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大陸時期
1896年春,辦理輪船電線事務大臣
盛宣懷 ,稟明兩江總督
劉坤一 ,籌設南洋公學,並在
上海 斜橋高昌廟劃地捐助。以輪電兩局集捐經費,籌建
南洋公學 屋宇。
南洋公學
1903年,奏請定為南洋高等公學堂事,8月
盛宣懷 復奏請將上院作為高等商務學堂。
1909年,
郵傳部尚書 徐世昌 提倡路政,培育鐵路管理人才,上書
清廷 在北京設立鐵路管理
傳習所 。次年,增設郵電簡易班,及郵電高等班,並改稱郵傳部交通傳習所(以下簡稱平校)。
1911年,武昌起義後,滬校改校名為南洋大學。
鐵路工程 科改為土木科。
辜鴻銘 離教務長職,以後即取消教務長職位。
張謇 等擬將上海吳淞口漁業公司地基,捐建商船學校。
海軍大臣 將滬校船政科劃入商船學校,先行成立,由
唐文治 兼任監督,
夏孫鵬 任教務長,稱為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以下簡稱船校)。
1912年,唐校更名為交通部唐山鐵路學校,設有鐵路工程科。滬校隸屬交通部,稱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平校更名為交通部交通傳習所。船校更名
吳淞 商船學校,由薩鎮冰任校長,設航海科。吳淞新校舍落成,遷入上課。
唐校大門
1914年,船校因經費困難,本年停辦。
1916年,平校交通傳習所劃分為鐵路管”理學校及郵電學校。
1920年,交通總長
葉恭綽 提出合併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
專門學校 、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北平郵電學校等四校為交通大學之計畫。十五日由內閣會議通過。
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1926年,滬校成立“交通部南洋大學工業研究所”,由校長
凌鴻勛 發起創辦,初分物理、化學、機械、材料四部,翌年材料與機械兩部合併,另設電機部。初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承接社會各界委託的化學、電氣及材料等方面的分析試驗項目。
1927年,滬校改稱第一交通大學。鐵道管理科改稱交通管理科,分鐵路、營業兩門。
1928年,國民革命軍進駐
北京 ,
北京 改稱為
北平 。交通部頒交通大學組織綱要,滬校為第一交通大學,唐校為第二交通大學,平校為第三交通大學。
國民政府 於
南京 召開全國交通會議,會中決議改組交通大學。
交通部公布交通大學組織大綱,滬唐平三校合稱交通大學,由交通部長
王伯群 任校長,其下分設各學院。在上海有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繩善)、電機工程學院(院長
張廷金 )、交通管理學院(院長锺偉成)。在唐山有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孫鴻哲 )。在北平有交通管理學院分院(分院長沉琪),名義
上隸 於上海之交通管理學院。鐵道部成立,孫科任部長,交通大學劃歸鐵道部管轄,由孫科任校長,黎照環任副校長。
唐山交大土木系教學樓.jpg
1929年,鐵道部訓令,交通大學交通管理分院改為北平交通大學交通管理學院。鐵道部公布鐵道部
直轄 交通大學暫行組織大綱,改滬校交通管理學院為鐵道管理學院,分車務、財務、材料三門。平校稱
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分車務、財務二門。滬校恢復土木工程學院。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籌備就緒,正式成立。
1930年春,滬校將
工業研究 所改組擴充,定名為交通大學研究所,設工業研究與經濟研究兩大部各六組,前者有設計組、材料組、機械組、電氣組、物理組、化學組,後者為社會經濟組、實業經濟組、會計組、交通組、管理組、統計組。從1931年起培養研究生。
1937年,滬校由交通部移交於教育部,8月13日淞滬戰起,黎照環校長率校自徐家匯遷入法租界。
蘆溝橋 事變,院址陷落,唐校於
湖南 湘潭 錢家巷 土木系複課。礦冶系三、四年級則暫借讀
湖南大學 。礦冶系一、二年級與土木系合併在錢家巷上課。教育部呈行政院核定,全國各大學均歸其辦理,故交通大學各校,自本年8月,改隸教育部。滬校之機械工程學院、電機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 院合併為工學院,下分機械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科學學院改稱理學院,仍設化學、物理、數學三系,管理學院則仍維持其舊。
四川的交通大學舊址
平校陷落,學生南下經
上海 至
漢口 ,於
漢口法租界 輔堂里交大同學會會址內,組復院委員會,擬在漢口復院。
船校仍隸交通部。淞滬戰起,校舍全毀,暫遷租界極司斐爾路。
唐山工學院
1938年,滬校在租界上課。唐校、平校於
湘潭 複課。五月間遷
湘鄉 楊家灘,租用前清
雲貴總督 劉某之
宅地 上課。十一月,日軍攻
湘北 ,
長沙大火 ,奉令西遷。十二月一日抵
桂林 ,翌日遇敵機空襲,全部圖書、儀器、行李均被炸毀,復步行至
柳州 暫停。
船校遷入租界後,經費撥匯困難,乃告停辦。
1939年,湘校撤退至
柳州 稍停,繼續西行至
貴州 平越 ,於二月在
平越 複課。吳淞商船學校於本年依照
國防最高會議 之決定,由教育、交通、海軍三部籌辦,在
重慶 復校,定名國立重慶商船專科學校。
1940年,經教育部核定,借用小龍坎
資源委員會 無線電工廠一部分房屋,成立交通大學重慶
分校 。
1941年,滬校改以私立南洋大學名義暫行維持。
教育部以滬校陷落,乃以重慶分校改為總校,遷往
九龍坡 新址。
1943年,交大渝校成立電信研究所
1944年冬,
黔 桂 戰局緊張,貴州分校準備遷校至
重慶 附近壁山,於十二月四日自
平越 出發。
1945年,貴州分校在丁家坳複課。教育部貴州分校於暑期中遷
甘肅 ,改稱
國立交通大學 甘肅分校。未幾,抗戰勝利,乃作罷論,籌備復校。
抗戰勝利後,
國民政府 收回在上海中華學藝社之偽交通大學,遷回徐家匯,組
上海 臨時大學
補習班 ,由
李壽雍 任班主任,管理其學生及一部分自偽
中央大學 轉來之學生。交大重慶總校兩千多師生分批覆員上海。
1948年,中共入
北平 ,平校停辦。唐校遷
江西 ,滬校仍維持。
1949年1月,交大設有理、工、管理三個學院十八個學系,兩個
專修科 ,一個研究所。
台灣復校
交通大學工學院大門(現博愛校區大門)
1957年,
台灣地區 教育主管部門、台灣地區防務主管部門、台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及台灣地區交通主管部門會呈台灣
行政管理機構 ,請求在台恢復“交通大學研究院”,設立電子研究所。
新竹縣 政府捐贈土地。台灣地區教育部長張其昀乃組織籌備委員會,聘請前校長
凌鴻勛 為主任委員,李熙謀為副主任委員,
柳克述 、錢其琛、李景璐等為委員。
1956年,旅美
校友會 致電交通大學校友會,建議在台復校創設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
1958年,學校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於
台北市 羅斯福路設立辦事處,聘
李熙謀 為所長。
七十三周年校慶
1961年,學校與國際電信聯合會簽約,於學校成立電信與電子訓練研究中心。舉行本校四十九學年
畢業典禮 。本學年度畢業學生人數,總計碩士班21名。
1964年,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令增設
電子物理學 系及電子工程學系,參加
台灣地區 大學聯招會招生,共錄取新生83名。建立半導體實驗室。
1965年,學校增設自動控制工程學系。自製氦氖氣體雷射及
積體電路 成功,成功研製台灣第一批
電晶體 。由交通大學校友會發動募捐,興建實驗館(現博愛校區實驗一館)。
創校七十四周年慶典
1967年,锺皎光教授接任院長。交通大學校友會慶祝復院小組委員會決定募捐興建圖書館(現博愛校區生科實驗一館)。
1968年,學校徵收鄰近校地(現博愛校區)。
1969年,劉浩春教授繼任院長,新圖書館開工(現博愛校區生科實驗一館),歐陽藻來校任客座教授。
1970年,學校
博士研究生 張俊彥通過博士學位考試,為台灣地區第一位工學博士。增購校地,興建教學大樓(於現博愛校區)。
1979年,學校恢復校名為台灣交通大學。
1981年,學校光復
校區 大禮堂(現光復校區中正堂)竣工啟用,光復校區總圖書館(現光復校區人社一館)正式啟用,博愛校區圖書館(現博愛校區生科實驗一館)改為分館。
台灣交通大學
1990年,由學校電信系成功研製台灣地區第一個毫米波平面式振湯器。機械系陳家富副教授
研究開發 成功氣相合成鑽石,榮獲日本金屬學會金屬組織金相獎。
建校104周年校慶
1991年,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擇定學校為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TANET)大新竹地區區域網路中心。將博士論文加入 DAO (UMI Disseration Abstracts on Disc )
資料庫 ,成為
亞洲 第一所加入的大學。電子工程系所
葉清發 副教授開發完成每毫米16Bit
高密度 之
傳真機 CIS元件。
1992年,學校設定世界第一套學生宿舍光纖網路。
鄧啟福 教授經遴選接任學校校長。
台灣交通大學
1995年,美國
紐約 出版的《系統與軟體期刊》(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公布1993年至1994年間,六種
軟體工程 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總量排行榜,學校於世界學術團體中排名第三,成立
台灣地區 第一座高頻實驗室。理學院統計學研究所所長李昭勝教授榮膺美國統計學學會會士(Fello,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學會簡稱ASA)。
1996年,學校光復校區浩然圖書館完工。
2001年,學校獲選為台灣地區工程師學會九十年度
建教合作 績優得獎單位。
2002年,學校電資學院與電子資訊中心共同成立晶片系統研究中心。
2004年,學校語言與文化研究所更名為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班。光復校區工程六館新建工程取得使用執照,材料系及電物系搬遷進駐使用。
2006年,學校增設生醫影像與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數學建模 與
科學計算 研究所碩士班、奈米科技研究所博士班、財務金融研究所博士班、平面
顯示技術 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與
廈門大學 簽訂兩校學術交流合作協定(Cooperation Agreement)。
校園環境
2007年2月,學校成立教學發展中心。6月6日,宣布成立智慧型仿生裝置研究中心。9月27日,榮獲行政管理機構頒發第五屆金檔獎,並獲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補助100萬元
台幣 。加入
開放式課程 聯盟(
OCWC ),成為台灣第一所加入該國際組織之學校。
2008年4月12日,學校舉辦了在台建校50周年校慶暨台灣50、影響50頒獎典禮,11月28日,榮獲
台灣地區 教育主管部門97年度產學合作績優學校獎。
2010年12月8日,榮獲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產學合作優質學校獎之核心指標
智慧財產 授權收益與效率台灣交通大學組獎項第一和台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中小企業處創新服務獎。
1971年1月26日,台當局正式核准籌設“陽明醫學院”。由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政務次長”孫宕越兼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成立“陽明醫學院籌備處”,副主任委員宋達為籌備處主任。由輔導會將台北市
北投區 唭哩岸 公有山坡地32甲無償撥用,另增購民地3.9568公頃,核定招生醫學系學生120名,全部學生給予公費四年,畢業後由當局分發各
公立醫院 及衛生醫療機構服務四年。
1974年,實驗大樓竣工,是為該校
第一棟 建築。與榮民總醫院間的隧道完工通車。
1975年5月15日,正式決定聘請韓偉博士為首任院長,訂為校慶日。陽明醫學院於1975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並參加大學聯合招生。
1976年,增設牙醫學系。
1978年,“陽明十字軍”首次正式展開活動。
1979年,“偏遠地區衛生
醫療服務 隊”第一次出隊。圖書館落成。增設醫事技術學系。
1980年,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班奉準成立,是該院第一個研究所,同時也是台灣首創的此類研究所。
1981年,增設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班,時為台灣唯一的
免疫學 研究所。
1982年,醫學系首屆畢業生完成分發,於6月19日舉行畢業典禮。增設生物
化學研究所 碩士班。
1984年,增設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1985年,與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合作共同規劃八里群體
醫療執業 中心。增設生理學研究所碩士班、
藥理學 研究所碩士班、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招收首屆學士後醫學系自費學生。
1987年,增設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班。學士後醫學系停止招生。
1988年,增設
遺傳學 研究所碩士班、解剖學研究所碩士班、復健醫學系。
1989年,增設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為島內公立大學院校第一所醫務管理研究所。
1990年,護理學系開辦“在職
護理人員 學士學位進修班”。
1991年:增設生理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傳統醫學 研究所碩士班。
1992年,舉辦第一屆“全台高中生醫學營”。增設藥理學研究所博士班、
遺傳學 研究所博士班、牙醫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班、
衛生福利 研究所碩士班(為島內首創的此類研究所)。復健醫學系改名為物理治療學系。
1993年,增設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班,為台灣首創。增設口腔生物研究所碩士班。“在職護理人員學士學位進修班”改為“夜間部護理學系”。
陽明大學時期
1994年7月1日,陽明醫學院改名為“陽明大學”,計有醫學院、醫事技術學院(包括醫事技術學系醫事檢驗及放射技術二組、物理治療學系、醫學工程研究所,以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與生命科學院(包括神經科學研究所、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遺傳學研究所)三個學院及島內首見的院級
通識教育 中心,共有6個學系與19個研究所。增設
生物藥學 研究所碩士班、
寄生蟲 研究所碩士班、環境衛生研究所,與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
1995年,“醫事技術學院”更名為“
醫學技術 暨工程學院”,增設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碩士班、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1996年,護理學院成立。增設生命科學系。增設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班。
1997年,首度辦理推薦甄試入學面試。
1998年,增設傳統醫學研究所博士班、
寄生蟲學 研究所博士班、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碩士班。醫事技術系放射組改制為醫學放射技術學系,醫事技術系醫事檢驗組改名為醫事技術學系。
1999年,增設
物理治療 研究所碩士班。“榮陽
基因體 定序團隊”正式對全世界公布台灣第一個
百萬 鹼基
人類基因體 定序資訊成果,成功排出人類第四號(對)染色體上部分基因,成為全球從事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定序團隊中,首先排出最長
DNA序列 的研究團隊。
2000年,榮陽團隊公布完成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增設臨床牙醫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班、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碩士班、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報奉延後一年招生)。“
解剖學 研究所”更名為“解剖暨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分為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兩組。
2001年,牙醫學院正式成立。增設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博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復健科技
輔具 研究所碩士班。牙醫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臨床牙醫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合併為“臨床牙醫學研究所”。
2002年,與台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共組“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增設口腔生物研究所博士班、放射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生醫
光電 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2003年,醫學系首度辦理外籍學生招生。增設生物藥學研究所博士班、護理學研究所博士班、生物
資訊 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急
重症醫學 研究所碩士班。
2004年,增設環境衛生研究所博士班。寄生蟲學研究所更名為“
熱帶醫學 研究所”。醫事技術學系更名為“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
2005年,生物化學研究所更名為“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增設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明定台北
市立 聯合醫院為該校教學醫院。
2006年,生命科學系、遺傳學研究所合併為“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醫學放射技術學系、放射醫學科學科學研究所,合併為“生物
醫學影像 暨放射科學系(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增設生醫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班、腦科學研究所碩士班、護理學系暨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2008年1月1日,原
宜蘭 醫院正式改名為陽明大學附設醫院。
合併組建 2019年9月18日,
台灣陽明大學 與台灣交通大學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
計畫書 。根據早前陽明大學暨交通大學合校工作委員會擬定的合校計畫書,新校名為“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
2020年7月30日,台當局同意台灣陽明大學與台灣交通大學合併案;同年8月12日,台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函復兩校於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陽明交通大學”。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師715人,其中教授397人,副教授177人,助理教授122人,講師19人,有台灣“
中央研究院 ”院士4人,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3人,國際電機
電子工程 師學會
會士 16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學會終身會士1人。
類別
姓名
張俊彥、方偉騎、李建平、吳重雨、周景揚、杭學鳴、柯明道、荊鳳德、張俊彥、莊紹勛、莊景德、曾俊元、黃威、吳介棕、HARNATHA 、洪瑞華
院系設定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理學院、工學院、電機學院、資訊學院、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生物科技學院、
客家文化 學院、國際半導體產業學院、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光電學院(台南分布)等12個學院,共有20個學系。
學院
下屬系別
機械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環境工程系
電子工程學系、電機工程學系、光電工程學系、電機與控制工程系
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資訊與財金管理學系
學科建設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開設20個學系(22個碩士班、19個博士班),28個研究所(14個博士班),3個學士學位學程,6個碩士學位學程,10個博士學位學程,9個碩士在職專班(23分組)。
開設碩士班的研究所(學系)名單 開設博士班的研究所(學系)名單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ARWU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辦學模式 根據2016年5月
信息顯示 ,學校從2007年開始發展線上教育,已建成連線兩岸47所
高校線上 課程資源 的Taiwan Life平台及
ewant 平台,在MOOCs、OCW課程、翻轉式教學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學校加入了新竹地區大學校院校際選課,
學校課程 的教材、PPT、作業一律都採用英文,部分課程老師用英文
口語教學 。
根據2016年5月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推廣教育中心,以遠距教學方式普及推廣教育,透過雙向、
即時通訊 及電腦
網路教學 ,以遠距教學方式,舉辦
新竹市 內及與台灣各地連線
專題演講 、密集課程、夜間進修等。設有學分班、研究班、
進修班 、短期研習會、密集技能訓練班等進修方式。
對外交流 部分簽訂學術交流合作協定院校列表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28個獨立研究所。
科研指標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台灣交通大學為台灣地區專利
技術轉讓 、
台灣大學 授予最高專利數之一、台灣
技術許可 的最高收入之一的院校,2014年共有188項
專利申請 和320項授予、105項技術轉讓、2687項專利申請和85項技術轉讓,共有133個孵化項目。
根據2009年財團法人
高等教育 評選中心基金會ESI論文排名,學校電腦科學論文數排名全球第20名,台灣地區第一,工程領域論文數排名全球第31名,台灣地區第三。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發布的2015年全球
自然指數 (2015 Nature Index),學校發表論文75篇,自然指數為29.26,位列台灣地區第四。
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自2006年起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分二期執行,後並更名為“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希望五年內打造島內至少一所大學進入世界前一百。2005年10月,台灣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第一期計畫入選名單,台灣交通大學榮獲補助8億元,少於台灣大學、
台灣成功大學 及台灣清華大學,位於台灣高校第四。
學術資源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1987年正式啟用,命名為交通大學浩然圖書資訊中心,有1200個閱覽座位,有藏書150萬冊、期刊1萬種、
視聽資料 10萬件。1996年,成功建構第一個資料庫—EES(Elsevier Electronic Subscription),1998年由科資中心組成“台灣地區數位
圖書館資源共享 聯盟”。
2015年圖書館資料統計表 社會評價 校園文化 學校標識 學徽首見於1920年代,其時徽中僅有中英文校名、校訓、
齒輪 及外環而已,並無
鐵砧 、鐵錘、鐵鏈、
鐵書 等圖案。到了1926年,新
校徽 去校訓而加砧、錘、鏈、書和創校年代之後,形狀便告大體底定,此後只在外環、
輪齒 數目、形狀和校名之有無上略作變動而已。
現行台灣交通大學制式校徽(六十齒),徽中
鐵砧 上的左側為中文
線裝書 ,右側為西文書,取其學貫中西之意。西文書背分別印有E S A三個字母,其中E代表Engineering(工程),S代表Science(科學),A代表Administration(管理),概括說明了
學校教育 的主要內容。砧尖懸吊三環鐵鏈一段,表示學科之間環環相扣,密不可分,也暗喻交大人心手相連、精誠團結。砧前斜置鐵錘一把,與砧上書籍合為理論與實作並重的意思。
鐵砧 的底座1896四字,則顯示交大創校的年代。砧外的齒輪,形狀有如圓形的天。齒數六十,則代表
一甲子 。而齒輪是運轉不息的,因此又寓含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的意思。
120周年紀念標識以白、綠、黑色三種色彩,搭配代表交大的
竹 子,設計出120周年校慶Logo。設計者為建築研究所校友呂世民,簡單大方的設計贏得評審青睞。以“竹”作為精神象徵,是為了紀念前校長凌鴻勛及在新竹建校的事跡。
1958年在台復校時,由
盧善棟 、吳伯楨兩位學長共同設計的
校旗 ,
圖案 與上海交大基本上是相同的。藍底黃圖,上面印有由右至左白色
楷體 的「國立交通大學」校名,校徽齒輪為二十四齒,三條黃色平行直線代表滬、平、唐三所交大彼此血脈相通之意(當時大陸尚未有
西安交大 )。
現行校旗采原
設計理念 ,改為現行校徽,三條黃紋則代表新竹與北方、唐山三所交大的深厚淵源。
文化傳統 台灣交通大學創建於1896年(清光緒22年),當時清朝大臣
盛宣懷 因為深感中國科技的落後與人才的匱乏,於是奏請朝廷,在上海創立
南洋公學 ,1912年時改名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1年則改稱交通大學。1937 年與台灣各大學一同改隸台灣教育部,正式定名為台灣交通大學。
校園環境
意義:交流溝通、廣結善緣,迎向網路傳播新世紀的交通大學
藝文的交通:交通---交流溝通、傳播瞭解;交通---交心合意、傳情達理
科技的交通:交通---交結網路、暢通資訊;交通---交際通信、建立友誼
管理的交通:交通---交換經驗、貫通管理;交通---交通順暢、經濟大展
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校訓
釋義:知新致遠、崇實篤行,是1974年前校長鴻勛手題制頒的校訓。求實學、務實業是交大教育的特色,也是形塑交大學子
人格特質 的力量,期許學生不但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能掌握社會脈動,與時代思潮同步前進。
《交通大學校歌》
作曲:蕭友梅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
青年之楷模,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
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
啟發吾睿智,激勵吾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
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校歌
備註:同復校之初所用前 上海交通大學 校歌相同,1999年6月9日台灣交通大學校務會議通過。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台灣交通大學有學生自主成立的
管弦樂 、登山、美術、舞蹈等社團90多個,
學校體育 風氣鼎盛,常見校內
體育活動 有:
梅竹賽、校友杯、系際杯、游泳錦標賽、校園路跑賽
新生杯錦標賽(游泳、十項球類等)、梅竹田徑賽
體育周、校園會
梅竹賽是
台灣交通大學 與
台灣清華大學 間,一系列包含十餘項目的大型學藝、體育活動。梅竹賽於每年的三月舉辦,競賽內容包括:棋賽、籃球、排球、足球、檯球、羽球、棒球、橋藝、網球等,為交、清兩所大學間的年度盛事。第一屆梅竹賽是在1969年,期間停賽過7次,截至2006年,台灣交通大學以15比12暫時領先,當中有三次
平手 。今日梅竹賽已成為這兩所大學共同的傳統,甚至是家喻戶曉的活動。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校容校貌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台灣交通大學有光復校區、博愛校區、六家校區、
台北 校區、
台南 校區五個校區。
飲水思源紀念碑
光復校區是交通大學最主要的部份,大部分的科系均在此設立系館,
行政單位 也設於此。設於光復校區的行政單位設有行政大樓、中正堂、資訊館、浩然圖書資訊中心、活動中心;教學場館則有綜合一館、工程一館至六館、科學一館及二館、管理一館及二館、人社一館及二館、電子資訊研究大樓、交映樓、土木結構實驗室、
田家炳 光電大樓 、
基礎科學研究 大樓等。
學生活動中心設有第一餐廳、理髮部、洗衣部、眼鏡行、撞球桌、華通書局、諮商中心、
服務學習 中心、藝文中心、各社團辦公室等。中正堂除了是學校舉辦慶典的首要場所外,設有郵局,提供學生寄信等服務,也在校園各的角落設有郵局、
玉山銀行 、兆豐金控等提款機,十分便利。資訊館則有24小時電腦教室提供學生上網、列印等功能。
台北校區位於台北北門
郵電大樓 ,1980年成立,為管理學院
經營管理 研究所、交通運輸研究所、EMBA以及教育推廣使用。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台灣交通大學校內的
體育設施 集中在光復校區,少許在博愛校區。學校闢建體育館、綜合球館、羽球館、游泳池、熘
冰場 、
田徑場 、健身中心,籃球、排球、網球、棒球等各類球場多座。而2013年1月5日啟用的游泳館,集溫水游泳池、
SPA 水療 區、
三溫暖 烤箱室、蒸氣室及頂級健身房於一體,交通大學的棒球場常常舉辦大專杯的棒球聯賽。
根據2016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光復校區內有青埔朝陽、風亭九思、思園春曉、荷塘月色、曲道夾蒑、竹園映亭、竹湖晨風、
松林 立翠、綠掩重樓、
玉樹 向榮 、西庭笑語、緣慧潤生、碧草如茵、碧草如茵、康莊迎曦、南台遠眺、率意通衢交大十六景。另外,校園中散布13件由知名藝術家
楊英風 創作的
景觀雕塑 ,當中還有三件大型雕塑。
除校園景觀外,學校在浩然圖書資訊中心內設有名為藝文空間的
藝廊 ,展示繪畫、照片等藝術作品。活動中心則有演藝聽,可供戲劇、音樂或舞蹈等活動演出。位於浩然圖書館內的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楊英風數位美術館和台灣藝術家手稿
收藏室 ,陸續將雕塑家
楊英風 、音樂家
蘇森墉 的手稿及相關檔案整理並數位化。
校園校區 光復校區(Guangfu Campus):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博愛校區(Boai Campus):新竹市博愛街75號。
台北校區(Taipei Campus):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8號。
六家校區(Liujia Campus):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一段1號。
台南校區(Tainan Campus):台南市歸仁區高發三路301號。
校區分布
傑出校友 商界 姓名
簡介
電子工程學系57級,電子所58級,現任
宏碁集團 董事長
土木工程學系33級,現任
中信證券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電信工程學系62級,現任新企集團,飛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電信工程學系60級,現任宏碁集團資深副總、宏碁電腦董事、元棋公司董事長
電子工程學系64級,現任宏碁國際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套用數學系67級,現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執行長
管理科學研究所65級,現任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學術界 姓名
簡介
電子研究所47級,前公立交通大學校長,曾任當局交通部門負責人,前長庚大學校長
電子研究所54級,現任麻省理工學院電磁波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及電機系教授
電子研究所56級, 現任公立高高雄科學技術學院校長
電子工程學系60級,資工所博77級,現任中華電信研究所所長
文化界 姓名
簡介
控制工程學系58級,電影導演(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
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創作歌手及台北愛樂電台節目部副理,節目製作、主持
獲得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