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鼎盛時期,發展經歷,
歷史沿革
建於公元1033年,屬噶當派寺院。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曾在這裡受戒,並研學佛法長達十七年。
傳說1039年(藏曆第一繞迥之土兔年),印度僧人阿底峽來西藏傳教,途經此地休息時,問隨行的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第子們回答說:“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塊大岩石和16隻金黃色的蜜蜂。”於是,阿底峽便高興地預言:“不久的將來,此地就會出現一座有名的寺廟,對我佛的教法廣為弘傳。16隻金典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徵著寺廟。”並說“此地殊勝,是16尊者經常駐足的地方,吉祥無比。”
1153年(藏曆第三繞迥之水雞年),即阿底峽圓寂近百年之際,噶當派弟子董敦·羅追札巴在這裡創建了納塘寺,後逐漸發展成為納塘寺系統。董敦·羅追札巴是俠爾瓦大師(1070~1141)的著名弟子,於1106年(藏曆第二繞迥之火狗年)生在西藏夏閣河之加喀則鄔芒村董氏家族中。曾拜俄措寺堪布多巴欽波的弟子嘉杜為師習經,主要修習戒律經教。後來,到前藏從俠爾瓦在師學經十年。大師非常喜歡他,將噶當派的全部教法傳授於他,名列眾弟子前茅。俠爾瓦死後,他在納塘地方講經傳教達十二年(1141~1152),聚集了一些僧人,於1153年創建納塘寺。此後的十四年中他住持該寺,制定寺規,招徒傳法。晚年將法位傳給多敦喜饒札,自去拉多絳之達德曲隆地方(今薩迦到境內),於1166年(藏曆第三饒迥之火狗年)圓寂,享年61歲。
鼎盛時期
納塘寺逐步建成後,鼎盛時期共有扎倉4個、經堂13個,以及常住三千餘人的僧舍。據《衛藏道場勝跡志》記載:“寺廟內有加持力的佛像經塔極多,特別是一尊名為曲米度母(是從曲米迎請來的度母像)頗為神靈。還有頗羅鼐台吉時雕刻的《甘珠爾》大藏經版,釋迦佛本生事跡版,十六尊者的掛像版等印版。其內供的佛寶遺物有仲敦巴大師的水晶手杖,很多噶當前輩祖師的用具遺物。特別是納塘的歷任座主都是十六尊者聖人的化身,他們曾經用過的資具很多是非常珍貴的。”
發展經歷
該寺興盛時期有僧侶三千多人,但到西藏民主改革前僅有一百六十餘人。由於年久失修,到民主改革前,該寺各經堂殿宇都已倒塌,僅剩大殿,“文革”中亦被毀。20世紀80年代,政府撥專款進行了修復,並已集中了一批僧眾在寺內從事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