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版

經版

印經院印製經書的底版。經版內容可以分為佛籍經典、各種傳記、歷史地理、醫藥歷算、語言文字、格言戲劇、詩歌文集及用鐵線描法畫成的佛像、法器和有關的故事、背景、圖畫等。佛教傳入吐蕃後,梵文佛經和藏文的佛經多寫於貝葉、土紙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版
  • 解釋:印經院印製經書的底版
  • 分為:佛籍經典、各種傳記、歷史地理
  • 製作:經版製作經驗和嚴格的製作程式
簡介,製作,規格,

簡介

印經院印製經書的底版。經版內容可以分為佛籍經典、各種傳記、歷史地理、醫藥歷算、語言文字、格言戲劇、詩歌文集及用鐵線描法畫成的佛像、法器和有關的故事、背景、圖畫等。佛教傳入吐蕃後,梵文佛經和藏文的佛經多寫於貝葉、土紙上。元代,夏魯寺座主布敦大師編輯整理出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目錄》、《丹珠爾目錄》,由納塘寺雕版印刷,這是藏族木刻經版的首次問世。明代,藏傳佛教各教派為宣傳本派教義,仿照納塘印經院的梵夾本典籍刻制經版。清代,許多大寺院在各地方當權者的資助下,先後出現了專門雕制和儲存各種經版的專門機構,如拉薩印經院、日喀則印經院等。1911年後,出現私人出資刻制經版。

製作

在藏族地區,印經院具有豐富的經版製作經驗和嚴格的製作程式。首先,選用優質的樺樹在秋天落葉後鋸劈,順木紋刨平兩面,用樺木屑漚火熏乾後,放入羊糞池中,次年春天取出,經水煮、烘乾、刨平。聘請有深厚宗教文化修養的學者及寺院堪布擔任書寫、刻版等工作,或由書畫高手仔細書畫紙模,經多次嚴格校對後貼版。最後,由經過培訓技藝嫻熟的雕刻工,按照紙模進行雕刻,經反覆校對無誤後,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曬乾,用水將版面洗淨,呈現出清晰、準確的字跡和畫面,經版才算最後完工。印刷前通常把經版按照部類順序依次排列於版架上,使用時由兩人合作刷墨、鋪紙,逐面翻印。

規格

藏族的經版受內地和古印度的影響,有多種規格。①受內地影響的經版。多為大小不等的長方形,版框約為20厘米×10厘米。經版的內容多為法律公文,有文字或幾何圖案。小塊的經版可以做佛經封面,以及書頁的中間和兩側的插圖,大塊的可以印製懸掛的經幡、唐卡、壇城和法輪等。②受古印度影響的經版。多為橫長豎短,大小不一的形狀,版框約為55厘米×10厘米。為藏族各大印經院刊印佛經典籍的惟一形式。在木版的正、反兩面雕刻文字,長條兩頭均有手柄,以便於使用和搬運上架。③高規格的經版。用檀木、梨木等質地硬的木版雕刻而成的經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