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二世(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國王)

路德維希二世(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國王)

路德維希二世 Ludwig II(1845年8月25日—1886年6月13日)。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巴伐利亞國王。全名為:路德維希·奧托·弗里德里希·威廉 Ludwig Otto Friedrich Wilhelm。綽號“童話國王”、“天鵝國王”、“瘋王路德維希”。

以對藝術的狂熱追求而著稱。興建了包括新天鵝堡在內的數座城堡。同時也是華格納的忠實崇拜者和資助人,資助修建了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專門上演華格納的歌劇。

路德維希二世沉浸在個人幻想中的行為引起了王室保守派的不滿。1886年6月被以精神病為由廢黜。數日後與醫生外出散步時神秘地死於斯坦恩貝格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德維希二世
  • 外文名:Ludwig II
  • 國籍:巴伐利亞國
  • 出生日期:1845年8月25日
  • 逝世日期:1886年6月13日
  • 信仰:基督教
  • 性別:男
  • 在位時間:1864年—1886年
人生經歷,童年時期,政治生涯,藝術成就,軼事典故,人物影響,影視形象,

人生經歷

童年時期

路德維希二世為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母親為普魯士公主瑪麗亞,生於寧芬堡(今日慕尼黑的一部分)。路德維希二世小時候就受到極為嚴格的王室教育。那時他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同家人參觀高地天鵝堡(又譯“霍亨施萬郜”,Hohenschwangau),以及和至友(也很可能是他的情人)圖恩和塔克西斯家族的保羅一起朗誦詩歌,扮演華格納歌劇中的角色。路德維希二世與表姑奧地利皇后伊莉莎白茜茜公主(路德維希二世的祖父與茜茜公主的媽媽乃同父異母的兄妹)保持著終生的友誼,他們同樣熱愛著大自然和詩歌,他們將自己分別比作老鷹和海鷗。同時在1853年到1863年間的暑假則同父親一起去往貝希特斯加登的國王別墅。然而從19世紀末開始有傳言,路德維希二世於1857年由於一次在別墅花園的意外事件後就強烈地拒絕拜訪貝希特斯加登,並於1864年他父親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拜訪貝希特斯加登。

政治生涯

路德維希二世於1864年18歲時繼承王位。他的年輕以及英俊外貌使得他在巴伐利亞國內外都非常受歡迎。儘管登上王位後的首要問題之一便是宮廷和民眾對生育王室繼承人的期望,但路德維希二世從未結婚。他曾與表姑巴伐利亞公主索菲·夏洛特(茜茜公主的妹妹)訂婚,但婚禮日期反覆推遲,最後婚約也被路德維希二世取消。索菲嫁給了阿朗松公爵費迪南德·菲利普·瑪麗。
路德維希二世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這使他在奧地利失敗後面對德意志第一強國普魯士時處於被動局面。1867年他像其它許多認識到力量對比已經永遠發生變化的德意志王公一樣加入普魯士牽頭的同盟;根據雙方簽署的條約,巴伐利亞普法戰爭中站在普魯士一方加入了戰鬥。出於俾斯麥的授意,路德維希二世於1870年12月寫信給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請求他登上德意志帝國的皇位。這齣戲的結果是,威廉一世成為統一的德國的皇帝,而巴伐利亞的獨立地位卻終結了。
在路德維希二世的整個統治時期,他一直被認為是個同性戀者。據信他的情人包括王室侍衛長理察·霍尼希,匈牙利戲劇演員約瑟夫·凱恩茨以及一名廷臣阿爾方斯·韋伯。從1869年開始,他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對自己不正常的性取向的苦惱,希望能遏止這種邪惡的欲望以“回歸天主教”。

藝術成就

路德維希迷戀音樂文化,熱衷修建城堡宮殿。修建這些城堡不僅耗盡了路德維希的私人財富,而且吞噬了大量的國家預算。由於日益增長的債務,路德維希的大臣和親友在1886年1月為他安排了一次倉促草率的精神測試,結果路德維希被診斷為有精神病,並且不再適合管理國家。於是這位孤獨、專制的國王遷往由施塔恩貝格湖邊,由一座城堡改成的精神病院內。1886年6月13日晚上,路德維希和他的醫生去湖邊散步,但他們兩個人誰也沒有回來,在他落水淹死的地方只有幾個帶水的腳印。
建築成就
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一直是這位童話國王心中浪漫典雅的中世紀的化身。城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國王悲傷的故事,更為這座精緻絕倫的城堡增添了幾分感傷而又浪漫的氣氛。作為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的表侄,德國巴伐利亞王國的君主路德維希二世他與華格納的這段不同尋常的奇緣卻也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傳誦。
在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豪華建築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新天鵝堡。這座洋溢著浪漫氣息的城堡結合了拜占庭式建築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實在是只能出現於童話世界之中。在路德維希去世前,新天鵝堡仍未完工。新天鵝堡的造型啟發了迪士尼樂園中睡美人城堡的設計。
林德霍夫宮(Linderhof)
建造於1869年至1879年,洛可可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他為實現神話般的熱情。主要是模仿凡爾賽宮的小特里阿農宮建造,花園中的金飾噴泉,並以希臘神話為繪畫題材。在這裡路德維希二世將自己比作“月亮王”,與法王路易十四“太陽王”相對應。其中餐廳中的餐桌可以升降,使路德維希二世 用餐時不需讓僕人見到他的面。由此可見其孤癖的個性。
赫爾倫基姆澤宮(Herrenchiemsee)
位於基姆湖(Chiemsee)中,是法國凡爾賽宮的仿製品,建造於1878年至1885年間。路德維希二世於1873年買了此島後,有系統地開伐山林,1867年他造訪凡爾賽宮,想在島上仿製凡爾賽宮。正面是巴洛克式,但有著比凡爾賽宮更為華麗的鏡廳。路德維希二世花了二億馬克才完成赫爾倫基姆澤宮的建造,幾乎掏空國庫,可他只在赫爾倫基姆澤宮住了一周就突然去世。
對劇作家的支持
15歲時,路德維希去看了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從劇院出來時他被深深震動了。這個人物成了這位王位繼承人最喜歡的,也許此時他心裡第一次產生了一種把自己比做天鵝騎士的模糊感覺。
在長大的過程中,路德維希又發現了另外一個王國,它就在城堡的後面——美麗的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他在這裡散步、騎馬,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中他感到了一種祥和,也喜歡上了普通的農民。在浪漫的自然和英雄騎士傳說的薰陶下,路德維希也想大幹一番事業,他等待登基的那天。這時,他認識了作曲家和劇作家理察·華格納,得到了藝術家全部的作品:華格納所有的作品陪伴他走過一生。
路德維希於18歲登基,手中有了權力,他最先做的國事之一就是把華格納請到了慕尼黑,還把自己郊外的別墅給他使用。現在,擁有權力和金錢,他成了華格納的庇護者,他替劇作家還清了所有債務並答應支付他所有的開銷,為的就是讓華格納“在美妙而純淨的藝術天空中盡情的舒展自己天才的翅膀”。此外,路德維希二世還創立了拜羅伊特劇院專門用來演出華格納的作品,這裡,後者盡情地把德國傳說和童話搬上了舞台,他要用善惡之間的永恆鬥爭來吸引觀眾。於是在20歲的國王和成熟的劇作家之間產生了友誼。
“我不愛女人,不愛父母,不愛兄弟,不愛親戚,沒有任何人讓我牽掛,但是您!”這一段撕肝裂膽的傾吐,不是對異性的示愛,也不是對同性的求歡,而是路德維希對華格納發至內心的讚嘆,正是因為後人對路德維希是鐘情於茜茜公主還是戀慕著華格納的種種猜測,湛藍的高山湖泊旁,令人心醉的巴伐利亞森林中,靜靜矗立著一座通體潔白亦真亦幻的美麗城堡,才成為遊人們心之所向的童話宮殿吧。

軼事典故

友人
1850年,路德維希二世5歲的時候,他的女家庭教師給他講述了華格納即將完成的歌劇羅恩格林,歌劇內容主要圍繞中世紀天鵝騎士羅恩格林的故事,從此路德維希與華格納結下了無法割捨的情誼,成了華格納最大的歌迷。路德維希即位不久,就將華格納邀請入自己的王宮,國王成了藝術家的贊助者。不久,巴伐利亞輿論對華格納的傲慢自大感到厭煩,同時也嫉妒他對路德維希的影響,怕他會左右路德維希的政治立場,因此華格納被迫離開巴伐利亞前往瑞士,在那裡路德維希為他提供生活所需。1876年,路德維希為華格納建造了拜羅伊特節日劇院,作為專門演奏華格納歌劇的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演出場地。
國王之死
1886年6月10日,路德維希二世被巴伐利亞政府宣布為精神失常且已經無法處理公務;柳特波德親王被任命為攝政。一些歷史學家相信,路德維希二世並未瘋癲,而是成了一樁反對他的陰謀的受害者。
正住在新天鵝堡的路德維希二世企圖向公眾傳達以下信息:柳特波德親王在違背我意願的情況下擅自攝政,他是要篡權。我的大臣們聽信關於我健康狀況的虛假報告並準備對我所熱愛的人民施行暴政。我需要每個忠誠的巴伐利亞人的幫助……這些話於1886年6月11日被刊登在班貝格的一份報紙上;但是政府截獲了報紙,並禁止其發行。路德維希二世給其它報紙和朋友發的電報也大都被截獲。有趣的是,路德維希二世確實收到了一份來自俾斯麥的建議。俾斯麥建議路德維希回慕尼黑並在公眾面前露面,但被他拒絕了。6月12日早晨,一支部隊抵達路德維希二世藏身的新天鵝堡,把他抓了起來。他被轉送到慕尼黑南郊的貝爾格的一座城堡中。
路德維希二世的去世原因至今成為一個謎。他溺死於施塔恩貝格湖,官方報告說是自殺,但屍體被發現的地方的水只有齊腰深。驗屍報告暗示,在他的肺中沒有進水。許多人懷疑,路德維希二世是被人謀殺。
路德維希二世的遺體安葬於慕尼黑的米迦勒教堂。
破解之謎
對德國人來說,120多年前去世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至今仍是一個謎:他不善理國政,卻深受民眾愛戴;他英俊瀟灑,但除了與自己的表姑、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保持著親密關係外,對環繞周圍的其他女人毫無興趣;他傾舉國之力,修建了美輪美奐的“新天鵝堡”,卻因此被宣布為“瘋子”而遭廢黜;他的結局神秘而悽慘,人們至今不知道他是自殺身亡還是死於謀殺。據英國《泰晤士報》近日報導,一些科學家希望通過運用最新科學技術,揭開路德維希二世的死亡之謎。
“今天,我被引領覲見了他。他是那么‘無可救藥地’英俊、富有智慧、熱情洋溢且氣質高雅,以至於我擔心,在這個塵世中,他的生命會像一個絕美的夢般逝去……你完全想像不到他所具有的魅力,如果他能夠一直活下去,那將是一個奇蹟!”
以上這段文字,是19世紀德國著名劇作家理察·華格納,第一次見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之後寫下的。
路德維希二世畫像路德維希二世畫像
路德維希的童年是在父親修建的“舊天鵝堡”中度過的。城堡中,反映中世紀傳說和德意志歷史的壁畫,深深震撼著小路德維希的心靈,豐富了他那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感情世界,喚起了他對一切高貴事物的熱愛。他不喜歡甚至厭倦枯燥乏味的王室生活,喜歡在南德意志的森林和峽谷間漫步,對那裡的山水和純樸的農民充滿了愛意。
隨著年齡的增長,路德維希二世越來越痴狂於藝術,迷戀詩歌、繪畫和音樂。1861年2月,他第一次在慕尼黑皇家歌劇院中欣賞了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對歌劇藝術產生了極大興趣,而這也幾乎決定了他以後的命運。
1864年3月,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去世,年輕的路德維希繼位,成為巴伐利亞國王。那時候,他還沒有完成大學學業,老國王生前對兒子也缺乏政治方面的培養。“我過早地成了國王,還沒有學到足夠多的東西。”路德維希二世後來回憶說。
那時,巴伐利亞王國的權力都掌握在議會兩院手中,路德維希二世夢想中的中世紀般的王國已經不復存在。在慕尼黑,繁縟複雜的宮廷禮儀,爾虞我詐的權力爭鬥,都讓這位年輕而感性的國王無法忍受。只有阿爾卑斯山的氣息能夠讓他精神煥發。看著起伏的山巒、碧綠的湖水,聽著湖中天鵝的陣陣叫聲,他仿佛又進入了自小就存在於心中的那個童話世界……
繼位後不久,路德維希二世便邀請仰慕已久的劇作家華格納慕尼黑,資助其進行音樂創作。從1865年開始,華格納創作的《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紐倫堡的名歌手》等著名歌劇相繼問世。慕尼黑因此成為歐洲的音樂之都,路德維希二世也獲得了熱愛藝術的美名。與當時諸多附庸風雅的歐洲貴族不同,他對藝術尤其是歌劇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
正如華格納所描述的那樣,路德維希二世面容英俊、身材高大,但他對女人一點兒都不感興趣。1864年夏,他曾在巴伐利亞北部城市巴特基辛根待過4周。儘管整日被女人簇擁,甚至有傳言說,他要迎娶俄國沙皇的女兒,但他始終沒有對哪個女人動心。他只是和表姑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保持了一生的友誼。有人據此猜想,路德維希二世可能一直暗戀茜茜公主,以至於寧願痴情地獨守一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路德維希二世極可能是一名同性戀者,對華格納超乎尋常的“喜愛”就是明證。
與未婚妻索菲的合影與未婚妻索菲的合影
伊莉莎白最小的妹妹索菲於1867年和路德維希二世訂婚。這是路德維希式的愛情:陶醉式的,遠離世界的,沒有他所憎恨的“性慾”。索菲是華格納的崇拜者,音樂素質很高。她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常常為國王演唱數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短暫的訂婚期間,路德維希寫給伊莉莎白的信遠比寫給年輕的未婚妻的信件更充滿激情,路德維希始終稱未婚妻為“埃爾莎”。但路德維希並不把自己比作愛她的“羅恩格林”,在寫給“埃爾莎”的信件結尾署名卻總是“海因里希“,也就是自己進入了國王海因里希.福格勒的角色。
路德維希在同索菲訂婚期間,寫信給伊莉莎白說:“親愛的表姑。我從內心裡感到,應再次向你表達我靈魂深處的最熱烈最深切的謝意,感謝你賜給我的恩惠,讓我在最近一次歸途中陪伴你。你無法想像,我是多么幸福。這次在車廂中共同度過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經歷。對它的回憶將是永不消失的。你曾答允我,可以到伊舍爾去看你,如果確實到了那個時候,我的期望可以得到滿足,再次見到你的身影,那我將是全世界所有人中最有福氣的人。真摯的愛和深切的仰慕以及溫馨的依附感早在我還是孩童時代就已經深深埋在我的心中,它使人間變成了天堂,只有死亡才能使我解脫。我衷心請求你,原諒我寫下這些詞語,我無法做出其他選擇。”
國王不再提及結婚的問題,儘管一輛豪華的結婚禮車已經準備就緒。最終還是公爵馬克斯失去了耐心,向猶豫不決的新郎發出了最後通牒,這雖然傷害了國王的尊嚴,但卻成了他解除婚約的藉口。他向他的“埃爾莎”表示,他仍然像愛一個“可愛的妹妹“一樣愛著她。”我有了時間進行反省,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並發現,你我的手足之情仍一如既往地深植在我心中,但這不是婚約所需要的那種結合之愛。”
與索菲合影與索菲合影
他如釋負重地在日記中寫道:“把索菲甩掉了。那幅陰森的圖畫飄走了。我需要自由,我渴望自由,我已從惡夢中醒來。”他美麗未婚妻的雕像也被他仍到了窗外,從此他再也沒有嘗試物色一個王后。幾個月後,索菲又和同樣英俊的阿朗松公爵定了婚。
隨著伊莉莎白逃離世界和怕見人的傾向日益增強,她和她的表親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二世的關係也越來越親近了,因為國王的舉止和伊莉莎白極其相似。開始時,兩人的關係並不怎么密切,甚至還常常發生相當大的分歧,當然最初只是由於家族事物。巴伐利亞這一支公爵的和國王的家庭之間的爭鬥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也並不親近:路德維希的祖父,既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和茜茜的母親盧多薇卡是兄妹。茜茜也就是路德維希的父親國王馬克斯二世的表妹。兩人的年齡開始時相差很大:伊莉莎白1854年離開巴伐利亞時16歲,而當時的太子路德維希才剛8歲。
十年後,路德維希繼承了王位。大約從這個時候開始——路德維希18歲,茜茜26歲——兩人間的關係才開始密切起來。1864年繼位不久,年輕的國王就到巴德辛根去看望他以成為奧地利皇后的表姑,在那裡停留了很長時間,和她一起散步,和她進行多次推心的談話,茜茜曾向她的家庭講述,說“她很高興能有這么多的時間和他談話,並發現了很多的共同觀點”。這甚至引起了她最喜歡的弟弟卡爾· 特奧多爾的嫉妒。
伊莉莎白和路德維希不論在哪裡出現,都會引起轟動:年輕的國王是個少有的美男子,風度翩翩,他身邊的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表姨茜茜,則恰似盛開的鮮花,碩長苗條的身段,稍帶傷感的病態。路德維希在慕尼黑宮廷中的影響和茜茜在維也納如出一轍。奧伊倫堡侯爵說,他就象是“一隻金色的雉鳥走在一群家雞之中”。
兩人都厭惡他們的周圍環境,都喜歡用極端的手段向周圍挑釁。兩人都是迴避官方活動的高手,臨陣出走或者臥床稱病。兩人都習慣立場鮮明地表現自己的好惡,特別是路德維希。他要是對一個來訪者反感,就讓人在桌子上放一瓶巨大的花束,把他和客人隔開,這樣,他就不必非得看見那位可憐的來訪者不可了。而對方要想聽清主人的談話,卻不得不耗費九牛二虎的力氣才行。
兩人都喜歡孤寂,而憎惡宮廷賦予他們的責任。路德維希二世下面說的一句話,也完全可以出自茜茜的口中,只是其中指的是慕尼黑而不是維也納:“我被關在金絲鳥籠中……我焦急地期待著五月的美好時光,以便能較長時間離開這座不祥的城市,那時將不再有什麼可以束縛我的行動,我是在無法擺脫的厭煩中在這裡生活的。”
路德維希對伊莉莎白的崇拜,並沒有因為這場令人尷尬的訂婚事件發生變化。自1872年以來,只要他去波森霍芬,總是去看望伊莉莎白。而每次又都引起很多不快,因為他除了皇后之外不願見到任何人,不想見到其他的兄弟姐妹們(包括他的前未婚妻)和茜茜的父母以及其他下人。費斯特地茨伯爵夫人說:“他很快把斜戴在美麗捲髮上的小帽摘掉,換上制服。他穿著一身奧地利軍服,這是一個漂亮的男子,具有一個戲劇中國王的一切風範或者說也很像在婚禮行進中的羅恩格林。”
伯爵夫人在日記中記載了路德維希的“美麗而烏亮的眼睛”,“它隨著表情的變化而變化著,既熱烈又溫柔,有時又突然射出一道仿佛幸災樂禍的光芒,我必須坦率地說,這熾熱而閃亮的眼睛立即變得冰冷,從中顯現出一絲殘酷!然後,他又變得有些傷感和溫柔,他的言語充滿了智慧,他很會講話,充滿著自信。”此時,路德維希的小弟弟已經精神失常(在電影中把他弟弟的精神失常歸因於戰爭),他本人也日益表現出用正常的尺度無法衡量的性格特徵。1872年他來訪時,瑪麗. 費斯特地茨懷著同情心描繪了這位巴伐利亞國王的奇異舉止。
伊莉莎白也是“完全同情”這位國王的(費斯特地茨語),因為他“還沒有瘋狂到要被關押起來的程度,但又不正常,無法和世界上理智正常的人進行滿意的交往”。國王來訪的時間總是很長而且言語很少,讓伯爵夫人感到厭煩,但這額位女侍從官卻驚異地發現了兩人之間的共同點:“他喜歡孤寂,並像他自認為的那樣‘被人低估’,皇后覺得這正是兩人的共同之處,而他臉上的一絲傷感就是明證!上帝保佑,他們是何等相似!”令伯爵夫人可以自我安慰的是:“這只是她的一個想法,似乎是一種歉意,因為她也喜歡孤寂。這種性格似乎是家族遺傳,不需要進行任何解釋!”
1864年,路德維希與伊莉莎白在巴德基辛根1864年,路德維希與伊莉莎白在巴德基辛根
70年代初期,伊莉莎白和路德維希之間的關係得以保持的重要原因,是太子魯道夫。當時15歲的魯道夫精力充沛十分好學,深受國王的喜愛。他和魯道夫談論格利爾帕爾策爾的劇本和華格納的歌劇。他給魯道夫寫過很多熱情洋溢的信,裡面充滿了友情的表白,也包含某些對伊莉莎白的頌歌:“替我吻皇后的手。你真令我羨慕,能夠那么經常留在她的身邊!如果能享受此種幸福的時刻,那將是我一生中極樂的瞬間。”或者:“你真是幸運兒,真令我羨慕,能夠經常在我崇拜的皇后身邊,噢,我請求你,替我拜倒在她的足下並以我的名義懇求她開恩,記住我這個對她永遠忠誠、永遠崇拜的奴僕。”伊莉莎白在狩獵場上的放任也曾使路德維希二世擔心,他希望,“她能抑制自己的騎馬怪僻,她如果發生事故,將是我一生的痛苦……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你和她那樣寶貴。”
路德維希和魯道夫的關係,隨著魯道夫的成長和精神上日益獨立而開始鬆弛,而同伊莉莎白的關係卻在80年代達到了高峰。兩人都自命不凡,都有強烈的優越感,都不願屈從於人間的法則和任何義務。作為年輕的女人,伊莉莎白在她最風光的時期還曾譏諷過國王的胡鬧。而20年之後,她自己也引退到自我之中,特別怕見人,實際是生活在苦悶和恐懼之中。這時,她才發現了她的巴伐利亞的“國王表侄”的優點。同精神異常者的日益頻繁的關係,對日漸年邁的皇后來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1881年,伊莉莎白讓人劃小船從費爾達芬前往玫瑰島,去看望路德維希國王。這個十分浪漫的小島上有一座小巧的宮殿,是國王為逃避國事首選的退隱之地。尤其是到了六月,當那裡種植的15000枝玫瑰盛開的時候,他就會乘坐他的“特里斯坦”號汽船前往島上,他不想見任何人,除了他的表姑伊莉莎白。皇后這次帶上了她的小黑孩魯斯第莫,和以往一樣,兩人默默地坐在那裡,品味著玫瑰的芬芳。返回時,路德維希陪同表姨乘著小船遊蕩在湖水中間,這時小黑人魯斯第莫彈著吉他唱起了異國的民謠,為表示感謝,路德維希把一枚戒指套在了他黑色的手指上。
伊莉莎白把這一幕寫進了這首詩中,她在詩中把自己比作北海的海鷗(寫這首詩時,她正在荷蘭旅行),而把路德維希比作雄鷹。她沒有把這首詩通過郵局寄出,而是按照自己的風格在1885年再次訪問玫瑰島時,把它放置在小宮殿中,留給當時不在島上的路德維希。
直到1885年9月,也就是他們玫瑰島之約後的4年,這首詩才到達路德維希手中。他寫信給伊莉莎白說:“我已經好多年沒有去過玫瑰島,直到幾天前,我才得知那裡有喜訊在等待著我。得到這個訊息,我立即飛向那個田園式的島嶼,在那裡看到了海鷗留下的珍貴問候!致以最深切最真摯的感謝!”他作詩回敬:
遙遠的海濱送來海鷗的問候,飛到了雄鷹的巢穴。它輕輕地扇動著翅膀,喚起了古老的回憶。 玫瑰的芳香曾薰陶湖畔,雄鷹和海鷗曾相會這裡。他們驕傲相遇,他們互表愛意。回到山巔的雄鷹,向丹麥海邊的海鷗問候。 用他歡快的翅膀,向寧靜的大海送去感激。
兩個親戚的所有會晤都被看成是怪異的。然而類似1881年在玫瑰島上的那樣會晤,在伊莉莎白和路德維希之間是極其少見的。中年後的路德維希二世遠離世界孤獨地生活在他的小宮殿中,白天睡覺,夜裡獨自一人騎著馬穿過山巒,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他覺得,管理政務對他是很可惜的事情。他的仇人與日俱增。
正當路德維希在家中也找不到支持的時候,伊莉莎白卻站出來替這位“國王表侄”辯護。她一向對精神病患者有著莫大的興趣,而這在維特斯巴赫家族裡卻是層出不窮的。她曾多次訪問瘋人院,在這封閉的場所懷著恐懼和衝動聽取狂人的囈語。是的,她甚至像著了魔一樣,被這些越過“正常”和“瘋癲”界限的人們所吸引。1874年,伊莉莎白到慕尼黑一家瘋人院中探訪的,恰恰是路德維希的母親巴伐利亞王后瑪麗和瘋癲的奧托。隨同去訪的費斯特地茨伯爵夫人事後報告說:“皇后面色蒼白,表情嚴肅,然而生有兩個瘋癲兒子的王后——噢,上帝饒恕——卻很開心,笑個不停。”
伊莉莎白清楚自己身體裡通過遺傳可能出現的危險。路德維希和奧托的異常,估計可能來自母親方面(瑪麗王后出自霍亨索倫家族),同公爵的維特斯巴赫家族並無血緣關係。但伊莉莎白的祖父巴伐利亞公爵皮烏斯,也是精神失常,作為孤獨的隱士脫離現實社會,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中度過一生。伊莉莎白的兄弟姐妹中,也有數人至少是情緒不穩定,均有強烈的傷感特徵。
和她姐妹一樣,伊莉莎白的怕見人的毛病,多疑性和孤獨傾向,到了80年代,也發展成了一種病態,雖然沒有達到路德維希二世的程度。伊莉莎白總是為她的巴伐利亞的“發瘋”表侄辯護:
到底什麼是瘋狂?
蠢人傻瓜俯拾即是,
把他們說成是瘋狂,
可能人人都會反對。
真正的智慧實屬罕見,
真正的瘋狂也不常有,
是的,或許這只不過
是智慧結晶的豐收。
智慧遭遇的是惆悵,
仿佛它是地球的疤疥,
智慧終於明智地決定,
最好自己也變成瘋狂。
把瘋狂供為先知,
是東方人的榮譽;
但在我們的國度,
兩者都得下地獄。
路德維希二世(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國王)
伊莉莎白反覆提及這個話題。她向她的希臘讀書官員克里斯托馬諾斯闡述過她的觀點:“難道您沒有發現,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瘋子都是惟一有理智的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是不知道哪裡是理智和哪裡是瘋狂,不知道,什麼是現實什麼是夢幻,夢幻就是現實。我傾向於認為,被人稱為發瘋的人,都是有理智的,真正的理智,往往被人看成是‘危險的瘋狂’。”
伊莉莎白也常常打破常規,用一些不尋常的語言,刺激周圍那些小心翼翼和循規蹈矩的人群,她的語言是如此怪異,使人們只能得出結論說,她至少和她的表侄一樣“變態”。瑪麗.拉里施說:“在很多方面,皇后和路德維希二世都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她握有精神和物質的力量和永立不敗之地的主意。她常常半開玩笑半嚴肅地說:‘我知道,我有時被人認為是瘋子。’每當這時,她總是露出譏諷的微笑,在她金褐色的眼睛裡,閃爍著狡黠的光芒。凡認識伊莉莎白的人,都描寫過她把戲弄無辜當作一種樂趣的嗜好。有時她能夠一本正經地說出難以置信的事情來或者帶著迷人的微笑向別人頭上拋去一句巧妙的挖苦,然後再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在對方愚蠢的臉上尋求樂趣。誰要是不完全了解伊莉莎白,他就無法分辨,什麼是她的玩笑,什麼是她的真意。”
菲利譜.奧伊倫堡侯爵也指出過他們之間的共同性,他寫道:“具有奇特性格和超人天賦的皇后總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理解她的表侄。如果我們看到,她在自己的沙龍中穿著馬戲的服裝練習一種雜技的時候,或她突然心血來潮,在外衣外面套上長長的雨衣,從費爾達芬步行大約50公里去慕尼黑的時候(我曾遇見她穿著這樣的服裝),那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她覺得表侄的奇異行為都是‘可以解釋’的了,儘管皇后不一定意識到這些行為的嚴重後果。”
伊莉莎白和路德維希都是很好學的,他們讀書很多,尤其是古典文學。他們都能適應知識界的時代精神,都是哲學家書本華的信徒。兩人都反對軍國主義。兩人對待教會的態度也都顯示了獨立的觀點。路德維希給魯道夫太子(茜茜的兒子)寫信說:“平民應該忠於他們的天主教信仰,用彼岸來安慰自己,相信奇蹟和神靈;但有教養的人,正像你指出的那樣,是不能滿足於這種理念的。”對婆母女親王索菲的看法,茜茜只能和她的“國王表侄”暢所欲言,後者把索菲看成是一個“極端的教權主義者,一個失去理智的婦人。”
路德維希和伊莉莎白之間的關係令很多人想入非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情慾在其中沒有占據任何哪怕是最小的位置。路德維希喜歡把自己稱為“處子國王”,始終抱著倫理純潔的理想和性慾做鬥爭。因為他“上帝保佑”無意了解女人的性感,所以他曾寫出,“對女性純潔的崇仰是更加深刻的感情。”
伊莉莎白與路德維希伊莉莎白與路德維希
如果想準確描繪出這兩個巴伐利亞親屬間奇特關係的真實面貌,那我們就必須把路德維希對待女性所持的反性慾觀點當作基礎。按路德維希的觀點,這位英俊的國王和美貌的皇后間的關係是一種“純潔的”即完全沒有情慾的愛慕,早在70年代,國王的舉止就已經超越了正常和瘋狂之間的界限,而皇后的習慣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怪異了。
伊莉莎白和路德維希的關係很親近,但卻和一般男女之間的關係不同。這種親近是遠離現實和遠離“正常人”的童話世界中的兩個生靈間的關係。
圍繞日益怪異的國王爆發的事件趨於尖銳化之後,1886年6月,他終於被認定是患了神經病,隨之被剝奪了統治權。這時,伊莉莎白正在施塔恩貝格湖的另一岸的費爾達芬,路德維希後來也是在這裡去世的。人們講述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說皇后打算幫助國王逃跑並在費爾達芬為他準備了一輛馬車。這個說法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進行這種不必要的冒險行動。但她確實曾試圖去和被關押的國王會面,但最終在人們勸告下放棄了這個打算。
《柏林日報》的一位訊息靈通的記者後來報導說,伊莉莎白在路德維希的靈柩前暈倒了。“當她又睜開眼睛,可以說話的時候,堅決要求把國王從棺木中取出來,她說,他根本沒有死,‘而是故意這樣做,為了當著世界和他無法忍受的人們面前,得到永遠的安寧’。”這則報紙的報導完全是可信的,報紙接著說:“痛苦的皇后突然又向前走了十分可慮的一步。”
過了很長時間,伊莉莎白才恢復了正常,才又有了心思開始作詩,當然是關於路德維希二世之死。她無情地譴責巴伐利亞政府,把他們的國王驅向了死亡。
伊莉莎白的詩和當時巴伐利亞的民意正好不謀而合。因為路德維希二世雖然性格孤僻,但在普通人的心中還是身受愛戴的,而攝政親王盧伊特波德儘管個人對王室的忠誠無可非議,但仍被人們看成是軟禁路德維希的罪魁禍首,認為是他驅使國王絕命。國王的隨侍衛長杜爾克海姆伯爵儘管受到拘禁和處罰,也始終拒絕承認醫生們作出的國王精神失常的論斷。伊莉莎白即使到後來也沒有和盧伊特波德和解,因此引發了一系列難堪的事件。德意志的大使於1891年向柏林報告說,“高貴的皇后避開了同在此地(維也納)訪問的巴伐利亞攝政王的會面,她想以此表明,對當年路德維希二世國王不幸死亡事件的態度沒有改變”。
同伊莉莎白相反,年邁的公爵夫人盧多薇卡卻站到了攝政王一邊,因此母女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盧多薇卡認為,路德維希發瘋符合人們的願望,“這樣才能避免震怒的人民譴責他的失職,他已經把這個富饒的國家和無比忠誠的人民帶到了崩潰的邊緣。”因為路德維希的死,伊莉莎白還和巴伐利亞的家庭吵翻了,甚至和她最喜愛的弟弟。她發誓,永不再回巴伐利亞來——她當然沒有這樣做。但她卻看到,她過去所喜歡的一切,現在都應該用批判的目光重新審視,甚至對她的巴伐利亞“族人”的喧鬧也開始不滿起來。
幾年過去之後,伊莉莎白仍在對“國王表侄”之死耿耿於懷,甚至深陷於傷感的情緒之中,她的傷感情緒已經遠遠超出了她和路德維希的友誼。路德維希生前,伊莉莎白就很少見到他,她的“雄鷹”死後,她對他的懷念反而上升到了一種膜拜的程度。為了紀念路德維希二世,她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於1888年去拜羅伊特觀看《帕西法爾》的演出。她對這場歌劇的感受充滿了異常的情思:“從此我常常思念家鄉,也渴望北海。這是一種永無休止的思戀。”女親王瓦萊麗說:“媽媽深受感動,她提出想見樂隊指揮莫特爾和帕西法爾的扮演者和阿姆弗塔斯……他們的出現沒有絲毫詩意,完全和想像的不同。”
路德維希的命運使伊莉莎白在80年代後期增強了篤信招魂術的傾向。她曾多次提到,死去的路德維希曾在她面前“顯靈”和她談話。在日益孤獨的狀態中她甚至認為路德維希的命運值得羨慕:
是的,是的,我羨慕你。你永遠離開人類的駐地。 上帝的靈光為你讓路, 天穹的群星為你哭泣。
和路德維希二世魂靈的交往,給茜茜公主帶來了安寧,甚至使她陷入一種夢幻。茜茜公主不僅向女兒瓦萊麗,而且也向侄女瑪麗. 拉里斯講述過路德維希二世國王“顯靈”的故事:有一次,茜茜公主躺在床上,突然聽到了湖水輕輕拍岸的聲音。“這柔和的聲響逐漸充斥了整個房間,我甚至產生了要被淹死的感覺。我開始喘息,我感到窒息,我需要空氣,然而這個可怕的聲響,突然又消失了,我使出最後的力氣,從床上坐了起來,呼吸才又開始順暢。月亮升了起來,把房間照得如同白晝一般。這時我看到,房門慢慢被推開了,路德維希走了進來。他的衣服被水浸得透濕,水從身上滴下,在地板上形成了一個水窪。他濕漉漉的頭髮貼在他蒼白的臉上,但他的確是路德維希,跟他活著的時候一模一樣。當時我和路德維希進行了交談,路德維希提到一個被焚燒的女人:‘我知道,這是一個曾經愛過我的女人,在她的命運沒有完滿之前,我是不會得到解脫的。以後,你還會和我見面,那時我們三人會在天堂里獲得幸福’。”
與茜茜公主等人的親戚關係
德意志諸侯王族之間包括維特爾斯巴赫家族近親大量通婚。不同於影視文學作品裡表現的表姐弟關係。實際上,國王是茜茜的表侄,他應該稱呼茜茜為表姑。他們共同的、最近的祖先是巴伐利亞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拿破崙戰爭時期,通過1805年12月26日簽訂的《普雷斯堡條約》,原先的巴伐利亞公國升級一等,成為王國。而親近拿破崙的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則相應加冕為國王。這位國王前後有過兩次婚姻:
1.1785年9月30日在達姆施塔特與黑森-達姆施塔特公主奧古斯塔·威廉敏娜(Auguste Wilhelmine,1765年-1796年)結婚,生有二子三女。其中長子路德維希·卡爾·奧古斯特(Ludwig Karl August,1786年8月25日-1868年2月29日)日後加冕為路德維希一世,即為路德維希二世的祖父。
2.第一任妻子過世後,1797年3月9日在卡爾斯魯厄與巴登王儲卡爾·路德維希之女卡洛琳·腓特烈卡·威廉敏娜(Karoline Friederike Wilhelmine,1776年-1841年)結婚,育有一子六女。其中第五女(在他所有女兒之中排行第八)路多薇卡·威廉敏娜(Ludovika Wilhelmine,1808年8月30日-1892年1月26日),即為茜茜公主的母親。  換言之,茜茜公主的母親與路德維希二世的祖父為歲差高達22歲的同父異母的兄妹。
1828年,路多薇卡與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結婚,1837年12月24日,生下了第二個女兒、後來成為奧地利皇后的伊莉莎白(茜茜公主)。
而路多薇卡的異母長兄路德維希一世則早在1810年10月12日,以王儲身份迎娶薩克森-希爾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為這場婚姻在慕尼黑舉行的慶祝活動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他們的長子馬克西米利安·約瑟夫 (Maximilian Joseph,1811年11月28日-1864年3月10日),1848年-1864年任巴伐利亞國王,被成為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這就是路德維希二世的父親,他與茜茜公主之間才是真正的(姑)表兄妹關係。
王儲馬克西米利安1842年與普魯士公主瑪利亞·腓德烈卡·弗朗西斯卡·海德維格(Marie Friederike Franziska Hedwig)結婚,長子生於1845年8月25日,他就是路德維希二世。  按照輩分關係,路德維希二世是茜茜公主的表侄;而一度與他締結婚約的茜茜之妹索菲公主,同樣是他的表姑。
19世紀60年代,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意志北部強邦普魯士開始了咄咄逼人的對外擴張,希望完成統一大業。身為巴伐利亞這個德意志南部小邦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不喜歡戰爭,也不願意做大國手中的棋子,因此,在普魯士的戰爭威脅面前,他很快便產生了退位的想法。然而,在議會的要求下,他還是簽署了抵抗普魯士的軍事動員令。
事實證明,巴伐利亞根本無力阻擋普魯士的戰車。1866年8月,雙方簽署了和平條約,除了放棄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主權外,巴伐利亞還要向普魯士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戰爭結束後的幾周,路德維希二世決定巡視遭戰爭破壞的地區,以鼓舞民眾的士氣。在給華格納的信中,他這樣寫道:“我此行的目的在於,讓我的臣民知道我是誰,讓他們開始認識他們的君主! ”所到之處,民眾像對待勝利者一般熱情地歡迎路德維希二世,似乎根本不曾遭受過普魯士軍隊的毀滅性打擊。
1870年初,歐洲局勢愈加嚴峻,普魯士與法國的關係極度惡化,兩國間的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巴伐利亞與普魯士簽有互助協約,自然也被捲入了戰爭。德意志軍隊在法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巴伐利亞的軍隊儘管裝備比普魯士軍隊差,但士兵們作戰非常英勇。
當年9月,巴伐利亞王國的首相布萊·斯坦貝格建議國王,推選普魯士君主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因為德意志邦國統一成一個國家已是大勢所趨,通過這種推選,巴伐利亞可以獲得一定的利益。路德維希二世不贊成這個想法,但最後還是被說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凡爾賽宮登基。幾乎所有德意志貴族都參加了這個登基典禮,只有路德維希二世沒有露面。原因也許是:他仍對徹底喪失王國的獨立性感到不滿。
現實的不如意,使得路德維希二世更厭惡宮廷生活。他越是覺得自己難以被人理解,就越是變得少言寡語,開始默默地建立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邪惡,即使有,也會被“聖杯騎士”消滅,而“聖杯騎士”就是他本人。
路德維希二世構築這個童話世界的主要手段就是建造宮殿,尤其是位於法爾格湖邊的“新天鵝堡”。這座城堡的設計靈感源自劇作家華格納的著名歌劇《天鵝騎士》。在路德維希二世看來,這個戲劇對於“新天鵝堡”的意義是無可比擬的。
路德維希二世的城堡路德維希二世的城堡
描繪這座城堡的藍圖之初,路德維希二世根據四周的景致進行了詳盡的考察和計算,甚至連四季的變化、天空山水草木的色調搭配都事先想好。因此,在“新天鵝堡”設計建造的過程中,反倒是歌劇院的畫家和舞台布景師,顯得比建築師的作用更大。有人形容道:“這樣一座夢幻城堡,奇蹟般地把每個季節的美都發揮到了極致,足以令人傾倒,用語言去描繪惟顯多餘,因為它根本不屬於這個現實的世界。只要身臨其境,你隨手一抓,就是一把純粹的詩意,絕無沾染半點菸火氣。”
新天鵝堡”前後共修建了17年,城堡內大到廊柱,小到廁所里的水龍頭,都採用了天鵝的造型。一開始,路德維希二世只是用個人資產修建城堡,後來入不敷出,開始找國庫貸款。“新天鵝堡”一步步趨於完美,路德維希二世背負的國庫債務也越來越重。41歲那年(1886年),他的叔叔柳特波德親王終於發難,與大臣密謀,買通御醫小組的所有成員,宣布路德維希二世患有嚴重的精神病,需要療養、觀察一年,隨後派部隊將其押送至慕尼黑軟禁。
沒有人能想到,一生充滿激情、浪漫,精力充沛異於常人的路德維希二世,在離開“新天鵝堡”後的第5天就死了。在慕尼黑的斯坦貝恩湖邊,人們發現了路德維希二世及其精神病醫生伯恩哈德·范·古登的屍體。對此,官方的說法是,路德維希二世在殺害了古登後溺水自盡。但驗屍報告顯示,路德維希二世的肺里並沒有水。也有傳言稱,他是遭槍擊而死的。
路德維希二世修建的“新天鵝堡”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堡”,他在藝術、建築、機械等方面的成就,也激發了人們的濃厚興趣。
英國《觀察家報》曾在2006年8月報導稱,路德維希二世生前曾設計過一種飛行機器,如果付諸實施,他可能比美國的萊特兄弟早數十年發明飛機,從而成為世界飛行先驅。路德維希二世勾畫的草圖顯示,這種飛行機器看起來如同現代的捷運車廂,以蒸汽動力驅動,外表用孔雀圖案加以裝飾。路德維希二世希望駕駛這種“飛天萬能車”跨越阿爾卑斯山的崇山峻岭。
德國航空專家達利博爾·卡拉契奇認為,路德維希二世的飛行機器並非空中樓閣。“從技術上說是合理的,有可能成為現實。這位國王只是超前於他所處的時代。”路德維希二世飛行機器的構想,當時不僅沒有得到認可,反而被視為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又一例證。
路德維希二世的神秘辭世,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他的遺骸目前被保存在慕尼黑聖米歇爾教堂的一個石棺中。科學家們認為,藉助“虛擬解剖”等現代尖端醫學技術,完全有可能確定這位國王死亡的真正原因。
“虛擬解剖”技術,綜合運用了電腦斷層(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使圖像三維化,能清晰顯示屍體的電子圖像。這樣,病理學家就能全面觀察路德維希二世的“數位化屍體”。“虛擬解剖”技術的發明人、瑞士伯爾尼大學法醫學研究所負責人麥可·塔利認為,雖然路德維希二世已經去世了120多年,但這項新技術仍然適用。
不過,路德維希二世家族成員的後人,堅決反對科學家們對路德維希二世的遺骸進行任何分析,即使這些分析有可能解開國王溺亡之謎的真相。路德維希二世是否真的是溺水身亡?其叔叔柳特波德親王是否是陰謀殺害路德維希二世的篡權者和殺人犯?不知道這個謎能否被解開。

人物影響

路德維希二世成為了德國最不平凡的也是最受人歡迎的君主。他建設了許多著名的漂亮的宮殿和城堡;在他統治期間,巴伐利亞雖國力日下,但遠離戰爭保持著和平的狀態。巴伐利亞人至今還稱呼路德維希二世為“我們親愛的國王”(unser Kini)。他所建的宮殿和城堡也是巴伐利亞旅遊業的重要收入來源。

影視形象

1972年版
原文片名
Ludwig
中文片名
路德維希
諸神的黃昏
巴伐利亞的君王
赫爾穆特·貝格 Helmut Berger ....Ludwig 飾 路德維希二世
2012年版
外文片名
Ludwig II
片名
路德維希二世
薩賓·塔布瑞亞 Sabin Tambrea ....Ludwig II 飾 路德維希二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