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年代,依史料記載,一般認為是漢明帝時期,“漢明感夢,初傳其道”的說法最為有名,證據更充分,三國以來即被流傳。鄭學川、龔自珍、魏源、譚嗣同、楊文會及梁啓超、章太炎、丁福保、蔣維喬等佛教學者,都對當時的佛教...
中國佛教史是指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中國佛教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佛教傳入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已有定論。據《...
佛教的啟教者是 釋迦牟尼(Sākyamuni),「釋迦」是出身部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是聖人之意,而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後世尊稱為 佛陀(Buddha),意指「已經覺悟的人」。佛陀原名為悉達多(巴...
佛學:是對佛教經典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注釋上。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
所謂‘佛教學’,是指與佛教有關的科學性或學術性的研究。重點在於︰(1)闡明該學問的歷史性與思想性。(2)確定研究領域(即區域有︰印度、西藏、中國、日本等地區,內容有︰阿含、俱舍、法相、華嚴等類)。佛教本身既是宗教,又是...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流傳於南亞次大陸的佛教,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簡介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當時各國之間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處處顯示出...
佛家十宗是對佛教傳入中國後本土化過程中對教義,經典及儀軌的不同解釋定義而形成的十個大型宗派。漢傳佛教發展到隋唐時期,佛教已進入鼎盛時期,主要宗派也於此時形成,並得以發展壯大。 漢傳十宗的說法大致起源於清末楊仁山居士整理日僧...
佛教節日是佛教的節日統稱,讀音為fó jiào jié rì,是關於佛教的節日。佛教有很多節日,佛菩薩出生、出家、成道、涅槃都在各自的仰者中形成節日,歷經傳承,孕育出許多佛教節日。節日目的 在這些節日裡,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
全稱佛陀。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佛的基本意義 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佛教術語,全稱“佛陀”,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經過...
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盛行於東南亞的泰國。歷史源流 傳教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卡。但巴利語系的“佛教徒”自稱為上座部,不承認大乘是佛說。11~12世紀時,寮國尚有大乘佛教。由於高棉人的影響...
南朝佛教,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禎明二年(588)中國南北分裂時期,在南方以京師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佛教,期間佛教昌盛。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數甚多。據傳,宋代有寺院一千九百十三所,...
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概括為戒、定、慧、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修持之道 在原始佛教中,什麼是“諸行”,什麼是“寂滅”?Aniccā vata saṅkhārā, uppādavayadhammino;Uppajjitvā nirujjhanti, tesaṃ vūpasamo sukho...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藏傳佛教在中國西藏、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內蒙七省、自治區流傳,並傳入錫金、不丹、尼泊爾、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的布里亞特共和國等地。教派起源 藏傳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是在松贊乾布迎娶尺尊公主和...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之一,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部落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我國。佛教中有眾多佛菩薩,以及諸天、金剛、羅漢等。為便於大家了解佛教,整理出《神佛總譜之佛菩薩名錄》,...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
佛教禮儀,是指佛教的禮節和威儀,按照地域劃分有三類:漢傳佛教禮儀、南傳佛教禮儀和藏傳佛教禮儀。詞義 佛教禮儀,是對信仰佛教的人們的以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律己敬人的過程,佛教禮儀更是佛教的禮節和威儀,讓人們有根...
佛教制度泛指與佛教相關的制度,這裡只討論漢傳佛教的制度,主要包括佛教對修行者(佛教徒)的制度,寺院制度,以及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四眾弟子 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出家弟子 佛教有出家,即到...
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簡...
五代佛教是敘述從公元907—959五十餘年間,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的佛教。這時中國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則先有前蜀、吳、吳越、閩、南漢,繼有荊南(又稱南平)、楚、後蜀、南唐諸國(通常連同北方...
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在家,出家四眾的通稱。包括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眾,出家(比丘,比丘尼)眾,合稱四眾弟子。(也有七眾的說法,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戒叉摩那尼)。佛教徒名稱 佛教徒有許多...
在佛教的目的上,原是一樣;在途徑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真言、戒律、俱舍、成實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覺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歷程;三論宗求覺悟,有三論宗的方法和歷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
佛教七寶,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在佛經中,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玄奘譯《稱讚淨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
西藏佛教的開始:七世紀中葉,吐蕃王國贊普松贊乾布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傳來中國漢傳佛教。當時松贊乾布在拉薩建立布達拉宮,為二妃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帶來的覺阿釋迦像即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安置於大昭寺...
“佛家”指屬於佛教者,或與佛教相關的。與儒家、道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三大精神支柱(即“三教”)。亦稱“釋家”。此外,亦可指諸佛之淨土。如:《觀無量壽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有時,“佛家”也作僧侶之自稱。術語簡介...
又佛法為佛教導眾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間之法;對此,世間國王統治人民所定之國法,則稱為‘王法’。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關佛法與王法之關係,因時因地而異,有以王法而護持佛法、推動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梁武帝等;...
小乘佛法,小乘是“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因小乘通常只能自度,故名“小”;又因小乘之“極果”未到“究竟”,亦名“小”。網路遊戲夢幻西遊中化生寺的基本技能也以此為名。詞語釋義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
既大乘與佛法。大乘:如大乘與七大性相應中說。二解顯揚聖教論三卷十四頁云:三、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佛法:佛所說之教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之佛教真理。成實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