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廳
- 外文名:WhiteHall
基本信息
霍雷肖·納爾遜勳爵的雕像背對著這些場景,他無法看到一切,只能聽到越來越熱鬧的喧譁。曾經砸在甲板上的火苗,如今正簇動在火炬頂端,傳遞著和平的訊息。
1805年,這位勳爵死於一場慘烈的勝利特拉法爾加海戰。他的對手,是拿破崙皇帝麾下的法國海軍。在狙擊手的子彈擊穿他的脊柱之後,他用手帕蒙住自己的臉,以防止軍心動搖。這位傷痕累累的戰神,說出了最後的遺言“我盡職了”之後安然離世。英國人為此建設了這個廣場,以及這尊雕像,多年後成為遊人如織的世界名勝。
納爾遜紀念碑底座四面,有四座威嚴的獅子銅像,這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景點,很多小傢伙騎在獅子背上嬉戲。他們或許不知道,這座銅鑄的柱礎,是用當年法國艦載銅炮熔化後建造的。用兵刃鑄成雕塑,頗有些始皇帝“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的味道。
武器少一些,流血也會少一些。鑄劍為犁,應當是武器最好的歸宿。
白廳的路中央,也有幾座塑像,都是英國軍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這條路的南頭,就是那座聞名於世的哥德式建築國會大廈與大本鐘。國會廣場前,有一座高大的塑像格外引人注目,這個手持手杖緊裹風衣,神情嚴肅的中年人,便是挽救英國於危亡之中的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在德國納粹大兵壓境之時,這個曾經頑劣不堪的早產兒,展現出了內心最堅硬的一面。他那些灼熱的語句,從灼熱的胸腔中噴薄出來,溫暖著孤城中絕望的人們。“我無法奉獻其他,除了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他如是說著,與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黷武者對抗。“在我們身後,聚集著破碎的國家和被奴役的民族……這長夜無法打破,除非我們戰而勝之,我們必須戰而勝之,我們定能戰而勝之。”
1940年8月20日,在倫敦空戰最艱難的時刻,邱吉爾在下議院稱讚英國空軍的貢獻。其中有這么一句,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在人類戰爭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眾多的人群,承蒙如此少數人這樣巨大的恩典。”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倫敦已經沒有了防空警報、高射炮聲以及戰機轟鳴。他們給所有來倫敦的人,留下了這樣一個安靜的世界。安閒泰然地聽著泰晤士河水緩緩流過,大本鐘的鐘聲慢慢響起。
這也許是一種隱喻。英國人紀念戰爭,是彰顯英雄們的決心與信念,而非故意渲染暴力與殺戮。這讓戰爭的意義變得更加多元,在不同人群的心裡,留下屬於自己的投影。
在白廳街中段,有一座比較新的雕塑,在眾多英雄好漢的包圍之下,顯得別具一格。這座雕塑的名字為“二戰中的女人”,並無一個具體的人像,更多地是在展示一種情感。遠遠望去,仿佛是一個“衣架”。掛著各種各樣的衣飾。有長裙,還有挎包,但間或地夾雜上了幾件戎裝,讓人警醒。
離這座黑褐色的雕像不遠,便是著名的“和平紀念碑”。在現場我們看到,每一位經過紀念碑的英國士兵,都會恭敬地注目而視,行著軍禮踢著正步走過。
奧運會在即,世界仍然不太平。為了保衛奧運會的安全,英國從阿富汗駐軍中調來了大批戰士,參與到安保工作當中。軍人與反戰者對面而立,各行其是。
遠離爭執與戰爭,留下微笑與和平,奧運會本該如此。但時下,尚不知何時,刀槍入庫戰士解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