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指古代
琉球 立為“屍”的婦人,代表神接受祭祀祈禱。明 謝肇淛 《
五雜俎 ·地部二》:“ 琉球小國,其國敬神,以婦人守節者為屍,謂之女王,世由神選,以相代雲,自國王以下,莫不拜禱。”
魏文帝元妃文德郭后的字。晉 陳壽《
三國志 ·魏志·卷五》:“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人也。後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為字……後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太子即王位,後為夫人,及踐阼,為貴嬪。
甄后 之死,由後之寵也。黃初三年,將選後位,文帝欲立為後,中郎棧潛上疏曰:‘……今後宮嬖寵,常亞乘輿。若因愛登後,恐開張非度,亂自上起。’文帝不從,遂立為皇后。”
女王即女性的君王,是君主為國王的
君主制 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為女性時的稱號,一般稱女王。廣義也稱一些君主不是國王的女性君主,比如
女皇 帝。母系氏族時代,女性部落首領非常普遍,但國家出現後,主要文明的君主大多是男性君主,女性君主往往是男性君主的妻子、女兒,從而獲得王位,這與父系社會確立以來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男尊女卑 ”思想有直接關係。英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都出現過女王
著名女王 原名額田部,是日本第33代天皇、
日本歷史 上第一位女天皇、女帝。公元576年,額田部皇女成為
敏達天皇 的皇后。公元592年,
崇峻天皇 遭
蘇我馬子 所指使的人殺害後,額田部被蘇我馬子擁立為天皇。即位之初,推古天皇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總攝朝政。推古天皇在位36年間,以
聖德太子 為中心,推行一系列
政治改革 ,是謂
推古朝改革 。蘇我馬子是推古天皇的舅父,公元624年曾要求割讓朝廷直轄地葛城縣,被推古天皇堅決拒絕。推古天皇在位的前期和後期,曾數次發兵攻打
朝鮮半島 的
新羅 。
謝杰萊·杜爾
人物生平(Shajarahal-Durr,?—1257),一譯“莎吉蕾杜”,
埃及 王國
馬穆魯克王朝 的第一位、同時也是
阿拉伯國家 唯一一位女王(1249—1257)。據說為突厥人後裔。出身奴隸,後成為
阿尤布王朝 蘇丹 薩利赫的妃子,為薩利赫生一子,名哈利勒。1249年,當法蘭西國王
路易九世 率領十字軍進軍
開羅 時薩利赫逝世。她為穩定軍心,封鎖了薩利赫的死訊,直到薩利赫之子突蘭·沙從
美索不達米亞 趕回開羅繼位。次年,
埃及軍隊 將
法軍 擊潰。當突蘭·沙與她及其他將領意見不合而遭暗害後,她宣布為穆斯林的女王。上台後,以自己的名義鑄造貨幣,命令在星期五
聚禮 的祈禱詞中讚頌其名。
在各方面的反對下,謝杰萊·杜爾被迫將王權讓給大臣兼軍隊首領伊茲丁·艾伊貝克,並同他結婚。最後,她風聞艾伊貝克意欲另娶,遂加暗害,而她本人同時也死於艾伊貝克支持者之手。
雅德維加
人物生平(
波蘭 文:JadwigaAndegaweńska,1373年或1374年—1399年)波蘭女王。出身於安茹家族,是
匈牙利 與
波蘭國王 拉約什一世 和波蘭伊莉莎白的女兒。1382年拉約什死後,大女兒瑪麗亞被選為匈牙利女王,但波蘭人為結束兩個國家之間的個人聯合,年僅8歲的她最終於1384年10月15日加冕為波蘭國王。在波蘭貴族勸說下,1386年2月15日
亞蓋洛 在克拉科夫受洗,2月18日與雅德維加結婚,3月4日加冕為國王。這樣就為
立陶宛 和波蘭長達幾百年的聯盟關係奠定了基礎。她贊助宗教和學術事業,恢復在克拉科夫的大學(即亞蓋洛大學),後成為波蘭文化的中心。
瑪麗一世
人物生平(英文:Mary I,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
英格蘭 和
愛爾蘭 女王(1553年7月-1558年11月17日在位)。她是
都鐸王朝 的第四任君主,她的父親是
亨利八世 ,母親是
凱瑟琳 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丈夫是
西班牙國王 腓力二世。
瑪麗一世在其同父異母弟弟愛德華六世死後,廢黜了繼任的
簡·格雷 。1553年10月1日,瑪麗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瑪麗一世是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即位後在英格蘭復辟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英國新教。為此,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反對人士。於是瑪麗一世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後來,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
同義詞 。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時年42歲。
瑪麗一世死後,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繼任者
伊莉莎白一世 所顛覆。
伊莉莎白一世
人物生平(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
伊莉莎白·都鐸 ,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英格蘭 與
愛爾蘭 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是英王
亨利八世 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安妮·博林 的女兒。
1558年11月,伊莉莎白的同父異母姐姐
瑪麗一世 去世,伊莉莎白繼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莉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莉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
威廉·莎士比亞 、
弗朗西斯·培根 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
北美 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
英國歷史 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
里奇蒙 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全稱: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於1926年4月21日出生,為已故英王
喬治六世 的長女 。全稱為“托上帝洪恩,
大不列顛 及
北愛爾蘭 聯合王國以及其他領土和屬地的女王、
大英國協 元首、基督教的保護者伊莉莎白二世”。
克里斯蒂娜
人物生平(Christina,1626年—1689年),1632年因為父王戰死而繼承王位,成為
瑞典 女王,1654年退位。在位時將耶姆特蘭和海里耶達倫兩地併入瑞典;力主瑞典退出“
三十年戰爭 ”,最終實現和平。終身未婚。
葉卡特琳娜一世
人物生平(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1725年—1727年在位),
俄羅斯帝國 女皇,有些中文依照英文(Catherine I)而稱呼她為凱薩琳一世,
立陶宛 農民塞繆爾·斯卡烏龍斯基之女。本名瑪爾塔·斯卡烏龍斯卡婭(
波蘭語 :Marta Helena Skowrońska,
拉脫維亞語 :Marta Elena Skavronska),皈依
東正教 後更名為葉卡捷琳娜。
大北方戰爭 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
彼得一世 所寵。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
彼得大帝 遺囑建立
俄羅斯科學院 (1726年),創立
最高樞密院 。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
彼得二世 的遺詔上籤名。
葉卡捷琳娜二世
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葉卡捷琳娜被尊稱為“大帝”,即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
占(章)西女王
又譯詹西女王、
章西女王 。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併。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回響,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
瓜廖爾 繼續戰鬥,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3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
貞德 。
人物生平(1819.5.24—1901.1.22),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
英國君主 。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
維多利亞時代 ”,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和占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
自由資本主義 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
壟斷資本主義 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君主立憲制 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中國女皇帝 武則天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
并州 文水(今
山西 省
文水縣 東),生於
利州 (今四川省
廣元 市)。
中國歷史 上唯一的正統的
女皇帝 ,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
武士彠 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
唐太宗 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1],
唐高宗 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
李治 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
唐中宗 、
唐睿宗 的
皇太后 臨朝稱制 ,期間,改名為“曌”。[2]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武則天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
神都 ,建立
武周 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
張柬之 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
神龍政變 。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
皇后 ”,以皇后身份入葬
乾陵 ,
唐玄宗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出身於
隋朝 皇室,父為隋朝觀德王
楊雄 之弟
遂寧 公
楊達 ),祖籍并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
北徐村 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今陝西
西安 ),一說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3]有異母兄長
武元慶 、
武元爽 ,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
韓國 夫人
武順 ,另一位是郭夫人。
其父武士彠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富有。
隋煬帝 大業末年,
李淵 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
太原起兵 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後,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
黃門侍郎 、判六尚書事、
揚州 都督府 長史、利州、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累遷
工部尚書 、荊州
都督 ,封應國公。父親武士彠在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後,堂兄
武惟良 、武懷運及武元爽等對其母親楊氏失禮。[4]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說她
儀容 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5]
對於唐
太宗 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太宗有馬名叫
獅子驄 ,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
鐵鞭 ,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
喉管 。“唐太宗誇獎武則天的志氣。[6]
但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
李治 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
感業寺 為尼,但她與新皇李治一直藕斷絲連。[7]
永徽 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
進香 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7]
永徽 二年(651年),因無子而失寵的
王皇后 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
蕭淑妃 。[8]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了,入宮後生下兒子
李弘 。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為二品昭儀。當時王皇后、蕭淑妃經常與
武昭儀 爭寵,互相說壞話,李治都不聽。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654年(永徽五年),武則天產下長女
安定思公主 ,據《
新唐書 》和《
資治通鑑 》記載,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后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玩,王皇后走出去後,武則天趁沒人將女孩掐死,又蓋上被子。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啼哭。問身邊的人是怎么回事,身邊的人都說:“皇后剛剛來過這裡。”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后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后的罪過。王皇后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
成書 於五代的《
舊唐書 》和《
唐會要 》只記載了小公主的暴卒。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在後宮有謠言說王皇后與其母柳氏行
厭勝之術 ,李治得知後,大怒之下將其母柳氏趕出皇宮,而且還想把武昭儀由昭儀晉封為一品
宸妃 [9],由於受到宰相
韓瑗 和
來濟 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當時朝廷以
長孫無忌 、
褚遂良 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李治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
不久,中書舍人
李義府 首個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
許敬宗 、
崔義玄 、
袁公瑜 等大臣紛紛向李治連投遞了請求立武昭儀為後的
表章 。李治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功臣元老中的
李勣 又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徹底打動了李治的心,使李治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同年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
嶺南 。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
褚遂良 貶為外州都督。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唐高宗達成共識:將
長孫無忌 、
于志寧 、
韓瑗 、
來濟 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10]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 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則天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麟德 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
上官儀 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掉皇后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12]
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李治
封禪 泰山 。由於唐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祭祀
昊天上帝 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
后土 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
外臣 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
賜爵 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則天上表建議十二事:
李治都同意,下詔頒布施行。武則天能夠重視
農業生產 ,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
農書 ,頒行天下,影響很大。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
風眩 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則天攝政。宰相
郝處俊 諫道:“陛下奈何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李治因而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
孝子傳 》、《
列女傳 》、《內范要略》、《
樂書要錄 》、《百僚新誡》、《兆人本業》、《
臣軌 》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
奏議 ,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
北門學士 ”。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改立李治與武則天的二子
李賢 為太子。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又立了三子
李顯 為太子。
永淳 二年(683),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李治苦於
頭痛 不可忍耐,
侍醫 秦鳴鶴 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癒。”武則天在帷帳中說道:“此醫可斬首,想要在皇上頭上刺出血來嗎!”李治說:“我苦於頭痛,出血未必不好!”侍醫就用
針刺 百會,李治道:“我的眼睛看見了。”不久,詔命
皇太子 李顯代理國政,
裴炎 、
劉齊賢 、
郭正一 等人在
東宮 任
同平章事 。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
李顯 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
唐中宗 ,尊武則天為皇太后。[13]
光宅 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后之父
韋玄貞 為侍中,宰相
裴炎 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14]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李顯廢黜為
廬陵王 ,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
豫王 李旦 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15]同年九月,
徐敬業 、
徐敬猷 兄弟聯合
唐之奇 、
杜求仁 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后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
李孝逸 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16]
垂拱 二年(686年)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
銅匭 (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
索元禮 、
周興 、
來俊臣 、
侯思止 等一大批
酷吏 ,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為獎勵告密,武則天對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殺安南王
李穎 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李賢二子,唐之宗室被殺戮殆盡,其幼弱倖存者亦流嶺南。
武則天謀奪
李唐 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
博州 刺史琅邪王
李沖 ,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
豫州 刺史越王
李貞 起兵豫州(今河南
汝南 )呼應。武則天分遣
丘神勣 、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衝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
李元嘉 、
魯王 李靈夔 、黃國公
李撰 、東莞郡公李融、
常樂公主 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同年,
武則天 命令
薛懷義 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
政府財政 為之枯竭。
武承嗣 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17]
載初二年(691年)七月,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九月
侍御史 傅遊藝 率
關中 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聖神皇帝,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
賜姓 武氏。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
周文王 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
魏王 ,
武三思 為
梁王 ,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
長公主 。[18]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武則天派
王孝傑 與阿史那忠節率軍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傑大破吐善,收復
龜茲 、疏勒、于闐、
碎葉 安西四鎮 ,設
安西都護府 於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鎮成兵3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18]
長壽二年(692年)正月初三,殺皇嗣李旦的妃子劉氏、
德妃 竇氏。初七,將皇孫
李成器 降等封為壽春郡王,恆王
李成義 降為衡陽郡王,
楚王 李隆基 降為臨淄郡王,
衛王 李隆范 降為巴陵郡王,
趙王 李隆業降為彭城郡王。九月初九,武則天加號“金輪聖神皇帝”,施行大赦,賜準聚飲七日,製作金輪、白象等“七寶”。[19]十四日,武則天追尊曾祖父烈祖昭安皇帝為渾元昭安皇帝,祖父顯祖文穆皇帝為立極文穆皇帝,其父太祖孝明
高皇帝 為無上孝明高皇帝。
長壽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領
請以 銅鐵鑄
天樞 ,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武則天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高一丈,用銅鐵二百萬斤。
天冊萬歲 元年(695年)正月初二,武則天加號為“
慈氏 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年號為“
證聖 ”。施行大赦,賜準聚飲三日。[20]五月,契丹首領
李盡忠 和
孫萬榮 率兵起義,攻陷
營州 ,殺都督
趙文翽 。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
張玄遇 、
李多祚 等率兵征討。由於誤中
吐蕃 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氏再派
武攸宜 、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則天又派
武懿宗 、
婁師德 、
沙咤忠義 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餘眾歸降於
突厥 。
神功元年(697年),酷吏
來俊臣 欲羅告武氏諸王及
太平公主 ,又欲誣皇嗣(
唐睿宗 )及廬陵王(
唐中宗 )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凶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
知天下 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 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沒有以
異姓 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
狄仁傑 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
中宗 、
睿宗 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兒子,那么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從此,武則天沒有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心思,於是召李顯回洛陽,皇嗣李旦請求遜位於廬陵王,於是武則天立李旦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武則天已經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她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
張易之 、
張昌宗 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二人常傅朱粉、穿著華麗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
魏元忠 ,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孫女
永泰公主 因與丈夫
武延基 和皇兄、時為邵王的
李重潤 一起議論
面首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處死。[21]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
崔玄暐 與大臣
敬暉 、
桓彥范 、
袁恕己 等,交結
禁軍 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
寢宮 ,要求武則天退位,史稱
神龍革命 。
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
神龍 元年
農曆十一月 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
上陽宮 病死去世,享年82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22]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