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語音譯,簡介,形式,著名人士,其他,名著人物,伊莉莎白一世簡稱,生平,童年,教育,地位穩定,加冕,繼承人,宗教,戰爭,逝世,文學,影響,批評,貿易合法,影視形象,伊莉莎白二世簡稱,介紹,憲法地位,早年生活,女王生涯,爭議,政治角色,個人形象,茜茜公主,介紹,生平,撫養,逝世,神化,
希伯來語音譯 簡介 “伊莉莎白”這個名字起源於希伯來語人名以利
沙巴 ,在舊約中這是亞倫的妻子的名字。“以利沙巴”一詞的字面意思是“以
上帝 的名義起誓”。在早期的希臘文本聖經中,將這個名字轉寫為希臘語形式的Ελισάβετ。歐洲各國的同源名字就是從希臘語形式衍生的。
伊莉莎白 形式 英語:Elisabeth 或 Elizabeth
德語:Elisabeth
俄語:Елизаве́та
義大利語:Elisabetta
羅馬尼亞語:Elisabeta
匈牙利語:Erzsébet
主要變體
著名人士 君主和貴族:
巴伐利亞 的伊莉莎白,又暱稱為茜茜(Sissi),巴伐利亞女公爵與公主,後來成為奧地利皇后與匈牙利王后,一般稱作
茜茜公主 。
其他 伊莉莎白·泰勒 (英文名:Elizabeth Taylor),美國女演員。一直被看做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具有好萊塢色彩的人物:由童星成長起來的她貌美如花,她可以清純,也可以妖艷,她的魅力、演技使她奪得3次奧斯卡獎,曾經的放縱,也使她顯得肥胖和衰老。她的美貌、她的電影、她的丈夫……使得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她始終是媒體追逐的目標。她仿佛是濃縮了的好萊塢樣本:藝術、美貌、金錢、愛情和注定要失敗的婚姻。
2000年她被
英國女王 授予爵士勳章,表彰她對電影事業作出的非凡貢獻。年事已高的她如今被人尊稱為“玉婆”,置身於慈善事業,尤其是愛滋病的防治。
伊莉莎白·赫利 (Elizabeth Hurley),英國女演員,模特兒,電影製作人與設計師。
伊莉莎白·史特凡(Elizabeth Stefan)
名著人物 伊莉莎白·班納特
《傲慢與偏見》中的女主人公,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
達西 組成美滿的家庭。
伊莉莎白·魯塞
《羊脂球》中的女人公,綽號羊脂球,是名妓女。在旅途中拿出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分享。可因過關卡時不願委身侵略者,導致全車人被扣押。和她同車的有身份的乘客為了各自私利,逼她為了大家而犧牲自己,羊脂球出於無奈而作了讓步。可當第二天早上馬車出發時,那些昨天還苦苦哀求的乘客們卻突然換了一副嘴臉,個個疏遠她,不屑再與她講話。
伊莉莎白一世簡稱 生平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
薩里 ,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
英格蘭 和
愛爾蘭 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
童貞女王 ”。也被稱為“榮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
亨利七世 、
亨利八世 、
愛德華六世 和她的異母姊瑪莉一世。
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
威廉·莎士比亞 、
克利斯托弗·馬洛 和班祖明·詹森;桂冠詩人愛德蒙·史賓沙將《
仙后 》獻給她;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內成為第一個環航地球的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發表了他對哲學與政治的觀點;華達·羅利爵士和韓弗理·吉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了
英國殖民地 。她的統治期在
英國歷史 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
黃金時代 ”。
伊莉莎白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明察無言”(video et taceo,拉丁文,直譯為“我觀看,而且我沉默”)。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蘭只授與了八個貴族頭銜:一個
伯爵 爵位 、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
樞密院 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維吉尼亞州 (原來的英國殖民地現為美國的一個州)是以她“童貞女王”的稱號來命名的。
童年 伊莉莎白誕生於倫敦的普雷森希宮,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
安妮·博林 唯一倖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
私生女 。她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成為她的女侍官。伊莉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被判叛逆罪處死,一年後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
簡·西摩 就生了一個男孩:
愛德華 。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
亨利後來的王后們對這兩個被褫奪公主銜頭的繼女都很好,亨利本人也經常關注她們的成長,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1547年亨利死後,他最後的那位王后
凱瑟琳·帕爾 和她的新丈夫托馬斯·西摩(他是簡·西摩的兄弟和新國王愛德華六世的舅父)養護伊莉莎白。西摩被年輕的伊莉莎白所吸引,他夫人死後,他本來打算娶她為婦,但他和他的兄弟愛德華·西摩後來都在一系列權利鬥爭中被處死了。
教育 伊莉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師包括英國
文藝復興時期 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在她統治期間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拉丁語和希臘語 。在凱瑟琳·帕爾和她的其他教師的影響下伊莉莎白成為了一個新教徒。
地位穩定 在她兄弟生前,她的地位比較穩定,但愛德華1553年就因肺結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琴·格蕾夫人只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黨推翻,並被其後上台的瑪麗處死。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昄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有一小段時間裡伊莉莎白甚至被關入
倫敦塔 。有人認為她是在這裡認識了她後來的愛人萊斯特伯爵羅伯特·達德利的,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在童年時代就相識了。
伊莉莎白保了命,但瑪麗與
西班牙國王 菲利普二世 的婚禮使得英格蘭重歸天主教的可能性增大了,對此英格蘭人民及貴族都很不滿。1558年
瑪麗一世 無子而亡,伊莉莎白成了她的合法繼承人。
英國國會 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定伊莉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
加冕 伊莉莎白於1559年1月15日在
西敏寺 被加冕為女王,當時她的地位很不穩定。她加冕的日子是當時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占星士
約翰·迪伊 挑選的,據說它特別吉利。給她加冕的是卡里斯勒的主教,他是當時在教會界能找到的最高的承認她的合法地位的人。同年她就已經簽署了結束
義大利戰爭 的卡多-坎陪吉條約。
伊莉莎白44年的統治期間英國宗教分歧的鬥爭非常強烈。1530年代裡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決裂,聖公會建立。愛德華六世的短暫統治期間聖公會的教義日益完善。瑪麗一世統治期間聖公會失去了其統治地位。伊莉莎白恢復了聖公會的地位。在伊莉莎白統治的最初兩年間她就發布了至尊法和單一法令,規定國王同時是教會的最高領導人。
雖然她試圖在宗教極端派之間尋找一條折衷的路來走,但她本人無疑是一個新教徒。尤其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其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人被迫害。
威廉·塞西爾 是她政治上最親密的顧問,為塞西爾她特地創立了
柏利 勳爵 這個爵位。1598年塞西爾死後,他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成為伊莉莎白最親密的顧問,但羅伯特遠遠不能達到其父親的能力。她的管理機構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弗蘭西斯·華興漢爵士。華興漢在整個歐洲建立了一個間諜網。他可以保證所有對女王的陰謀都被他所知。
繼承人 對伊莉莎白最大的批評是她沒有提供一個繼承人。別人一直以為她會結婚生子,有許多人追求她,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
菲利普 國王,以及她的寵臣萊斯特伯爵。許多人認為萊斯特伯爵是她的愛人。伊莉莎白很明智地避免了他們。幾年後,當她的統治得到鞏固後,人們越來越明顯地看到她不會結婚生子了。
當別人質問她為什麼她不結婚時,她提到她姐姐統治時期她的處境。當時她不但是瑪麗最忌諱的人,而且造反者如
托馬斯·懷特 爵士還利用她的名義。因此她明智地認識到假如她指定一個繼承人的話,她的地位會被削弱,而且這一舉可以給她的敵人提供一個刺激,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但沒有繼承人英格蘭就不會在她去逝前的情況下陷入內戰。這一點在1562年她患天花幾乎喪生時這一點變得非常明顯。在一段時間裏伊莉莎白曾嚴肅地考慮過結婚生子。但一個天主教的丈夫是顯而易見不可能的,而一個新教的丈夫如萊斯特伯爵會立刻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無論她選中誰都不會有好結果。不論她個人的傾向如何,她當時的處境使任何傳宗的考慮不能得以實現。
她當時是有一些可能的繼承人的,但伊莉莎白對他們都不予考慮。她的表侄女
蘇格蘭 女王瑪莉·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在她從蘇格蘭出逃前,甚至此後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可能的繼承人。瑪麗被逐後伊莉莎白雖然接納了她,但她將瑪麗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瑪麗的兒子
詹姆士 當時還是一個孩子,在他未被考驗之前他還不會被考慮到。其他人選也不太可能。伊莉莎白的女伴之一,
琴·格蕾 的妹妹凱瑟琳·格蕾夫人因為違背伊莉莎白意願而結婚觸怒了伊莉莎白。凱瑟琳·格蕾的妹妹瑪麗·格蕾是一個馱背矮子。伊莉莎白當時一直希望
蘇格蘭的瑪麗 一世會昄依新教並找一個伊莉莎白認為可靠的丈夫,因此她在瑪麗在英格蘭被囚期間將她的繼承人的問題一推再推。
與此同時她還是繼續有結婚的可能性。她曾考慮過在法國的眾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
奧爾良公爵 亨利(後來的
亨利三世 ),當時法王
查理九世 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考慮過法王更年輕的弟弟
阿朗松 公爵弗朗索瓦。但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畫也破產了。
1568年最後一個有資格做她的繼承人的
英格蘭人 ,凱瑟琳·格蕾夫人,死了。伊莉莎白被迫再次考慮
蘇格蘭女王瑪麗 。伊莉莎白建議瑪麗與萊斯特伯爵結婚,但瑪麗拒絕了這個建議。不過這時瑪麗的兒子詹姆士已經受到了新教的教育。1570年法王說服伊莉莎白讓瑪麗重返蘇格蘭。但伊莉莎白提出了許多苛刻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讓詹姆士留在英格蘭。雖然如此她的謀士塞西爾還是繼續設法幫助瑪麗回蘇格蘭。但蘇格蘭人拒絕接受這位女王,因此未遂。
伊莉莎白的婚姻和個人生活歷來是人們的話題。被稱為“童貞女王”並不意味著她終生沒有性生活。她在世時就有很多私生子傳聞,萊斯特伯爵
羅伯特·達德利 、
埃塞克斯伯爵 羅伯特·德弗羅等被普遍認為是她的情夫。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傳聞說她終身未婚是因為不能生育,甚至有可能因為她有某種性功能上的缺陷。傳記作家
史蒂芬·茨威格 、利頓·斯特萊切即抱持這一觀點。
宗教 正當此時新教皇
庇護五世 1570年2月25日革除伊莉莎白的教籍。這使伊莉莎白無法繼續她的宗教寬容的政策。
同時她的敵人對她的陰謀也使她非常震怒。20年來瑪麗一直試圖不向伊莉莎白挑戰。但這時她陷入了她的天主教同情者的陰謀中。這些陰謀的主謀是
安東尼·巴賓頓 ,其目的是營救瑪麗使她取伊莉莎白而代之。對伊莉莎白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消除這個大敵人的機會。1587年她處死了瑪麗(據說她並不情願下這條命令)。
戰爭 伊莉莎白向法國的新教徒
亨利四世 提供了軍隊和錢財來讓他獲得法國王位。在八年戰爭中他向荷蘭的新教徒奧倫治親王
威廉一世 (沉默者)提供軍隊來讓他反抗西班牙的統治。不但如此,1568年
弗蘭克·德雷克 爵士和
約翰·霍金斯 爵士領導的一支販奴艦隊被西班牙皇家海軍重傷後,西班牙的運財艦隊不斷受到英格蘭海盜的劫掠。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決定以瑪麗之死為藉口入侵英格蘭來擊退英格蘭對西班牙在歐洲大陸和在其海外殖民地的挑戰。
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 向英格蘭進發。伊莉莎白不顧各方對於她個人安全的憂慮,在
埃塞克斯郡 提爾
伯里 不帶衛兵不著盔甲檢閱海軍,並發表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演說之一。此後藉助地利及天氣條件等,英格蘭海軍擊潰了來犯的無敵艦隊,伊莉莎白聞訊後只帶了六個隨從就離開要塞到鎮上與她的臣民共同慶祝勝利。
雖然如此,西班牙1589年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反擊艦隊。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了個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格蘭並未能占上風。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游擊戰。
伊莉莎白最後幾年的寵臣是羅伯特·德弗羅,他是萊斯特
伯爵 的養子。她甚至原諒了他的一些輕罪,但羅伯特1601年參加了一場暴亂,伊莉莎白不得不將他處死。
逝世 伊莉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
都鐸王朝 。在她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表侄孫,被她處死的
蘇格蘭瑪麗女王 的兒子詹姆士。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1603年3月24日她死於薩里的
列治文 宮。她被安葬在西敏寺。她的繼承人是
詹姆士一世 。這位詹姆士當時已經成為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了。此時,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歸一個君主,一個王朝的統治下,開始了
不列顛 統一進程的第一步──王室聯合,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個國家依然保持自己獨立運作的政府。她死50年後,
英國內戰 爆發了,英國成為了一個短暫的共和國。
英國文化
伊莉莎白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文學 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
詩歌藝術 》。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影響 伊莉莎白是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2002年,在由BBC主持的民眾公選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伊莉莎白名列第七,超過了英國各地各代所有其他君王。2005年,在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的紀錄片《英國最偉大的君主》中,歷史學家和評論家們分析了十二位
英國君主 ,並為他們評分(根據六項指數,如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等,滿分為60分),伊莉莎白贏得了最高的48分。
她經常在話劇或小說中出現。1971年格倫達·傑克遜拍攝的
伊莉莎白女王 和蘇格蘭
瑪麗女王 深受歡迎。1998年
凱特·布蘭切特 在伊莉莎白中扮演女王年輕的時候,朱迪·登奇在莎翁情史中扮演年老的女王。
米蘭達·理查森 在電視連續劇黑蝰蛇中表演了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女王。同性戀先驅昆汀·克利斯普在
奧蘭多 中扮演她。
班傑明·布里頓 在他為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作的歌劇讚美中描繪了她與羅伯特·德弗羅的關係。2007年末,電影伊莉莎白的續集“伊莉莎白: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上映,仍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女王,描述女王登基後的一系列文治武功。
對後來不列顛的統治者來說伊莉莎白的統治期和當時的許多人物有特別的意義。沃爾特·拉雷格爵士、德瑞克和
馬丁·弗羅比歇 爵士成為後來的
探險家 的原型,威廉·莎士比亞、克里斯多弗·馬羅爵士和弗蘭西斯·培根爵士成為後代作家的模範。在宗教問題上伊莉莎白雖然以鐵腕統治,但同時相對於她在大陸上的對手來說,她給予她的指揮官和顧問們更大的自由。伊莉莎白時期政治的相對開明,也是導致在宣揚“君權神授”的斯圖亞特王朝從蘇格蘭入主後,英格蘭各階層由於強烈反差而開始追求民主自由等價值,並最終引發英國內戰和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民主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她有時制定
軍事行動 的戰略(比如1589年英格蘭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但她從未像
亨利五世 、
奧利弗·克倫威爾 或
溫斯頓·邱吉爾 爵士那樣親自充當軍事首領。許多軍事或探險事業都是艦長的個人決定,皇家許可(尤其是對於海盜行為)都是後來補發的。當時的文學創作更是沒有獲得皇家的支持。由此可見
伊莉莎白時代 的許多事件和文化創作實際上是許多個人行動的總和。對後來,尤其是帝國主義時期的英國人來說這是有象徵性意義的。
批評 另一方面,不少歷史學家也提出了對伊莉莎白時代的批評。一些現代歐洲歷史學家和傳記作者開始質疑歷來對都鐸時代的正面評價(例如: Somerset, Guy, Haigh, Ridley, Elton)。從軍事上來看伊莉莎白的英格蘭並不很成功。雖然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擊敗,但這只不過是一場從1585年至1604年持續近20年的戰爭的開始。英格蘭士兵在陸地上(主要在荷蘭和法國)的所做所為平平,在1588年後的海戰中也是負多勝少。1589年和1595年至1596年的海軍戰役尤其損失慘重。1590年至1591年在
亞速爾群島 以及1597年英格蘭的海盜也遭打擊。1595年一支西班牙襲擊隊在
康沃爾 登入並將該郡的大部分地區投入戰火。這是歷史上很少的幾次外國軍隊在英國登入的事件之一。更糟糕的是在瑪麗一世的最後幾年和伊莉莎白的開始五年中英格蘭不斷被從法國大陸上驅逐。這給英格蘭的自尊心給予了很大的打擊,而且使英格蘭徹底放棄了它在大陸的野心。
伊莉莎白的猶疑不決,對
軍事行動 尤其不利。在1589年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遠征中英軍沒有攜帶圍攻炮和火炮。但她的小心謹慎是有原因的,也許它們出於長遠的考慮:假如沒有一個堅實的戰略她不願英格蘭捲入昂貴的、不一定成功的冒險。因此她不願在對付強大的軍隊或艦隊作戰時浪費珍貴的資源。
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的經濟很不穩定。當時英格蘭對荷蘭和北德漢莎聯盟的羊毛交易不斷增長,這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好處。伊莉莎白統治初期接受了瑪麗留下的三百萬英鎊的巨債。伊莉莎白、
西塞 爾和她的其他官員不得不採取極端手段來限制國家的支出。這些手段有時帶來了其他的困難,比如許多士兵(包括抵抗無敵艦隊的士兵)很久得不到薪金。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個情況得到好轉。當與西班牙的戰爭開始時,英格蘭的經濟盛況是從亨利七世以來從未有過的。
與西班牙的戰爭給英格蘭的經濟重新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從1590年代開始英格蘭再次負債。尤其愛爾蘭的游擊戰給英格蘭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它被稱為“英格蘭國庫的漏斗”。伊莉莎白不得不出售國有地面以及官職。1603年英格蘭的債務再次達到三百萬英鎊,與伊莉莎白統治開始時相差不多。不過詹姆士一世後來在和平時期欠債的速度遠超過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留下的債務並不是無法控制的。
最近對伊莉莎白統治的批評尤其集中在英格蘭的非洲奴隸販賣活動和她在愛爾蘭的失策。這個失策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和愛爾蘭的發展。英格蘭是在1562年加入跨大西洋的販賣奴隸的活動的,當時約翰·
霍金斯 爵士開始了高利潤的偷賣奴隸活動。他從
幾內亞 或其他非洲港口獲得他的人類商品,然後將他的俘虜運到
西印度 的西班牙奴隸市場上出賣。一開始伊莉莎白女王責備霍金斯參加這樣不道德的貿易,但當霍金斯向她顯示他的事業的利潤後她很快就改變了她的見解。她不僅包庇霍金斯的貿易,而且直接從中得利,甚至為他提供船隻和人員。
貿易合法 伊莉莎白女王對霍金斯的奴隸販賣的支持為這個貿易提供了皇家的認可,它使這個貿易合法化,它使更多英國商人參加進去了。因此伊莉莎白女王和美國的
托馬斯·傑斐遜 一樣受到批評:儘管她在道義上相信這個貿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從奴隸買賣中得利。
從
亨利二世 起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就存在著一個政治聯繫。但到都鐸王朝為止英格蘭對愛爾蘭的統治是很有限的。都鐸王朝開始加強對愛爾蘭貴族的統治。亨利八世與天主教斷絕後愛爾蘭問題就更加加劇了,因為愛爾蘭依然是天主教為主的。1568年西班牙成為對手後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一個涉及英格蘭安全的問題。英格蘭駐愛爾蘭的官員是臭名昭著的,他們很腐敗、對愛爾蘭毫不理解,到處樹敵。小的起義立刻被鎮壓。1570年伊莉莎白被開除教籍後對天主教徒的迫害更加加劇,使兩個民族的關係更加惡化。1594年開始九年戰爭終於爆發。
這場戰爭和四個世紀後美國在
越南戰爭 的處境相差不多。愛爾蘭反抗者使用游擊戰的手段來消磨和挫敗來鎮壓他們的、裝備良好和有訓練的英格蘭士兵。對英格蘭來說,這場戰爭尤其昂貴。英軍受到多次巨大損失。最後英軍不得不採用焦土政策,假如有愛爾蘭人被懷疑參加反抗,他就全家被殺,英軍燒毀田野,破壞農莊,製造了一場空前的人為大饑荒。
1604年詹姆士一世在他的第一個命令中向愛爾蘭道歉,才結束了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使愛爾蘭人對英國人的仇恨、敵對和不信任一直遺傳至今。
不過英格蘭參加奴隸買賣和對愛爾蘭的政策也得按當時的情況來分析看待。雖然伊莉莎白對霍金斯的貿易在道義上予以指責,但她當時面臨著三百萬英鎊的巨債。霍金斯為她提供的經濟來源是她所不能拒絕的。不論如何英國在伊莉莎白時期的
奴隸貿易 遠小於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小於後來荷蘭在17世紀的奴隸貿易。
伊莉莎白對愛爾蘭的政策出於她對西班牙的一個“天主教後門”的恐懼。這個問題來自於新教改革在這個國家的失策。它無法簡單地解決。當然伊莉莎白和她的官員在愛爾蘭的政策無疑加劇了這場衝突,但它還是有戰略原因的。
伊莉莎白給她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困難的、不穩定的國家。尤其在經濟和宗教上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她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她關心她的臣民,捍衛了她的統治,使用了好的顧問。她的統治幫助英格蘭避免了經濟上的危機和
宗教戰爭 。但17世紀中這場戰爭還是在擁護
查理一世 的
保皇派 和
克倫威爾 領導的新教徒間爆發了。
影視形象 Florence Eldridge出演,Mary of Scotland (1936)
Flora Robson出演,Fire Over England (1937), The Lion Has Wings (1939), The Sea Hawk (1940)
貝蒂·戴維斯 出演,伊莉莎白與
埃塞克斯 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1939),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1955)
珍·西蒙斯 (Jean Simmons)出演,Young Bess (1953)
Agnes Moorehead出演,The Story of Mankind (1957)
Quentin Crisp出演,Orlando (1993)
凱特·布蘭切特出演,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8, 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及其續集伊莉莎白:黃金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2006年4月開拍)
茱蒂·丹契(Judi Dench)出演,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1998,獲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
電視:
Glenda Jackson出演,BBC電視劇集Elizabeth R(1971),獲艾美獎
Miranda Richardson出演,BBC情景喜劇Blackadder第二季
Anne-Marie Duff出演,BBC四集電視劇The Virgin Queen (2005)
海倫·米倫 (Helen Mirren)出演,Channel 4二集電視劇Elizabeth I(2005/06),獲艾美獎
伊莉莎白二世簡稱 介紹 伊莉莎白二世(英語:Elizabeth II,全名:伊莉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英語: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1926年4月21日—),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大英國協及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
英國國教會 的最高首領。她的頭銜全稱為“蒙上帝恩典,
大不列顛 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屬土及領地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大英國協之首,信仰的守護者”(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of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她於1952年2月6日登基,是目前在位時間第2長的國家元首(僅次於1946年上位的泰國泰王蒲美蓬·阿杜德),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伊莉莎白二世
憲法地位 在英國,伊莉莎白二世的王位是根據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繼承的,她是一名基督教新教徒,並且也未嫁給一名羅馬天主教徒。儘管英國的王位一般是血緣繼承,但是英國的國會自1688年
光榮革命 以後就一直有權決定誰來繼承王位。(見英國王位繼承)
在認可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的15個大英國協國家中,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地位是受到憲法承認的。原先這些國家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或自治領。早先的《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用來區分英國的殖民地和英帝國的自治領,根據該法令,“任何可能改變王位繼承和王室頭銜的法律都必須在獲得
英國議會 和所有自治領議會的同意後才可實施。”而這15個在獨立後繼續承認女王(或國王)為其國家元首的國家事實上取得了近似於這種自治領的地位,雖然根據《威斯敏斯特法令》這些國家並非自治領,也無權單獨決定改變繼承方法。當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她的後人將根據這些國家的憲法成為其國家元首,而非根據繼承原則。
伊莉莎白·泰勒 早年生活 伊莉莎白在其母親約克公爵夫人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歷史老師C·H·K·馬丁是伊頓公學校長,除此之外她還學習各種語言(她的法語講得很流利)。
坎特伯雷大主教 為她提供神學方面的指點,她一直是名虔誠的聖公會會友。
1936年伊莉莎白的伯父
愛德華八世 退位,她的父親繼位為國王,成為喬治六世,她也立即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伊莉莎白13歲,她與妹妹
瑪格利特 公主都到蘇格蘭的
巴爾 莫勒爾避難。當時有人建議兩位公主應該到加拿大避難,遭她們母親反對:“孩子們不能在沒有我的情況下離開,我不能在沒有國王的情況下離開,而國王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離開。”1940年伊莉莎白公主首次發表廣播,對象的是所有避難中的孩子。
1945年伊莉莎白公主說服父親,允許她直接參與協助打贏戰爭。她參與了一個支援戰爭的婦女團體,在那裡她的編號是第230873號伊莉莎白·溫莎第二中尉。這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共同受訓。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次經驗,也正是因為這次的經驗,使她之後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上學,而不是讓他們在家學習。
電影《伊莉莎白》 1947年伊莉莎白首次外訪,她與她的父母親到了南非。在她21歲生日那天她對大英國協和帝國做了廣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大英國協和帝國人民的服務中。
1947年12月20日伊莉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結婚。菲利浦是她的第三代表哥,他倆的
高祖母 都是
維多利亞女王 (菲利浦王子在結婚前宣誓放棄希臘王位的繼承權,在
愛丁堡公爵 這個頭銜之前他沒有任何頭銜,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頓中尉)。伊莉莎白又同時持有愛丁堡公爵夫人的稱號。這樁婚事非常適合一位即將繼承王位的女性,因為她的夫君接受過王室訓練,卻又不會繼任另一國的王位。但是這樁婚姻卻不是刻意安排的,兩人的關係經歷了許多考驗,最終也是在她本人的堅持下達成的。這些考驗包括菲利浦不忠的流言,和伊莉莎白祖母和父母對於菲利浦的四個姐姐們都是德國籍王妃所引起的猜忌。 當時健在的三位姐姐不被邀請出席弟弟的婚禮, 母親由於在英國出生及成長則獲準出席.
婚後夫婦兩人居住在倫敦的
克萊倫斯 宮(Clarence Palace)。他們育有四個孩子(見下)。雖然英國的王朝被稱為
溫莎王朝 ,夫婦兩人同意他們的孩子應該使用
蒙巴頓 -溫莎(Mountbatten-Windsor)作為他們的姓氏。
從1951年起喬治六世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伊莉莎白開始代替父親出席在公開場合中。那年她訪問了希臘、義大利和
馬爾他 (當時菲利浦隨軍駐紮在此)。10月她又訪問了加拿大和華盛頓。1952年1月伊莉莎白和菲利浦又訪問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2月6日他們在訪問
肯亞 時得知伊莉莎白的父親已經去世。在繼位一刻她身處一家
樹上旅館 。她的加冕典禮於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舉行。
女王生涯 在加冕之後伊莉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
倫敦市 中心的白金漢宮。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國王一樣,伊莉莎白並不喜歡居住在白金漢宮。對她而言,位於倫敦西部的
溫莎城堡 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蘇格蘭的
巴爾 莫勒爾城堡度過的。
伊莉莎白女王是歷史上外訪最多的國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時間週遊世界,她也成為第一個訪問
澳大利亞、紐西蘭 和
斐濟 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1959年則又訪問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訪問過大多數歐洲國家和許多歐洲以外的地區,並經常出席大英國協首腦會議。
在伊莉莎白繼位初期有許多人認為一個“新伊莉莎白時期”即將到來。但是事實上她必須面對英國的是一個分崩離析的
落日帝國 、逐漸衰弱的軍事與經濟強權和逐漸瓦解中的鬆散組織大英國協。她不斷努力試圖保持前殖民地與英國的特殊關係,在一些時候——例如南非——她為保持這種關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伊莉莎白女王在宗教、道德標準和家庭事務上非常保守。她對待宗教責任十分嚴肅,並將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親一樣,伊莉莎白女王從來沒有原諒愛德華八世選擇退位,因為在她看來他拋棄了自己的職責,並迫使自己的父親負擔其這個責任,而這一責任又被視為是縮短其父親壽命的罪魁禍首。她利用自己的權威阻止了她的妹妹瑪格利特嫁給一個離過婚的男人。而多年來她也拒絕承認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與情人卡米拉·帕克·鮑勒斯的關係。
政治上,她的立場則比較模糊,雖然她並非從未在公開場合上表達過她對政治的看法。她與所有政黨中的許多政治人物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一般認為她最喜歡的首相是溫斯頓·邱吉爾、哈羅德·麥克米倫和
哈羅德·威爾遜 。她最不喜歡的首相當然是柴契爾夫人。她與前任首相,也是第一位在她繼承王位之年出生的首相
托尼·布萊爾 的關係則相當不錯。
女王只有在那些可能影響到英國統一的議題上公開她的立場。她曾表示支持英格蘭與蘇格蘭繼續保持統一,因此激怒了一些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她對
北愛爾蘭 《貝爾法斯特協定》的讚譽也引起了很多聯邦主義者的反對。
爭議 雖然王室其他成員經常引起許多爭議,特別是女王的孩子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所經歷的婚姻問題,女王本人較少引發爭議,並基本上受到英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雖然與過去相比有所放鬆,她在公開場合中表現得依然十分正式。由於她在公開場合中不願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得英國公眾無法對她產生更深的感情。
伊莉莎白二世從來都沒有不受到歡迎,至少沒有比
維多利亞女王 在其統治時期更不受歡迎。唯一一次引起公眾不滿的是在1997年
黛安娜 王妃去世後,女王和王室其他成員並沒有參加公眾悼念活動。這引起許多一般都是親王室的小報的批評,讓英國人覺得王室冷漠、不近人情。
許多人認為,女王不太喜歡黛安娜,認為她對王室產生破壞作用。最後由於巨大的公眾壓力全體王室成員不得不在王妃的靈柩經過白金漢宮時向它鞠躬。女王也罕見地以電視直播的形式表達對黛安娜去世的哀悼。伊莉莎白二世的這種改變可能是
王太后 和貝理雅遊說的結果。
1997年以後伊莉莎白二世就重新獲得了之前那種受人尊敬的國家元首之形象。2002年全國為她慶祝登基50年大典,當年她巡遊了全英國,對多個大英國協國家做了國事訪問,還出席了多場遊行活動與音樂會。6月,數千人聚集在白金漢宮外參加名為“王宮派對”的活動,全英各地的許多音樂家都雲集在此表演。令人傷感的是慶祝活動期間王太后卻不幸去世。
在她的母親和妹妹去世後,她與她的子女的關係有所親近。她與她的媳婦威塞克斯伯爵夫人的關係特別融洽。不過她與她的兒子查爾斯王儲還是很少見面。雖然她不支持
王儲 與卡米拉的關係,最近她曾多次公開暗示已經能夠接納卡米拉。另一方面她與她的孫子孫女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特別是
威廉王子 和扎拉·菲利浦斯。
2003年,一向身體健康的女王進行了三項手術。1月她動手術移除了右膝蓋破碎的軟骨,12月又在左膝蓋進行了類似的手術,並又修補了臉部的器官損害。外界曾經猜測這是由於皮膚癌引起的,不過白金漢宮表示女王並無大礙。
最近的一系列手術讓人擔憂伊莉莎白女王操勞過度,應該多加休息。雖然女王已經年屆80,她本人已經公開表示無意退位。許多接近伊莉莎白的人說女王不可能自行退位。但是她同意讓她的子女負擔更多國事活動。她也開始減少外訪次數(一般來說她每年都會做兩次國事訪問和兩次大英國協國家的訪問)。但像她的母親,她只有到身體無法負荷的那天才會停止工作。
最近幾年公眾發現伊莉莎白女王在公眾場合表現出更多的情緒。雖然她大多數時候還是保持國君的莊嚴形象,她開始在公眾場合微笑,並在為911事件死難者舉行的西敏寺悼念會上流淚。
政治角色 在英國,女王是立法程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與上議院和下議院共同構成了整個立法機構。但在實際上,女王的權力只是象徵性的。女王能夠合法地批准或否決法案,但是自1707年以來就從來沒有一個英國君主曾經否決過法案。在每年新一屆議會開幕是女王也按慣例需要發表講話,勾劃該年度的立法議程,但是這些講稿都由她的大臣們負責撰寫。
女王在行政機關也擁有象徵性的角色。英國政府被稱為“女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技術上是由女王負責任命大臣。但事實上女王不能任命或罷免大臣、官員;首相一職一般由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然後由首相“建議”女王任命其他內閣成員。而且英國政府也不向女王負責,它必須向下議院負責,即間接地向英國選民負責。女王也參與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中,法庭以她的名義行事,政府也為了女王提起公訴。
但是女王不能作為國家元首被起訴或控告,她也不能作為個人被控告(雖然君主作為一個法律實體是可以被控告的)。不過在英國法律中女王卻是一個自然人,必須像其他所有人一樣遵守法律。但是女王是否能夠在觸犯法律時被控告卻是未定的。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期間,議會曾經控告
查理一世 叛國,但在
查理二世 上台後整個過程被宣告非法。
首相必須每周會見女王,這種會面是十分正式且嚴肅的。對首相來說,與女王的會面可能要比接收下議院質詢更加重要,因為首相給女王的匯報往往更加詳細、坦誠。即使是反對
君主制 的首相們也十分看重與女王的會面。
女王也經常會見蘇格蘭首席大臣(Scottish First Minister)。曾經是蘇格蘭君主們居住的王室宮殿
荷里路德宮 (Palace of Holyroodhouse)也重新得到利用,現在一般都有一名王室成員居住在此(往往是
威爾斯 親王 )。女王也查閱威爾斯議會的報告。
雖然傳統上女王不得直接介入政治,已經在位多年的女王是自
邱吉爾 以來所有首相的密友,再加上她對世界領袖們的良好關係,使得她所表達的每一點意見都會被首相們仔細斟酌考慮。
個人形象 女王從未接受過媒體採訪,因此除了少數曾與女王對話過的外國元首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政治立場與觀點。據報導女王的朋友很少,她寧願與馬和
威爾斯柯基犬 作伴。女王的著裝十分保守,喜歡單色外套和各種不同的帽子。她很少改變自己的外形,例如在她繼位後她的髮型就很少改變。她的個人形象與公眾疏遠,因此經常成為漫畫家和模仿演員諷刺的題材。
雖然女王經常出席各種文化活動,據稱在她的私人時間內她對藝術不太感興趣,寧願將整個晚上的時間花在拼板遊戲上也不願從事其他藝術活動。她對音樂和繪畫的冷漠招致許多文藝評論家的批評,他們形容女王為“沒有審美感的國君”。
外交場合上女王非常正式,與她會面時的禮儀繁多。雖然一些會見英國君主時傳統的禮儀(如鞠躬)已經被取消,任何較親密的交流,例如觸碰,都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前
澳大利亞總理 基廷 在一次女王訪問澳大利亞時輕輕摟著女王的腰,儘管他個人辯稱是一種對長者的尊重表現,亦被保王派指為「對女王不敬」。
不過在私底下有報導卻稱女王非常喜歡一些“有傷風化”的幽默,她的侍女們還經常向她“報告”王宮內新的小道傳聞。私底下的女王非常平易近人,並且真心關切為她工作的侍從們。
幾乎每一位與她工作過的首相都給予女王極高的評價。自她登基的那天起她每天平均花3個小時在國事上,閱讀各個部門和首相府送來的檔案。正因如此,她可以向首相
白高敦 提供許多有益的忠告。
茜茜公主 介紹 伊莉莎白·亞美莉·歐根妮 (Elisabeth Amalie Eugenie,1837年12月24日出生於德國
慕尼黑 ,1898年9月10日在
瑞士 日內瓦被刺身亡),但通常被家人與朋友暱稱為茜茜(Sisi),是巴伐利亞女公爵與公主,後來成為奧地利皇后兼匈牙利王后。
茜茜這個名字經常在小說和電影裡被錯寫為Sissi,茜茜本人簽名時可能使用Lisi,但因為手寫體的字母往往難區分而被誤解為是Sisi。
生平 伊莉莎白是巴伐利亞的
馬科 西米利安·約瑟夫公爵(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 的一個旁支)與同宗的路多維卡公主(巴伐利亞國王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的女兒)的八女。她在施塔恩貝格湖畔的帕薩
霍森 城堡長大,周遭的環境沒有繁文縟節而且自由自在,由於父母在王宮裡沒有任何職務和義務。 所以綽號瘋子麥斯的父親常年雲遊四海。母親則是將所有的心血都用來栽培美麗的姐姐
海倫 以便她將來成為一名皇后。
1853年伊莉莎白隨她母親與姐姐海倫赴奧地利伊舍,原定計畫是海倫應當在那裡引起其表哥、奧地利皇帝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的注意。 但出乎意外的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竟然愛上了未滿16歲的伊莉莎白。 兩人於1854年4月24日在
維也納 結婚。 弗蘭茨·約瑟夫將伊舍的行宮作為結婚禮物送給了伊莉莎白。 此後這座行宮被改建成了一個E字形。
從一開始伊莉莎白就很難接受
哈布斯堡王朝 宮廷內所使用的嚴格的宮廷規矩,因此她在皇宮裡非常孤立。她本人喜歡騎馬、讀書和藝術,而這些又是維也納宮廷無法理解的。婚後她很快生了三個孩子:
索菲 (1855年—1857年)、吉賽拉(1856年—1932年)和太子
魯道夫 (1858年—1889年)。但被婆婆
蘇菲 剝奪子女們的撫養權,她與弗蘭茨·約瑟夫之間的關係開始惡化,遺傳下來的精神不穩定也越來越明顯。 她的兒子出生後不久她就離開了奧地利長期旅行,其中去了
馬德拉 、英國和匈牙利。
伊莉莎白始終對匈牙利民族持同情心,1867年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達成後她與她的丈夫一起在布達被加冕為匈牙利女王。
撫養 此後不久她生了她的第四個孩子,瑪麗·瓦萊麗(1868年—1924年),這次她堅持要按自己的方式撫養這個孩子。 這是伊莉莎白與她丈夫弗蘭茨·約瑟夫短暫和好的日子, 她是伊莉莎白的愛女,也是父母之間的傳話筒。 但此後不久伊莉莎白就又開始了她漫無目的的旅行生活。1890年她開始在希臘的科
福島 上建一座宮殿。她稱這座宮殿為
阿喀琉斯 宮,並在宮前樹立了一座阿喀琉斯的像。伊莉莎白非常喜歡阿喀琉斯,因為兩人同樣的倔強。但後來她對這座宮殿又喪失了興趣,1907年這座宮殿被賣給了德國皇帝
威廉二世 。
逝世 1889年她的兒子,30歲的奧地利太子魯道夫與他的女友一起在他的行宮裡自殺,伊莉莎白從此陷入憂鬱症,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伊莉莎白畢生始終在別人身上找錯,因此這次她也將她唯一的兒子的死歸罪於他人。
從此以後她只穿黑衣服,在她的周圍她收集了許多已故之人的東西:阿喀琉斯、
海因里希·海涅 和她的堂弟
路德維希二世 。有時她夢到她自己的死,有時她會在海上希望會起大風暴,這樣她可以與她的船一起沉入大海。
1898年9月10日在
日內瓦 被義大利
無政府主義者 盧伊季·盧切尼用一把磨尖的銼刀刺殺身亡。盧切尼本來想刺殺奧爾良公爵,但奧爾良公爵臨時將他的行程改變了。而伊莉莎白當時雖然匿名在日內瓦逗留,但報紙上還是報導了她的行蹤,因此盧切尼決定刺殺伊莉莎白。
她的最後一句話是:“出了什麼事?”她被葬在維也納的皇家墓室里。
神化 在奧地利與匈牙利進行折衷方案的談判中伊莉莎白使用非官方途徑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作用在奧地利的官方歷史中只被簡短地提到,但在匈牙利她直到今天依然被尊為一位國家的聖人。
在20世紀伊莉莎白成為了一個代表性人物,在這一點上她可以與黛安娜王妃相比:一個喜愛自由的,被束縛在陳腐的宮廷儀式中的人。許多作家、電影編劇、戲劇作家都從她的生平中吸取題材。
1955年,因
羅密·施奈德 與卡爾海因茨伯姆合演電影《茜茜公主》(茜多音字 亦讀西xi )而使她的名字廣為人知,但注意的是,電影與原著小說的原文片名《Sissi》與公主實際上的小名《Sisi》在拼字上有點出入。
伊莉莎白總是覺得她與1856年在巴黎逝世的海涅同心相契,將她自己看作海涅的學生,說海涅親自告訴她怎樣寫詩。她決定她在1880年代寫的詩在1950年被發表。實際上這些詩一直到1980年代才被發表。
20世紀80年代,伊莉莎白被封存70多年的詩歌體日記得以重見天日。布莉吉特·哈曼(Brigitte Hamann)女士出版了伊莉莎白的詩歌和繪畫,在進行解析後,撰寫了一本傳記:《伊莉莎白:不情願的皇后》(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首次向人們完整展示了和過往影視演繹截然不同的,伊莉莎白真實的一生。
1992年9月3日,取材於這部傳記,一部由Michael Kunze編劇,Sylvester Levay作曲的音樂劇Elisabeth,首演於維也納大劇院並創下了當地票房的歷史紀錄,“重振維也納戲劇藝術的輝煌”,自此成為迄今最成功的德語音樂劇。儘管維也納原版停演於1998年4月25日(正巧是伊莉莎白逝世一百周年),它依然極受歡迎,各個不同版本在其他歐洲城市紛紛上演:匈牙利,荷蘭,瑞典,德國,義大利,芬蘭。日本
寶冢 劇團從1996年開始上演日本版,並在劇中添加了幾首新的歌曲。2003年,《伊莉莎白》再次回到了維也納大劇院,並在2005年12月4日落幕。從2003年開始,已有30萬人觀看了這部音樂劇的維也納版現場,
在維也納的
霍夫堡皇宮 里有一個展示她的私生活的伊莉莎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