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噶當派以
顯宗的修習為主,但也不排斥密宗,它對修習次第的主張是先學顯宗,後學密宗,強調密宗只能傳授給經過考驗的少數人。噶當派所傳的密法,以屬於四部怛特羅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的《真實攝經》為主。在阿底峽時期四部怛特羅中的第四部即無上瑜伽部的一些內容,經印度傳入西藏。無上瑜伽部除有一些猙獰、恐怖的色彩之外,還有一些雙身歡喜佛,描寫男女性關係的內容,往往導致一些污穢的事情出現。因此,
阿底峽在世時提倡遵循《真實攝經》修密法。此舉既表明了噶當派和
薩迦、噶舉等派專門崇向
無上瑜伽部有所不同,又與寧瑪派的密法中大量吸收
雍仲本教的內容有區別。所以噶當派在
西藏佛教中享有顯密教“純淨”的聲譽。公元 15世紀興起的
黃教(
格魯派),就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仲郭巴 ,出生在堆隆(今堆隆德慶縣)地方一個富豪人家,幼年在許( ,今朗縣)地方學習藏文,後來遷居到康區去。曾拜賽尊為師,勤謹侍奉,努力地向他學習佛教。來聽說
阿底峽到了阿里,仲郭巴表示要去阿里向阿底峽學習,賽尊也很同意,並為他準備牲口、行李、書籍等,送他上路。
仲敦巴走到拉薩附近的盆域,遇到盧梅十人中的兩個人的弟子噶哇.釋迦旺秋。於是兩人決議,請噶哇和衛藏各地方領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請阿底峽到衛藏弘法。從一四五年初迎請
阿底峽,直至一五四年阿底峽圓寂,他一直跟尊者在一起,在阿底峽諸弟子中以他年歲最長,所學最多,是個大師兄的地位。一五五年,
仲敦巴在聶塘主持了悼念阿底峽的儀式,並且在那建立了一座寺院。一五六年初,仲敦巴應象雄一帶地方的邀請到熱振傳教,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座
熱振寺,噶當派就是以熱振寺為根本寺院逐步發展起來的。
仲敦巴一生沒有受過
比丘戒,只能算是一個居士,但他在建立熱振寺以後,直到一 六四年他去世為止的八、九年當中,一直以講經授徒為業,常住在熱振寺向他學經的僧人有五、六十人。
在仲敦巴的弟子當中最著名的有三人:一個是
博多哇( 本名仁賽,1031~1105),一個是京俄哇(本名楚臣拔,1038~1103),一個是普窮哇(本名宣奴堅贊,1031~1106)。這三個人中,普窮哇不教學生, 博多哇和京俄哇兩人分別收徒傳教,從這兩個人發展成為噶當派的兩個支派,即教典派和教授派。
歷史發展
噶當派的奠基人,是
古格王朝時期從印度迎請的著名佛教大師
阿底峽(982—1055年)。阿底峽應西藏阿里古格王益希沃之請,於1042年來到
阿里,1045年來到
衛藏,在桑耶、拉薩、葉巴、聶塘等地弘法十年。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的混亂局面,撰《菩提道炬論》,在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阿底峽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仲敦巴·傑哇窘乃(1005—1064年)於1056年創建了
熱振寺(位於今
林周縣境內),正式開創出噶當派。
仲敦巴的大弟子
普窮哇·循努
堅參(1031—1106年)傳出噶當派的教誡派、博多哇·仁欽色(1031一1105年)傳出噶當派的教典派、京俄巴·崔成撥爾(1038—1103年)傳出噶當派的教授派。
阿底峽的三大弟子之一的那措·崔成傑哇(1011—1064年)及其弟子絨巴甲索巴修建那索寺,傳出絨巴傳承。又因那索寺位於
熱振寺下方,故又稱為下噶當傳承,熱振寺傳承稱為上噶當傳承。
阿底峽的三大弟子之一的俄·勒貝喜饒於1073年修建桑浦內鄔托寺,翻譯和傳講
因明學。其傳人俄·洛丹喜饒(1059—1109年)、恰巴·曲吉僧格(1109—1169年)等相繼主持
桑浦寺,使桑浦寺成為西藏因明學的重鎮。
噶當派在藏傳佛教中是比較特殊的一派。它以
顯宗為主。顯宗是相對密宗而言的,顯宗為哲理,指通過明顯的教理去
修證,可向任何人傳布。噶當派主張顯、密二宗不應相互攻擊,應相互補充。它對修習次弟的主張是:先顯後密。
三大支派
教典派
自
博多哇傳出。以較為重視學習
佛教經典而得名。教典派傳述
阿底峽的佛學思想體系,認為
一切經論都是為解脫設教,可分為三類:一為重在明見的,是《入二諦論》、《中觀教授論》等;二為重在明行的,是《攝行炬論》、《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儀軌》等;三為見行並重的,是《
菩提道燈論》。教典派重視學習的“噶當六論”中,《集菩薩學論》和《入菩提行論》見行兼說;《菩薩地》、《莊嚴經論》、《本生鬘論》和《集法句經》則偏重於說行。教典派的代表人物有博多哇的弟子朗日塘巴和夏爾哇巴。夏爾哇巴的弟子又分別建立怯喀寺、基布寺系統和
納塘寺系統。
教授派
自京俄哇傳出。以較為重視師長的指教,注重實修而得名,也分為三類:一為重在明見的,有京俄哇所傳的“
四諦”、普窮哇所傳的“
十二緣起”和南交欽波所傳的“
二諦”,“四諦”和“十二緣起”重在明人無我義,“二諦”重在明微細
法無我義;二為重在明行的,除通依一切
大乘經典外,還以《華嚴經》和
龍樹的《寶鬘論》,“噶當六論”中的《集菩薩學論》、《入菩提行論》等經論為主,
阿底峽之師法護的《修心劍輪論》、《孔雀化毒論》,絳貝南交的《詠修金剛歌》,賽林哇的《菩薩次第》、《除分別論》等,也是重明行者的依據;三為見行並重的,即“
三士道”次第,所依教典即《
菩提道燈論》。三士道中的
下士道為人天乘,以修
三皈依為主,
中士道為
小乘,以修戒、定、慧
三學為主,
上士道為
大乘,以修菩薩行之
六度為主。上士道由顯入密,分密教經法為事、行、瑜伽、
無上瑜伽四部。所以三士道可以總攝全部佛法。針對當時
西藏佛教重密輕顯的傾向,提倡以顯為主,
顯密兼修,大小並舉,世出世並重,立論圓通,具有轉移風氣的作用。該派的代表人物以京俄哇弟子甲域哇比較著名,並由他的弟子分別建立甲域寺、崗崗寺。此外,尚有內鄔素巴及其弟子分別建立的仁欽崗寺、達堅寺系統。
教誡派
阿底峽在耶巴傳給枯敦·尊追雍中、俄·雷必喜饒、
仲敦巴三人的教法。根據阿底峽遺囑,首由俄·雷必喜饒傳阿里巴·喜饒堅贊,阿里巴傳普窮哇,以下又單傳數代,至仲·宣奴羅追,傳承稍廣,至根敦主時傳布更廣。教誡派倡恆住五念:念師長為皈依,念自身為本尊,念語言為誦咒,念眾生為父母,念心性為本空。有“十六
明點”修法,為
顯密雙融之法門。
教派密法
噶當派所傳的密法,是以《真實攝經》一系的密法為主。這部經是屬於四部密咒(怛特羅)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對這一部的解釋仍然是以
顯宗的教義為基礎的。在
阿底峽的時,四部密咒中的第四部(即
無上瑜伽部)的一些內容,如勝樂、
大威德、密集等,已經在印度盛行,並且逐步傳到了西藏。由於當時藏人修習無上密法之
根器的人數少,因此,阿底峽在世時提倡遵循第三部密咒的《真實攝經》修密法。惟有少數上上根器的弟子才傳給他無上密法。這樣做既顯示了薩迦、噶舉等派專門崇尚無上瑜伽部有所不同,又與寧瑪派的密法中大量吸收
雍仲本教的東西有著更大的差別。所以噶當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
顯密教法『純淨』的聲譽。
桑浦寺
桑浦寺在
西藏佛教歷史上位有一定的地位,這個寺院位於拉薩以南,聶塘以東,以提倡因明,辯論而著名。許多藏文史籍把它歸入噶當派的寺院。以下就噶當派在桑浦寺的發展情況加以敘述。
被古柏簇擁著的熱振古寺 郭翠琴 攝
桑浦寺是1073年由
阿底峽的弟子俄.雷必喜饒建立的,最初叫做內鄔托寺,後來改稱桑浦寺。俄.
雷必喜饒十一世紀時的人,通稱他為大俄譯師。他幼年跟從
盧梅十人中的征.也協雲丹出家,後來到康區向賽尊學法。1045年他與同學枯敦.尊追
雍仲等人一起回
前藏,在拉薩附近建了一座札納寺,在那裡講經傳教。阿底峽來到前藏後,跟隨他學法。他翻譯和修訂過多種有關因明的書籍,所以得到譯師的稱號。
俄.雷必喜饒死後,其侄子俄.羅丹喜饒(1059~1109)通稱的小俄譯師,繼任
桑浦寺的堪布。十八歲與
熱譯師和年譯師一起到阿里參加過孜德舉辦的「
火龍年法會」,會後又到
克什米爾去留學十七年之久,約在三十五歲返回西藏,又到
尼泊爾作學習密法。他翻譯了多經典和有關因明的書籍,成為當時有名的譯師。
小俄譯師的門徒中,以卓隆巴比較著名。卓隆巴原名羅追回乃,曾為許多
顯密經論作註疏,根據
阿底峽的《菩提道炬論》寫成《道次第廣論》和《教次第廣論》。這兩部書都是闡明當派之教義的,後來
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以這兩本書為基礎上寫成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
桑浦寺極盛時,是
西藏佛教各教派的許多僧人前來學習佛法的重地。大小俄譯師所傳的「因明」被稱為「舊因明」,而原來由瑪.
雷必喜饒(即洛窮)所傳的「因明」被稱為「新因明」。經由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卻吉僧格時開始宣揚,一直到十五世紀是西藏講授因明的重要據點。據說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僧人採用辯論的方法學習經典,也是從恰巴吉僧格開始。
此外,般若(以《
現觀莊嚴論》及其註疏為主)、
中觀(以「入中論」及其註疏為主)等學也多由桑浦寺傳播發展。因此,桑浦寺不僅在
顯宗和因明方面對西藏佛教各教派發生過影響,而且在整個西藏佛教的發展史上,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恰巴吉僧格之後,
桑浦寺分為上下兩院,在薩派掌握地方政權後,曾把該寺的幾個
札倉收歸
薩迦派管轄。到十五世紀
格魯派興起後,桑浦寺也隨其它噶當派一起併入格魯派寺院系統。
逐漸消失
從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這二百年,噶當派得到了一些地方勢力的支持,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
西藏佛教各教教派中以僧徒眾多,寺院廣布而著稱。十三中葉,受蒙古王室
闊端派遺領兵進藏的將軍達那波寫給闊端汗的信中說:「現在藏地以噶當派的寺院最多。」由此可見該派勢力之盛。
噶當派中的怯喀寺、基布寺系統曾和雅隆覺臥地方割據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寺院集團。但是噶當派整個教派並未去尋求掌管地方大權,甚至對後來
薩迦派僧人掌政的情況還表示反對。
十五世紀黃教(
格魯派)興起後,由於
黃教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當黃教獲得發展後,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都變成了黃教的寺院,噶當派如今已不再單獨地存在於西藏社會上了。
後世影響
噶當派系藏傳佛教中最早形成的宗派,由於自
阿底峽入藏後,大力整頓原有的佛教,使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故此派對藏傳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響。如
噶舉派初祖
瑪爾巴曾從阿底峽受教;塔布噶舉創始人塔布拉傑,其弟子
都松欽巴、帕木竹巴,其再傳弟子止貢巴、達壠塘巴,以及
薩迦派四祖薩班等人,都曾向噶當派學習。
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的基礎上建立的,並有“
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導源於噶當派,俄·雷必喜饒及其侄
俄·羅丹喜饒為代表人物,被稱為大、小俄譯師。小俄譯師在拉薩、桑耶講經,從學弟子達23000餘人。噶當派在藏傳佛教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可從《青史》所記西藏諸大善知識及諸得大成就者的傳記中得到證明。
公元13世紀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遲的噶當派教典派僧人,曾把噶當派的
納塘寺蒐集保存的大量藏譯佛經編訂為《
甘珠爾》、《
丹珠爾》。這就是在佛教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經》最早的編纂本。
噶當派由於教理系統化、修持規範化,因而對藏傳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響。
噶舉派、
薩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當派學習。
格魯派是直接在噶當派在基礎上建立的,有新“噶當派”之稱。此外,藏傳佛教中一切大論的講說,也都導源予噶當派。該派著名的大小俄師——俄·勒父喜饒和
俄·羅丹喜饒所傳的因,在藏傳佛教史上被稱為“新因明”。公元15世紀黃教(格魯派)興起後,因格魯派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都逐漸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從而噶當派也就不再單獨地存在於藏區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