度等指標,以及星空區劃等基礎科普知識;扶持發展星空俱樂部、天文愛好者俱樂部,開發星空研學旅遊產品;設計開發星空文具、星空明信片、星空鞋服、星空飾品、星空擺件、星空飲料等星空IP文創產品。
(三)打造特色美食品牌
挖掘地方特色美食,開展地方特色美食、金牌小吃評比,舉辦文化旅遊美食節等節慶活動,打響大武口涼皮、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碧草洲自熱羊排、隆湖暖鍋、糖麻丫、沙湖大魚頭等地方特色美食品牌,形成特色餐飲宴席。統籌兼顧各地遊客口味,適當引進國內知名菜系,滿足遊客餐飲多樣化需求。提升改造大武口步行街、名小吃一條街等休閒美食街區,活躍餐飲市場,帶動旅遊消費。
(四)豐富特色旅遊商品
加快研發工業文創產品,設計一系列煤精藝術品、炭雕工藝品、3D列印模型、工業風格裝飾品等“石嘴山工業回憶”品牌文創商品,重點培育葡萄酒、惠農枸杞、葫蘆燙畫、泥哇嗚、岩畫拓片、炭雕、富硒產品等旅遊商品。支持各景區(點)、遊客集散中心、特色街區、星級賓館、鄉村農莊等地設立旅遊購物店(櫃),建立“石嘴山伴手禮”文創商品專營店,銷售地方特色商品。定期舉辦旅遊商品大賽,推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文化創意的特色旅遊商品。
(五)培育旅遊品牌住宿
擴大標準化住宿規模。積極引進知名品牌酒店,推進住宿業向連鎖化、網路化、高端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構建以星級酒店為主體、經濟型酒店和特色民宿為支撐的旅遊飯店體系。發展特色非標準化住宿接待業。依託沙、山、河、湖資源,加快龍泉村特色民宿集聚區、硒有田園特色民宿集聚區、大地天香鄉村旅遊綜合體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加快評星定級工作,提升住宿品質,重點支持鼓勵工業主題特色酒店、主題民宿建設。
(六)開發季節性體驗產品
鼓勵沙湖景區、星海湖拓展冬季冰雪民俗旅遊產品,開發冬釣、冬泳、冰雕、滑雪等冬季旅遊產品,推進冬季冰雪運動普及,促進旅遊向冬季延伸。
支持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持續舉辦元宵燈會、冰雪文化節,開展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全民健身跑等秋冬季休閒旅遊活動,將民俗、文化、美食、冰雪等元素有機結合,推動“半年旅遊”向“全年旅遊”轉型。
扶持龍泉村、黃渠橋村、銀河村、硒有田園等鄉村旅遊地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年俗活動,精心打造石嘴山農家年夜飯,舉辦“鬧社火、品暖鍋、喝臘八粥、贈春聯、送福字、玩冰雪、樂採摘、聚篝火”系列年俗活動,使遊客感受到石嘴山年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加快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紅葉林、大地天香玫瑰園、沙湖古鎮田園花海提升改造,依託賀蘭山、星海湖、沙湖大道等區域和旅遊線路,打造紅葉林、海棠林、桃花谷等季節性旅遊打卡點,提升生態觀光“網紅度”。
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加快交通全線聯網
結合包銀高鐵、烏瑪高速與京藏高速連線線等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全域旅遊交通網路。開通高鐵站點等重要交通樞紐與城區、各旅遊景點之間的旅遊直通車,著力建設遊客“快進”交通體系和“慢游”交通網路。
提高通景公路標準,提升景區通達性,推進國省道幹線和通景公路沿線建設兼具觀景、泊車、遊憩功能的公路服務站(點),加快國省道公路服務區向交通、生態、旅遊等複合型服務區發展。合理布局全域旅遊交通集散體系,推進交通樞紐“運游一體化”建設,推動軌道交通對主要旅遊板塊的覆蓋,延伸旅遊專線和城市公交到主要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實現交通換乘無縫對接。
(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推動“廁所革命”覆蓋石嘴山城鄉全域。紮實推進旅遊景區、旅遊線路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遊點、旅遊餐館、旅遊娛樂場所、旅遊街區等區域廁所整體改造。在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客流集中的服務區、客運交通樞紐增設第三衛生間數量。
健全標準規範、指向清晰、內容完整、面向國際化的中英文旅遊交通標識體系。完善旅遊服務中心(點)標準化設施,最佳化空間布局,提升功能品質,提高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加快建設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閒設施,逐步實現綠道慢行交通系統的全域覆蓋。建設與遊客承載量相適應、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學的生態停車場。
(三)推進智慧旅遊發展
推進“網際網路+”“智慧型+”在旅遊業中的廣泛套用,大力推動旅遊科技創新。提升涉旅設施智慧型化水平,推進主要涉旅場所實現免費Wi—Fi、通信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主要旅遊區實現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主要旅遊消費場所實現網路行銷、線上預訂、線上支付,旅遊反饋、投訴、互動等服務實現網路化、移動化。
加強旅遊接待設施以及相關商業機構數據的採集力度,充分共享旅遊、交通、氣象、環境、公安等公共數據資源。完善全域旅遊大數據決策分析中心,實現從監測、預警、分析、決策、評估等環節的全過程、全流程管理。
積極引導企業投資和參與智慧旅遊建設,扶持鄉村旅遊點、民宿等信息化建設,支持網際網路旅遊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培育一批優質旅遊電商和智慧旅遊示範單位。
(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鞏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創建成果,積極開展“文明景區”“禮儀服務之星”“金牌導遊(講解員)”“城市旅遊形象大使”等行業評選活動,紮實舉辦開展文旅行業高層次人才培訓,不斷提升全市旅遊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品質。
加快涉旅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依法建立旅遊“紅黑榜”,實現旅遊市場監管信息共享。建立旅遊投訴統一受理機制,最佳化旅遊投訴處理網路體系,實施《旅遊經營者處理投訴規範》,發揮旅遊糾紛人民調解作用,不斷提高旅遊投訴的結案率、滿意率。
強化旅遊、公安、交通、安監、衛生、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落實旅遊企業(場所)主體責任,制定旅遊行業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辦法,建立旅遊系統安全監管和突發事件處置信息平台,加強旅遊安全教育和宣傳,加大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安全應急處置預案和旅遊救援體系。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支持建設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基地,推進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生態旅遊、休閒康養等融合發展。
大力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研發及其在服務領域的轉化套用,培育發展智慧物流、旅遊民宿、電子商務、智慧商圈、數字文化、網際網路醫療等新興業態,加快產業更新,提升服務功能。
九、實施精準行銷策略
(一)旅遊品牌形象
綜合考慮石嘴山資源稟賦特徵,充分考量旅遊市場行銷宣傳,對石嘴山品牌形象重新謀劃,開展石嘴山文化旅遊形象宣傳logo及口號徵集活動。
(二)精準行銷策略
1.區域行銷重點。
(1)區內市場行銷策略
重點吸引銀川周邊市場。
市場開發策略:加大對銀川及其周邊地區的產品宣傳力度,做到石嘴山文化旅遊廣告進商場、進景區、進車站、進社區;加快推進公交一卡通、銀川市區至大武口區交通一體化等便民服務;加快發展惠農、平羅、大武口鄉村旅遊,打造銀川人的周末休閒首選地;組建旅遊產業聯盟,聯盟內成員互享資源與市場;通過政府部門給予旅行社和酒店賓館獎勵,發放旅遊消費券吸引遊客。
(2)國內市場行銷策略
鞏固周邊近程市場:內蒙古中西部、陝西、山西、甘肅
重點拓展國內重點市場: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區
市場開發策略:積極開拓周邊客源市場,加強與沿黃文化旅遊帶、“一帶一路”沿線寧蒙陝甘毗鄰城市合作,通過舉辦推介會、路演等形式加大石嘴山旅遊品牌宣傳力度,實現遊客互送、客源共享。開拓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中遠程客源地市場,建立與發達地區旅行社聯合促銷及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共享機制。
發揮沙湖旅遊度假區駐外行銷中心作用,依託北京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國內知名品牌節會,宣傳推廣我市文化旅遊特色資源,提升石嘴山文化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發揮全媒體矩陣作用,邀請抖音、快手、攜程、同程等全國有實力的網路公司、直播平台,開展文化旅遊線上直播活動,打造一批石嘴山文化旅遊品牌的網路紅人和自媒體人,擴大宣傳行銷效果。
(3)境外市場行銷策略
港澳台市場、日韓和歐美市場、阿拉伯國家市場、東南亞市場。
市場開發策略:培育專項產品,對重點市場進行突破。利用大數據等方式探尋境外旅遊者需求偏好,重點培育星空旅遊、賀蘭山岩畫觀光、戶外徒步旅遊等深受國際遊客青睞的專項旅遊產品,配合自治區文旅廳有的放矢地拓展境外市場。
2.精準行銷措施。
(1)加強新媒體行銷
整合資源建設文化旅遊新媒體矩陣,深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工業文化以及美食、民俗文化等特色文旅資源,策劃推出以“吃在石嘴山、游在石嘴山、玩在石嘴山、探秘石嘴山、書香石嘴山”為主題的“石嘴山有戲”線上線下系列活動,依託專業化團隊運營推廣,鼓勵自媒體達人創作文藝作品和宣傳視頻,開發爆點小IP,逐步引燃網路爆點,培育一批“網路紅人”和“網紅打卡點”,塑造獨具特色的“石嘴山有戲”文旅行銷品牌。
與攜程、去哪兒、驢媽媽等網站合作,抓住短視頻平台行銷風口,邀請網路紅人“直播帶貨”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品牌,打造網紅旅遊打卡地,迅速提升市場知名度。
(2)鞏固傳統行銷
傳統媒體行銷,在周邊省市、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地區,通過報紙、雜誌、電視台、戶外廣告等手段,密集投放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品牌形象廣告;旅行社行銷,邀請國旅、中青旅等知名的大型旅行社或分支機構到石嘴山考察線路,通過與旅行社密切合作,提升石嘴山文化和旅遊人氣和知名度。完善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宣傳推廣體系,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旅遊宣傳促銷專業化和市場化。
(3)推進聯合行銷
利用與銀川地緣相連的地理區位優勢,與銀川進行聯合行銷推廣,成立旅遊品牌行銷推廣聯盟,創新聯合行銷機制,實施“抱團”行銷,合力推出區域精品旅遊線路,構建一體化的聯合行銷機制。
十、加快全民共享共建
(一)大力培育市場主體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石嘴山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作用,吸引撬動社會資本、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旅遊項目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優質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文化和旅遊資本化運作、企業化運營。鼓勵金融機構出台支持旅遊發展的中長期優惠貸款措施,支持中小微旅遊企業發展,激發市場活力。
(二)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大力推進文明旅遊,加強景區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強化全民參與意識、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處處都是旅遊環境,人人都是旅遊形象”的氛圍。加強旅遊惠民便民服務,推動文化旅遊公共服務主客共享、全民共享。
加強旅遊惠民便民服務,完善公共資源型景區免費開放制度,構建“旅遊一卡通”惠民機制,推動主要涉旅場所配備為特殊群體服務的設施,全面落實特殊群體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讓人民民眾充分共享旅遊業改革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發揮領導小組作用
以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包抓推進組為領導,文化旅遊廣電、發改、工信、財政、住建、商務、交通、市場監管、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局、各縣區政府等部門領導擔任小組成員,理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體制,加強全市旅遊巨觀管理、產業統籌、規劃協調等工作。
(二)完善綜合協調機制
深化領導小組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實現區域整合、行業聯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發揮合力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建立地企合作、軍地合作、社會協同、務實高效的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協作機制,形成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發展的整體合力。
  二、堅持規劃引領
督促各縣區做好各類相關規劃的編制的工作,在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推進多規合一,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規劃體系。
三、加大政策支持
(一)活化發展資金支撐
1.加大財政扶持。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級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統籌地方財政資金,用於龍頭項目招商引資、行銷宣傳、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景區建設及文化旅遊產業新業態發展獎勵等方面。
2.拓寬投融資渠道。從法規、財政、稅收、人力資源、項目審批等多方面的政策不斷最佳化旅遊投資環境,構築文化旅遊戰略合作投融資平台,為文化旅遊企業及金融行業溝通合作提供便捷服務,實現文化旅遊項目與金融資本、企業對接。爭取國家、區市涉旅銀行信貸;推動有潛質的旅遊企業資產證券化;成立旅遊產業投資基金;引入風險投資基金等渠道拓寬石嘴山市文化旅遊資金來源。
3.引進社會資本。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行規則,吸引社會多方面的投資者,尤其是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者參與石嘴山文化旅遊開發和建設。將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小鎮、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等旅遊項目進行評估打包,通過信託憑證,進行信託融資;鼓勵具有公益性的項目採用PPP(公共私營合作制)、BOT(建設-經營-轉讓)、BT(建設-移交)等模式實現投資、建設、運營;引進社會資本組建的文化旅遊投融資公司,為文化旅遊重點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二)強化發展土地保障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將旅遊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統籌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畫適當向旅遊領域傾斜,適度擴大旅遊產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和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鼓勵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的方式建設文化旅遊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開辦旅遊企業。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旅遊經營。在不改變用地主體、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利用舊廠房、倉庫提供符合全域旅遊發展需要的旅遊休閒服務的,可執行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四、加強監督考核
建立文旅安全及綜合監管工作機制,聯合公安、商務、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綜合執法隊伍,加強對文旅市場的監管,保障各方利益;制定文旅行業從業崗位標準,推進文旅市場向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建立文旅誠信管理系統,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文旅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及風險管控體系,督促文旅產業主體加強預案演練,保持與市應急救援專門機構及指揮體系聯繫暢通;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的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並解決相關問題;加大文旅工作考核力度,制定文化和旅遊執行責任體系和考核體系,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納入各級政府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文化旅遊發展順利實施。
五、完善智力支撐
實施重點人才引進工程,建立人才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力引進文旅發展高端人才,與國內外知名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組建石嘴山文化旅遊發展專家智庫;建立完善人才培育體系,與旅遊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開展旅行社從業人員培養、培訓工作,提升文旅職業教育水平,聯合文旅企業推進文旅教育培訓基地建設;設立文化旅遊人才資金,重點扶持文化旅遊創新產業人才並大力挖掘具有石嘴山地方文化代表的文化人、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在內的特色人才,為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強危機管理
在危機來臨時保持不被動,應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及時捕捉即將面臨危機的各種徵兆,從而提前為各類危機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之策建設危機預警系統。組建政府及旅遊企業的危機管理組織,建立起危機預警機制,並明確危機的級別、明確危機處理程式與實施細則。要加大新產品建設與結構升級的步伐,依據人們心理需求的變化,逐步推出度假旅、生態旅、自助旅、自駕游等新型旅遊產品,使旅客能真正游得滿意。現代信息技術可謂日新月異,應當積極嘗試運用網路開展網上查詢與預訂,並積極在內部實施網路化管理,從而提高對於各種突發事件的防範能力與反應速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長效機制,認真做好專項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根據中期評估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與不足,為規劃調整提供依據,推動規劃與實施並重。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現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及過程         
按照《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方案》(石黨辦綜〔2020〕38號)工作安排,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結合市委、市政府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部署,在立足實際、科學謀劃的基礎上,起草了《專項規劃》(徵求意見稿),經充分徵求、合理吸納市直相關單位、各縣區以及文旅行業專家、國內知名文旅企業意見建議進行了修改完善。2022年4月,經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專項規劃)包括規劃總論、發展基礎、發展定位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規劃總論。
主要闡述了專項規劃的背景分析、指導思想、指導原則,以及編制規劃依據的國家、自治區等重要政策檔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是石嘴山市實現轉型追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的重要時期,《專項規劃》是指導“十四五”期間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指導性檔案,是全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二部分是發展基礎。
主要就我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當前制約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以及“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與機遇。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市具有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充足、區位交通優越等優勢條件,具有政策保障有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機遇。
第三部分是發展定位目標。
按照系統謀劃、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明確了文化旅遊產業定位和目標,將我市打造成為寧夏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目的地及西部特色鮮明的工業旅遊目的地城市,在全區率先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到2025年,石嘴山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國內旅遊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年均增速20%以上,使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務。
主要包括10個方面,43項重點任務。
1.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有5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水平。二是積極打造文藝精品工程。三是不斷提升網路管理水平。四是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五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2.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有4項重點任務:一是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二是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三是統籌規劃文化產業布局。四是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
3.推進旅遊全域化發展。有4項重點任務:一是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二是推進國家A級旅遊景區建設。三是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爭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是推進星海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4.推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有3項重點任務:一是培育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旅遊集聚區一個旅遊發展核。二是打造黃河和賀蘭山兩條文化旅遊帶。三是構建大武口生態與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區、惠農黃河與礦山文化旅遊功能區和平羅生態與農業文化旅遊功能區三大旅遊功能區。
5.健全旅遊產品體系。有3項重點任務:一是發展工業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三大戰略旅遊產品。二是發展鄉村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影視旅遊四大專項旅遊產品。三是打造跨區域精品游線、市內精品游線、工業觀光體驗游線、特色主題游線等四大線路產品。
6.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有9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旅遊與工業融合發展。二是推動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三是推進旅遊與生態融合發展。四是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五是探索旅遊與體育融合發展。六是推進旅遊和商業融合發展。七是推進旅遊和康養融合發展。八是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九是推進旅遊和科技融合發展。
7.提升全業發展水平。有6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文旅品牌競爭力。二是培育旅遊創新業態。三是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四是豐富特色旅遊商品。五是培育旅遊品牌住宿。六是開發季節性體驗產品。
8.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有5項主要任務:一加快交通全線聯網。二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三是推進智慧旅遊發展。四是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五是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公益性基礎性供給。
9.實施精準行銷策略。有2項重點任務:一是打造旅遊品牌形象。二是開展精準行銷策略。
10.加快全民共享共建。有2項重點任務:一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二是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堅持規劃引領。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四是加強監督考核。五是完善智力支撐。六是加強危機管理。
三、規劃指導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共享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眾滿意為目標,增強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大資金投入,豐富旅遊內涵,提高服務品質。強化旅遊富民功能,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共建共享,使發展成果惠及於民,譜寫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堅持改革推動,創新發展。
以促進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形成和完善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和產業體系,從理念上、產品上、業態上、品牌上、服務上推進旅遊產業提質增效,形成文化和旅遊發展新動能。
3.堅持全面統籌,協調發展。
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文化和旅遊發展的領導,統籌部署、統一規劃、整合資源、協調聯動,形成發展合力化、產業要素鏈條化、產品業態優質化,構建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4.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方針,在嚴守生態底線的前提下,推動文化和旅遊資源科學保護,有序開發、永續利用,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提升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5.堅持拓展空間,開放發展。
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堅持用大戰略、大思路、大舉措發展文化和旅遊,提升國際化、智慧化、市場化水平,推動文化和旅遊從封閉的自循環發展向開放的多產業融合發展轉變,釋放文化旅遊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開創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四、規劃主要依據
1《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
3《“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4《“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5《“十四五”藝術創作規劃》;
6《“十四五”文化和旅遊市場發展規劃》;
7《“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8《“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規劃》;
9《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
10《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畫的指導意見》(文旅市場發〔2019〕12號);
11《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12《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農外發〔2021〕1號);
13《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的決定》;
14《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
15《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6《寧夏“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1—2025)》;
17《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規劃》;
18《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19《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全域旅遊發展的意見》;
20《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20—2025)》;
21《中共石嘴山市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第二章  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概況
(一)主要成就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市目前有公共文化館4個、圖書館4個、博物館(展示館)9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館35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16個,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覆蓋率、達標率均為100%。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實現全覆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廣場文化藝術節”“百姓春晚”“全民閱讀季 書香石嘴山”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2.產業實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旅遊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16家、星級飯店27家、鄉村旅遊示範點37家、旅行社66家。截至“十三五”期末實現接待遊客總量1689.6萬人次,比十二五期間增長39.14%,累計旅遊綜合收入約105.91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增長61.04%。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的數據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旅遊業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發展態勢,旅遊產業地位呈穩步提升特徵,在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作用日益凸顯。
3.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通過整合旅遊資源,編制《大沙湖旅遊區建設規劃》《工業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石嘴山市精品景區提升規劃》。針對發展用地存在問題積極與農墾、軍區探索解決方式,與寧夏農墾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定,墾地合作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初步形成了以大沙湖旅遊區、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集聚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及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引領,石炭井、大武口洗煤廠等工業遺存合理開發利用為依託的文化旅遊發展格局。
4.旅遊品牌形象初顯。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持續推進文化和旅遊重點項目建設,依託豐富的工業遺產,推動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建設,大武口洗煤廠工業遺址公園完成建設初顯成效;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紅葉林景觀成為“網紅打卡點”;硒有田園、銀河灣、石嘴子公園等項目取得長足進展,“神奇寧夏川,活力石嘴山”的旅遊品牌形象初顯。
5.產業融合逐步深化。
“十三五”期間,深挖文化旅遊資源,積極拓展“文化旅遊+”,“+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模式。以“文化旅遊+農業”、“文化旅遊+鄉村”模式推動龍泉村、銀河村、馬家灣村及黃渠橋村創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通過鐵人三項、賀蘭山大峽谷汽車越野拉力賽等高規格體育品牌賽事吸引遊客,促進“旅遊+體育”融合;實施“旅遊+工業”,推進洗煤廠、石炭井等工業遺址開發項目;深入挖掘地方非物質文化,打造泥哇嗚國家級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陶瑞珍葫蘆文化園,開展文藝創作,為《賀蘭英雄》《綠皮小火車》《我的父親焦裕祿》等影片提供取景地,推動“旅遊+文化”融合發展。
6.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十三五”期間,石嘴山市不斷完善文旅營商環境,通過政策紅利激發市場活力,出台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獎勵辦法(試行)》鼓勵旅行社通過組團、包機、開設旅遊專列等多種形式吸引客源,自2017年底獎勵辦法實施以來共接待組團遊客近10萬人次,兌現獎補資金1000餘萬元。在國內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通過扶持政策對23家文旅企業累計減免、補貼、暫退資金120餘萬元,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助力文旅企業復工復產,實現文旅行業振興。
(二)存在問題
1.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平衡。
石嘴山市是典型的因煤而興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以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為契機,大力發展旅遊業。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顯,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強勁,石嘴山市現有文化產業的發展面臨著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等諸多挑戰,文化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尤為迫切。
2.經濟的轉型要求和薄弱的旅遊產業基礎不平衡。
當前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建設多屬基礎設施完善階段,住宿、餐飲設施多為中低檔次,且特色不突出;購物、娛樂方面相對缺乏,未形成規模;景區道路、應急救援、遊客信息服務以及外部大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健全;現有文化旅遊項目吸引投資和項目盈利能力不足,經濟效益尚未完全釋放。
3.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和短缺的文化旅遊產品不平衡。
目前,石嘴山市擁有豐富的工業發展歷史,能夠完整映射出寧夏工業發展的時代脈絡,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產資源,但工業與其他相關領域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融合動力機制不足、形式單一,深度不夠,新業態產品數量有限、規模偏小,缺乏核心吸引力,市場輻射力不足。
4.產業統籌發展的需要和割裂的資源產權不平衡。
目前,石嘴山市原有的工業功能正逐漸向旅遊及城市休閒功能轉換。但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轄區內硒有田園、大武口洗煤廠、石炭井礦區等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資源權屬複雜,多為國能寧煤集團所屬,整合利用難度較大,影響文化和旅遊可持續開發。
5.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的要求和有限的高等級景區不平衡。
石嘴山市旅遊資源豐富,多數旅遊景區景點規模較小且分布較散,資源整合尚未完成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沙湖景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及北武當生態旅遊區龍頭帶動效應尚未形成。
6.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低端的旅遊創新業態不平衡。
石嘴山市文化旅遊除沙湖發展相對完善外,其餘景區多數仍處於觀光遊覽的“門票經濟”階段,休閒度假、康體養生、養老避暑、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研學旅行等休閒產品及文化旅遊產品創新發展不足,旅遊產品豐富度、體驗性不強。
7.全季客源市場需求和季節性的旅遊供給不平衡。
由於石嘴山自然氣候條件限制,旅遊產品單一,冬季旅遊產品缺失以及國家節假日時間分布等原因,石嘴山市旅遊接待主要集中在春夏兩季,而秋季和冬季產旅遊產品供給不足,旅遊產品季節性明顯。
二、“十四五”發展優勢與機遇
(一)優勢
1.文化旅遊資源豐富。
石嘴山東有九曲黃河,西有萬仞賀蘭山。轄區內擁有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沙湖,星海湖沙水相依、群島環繞;賀蘭山岩畫、明長城遺址、古生物化石、北武當廟、玉皇閣、鐘鼓樓、田州古塔等構築了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岩畫文化、工業文化、古生物化石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在石嘴山得以交融發展;石炭井工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大體量工業遺址體現石嘴山“塞上煤城”的時代印記。豐富的旅遊資源為石嘴山市文化和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2.市場需求充足。
當前,受國際形勢及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影響,旅遊市場已逐步由國際國內雙循環向國內大循環轉移,通過發展格局重組,豐富產品類型,完善產品體系,增強安全係數,改善運行機制,旅遊市場需求充足。在出境游受限的情況下,境內游成為市民首選,省內游成為旅遊消費的“主戰場”,特別是短途周邊游成為了周末消費新方式,旅遊內需市場的增長是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期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力。
3.區位交通優勢。
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包蘭電氣化鐵路、石(嘴山)中(寧)高速公路、銀(川)石(嘴山)高速、京藏高速、109國道、110國道、244國道縱貫南北,包銀高鐵已開工建設。便利的交通和區位條件為石嘴山旅遊市場開拓、吸引客源、塑造精品旅遊路線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機遇
1.政策保障有力。
國家層面、自治區層面及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產業發展。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指出,“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治理,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實施意見》《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印發,對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全面部署;通過簽訂《銀川都市圈文化旅遊協同發展“三市一基地”合作協定》,先後制定《發展石嘴山市全域旅遊的意見》;編制《石嘴山市工業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發展規劃》等規劃,為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是中央在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大背景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可以有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旅遊需求的適配性,打通旅遊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石嘴山旅遊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旅遊市場成為客源供給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動態平衡。
3.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石嘴山市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以生態農業為基,充分利用石嘴山市生態環境優勢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不斷拓展農業休閒文化旅遊發展空間,為實現石嘴山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建設先行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寧夏的時代重任,是切實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歷史責任,促進黃河流域協同治理的客觀要求,是提升寧夏發展質量效益的必然選擇。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政治責任所在、全國大局所系、黃河流域所需、寧夏發展所向。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引黃灌區末梢,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水旱碼頭所在地,隨著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戰略部署的推進,生態環境的改善為石嘴山市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5.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2008年3月,石嘴山市被國家發改委列入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試點之一,在國家、自治區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整治、產業轉型等多方面進行整改,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鄉村振興等方面促進產業升級、打造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城市。發展文旅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必然要求。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為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第三章  發展定位  目標與戰略
    一、發展定位
(一)總體定位
按照系統謀劃、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2022年主要打造大武口區文化旅遊產業,2023—2025年主要打造平羅縣和惠農區文化旅遊產業。不斷提高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份額,提升其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增強在石嘴山市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社會治理得到新提升過程中的促進作用,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把石嘴山建設成為魅力獨具、環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務完善、產業體系健全、產品和業態豐富、旅遊企業充滿活力的寧夏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目的地,西部特色鮮明的工業旅遊目的地城市。
(二)產業定位
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與農業、體育、林業、水利、地質、教育、商貿、氣象、科技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的旅遊消費熱點,提高對經濟發展的綜合貢獻率,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力量。加快培育發展文化旅遊經濟新業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融合化發展,讓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推動石嘴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力量。
二、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1.產業綜合競爭實力區內爭先。
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產值在“十四五”時期得到大幅提升,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提高,旅遊就業人數穩步增加,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城市旅遊形象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等方面更加突出,旅遊產業規模和產業發展質量明顯提高,城市旅遊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
2.重點領域發展質量西北上游。
“十四五”期間,通過大規模、大投資的項目建設,深入挖掘石嘴山文化和旅遊資源吸引力,打造一批在西部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生態工業文化精品旅遊項目。
—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主體,整合歸德溝、韭菜溝等賀蘭山優質旅遊資源,積極培育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積極推動大沙湖旅遊區建設,在鞏固沙湖自治區旅遊休閒度假區的基礎上,全力推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積極推動星海湖與華夏奇石山生態旅遊區聯合打造省級旅遊度假區。
—鞏固平羅縣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成果,推進大武口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爭創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
—高標準打造工業旅遊目的地體系,即推進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等工業旅遊板塊建設,全力建設特色的工業旅遊目的地。
(二)產業目標
到2025年,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全面構建石嘴山市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公共文化服務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在每2年一次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覆核中取得較好成績。
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兩大產業,培育文化演藝、文化娛樂、數字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與各相關產的融合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文化和旅遊業市場日益完善。石嘴山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0億元,增速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年均增長20%以上;國內旅遊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旅遊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增強。到2025年,A級旅遊景區數量突破20家,星級飯店突破30家,鄉村旅遊示範點突破50家,新創建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培育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培育國家級5A級景區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發展至8個,積極推進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建設,使文化和旅遊產業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三、發展戰略
(一)空間的全域化戰略
緊緊圍繞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目標,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全域統籌規劃、全域資源整合,準確把握全域旅遊發展的戰略布局和關鍵節點。堅持規劃引領,站在石嘴山市全域旅遊一體化發展的高度,構建全產業鏈大旅遊發展格局。
(二)產業的融合化戰略
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的產業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交流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集中文化和旅遊優勢資源,形成產業聯動發展體系,推動石嘴山市文化旅遊與各產業的全面融合發展,促進共享、提升價值的綜合帶動功能。
(三)產品的品牌化戰略
積極促進旅遊產品的轉型升級,加快由單一觀光型產品向生態工業、休閒度假、文化創意、康體養生、體育運動、研學旅行等專項和新興旅遊產品相結合的複合型產品結構轉型速度,打造獨具特色的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優勢。
(四)行銷的精準化戰略
開拓思路,探索出適合自身特色的精準行銷策略並套用於全域旅遊的行銷實踐,加大客源地旅遊需求調研力度,推出更多符合遊客需求的優質文化旅遊產品。提升遊客接待量和遊客重遊率,提高石嘴山市旅遊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增強競爭力。加大對外旅遊宣傳推廣力度,提升旅遊便利化程度及旅遊接待服務水平,精準鎖定目標顧客對市場進行深度細分。
(五)技術的智慧化戰略
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5G等創新科技,以推進石嘴山市文化旅遊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實施石嘴山市信息化工程為抓手,提升旅遊信息化建設水平,加快實現石嘴山智慧旅遊水平的高質量提升。
(六)服務的標準化戰略
通過實施服務標準化戰略,為運用標準化的原則和方法開展對服務對象的有效服務,以達到服務質量目標化、服務方法規範化、服務過程程式化,從而獲得優質服務的過程。地區經濟提質增效,實現標準化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雙贏格局。優質服務意味著經濟效益的提高,也意味著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大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水平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管理辦法》《石嘴山市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實施方案》,在更加突出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性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上下功夫,通過以服務效能為導向,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能力,切實增強廣大民眾的文化獲得感。通過查漏補缺,整改完善,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最佳化運行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促進文化與相關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具有石嘴山特色和示範價值的做法和經驗。圍繞創新發展成果總結、服務體系績效和過程管理評價等考評任務,進一步健全硬體基礎,完善配套工作機制,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典型經驗。
(二)積極打造文藝精品
圍繞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工業文化等主題,抓好精品力作創作,開展主題文藝活動。組織各文藝志願服務隊和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入開展“到人民中去”“我們的節日”“書畫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我為鄉親送戲來”“夕陽紅”等主題文化惠民活動,編排“石嘴山有戲”系列精品劇目,每年推出一批精品劇目,積極申報國家、自治區、市文藝扶持項目,打造“城市文學”和“工礦文藝”新高地,講好石嘴山故事。
(三)不斷提升網路管理水平
著力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積極開展網上理論傳播、網上輿論引導、網上文化發展及網上信息服務。加強黨政機關網站、微視頻、微信、微博、客戶端精細化建設、規範化管理,提升黨政網路平台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權威性。推進新媒體培育工程,培育壯大新媒體力量。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網路媒體。著力提升管網治網水平,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加強網際網路治理體系建設。完善網信、工信、公安、文化、市場監管、金融等涉網管理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提高網際網路綜合管理水平。健全部門協調、屬地監管、企業履責、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網路信息治理格局。完善網上生態日常巡查、協調處置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專項行動整治力度,加強網路媒體監管,完善地方網媒監管平台功能,強化對全市政務新媒體、商務新媒體和個人自媒體的日常監管。加強對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政治理論、業務能力的綜合培訓,提升新媒體從業人員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抓好“書香城市”建設,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十四五”期間,全市每年新增“城市書房”3—4家,對10家基層社區(農家)書屋進行提檔升級。開展“全民閱讀”系列推廣活動,提升公共文化場館服務水平和服務半徑。
推進與黨群、教育等部門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學校、公園、小區等配套文體設施,打通“最後一公里”,全面提升各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運營水平。推動各級文化場館設施提檔升級,開展科技賦能特色場館的建設試點,打造區域文化場館IP,重塑公共文化空間,開闢文化服務的新路徑與新體驗。建設針對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場館,為特殊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五)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1.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確保文物安全。深入開展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計畫,實施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進文物平安工程,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築牢文物安全防範底線。開展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違法建設專項整治工作,確保文物本體及周邊歷史環境風貌安全。
2.搶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機遇,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按照全區總體規劃,圍繞遺址保護、文旅融合及數字展示等方面做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項目建設。一是做好管控保護區長城的保護修繕工作,組織實施明長城紅果子(二期)搶險加固、大武口龍泉村烽火台、惠農區落石灘烽火台保護修繕項目,不斷提升管控保護區長城段落的保護水平。二是按照“一園(大武口區核心展示園)三帶(紅果子段、簡泉村—西域王泉小鎮、明水湖—興民村—龍泉村集中展示帶)四點(王泉溝2號敵台、鎮遠關、龍泉村2號烽火台、韭菜溝烽火台特色展示點)”的總體規劃,積極與自治區文物局對接,重點抓好大武口西線旅遊複合廊道及西長城王泉溝段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長城沿線兩側實施環境整治和景觀提升,建設風景道、慢遊行道、遊客驛站、休閒空間、生態停車場等設施,結合龍泉村、北武當廟、大武口洗煤廠工業遺產、硒有田園等沿線旅遊資源,打造當地節事盛會和系列賽事,促進長城文化、三線建設與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三是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修繕項目,組織實施省嵬城遺址保護修繕及田州塔防雷等文物保護項目,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傳承水平。
3.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全面摸清我市黃河流域文物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文獻等重要文化遺產底數。完善重要文物和文化資源修繕保護措施。建立黃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村以及黃河沿線傳統村落和古堤防、古灌區、古渡口等水文化遺產和農耕文化遺產的修繕保護。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銀河灣濕地郊野公園、石嘴子公園、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建設,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生態工業文化旅遊資源融合重組,支持黃河文化藝術作品創作,講好“黃河故事”,弘揚“黃河文化”。
4.逐步推進文物價值傳播,講好石嘴山故事。繼續做好“文化遺產知識進課堂、進社區、進企業”系列宣傳活動,用喜聞樂見、易看易懂易記的形式,將文物保護常識帶進校園、社區和企業;組織廣大民眾走近長城等文物古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近距離接觸文化遺產,親身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深入挖掘、傳播石嘴山境內各類文物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講好石嘴山故事。
二、培育壯大文化產業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確保導向正確和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
實施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加大數字文化科技創新投入,加強數字文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面向行業通用需求的數據中心、雲平台建設。運用數位技術對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數位化改造和提升,促進優秀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文化載體數位化運行管理水平。鼓勵網際網路平台開發文化服務功能,拓展新興數字文化資源傳播渠道。推進傳統文化場館、景區景點、特色文化小鎮及街區開發數位化展覽展示項目。
(二)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強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推出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提升專業化水平,開發具有石嘴山特色、主客共享的小劇場文化娛樂消費產品。引導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強細分市場產品創新、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鼓勵大企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通過共享資源、開放平台、產業協作等方式,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中小微文化企業協同發展。
依託龍頭文化企業、高校和文化產業園區等資源,建設一批文化企業孵化器,吸引高校師生、文化名人、業內專家以及其他創業者入駐創業,為初創文化企業和文化創意項目提供設施齊全的辦公空間以及全方位配套服務。整合各類創業載體、孵化器、加速器、共享空間等創業資源,完善創意孵化功能,加強政策諮詢、創業指導、宣傳推廣、投融資、信息技術服務等平台建設,為入孵企業提供創業支持,助力市場主體快速成長。引導龍頭企業利用其產業資源,孵化相關文化企業,打造產業集群。
(三)統籌規劃文化產業布局
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功能區發展,建設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推動產業資源和配套服務設施向重點區域傾斜,提升文化產業功能區服務水平,最佳化布局文化產業功能區、產業園區、特色街區、文創空間,實現集聚發展、錯位發展。充分利用舊礦區、舊廠房、舊辦公樓、舊倉庫等生產生活舊址轉型興辦文化產業園,鼓勵打造眾創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創意設計空間;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孵化基地,促進科技型、創新型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等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園區等的規範管理,突出文化內涵和主導業態,實現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和創新發展。
(四)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
推進高品質文化和旅遊業態的引入布局,加快建設一批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高質量完成大沙湖旅遊區生態保護與文化提升,完善各文化街區、小鎮的公共配套設施設備。加大文化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依託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等資源,推動更多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加快推進旅遊演藝、文化遺產旅遊、主題公園、特色民宿等文旅融合業態提質升級,不斷拓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業態。辦好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和文化旅遊演藝活動,推動傳統技藝、表演藝術、文創產品等文化資源融入旅遊景區,轉化為旅遊產品。藉助科技與設計創新平台,大力開發石嘴山原創、融入石嘴山標誌性文化元素的旅遊工藝品、紀念品,打造高品質文化旅遊購物品牌。
三、推進旅遊全域化發展
(一)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1依據《石嘴山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以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為抓手,打造核心旅遊吸引物、完善全域旅遊發展機制,補齊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動旅遊布局由“散點式、景區型旅遊”向“全域式、全景型旅遊”轉變。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域旅遊的聯動體制機制,形成規劃布局科學、產品供給豐富、公共服務完善、市場秩序良好、綜合環境優美的全域旅遊目的地體系。
2以平羅縣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為契機,實施“全域旅遊”再起航工程。通過實施重大項目推進、基礎設施提升、產業要素完善、文旅深度融合、鄉村文化振興和旅遊業態創新等措施,建成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產品結構更加最佳化、旅遊業態更加豐富、旅遊服務設施更加完善的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平羅樣板”。
3大武口區以“十四五”期間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核心任務。把全域化推進、多業態融合作為文化和旅遊業發展的方向,通過最佳化全域旅遊發展環境、豐富城鄉旅遊業態、增加A級景區數量、打造鄉村文化旅遊產業集群、提高核心吸引物品質、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完善基礎和配套設施等路徑,逐步實現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總結基於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全域旅遊發展模式。
4惠農區力爭早日達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要求。嚴格按照《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導則》和文旅部資源開發司頒布的《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工作手冊》要求,從機制體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秩序與安全、資源與環境、品牌影響和創新示範等八個方面補齊短板,力爭早日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二)推進國家A級旅遊景區建設
1積極培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為創建主體,整合韭菜溝、歸德溝、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等優質旅遊資源,施行“捆綁聯創”模式,推動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在用地指標、生態紅線、融資信貸、資源配置和產業導向等方面進行全力支持和傾斜,市財政統籌安排資金用於保障和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實施硬體設施提升、景觀風貌改造、文化產品打造、特色商品研發、形象和宣傳口號策劃、旅遊驛站建設等工程,並從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郵電、旅遊購物、綜合管理、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升服務質量與環境質量。
2大力推動國家3A級以上旅遊景區創建。推動龍泉村、石嘴子公園、大地天香旅遊景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加快星海湖、硒有田園、銀河灣、拉巴湖沙漠旅遊景區等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步伐。
(三)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積極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編制高質量的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通過游湖、玩沙、戲水、觀荷、品葦、賞魚、望山七大特色體驗內容,構建自然觀光、休閒運動、生態休閒度假、文化體驗、研學教育、特色美食和購物七大主題度假產品體系;打好“大漠星空”牌,用好沙漠和星空兩類資源優勢,加快沙湖觀星營地建設;積極引進高標準、高品質的度假酒店,提升旅遊住宿接待設施數量,打造主題特色型、中檔舒適性、低碳環保型和家庭經濟型等類型多樣的住宿設施體系,提升會議接待能力。開發和創作度假演藝活動,委託專業運營機構管理和運營,豐富度假項目,增強主客共享的互動體驗模式。
實施沙湖大道景觀提升工程,深入挖掘石嘴山工業風骨、賀蘭風情、黃河風貌、塞外風景、生態文化、非遺文化等獨特的城市氣質,實施地標性景觀、節點性設施、文旅形象提升等建設,打造一條集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要素服務、工業文化更新、綜合交通集散、居游共享於一體的城市風景大道,實現沙湖板塊帶動星海湖、賀蘭山板塊聯動發展,通過打造機場“旅遊走廊”,高鐵聯動快速集散、道路交通網線覆蓋,構建便捷舒適的旅遊交通服務體系,帶動沙湖遊客向城市區引流。
通過建設複合型特色化公路服務區、姚汝路沙湖段改道、設定旅遊服務驛站、綜合整治環境,提升區域景觀旅遊化、景觀風貌特色化、鄉村景觀旅遊化,增加公共休閒空間供給,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度假配套設施以及信息化和防災避險設施建設等路徑,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務。提升旅遊與度假服務品質,完善運營管理和環境管理機制,將沙湖省級旅遊度假區著力打造成集觀光、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四)推進星海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加快推進星海湖、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共創省級旅遊度假區。以環星海湖開發為核心,融主題娛樂、生態休閒、生態科教、康養旅居、度假別墅於一體,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生態、文化、科技為支撐,有計畫地重點建設星海湖南域自駕車營地、帆板基地、露天沙灘浴場等特色文化旅遊休閒度假項目。策劃舉辦水上運動和音樂節、觀星節,環湖腳踏車賽、馬拉松賽、鐵人三項賽、攝影大賽等系列特色休閒文旅活動,打造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房車營地郊野樂園。引進國際品牌度假酒店,並豐富主題酒店、綠色酒店、家庭酒店、特色民宿等住宿接待設施比例。
積極實施“引客入石”策略,提高過夜遊客量,打造運動健身、文化體驗、旅遊演藝、溫泉療養和休閒娛樂相結合的特色鮮明的度假產品,滿足不同層次的客源市場需求;完善遊客集散中心和度假區之間的交通系統。進一步提升餐飲服務、住宿接待能力,推進度假配套設施建設、度假區信息化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度假服務品質和管理水平,將星海湖度假區建成承接沙湖精品旅遊線路目的地和最佳的生態休閒度假區。
四、推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
統籌考慮石嘴山地理特徵、資源稟賦、產業分布、未來發展等綜合因素,遵循“特色突出、空間聯動、功能互補、全域旅遊”的發展原則,構建“一核兩帶三區”的空間格局。
(一)培育一個旅遊發展核
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核即以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旅遊集聚區,按照賀蘭山東麓生態休閒觀光廊道、4A級景區輻射帶動區,配套拓展生活性服務平台,對其功能定位為旅遊接待中心、旅遊產業集聚區、工業旅遊體驗區。利用獨特的工業遺產集聚區和寧夏“工業搖籃”優勢,發揮石嘴山市作為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鐵等多個“第一”的誕生地,加快推進工業旅遊項目引爆市場,持續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和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基礎設施提升,強化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吸引力,對步行街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建設石嘴山生活性綜合服務平台,完善主城區旅遊接待功能,發展住宿業、餐飲業、休閒業、娛樂業、演藝業等旅遊接待業態;擴大接待設施規模,提升旅遊接待能力,提高接待服務質量,豐富非標準化住宿服務類型與數量;打造特色休閒街區,形成旅遊產業集聚效應,打造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發展核。依託石嘴山工業城市基礎,合理開發“三線建設”工業遺址遺蹟,統籌縣區產業發展布局,圍繞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綠皮小火車、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兩點一線”工業旅遊發展框架,做好項目謀劃儲備和建設,打造工業旅遊精品旅遊線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工業旅遊產品體系,打造石嘴山市工業旅遊發展模式。
(二)打造兩條文化旅遊帶
1.黃河文化旅遊帶。
以石嘴山境內的黃河流域文化和旅遊資源為依託,重點抓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段)建設,向北延伸到烏海湖,向南延伸到銀川軍博園,貫穿沿線文化和旅遊資源點,推動黃河景觀、黃河生態、黃河文化與文化和旅遊資源融合重組,培育壯大文化旅遊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以生態觀光、文化體驗、鄉村旅遊為功能定位,串聯黃河沿岸區域內沿途的田州古塔、黃河文化旅遊生態廊道、河東地區沙漠生態旅遊度假區、廟廟湖生態旅遊區、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銀河灣濕地公園、石嘴子公園等旅遊資源,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豐富黃河文化體驗業態,形成貫穿石嘴山南北的旅遊發展大動脈。
2.賀蘭山文化旅遊帶。
充分挖掘賀蘭山文化旅遊資源,重點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段)建設,向西延伸到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向南延伸到鎮北堡影視城,實施賀蘭山岩畫、明長城等文化遺產保護,探索開發韭菜溝軍事文化體驗園,提升長城沿線鄉村旅遊示範區建設,開闢賀蘭山文化生態地質游線,形成寧夏生態文化旅遊的新高地。
以生態旅遊、葡萄酒旅遊、研學科普、戶外徒步為其功能定位,重點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擴大龍泉村鄉村旅遊的市場影響力,作出鄉村旅遊精品品牌。依託賀東莊園等葡萄酒文化旅遊資源,打造品質上乘、主題突出、精緻新穎的葡萄酒文化旅遊產品,加強和銀川等地的聯繫,共同推出“賀蘭山葡萄酒文化之旅”。
開展賀蘭山生態文化體驗游,依託賀蘭山地質基地,做好生態文化挖掘、整理、開發、展示、體驗工作,積極企業文化研學、生態科普研學、地質研學等旅遊活動,展示賀蘭山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持續開展石嘴山徒步穿越賀蘭山活動,培育成為石嘴山的一張賽事活動名片。將賀蘭山文化旅遊帶打造成葡萄酒文化旅遊、文化體驗旅遊、戶外探險旅遊等專項旅遊產業發展的體驗帶、示範帶和輻射帶。
(三)構建三大旅遊功能區
1.大武口生態與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區。其功能定位是工業體驗、生態觀光、山地休閒、城市休閒。全力推進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和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項目建設,創新工業娛樂體驗新業態,將其作為能夠改變未來石嘴山市旅遊產業發展格局的核心項目,培育成為知名的工業旅遊品牌。持續推動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賀東葡萄酒小鎮、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賀翔航空小鎮、龍泉村等項目提檔升級。提升大武口城區接待能力,擴大接待規模,豐富現有接待設施的品類,完善配套設施與服務,發展夜間旅遊項目,美化城市環境,打造高質量城市旅遊產品。
2.惠農黃河與礦山文化旅遊功能區。其主要功能為工業旅遊、鄉村休閒、文化觀光、美食體驗。大力促進黃河紅柳灣濕地、七彩園、石嘴子公園等大眾休閒產品提質升級,注入豐富的文化旅遊體驗功能。依託石嘴子渡口資源,利用多種方式全面展示黃河渡口文化,將其打造成為集休閒、觀光、體驗、科普為一體的公共旅遊空間。依託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深入挖掘展示工業記憶,宣傳寧夏工業發祥地的工業品牌,與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和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形成工業旅遊錯位發展。提升長城雄關、賀蘭山岩畫等旅遊資源品質。推動銀河灣、大地天香等鄉村旅遊項目,使其成為拉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3.平羅生態與農業文化旅遊功能區。以生態旅遊、鄉村休閒、山地休閒、水上休閒、美食體驗功能為主。以發展沙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為契機,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現代農業、生態修復和全域旅遊為重點,高位統籌、科學謀劃、強力推進,加快打造黃河金岸現代農業紐帶、賀蘭山東麓產業紐帶,主動融入銀川都市圈建設。以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為引領,以“景區內嚴格保護、景區外品質體驗、輻射帶/區產業繁榮”為發展戰略,帶動平羅縣全域旅遊發展提質升級。大力發展鄉村休閒產業,推動旅遊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五、健全旅遊產品體系
(一)三大戰略旅遊產品
1.最佳化升級工業旅遊產品。
優先發展大武口洗煤廠工業旅遊區。對工業生產、工藝流程、建築景觀、科技成果、工業遺產等內容進行充分展示。利用大武口洗煤廠遺址進行功能化改造,植入文創、影視、休閒、體驗、餐飲、娛樂、文化、時尚等多種功能,打造中國西部版“魯爾區”。
全力推進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建設,打造“寧夏工業記憶”小鎮,構建“一軸、三心、五區”的發展格局,未來將其培育成為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新的增長極。
落實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煤城記憶”文化長廊工程,採用燈光亮化、景觀雕塑、建築小品等方式,配合特色商業業態,嫁接影視、音樂、文創、時尚、餐飲、營地等消費功能,全景沉浸式展示石嘴山“塞上煤城”的歷史沿革與工業文化。
科學規劃最佳化惠農礦山公園,在保護礦業遺蹟、地下採空區、典型地質遺蹟等工業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完善科普考察、主題研學等專項旅遊產品設施與服務,開發礦山觀光、科普研學工業產品。
2.創新發展文化旅遊產品。
深入挖掘工業遺產、賀蘭山、黃河等核心旅遊資源的深刻內涵,釐清文化脈絡,大力培育石嘴山旅遊大IP。引進專業旅遊團隊與精品旅遊景區合作,挖掘明長城、壽佛寺、玉皇閣、田州古塔、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舊址等文物遺蹟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景觀、體驗、展示、商業、培訓、交流、宣傳、教育等多方式傳承優秀地方文化,促成特色文化與優勢產業碰撞而成的“跨界”時尚潮流。
推動景區開發特色演藝、文創展示、文化體驗、實景演出等旅遊產品,推行“景區+劇場”“景區+演藝”等模式,集中力量排演反映石嘴山歷史文化、體現石嘴山精神的歌舞實景演出劇目,講好石嘴山故事,增強景區吸引力。
活化傳承非遺文化。以葫蘆燙畫、剪紙等非遺項目為重點,以傳承人培養為核心,放大泥哇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的帶動作用。依託陶瑞珍葫蘆文化園、稻藝產業園,匯集葫蘆烙刻畫、刺繡、編結等非遺項目進行集中展示體驗。有效推進師徒傳承、群體傳承等多種形式的生產性傳承活動,推進非遺進景區、非遺進課堂、進旅遊購物店等文化工程,給予必要的市場指引培育與賦能,建立科學規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利用石炭井散文詩創作基地的品牌影響力,打造以“詩意旅居”為主題的文化養生旅遊產品,以旅居度假為模式,加入詩歌創作、郊遊採風、非遺製作、文化研學等文化體驗環節。
3.深度發展生態旅遊產品。
重點發展黃河生態旅遊產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發展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探險、生態科普等生態旅遊產品,與國家、自治區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相銜接,加快石嘴子公園、銀河灣濕地郊野公園、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建設,開發引黃古灌區、沿黃美麗鄉村、黃河濕地度假村、珍稀灰鶴保護區等項目,建設集生態涵養、康養休閒、特色體驗於一體的黃河旅遊休閒度假區,打造百公里黃河生態保護文化旅遊帶。
大力發展賀蘭山生態旅遊產品。完善賀東葡萄酒小鎮綠色建設,豐富休閒業態,打造生態旅遊明星項目;設計生態戶外體驗線路,開展穿越、徒步、定向、露營等戶外活動;發展生態科普產品,打造賀蘭山生態科普營地。
全方位開發生態科普旅遊產品。依託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工程,將石炭井打造成為功能齊全的工業旅遊基地;深入挖掘、展示、弘揚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將廢渣堆積的廢棄礦坑改造為精品景區的生態故事。
(二)四大專項旅遊產品
1.助推鄉村旅遊產品提升。
做大做強龍泉村、黃渠橋村、馬家灣村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鄉村旅遊重點項目。調動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遊積極性,培育和引進專業化公司,推動鄉村旅遊適度規模化經營,提升鄉村旅遊的組織化程度。鼓勵相鄰村落加強分工合作,實現集中連片發展,提升鄉村旅遊的集群化水平。積極推動鄉村旅遊景區創建A級旅遊景區,強化成熟鄉村旅遊項目的輻射性、示範性、帶動性。
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知名品牌。充分發揮富硒果蔬、枸杞、葡萄、沙漠瓜菜、供港蔬菜等優質食材的綠色健康賣點,提高農產品精加工和深加工水平,打通流通渠道,提升農產品商貿外貿能力,打造國內外知名的農業品牌。
促進農業產業簇群集聚、村民生產生活圈營造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以農業旅遊示範區、休閒農業專業村、休閒農業採摘園為基點,開發觀賞型、科普型、採摘型、體驗型等多種農業旅遊項目,創建富有石嘴山特色的農業創意場景、消費場景、生活場景。
推廣“企業+農戶”模式,發展鄉村民宿、鄉村酒店。實施鄉村旅遊品質提升行動,開展“十佳農家樂”評選活動,不斷提升農家樂經營品質和服務質量。
鼓勵開設創意農業超市。以果蔬、乳製品為資源基礎,設計精美的包裝,製作形成精緻的、特色的禮品,供遊客購買;發揮創意農業、科技農業優勢,種植形成異形農業產品,創意農業產品,作為旅遊紀念品;依託農業創意超市,開展農產品展示、銷售活動,打造石嘴山農業IP品牌。
2.推動康養旅遊產品建設。
重點發展生態康養度假產品。全力支持沙湖創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整合周邊旅遊資源,高標準建設度假設施,推動從觀光主導向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水上運動、沙水體驗多功能為一體的產品功能轉型;依託沙漠旅遊資源,推動河東沙漠休閒度假區建設。
創新發展鄉村康養產品。以“綠色無公害”為特色,立足石嘴山富硒綠色有機食品種植基礎、畜牧養殖業等農業基礎,發揮健康食材優勢,放大鄉村質樸清新的心靈價值,升級鄉居體驗;對鄉村旅遊發展較好的村莊廢棄農宅進行改造,植入精品民宿、食療餐廳、養心齋、瑜伽館等康養業態。
大力發展避暑康養產品。發揮石嘴山得天獨厚的夏季避暑氣候資源優勢,建設“候鳥”旅居度假設施,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型旅居城市。依託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的森林資源和人文資源,設計豐富多彩的夏季森林養生、養心精舍、夏夜納涼等產品。
3.促進體育旅遊產品發展。
引進舉辦精品賽事。持續申辦、承辦賀蘭山徒步大會、全國越野車大賽、環星海湖綠色騎行節、沙湖水上運動節等體育賽事活動,繼續引進一批在國內外具備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精品賽事,通過賽事引爆石嘴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豐富沙漠和山地戶外休閒活動。充分利用石嘴山沙漠資源、賀蘭山山地資源,以及石炭井山地、渣台、小徑、礦坑、砂土碎石道等工業遺址資源,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林地資源,舉辦徒步、騎游、登山、露營、戶外拓展、攀岩、沙漠越野等運動休閒旅遊項目,打造健身休閒、徒步穿越、越野挑戰戶外運動基地。
做靚水上休閒運動。星海湖“國家水上訓練基地”品牌,逐步完善訓練場館、餐飲住宿等基礎設施建設,承辦全國及國際性水上比賽,吸引全國水上運動愛好者來石參賽和訓練。依託沙湖、黃河、星海湖等優越的水上運動資源,發展水上摩托艇、水上衝浪、水上降落傘、快艇、釣魚等適宜大眾參與的休閒運動,特色發展沙湖橫渡、星海湖橫渡、黃河橫渡等系列湖泊橫渡運動產品。
設計原創體育運動。依託石嘴山的地形地貌、生態資源、文化本底、工業遺蹟,引進生態四項、鄉村體育競賽等原創體育運動,設立原創體育運動研發基地,引領體育旅遊的創新發展。
4.擴大影視旅遊產品影響。
推動區域聯動發展,與鎮北堡西部影視城聯動發展,形成寧夏北部較為集中的文化影視片區。依託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大武口工業遺址工業、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舊址等資源,推進影視基地建設,打造工業主題影視旅遊產品。一方面充分利用廢棄礦坑、廠房、設施、民房等“懷舊元素”,另一方面增加動漫、網紅孵化器等“時尚元素”,並融入山地賽車、電子競技、戶外野營、機車越野、影視劇外景拍攝等多種業態,積累冬粉和遊客資源,增強消費者的黏性和忠誠度。
(三)線路產品
1.跨區域精品游線。
黃河文化旅遊精品旅遊線路:鄂爾多斯—銀川—石嘴山—烏海
蒙寧文化旅遊精品游線:烏海—石嘴山—銀川—吳忠—中衛—阿拉善盟
2.市內精品旅遊線路。
一日游線路:沙湖旅遊度假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星海湖—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北武當生態旅遊區
二日游線路:沙湖旅遊度假區—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景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星海湖—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
3.小火車工業觀光體驗游線。
平汝線綠皮火車線路:銀川火車站—大武口火車站—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
4.特色主題游線。
(1)邂逅穿越時空之旅—沿賀蘭山游
大武口龍泉村—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硒有田園—賀翔通航旅遊小鎮
(2)感受黃河水韻之美—大漠黃河游
天河灣濕地公園—拉巴湖景區—廟廟湖景區—惠農區銀河灣生態旅遊度假村—石嘴子碼頭遺址、石嘴子公園—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大地天香景區
(3)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酒莊休閒自駕游
沙湖旅遊景區—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沙湖古鎮(星海鎮田園花海)—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大武口硒有田園—西域王泉酒莊
(4)學黨史滌盪心靈—紅色研學游
沙湖旅遊景區—賀東葡萄酒小鎮—石嘴山市博物館—華夏奇石山景區—泥哇嗚非遺傳承基地—平羅縣文化展覽中心—平羅縣黃渠橋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
六、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一)加快旅遊與工業融合發展
1.發展工業旅遊新業態。依託石嘴山老工業城市基礎,大力發展工業研學旅行、工業遺址旅遊和工業文旅街區。深入研究“三線建設”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對接國家相關部委,充分發揮豐富的工業遺址遺蹟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圍繞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綠皮小火車、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兩點一線”,推進石嘴山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工業遺址整體形象包裝提升、工業研學旅行。
2.打造工業旅遊集聚帶。積極引導工業企業開展特色工業旅遊,延伸產業鏈。重點依託石炭井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生產企業遺址、銀汝鐵路線、老市委院落、礦務局職工俱樂部、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等歷史建築遺址及蘭州軍區石嘴山綜合倉庫、二十師師部舊址等軍事建築遺址,深入挖掘工業旅遊資源。打造自治區乃至西北地區獨具特色的工業旅遊集聚帶。
    3.打造工業旅遊品牌。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做好項目儲備工作,推動工業旅遊項目列入國家及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自治區預算內投資支持對象、旅遊投資優選項目名錄,積極打造工業旅遊示範品牌。
(二)推動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
1.適度開發旅遊演藝項目。鼓勵文化和旅遊企業引進或培育演藝機構,豐富演藝資源,引進精品劇目,做大做精文化旅遊演藝產業。採取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方式,推進專業團隊與景區合作,重點引進和打造實景演藝等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演藝項目。
2.大力推動非遺市場化進程。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植入研學旅行,非遺進景區活動,挖掘培育具有發展前景、市場競爭力的非遺項目,重點打造非遺展示基地,推動泥哇嗚、陶笛、葫蘆燙畫、黃渠橋爆炒羊羔肉、剪紙等非遺產品產業化發展。通過增強旅遊的互動性來增強趣味性和益智性,採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遊客參與到非遺的體驗實踐中,從而提高遊客的參與度和回頭率,比如建立DIY體驗區,開展雕刻、燒陶製作等手工藝的親身體驗活動等。
3.加快文創商品研發。依託景區、博物館、文化館等平台,提升文物轉化文創產品水平,推動文創產業研發。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廣泛套用多種載體和表現形式,研發藝術性和實用性有機統一、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努力研發兼具文化內涵、科技含量、實用價值的數字創意產品。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設計機構、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等開展合作,提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水平。
4.培育地方文化旅遊企業。支持和引導企業推進直播、短視頻、微電影、微紀錄片等製作,培育有特色、有影響的地方文化企業。通過項目支持、地方配套、社會參與,積極培育規模文化旅遊企業、扶持中小微文化旅遊企業,逐步發展壯大一批文化旅遊企業。
5.打造文學藝術創作基地。發揮石炭井工業文旅影視小鎮、國務院直屬幹部學校歷史陳列館等文學藝術創作、影視拍攝優勢,推動文學藝術創作、外景拍攝服務功能區建設,打造自治區乃至全國的文學藝術創作基地,講好“石嘴山故事”和“石嘴山旅遊故事”。
6.提升文化場館建設。提升完善寧夏工業紀念館、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服務功能,形成完善的文化旅遊博物館體系;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完善其功能,並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
(三)推進旅遊與生態融合發展
1.加快黃河濕地生態旅遊建設。打好“黃河文化”牌,發展生態觀光、生態體驗、生態探險、生態科普等黃河生態旅遊產品。遵循“提升綠化、適度造景”的思路,依託生態水系景觀和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黃河文化旅遊帶,輻射帶動通伏稻藝文化園、黃渠橋羊羔肉產業園、頭閘翰林文化園、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升沿線環境治理檔次,打造及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廊道。
2.加快賀蘭山山地生態旅遊發展。勘察並設計賀蘭山文化生態地質游線和文化導視牌,開設“兩山理論”大講堂、山地越野等沉浸式體驗游,吸引遊客到賀蘭山進行歷史探秘、教育研學、黨建團建。
3.加快森林生態休閒產品發展。提升北武當生態旅遊區,依託森林公園開發生態主題民宿、大型遊樂設施、親子樂園、特色餐飲、魔幻森林、花海等業態,打造集養生度假、科普教育、徒步探險、休閒觀光等活動於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度假景區。
    4.加快星海湖生態旅遊發展。依託沿湖旅遊資源,打造以水景為特色、水上運動、自駕驛站、沙灘休憩等為內容的星海湖主題水上樂園。以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和星海湖景區為核心,發揮山水相連的資源優勢,整合周邊華夏奇石山、沙湖古鎮景區、賀翔航空小鎮等旅遊資源,深入挖掘追憶往昔、回望歷史、珍重生活的主題文化脈絡。
(四)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
1.加快農業旅遊新業態培育。依託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寧夏旅遊特色村鎮建設,積極培育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加快龍泉村特色民宿集聚區、大武口硒有田園特色民宿集聚區、紅柳灣休閒養生主題民宿及大地天香旅遊綜合體民宿建設,組建和推動部分高端民宿走品牌化發展路子,打造一批本土精品民宿品牌。依託石嘴山豐富的農業旅遊資源,開展農業知識大講座、農具使用、農事體驗、做一天小農民、渾水摸魚、養雞餵鴨、認領認養等形式豐富多樣的鄉村研學旅遊產品。
2.加快葡萄酒旅遊發展進程。充分發揮葡萄酒旅遊的產區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科學規劃布局,高標準打造優質葡萄酒基地。以賀東葡萄酒小鎮為核心,打造一批帶動力強、競爭力強、品牌力強的葡萄酒企業,推動上游與下游、農業與工業、商貿與物流融合發展,形成龍頭酒莊頂天立地、中小酒莊逐步集群發展起來的新格局,提升葡萄酒莊住宿、餐飲等服務水平,推動酒莊休閒旅遊發展。
3.提升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競爭力。加快農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支持鄉村經營農家樂、鄉村民宿、休閒農莊和果蔬採摘基地,推進龍泉村、黃渠橋村、銀河村、馬家灣村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建設,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事體驗、經果林採摘等新業態,構建以鄉村文化體驗、鄉村農事參與、田園觀光休閒、鄉村養生度假為核心功能的鄉村旅遊產品,成為寧夏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
(五)探索旅遊與體育融合發展
1.打響體育賽事品牌。藉助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體育賽事,開展賀蘭山(石炭井)大峽谷汽車越野賽、騎跑嘉年華、賀蘭山徒步穿越等特色賽事活動品牌,以及沙漠鐵人三項、室內五人制足球、國際標準舞邀請賽等國際、國內A級體育賽事活動,積極策劃中小學生參與度較高的體育賽事活動,推動特色體育旅遊發展,以專項賽事提升人氣,提高石嘴山體育旅遊的品牌影響力。
2.完善體育旅遊運營模式。引入戶外俱樂部,設計戶外運動路線,形成以沙漠休閒運動和山地戶外運動為主導的“賽事+基地+俱樂部”常態化產品運營模式。實施“體育運動進景區”工程,鼓勵景區引進體育運動項目,有效增強景區的體驗性,培育消費新動能,助力傳統景區轉型升級。
(六)推進旅遊和商業融合發展
提升休閒商務街區(依託兩區一縣的商業休閒街區)形成夜間經濟品牌。依託萬達商圈、賀蘭山商圈、陽光商廈等城市商業街區,提升休閒商務街區新業態發展和基礎設施水平,打造石嘴山市特色型夜間經濟和旅遊休閒街區,促進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依據街區檔次、主題定位、服務對象需求特徵等調整產業結構;打破業態固有的表現模式,進行業態休閒化提升;根據每個街區的特徵,引入演藝、兒童樂園等休閒項目;依託兩區一縣的商業休閒街區,進行改造提升,引進本地知名小吃。
(七)推進旅遊和康養融合發展
1.打造健康養生基地。藉助簡泉村、硒有田園“富硒”品牌,著力推進富硒地區深度開發建設,構建鄉村度假養生平台,打造健全集避暑度假、運動康復、療養保健、健康養生為一體的康養旅遊產業鏈,做深系列健康養生旅遊產品。嚴抓食品安全,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材來源管理體系,創建富硒生態食材種植示範基地。
2.建設溫泉康養基地。依託沙湖、奇石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溫泉資源,啟動開發溫泉項目,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閒度假型“候鳥”養老等新業態,建設集山水觀光、鄉村休閒、養生度假為一體的康養示範基地,滿足遊客全新的多功能旅遊體驗。
3.實施康養品牌培育工程。發揮氣候、區位、飲食、文化旅遊等優勢,依託龍泉村、硒有田園等,建設一批康養社區、康養小鎮、康養民宿。支積極引進培育心腦血管、老年康復、醫療美容等特色專科醫療機構和醫養結合服務機構,推進集休閒、養生、養心、養老、旅居、醫療、護理為一體的“康養+文旅”模式發展。
(八)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
1.打造建設自駕營地。在“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體系,重點打造一批精品汽車自駕運動賽事活動,推出一批主題鮮明的汽車自駕路線,推進專業性強、基礎設計完善的汽車自駕運動營地建設,初步形成自駕線路和汽車自駕運動營地網路體系,並配套相應的交通、汽車、安全、醫療等服務設施,將石嘴山市打造成為自駕車旅遊目的地。
2.建設旅遊風景廊道。建設大武口西線沿山東線沿湖旅遊景觀廊道,西線沿山廊道起點石銀高速出口、終點硒有田園,實施道路兩腳踏車慢道、景觀小品,沿途串聯龍泉村、賀東葡萄酒小鎮、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硒有田園,打造西線沿山旅遊生態景觀廊道。東線沿湖廊道起點田園花海、終點大武口洗煤廠,實施道路兩側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建設綠色濱水長廊、不同色系花海,配套旅遊導覽標識、旅遊休閒驛站、休閒廣場、徒步游專線、腳踏車慢道、景觀小品,打造東線沿湖旅遊生態景觀廊道。
(九)推進旅遊和科技融合發展
1.推進文旅數位化體驗。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開發和保護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文化資源的數位化保護與傳承。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等進行數位化資源開發,加深遊客對文化的感知與理解,增強遊客的文化體驗。利用VR/AR等人工智慧技術對老工業基地旅遊景點進行科技復原;對於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在實景基礎上疊加VR等人工智慧技術來提升遊客感官體驗。
2.推進文旅數位化發展。利用現代科技提高旅遊全過程全場景的智慧型化服務水平。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游前”的精準化行銷與規劃服務。基於數據挖掘技術,開展遊客潛在需求預測,進行個性化精準行銷,並通過“關聯推薦”等技術,增加附帶消費的可能性。根據用戶需求與景區景點的空間關聯,合理規劃旅程安排,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購、娛”的整體行銷能力。
七、提升全業發展水平
(一)提升文旅品牌競爭力
1.凸顯賀蘭山文旅品牌。以賀蘭山豐富的地質資源、賀蘭山岩畫文化資源、明長城、韭菜溝軍事資源和北武當生態文化旅遊資源為依託,開展山地生態旅遊、文化體驗旅遊、地質科普旅遊、研學旅行、體育休閒旅遊,打造全國知名的賀蘭山文化旅遊品牌。
2.彰顯黃河文化品牌。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寧夏排頭兵,使石嘴山市成為彰顯黃河文化、展示黃河文明的重要視窗。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以石嘴子碼頭遺址、銀河灣濕地、天河灣濕地、河東農文旅示範區等項目為支撐,完善遊客服務中心、沙漠露營地、生態停車場、旅遊廁所、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著力培育一批彰顯黃河文化精神的品牌性文藝產品、文化活動,打造富有石嘴山特色的百公里黃河“幾字灣”文化旅遊帶。
3.打好“長城遺址”牌。按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規劃建設要求,依託我市豐富的長城遺址資源和沿線生態資源,實施長城保護修繕工程、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風景廊道景觀提升等工程,建設長城文化遺產主題體驗中心。鼓勵扶持企業開展長城文化品牌賽事及實景演藝創作,打造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石嘴山特色展示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傳承。
(二)培育旅遊創新業態
1.深度開發紅色旅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依託黃渠橋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韭菜溝、八號泉等軍事遺址資源,大力開展紅色旅遊。設計形式多樣的沉浸式紅色營地教育,將體育、教育、生態融入其中,設計紅色旅遊體驗線路,推進紅色文化體驗教育。完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藉助聲光電、虛擬現實等科技創新成果更新陳列布展,健全紅色旅遊景區管理服務綜合體系,打造紅色旅遊基地。
2.積極培育研學旅行。積極打造符合我市工業發展、山水林沙、自然生態實際的中國小研學基地,研發適宜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的研學課程,培育優秀的研學指導教師。依託洗煤廠、石炭井、煤城記憶等重點工業旅遊項目,開展工業研學旅行產品,使中小學生了解煤炭開採加工知識。依託星海湖、沙湖、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華夏奇石山等生態旅遊景區開展生態科普研學、生態修復知識夏令營等生態研學產品。以賀蘭山豐富的地質資源為依託,開展地質科普、觀光、研學活動,打造全國知名的賀蘭山地質研學品牌。
3.拓展水上娛樂項目。重點發展沙湖水上運動娛樂專項產品,依託沙湖的水域資源,引進水上飛機、水上飛傘等項目,大力加強水上運動項目安全監管力度,持續舉辦沙湖國際水上運動旅遊文化節,做大節事影響力。重點培育星海湖水上休閒產品,打造以水景、水上運動、沙灘休閒為特色的星海湖主題水上樂園;依託沿湖景觀資源,發展水岸休閒娛樂業態。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石嘴山市段水生態保護和水污染治理工程,實施水岸美化綠化工程,打造塞上水鄉新風貌。
4.著力完善夜遊產品。積極發展夜間經濟。推進大武口夜市、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特色商業街改造提升,重點打造集合“吃、住、行、游、購、娛、學、商、養、閒、情、奇”等多種功能的“美好夜生活生態圈”,聯動線上線下、元宇宙等科技、直播能力,開啟音樂節狂歡派對,策劃舉辦石嘴山+室內音樂節、大型音樂節,以音樂為主題,涵蓋餐飲文創業與生活商業業態,培育旅遊休閒街區和夜間經濟集聚區,建設石嘴山夜經濟城市會客廳。推進北武當生態旅遊區、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萬達廣場等景區開啟“亮燈夜遊”模式,不間斷推出夜間文化主題活動。支持蘭山小鎮、沙湖古鎮、九眾創業中心等培育開發夜遊項目和夜間文化娛樂消費品,最佳化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滿足遊客夜間消費需求。
著力發展星空旅遊。在海拔高、大氣視寧度高、植被稀少、晴天數多、遠離市區、交通具備基本可進入性的地方設立小規模天文觀測台,完善基本接待設施與研學教育服務;適游期內每日發布“石嘴山天文觀測指數”,包括觀星、視寧度、海拔、陰晴、溫度、濕度等指標,以及星空區劃等基礎科普知識;扶持發展星空俱樂部、天文愛好者俱樂部,開發星空研學旅遊產品;設計開發星空文具、星空明信片、星空鞋服、星空飾品、星空擺件、星空飲料等星空IP文創產品。
(三)打造特色美食品牌
挖掘地方特色美食,開展地方特色美食、金牌小吃評比,舉辦文化旅遊美食節等節慶活動,打響大武口涼皮、黃渠橋爆炒羊羔肉、碧草洲自熱羊排、隆湖暖鍋、糖麻丫、沙湖大魚頭等地方特色美食品牌,形成特色餐飲宴席。統籌兼顧各地遊客口味,適當引進國內知名菜系,滿足遊客餐飲多樣化需求。提升改造大武口步行街、名小吃一條街等休閒美食街區,活躍餐飲市場,帶動旅遊消費。
(四)豐富特色旅遊商品
加快研發工業文創產品,設計一系列煤精藝術品、炭雕工藝品、3D列印模型、工業風格裝飾品等“石嘴山工業回憶”品牌文創商品,重點培育葡萄酒、惠農枸杞、葫蘆燙畫、泥哇嗚、岩畫拓片、炭雕、富硒產品等旅遊商品。支持各景區(點)、遊客集散中心、特色街區、星級賓館、鄉村農莊等地設立旅遊購物店(櫃),建立“石嘴山伴手禮”文創商品專營店,銷售地方特色商品。定期舉辦旅遊商品大賽,推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文化創意的特色旅遊商品。
(五)培育旅遊品牌住宿
擴大標準化住宿規模。積極引進知名品牌酒店,推進住宿業向連鎖化、網路化、高端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構建以星級酒店為主體、經濟型酒店和特色民宿為支撐的旅遊飯店體系。發展特色非標準化住宿接待業。依託沙、山、河、湖資源,加快龍泉村特色民宿集聚區、硒有田園特色民宿集聚區、大地天香鄉村旅遊綜合體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加快評星定級工作,提升住宿品質,重點支持鼓勵工業主題特色酒店、主題民宿建設。
(六)開發季節性體驗產品
鼓勵沙湖景區、星海湖拓展冬季冰雪民俗旅遊產品,開發冬釣、冬泳、冰雕、滑雪等冬季旅遊產品,推進冬季冰雪運動普及,促進旅遊向冬季延伸。
支持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持續舉辦元宵燈會、冰雪文化節,開展北武當生態旅遊區全民健身跑等秋冬季休閒旅遊活動,將民俗、文化、美食、冰雪等元素有機結合,推動“半年旅遊”向“全年旅遊”轉型。
扶持龍泉村、黃渠橋村、銀河村、硒有田園等鄉村旅遊地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年俗活動,精心打造石嘴山農家年夜飯,舉辦“鬧社火、品暖鍋、喝臘八粥、贈春聯、送福字、玩冰雪、樂採摘、聚篝火”系列年俗活動,使遊客感受到石嘴山年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加快北武當生態旅遊區紅葉林、大地天香玫瑰園、沙湖古鎮田園花海提升改造,依託賀蘭山、星海湖、沙湖大道等區域和旅遊線路,打造紅葉林、海棠林、桃花谷等季節性旅遊打卡點,提升生態觀光“網紅度”。
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加快交通全線聯網
結合包銀高鐵、烏瑪高速與京藏高速連線線等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全域旅遊交通網路。開通高鐵站點等重要交通樞紐與城區、各旅遊景點之間的旅遊直通車,著力建設遊客“快進”交通體系和“慢游”交通網路。
提高通景公路標準,提升景區通達性,推進國省道幹線和通景公路沿線建設兼具觀景、泊車、遊憩功能的公路服務站(點),加快國省道公路服務區向交通、生態、旅遊等複合型服務區發展。合理布局全域旅遊交通集散體系,推進交通樞紐“運游一體化”建設,推動軌道交通對主要旅遊板塊的覆蓋,延伸旅遊專線和城市公交到主要景區和鄉村旅遊點,實現交通換乘無縫對接。
(二)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推動“廁所革命”覆蓋石嘴山城鄉全域。紮實推進旅遊景區、旅遊線路沿線、交通集散點、鄉村旅遊點、旅遊餐館、旅遊娛樂場所、旅遊街區等區域廁所整體改造。在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客流集中的服務區、客運交通樞紐增設第三衛生間數量。
健全標準規範、指向清晰、內容完整、面向國際化的中英文旅遊交通標識體系。完善旅遊服務中心(點)標準化設施,最佳化空間布局,提升功能品質,提高旅遊公共服務水平。
加快建設城市綠道、騎行專線、登山步道等公共休閒設施,逐步實現綠道慢行交通系統的全域覆蓋。建設與遊客承載量相適應、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學的生態停車場。
(三)推進智慧旅遊發展
推進“網際網路+”“智慧型+”在旅遊業中的廣泛套用,大力推動旅遊科技創新。提升涉旅設施智慧型化水平,推進主要涉旅場所實現免費Wi—Fi、通信信號、視頻監控全覆蓋,主要旅遊區實現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實時信息推送,主要旅遊消費場所實現網路行銷、線上預訂、線上支付,旅遊反饋、投訴、互動等服務實現網路化、移動化。
加強旅遊接待設施以及相關商業機構數據的採集力度,充分共享旅遊、交通、氣象、環境、公安等公共數據資源。完善全域旅遊大數據決策分析中心,實現從監測、預警、分析、決策、評估等環節的全過程、全流程管理。
積極引導企業投資和參與智慧旅遊建設,扶持鄉村旅遊點、民宿等信息化建設,支持網際網路旅遊企業整合相關資源,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培育一批優質旅遊電商和智慧旅遊示範單位。
(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鞏固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創建成果,積極開展“文明景區”“禮儀服務之星”“金牌導遊(講解員)”“城市旅遊形象大使”等行業評選活動,紮實舉辦開展文旅行業高層次人才培訓,不斷提升全市旅遊行業整體素質和服務品質。
加快涉旅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依法建立旅遊“紅黑榜”,實現旅遊市場監管信息共享。建立旅遊投訴統一受理機制,最佳化旅遊投訴處理網路體系,實施《旅遊經營者處理投訴規範》,發揮旅遊糾紛人民調解作用,不斷提高旅遊投訴的結案率、滿意率。
強化旅遊、公安、交通、安監、衛生、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安全監管責任,落實旅遊企業(場所)主體責任,制定旅遊行業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辦法,建立旅遊系統安全監管和突發事件處置信息平台,加強旅遊安全教育和宣傳,加大安全防護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安全應急處置預案和旅遊救援體系。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支持建設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基地,推進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生態旅遊、休閒康養等融合發展。
大力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研發及其在服務領域的轉化套用,培育發展智慧物流、旅遊民宿、電子商務、智慧商圈、數字文化、網際網路醫療等新興業態,加快產業更新,提升服務功能。
九、實施精準行銷策略
(一)旅遊品牌形象
綜合考慮石嘴山資源稟賦特徵,充分考量旅遊市場行銷宣傳,對石嘴山品牌形象重新謀劃,開展石嘴山文化旅遊形象宣傳logo及口號徵集活動。
(二)精準行銷策略
1.區域行銷重點。
(1)區內市場行銷策略
重點吸引銀川周邊市場。
市場開發策略:加大對銀川及其周邊地區的產品宣傳力度,做到石嘴山文化旅遊廣告進商場、進景區、進車站、進社區;加快推進公交一卡通、銀川市區至大武口區交通一體化等便民服務;加快發展惠農、平羅、大武口鄉村旅遊,打造銀川人的周末休閒首選地;組建旅遊產業聯盟,聯盟內成員互享資源與市場;通過政府部門給予旅行社和酒店賓館獎勵,發放旅遊消費券吸引遊客。
(2)國內市場行銷策略
鞏固周邊近程市場:內蒙古中西部、陝西、山西、甘肅
重點拓展國內重點市場: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地區
市場開發策略:積極開拓周邊客源市場,加強與沿黃文化旅遊帶、“一帶一路”沿線寧蒙陝甘毗鄰城市合作,通過舉辦推介會、路演等形式加大石嘴山旅遊品牌宣傳力度,實現遊客互送、客源共享。開拓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中遠程客源地市場,建立與發達地區旅行社聯合促銷及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共享機制。
發揮沙湖旅遊度假區駐外行銷中心作用,依託北京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國內知名品牌節會,宣傳推廣我市文化旅遊特色資源,提升石嘴山文化旅遊品牌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發揮全媒體矩陣作用,邀請抖音、快手、攜程、同程等全國有實力的網路公司、直播平台,開展文化旅遊線上直播活動,打造一批石嘴山文化旅遊品牌的網路紅人和自媒體人,擴大宣傳行銷效果。
(3)境外市場行銷策略
港澳台市場、日韓和歐美市場、阿拉伯國家市場、東南亞市場。
市場開發策略:培育專項產品,對重點市場進行突破。利用大數據等方式探尋境外旅遊者需求偏好,重點培育星空旅遊、賀蘭山岩畫觀光、戶外徒步旅遊等深受國際遊客青睞的專項旅遊產品,配合自治區文旅廳有的放矢地拓展境外市場。
2.精準行銷措施。
(1)加強新媒體行銷
整合資源建設文化旅遊新媒體矩陣,深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工業文化以及美食、民俗文化等特色文旅資源,策劃推出以“吃在石嘴山、游在石嘴山、玩在石嘴山、探秘石嘴山、書香石嘴山”為主題的“石嘴山有戲”線上線下系列活動,依託專業化團隊運營推廣,鼓勵自媒體達人創作文藝作品和宣傳視頻,開發爆點小IP,逐步引燃網路爆點,培育一批“網路紅人”和“網紅打卡點”,塑造獨具特色的“石嘴山有戲”文旅行銷品牌。
與攜程、去哪兒、驢媽媽等網站合作,抓住短視頻平台行銷風口,邀請網路紅人“直播帶貨”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品牌,打造網紅旅遊打卡地,迅速提升市場知名度。
(2)鞏固傳統行銷
傳統媒體行銷,在周邊省市、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地區,通過報紙、雜誌、電視台、戶外廣告等手段,密集投放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品牌形象廣告;旅行社行銷,邀請國旅、中青旅等知名的大型旅行社或分支機構到石嘴山考察線路,通過與旅行社密切合作,提升石嘴山文化和旅遊人氣和知名度。完善石嘴山文化和旅遊宣傳推廣體系,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實現旅遊宣傳促銷專業化和市場化。
(3)推進聯合行銷
利用與銀川地緣相連的地理區位優勢,與銀川進行聯合行銷推廣,成立旅遊品牌行銷推廣聯盟,創新聯合行銷機制,實施“抱團”行銷,合力推出區域精品旅遊線路,構建一體化的聯合行銷機制。
十、加快全民共享共建
(一)大力培育市場主體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石嘴山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作用,吸引撬動社會資本、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旅遊項目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優質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文化和旅遊資本化運作、企業化運營。鼓勵金融機構出台支持旅遊發展的中長期優惠貸款措施,支持中小微旅遊企業發展,激發市場活力。
(二)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大力推進文明旅遊,加強景區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引導工作,強化全民參與意識、形象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處處都是旅遊環境,人人都是旅遊形象”的氛圍。加強旅遊惠民便民服務,推動文化旅遊公共服務主客共享、全民共享。
加強旅遊惠民便民服務,完善公共資源型景區免費開放制度,構建“旅遊一卡通”惠民機制,推動主要涉旅場所配備為特殊群體服務的設施,全面落實特殊群體減免門票等優惠政策。讓人民民眾充分共享旅遊業改革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一)發揮領導小組作用
以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包抓推進組為領導,文化旅遊廣電、發改、工信、財政、住建、商務、交通、市場監管、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局、各縣區政府等部門領導擔任小組成員,理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體制,加強全市旅遊巨觀管理、產業統籌、規劃協調等工作。
(二)完善綜合協調機制
深化領導小組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實現區域整合、行業聯動、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發揮合力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建立地企合作、軍地合作、社會協同、務實高效的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協作機制,形成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發展的整體合力。
  二、堅持規劃引領
督促各縣區做好各類相關規劃的編制的工作,在發展目標、空間布局、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加強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銜接,推進多規合一,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規劃體系。
三、加大政策支持
(一)活化發展資金支撐
1.加大財政扶持。積極爭取中央和自治區級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統籌地方財政資金,用於龍頭項目招商引資、行銷宣傳、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點景區建設及文化旅遊產業新業態發展獎勵等方面。
2.拓寬投融資渠道。從法規、財政、稅收、人力資源、項目審批等多方面的政策不斷最佳化旅遊投資環境,構築文化旅遊戰略合作投融資平台,為文化旅遊企業及金融行業溝通合作提供便捷服務,實現文化旅遊項目與金融資本、企業對接。爭取國家、區市涉旅銀行信貸;推動有潛質的旅遊企業資產證券化;成立旅遊產業投資基金;引入風險投資基金等渠道拓寬石嘴山市文化旅遊資金來源。
3.引進社會資本。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行規則,吸引社會多方面的投資者,尤其是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者參與石嘴山文化旅遊開發和建設。將大武口工業遺址公園、石炭井工業文旅小鎮、華夏奇石山文化旅遊區等旅遊項目進行評估打包,通過信託憑證,進行信託融資;鼓勵具有公益性的項目採用PPP(公共私營合作制)、BOT(建設-經營-轉讓)、BT(建設-移交)等模式實現投資、建設、運營;引進社會資本組建的文化旅遊投融資公司,為文化旅遊重點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二)強化發展土地保障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將旅遊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統籌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畫適當向旅遊領域傾斜,適度擴大旅遊產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和鄉村振興項目用地。鼓勵通過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的方式建設文化旅遊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依法使用建設用地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開辦旅遊企業。城鄉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從事民宿等旅遊經營。在不改變用地主體、規劃條件的前提下,市場主體利用舊廠房、倉庫提供符合全域旅遊發展需要的旅遊休閒服務的,可執行在五年內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過渡期政策。
四、加強監督考核
建立文旅安全及綜合監管工作機制,聯合公安、商務、市場監管、應急管理、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綜合執法隊伍,加強對文旅市場的監管,保障各方利益;制定文旅行業從業崗位標準,推進文旅市場向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建立文旅誠信管理系統,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完善文旅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及風險管控體系,督促文旅產業主體加強預案演練,保持與市應急救援專門機構及指揮體系聯繫暢通;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項目的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並解決相關問題;加大文旅工作考核力度,制定文化和旅遊執行責任體系和考核體系,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納入各級政府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文化旅遊發展順利實施。
五、完善智力支撐
實施重點人才引進工程,建立人才信息化管理平台,大力引進文旅發展高端人才,與國內外知名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組建石嘴山文化旅遊發展專家智庫;建立完善人才培育體系,與旅遊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開展旅行社從業人員培養、培訓工作,提升文旅職業教育水平,聯合文旅企業推進文旅教育培訓基地建設;設立文化旅遊人才資金,重點扶持文化旅遊創新產業人才並大力挖掘具有石嘴山地方文化代表的文化人、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在內的特色人才,為石嘴山文化和旅遊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加強危機管理
在危機來臨時保持不被動,應建立起危機預警系統,及時捕捉即將面臨危機的各種徵兆,從而提前為各類危機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之策建設危機預警系統。組建政府及旅遊企業的危機管理組織,建立起危機預警機制,並明確危機的級別、明確危機處理程式與實施細則。要加大新產品建設與結構升級的步伐,依據人們心理需求的變化,逐步推出度假旅、生態旅、自助旅、自駕游等新型旅遊產品,使旅客能真正游得滿意。現代信息技術可謂日新月異,應當積極嘗試運用網路開展網上查詢與預訂,並積極在內部實施網路化管理,從而提高對於各種突發事件的防範能力與反應速度。建立健全規劃實施長效機制,認真做好專項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根據中期評估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與不足,為規劃調整提供依據,推動規劃與實施並重。

解讀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石嘴山市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十四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現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及過程         
按照《石嘴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編制工作方案》(石黨辦綜〔2020〕38號)工作安排,市文化旅遊廣電局結合市委、市政府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部署,在立足實際、科學謀劃的基礎上,起草了《專項規劃》(徵求意見稿),經充分徵求、合理吸納市直相關單位、各縣區以及文旅行業專家、國內知名文旅企業意見建議進行了修改完善。2022年4月,經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專項規劃)包括規劃總論、發展基礎、發展定位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規劃總論。
主要闡述了專項規劃的背景分析、指導思想、指導原則,以及編制規劃依據的國家、自治區等重要政策檔案。提出“十四五”時期是石嘴山市實現轉型追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排頭兵的重要時期,《專項規劃》是指導“十四五”期間石嘴山市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綜合性和指導性檔案,是全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
第二部分是發展基礎。
主要就我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概況進行了闡述,分析了當前制約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以及“十四五”時期我市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與機遇。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市具有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充足、區位交通優越等優勢條件,具有政策保障有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機遇。
第三部分是發展定位目標。
按照系統謀劃、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明確了文化旅遊產業定位和目標,將我市打造成為寧夏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目的地及西部特色鮮明的工業旅遊目的地城市,在全區率先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市。到2025年,石嘴山市旅遊總收入達到1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國內旅遊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年均增速20%以上,使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產業成為石嘴山市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務。
主要包括10個方面,43項重點任務。
1.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有5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新發展水平。二是積極打造文藝精品工程。三是不斷提升網路管理水平。四是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五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2.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有4項重點任務:一是最佳化文化產業結構。二是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三是統籌規劃文化產業布局。四是融合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發展。
3.推進旅遊全域化發展。有4項重點任務:一是推進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二是推進國家A級旅遊景區建設。三是推進大沙湖旅遊區建設,爭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四是推進星海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建設。
4.推動“一核兩帶三區”建設。有3項重點任務:一是培育大武口生態工業文化旅遊集聚區一個旅遊發展核。二是打造黃河和賀蘭山兩條文化旅遊帶。三是構建大武口生態與工業文化旅遊功能區、惠農黃河與礦山文化旅遊功能區和平羅生態與農業文化旅遊功能區三大旅遊功能區。
5.健全旅遊產品體系。有3項重點任務:一是發展工業旅遊、文化旅遊、生態旅遊三大戰略旅遊產品。二是發展鄉村旅遊、康養旅遊、體育旅遊、影視旅遊四大專項旅遊產品。三是打造跨區域精品游線、市內精品游線、工業觀光體驗游線、特色主題游線等四大線路產品。
6.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有9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旅遊與工業融合發展。二是推動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三是推進旅遊與生態融合發展。四是促進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五是探索旅遊與體育融合發展。六是推進旅遊和商業融合發展。七是推進旅遊和康養融合發展。八是推進旅遊和交通融合發展。九是推進旅遊和科技融合發展。
7.提升全業發展水平。有6項重點任務:一是提升文旅品牌競爭力。二是培育旅遊創新業態。三是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四是豐富特色旅遊商品。五是培育旅遊品牌住宿。六是開發季節性體驗產品。
8.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有5項主要任務:一加快交通全線聯網。二是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三是推進智慧旅遊發展。四是提升旅遊服務質量。五是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公益性基礎性供給。
9.實施精準行銷策略。有2項重點任務:一是打造旅遊品牌形象。二是開展精準行銷策略。
10.加快全民共享共建。有2項重點任務:一是大力培育市場主體。二是推進全民共建共享。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堅持規劃引領。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四是加強監督考核。五是完善智力支撐。六是加強危機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