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閩侯縣

中國橄欖之鄉一般指本詞條

閩侯(hòu)縣,素稱“八閩首邑”,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位於福建省東部,省會福州市西南側,介於北緯25°47'~26°36',東經118°52'~119°25'之間。南北長89.7千米,東西寬55. 75千米,總面積2136平方千米。閩侯縣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截至2019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和6個鄉,縣政府駐甘蔗街道。截至2022年末,閩侯縣戶籍人口54.4544萬人。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在今福建設閩中郡,境內屬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閩縣9鄉置懷安縣。閩、侯官、懷安3縣皆隸於福州威武軍。代,閩、侯官、懷安3縣屬福州路管轄。

民國二年(1913年)3月,閩縣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閩侯縣境內有7個鎮與福州城區接壤或隔江相望,洪塘、浦上、灣邊等7座跨江大橋(不含鐵路橋、高速橋)把閩侯與福州城區連成一片,境內高速高鐵、國道省道縱橫其間,形成環市區30分鐘交通圈。

202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9.2億元,比2021年增長4.5%。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政治,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體育事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方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閩侯縣境內地域在時期屬揚州,時屬七閩地,春秋屬越國,戰國閩越國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在今福建設閩中郡,境內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封無諸為“閩越王”,建都於冶山(今福州市屏山東),境內地復屬閩越國。西漢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叛亂,為漢所滅,徙閩越國臣民於江淮,至漢始元元年(前86年),福建不設治。
始元二年置冶縣,境內屬之。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冶縣改名侯官縣,縣內屬之。
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縣東部地置原豐縣,原豐列為首邑,境內地分隸於原豐、侯官。
南朝天監年間(502~519年),原豐與侯官合併,稱東部侯官,境內屬之。
開皇九年(589年)東部侯官改稱原豐縣,開皇十二年原豐改稱閩縣,境內則先後隸於原豐、閩縣。
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置侯官縣,武德八年廢侯官縣入閩縣。
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再分閩縣置侯官縣,元和三年(808年)再並侯官入閩縣,元和五年,復析閩縣置侯官縣。這時期,境內則依閩縣、侯官縣分合情況而分別隸之。
鹹通二年(861年) 劃出閩縣地置永貞鎮(今羅源縣)後,閩縣、侯官縣境域已等同於建置時閩侯縣境域,此時閩縣、侯官縣實為閩侯縣之前身。兩縣皆隸於福州。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改閩縣為長樂區,侯官縣為閩興縣。清泰二年(935年),長樂、閩興復名閩縣、侯官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區,次年又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閩縣9鄉置懷安縣。閩、侯官、懷安3縣皆隸於福州威武軍。
代,閩、侯官、懷安3縣屬福州路管轄。
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併入侯官縣。閩、侯官兩縣皆隸於福州府
順治二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稱帝福州,改福州府為天興府,順治三年復原名,閩縣、侯官縣隸屬之。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府、州、廳建制,實行省、道、縣政制,閩縣、侯官縣歸東路道管轄。
民國二年(1913年)3月,閩縣、侯官縣合併為閩侯縣。
民國三年(1914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閩侯縣為其轄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廢道建省,閩侯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2月11日,“福建事變”(簡稱“閩變”)後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4個省、2個特別市,閩侯縣歸閩海省管轄。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後,福建設行政督察區,閩侯縣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管轄。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10日,閩侯縣改名林森縣,隸屬關係不變。
民國三六年(1947年)4月,林森縣直屬福建省。
1949年8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林森縣,林森縣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四行政督察區。
1950年4月,林森縣復名閩侯縣,隸閩侯專區(專署設在閩侯縣城螺洲)。
1956年3月,閩侯專區撤銷,閩侯縣直屬福建省。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市管轄。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
1970 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稱莆田地區。
1971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73年6月5日,閩侯縣改隸福州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 宋至清時期區劃
閩縣
宋代,閩縣轄12鄉統37里。
元代,改待仕里為永慶里,榮繡里為西集裡,合併還珠南、北里為還珠里,其餘不變。
明承元制,屬今縣境的行政區劃不變。
清仍承明制,至清末,撤鄉里建區,閩縣分為11區,今屬閩侯縣轄的只有內七里區和外七里區(部分)。
侯官縣
宋代,侯官縣轄10鄉統50里。
元代,廢鄉設都,除將桂枝鄉改為右一廂,右三廂外,其餘9個鄉改設為37都,統47里。
明代,改廂為坊,恢復鄉建制,轄10鄉、36都、68圖。明萬曆八年(1580年)將懷安縣轄區25個都併入侯官縣。
清代,仍循明制,侯官縣轄4坊61都,統圖114。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出二十六都、二十七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二都、三十三都、五十三都、五十四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歸大湖縣丞管轄,侯官縣則轄4坊,49都。
清末廢鄉、都.建區,侯官縣分為22個區,今屬閩侯縣管轄的有甘蔗區、竹岐區、白沙區、官源區、大穆區、穆源區、都巡區、溪源區、南嶼區、大湖區、文山區(部分),仙坂區。
懷安縣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閩縣九鄉八千戶置懷安縣。懷安縣轄9鄉44里。屬於今境內地的有:感應鄉(安康里)、侯官鄉(清泰里、北平里、靈運里、安定里、德風裡、超勝里、江陽里)、同樂鄉(施化里、興城裡)。
元分同樂鄉為東、西同樂兩鄉,統10鄉25都、45里。
明代,鄉都仍舊。屬今縣境的有感應鄉,至萬曆八年(1580年),懷安縣全部併入侯官縣。
  • 民國時期區劃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併。稱閩侯府,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民國二年(1913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併為閩侯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下設區,區下設村里,村里下設閭鄰(5戶為鄰,25戶為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下置鄉鎮、閭鄰兩級(10戶為鄰,10鄰為間)。同年,又改實行保甲制度(10戶為甲,10甲為保)。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縣設6個區,以序號為區名,均為甲等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全縣轄6區63鄉(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定第一、二、四、五區為乙等區,第三、六區為甲等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縣劃為4個區:鼓山區(駐魁岐)、南港區(駐新岐)、鳳山區(駐嶺頭)、大湖區(駐大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撤區並鄉。次年10月,國民政府為紀念已故國府主席林森(閩侯籍),改閩侯縣為林森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林森縣轄29個鄉鎮410保。屬今境內的有13個鄉180 個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劃為41個鄉鎮,接近縣治的松鼓鄉、雙岳鄉、平遠鄉、開閩鎮、西豹鄉等20個鄉鎮直屬縣政府,其餘鄉鎮劃為4個區。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新石器文化遺存曇石山遺址
  • 中國成立後區劃
1949年8月17日,閩侯縣全境解放。9月中旬,縣人民政府劃分全縣為9個區,以序號為區名。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三疊井森林公園
1951年4月,析第九區雙大鄉和洋箬鄉部分保設十一區(駐小箬),析第五區南港鄉設十二區(駐南通),析第六區侯官鄉設十三區(駐上街)。
1952年5月,析第四區滬嶼鄉設十四區(駐滬嶼),析第七區穆源鄉設十五區(駐鴻尾),析第九區東汶鄉設十六區(駐廷坪)。8月,對區轄鄉鎮進行調整,原有的214個鄉(鎮)合併為184個鄉(鎮)。
1953年7月,增設水上區,管理自福州市劃來的漁民,區公所駐六區鳳塘鄉。
1955年7月,各區委、區政府以地名稱謂代原來數字稱謂。8月進行區劃調整,由16個區政設為13個區。
1956年4月,全縣13個區合併為7個區。
1958年5月,全縣進行撤區並鄉,成立6個鎮、11 個鄉。8月22日,城門人民公社成立,9月中旬全縣實現公社化,全縣原有595個農業社合併為17個人民公社。
1959年1月,石牌人民公社改名為北峰人民公社。9月,增設閩江人民公社。
1960年1月,馬尾公社劃屬福州市。1961年11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屬福州市郊區。
1962年10月,恢復區建制,全縣設12個區。同時設1個縣人民公社,即閩江人民公社。
1964年9月,撤區並社,設立城門、祥謙、南嶼、上街、荊溪等13個公社。
1970年6月,城門公社劉歸福州市。
1983年3月,祥謙公社分解為兩個公社一個鎮, 即祥謙公社、青口公社和尚乾鎮
1984年7月,撤銷公社建置,全縣設4鎮11鄉。
1992年8月,上街、青口、樣謙、南通、荊溪5個鄉改為鎮建制。
1993年,全縣共轄9鎮6鄉、31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閩侯縣轄甘蔗1個街道,荊溪、白沙、青口、祥謙、尚乾、南通、南嶼、上街8個鎮,竹岐、鴻尾、大湖、廷坪、洋里、小箬6個鄉。全縣328個村(居)委會,其中村委會297個,居委會31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閩侯縣地處福建省東部,省會福州市西南側,介於北緯25°47'~26°36',東經118°52'~119°25'之間。東部、東南部與福州市長樂區相鄰,西部、西南部與閩清縣永泰縣交界,南部與福清市接壤,北部、東北部與古田縣羅源縣毗鄰。南北長89.7千米,東西寬55.75千米,總面積2136平方千米。
閩侯縣

地形地貌

閩侯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閩江流域從洋里鄉鴻尾鄉白沙鎮起,向東至尚乾鎮逐漸平坦開闊,為福州平原的一部分。土地總面積2136平方千米(折320.43萬畝),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縣份。

氣候

閩侯縣境內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
境內年平均氣溫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為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在6℃~10.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3.6℃,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6.4℃。極端最高氣溫達38℃~40.6℃,極端最低氣溫-4℃。一月份氣溫最低,月平均氣溫6℃~10.5℃,2月後氣溫逐漸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為最大,達5℃左右,至7月氣溫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後氣溫逐漸下降,10~11月降溫最為劇烈,平均達4.5℃,至翌年1月氣溫降至最低值。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較差11.5℃~19.5℃,日較差6.5℃~7.8℃。
由於垂直溫差顯著,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遞減率-0.46℃~-0.53℃/百米。北部山區的大湖、廷坪、洋里,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6℃~17℃;中部的閩江兩岸丘陵河谷的鴻尾、白沙、竹岐、荊溪,海拔在5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17℃~20℃;東南部河口平原的祥謙、青口、尚乾、南通、南嶼、閩江、上街、甘蔗,海拔在5~100米的平原、低丘地帶,年平均氣溫在19.5℃~20℃。

水文

閩侯縣境內水系發達,水網密布,除閩江大樟溪均為客水河流外,全縣主要溪流有17條,總長307.5千米,流域面積1712.8平方千米。其中,發源於縣境而流出縣外的有廷坪鄉的文山崗溪、黃埔溪,大湖鄉的萊峰溪、新安溪4條,境內流程總長88.2千米。
匯入閩江的有大目溪、穆源溪、小目溪、荊溪、溪源溪、梧溪、七瀨溪、十八重溪、井下溪、中房溪、雙龍溪、洋里溪、尚格溪等13條溪流。縣內溪流多為東北西南流向,與閩江成直角交匯,構成格子狀水系。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閩侯縣水域總面積18.4萬畝,可供養殖面積4.2萬畝,占22.6%,水力資源蘊藏量達98700千瓦。有地熱4處,水溫達31C~69C,可作溫泉和魚類過冬用。

植物資源

閩侯縣境地形複雜,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共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環境適宜於各種植物生長,植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有138科515種。其中,蕨類植物15科30種,裸子植物9科27種,被子植物114科458種。在這些植物中,草本植物202種,木本植物313種,其中喬木樹種178種。
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馬尾松柳杉三尖杉紅豆杉等;經濟林主要有:油茶油桐烏柏板栗油橄欖等;竹林主要有:毛竹麻竹、簍竹、叢竹等;香料植物主要有:茉莉花玉蘭花代代花薄荷等十餘種;灌叢草坡主要有:映山紅福建杜鵑、京利杜鵑、柃木、尖葉柃木等;常用野生中草藥主要有:黃連丹參土黨參金銀花土牛膝等。

動物資源

閩侯境內由於有豐富的綠色植物和密布的河網,為野生動物提供營養和能量。縣內野生動物主要有:哺乳類有:鹿等;鳥類有:雉雞竹雞山雞鷓鴣野鴿等;爬行類有:蟒蛇青竹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魚類有:江河棲息類的(純淡水魚種)50種,如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等;河口性魚類8種,如鯔魚鱸魚等;泗性魚類 2種,如鱭魚、鱺魚;降河性魚類,如鰻魚;腹足類有:田螺方形環棱螺、瓣鰓類河蜆、背角無齒蚌褶紋冠蚌等;蟹類有:絨毛蟄蟹、相手齒蟹、蟛蟹、蟛蜞等;蝦類有:淡水蝦、對蝦日本沼蝦等;兩棲類有:青蛙蛤蟆等;甲殼類有:等;昆蟲類有:蜘蛛蜻蜓赤眼蜂蝴蝶地老虎等。

礦產資源

閩侯縣礦產已發現57處,礦種有明礬葉蠟石高嶺土等數十種,沙(礫)蘊藏量高達52萬多噸。

政治

閩侯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副書記、縣長

人口

截至2022年末,閩侯縣總戶數17.3765萬戶,戶籍人口54.4544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增加1199人,平均每戶3人。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1.3211萬人,占總人口20.79%。男女比例106.4:100,男性28.0440萬人,占51.5%;女性26.4104萬人,占48.5%;男性比女性多1.6336萬人。2022年全縣出生人數1624人,出生率2.98%,死亡人數943人,死亡率1.73%。人口自然增長68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5‰。

經濟

綜述

2022年,閩侯縣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從三次產業發展情況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552.7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400.7億元,增長1.6%;三次產業結構為5.5:54.8:39.7。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甘蔗街心公園
2022年,閩侯縣固定資產投資554億元,增長13.2%,其中民間投資增長9.2%。從分行業看,第一產業增長41.7%;第二產業(工業項目)增長38.8%;第三產業下降1.3%。全年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下降27.9%;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77.0%;銷售面積增長4.4%;商品房銷售額下降3.5%。
2022年,閩侯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萬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萬元,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增長7.5%。全體居民生活消費支出2.71萬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城鎮居民生活消費支出3.37萬元,增長4.7%,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2.17萬元,增長6.0%。
2022年,閩侯縣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43.16億元,增長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74億元,增長11.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3.66億元,增長15.1%。
2019年新增提升了72家工業企業和108家服務業企業。
202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93億元,增長5.0%,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8.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完成413.4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完成331.1億元,增長4.9%。三次產業比例6.1:52.1:41.8。
2022年,全縣民營經濟增加值達706億元,占全縣GDP比重為70%。

第一產業

2022年,閩侯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4.49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63.65億元,增長5.2%;林業產值1.94億元,增長6.1%;牧業產值19.40億元,增長2.3%;漁業產值5.46億元,增長1.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05億元,增長4.7%。
2022年,糧食種植總面積1.11萬公頃,增長0.7%,總產量5.92萬噸,增長1.5%。水產品總產量2.28萬噸,增長0.8%,其中淡水品產量2.05萬噸,增長2.2%;海水品產量2293噸,下降10.1%。肉類總產量4.16萬噸,增長3.8%。牛奶產量887噸,增長4.4%。禽蛋產量2.03萬噸,增長4.3%。至年末,生豬存欄18.92萬頭,下降5.6%;生豬出欄37.46萬頭,增長4.1%。

第二產業

2022年,閩侯縣工業增加值391.65億元,比上年增長3.3%。至年未,全縣合計規模工業企業603家,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018.50億元,增長6.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產值7.65億元,增長4.1%;股份制工業產值664.31億元,增長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346.54億元,增長3.7%。按行業分:汽車行業307.41億元,增長13.7%;工藝品行業140.16億元,增長8.6%;鞋帽服裝紡織業60.27億元,下降5.2%;建築材料製造業77.16億元,下降0.6%;食品飲料製造業61.98億元,下降6.0%;機電製造業191.65億元,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29.0%,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比重6.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8年,閩侯縣重點服務業營業收入27.61億元,增長27%,其中,其它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9.86億元,增長45.1%,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租賃業和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38%、118%和38%。在重點服務業中增長速度最高的是房地產租賃經營業,增長達到278%。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海峽汽車產業城
2022年,閩侯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8.39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增長3.6%。限上零售中,通過公共網路實現的零售額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56.1%。從行業份:批發業總額增長23.0%;零售業總額增長5.1%;住宿業總額增長18.1%;餐飲業總額增長9.7%。
截至2022年末,閩侯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餘額1616.94億元,增長10.3%,其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852.79億元,增長11.2%;住戶儲蓄存款餘額514.01億元,增長17.0%;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64.15億元,增長9.2%。全縣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5.25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36億元,增長10.5%;人壽保險收入2.89億元,下降5.1%。

交通運輸

閩侯縣境內有7個鎮與福州城區接壤或隔江相望,洪塘、浦上、灣邊等7座跨江大橋(不含鐵路橋、高速橋)把閩侯與福州城區連成一片,境內高速高鐵、國道省道縱橫其間,形成環市區30分鐘交通圈。閩侯是全省第一個通捷運的縣,已建成的捷運2號線有7個站點落戶閩侯,還有加快建設中的捷運5號線,以及建設中的濱海快線,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構建形成了適度超前、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路。
2022年4月29日,起於閩侯荊溪厚嶼站,終於倉山螺洲古鎮站的福州捷運5號線正式投入試運營。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閩侯縣共有292所學校(公辦180所、民辦112所)。其中,高中7所、國中22所、國小98所、幼稚園163所(公辦57所、民辦106所)、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教師8508人,其中核編教師5085人。全縣學生11.4萬人,其中高中8705人、職專2653人、國中2.21萬人、國小5.4萬人、幼稚園2.65萬人、特校131人。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福州大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22年末,閩侯縣醫院有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個,鄉鎮衛生院 14 個,診所 198 所,村衛生室 250 個。衛生機構床位2142張,衛生技術人員 399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795人,註冊護士 1838人。

文化事業

2018年,閩侯縣公共文化示範區建設以全優成績通過國家終期驗收,原創閩劇《玉玲瓏》參加第七屆省藝術節會演獲5個獎項,縣圖書館獲評國家一級館並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獲評全國全民閱讀優秀組織獎的單位。全縣389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實現定線落圖、掛牌管理,青紅酒釀造技藝等5個項目入選市級以上非遺名錄。

體育事業

2018年,閩侯縣新建健身路徑40條,選送運動員代表福州市參加省運會喜獲22塊金牌,為我市獲得金牌、獎牌和總分三項第一作出重大貢獻。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甘蔗街道曇石村南面的曇石山,緊靠閩江,高出江面約20米處為福建省著名的貝丘遺址,1953年發現。1954~1974年,經省考古隊7次發掘,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現厚達3米的蛤蜊殼、貝殼、螺殼的堆積層。堆積層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距地表0.5~0.9米,厚度0.5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紡輪、陶網墜和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的陶片,屬青銅器時代;中層厚度1米多,有火塘、燒坑、紅燒土層遺蹟和14個灰坑、17個墓葬,還有兩列牆壁,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石鉞和石鐮,陶器以粗砂灰繩紋陶和灰磨光陶為主;下層厚度為0.2~0.4米,有兩個灰坑遺蹟,墓葬15個,出土文物有石錛、石鏃、陶網墜、陶紡輪和以細砂陶為主的陶器,此外還出土有豬、狗、牛、虎、熊、象、斑鹿和水鹿等獸骨。遺址的下、中兩層以泥質磨光陶為特徵,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經測定距今約5000年。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原始社會晚期文化遺存之一,文化內涵具有特色,被命名為“曇石山文化”。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曇石山文化(江澤民題詞)
莊邊山遺址竹岐鄉春風村西南的莊邊山。遺址東西長約190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1956年發現,1960年春試掘,發掘面積78平方米。1982~1983年進行大面積發掘,揭露面積近3000平方米,出土一大批石、貝、陶質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出土的石器以石錛為主,陶質器具主要為灰、黃砂陶和黑、灰泥陶,當屬新石器時代遺物,上層破壞嚴重,出土的文物與下層基本相類似,陶器卻有明顯不同,主要為橙黃陶和灰硬陶,屬青銅器時代遺物。遺址南部現尚有局部堆積。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莊邊山遺址
1960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李綱墓在荊溪鎮湖裡村大嘉山南麓。李綱,邵武市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為尚書右丞,因主戰被謫。建炎元年(1127年)復為宰相,又因主戰再度被罷黜。晚年寓居福州,紹興十年(1140年)卒,葬於此,謚忠定。墓坐北朝南,墳為圓形拱頂磚結構,徑約2米,高約為2.5米,後有“如意”字形擋土磚牆。五拜台,面寬約50米,縱深約80米,四周砌以石矮牆。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李綱墓
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重修,墓碑上刻:“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落款:“清福建巡撫張師誠重修”。神道長約150米,分列石翁仲、石獸、望柱和旗桿石。墓前立有“古社稷臣”石坊。墓保存較好。
1961年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省撥款重修拜台。
靈濟宮御碑亭位於青口鎮青圃村靈濟宮左側,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派宮庭工匠建造。碑亭為四角攢尖重檐的木構方亭,邊長8.89米,高9.8米,覆蓮柱礎,十六亭柱,抬梁斗拱,亭頂面密鋪望板,板瓦、灰筒瓦、蝴蝶瓦、滴水瓦,角脊置獸吻。1991年與御製靈濟官碑一道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靈濟宮御碑亭
唐至明代枯木庵樹腹題刻位於大湖鄉雪峰寺東南的枯木庵內。庵內有1株枯木,高3.32米,圍7.13米,無枝梢,樹腹中空。寺僧在樹之腹壁刻三行左讀的文字,文曰:“維唐天佑乙丑歲,造庵子及作水池,約伍阡餘功,於時廉主王大王”楷書直行,字徑約13厘米。現比較完整的只剩下十九字。在末行大字下面,尚刻有“枕子一枚雀觜枚一條匕生庵子”14個小字。自宋至明,枯木內外續刻有20餘段文字,題刻字小而淺,逐漸風化,可辨的尚有如下數段題刻:其一:懷安仁仕安、合肥李說、河南范口口、蔡審、昆陵邵口、鄭興、莆田方陽王康功,三月吉日。”刻於外壁,楷書直行,字徑2.5厘米。其二:“至正壬辰(1352年)夏三月壬午,侯官縣主簿阿里岡懷安,縣尉趙君仁因公差到此”刻於外壁,楷書直行,字徑約2.5厘米。樹腹題刻已歷一千餘年,為國內所罕見,金石家稱為“樹腹碑”,認為這是。金石以外奇珍”。1985年列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御製洪恩靈濟宮之碑位於青口鎮青圃村靈濟宮內,系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御製於南京。據傳碑為鄭和下西洋時由海上運來,動用軍佚萬人立碑,足見碑的高大雄偉,是福建省保留至今的最大古碑之一。碑通高6.2米,寬2.1米,厚約0.6米,龜趺高1.9米,長4米,寬2.6米,石灰岩質地;碑額為半圓形,兩邊浮雕雙螭圖案,中間為篆體陰刻“御製洪恩靈濟宮之碑”字徑約12厘米。碑文記述重建靈濟宮及敕封二徐真君的緣由,傳為解縉所書,楷書直行,字徑約3厘米。碑四周框以浮雕龍紋圖案。碑刻下部因人為摸觸等故,字跡已模糊。靈濟宮御製碑於1991年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言

閩侯縣位於福建省省會福州市的西、南側,東鄰福州市、長樂區、羅源縣,南接福清市、永泰縣,西連閩清縣,北界古田縣。
民國二年(1913年)閩侯縣由閩、侯官兩縣合併定名。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才析出福州市。閩侯方言和福州市方言基本相同,但有些小差異。
閩侯縣方言內部比較一致,只有地處西北部山區的洋里鄉和最北部山區的廷坪鄉,兩鄉口音聲調和甘蔗音略有不同。

風景名勝

龍津橋位於閩侯縣廷坪鄉流源村東南約1千米。始建於宋代,明崇禎四年(1631年)改建為木拱廊屋橋,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及1998年重修。東西走向。以峭壁巨岩為橋堍,上架由圓杉木穿插而成的木拱架,再順鋪圓木為梁,上橫鋪木板為橋面,其上建廊屋。廊屋歇山頂,穿斗式木架構,面闊11間,進深4柱。橋兩旁置長凳和直欞欄桿。明間北部設神龕,主祀玄天上帝,並保存有明代木雕神像。橋東立有清碑兩通:一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所立,另一為重修龍津橋捐資碑,主要記述村民獻資情況。該橋修建年代有明確紀年,是研究木拱廊橋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99年10月公布為閩侯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龍津橋
遠濟橋位於閩侯縣白沙鎮聯坑村東約200米,又名壹佰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年)年間,單孔木拱廊橋,南北走向。橋堍以天然岩石為基,用塊石壘砌而成。用圓木穿插交錯成多組拱架,上順鋪圓木為梁,再橫鋪木板為橋面。廊屋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十一間,進深四柱。兩側設木欄桿。橋東頭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侯官縣進士陳景韶撰寫隸書“遠濟橋”木雕橋匾,並陰刻方寸行書跋文,詳細記載建橋歷史背景、時間是研究橋樑建築史和交通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3月公布為閩侯縣文物保護單位。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遠濟橋
閩侯龍泉山莊位於閩侯縣雙龍村,距市區僅20千米,是集農業觀光、休閒泡溫泉度假等為一體的農家樂。總經理鄭國璋介紹說,龍泉山莊溫泉區有300多畝,另有1000多畝的蔬菜、水果採摘基地。
十八重溪位於距福州市區約20千米的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發源於縣南古崖山尾東麓,為大樟溪下游南岸支流。主溪長16.2千米,沿溪上溯有十八處迂迴曲折,匯集十八條溪流,故取名。整個景區自然風光奇特,以天然的峽谷、瀑布、深潭、溪澗景觀和奇峰危崖、峭壁洞穴、火山岩地貌以及神秘的野生獼猴群而著稱。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閩侯縣(中國橄欖之鄉)
十八重溪
三疊井森林公園位於閩侯縣荊溪鎮關源里瀛洲村,距福州25千米。三疊井景區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峽谷瀑布交疊的景觀。景區因有象鼻、仙女、清音三個高低相疊的瀑布而得名,為景點類型豐富多彩的綜合性景區。
閩侯縣名勝古蹟甚多,旗山雪峰寺馬嵐山五虎山十八重溪曇石山文化遺址等聞名遐邇。閩台古文化搖籃的曇石山史前文化遺址,與福州鼓山齊名的旗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八重溪,南方叢林第一的雪峰崇聖禪寺,以及馬嵐山六公殿三疊井森林公園塔礁洲濕地公園等多處旅遊勝地。
閩侯縣主要景點一覽
新東陽高爾夫球場
旗山萬佛寺
軍博園
十八重溪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資料來源:

著名人物

陳若航
張大本







榮譽稱號

閩侯縣先後獲得了“中國百強縣”、“全國綠化模範單位”、“2019年工業百強縣(市)”、“2019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2019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縣(市)”、“2019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2019年綜合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製造業百強縣(市)”、“2019年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市)”、“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20中國縣域電子商務百強榜第14名”、“2020年全國百強縣”、“2019年全國縣域網路零售TOP100榜第88名”、“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2020年賽迪中國百強縣、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2020年中國創新百強縣(市)等稱號。
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位列第49位。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賽迪百強縣”。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10月,入選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市)。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中國投資潛力百強縣》榜單,位列全國第49名。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名單。
2022年6月,位列“數字鄉村”百強縣榜單第5位。入選2022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47位。
2022年7月,入選賽迪《2022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百強縣排名第53位。
2022年8月,入選壹城智庫“2022全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排名第13。
2022年8月,入選福建首批省級試點公示名單。
2022年11月18日,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22年11月,入選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縣(2022),排名第60。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53。
2023年5月,入選壹城智庫“2023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45。
2023年7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縣,排名第48。
2023年9月,入選“新華指數·高質量發展百強縣(2023)”,排名第47。
2023年10月,入選“2023全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排名第12。
2023年11月,入選賽迪顧問“2023中國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排名第56。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稷夏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62。
2023年12月,入選競爭力智庫“2023中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4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