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士德工學院
- 外文名:The 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Technical Education
- 簡稱:雷士德
- 創辦時間:1934年10月
- 類別:土木工程類私立大學
- 知名校友:陳占祥、徐鵬飛、梁於藩等
- 所屬地區:中國上海
-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等
- 停辦:1945年4月
學院概況:,歷任校長,人才貢獻:,地理位置:,雷士德基金會,
學院概況:
雷士德工學院,亦作雷氏德工學院,為英國駐滬總領事館根據僑居上海的英裔建築師、房地產商和慈善家亨利·雷士德遺囑,用雷士德基金會部分基金建造,由德和洋行設計,久泰錦記營造廠承建,1936年竣工。占地面積6276平方米,建築面積898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五層,兩側逐漸降為四層、三層,坐北朝南,裝飾藝術派風格。平面丫形,主入口為尖券門廊,頂部冠露肋穹頂塔樓。窗間牆飾豎向線條裝飾並伸出女兒牆,女兒牆折線狀起伏,有裝飾圖案。
學校包括日校與夜校,日校則分學院、附設中專(高中)與國中三部分。學院下設建築、土木工程、機械電器工程諸課,規定以華人子弟為主要學生,並適當接納除英、美、法三國以外的其他國籍學生,校訓為孟子的“苦心志,勞筋骨”。篤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遺囑中明確指出,不準把宗教帶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學院不設定宗教課程。學院以教師的講課筆記為教材,是上海唯一一所不使用標準教育課本的大學。1934年10月開學,1942年12月由日方接管,1945年4月停辦。抗戰勝利後,重獲自由的英國人要求雷士德工學院恢復開學,但因為日本海軍占用的校舍被國民政府作為敵產沒收和雷士德遺產管理委員會由於戰亂而資金流失嚴重等原因未能實現,工學院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後更名上海航務學院)遷入。1953年起為上海招商局醫務室、上海海運局職工醫院。1955年1月,更名上海海員醫院。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學院舊址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學校包括日校與夜校,日校則分學院、附設中專(高中)與國中三部分。學院下設建築、土木工程、機械電器工程諸課,規定以華人子弟為主要學生,並適當接納除英、美、法三國以外的其他國籍學生,校訓為孟子的“苦心志,勞筋骨”。篤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遺囑中明確指出,不準把宗教帶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學院不設定宗教課程。學院以教師的講課筆記為教材,是上海唯一一所不使用標準教育課本的大學。1934年10月開學,1942年12月由日方接管,1945年4月停辦。抗戰勝利後,重獲自由的英國人要求雷士德工學院恢復開學,但因為日本海軍占用的校舍被國民政府作為敵產沒收和雷士德遺產管理委員會由於戰亂而資金流失嚴重等原因未能實現,工學院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後更名上海航務學院)遷入。1953年起為上海招商局醫務室、上海海運局職工醫院。1955年1月,更名上海海員醫院。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學院舊址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現為上海海員醫院甲狀腺診療中心,位於虹口區東長治路505號。
歷任校長
李賚博(Bertram Lillie,1934年-1940年)
桑頓(A. E. Thornton,代理,1940年-1945年)
人才貢獻:
雷士德工學院及附中培養出一大批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其中有:
陳占祥:中國城市規劃專家。1935-1937年上海雷士德工學院建築構造專業學習。畢生致力於提高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水平,在勤奮讀書和不斷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國內外經驗,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規劃內容及方法,使我國在城市規劃“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在英、美等國享有重大聲譽。1950年他和梁思成提出的“梁陳方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發展理念,是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書。
徐鵬飛:雷士德工學院機械系學生。1943年參加新四軍,1948年任中共領導的光大華行經理,旋隨光大華行赴香港,1963年調上海,任上海外貿局處長、副局長、進出口辦副主任,上海市投資信託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
曹文錦:1939年雷士德國中畢業,1949年創辦大南輪船公司,1966年改組為萬邦航運集團,有香港“三大船王”之一之稱。
梁於藩:1938年雷士德高中畢業後入雷士德工學院機械系,畢業後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和國際問題研究。1981-1987年任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副代表,1987年後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名譽會長。
魯平:1938年進雷士德國中,繼而進高中,1941年學校被日軍接管後轉聖約翰大學。1978年調國務院港澳辦公室,1990年任主任,後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被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
盛峻峰(草嬰):1938年入雷士德國中,著名翻譯家,任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中國翻譯家協會副會長。
容永道:早年畢業於雷士德國中,原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主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地理位置:
坐落於上海市虹口區東長治路505號。
雷士德基金會
雷士德畢生從事建築工程和經營地產,去世後留下了數目驚人的財產,根據他的遺囑,1926年逝世捐出全部遺產發展上海教育、醫療慈善事業,遺產由以他姓名命名的亨利·雷士德基金會託管,資助建造了雷士德醫學研究院(原址現為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雷士德工學院及附屬中學(原址現為上海海員醫院)、仁濟醫院大樓(任濟醫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醫院”,遺囑規定除傳染病病房外不得設定單人病房,窮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應免費接納並免交一切費用)、上海聾啞學校(位於虹橋路,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設施精良的殘疾人學校)等。雷士德生前還曾多次捐贈大筆資金給上海車夫福音會,救濟貧苦的人力車夫,免費向其提供衣食、住宿、醫療和教育服務,並為他們在嘉興路建立了一座禮拜堂。雷士德對於慈善事業的熱心,是因為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並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常說:“我的錢是在中國賺的,我要把絕大部分財產留給中國人。”此外,雷士德遺囑指定贈款的單位和組織也相當多,如虹口華德路12號的聖路加醫院、憶定盤路(現江蘇路)4號的中國盲人院、董家渡的窮苦小姊妹會、虹口的黃包車夫會、南市的窮苦精神病院,等等;與此同時,雷士德還分別指定一些房產,以其租金作為他指定建造的院校的維持費。
雖然雷士德工學院和雷士德醫學研究院早已停辦,但是亨利·雷士德基金會依然存在。1949年解放後雷士德基金會總部遷往英國倫敦,有一小筆款項保存在英國以應付費用的支出及捐贈等,這筆款項由基金保管委員會直接掌握,暫時為香港學生在英國大學或技術學院學習科學知識。1975年起按助學計畫正式運作。資助對象為留學英國在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建築學、醫藥學、計算機發展和機械科學領域研究生或更高水平學習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基金會對申請人還有著學成後需返回中國,以及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將有益於中國人民等要求。近幾十年來,由基金會資助去英國進修、研究的中國專家、學者多達四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