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想非非想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禪那:是第四無色禪,在該禪那心裡,想心所及其餘名法(譯按:除想之外還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極其微細,而無法貼切地說它們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其直接緣取的目標是無所有處禪心,所超越的目標是不存在的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 所屬:第四無色禪
  • 目標:所超越的目標是不存在
  • 其他:除想之外還有一心廿九心所
非想非非想處天:對於已證得非想非非想處禪的人,只要他到死時都還沒有因為懈怠或其他障礙而失去該禪,他就會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禪天。生於非想非非想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八萬四千劫。
其實世尊在和外道修行時也達到非想非非想定。不過那只是定,細微執著於有我而修的禪定(雖然說在那一個境界時確確實實沒有了我這個概念,但是其“行”依舊幽微細潛的在發動,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定中,隨著不同人的念妄動生髮的不定,處於非想非非想的“有命”終究會在非常非常遙遠的時間後重新從定中出來,且由於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不執於有我,而“行"卻也依舊發動,故從定中出來時,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重新邊計執為我之凡人(主要是細微的無始來積累的別業妄見,同分妄見比較少)),所以當出來後又循流生死,反反覆覆。
世尊察覺到非想非非想並不是終極的解脫之道,故而另尋正道。在菩提樹下,不斷反“觀”一切,而不是像最初外道那樣不執著於一切而入定,而是“觀”一切如如不動而入定,故而在定中不會循流幽微的“行”,故而能進一步破執“識”(色,受,想,行,識,其中粗相主要在色,受,想,包括一些行,幽微的細相主要在行和無明所生的識)。因為外道的定實際上是依舊隨流著幽微的行,和識在哪裡反反覆覆的,而世尊“觀”而入定,便能在定中察覺一切,不為一切所動,故而最終解脫。
無所有處:捨棄自主意識和覺知以及所有的一切;但潛在的種子業相還在、沒有明白世間五蘊因緣生滅所以會貪樂厭苦且執我因緣生行。
非想非非想處:深入禪定後內觀,發現當沒了意識的自主性後,還會升起很多想,是潛意識、無意識的漫想幻想、習氣業相因緣行生識。沒有自主動的想,也不是沒有想,古代稱為非想非非想。
★無明的原因: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1)眼觸,謂眼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青黃赤白等種種色。(2)耳觸,謂耳能觸對一切世間絲竹歌詠等種種聲。(3)鼻觸,謂鼻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旃檀沉水等種種香。(4)舌觸,謂舌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珍膳美餚等種種味。(5)身觸,謂身能觸對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世間所有種種上妙衣服等。(6)意觸,謂意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法。”大意是說,所謂六觸,就是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即:(1)眼觸,指眼能觸對(看)世間青黃赤白、大小等種種顏色、形象。(2)耳觸,指耳能觸對(聽)世間音樂、語音等種種聲音。(3)鼻觸,指鼻能觸對(聞)世間的種種氣味。(4)舌觸,指舌能觸對(嘗)世間果菜飲食的味道。(5)身觸,指身能觸對(接觸、觸摸)他人的身體,及世間的種種衣服。(6)意觸,指意能觸對(想)世間的“”等種種事物。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乃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而能使其觸對於境的精神作用;即為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產生之心所。故六觸即為由六根、六境、六識和合產生;於凡夫位,則生愛染,稱為“六觸生愛”。六觸即:一、眼觸生愛,謂眼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青黃赤白、方圓長短等種種顏色、形相而貪愛不捨。二、耳觸生愛,謂耳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絲竹歌詠等種種之聲,而貪愛不捨。三、鼻觸生愛,謂鼻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栴檀沉木等種種之香,而貪愛不捨。四、舌觸生愛,謂舌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珍饈美饌等種種之味,而貪愛不捨。五、身觸生愛,謂身能觸對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世間所有種種上妙衣服等,而貪愛不捨。六、意觸生愛,謂意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之法,而貪愛不捨。
無明是覺自主感為我、貪愛聲香味觸意;無始來都未醒悟、洞察五蘊清楚明白。
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