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武則天與唐高宗長子)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李弘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於皇宮,永徽六年(655年)進封代王,顯慶元年(656年)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孝順仁德,為太子後體恤民情,曾上書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並為兩個獲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寵愛。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年僅二十三歲,死因頗受爭議。高宗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贈太子李弘為皇帝,諡號“孝敬”,以天子禮儀葬於恭陵

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諡號祭祀。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弘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長安
  • 出生時間:652年
  • 去世時間:675年
  • 廟號:義宗(玄宗時撤銷)
  • 諡號:孝敬皇帝
  • 逝世地合璧宮綺雲殿
人物生平,高宗元子,仁孝太子,久病猝逝,神位遷移,人物評價,家庭成員,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嗣子,軼事典故,死因爭議,母后鴆殺說,久病猝死說,大唐恭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高宗元子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將在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重召入宮,封為昭儀。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於王皇后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廢王皇后和蕭淑妃為庶人,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李弘由此成為高宗的元子(嫡長子)。同年,李弘與胞弟李賢被進封為親王,李弘為代王
顯慶元年(656年),高宗詔令廢黜太子李忠,改立四歲的代王李弘為皇太子。

仁孝太子

李弘幼為儲君,深得父皇寵愛與重視。高宗曾對侍臣稱讚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禮節,從不曾有過失。”李弘早年向郭瑜學習《春秋左氏傳》,讀到楚世子羋商臣弒殺君王的故事時,忍不住掩書嘆息:“這種事為臣子的不忍聽聞,聖賢經典應該記載垂範後世的好事,為什麼要記載這個?”郭瑜回答說:“孔子寫《春秋》,善惡之事都加以記載,是為了褒揚善行以勸諫大眾,貶斥惡行以告誡後世。書寫羋商臣的惡行正是令其罪惡遺臭萬年。”太子又說:“這種事情,不僅講不出口,聽聞也不忍心,請讓我改學別的書。”郭瑜聞言稱讚太子仁德,隨即改授《禮記》。
李弘十分重視治學。龍朔元年(661年),李弘命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楊思儉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選錄五百篇編集成《瑤山玉彩》,得到高宗賞賜絹帛三萬段。總章元年(668年),李弘又請求追贈儒家先賢顏回為太子少師、曾參為太子少保。
李弘做太子期間以仁德著稱。當時朝廷大量徵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內沒有報到的士兵會被處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為此上書進諫:“臣聽說軍隊徵兵,但凡沒有及時報到的全家都會被牽連,有的甚至沒被斷罪就被囚禁,人數眾多。但當中有因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賊、渡河遭難、畏懼逃亡、身負重傷等多種情形,軍法卻要連坐他們的親屬。(臣認為)軍法該兼顧實情,如果不是戰死就被定罪或者備註逃亡,並牽連他們的家屬,實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訂法律,以後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連坐之罪。”高宗批准了請求。
鹹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東都洛陽,命太子李弘監國。當時關中地區遭遇旱災,鬧起饑荒。李弘親自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充飢的人,就命令家僕發放米糧以保證供給。當時李弘有兩個異母姐姐,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她們的母親蕭淑妃因得罪武則天而被廢黜殺害。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年齡很大了也未結婚。李弘發現此事後十分震驚,上書請求允許兩位姐姐出嫁,並希望將沙苑之地分借給貧窮之人。高宗準許。

久病猝逝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內外讚譽,但卻體弱多病,後期監國政務多由東宮官員戴至德張文瓘、蕭德昭等人代為處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隨帝後出行洛陽,在合璧宮綺雲殿猝然離世,年僅二十三歲(虛歲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為皇帝,這是唐朝建國以來父親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先例,可見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與惋惜。
合璧宮合璧宮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愛親,死不忘君”詔令追謚李弘為“孝敬皇帝”,並以天子禮儀厚葬於洛陽郊區的唐恭陵,百官服喪三十六日。高宗還親自書寫《睿德記》緬懷李弘,碑石樹立於陵墓之旁。

神位遷移

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嗣,武則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為李弘上廟號為唐義宗,神位祔於太廟祭祀。景雲年間(710年),姚元之宋璟上書唐睿宗,稱李弘未登帝位而與先皇同祔太廟不合禮儀,睿宗遂令遷出義宗神位,另行建廟祭祀。開元六年(718年),禮官上書唐玄宗建議停用義宗廟號,玄宗準許,令撤銷義宗廟號,復以孝敬諡號祭祀。

人物評價

李治:皇太子弘,生知誕質,惟幾毓性。直城趨賀,肅敬著於三朝;中寢問安,仁孝聞於四海。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顧惟耀掌之珍,特切鐘心之念,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億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無徵,俄遷上賓之駕。昔周文至愛,遂延慶於九齡;朕之不慈,遽永訣於千古。天性之重,追懷哽咽,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夫謚者,行之跡也;號者,事之表也。慈惠愛親曰‘孝’,死不忘君曰‘敬’,謚為孝敬皇帝。
唐恭陵墓園唐恭陵墓園
劉昫:弘仁孝,賓禮大臣,未嘗有過。
孝敬皇帝輓歌》(唐朝劉禕之):戒奢虛蜃輅,錫號紀鴻名。地葉蒼梧野,途經紫聚城。重照掩寒色,晨飆斷曙聲。一隨仙驥遠,霜雪愁陰生。

家庭成員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長孫皇后

父母

:唐高宗李治
:則天順聖皇后武氏(武周則天大聖皇帝武曌)

兄弟

:燕王李忠、原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
:唐章懷太子李賢(同母)、唐中宗李顯(同母)、唐睿宗李旦(同母)

姐妹

:義陽公主、宣城公主、高安公主
安定公主(同母)、太平公主(同母)

妻子

裴氏:宰相裴居道之女,死後被追贈為哀皇后,陪葬唐恭陵

嗣子

李隆基(唐玄宗):長壽初年(692年),因李弘無子,武則天命李旦第三子、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繼香火。

軼事典故

唐高宗在東都洛陽為太子李弘納妃,選中了裴居道之女裴氏。禮官表示需用白雁來舉行婚禮,竟恰好就在皇宮後苑捕獲。唐高宗非常高興,稱:“漢朝時捕獲朱雁而興盛禮樂,而今捕獲白雁是完善人倫。昔日禮樂之事得到傳頌,今日也當如此,我於德行沒有慚愧了。”裴氏被立為太子妃後非常有婦德,高宗因此常對侍臣說:“東宮內事,我不需要再擔心了。”

死因爭議

母后鴆殺說

新唐書》和《唐會要》記載了李弘可能被武則天鴆殺的傳言。後世持此觀點者有如下理由: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寵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後期高宗慮及身體不支,有提前禪位給太子之意。但當時的武則天政治得意,李弘因此成為了其掌權的障礙。二,李弘與武則天之間存在矛盾,主要反映在兩件事上:第一件事發生在鹹亨二年(671年),李弘留在長安監國,發現宮中幽禁著兩位異母姐姐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倆人因母蕭淑妃獲罪,年齡很大了仍不能出嫁。李弘懷著悲憫之心奏請父皇恩準她們出嫁,卻違背了武后旨意,由此失愛於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武則天最初選擇的太子妃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但定下婚期後楊氏竟被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姦污,婚事被破壞。客觀上可能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和疏離。

久病猝死說

經史家考證,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李弘並不是武則天殺害的,而是死於肺結核病(古稱癆瘵)。根據是:一,關於鴆殺李弘的記載,以《唐會要》和《新唐書》最為肯定,但兩書較《舊唐書》出書晚,採信了一些後世傳言。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即對此提出異議,稱:“《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可見“鴆殺說”值得懷疑。二,李弘奏請蕭淑妃的女兒出嫁,儘管不合母意,但不至於因此結怨殺子。三,武則天自顯慶年間(660)已參預政事,大權在握。太子李弘即使監國也達不到威脅武則天地位的地步。四,據史料記載,鹹亨二年李弘就因癆瘵纏身而不能勝任監國重任。時隔四年後去世,高宗在《賜謚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為太子後就染上癆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帶病理政,以致操勞過度,使舊病加劇,最終病卒。可見官方認定李弘是因癆瘵惡化而死。五,李弘死後,武則天曾用寫經造功德的形式為他祈福,表達了內心的哀傷。
唐恭陵唐恭陵

大唐恭陵

唐恭陵是初唐“號墓為陵”規制下一處完整實例。陵園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長寬均為440米。陵園內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園中部偏西,葬孝敬皇帝李弘,俗稱太子冢。小冢在大冢東北隅,葬哀皇后裴氏(李弘太子妃,裴居道之女),俗稱娘娘冢。
兩冢位置處於陵園正中,同塋而不同墓。兩冢都呈長方覆斗形,現存太子冢底部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30米。頂部東西46米,南北50米,殘高22米。陵冢封土為高粘度紅褐色生土夯築而成,堅硬密實,雖經千年風雨剝蝕,其高度仍僅損失5米。皇后冢距太子冢約50米,底部方錐形,長寬50米,上半部呈圓形,殘高13米。恭陵四周本夯築圍牆,每面圍牆中部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築雙闕,四隅角築角樓。如今圍牆已不復存在,四隅角樓遺址殘存,門外雙闕之南設有御道,其兩側列置大型石刻。

影視形象

劉棟飾演李弘劉棟飾演李弘
年份影視類型劇名飾演者
1985
電視劇
《一代女皇》
高培鈞
1995
電視劇
武則天
蔣君南
1999
電視劇
2006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1
電視劇
2012
電視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