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唐太宗第八子)

李貞(唐太宗第八子)

李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後封為漢王、原王、越王。武則天當政時,李貞因起兵失敗而飲毒自盡。開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將李貞、李沖重新改葬,追諡號為敬。

基本介紹

  • 本名:李貞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長安
  • 出生時間:627年
  • 去世時間:688年10月12日
  • 主要作品:《奉和過溫湯》
  • 官職:太子太傅
  • 封爵:漢王、原王、越王
  • 諡號:敬
人物生平,封爵變遷,起兵反武,兵敗被殺,死後復爵,歷史評價,後世遺蹟,墓葬發現,史書記載,家族成員,父母,妻,子,女,

人物生平

封爵變遷

貞觀五年(631年),李貞封漢王,貞觀七年(633年),任徐州都督。貞觀十年(636年),改封原王,旋改封越王,任揚州都督,實封八百戶。貞觀十七年(643年),任相州刺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加滿千戶。就在這一年,父親唐太宗逝世,九弟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永徽元年(650年),任左衛大將軍。永徽四年(653年),徙任安州都督,鹹亨年間(670—674年),再任相州刺史。 李貞好武,長於騎射;好學,兼涉文史,有行政能力。皇族中與十弟紀王李慎齊名,當世唐代百姓尊稱他們:“紀、越”。但李貞聽信小人讒言,有正直官僚被貶退,又縱容僮僕欺侮所部的官民。

起兵反武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駕崩,太子李顯繼位,就是唐中宗,命李貞為太子太傅。實權掌握在皇太后武則天的手中。
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唐中宗,立中宗之弟豫王李旦為皇帝,李貞轉任豫州刺史。武則天成為實際的女皇,大肆為武氏家族加官進爵,這使李氏皇族懷疑武則天要取代李唐,並屠殺李氏皇族。這些李氏皇族主要有李貞、韓王李元嘉、霍王李元軌、魯王李靈夔(以上唐高祖之子、李貞叔父)、李元嘉的兒子黃國公李撰李元軌的兒子江都王李緒李靈夔的兒子范陽王李藹、虢王李鳳的兒子東莞郡公李融和李貞的兒子琅琊王李沖。他們一起謀劃共同反抗武則天。
武則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後,召集宗室聚集於東都洛陽,在洛水舉行祭神儀式。李貞等諸王害怕武則天就此將他們誅殺,於是開始積極行動。
首先,黃國公李撰偽造唐睿宗李旦給李衝下的詔書,說:“朕被幽禁,諸王應該各自發兵救我。”李沖又偽造皇帝用璽印密封的書信說:“神皇打算將李氏的國家交給武氏。”
然而,在諸王約定共同起兵的時間之前,垂拱四年(688年)9月16日,李沖召集長史蕭德琮等,命令他們招募兵卒,同時分別告知韓、霍、魯、越各王,以及貝州刺史紀王李慎,讓他們各自起兵,共同向神都進發。武則天得知後,任命左金吾將軍丘神勣為清平道行軍大總管討伐他們。
但只有李貞起兵了,其他諸王都沒有準備充分,而遲疑不決。李貞通知他姑母常樂公主和姑父壽州刺史趙瑰,常樂公主表示支持李貞。不過,李貞只有屬下裴守德和他一心,他把女兒良鄉縣主嫁給了裴守德,將他當做心腹對待。

兵敗被殺

李貞很快占有上蔡,武則天任命左豹韜衛大將軍麴崇裕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領兵十萬人討伐他,又命張光輔為諸軍節度。武則天削除李貞、李沖在皇族名冊中的名字,改姓氏。
李貞聽說李沖失敗,本想捆綁自己到皇宮前請罪,正遇上他所任命的新蔡縣令傅延慶招募到勇士二千餘人,李貞便向大家宣告說:“琅琊王已攻破魏、相等數州,有兵二十萬,很快就要到達這裡了。”又徵發豫州屬下各縣兵共五千人,分為五營,指派汝南縣丞裴守德等率領,任命九品以上官員五百餘人。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受脅迫的,沒有鬥志,只有裴守德與他同謀,李貞將女兒嫁給他,任命他為大將軍,結為親信。李貞讓道士、和尚誦經以祈求事情成功,身邊的人及戰士都佩帶避免兵器傷害的神符。麴崇裕等軍到達豫州城東四十里,李貞派遣小兒子李規及裴守德迎戰,結果潰敗而回。李貞大驚,閉門自守。麴崇裕等到達城下,身邊的人對李貞說:“您難道可以坐著等待被殺被侮辱!”於是李貞退回官邸,服毒自殺。李規縊殺其母,然後自縊;良鄉縣主、裴守德也自縊。
李貞、李規、裴守德及他們的妻子都自殺。他們與李沖都在東都皇宮門前闕樓下被懸首示眾。麴崇裕斬李貞、李規父子及裴守德之首,傳首東都,梟於闕下

死後復爵

神龍元年(705年),李顯復位,敬暉等奏李沖父子死於社稷,請復爵土,唐中宗恢復了李貞的李姓和族籍,但恢復爵位遭到了武三思上官婉兒的反對。
開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將李貞、李沖重新改葬,追諡號為敬,並指派許王李素節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琳薨,爵不傳。李貞最幼子李珍子的後代流嶺南,數世不能歸。開成年間,後代孫女道士李元真帶著四世靈柩北還,求祔越王的墳墓。唐文宗詔嘉憫,敕宗正寺京兆府為訪其兆,非陪陵者聽葬。

歷史評價

太常:故越王貞,往者願匡宗社,夙懷誅呂之謀;乃心王國,用擊非劉之議。以茲獲戾,上悼聖心。謹按諡法‘死不忘君曰敬’,請謚曰敬。
李隆基:故蔡州刺史、越王貞,執心不回,臨事能斷。粵自藩國,勤於王家。弘道(683年)之後,寶圖將缺,懷劉章之輔漢,追鄭武(鄭武公)之翊周。遂能奮不顧身,率先唱義。雖英謀未克,而忠節居多。
劉昫:武后斫喪王室,潛移龜鼎,越王貞父子痛憤,義不圖全。毀室之悲,《鴟鴞》之詩,傷矣!比齊祐之妄作,豈同年而語哉!
宋祁:貞善騎射,涉文史,有吏乾,為宗室材王。
《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敬王墓志銘》:黃雲蕭索,紫氣氤氳。發祥降祉,吐曜騰文。於萬斯年,必百代祀。永錫爾類,欽哉不已。克岐克嶷,知微知章。褰帷受委,仁聲孔敭。歷數遘屯,宗枝靡託。翻然鳳舉,奮矣龍作。風飛電掃,欱野噴山。丘陵反覆,輪轂朱殷。天命匪忱,不利攸往。僵仆大憝,沈潛朽壤。申冤復祉,爰洎我朝。潛靈秘景,陟降雲霄。旌旆逶遲,笳簫斷絕。草冷煙覆,松寒霧結。雞鳴泉路,犬吠雲中。庶神仙之可託,播金石於無窮。

後世遺蹟

唐代名樓之一的越王樓,規模宏大、樓高10丈,歷經三載建成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並列“中國唐代四大名樓”。
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綿州刺史時(公元656年-661年)所建,李貞曾上奏於唐高宗李治,強調奉命鎮守大西南,守邊關、揚天威、布帝德,讓綿州百姓可朝夕望闕叩拜,倍沾唐天子隆恩。為壯大唐之山河,他建王府、修高樓,擴建州城和軍隊。高宗撥給國庫銀兩,由李貞督建。
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陸游等歷代名人登越王樓後曾留下詩篇156首,宋、元、明、清歷代畫家也多有描繪越王樓的精美畫卷。
但於唐末宋初,越王樓被一場大火燒毀大半,元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明代亦重建過一次,但明代的一場大火又將其徹底燒毀。越王樓於四川綿州重建,作為觀光。

墓葬發現

李貞墓位於陝西禮泉縣煙霞公社興隆村以東。該墓為昭陵陪葬墓之一,南臨泔河,北有公路通過,再北向約十公里,即九嵕山太宗昭陵。1972年9月16日,陝西醴泉縣縣政府對該墓進行發掘考察。
唐太宗昭陵唐太宗昭陵

史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六·太宗諸子》
《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諸子》

家族成員

父母

父:唐太宗李世民
母:燕德妃

某氏,垂拱四年九月十一日(688年10月10日)被殺

  1. 李洽
  2. 李溫
  3. 李蒨,垂拱四年卒
  4. 李規,垂拱四年九月十一日(688年10月10日)被殺
  5. 李珍子,第六子。曾孫女女道士李玄真,《舊唐書·列女傳》有載

  1. 良鄉縣主,嫁汝陽縣丞裴守德
  2. 第五女餘姚縣主(儀鳳二年(677年)—開元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734年11月27日)),嫁正議大夫行太子家令借紫金魚袋上柱國慕容嘉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