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姐妹鬩牆,即位之初,穩固統治,儲位問題,光榮謝幕,為政舉措,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軍事,外交,歷史評價,軼事典故,倖存標記,特立獨行,情感生活,君臣相得,星期五不吃魚,人際關係,人物爭議,後世紀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伊莉莎白於1533年9月7日出生在英格蘭王國首都倫敦
格林尼治 的普拉森舍宮,10日接受洗禮,稱“伊莉莎白公主”。她是英王
亨利八世 和他的第二個王后
安妮·博林 唯一倖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
新教 教規結婚的,
天主教 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伊莉莎白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後來的
瑪麗一世 )成為她的服侍者。但好景不長,1536年5月19日,安妮·博林以
通姦罪 被處死,年僅2歲11個月的伊莉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女,失去王位繼承權,其頭銜從“伊莉莎白公主”變成了“伊莉莎白·都鐸小姐”。
1537年,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
簡·西摩 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愛德華(後來的
愛德華六世 )。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但是姐姐瑪麗沒有善待童年至少女時期的伊莉莎白,因此伊莉莎白的幼年境遇可謂淒涼。當愛德華接受洗禮時,伊莉莎白為愛德華獻上白色洗禮服,將
聖油 塗抹在愛德華的身上。
(關係圖圖冊參考資料 )
1543年,伊莉莎白年邁的父親亨利最終娶了在宮廷任職的
凱瑟琳·帕爾 為他的第六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王后對瑪麗和伊莉莎白兩個公主都很好,讓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受到王后影響,亨利八世和兩個女兒瑪麗、伊莉莎白和解。伊莉莎白的教師包括英國
文藝復興時期 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一譯羅傑·阿夏姆)。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
義大利語 、
西班牙語 、
拉丁語 和
希臘語 。伊莉莎白在王后凱瑟琳·帕爾和其他教師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個
新教徒 。在凱瑟琳·帕爾王后的勸解下,1544年,亨利通過第三次
繼承法案 ,重新賦予瑪麗和伊莉莎白王位繼承權,但兩人仍然是法律上的私生女。亨利在遺囑中規定:愛德華如無嗣,就由凱瑟琳生的瑪麗繼位,瑪麗若無嗣則由伊莉莎白繼位。
1546年的伊莉莎白
1547年1月,亨利八世去世,
愛德華六世 繼位。由於當時愛德華年紀尚幼,政權落在以
新教徒 為多的攝政議會中,這些新教徒嘗試使
新教 成為英格蘭的國教,因而伊莉莎白的王位繼承人地位比較穩定(不過她在1549年的
托馬斯·西摩 事件中仍受到牽連)。伊莉莎白寄養於繼母
凱瑟琳·帕爾 家中,與繼母的後夫、攝政王
愛德華·西摩 的弟弟
托馬斯·西摩 有曖昧的關係。恰好西摩兄弟爭權,托馬斯企圖娶伊莉莎白以竊取王位,事情敗露被殺。年僅14歲的伊莉莎白被捲入宮廷鬥爭,受到嚴密審問。
1553年,愛德華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後,與議會擬定了“繼承案”,試圖阻止國家再度落入
天主教 勢力。愛德華任命他的表親
簡·格雷 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莉莎白都排除在外。
姐妹鬩牆 1553年7月,在愛德華六世早亡後,瑪麗廢黜了繼任的簡·格雷,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瑪麗一世 。瑪麗是一個虔誠的
天主教徒 ,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皈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
新教徒 。瑪麗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在瑪麗即位當年,伊莉莎白隱退離開宮廷。
伊莉莎白
1553年底,托馬斯·懷逸以擁立伊莉莎白之名,發動叛變,率領軍隊從
肯特郡 一直到倫敦才被打敗。雖然伊莉莎白堅持自己沒有參與起義,但她仍然被監禁於
倫敦塔 兩個月(1554年3月—5月),期間得到薩塞克斯伯爵亨利·拉德克利夫的保護。隨後伊莉莎白被轉移至伍德斯托克的一處莊園中,仍處於軟禁狀態。
1555年4月,伊莉莎白被解除了監禁,奉詔入宮,陪伴自稱懷孕的瑪麗一世。而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恢復原狀之後,證實她並沒有懷孕。10月,伊莉莎白獲準前往哈菲爾德莊園,由托馬斯·波普爵士負責監護。1556年,伊莉莎白受到新的陰謀的牽連,再次受到監禁。
1558年11月6日,由於婚後長期無子,瑪麗一世不得不讓伊莉莎白為自己的合法繼承人。英國
議會 重申了亨利八世規定伊莉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
即位之初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伊莉莎白繼位。伊莉莎白於1559年1月15至16日在倫敦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教堂 被加冕為女王,稱伊莉莎白一世。
瑪麗五年的統治打斷了英國宗教改革的進程,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對外則追隨教皇和
西班牙 ,按她丈夫西班牙國王
費利佩二世 的要求對法國作戰,結果戰爭失敗,喪失英國在大陸的據點加來。伊莉莎白就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繼承王位的。
伊莉莎白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受過很好的
人文主義 教育,能夠優雅地和文人騷客談論文學,伶牙俐齒地與人辯論。她為人冷酷、貪財、圓滑,但知識廣博,眼光敏銳,處事穩重。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
video et taceo ,直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
伊莉莎白上台後曾宣稱,國王是
上帝 在人間的全權代表,是人間的上帝,要求臣民對她絕對服從,無限崇拜。她視議會為她的統治工具,認為議會的作用不是讓議員制定新的法律或浪費大好時光去發表演說,而是撥款充實國庫。她禁止議會議論她的政策,限制它的行動,甚至將敢於和她頂撞的議員趕出議會。為炫耀“人間上帝”的威嚴,她喜愛豪華的排場、盛大的宴會和華貴的服飾,卻又要節省宮廷開支,把這些費用轉嫁到大臣和貴族身上。她經常巡遊各地的貴族莊園,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並從地方貴族身上搜刮大量禮品。但是,這位“人間上帝”卻不是教皇承認的合法君主。因為教皇不承認
亨利八世 與
安妮·博林 的婚姻,視伊莉莎白為私生子,否認她的王位繼承權。教皇、西班牙與法國都支持信奉
天主教 的蘇格蘭女王
瑪麗·斯圖亞特 來當英國的合法君主,這就使伊莉莎白無法依據教皇承認的“合法性”進行統治。她不得不依靠敵視天主教的新貴族和
資產階級 ,推行有利於他們的政策。另一方面,宗教改革中取得了教會大量土地財產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也害怕天主教復辟,因而擁戴伊莉莎白。議會對她的專制統治只有服從。於是這種王權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成為伊莉莎白專制政權的政治基礎。
伊莉莎白特別善於與別人交流,懂得如何獲得臣民的愛戴,一位編年史家寫道:“如果說曾有人具有一種天賦和風采能贏得人民的心的話,這人就是伊莉莎白女王。如果說她曾表現過這種天賦和風采,那就是在這個時候。她把溫和與尊嚴結合在一起,莊嚴地俯身向最卑微的臣民致意。她的所有的官能都在活動,而一舉一動似乎都得到思想感情很好的支配:她的眼睛望著一個臣民,她的耳朵在傾聽另一個臣民的聲音,她的心裡又在對第三個人的意見作出判斷,而她卻正和第四個人交談;她的精神似乎無所不在,但又都像是全神貫注,並未分心似的。她對有的人表示同情,對有的人加以稱讚,對有的人表示感謝,而對另一些人卻詼諧機智地予以戲謔嘲弄。她不責備任何人,她不忽略任何禮儀,她故意向眾人微笑,展示自己優雅的儀態,因而她的臣民也加倍地表現了他們的歡樂,後來以最高的語調來談論這一切,使人們的耳朵經常聽到一些對君王的過分讚美。”她對待英國臣民的這種脈脈溫情的姿態,贏得了幾乎全體英國人的愛戴。當時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的女王為“貝西”。當時的英國人實際上把女王看作了英格蘭的化身,伊莉莎白逐漸成為英格蘭民族自我意識覺醒時代的等同物。
伊莉莎白一世(中)與朝臣出巡
穩固統治 面對瑪麗女王留下的國內分裂,國外戰爭危機的局面,伊莉莎白首先以安定國內為主。她出席倫敦市為女王舉行的第一次招待會時,就提出“和睦”的口號。進而,她的加冕慶典的主題是“團結”,她的王位裝飾著紅白兩色玫瑰,下面寫著:“
約克家族 與
蘭開斯特家族 聯合在一起,就像
亨利七世 與
愛德華四世 之女的婚姻結束了內亂一樣,他們的孫女伊莉莎白將為保持英國的永久和睦而努力。但宗教問題仍困擾著伊莉莎白。
伊莉莎白執政前期,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勢力十分害怕英國所繼續進行的宗教改革,西班牙也非常擔心英國日益增長的海外活動會威脅它的海上霸權,蘇格蘭的
瑪麗·斯圖亞特 則時刻覬覦著英國王位。面對著這些強大的外國勢力的威脅,又要照顧到英國對
西屬尼德蘭 的貿易,伊莉莎白採取了小心謹慎的對外政策。1559年,伊莉莎白拒絕了
費利佩二世 的求婚,使西班牙不能用聯姻方式把英國變成從屬國。她積極支持蘇格蘭
新教徒 ,幫助新教貴族擊敗和廢黜瑪麗,使親英的新教徒在蘇格蘭掌權。伊莉莎白還儘量不介入歐洲事務,直到1585年前都遲遲不肯公開干預
尼德蘭革命 ,避免與
天主教 國家發生直接衝突,但是卻又支持英國海盜打擊西班牙等國。
教皇和西班牙不甘心新教在英國的得勢和伊莉莎白專制政權的鞏固,日益加緊策劃反女王的陰謀叛亂,英格蘭進入所謂的“陰謀”(conspirations)時期。1567年逃往英國並被軟禁的瑪麗·斯圖亞特就成為這種陰謀活動的中心。1569年,伊莉莎白破獲第四代諾福克公爵托馬斯·霍華德陰謀娶瑪麗、推翻自己的案件。英國北部天主教勢力聞訊叛亂,叛亂者受到西班牙的指使和金錢支持,妄圖營救瑪麗並取代伊莉莎白。伊莉莎白聞訊,派大批軍隊鎮壓了叛亂。1570年,教皇
庇護五世 宣布開除伊莉莎白的教籍,解除英國臣民對她的效忠義務,隨後又派大批
耶穌會 士潛入英國策動叛亂。但陰謀案件接連被偵破。1584年,西班牙派遣刺客暗殺尼德蘭起義領袖
威廉一世 ,1585年西軍占領
安特衛普 ,英國不僅在對尼德蘭貿易方面受到嚴重打擊,而且受到西班牙入侵的嚴重威脅,內外形勢日趨緊張。這時,伊莉莎白一方面與蘇格蘭結盟,資助法國新教派同天主教聯盟作鬥爭,出兵支援尼德蘭,以牽制西班牙;另一方面加緊對國內天主教勢力的鬥爭和瑪麗的監視。經過長期偵查,在1586年破獲
安東尼·巴賓頓 一夥企圖刺殺伊莉莎白和擁立瑪麗的陰謀,查獲瑪麗與陰謀分子的來往密信和她下達的行動指令。伊莉莎白掌握了證據就立即逮捕陰謀分子,接著對瑪麗進行審判,並於1587年以謀反罪將她處死(參見詞條
巴賓頓陰謀 )。
即將被處決前的瑪麗·斯圖亞特
瑪麗之死清除了國內陰謀活動的中心,對天主教世界是一大膽挑戰。教皇
西克斯圖斯五世 氣急敗壞,號召天主教徒去同英國作戰。1588年7月西班牙派出一百多艘艦船組成的“
無敵艦隊 ”遠征英國。當時英國在實力上不及西班牙,但在面臨緊要關頭,英國不同階層和不同教派,都積極行動起來。沿海城市紛紛自備船隻參戰,大批民兵應徵集結。伊莉莎白也親往軍隊集結地發表演說,表示要與他們共存亡。在海戰中,西班牙艦隻笨重不靈,水兵缺乏訓練,且指揮無能。而英國艦船卻小巧靈活,炮火猛烈,水兵英勇善戰,英方將領
查爾斯·霍華德 、
弗朗西斯·德雷克 等指揮得當,加上風暴對英軍有利,結果“無敵艦隊”被擊敗,只剩下幾十條船逃回西班牙(參見詞條
格拉沃利訥海戰 )。
格拉沃利訥海戰被視為英國新教對天主教勢力的重大勝利。無敵艦隊的失敗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地位,為英國大規模的海外擴張開闢了道路。此時伊莉莎白時代達到極盛。英國經濟繼續發展,倫敦成為工商業和金融的重要中心。
文藝復興 時期的
人文主義 思想在英國也繁榮起來,產生了世界文學巨匠
莎士比亞 和近代唯物主義的鼻祖
弗朗西斯·培根 。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這個時期通常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穩定”(settlement)時期。
儲位問題 伊莉莎白一世在世時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著稱,她一生都保持獨身沒有結婚。終其在位時期,她的婚姻問題始終是人們所關注的。由於她終身未婚,沒有子嗣。伊莉莎白的顧問屢次請求她結婚,議會亦如此。而對別人的追求,伊莉莎白從不拒絕,也不同意。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對先後向其求婚的西班牙、
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
瑞典 等王室虛與委蛇,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在歐洲大陸各國,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大強國之間進行權力平衡,為英國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利益。據說她即位後,把加冕指環戴在左手無名指上,作為自己把一生獻給自己的國家與人民的象徵。
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孫,被她處死的
瑪麗·斯圖亞特 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後來的
詹姆斯一世 )。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
(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
光榮謝幕 伊莉莎白一世執政期間,英國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展,初步奪取了
西班牙 的海上霸權,這些都對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的最後十餘年,英國的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對西班牙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賦稅負擔,金銀大量流入引起物價飛漲,反
圈地 法的廢除使農民失地現象更加嚴重,
行會制度 的解體使手工業者處境日益惡化。16世紀90年代連續五年歉收使社會局勢動盪不安,城鄉人民起義不斷發生。1601年,伊莉莎白的寵臣、第二代
埃塞克斯伯爵 羅伯特·德弗羅 利用這種不滿情緒在倫敦鼓動市民起義。埃塞克斯雖然失敗被殺,但是寵臣叛變卻反映社會矛盾的深刻,在伊莉莎白心中留下痛苦的回憶。
伊莉莎白晚年的寵臣羅伯特·德弗羅
從1594年起,在
愛爾蘭 還爆發了一場
九年戰爭 。但伊莉莎白政府的政策保證了英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節省了國家財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從而維護了社會穩定。
隨著
資本主義 的成長,王權與資產階級的聯盟也開始發生裂痕,議會與女王的關係趨於緊張。這種矛盾首先表現在宗教問題上。資產階級要求深入宗教改革,用清教代替國教,為此掀起
清教運動 。伊莉莎白卻以國教為統治工具,害怕清教的民主共和精神。1588年以後,隨著天主教復辟威脅的消失,伊莉莎白加緊了對清教的打擊、迫害。尤其是她晚年,多次處死清教激進派領袖,引起了資產階級和議會的不滿。其次,伊莉莎白在晚年越來越隨意地把許多商品的專賣權賜給寵臣,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引起民眾的不滿。1597年議會請求廢除專賣權,遭到女王拒絕。1601年,女王的最後一次議會再度討論廢除專買權的議案,對專賣權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圓滑老練的伊莉莎白害怕與議會發生公開衝突,只好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還親往議會進行安撫,使事態暫時得以平息。
在同年11月30日,伊莉莎白一世在
白廳 向下院議員們發表“黃金演說”,大意是:“世界上原本沒有無價之寶,無論多么貴重的珍寶,都比不上我提到的一個,這就是你們的愛。”她還在演說中說:“也許你們會見證許多比我英明的王公端坐於這個席位上,不過不會有比我還愛你們的人就座於此,這樣的人過去沒有,將來也不會有。”這是女王的最後一次公開演說。
晚年的伊莉莎白一世(1595年)
此時,下層社會的動盪,資產階級的不滿,日益尖銳的宗教爭端以及不斷發生的宮廷傾軋,都使伊莉莎白晚年變得憂鬱、孤僻、多疑。伊莉莎白一世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後,給後人留下了少得可憐的財富和龐大的債務。與此同時,她的身體也變得衰弱多病。埃塞克斯死後,伊莉莎白患上了
神經衰弱症 ,而且還有
風濕病 及慢性黃疽纏身。
1603年元月,伊莉莎白臥床不起。3月23日,已經病危且失去語言能力的她同意
樞密院 的安排,用手勢指定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繼承王位。3月24日凌晨,昏迷中的伊莉莎白在
薩里郡 的列治文宮(曾名里奇蒙宮)逝世,終年69歲。威廉·康登在《大英編年史》有如下的詩體,記載當時伊莉莎白的臣民為她送葬時的情景:
水下的魚兒也紛紛地貼著船兒轉,
哭得眼珠兒掉落,盲目地跟著遊動。
由於伊莉莎白終身未婚且沒有子嗣,故而在她死後,歷經118年的
都鐸王朝 的統治宣告終結。她死後由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稱
詹姆斯一世 ,開啟了英國的
斯圖亞特王朝 。
為政舉措 政治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矛盾轉折期:君主專權開始向
議會主權 轉化。即位之初,伊莉莎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伯利勳爵
威廉·塞西爾 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
17世紀表現伊莉莎白與議會關係的雕刻畫
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伊莉莎白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蘭只授與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伊莉莎白一世於1559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
羅馬教廷 決裂。並與爭奪其王位的蘇格蘭女王
瑪麗·斯圖亞特 進行長期鬥爭。1587年,
樞密院 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從而打擊了內外
天主教 勢力的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
伊莉莎白女王時期的各屆議會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時期,中央行政機能大大加強,財政部門得到調整,教會完全服從國家。但是,英國專制制度在伊莉莎白時期已經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到她統治的末期已成為國內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已經壯大起來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反對她發放專利營業執照,要求清教派和國家教會的平權,要求通過議會對政府進行經常性的監督,藉此來參加政權。在伊莉莎白時期開始的爭取“議會特權”反對“王位特權”的鬥爭,已經醞釀為後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議會和專制制度的衝突。
經濟 在經濟上,伊莉莎白一世實行
重商主義 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工場手工業,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干預社會經濟變革。
伊莉莎白不僅使
亨利八世 出賣教會土地財產的政策合法化,而且繼續大量出賣寺院和王室土地,使更多的土地轉移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手中,土地經營方式隨之也大都由封建性莊園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
伊莉莎白雖然重申
都鐸王朝 建立以來頒布的禁止圈地的法令,卻沒有認真執行,連女王的莊園也參與圈地,實質上鼓勵了
圈地運動 的進行。1593年政府還宣布廢除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運動更肆無忌憚。大批農民被趕出家園,四處流浪。為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政府於1563年頒布了著名的《徒工法令》,規定凡沒有土地或土地收入少,或無固定職業的人等都必須接受僱主雇用,期限不短於一年,未經主人同意不得在期滿前離開,工資數額由各地治安法官規定。這項法令極不利於工人,卻保證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使用廉價動勞力。伊莉莎白還繼續對被趕出家園的流浪者採取殘酷的懲罰手段。1572年頒布的懲治流浪者法令,規定對十四歲以上的無證乞丐如沒人願使用他兩年,就處以鞭笞和打烙印;再度行乞且年過十八,又無人願使用兩年者,則處死;第三次重犯,當叛國犯處死。這些政策有助於英國
資本原始積累 ,也體現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藉助國家暴力血腥起家的真相。
伊莉莎白自即位伊始,便得到議會批准她終生享有徵收關稅的權利。由於瑪麗一世末年關稅率的提高,所以關稅收入在伊莉莎白時代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伊莉莎白在位的第一年,關稅收入就達到8.3萬英鎊。隨著關稅率的不斷提高,關稅與王領一樣成為國王財政的重要來源。在伊莉莎白四十多年的統治中,英國每年的關稅收入都在5萬至8萬英鎊間。而迫於連年戰爭給財政帶來的壓力,伊莉莎白不得不多次出售國王領地。但王領收入仍然是伊莉莎白的重要財源之一。
伊莉莎白還大力加強對封建收入的剝削。在
羅伯特·塞西爾 的幫助下,其封建收入每年從2萬英鎊增加到16世紀末期的3萬英鎊。伊莉莎白統治時期,每年出售大量監護權,總共帶來65萬英鎊的收入。她還把強買權折合成貨幣交納,到她統治後期,強買權每年可以折合成3.7萬英鎊左右。伊莉莎白恢復了瑪麗一世轉給
羅馬教皇 徵收的英國教士的首年俸和十分之一稅,並通過貨幣貶值、賣官鬻爵及出售襲斷權或專利權等非法手段斂聚錢財。
伊莉莎白是都鐸王朝歷代國王中徵收直接稅最為成功的國王。她總能夠以戰爭、戰爭威脅或其他理由說服議會批准她徵收傳統的十分之一和十五分之一稅和俗人補助金,要求教士大會批准教士補助金,而且議會和教士大會往往一次會議就批准她連續幾年徵收。這足以表現她卓越的統治技巧。
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另一重要形式是海上劫掠。這在伊莉莎白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西班牙 的船隻和殖民地成了英國海盜的主要擄掠對象。伊莉莎白把這種海盜活動看作是充實國庫和打擊西班牙的重要手段,予以包庇和鼓勵。她還多次投資參與海盜遠征。1577年至1580年
德雷克 的海船洗劫了
美洲 太平洋 沿岸的西班牙殖民地,擄獲甚巨。西班牙要求英國懲辦德雷克並賠償損失,伊莉莎白卻密令各地在德雷克登岸時幫他窩藏財物。德雷克回國後,伊莉莎白還親往德特福德,在德雷克的海盜船上為他授勳。1585年女王又一次派德雷克遠征,並直接投資兩萬鎊,占全部資本的三分之一。此外,大臣貴族也積極參與海盜活動。根據謹慎的估計,英國在伊莉莎白時期從海盜活動中掠到的財富總共達一千二百萬鎊。
1580年伊莉莎白一世冊封德雷克為爵士
伊莉莎白還特別鼓勵發展造船和航海業,支持建立各類海外貿易壟斷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從16世紀最後30年開始,英國的商人貿易公司發展迅速。
勒班陀海戰 為英國向
地中海 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580年,
奧斯曼帝國 蘇丹 穆拉德三世 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莉莎白於1581年正式向“
利凡特公司 ”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西班牙公司(1577年)、威尼斯公司(1583年)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此時,英國與
北非 、
西非 國家發展商業往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
幾內亞公司 ”。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
黑奴 。向東,英國恢復了與
地中海 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
印度 等東方國家的貿易。女王對奴隸貿易給予鼓勵。1564年她曾將自己的一艘“盧卑克的耶穌”號船交給從事販奴活動的
約翰·霍金斯 使用,使霍金斯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同時,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莉莎白的支持下成立了“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該公司享有對
好望角 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1577年,在伊莉莎白資助下,德雷克第三次進行遠洋航行,發現了
合恩角 和
德雷克海峽 ,並沿著
南美洲 西岸往北航行,北上一直航行到北緯48度的
加拿大 西海岸,發現無法通過
北冰洋 ,只好改為橫越
太平洋 向西航行,經過
菲律賓群島 ,穿過
馬六甲海峽 ,橫越
印度洋 ,繞
好望角 再次橫越
大西洋 。1580年,德雷克回到英國
普利茅斯 ,成為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英國人。他獲得了是遠航投入價值數百倍的戰利品,伊莉莎白授予他爵位,分得了其中的一半利潤。伊莉莎白也支持吉爾伯特和他的同母異父兄弟
沃爾特·雷利 等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嘗試,儘管雷利在北美開闢了“
維吉尼亞 ”殖民地,但這時的殖民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宗教 伊莉莎白即位時,
天主教 在英國普通民眾中仍有一定市場,來自大陸的
新教 也在逐漸蔓延,各派力量都試圖在此時獲取絕對優勢。
亨利七世 的重外孫女、信仰
天主教 的
瑪麗·斯圖亞特 是伊莉莎白王位最大的威脅。而伊莉莎白按天主教教規是私生女,又是
新教徒 ,在宗教方面的任何過激行為,都可能招致教會和其他國家的干涉。因此,在對英國宗教事態的處理上,伊莉莎白及其大臣們明智地選擇了走“中間道路”,恢復介於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英國國教體系。一方面,“在全國還未習慣於服從她的權威以前”,她對她的新教立場採取含蓄的態度,仍派駐羅馬使節,減緩
羅馬教廷 和天主教國家的敵對情緒,以此來穩定國內的教派紛爭;另一方面,在宣告她的統治開始的公告中“禁止在宗教上作任何改變”,堅持走“中間道路”,使國教徒、天主教徒、清教徒都能接受,“爭取時間來把她的統治建立在民眾的支持的基礎上”。這樣既可以利用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
費利佩二世 對羅馬施加影響,在西班牙與法國的對抗中謀取利益;同時亦可使弱小的英格蘭避免捲入一場遍及整個歐洲的意識形態的衝突,劃清與大陸的宗教邊界,實現國內的和平與穩定。
伊莉莎白授權出版的新版英語《聖經》的卷首繪有她的肖像
但在統治穩固下來之後,伊莉莎白中立的宗教政策開始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1559年,英國國會頒布一系列法案,全面廢除
瑪麗一世 時期的天主教化措施,在做了一些改進的基礎上,恢復了
亨利八世 時期的國教基本模式:
羅馬教皇 的權力再次被推翻,女王為英國所有教會和僧侶團體的最高領導,一切神父和官吏必須宣誓接受這一領導並不得服從國外的權力;
愛德華六世 時期的《四十二條信條》經過修改更名為《三十九條信條》,並予以頒布;1552年的
公禱書 在被剔除了一些過分的新教色彩後重新頒發。值得注意的是1559年諸法案中包含的反對外來干預的條文,規定自此往後“任何外來的君主、個人、教士、國家或無論教俗的當權者,都不得在本國內使用、享有或行使任何形式的權力,包括無論教俗的司法權、優先權、職權、超越權或特權”。這表明,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宗教政策乃是一種從政治角度考慮的對外政策宣言。1559年諸宗教法案頒布後,伊莉莎白一世再也沒有就有關宗教問題的決議案作出任何調整,因為她認識到了宗教紛爭帶來的危害。正如她自己聲稱的那樣,宗教分歧牽涉的多半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伊莉莎白希望依照冷靜的法律來建立英國的教會,使自己被所有教派的信徒接受。
與此同時,伊莉莎白對英國
清教徒 也加以壓抑,並力圖避免不同教派的教義爭論。這種中庸溫和的宗教改革初步滿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反對天主教的願望,又不過分刺激大都信奉天主教的農民的宗教感情,在一定時期有利於穩定國內形勢,從而有利於工商業發展和
資本原始積累 的進程。最終,亨利八世創建的那種英國國教體系逐漸鞏固。新一代的英國人已習慣於英國國教,英國國教信仰成了他們作為英國人區別於歐洲其他國家人民的特有標誌。
不過,伊莉莎白一世雖然在法律上使國教完全復興,重新確立了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的改革成果,但這種溫和寬鬆的氣氛並不能夠真正消解各種宗教主張和派別之間的潛在牴觸。伊莉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極其不徹底,這在伊莉莎白執政晚期更能體現出來。天主教的復辟勢力在英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而新教的激進派——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樣處於受壓抑的狀態。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革,掀起
清教運動 。清教徒與國教會之間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一直持續至
詹姆士一世 時期。
文化 伊莉莎白和她的父親
亨利八世 一樣,也自己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伊莉莎白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伊莉莎白十分喜愛音樂,能夠包容不同的音樂形式。在她統治時期,英國主流音樂的形式有了新的發展。在
教堂音樂 方面,眾多優秀的新教作曲家和演唱家們來到皇家聖堂。伊莉莎白和她的
唱詩班 在宮廷里唱著英國式的民族聖樂,使這種新形式的教堂音樂很快遍及全國。與此同時,在伊莉莎白統治中期出現了
牧歌 集,以
威廉·伯德 和他的學生莫利為代表的牧歌作曲家開始轉用英國原創的詩歌作為配樂對象,在短時間內使英國式牧歌的創作在整體上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盛極一時。而“康索特歌曲”和以“維吉那音樂”為主的鍵盤音樂的流行,以威廉·伯德和
托馬斯·塔利斯 為首的英格蘭“維吉那樂派”的出現,體現了這一時期
世俗音樂 的發展。
軍事 都鐸王朝 建立後,
英國海軍 日漸完備。但到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在位時期,英國海軍建設出現短時期停滯以至衰落。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展開了英國海軍建設,組成了由皇家海軍、私掠船和武裝商船等構成的英國海軍。平日裡,
皇家海軍 的威懾力量、私掠船的掠奪行動和武裝商船的商業行為三者緊密聯繫又互相轉化;海戰時,三者互相協作,實現了英國海軍規模化,加強了英國的海上力量。
其中,任用海盜進行私掠尤其具有特點。隨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不願與其產生正面衝突的伊莉莎白一世默許甚至支持大量被她稱為“我的海狗”的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隻和殖民地,如著名的德雷克。這些受到英國政府支持的海盜使西班牙遭受重大損失,故而被稱為“皇家海盜”或“女王的紳士和商業探險家”。
此外,通過新型戰艦研發、海戰戰術革新、完善海軍管理制度、發展海軍基地、武裝商船、選用航海經驗豐富的船長補充海軍將領等重大改革措施,使英國海軍在短短十年左右時間迅速崛起,成為制衡西班牙、法國等傳統海洋強國的重要力量。
外交 在對外關係上,為了給當時由於長期戰爭而出現嚴重經濟衰退的英國一個和平的環境來恢復經濟,伊莉莎白採取謹慎而靈活的外交政策,力求擺脫宗教束縛,利用婚姻談判以實現目的。在伊莉莎白45歲以前,重要的求婚活動有20多次,其中有
瑞典 國王
埃里克十四世 、
奧地利 的查理大公、薩伏依公爵
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 、法國國王
查理九世 及阿朗松公爵、西班牙國王
費利佩二世 等。而與法國阿朗松公爵的婚姻談判甚至持續到她52歲左右。在與歐洲大陸的王公貴族的周旋中,伊莉莎白充分施展其婚姻外交遊戲,並巧妙地利用敵國之間及其內部的矛盾,把它變成英國極具價值的資產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尼古拉斯·希利亞德為伊莉莎白設計的愛爾蘭王國玉璽圖
伊莉莎白在外交政策上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謀求充當大陸勢力均衡的制衡者,伺機向海外發展。這一政策對近現代英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她的“海洋政策”,促使英國人萌發了最初的帝國意識。
在伊莉莎白時代,其北鄰
蘇格蘭王國 始終是一個棘手而又難纏的對手。蘇格蘭對英國的利益與安全至關重要。伊莉莎白即位後,聽取了
威廉·塞西爾 的建議,在處理與蘇格蘭的關係上始終堅持“一致原則”,即:在宗教上,保持新教貴族在蘇格蘭的統治地位,與英國的宗教政策基本一致;在對外關係上,決不允許蘇格蘭成為歐洲大陸某個國家的附庸,蘇格蘭的內政、外交政策必須與英國的利益一致。為達到這一目的,伊莉莎白一世一反謹慎的政策,對蘇格蘭的政策持積極穩健的態度。
1559年,蘇格蘭女王
瑪麗·斯圖亞特 的丈夫成為了法國國王
弗朗索瓦二世 ,於是,她在蘇格蘭竭力推行袒護天主教和親近法國的政策,蘇格蘭極有可能成為法國反英的強大基地。但瑪麗的這種政策損害了蘇格蘭新教貴族的政治、經濟利益,導致了蘇格蘭“公理會派”叛亂。伊莉莎白積極備戰,支持蘇格蘭新教貴族叛亂。當法國軍隊開進蘇格蘭時,英國軍隊也跨過了蘇格蘭邊界。面對西班牙國王
費利佩二世 要求英國退讓的威脅,伊莉莎白巧妙地利用法西之間的猜忌和矛盾,以武力迫使蘇格蘭簽訂和約,在蘇格蘭確立了新教貴族的統治地位。當弗朗索瓦二世於1560年12月去世後,瑪麗失去了法國這一政治靠山。1567年,瑪麗退位,遭到囚禁,其年幼的兒子詹姆斯成為蘇格蘭國王,即後來的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總之,伊莉莎白在位期間,竭力維持新教在蘇格蘭的優勢,確保蘇格蘭的局勢與英格蘭利益一致,以達到英蘇聯合的目的。
即位初期,她盡力促使法國和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使英國一度較少捲入歐洲大陸糾紛。
1562年,法國爆發了
胡格諾戰爭 ,伊莉莎白趁機出兵支持
胡格諾教 徒,為爭取加萊(今法國
加來市 )做最後的努力,結果卻遭遇失敗。此後,伊莉莎白逐漸將重心轉向不列顛島,以此為重心面向海洋發展,尋求更廣闊的出口市場。這樣的政策使英國與當時的海外殖民大國――西班牙開始產生衝突。
在英西矛盾尖銳的
尼德蘭 問題上,伊莉莎白希望維持西班牙對尼德蘭的統治以防止法國染指該地;同時,希望尼德蘭自治,使之成為英國對大陸貿易的一個重要據點。這是西班牙難以接受的,於是英西兩國的矛盾逐漸升級,費利佩二世接納並支持英國天主教徒流亡者和反叛者,策劃入侵英國。作為回應,伊莉莎白也對費利佩二世的反對者敞開大門。在經濟上,西班牙對英國實行封鎖政策,英國也針鋒相對,採取攔截西班牙的白銀貿易政策,進攻西班牙的沿海地區和殖民地。這使得“尼德蘭和西班牙商人由於貿易中斷所受到的損傷則是毀滅性的”。面對這種情況,費利佩二世決心用戰爭甚至包括暗殺在內的各種手段推翻伊莉莎白的統治。
為消除西班牙的威脅,伊莉莎白恢復了與法國阿朗松公爵的婚姻談判,直到1581年,成功緩解了西班牙對英發動戰爭的威脅,還阻止了法國干涉她處理瑪麗與蘇格蘭問題的企圖,挫敗了法國在尼德蘭控制英國貿易的計畫。16世紀80年代以後,英國的經濟實力和海軍力量逐漸增強。伊莉莎白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強硬,其海洋性特徵日趨明顯,堅持歐洲大陸的
均勢政策 。1585年,英格蘭與蘇格蘭進行了結盟談判,同年,英國直接派軍隊援助“
尼德蘭革命 ”,以圖削弱西班牙。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的
格拉沃利訥海戰 中打敗了西班牙的“
無敵艦隊 ”,預示著一個海洋大國的崛起。1596年,
查爾斯·霍華德 與羅伯特·德弗羅率軍攻占西班牙的
加的斯 ,隨後又撤退(參見詞條
1596年加的斯遠征 )。但在
科倫納·里斯本遠征 後,英國在與西班牙的爭鋒中,卻以失利為主。雖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成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國並未能占上風。
格拉沃利訥海戰
從16世紀末起,伊莉莎白為取得與中國通商的權利,曾於1583年、1596年和1602年3次致信
明朝 皇帝。由於當時的交通技術和葡萄牙艦隊的襲擊,英國女王致中國皇帝的國書都未能順利送達中國。
歷史評價 威廉·塞西爾 曾說:“她是我見過的最聰明女人,
樞密院 各大臣每次向她提意見,她沒有不知道的。”
伏爾泰 :“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審判比所有前任君主都更為公正,這是她的政權的有力支柱之一。財政收入僅僅用於保衛國家。她有一些寵臣,但她沒有用國家的錢使他們發財。她最寵愛的是她的國民。並不是她真的愛他們,而是她感覺到她的安全和榮耀取決於她能否像真愛人民那樣對待人民。假如伊莉莎白不是悍然假借司法的權力殺害瑪麗·斯圖亞特,從而玷辱了如此良好的一代統治,那么她的榮譽就可以說是白璧無瑕了。”
一位著名英國傳記作家曾對伊莉莎白作了這樣的評價:“這隻兇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地坐著,孵育著英吉利民族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變成熟,變統一了。”
蘇聯百科全書出版社學術委員會、蘇聯科學院歷史學部主編的《世界歷史百科全書:人物卷》:“伊莉莎白無疑是一個活躍的執政女皇,她在幾十年內都獨攬了國家政權。但是,她又不得不經常在宮廷各集團之間隨機應變,往往放下自己的計畫,裝模作樣,玩弄著‘
馬基雅維利主義 ’的伎倆,這種情況甚至她的同時代人也有所發覺。”
伊莉莎白一世的簽名
張椿年 、
馬克垚 主編《
外國歷史名人傳 ·古代部分》:“伊莉莎白處在英國從中世紀向近代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在她統治英國的近半個世紀中,她的政治活動和推行的政策鞏固了君主專制政權,有利於英吉利民族國家的成長,促進了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在此期間,英國還初步戰勝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開始了世界範圍的海外擴張。因此,伊莉莎白女王在英國歷史占有重要的地位。”
錢乘旦 、
許潔明 《
英國通史 》:“在這45年中,女王政績卓著、王朝鼎盛,國家走向繁榮,這三者相得益彰,以至於女王和她那個時代在英國歷史上熠熠生輝――女王和英格蘭人共同締造了伊莉莎白時代。”
美國歷史學家J.戈登·梅爾頓:“伊莉莎白是當今英國國教的主要創立者。尤其是在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的數十年問,伊莉莎白為像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一樣的探險者提供了大量幫助,為英國在17世紀發展成一個強大的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整個17世紀裡,英國將挑戰西班牙和葡萄牙自1492年便建立起的全球殖民特權。”
軼事典故 倖存標記 1562年,伊莉莎白一世不幸染上
天花 。這場天花雖然沒有奪去伊莉莎白的生命,但卻給她的臉上留下了疤痕,而且還導致其頭部部分地方脫髮,所幸沒有在其他方面留下後遺症。
特立獨行 為了使自己的統治地位更穩固,伊莉莎白一世故意讓自己表現得更像個男人。她曾經在一次著名演講中說道∶“雖然我擁有女性柔弱的身體,但我卻擁有一個國王的心和胃。”她經常把自己比喻成一頭猛獅的幼崽,用來威懾自己的大臣。據記載,伊莉莎白一世是一位精力充沛的騎手,最愛與大臣一起騎馬打獵,甚至能親手割斷一頭鹿的喉嚨。在跳舞時,她更喜歡跳男性的舞步,笑聲也很爽朗,以至於一些人悄悄給她取了個“榮譽男性”的稱號。這些興趣愛好一直保持到她60多歲。
1588年的伊莉莎白一世
儘管身上男性氣質很強,但伊莉莎白一世也有表現得十分女性化的時候。她非常重視自己的外貌,讓人每天把她的眉修剪成兩根細線,並刮掉前額的頭髮。她很喜歡和大臣調情,令男人神魂顛倒的功力並不輸給其他女人。她的一位熱心追求者曾寫下這樣的句子描述她∶“女王在用情網捕捉男人們的靈魂,她的魚餌是那樣的甜蜜,沒有男人可以逃脫她的獵網。”
情感生活 雖然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但她卻並不缺乏愛情。在姐姐
瑪麗一世 執政時,她因為宗教問題被關進
倫敦塔 ,在那裡她邂逅了自己青梅竹馬的玩伴羅伯特·達德利。羅伯特因為政治原因也被囚禁在塔內,他讓一個獄卒的兒子做信使,不僅溝通情緒,還每天送她一朵玫瑰花。羅伯特的安慰和鼓勵成了伊莉莎白一世堅持下去的動力。儘管後來由於各自的身份限制,他們注定不能結婚,但這並不影響兩人親近的關係。
第一代萊切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
伊莉莎白成為女王后,封羅伯特為萊斯特伯爵,並將他在宮中的房間安排在自己居所的隔壁。因為他們的親密關係,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兩人的緋聞。據記載,羅伯特待在宮廷中的時間比任何一個同僚都多,甚至連回家的時間都抽不出來。出人意料的是,雖然兩人的關係曖昧,但伊莉莎白卻在1563年極力撮合羅伯特與守寡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結婚,從而緩解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矛盾。只是後來在瑪麗心動準備接受時,羅伯特卻不同意,這門婚事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君臣相得 伊莉莎白登基伊始,便找到
威廉·塞西爾 這個出身劍橋的學問家及官吏為她的樞密顧問。塞西爾也是她恩師契克的妹婿。伊莉莎白找塞西爾時明言:“你不可腐化,必須忠誠報國,你不必理會我的個人意志,有任何意見都要告訴我。”後來果然證明她識人用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伊莉莎白尊稱塞西爾為“氣魄爵士”(Sir Spirit),由流傳下來的《伊莉莎白一世書信集》,可以看到她的知人善任,以及伊莉莎白君臣之間的良好互動。塞西爾輔弼四十年,到老請辭,伊莉莎白一世的親口回答是:“當你不在身邊,這種日子我也不想活得太久。”
第一代伯利勳爵威廉·塞西爾是伊莉莎白女王最重要的顧問
星期五不吃魚 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確立了英國國教的主導地位。在1571年頒布的《三十九信條》中規定,英國國教會摒棄了
天主教 星期五不準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魚)的齋戒。《三十九信條》在英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
英國的許多百姓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站在伊莉莎白一世一邊與天主教劃清界線,他們的一項標誌性的做法和口號是“星期五不吃魚”(縮略成“不吃魚”,英文:eat no fish)。“不吃魚”就成了一種與政府保持一致的標誌,於是在英語中,“不吃魚”就成了表示擁戴政府的行為,“不吃魚的人”就成了“忠於政府的人”以至於成了“誠實可信的人”的同義詞。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參考資料 )
人物爭議 關於伊莉莎白一世的死因,史書中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伊莉莎白可能死於她所化的濃妝中的毒素所引起的血液中毒;另一種說法則說,埃塞克斯死後,伊莉莎白患上了神經衰弱症,還有風濕病及慢性黃疽纏身。而她討厭看病和服藥的行為加重了病情。
後世紀念 伊莉莎白是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之一。在2002年
BBC 發起的“
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公選活動中,伊莉莎白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2005年,在英國歷史頻道的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歷史學家和評論家們分析了十二位英國君主,並為他們評分(根據六項指數,如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等,滿分為60分),伊莉莎白贏得了最高的48分。
英國海軍有“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於1915年下水。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