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技術轉移是指技術在國家、地區、行業內部或之間以及技術自身系統內輸入與輸出的活動過程。技術轉移包括技術成果、信息、能力的轉讓、移植、吸收、交流和推廣普及。
技術轉移的途徑很多,單航天技術來說,其基本形式可大致歸納為如下幾類:
技術許可證、技術對接平台、產學研結合、設備和軟體購置、信息傳播、技術幫助、創辦新企業,企業孵化器等等
基本模式
1、從技術內容的完整性上看,可以把技術轉移區分為“移植型”和“嫁接型”兩種模式
“移植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全部內容。
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多是通過這種模式實現其技術轉移的。這種模式對技術吸納主體原有技術系統依賴性極小,而成功率較高,是“追趕型”國家或地區實現技術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捷徑。但轉移的支付成本較高。 “嫁接型”技術轉移,是指技術的部分內容,如某一單元技術,或關鍵工藝設備等流動而實現的技術轉移。它以技術需求方原有技術體系為母本,與外部先進技術嫁接融合,從而引起原有技術系統功能和效率的更新。顯然,這種技術轉移模式對技術受體原有技術水平的依賴性較強,要求匹配的條件較為苛刻。雖然技術轉移的支付成本較低,但嫁接環節上發生風險的頻率較大。一般為技術實力較為均衡的國家、地區、企業之間所採用。
2、從技術載體的差異性上,可以將技術轉移區分為“實物型”、“智慧型型”和“人力型”技術轉移3種模式
所謂“實物型”技術轉移,是指由實物流轉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從技術角度看,以生產手段和勞動產品形態出現的實物,都是特定技術的物化和對象化,都能從中反觀到某種技術的存在。因此,當實物發生
空間上的流動或轉讓時,某種技術就隨之發生了轉移,這是所謂“
硬技術”轉移的基本形式。
所謂“智慧型型”技術轉移模式,是指由一定的專門的科學理論、技能、經驗和方法等精神範疇的知識傳播和流動所引發的技術轉移。它不依賴實物的轉移而進行。通常把這種技術轉移稱為“
軟技術”轉移。市場上的專利技術、技術訣竅、工藝配方、信息情報等知識形態的
商品交易,都是這種技術轉移藉以實現的基本形式。
“人力型”技術轉移,是人類社會較為古老的一種技術轉移模式,它是由人的流動而引起的技術轉移。如隨著人員的遷徙、調動、招聘、交流往來、異地培養等各種流動形式,皆可引發技術的轉移。這是因為,技術無論呈現何種具體形態,都是以人為核心而存在,為人所理解、掌握和套用。所以人力資源的流動必然伴隨著技術轉移。“二戰”期間,為躲避戰亂及
法西斯迫害,歐洲特別是德國大批科學家逃往美國,就曾使這些國家許多領先技術特別是核技術轉移到美國開花結果。
3、從技術功能上看,又可把技術轉移區分為工藝技術轉移和產品技術轉移兩種基本模式
一般來說,在產業技術系統內部,並存著
工藝技術形態和產品技術形態兩大系統,而每種技術形態又包含若干相關性極強的單元技術,它們共同構成社會生產活動的技術基礎。從具體
生產過程看,工藝技術是產品技術形成的技術前提和物質手段,直接決定著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生產能力。而從社會生產總過程看,產品技術往往又構成工藝技術的單元技術(
廣義上說,工藝技術的實體本身就是特定的產品),它又影響著工藝技術的總體水平和效率。事實上,任何產業技術就其功能而言,都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其不同的側重點。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流程,具有提高效率和擴張產量作用時,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工藝技術轉移;而當技術側重於影響生產過程的結果,有助於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及功能拓展時,把這種技術的轉移稱為產品技術轉移。一般來說,農業、
採掘業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前者,而製造業、
信息產業、建築業等領域的技術轉移多屬後者。同時,工藝技術和產品技術在功能上又具有極強的相干性。因此,技術轉移過程,又往往是通過工藝技術的轉移來達到產品技術的升級,或通過產品技術的轉移來實現工藝技術的改造。
發展概況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持續發力,尤其是資源配置、計畫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興起,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在加快。
2015年,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增至453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0家。技術交易總額達到9835億元,同比增加約14.7%。
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4月印發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提出,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針對性措施,推動實施一批具體任務。“十三五”期間,推動一批短中期見效、有力帶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套用,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顯著提高,市場化的技術交易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科技型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投入渠道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制度環境更加最佳化,功能完善、運行高效、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全面建成。
“十三五”期間,建設100個示範性國家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10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在重點行業領域布局建設一批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眾創空間,建成若干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培養1萬名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全國技術契約交易額力爭達到2萬億元。
特點
定向性
技術在
空間上發展的不平衡,是技術轉移及其定向性的內在根據。從技術效率與功能的角度,可以把技術內容定性為尖端技術、
先進技術、
中間技術、初級技術、原始技術等5種級差形態。任何特定技術都能從中“對號入座”。當然,這種座次是變動不居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大體呈依次後移的態勢。正是技術效率與功能上的“級差”,造就了不同技術所特有的技術“
勢位”,也賦予它特有的運動“
慣量”和特定的運動方向。只要技術形態之間存在著技術勢位的“
落差”,技術就會由高勢位向低勢位發生轉移,表現為技術上先進的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向技術落後的國家、地區、行業、企業實行技術讓渡,前者是技術的溢出者,後者是技術的吸納者。同時,技術轉移實踐表明,在技術定向轉移過程中,技術轉移的“慣量”、成術和效應與技術之間勢位的“落差”成正向變化,而轉移的頻率及成功率與技術勢位的“落差”成反向變化。
功利性
人類社會的早期,技術轉移多是一種無意識的活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技術轉移越來越呈現出功利性的特徵,直到今天,很難看到盲無目的的技術轉移現象。究其技術轉移的功利性,主要體現在經濟目標上。無淪是技術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瞅準技術轉移所帶來的市場機會和
商業價值,這是不謀而合的,出於競爭目的而發生的技術轉移,歸根結底也是經濟利益的需要至於為達到某種政治、軍事、環境等“超經濟”目標而發生的技術轉移,只不過是國家整體利益藉以實現的途徑或形式。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在國家、部門、行業、企業之間所發生的技術轉移已經完全排擠了無意識活動的空閫而與功利性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重複性
與實物商品不同,
技術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流轉過程中具有不完全讓渡性。它作為知識性商品,儘管有時以實物
商品形態而出現,但實物形態只是技術的載體或物質外殼;交易完成後,雖然它的使用價值已讓渡給對方,但讓渡者仍然保留了這一技術知識的使用價值,至於以圖文、技能、方法等非實物形態存在的技術轉移,實質上只是使用權的轉移,不影響讓渡者對這種技術的擁有權。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商品的使用價值在轉移過程中具有顯著的非完全讓渡性質。正因為如此,技術的供給方能夠不斷重複出賣技術,如果不加限制,技術的購買者也可以連續不斷地將該技術轉賣出去,直至所有人都掌握這種技術。這就是技術轉移的重複性特徵,也正是技術轉移的重複性,加速了社會的發展和技術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
物質利益。
市場化
一般來說,在
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技術轉移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古代,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上級流動來實現,
產業革命後,主要是通過向外進行強制性的生產資本投資來實現。而今天,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市場化的商業形式實現的。因此,技術轉移越來越顯現出自身獨特的市場化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市場供求規律制約著技術轉移的幾率和成本;(2)技術交易價格主要取決於技術的研製費用、
生命周期、轉讓成本、
機會成本、體制環境以及轉移所潛在的經濟價值等;(3)技術轉移發生的頻率與該技術物化商品的市場“
待遇”具有極強的相關性,技術的命運與產品的銷路是休戚與共的;(4)市場競爭既刺激技術需求者吸納技術的衝動而加速技術轉移,同時又強化技術供給者對技術的有限壟斷而延續技術轉移的進程。
方式
從比較寬泛的意義上看,技術轉移的方式主要有:
(1)商品貿易,特別是通過高技術產品貿易所帶來的技術轉移。
(2)技術貿易,包括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服務、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的進出口、技術服務與協助、工程承包與交鑰匙工程、特許專營、設備租賃、補償貿易等。以許可證轉讓方式(包括專利和非專利科技成果)所進行的技術轉移,是目前技術轉移中最受關注和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通常稱之為技術轉讓。這是一種有償的轉移方式,技術以商品的形式在技術市場中進行交易。通過購置設備和軟體獲取所需要的技術也是常見的技術轉移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能最快地獲取現有的技術,賣方可能會提供培訓,投產獲利較快,風險校小,缺點是新設備可能不適應企業現有的環境,企業需要在組織上進行變化,成本較高,不能從根本上提高技術能力,隨著技術的變化需要不斷的購買。
(3)直接投資,比如合作經營、合資經營、獨資經營等。
(4)戰略聯盟,這是聯盟各方實現技術、知識資源共享的一種特殊形式,技術轉移在其中是雙向或者多向的,聯盟各方共用研究開發設施,可以減少資源壓力和開支,共擔風險,抑制競爭。
(5)產學研結合,這是技術轉移中效果較好和最有前景的途徑之一,包括合作研究、合作開發、合資生產等形式。其主要優點是能充分利用合作夥伴的知識技能和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補充自己的不足,有利於迅速獲取技術,可以減少成本和風險,主要缺點是組織之間的目標不同,有時難以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管理過程和利益分配有時會出現矛盾。
(6)創辦新企業,由成果擁有單位或由科技人員自己創辦企業是技術轉移最為直接的方式。其優點是轉化速度較快,技術擁有單位或個人可能獲取更大的收益,但是風險大,難以獲得風險投資,不易形成規模經濟。
(7)科技合作,派遣學者、專家到國外或者其他地區的高等學校、研究機構或者生產企業,與對方的學者、專家合作進行研究設計;或者雙方學者、專家輪流到對方學校、研究機構或者企業進行研究。
(8)科技交流,國家之間或者地區之間的科研、教學、企業之間,以增進智力、技術和信息為內容的,以促進各自技術進步為目的的交流活動,比如聘請講學、座談、舉辦講習班、參加會議等等;這種通過信息傳播的方式獲取所需技術,其優點是成本低、速度快、簡單易行,缺點是無法獲取較完整的、系統的技術知識,特別是難以獲得技術決竅,要求企業自身具有較強的技術能力或模仿能力才行。
(9)技術援助,向受援方提供成套的先進設備、以及提供全部或者部分設備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甚至派遣技術專家負責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幫助受援方學會管理生產和操作技術。“技術轉移的關鍵是人而不是技術檔案”,這是近幾年西方管理界十分流行的說法,關鍵技術人才的流動常常伴隨著技術成果的流動,技術知識隨著這種人員的交流得到轉移。
(10)技術情報,這種方式滲透到經濟技術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或者竊取有關的技術情報和商業秘密,或者通過中立國或中間商,從一方買入技術再賣給另一方,逃避有關法律法規控制,獲得技術秘密。這種方式有的介於合法與非法的灰色領域內,有的則是一種非法活動,但在客觀上帶來了技術的流動,尤其在國際技術轉移領域,是國際技術轉移的一種方式。
轉移條例
針對技術轉移的定義,2012年《深圳特區技術轉移條例》討論稿中技術轉移是指將製造某種產品、套用某種工藝或者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通過各種途徑從技術供給方向技術需求方轉移的活動。
在深圳市技術轉移專員培訓中,對定義的分析如下;
(銜接條例定義)其中“製造某種產品、套用某種工藝或者提供某種服務的系統知識”是對“技術”的概念解釋,因此定義可以簡化為“將技術通過各種途徑從技術供給方向需求方移動的過程”。那么從技術市場的角度上講,技術轉移的範疇是作為生產要素的技術(技術產品)因市場的供需關係以不同的載體(形式)、途徑在市場主體之間進行的各種市場行為的過程,因此技術轉移工作的發展可以給技術市場活躍帶來巨大的動能。
那么,我們在技術轉移的定義中精簡掉技術的解釋直接用技術,而轉移這個詞的運動也不多解釋。
技術的形式或狀態其實是技術是客觀存在的,但一定是附著在某個載體上,可以是人,是設備,甚至是一篇WORD文檔。技術轉移的形式因技術市場的行為、產品的複雜性而多樣,各種形式又分散在技術轉移的全過程中,因此我們不求包羅萬象,但求簡明扼要,並便於在實際技術市場工作中國套用,我們提出一個簡化的定義。
(技術轉移全過程是指從創意、研發、中試、交易到產業化等階段的總稱,過程階段並非是固定統一的。)
因此技術轉移可以很簡單的定義為:技術以不同的載體從供方到需方的過程。
此定義力求簡單易懂。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技術如同貨物,而人、設備、
書籍、活動(展會、培訓等)等如同各種車輛,也就是技術像貨物一樣被各種不同的車輛承載,如果車輛將貨物從供方運到了需方就如同貨物的轉移。這個定義表達了三個重要的含義,其一,技術是有承載主體的,不是飄在空氣中的,載體與技術的依存關係是技術轉移中的重要內涵,技術被轉移更多的是體現在載體的運動;其二,供方到需方表達了技術轉移是存在明確的供需關係的市場化行為,把握好供需就可以把握好技術轉移的活力;其三,過程表達了 技術轉移是過程,不是某個或某幾個點,而是各種流程或路徑組成的。
(在深圳市技術轉移專員培訓課程中對於技術轉移中的需方中的企業,供方中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技術轉移的從業者從市場時間角度分析如下:)
技術水平
從技術轉移的角度,可將技術劃分為生產技術和產品研發技術和理論研發技術,這裡說述的理論研發技術不是狹義的理論研究,而是涵蓋了前瞻性技術的研究,行業技術標準化等,並且多數會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等。從這一角度,結合發展階段和技術情況將企業分為以下ABCDE五大類:
A類服務需求小,B、C、D服務需求強烈,E需求高端服務:
A.單邊型加工企業:此類企業為純加工企業,有一定加工能力,能接和本企業相關的加工產品訂單,無產品研發能力,最容易受經濟環境的影響。
這類企業技術轉移需求小,市場競爭力低,利潤低,僅需求生產技術。
B.過渡型生產企業:此類企業有一定的定製生產能力,多部分主導生產一定範圍內的產品,無產品研發能力。
這類企業在生產環節有一定的定製能力,以滿足一類產品的加工需求,無產品定製研發能力,市場競爭力低,利潤低。這一類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對建立自主品牌有願望,這個階段對於技術成果、生產技術都有需求。
C.單邊研發或技術型企業:此類企業為小型研髮型企業,技術和研發能力為企業的核心發展業務,但生產能力較低,規模小,市場銷售能力低。
此類企業多以技術起家,或是由AB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衍生出的初級產品研發行為,此類企業注重技術進步,注重通過技術水平參與市場競爭,但實力交小,生產需找AB類企業代工,產品往往要包含在其他產品內一起銷售,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技術轉移需求大。這類企業對人才、委託加工的需求交大。
D.能力型快速發展企業:此類企業具備完善研發,生產,銷售環節,具有相關自主產權和主導市場的能力,處在高速發展中。
此類企業有較成熟的產品研發機構,生產能力強,市場競爭力大,技術轉移需求大,不乏上市公司。這類企業對技術的需求面比較寬。
E.綜合型戰略發展企業:此類企業,用世界領先的前沿理論研究,引導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環節,發展環節齊全,具備技術儲備基礎和能力,技術規劃長遠,屬於技術和市場的引領者。
此類企業有理論研發機構,是其產品研發機構的支撐,具備行業前瞻性技術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技術轉移需求多來自國外,需求很大,要求很高。
(還有更高一級的,一些全球知名的大公司,製作前瞻性研發等,目前國內還沒有)。
概念
根據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型機構的院系架構,對其技術項目、科技成果、對外技術服務案例、智慧財產權、實驗室及設備、專家人才等進行整理,然後分類描述自身的資源情況,包括可轉化的科技成果;有些在研技術項目,涉及到的技術領域和套用範圍;設立的實驗室類型,詳述實驗設備的實用案例,可對外使用的時間及費用;有哪些領域的專家人才,及對外服務的成功案例等。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作為賣方,在面對市場描述研發能力時,將專家、實驗室等的研發能力作為主體,其所產生的成果或專利做為成功案例或產品,避免以成果轉化為核心的思路。面對市場需求是複雜的,高校的研發能力可以用面來解決需方點的問題,科研成果若是縱向課題產生的,研發過程中提升了研發團隊在這個領域的研發能力,但成果是一個點在市場的面上找準位置,局科技部計畫司統計數據,在技術市場中以成果轉化為代表的比例只占4.96%,因此重點是研發能力的轉移,而不是狹義的硬要給成果找買家,做技術轉移一定要複合市場規律,遵循市場的實際需求(因此有的定義說技術轉移就是成果轉化,是很不準確的)。
高校、科研院所指定技術轉移負責人(專員),對這些資源進行分析管理。
A、將技術項目和科研成果根據技術特點、套用領域、套用行業、地域、周期等因素進行分類管理,在供需對接系統的支持下,向有需求的其他用戶進行推送和擴散,促進其轉移和轉化。
B、對實驗室和設備進行管理,提供給有需求的用戶使用;
C、將專家人才
及其技術特長、研究領域、成功案例和預約時間等
內容進行管理,為有需求的用戶提供支持。
研究型機構在管理自身資源並對外擴散的同時,機構能夠進
一步發揮自身的研究特長,將更多的科研資源提供給外界使用,
促進產學研的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在提供服務的同時,機構
也將獲得更多的市場收益,促進機構更好的發展。
科技服務業中的從業者分析
科技服務業是新興的行業,技術轉移服務是科技服務業的重要組成,可以捆綁銜接各種科技資源,涉及知識面寬,領域跨度大,過程漫長節點繁多。技術轉移的從業者,基本都是從事與技術轉移所銜接的某一類資源的工作,逐漸過度到技術轉移領域,多是利用所積累的資源或對某一領域的經驗,對技術市場的買方或賣方提供服務,但對技術市場的整體了解不足,缺乏全局觀,對技術轉移的理解與從業角度時有盲人摸象的情況。
從業者
技術轉移從業者大體有這么幾個來源:
1、源自政府,從事平台搭建,政策指導,培訓,會賽等活動。
2、源自研發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幫助需求方解決技術問題,因為他們熟悉技術。
3、源自套用方(企業),他們在幫高校科研院所做市場,包括委託開發,成果轉化等。
4、源自智慧財產權的從業者在為研發技術方及投資方做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管理,有些也在從事幫助需求方找技術(解決方案),已經協助一些國外的研發機構在國內找到市場;還有些在探索智慧財產權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成績不佳。
5、源自投融資的從業者,在為技術的產業進行融資服務。
6、其他
技術本體
技術本身的複雜性導致了自身轉移過程的複雜性,迫使不得不迴避這種複雜性而只能從技術本體的狀態入手,來考察它對轉移過程的制約關係。 (1)技術發育狀態
不同發育狀態的技術是技術內容成熟程度不同的的表征,它會給技術轉移過程帶來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技術的發育周期可劃分為
孕育期、產業化期、成熟期和
衰退期。處於孕育期的技術,其形態不定型,產業化問題沒有解決,因此使用價值不確定。這意味著它的轉移風險較大,但如果未來市場支持環境看好,也可能獲得巨大成功。由於引進這類技術雖然交易成本不高,但引進後投入較大,所以它要求技術受體必須具備較強的經濟和技術實力。這是以高風險換取較大競爭實力的技術轉移過程。處於產業化期的技術,其形態已定型並日趨完善,實用價值較高而風險較低,因此,
社會需求看漲。同時它又具有較大的生產技術缺口,改進的
空間較大,技術受體同樣需要繼續耗費較大的使用成本。成熟期的技術,產業化問題基本解決並相對完善,技術支持環境較好,市場需求旺盛。此類技術轉移基本上不存在風險。但此類技術特別是其中的主導型技術往往為技術供體所壟斷,而非主導型技術轉移過程已顯露出衰退期技術轉移的蹤跡。衰退期的技術,社會需求逐漸降低,技術即期風險全無,操作相對容易,即使技術實力和學習能力較低的產業主體,也能夠勝任這種技術要求。但由於技術充分固化,技術轉移主要以設備形式的轉移來實現,因此,交易價值仍然較高。同時,由於技術會在一定範圍內走向衰亡,因此,使用這類技術所獲得的技術優勢和競爭能力相對短暫,不利於技術受體技術實力的積累與發展。
2)技術匹配狀態
技術匹配狀態是制約其發生轉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它是指各種相干技術要素之間的依存關係,其中包括技術系統自身的匹配,與其它技術系統之間的匹配,以及與技術受體原有技術系統的匹配等三重依存關係。技術系統自身的匹配狀態,是表現技術發展程度與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現實中絕元孤零零的“元技術”能夠發揮作用,任何技術形態都是若干單元技術的有機聚集,所以現實技術似乎都是天然匹配好的,只是匹配的程度不同而已。顯然,技術的實用價值大小與發生轉移的難易程度直接取決於技術系統內部各單元技術之間的依存關係。同時,一種
技術體系的確立,除了內部諸單元技術之間的相匹配之外,還必須與外部相關的支持性技術系統相匹配,倘若缺乏這種匹配,該技術至少在即期是沒有前途的。如滲灌技術儘管市場前景廣闊,但因防堵技術不匹配而無法推廣。相反,蒸汽機技術改變交通運輸面貌,是在機械加工、鐵路、造船等技術系統匹配下才得以實現。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成熟的技術,當與技術受體原有技術系統不匹配、欠匹配或一時無法匹配時也很難達到轉移的預期結果,甚至招致慘重失敗。
(3)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是技術轉移活動所面臨的、由技術發展各種態勢所構成的技術背景。它們都以不同方式在全局上制約著技術的橫向轉移。一般而言,某一時代科技發展的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在原有技術體系之間“製造”出的技術
勢位落差越大,從而促使技術轉移的頻率就越高。同時,隨著科技發展速度和水平的提高,新生技術資源會越來越富集,致使特定技術形態在效率梯度排列中的位置,不斷由先進走向落後加速蛻變,
生命周期日漸縮短,淘汰趨勢迅速加快,從而為技術轉移提供越來越大的選擇餘地和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會。
技術供體
即技術的擁有者和轉讓方。在技術轉移過程中,技術供體常常處於主宰地位,它對技術轉移的作為或不作為,直接制約著技術轉移能否實現及其實際
成效。
技術供體的不作為直接限制著技術轉移的發生,它往往是由於壟斷戰略的需要。因為,技術轉移作為一種能力的轉移,對技術的擁有者來說,其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轉讓,而是為了獲得壟斷技術所帶來的
商業價值。因此,當技術擁有者確信能夠壟斷特定技術時;或在有限範圍內轉移技術就可以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時;或技術需求方是自己的直接競爭對手時;或估計特定技術受體在引進技術後,會導致技術泄密,或不足以掌握該技術,以至給技術供給方聲譽造成嚴重影響時;或當技術轉移過程過分複雜而導致轉讓成本太高並由技術轉讓方負擔時,他們是絕不會轉移自己所擁有的技術的。
技術供體的作為,是技術轉移得以實現並如何實現的首要前提,它往往出於交換戰略的需要。對任何技術來說,擁有者的壟斷都是有限的。技術的擁有者也會根據技術的發展狀況,懷著不同目的而轉移技術,從中換取各種“利益”。這種作為的條件是:
(1)當特定國家或地區市場容量較小,無法達到規模經營時,技術擁有者傾向於轉移技術以分享當地的市場份額;
(2)當對外部市場不了解,或資本力量有限而無法直接投資時,有可能轉讓技術;
技術轉移服務聯盟
(3)技術創新周期較短,更新速度較快時,為避免技術實用價值
無形損耗,儘快收回研製成本,技術擁有者傾向於轉讓技術;
(4)當特定國家或地區推行技術的
國有化和本土化,或
對外直接投資限制較多時,欲進入該國家或地區市場的技術擁有者傾向於轉移技術;
總之,技術擁有者對
技術轉讓的作為或不作為,都是受利益槓桿的驅使。作為,無疑是為了利益,而不作為,同樣是為了利益。因此,技術能否轉移最終取決於技術擁有者對這兩種利益的權衡與取捨。
技術受體
即技術的吸納者和引進方。一般而言,技術受體對外部技術吸納能力的強弱直接制約著技術轉移的渠道、方式和其所能達到的實效。技術吸納能力,作為從事技術轉移活動的本領,是以技術預測能力為起點,包括學習、理解、消化、吸收、模仿、改良、創新等多種能力在內並梯次演進的複雜能力形態。每一種能力都是在前種能力基礎上發展而來並包前者於其中,成為衡量技術受體技術實力強弱的基本尺度並最終設定著技術轉移所能獲得的實際成效。從實體與屬性的關係上看,技術吸納能力是技術受體內部各種基礎性實體要素的技術表現力。技術吸納能力對技術轉移的制約作用,本質上是這些實體要素的集成作用。主要有以下實體要素。
(1)技術存量
從實物形態上看,技術存量包括人與物兩種要素形態。一般情況下,二者是相互適應的,可以從人的素質與物的效能及其二者在量的規模、結構、變動比、老化率等對其進行客觀描述和綜合評價。技術存量是動態的,如果沒有技術增量的介入,技術受體的技術存量會因人們的知識老化、設備性能相對落後、圖書資料陳舊等原因而自行衰減。技術存量是技術引進中能夠自主 動用並藉以投入的技術資源,從靜態上規定著技術受體引進或承載外部先進技術的內容、規模和形式。從動態上看,技術存量的調整與更新會給技術轉移拓展新的領域和渠道,提供新的市場機會和條件。
把技術受體內部各種結構性要素之間有機傳導和
制約機制稱之為組織形態。其中產權組織形態的合理化能激發技術受體的創新動機,有助於發揮制度創新的多重功能,對技術轉移過程施加積極影響。
資產運營形態反映著生產
要素的分布及其重組或替代關係,在動態上它能夠引起
資本結構、
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演變和調整,影響技術轉移的“波及效應”和規避技術轉移風險的能力。職能結構形態是
決策、開發、生產、行銷等主要部門的設定及其權力劃分與制約關係。它的不斷最佳化既可使參與技術活動的部門與個體的技術協作能力形成有效聚集,以實現技術轉移的預期目標,又可通過提高生產過程各個環節上的協調運作效率來降低技術轉移成本。
(3)財力總量
財力總量是技術受體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通常以
貨幣形態存在。在
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資源的獲取是非饋贈性的,因此,財力總量就成為影響技術受體吸納外部先進技術的首要經濟前提,直接制約著外部技術資源進入技術受體內部的流量大小及其實際作用發揮的成效。需要指出的是,在現實的技術轉移過程中,它直接關係到財力總量在支持技術轉移中是否達到所期望的有效力度。顯而易見,向技術進步傾斜的財力配置結構及其支持的有效規模和力度,是技術轉移得以實現並順利達到預期目標的基本保證。
(4)產業規模
即技術受體中生產要素和產品的集中程度和經營活動的集約化水平。通常用資產總量、職工人數、銷售收入等一組指標來衡量。一般而言,隨著技術受體產業規模的擴大,對技術轉移的貢獻是不斷遞增的。從理論上說,這種產業規模製約技術轉移及其成效的作用一般來自3個方面。①由於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使規模較大的技術受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有助於保持技術進步的
持續性。②規模較大的技術受體,容易從
專業化和分工效率中產生
規模經濟,從而擁有更多的技術存量和財力積累,以保證技術進步的有效投入。③規模較大的技術受體,由於經營結構多元化,便於分散和化解創新風險,並提高技術轉移的
極化效應和“
乘數”作用。上述分析表明:技術轉移對技術受體存在著一個最小有效規模的限制。低於這個規模,技術進步能力無疑是萎縮的,但規模超出一定限度,也會產生內部不經濟,反而給技術轉移帶來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技術轉移過程是技術本體、技術供體和技術受體這三維變數相互制約、協調互動的過程。在技術本體給定的條件下,能否實現技術轉移,主要取決於技術供體的意願,而技術轉移的成效,主要取決於技術受體的經濟實力和技術素質。
案例探討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中國土壤上的技術領袖 當
TCL正在為對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併購煩惱不已的時候,上海貝爾則對於與
阿爾卡特的
股權轉讓津津樂道。難怪他們自豪,股份轉讓三年半以來,合資公司不僅每年產生的70多項專利都屬於中國所有,而且公司產生利潤的50% 也屬於國資委。僅2005年11月與澳大利亞Telstra23億美元的訂單一項,就為中國帶來了相當可觀的利稅收入。通過合資既獲得了技術又獲得了效益,這在殷切期待用“
市場換技術”卻大多陷於尷尬處境的中國產業界來說,是殊為罕見,也是值得關注與借鑑的。
一、從“同場操戈”到“同舟共濟”
1984年,上海貝爾作為中國通信業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宣告成立,股東架構為中國郵電工業總公司占股份60%,比利時貝爾公司占32%,比利時王國合作發展基金會占8%。後來,比利時貝爾被阿爾卡特兼併,其32%的股份也隨之轉移,阿爾卡特也正式成為了上海貝爾的
股東。只是,由於是中方控股、中方決策。在18年間,上海貝爾一直被看作是中國國有企業。
起初,上海貝爾引進的是S12程控交換機技術,這項固定通信網路的數字程控交換機技術在當時絕對是業內領先的,並在2001年時占有了中國固話交換機總容量的1/30。
但是,經歷18年發展的整個電信市場,早已不再是固網“一網吃遍天”的時代。行動網路、專網……新技術日新月異,當中國土壤中崛起的電信新貴華為、中興躍馬揚鞭之時,僅憑一項
利潤率不斷下滑的固網交換機技術,上海貝爾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儘管每年都在研發上投入數億元資金,但研發成果所帶來的效益遠低於預期……
二、中國才華與國際管理
新成立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產品種類,得到了極大豐富,由傳統的交換設備,擴展到移動、數據、終端、傳輸、
接入等多個品種,涉及到了電信領域的各方各面。但是,這並不等於新公司就擁有了自己的研發能力。對於中國研發人員的能力,阿爾卡特的歐美同事頗多懷疑之聲,認為他們能力不行、外語不行……國內也有觀點認為:引入好的產品,通過好的網路銷售出去,新公司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威懾力。但如果沒有研發,上海貝爾豈不又一次成為跨國企業的生產基地和加工廠。
負責
企業發展戰略與研發工作的徐智群,對自己團隊的能力、才華和情商都有高度自信:“中國人的能力並不低,接受技術、掌握技術絕對沒問題。所以美國矽谷對於IC有一個解釋:India,China。”
而中國在研發上的成本優勢更為明顯。
徐智群介紹:“把整個項目計算進去,人均研發成本相當於歐洲的1/4、美國的1/5~1/6。這是直接成本優勢,還有很多間接成本優勢:的人比較吃苦耐勞,老外到了休假時間天塌下來也要去休假,的人在市場緊急時可以通宵工作,春節不休假都是經常有的事。並不是強迫他們這樣做,而是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更有靈活度和彈性。”這也是很多
跨國公司逐步把研發轉移到中國和印度的主要原因。
狄加曾先後擔任阿爾卡特歐洲和南方區執行副總裁,他除了把阿爾卡特相關的流程,如:供應商流程、研發流程移植到上海以外,也注意根據中國人的特點進行一些“特色管理”。例如:在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廠房內的看板上,就有“大家應該有勇氣指出錯誤”一類的口號,而這在歐洲是沒有的。“在歐洲,如果一旦出現什麼問題的話會馬上將問題往上報。但發現在中國碰到這樣的情況,無論同事的問題也好,自己的問題也好,一般來說都不會往上報,而是在同級之間隱瞞。想這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如果問題出現了,而你不解決這個問題,問題可能變得更大。所以,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極力推動大家加強
橫向溝通,溝通好才能有效地解決。”狄加還表示:在橫向溝通中更多強調從正面去引導,及早把問題解決。如果越拖越嚴重,而給用戶帶來嚴重的影響,甚至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那么隱瞞不報的人就應該承擔相關的後果。
三、中國的,世界的
但是做研發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股改前的上海貝爾在研發上面的投入也不少,但是與市場需求的聯繫卻並不緊密。股改後,袁欣一再強調技術研發“市場回報”的重要性。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將研發方向確定為“兩個驅動”——市場驅動和技術驅動。所謂市場驅動,是指做出來的產品要符合市場需求。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主要客戶是電信運營商,而國內主要運營商都已經是
上市公司,他們在進行技術投入時更為謹慎,更多考慮股東的要求,關心的是所做的投入是否帶來經濟效益,而不能為新技術而新技術。
徐智群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發團隊必須要投客戶所好,要去了解客戶以解決客戶關心的問題,而不是自己認為客戶關心的問題。
而技術驅動是指:以全新的技術來滿足客戶需求,在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隨著用戶基數擴大,低 端用戶不斷增加,人均電信消費不斷下降,而怎樣能在低端用戶增加的情況下維持人均電信消費不下降,甚至還有上升,就需要拿出創新的東西。
與
股改前上海貝爾只專注於中國市場的定位不同,新公司的研發是立足於中國和
亞太市場,將中國市場的需求帶到整個阿爾卡特體系中去,推動全球通信技術的發展。徐智群表示:“在新技術的引用,最終用戶在網路上享受新技術方面,中國的用戶絲毫不亞於歐美用戶,很多新技術,如:
IPTV,不是落後於西方國家,而是跑在他們前面。”所以,在市場驅動上,在確定一個項目的時候,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戰略部門會對今後一段時間內市場上會發生的情況、用戶擔心的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去影響或參與總部的決策把中國市場和亞太市場未來發展的需要變成產品的策略,與總部同事們一起確定下一步目標和策略,再轉換成產品開發。
參考資料
目前國內國外的參考資料不太豐富,理論著述較少。經收集,比較相關的有:
技術轉移聯盟導論
技術評估理論與實踐
技術轉移信息服務平台建設
技術轉移績效管理
技術轉移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