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我
- 外文名:nir-a^tman
簡要解釋
相關經文
於色、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
愚痴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嘆於色;樂著於色,讚嘆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世尊告諸比丘:“於色當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比丘於色正思惟,觀色無常如實知者,於色慾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惟,觀識無常如實知。所以者何?於識正思惟,觀識無常者,則於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諸比丘!以何為五蘊耶?
諸比丘!所有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色蘊。
所有受之……所有想之……乃至……所有行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乃至……名為行蘊。
所有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粗、細、劣、勝、遠、近者,名為識蘊。
諸比丘!此等名為五蘊。
“諸比庫,什麼是五取蘊(pa¤cupādānakkhandhā)呢?
1) 諸比庫,凡任何色(Yau ki¤ci, bhikkhave,rapau),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是有漏的(sasavau),可執取的(upadaniyau),這稱為色取蘊(ayau vuccatirapupadanakkhandho)。
2) 凡任何受(Ya kaci vedana),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是有漏的,可執取的,這稱為受取蘊(ayau vuccativedanupadanakkhandho)。
3) 凡任何想(Ya kaci sa¤¤a),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是有
漏的,可執取的,這稱為想取蘊(ayau vuccatisa¤¤upadanakkhandho)。
4) 凡任何行(Ye keci saikhara),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
是有漏的,可執取的,這稱為行取蘊(ayau vuccatisaikharupadanakkhandho)。
5) 凡任何識(Yau ki¤ci vi¤¤aoau),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
近,是有漏的,可執取的,這稱為識取蘊(ayauvuccati vi¤¤aoupadanakkhandho)。
諸比庫,這些稱為五取蘊(Ime vuccanti, bhikkhave,pa¤cupadanakkhandha)。”(S.3.4
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
《相應部》
一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與大比丘眾俱。
二 時,世尊於十五日布薩滿月之夜,為比丘眾所圍繞而坐於露地。
三 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若許答我問者,我願聊問世尊。”
“比丘!然則坐於己座,而如所欲問。”
四 “唯唯,大德!”彼比丘應答世尊。則坐於己座,而白世尊曰:
“大德!有五取蘊,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是,此事然耶?”
“比丘!有五取蘊,謂色取蘊……
五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再問世尊曰:
“大德!此五取蘊以何為根耶?”
“比丘!此五取蘊乃以欲為根。”
六 ……乃至……
“大德!彼五取蘊即是取耶?以離五取蘊有取耶?”
“比丘!彼五取蘊亦非即取,亦非離五取蘊有取。於彼有貪慾者,此,乃取。”
七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再問世尊言:
“大德!於五取蘊,應有欲貪之差別耶?”
“比丘!世尊當說,比丘!於此有一人如是思惟,謂: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色,我於未來世得如是受,我於未來世得如是想,我於未來世得如是行,我於未來世得如
是識。比丘!於如是五取蘊,當有欲貪之差別。”
八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如何蘊名為蘊耶?”
“比丘!以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名為色蘊。以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
近名為識蘊。比丘!以此等之蘊名為蘊。”
九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依何因、何緣名為色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受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想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行取蘊耶?依何因、何緣為識取蘊耶?”
“比丘!以四大為因、以四大為緣,而為色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受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想取蘊。以觸為因、以觸為緣,而為行取蘊。
以名色為因、以名色為緣,而為識取蘊。”
一0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之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我乃色有,我中有色、色
中有我。見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起有身見。”
一一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而不起有身見耶?”
“比丘!於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之法,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法,不以色是我,我乃以色而有,我中有色、
色中有我,不以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比丘!如是而不起有身見。”
一二 “善哉,大德!”彼比丘……乃至……更問世尊曰:
“大德!以何為色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以何為受……想……行……識之味?以何為過患?以何為出離耶?”
“比丘!緣色所生喜樂為色之味。色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色之過患。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色之出離。緣受……想……行……識所生喜樂,為識之味。識之無常、苦變易之法,為識之過患。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為識之出離。”
一三 “善哉,大德!”彼比丘歡喜、隨喜世尊之所說,而更問世尊曰:
“大德!如何知、如何觀者,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耶?”
“比丘!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如是以正慧作如實觀受……想……行……識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識,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體。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則於此有識之身及外之一切諸相,不起我慢、我所慢之隨眠。”
一四 其時有一比丘,心生思念:
“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者之我應受?”
一五 時,世尊心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處有一愚人,以無智、無明渴愛所礙之心,思惟能越師教而言,[謂:]“如是色乃無我,受……想……行……識乃無我,[然]無我所作之業,何
者之我應受?”諸比丘!處處於彼諸法,受我質問之調練!
一六 諸比丘!汝等於意如何?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受……想……行……
“識是常耶?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
“無常者是苦耶?是樂耶?”
“大德!是苦。”
“無常、苦、變易之法者,以見於此,得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體耶?”
“大德!不也。”
“諸比丘!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是故諸色之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之一切色,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二 受……
二三 想……
二四 行……
二五 應如是以正慧如實作觀。識之過去、未來、現在……乃至……遠近之一切識,乃非我所,非我,非我體。
二六 諸比丘!聖弟子以此名為減而不增,舍而不取,退而不近,離薰而不偏薰。
二七 何以減而不增耶?以減色而不增,以減受……想……行……識而不增。
二八 何以舍而不取耶?以舍色而不取,以舍受……想……行……識而不取。
二九 何以退而不近耶?以退去色而不近,退去受……想……行……識而不近。
三0 何以離薰而不偏薰耶?以離薰色而不偏薰,離薰受……想……行……識而不偏薰。
三一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作如是觀,以厭患於色,厭患於受……想……行……識,厭患而離貪,離貪而解脫,解脫而生解脫智,則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八一] 波陀聚落
爾時,世尊住拘睒彌國瞿師多羅園。
時,世尊清晨著下衣、持缽、衣,入拘睒彌乞食。行於拘睒彌乞食,食已,從乞食還,自收藏臥、坐具,持缽、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去遊方。
時,有一比丘,於世尊出去未久,來至具壽阿難處,來而言於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缽、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去游矣。”
“友!世尊自收藏臥、坐具,持缽、衣,未告侍者,不顧比丘眾,獨往遊方時,世尊欲獨住,任何人皆不得隨從。”
時,世尊順次遊方到波陀聚落。於此,世尊住於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下。
時,有眾多比丘,來至具壽阿難之處,與具壽阿難俱相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彼諸比丘,言具壽阿難曰:
“友阿難!已久不親聞世尊之說法。友阿難!我等欲親聞世尊之說法。”
時,具壽阿難,與彼諸比丘眾俱,來詣波陀聚落跋陀薩羅樹,世尊之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時,世尊為彼諸比丘說法,教示、勸導,讚嘆勉勵,令之歡喜。
爾時,有一比丘!心生如是思念:
“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思念,以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我思擇而說法,思擇而說四念處,思擇而說四正勤,思擇而說四如意足,思擇而說五根,思擇而說五力,思擇而說七覺分,思擇而說八聖道分。
諸比丘!如是乃我思擇之說法。
諸比丘!如是我思擇說法,時,此處有一比丘,心生是念:‘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
諸比丘!如何知,如何觀者,得無間盡諸漏耶?
諸比丘!於此處有無聞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乃至……不隨善知識之法,以見色為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依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無間盡諸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雖不見色是我,卻見我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若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而盡諸漏。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卻見我中有色。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因、以何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之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不見色是我,不見我有色,亦不見我中有色,卻見色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於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乃至……盡諸漏。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我有色,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但見受是我,見我有受,見我中有受,見受中有我。見想……行是我,見我有行,見我中有行,見行中有我。見識是我,見我有識,見我中有色,見識中有我。諸比丘!彼以見為行。此 行以何為因……乃至……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受……觸……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是我,亦不見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謂]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有常、恆、永住而不變易之法。諸比丘!彼以常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雖不見色是我,亦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見,而雖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恆、永住不變易之法,但起如是見,[謂:]應非有我,非有我所,應非我、非我所。諸比丘!彼以斷見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乃至……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不見色是我,不見受……想……行……識是我,以起如是之見,但不以為此是我,此是世間,死後有我、常、恆、永住不變易之法,起如是之見,不以為非有 我,非有我所、非我、非我所,唯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 諸比丘!彼疑惑、猶豫,而不追究於正法為行。此行以何為因、以何為集、從何而生、從何而現耶?諸比丘!於無明觸所生之所受觸者,無聞凡夫生渴愛,由此而生行。諸比丘!如是,彼行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渴愛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受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觸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彼無明亦是無常、有為、緣起所生。諸比丘!如是知、如是觀者,於無間盡諸漏。”
三 “諸比丘!對色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色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色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色。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 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四 諸比丘!對受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受如理作意,如實以觀受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受。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五 諸比丘!對想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想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想如理作意,如實以觀想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想。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六 諸比丘!對行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行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行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行。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七 諸比丘!對識如理作意,且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諸比丘!比丘若對識如理作意,如實以觀識之無常性者,則厭患於識。喜盡故貪盡,貪盡故喜盡。喜貪盡故,名為心解脫、善解脫。”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色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
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不取於受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則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受之厭患……乃至……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想……行……不取於識由厭患、離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正等覺者。諸比丘!慧解脫之比丘,亦不取於識由厭患、離
欲、滅盡,而解脫,名為慧解脫者。
諸比丘!於此,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之比丘,有何之差別,有何之特相,有何之殊異耶?”
“大德!我等於法,乃以世尊為根,以世尊為眼,以世尊為依。大德世尊!願顯示此所說之義,諸比丘當從世尊聞而受持。”
“諸比丘!然則!諦聽!善思念!我當說。”
“唯唯,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乃如是說曰: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諸比丘!此乃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與慧解脫比丘之差別,特相,殊異是。”
一二 如‘我今為受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受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受所食,乃如今現在為受所食。’彼如是 思擇,則不顧過去之受,不樂著未來之受,則於現在之受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三 如‘我今為所想所食……
一四 如‘我今為行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行者,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我若樂著於未來之行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行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行所食。’彼如是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行,不樂著未來之行,則於現在之行向厭患、離貪、滅盡。
一五 如‘我今為識所食,我於過去世,亦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我若樂著未來之識者,則我於未來世,亦應為識所食,乃如今現在為識所食。’彼如是 思擇,則不顧過去之識,不樂著未來之識,則於現在之識向厭患、離貪、滅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