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山寺派,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的派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畏山寺派
- 性質:上座部佛教的派別
- 特點:兼習大乘
- 所屬國家:斯里蘭卡
無畏山寺派,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的派別。
無畏山寺派,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的派別。產品特點其特點是兼習大乘。沿革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國王瓦臘乾跋建無畏山寺,布施給摩訶帝沙長老,以報恩德。摩訶帝沙遂從大寺遷居無畏山寺,與大寺分庭抗禮,形成“無畏山寺派”。公元3世紀...
巴利名Maha^viha^ra-nika^ya 。又作摩訶毗訶羅住部。引用示例 【 大寺派 】 《 佛學大詞典 》早期錫蘭上座部佛教之正統派。相傳西元前三世紀由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長老所創建。西元前一世紀頃,佛教僧團發生分裂,主張摩哂陀長老正統之僧團稱大寺派,另一派則稱無畏山寺派。大寺派堅持上座部教義與儀軌,傳入今...
斯里蘭卡瓦塔伽摩尼王(Vaṭ ṭagāmaṇi,即無畏王〔Abhaya〕,前103或前89—前77年在位)以自己的名義建造。後因寺內長老有輕視戒律的舉動,受到大寺(舊寺)正統派長老的批判,從此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遂分為兩派,即“分別說部”(大寺派)和“法喜部”(無畏山寺派)。據法顯《佛國記》載,當時該...
摩哂陀在此創建了大寺派。公元前28年,伐多枷摩尼∙阿巴耶王再度嗣位,為報答摩訶帝沙長老在他流亡期間給予的幫助,特在無畏山新建一座寺廟,作為摩訶帝沙的傳教據點,摩訶帝沙遂與印度僧人法喜同建無畏山寺派(又名接喜派)。4世紀時,薩伽利長老又於祗多林寺創建祗多林寺派,亦稱南寺派。約在5世紀前期,上述三...
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長老將印度本土佛教輸入錫蘭島,此為錫蘭佛教之開端。公元前一世紀,錫蘭佛教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三世紀時,無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視為錫蘭佛教的正統。五世紀時,有覺音、達摩波羅等大注釋家。在其他國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紀以後,緬甸即有佛教傳入...
西元前一世紀,婆他伽馬尼王(巴Vaṭṭagāmaṇi )於阿耨羅陀補羅城建立無畏山寺(巴Abhayagiri )獻與大寺之長老摩訶帝須(巴Mahātissa ),後摩訶帝須被大寺擯出,其門徒遂與大寺分離而占據無畏山寺,號稱無畏山寺派。此後斯里蘭卡佛教徒分裂為大寺派與無畏山寺派,兩派展開佛教領導權之爭。四世紀初,...
妙法供養論 《妙法供養論》是一部南傳佛教論典,現存無畏山寺派。內容簡介 《妙法供養論》,南傳佛教論典。成書年代和作者不詳。用巴利文撰寫,韻文體。是現存惟一一部無畏山寺派的作品,主要申述該派基本教義。無畏山寺派保留了上座部的許多傳統,故此書對研究早期佛教有史料價值。
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緬甸、高棉、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
佛滅七百年左右,印度次大陸一種梵語稱為“外度量”(Vaitulya) 的學說陸續傳入斯里蘭卡,從大寺分離出去的無畏山寺僧人承認並接受了這種學說,而大寺派僧人卻依據傳承下來的三藏聖典,判定“外度量”學說為“非佛說”,進行嚴格的抵制。馬哈些那王(Mahàsena,公元334-362年)在位時,支持無畏山寺派,迫害大寺派,...
柢陀林派,古代斯里蘭卡佛教派別。公元前1世紀蘭卡佛教分裂為大寺、無畏山寺兩派之後,無畏山寺的大乘佛教興盛起來。維護大寺傳統的沃哈里克國王曾下令焚燒存於無畏山寺的方廣派經書,鎮壓該派僧人。高差波(249—262)登基後,無畏山寺長老烏悉利亞帝須擔心本派再受打擊,便帶了300餘名門徒遷居南山寺。摩訶舍那(274...
公元3~12世紀,斯里蘭卡的佛教先後產生了大寺派、無畏山派。直至公元12世紀,當時的國王波洛羅摩婆訶將無畏山派都歸入大寺派門下。近代,斯里蘭卡先後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地,佛教隨著社會凋敝而衰落。斯里蘭卡獨立後,佛教開始復興,主要分為三派:暹羅派、緬族派、孟族派。南傳佛教傳入緬甸,緬甸佛教始於公...
《大義釋》因和《小義釋》同為義,而被置於小部經典十五種中之第十五。又,《義釋》與《無礙解道》一同被認為是法將舍利弗所造。此義釋及無礙解道兩書,攝藏於斯里蘭卡大寺派之經藏中,但屬於無畏山寺派之解脫道論,因有毗曇或阿毗曇曰,屢屢引用此等兩書。《大義釋》因和《小義釋》同為義,而被置於小...
各派法師被派往印度周圍各地弘法,推動佛法傳播的同時,也導致了各個部派的進一步形成。上座部的一支經南印度而渡海進入錫蘭(古斯里蘭卡國,又稱銅碟洲,故斯里蘭卡的部派又稱銅碟部),後來經過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無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無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蘭卡佛教中心。但大寺一派指責...
(2)呂澄以為,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所指的大乘上座部,是指斯里蘭卡(錫蘭)的無畏山寺派。其《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章文雲︰‘從大眾系保留下的許多學說中,有些就很接近大乘思想,如前面所說的方广部就是。不僅如此,後來的大乘學者們自己也有此看法。漢譯資料中有真諦譯的《部執異論》,據他在譯記里說...
伐多伽摩尼·阿巴耶 伐多伽摩尼·阿巴耶,斯里蘭卡國王。人物生平 在位期間,建造了著名的無畏山寺,支持創建了無畏山寺派,導致了斯里蘭卡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槃蘇俱利迦派 槃蘇俱利迦派,斯里蘭卡早期佛教異端派別。信奉者亦稱“糞掃衣比丘”。沿革 約於公元9世紀中葉從無畏山寺派中分裂而出,以身穿破舊衣服、實行嚴格苦行為特徵。11世紀後消失。
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說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為根據地主要活動於迦濕彌羅和犍陀羅;上座部的另一支經南印度而渡海進入錫蘭(古斯里蘭卡國,又稱銅碟洲,故斯里蘭卡的部派又稱銅碟部),後來經過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無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其中的後一個支派傳往東南亞形成今天的南傳佛教。
這裡有紀念佛來此化惡龍的大塔,有無畏山僧伽藍;法顯經常思念遙遠的祖國,又想著一開始的“巡禮團”,或留或亡,自己孤身一人,形影相弔,心裡無限悲傷,某次他在無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觸物傷情,不覺潸然淚下。精舍有前王從印度中國取來的貝多樹,有聲名遠揚的佛牙。在無畏精舍東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