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蕖(1908.2--1971.12),當代畫家。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原名忻,後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疏園等。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隨家鄉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習畫。192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習西畫,畢業後曾任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教師。1937年入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研習中國畫。得黃賓虹指導。擅花鳥兼及山水,所作融會諸家,以工帶寫,畫風清麗活潑,生動自然,1951年受徐悲鴻之聘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後相繼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講師,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味蕖
- 別名: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濰坊
- 出生日期:1908年2月
- 逝世日期:1971年12月
- 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史論家
- 代表作品:彼澤之陂、大好春光、驚雷、銀漢欲曙、河山似錦 等
- 學術著作:《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人物生平
代表畫作
藝術特色
人物評價
藝術年表
曾祖父郭恩觀,字藕汀,清鹹豐乙卯舉人,官浙江秀水縣知縣,喜歡書畫。因所宦為畫家趙之謙家鄉,故與趙交誼深厚。在地方上,與陳簠齋為朋友,經常一同談文談藝。這些條件,為味蕖先生以後從事繪畫打下基礎。
母陳士柏,1883年光緒九年癸未十月初九日生,1956年丙申八月十八日卒,年七十三歲。
上私塾,後入國小、中學。開始學習中國畫。學校中圖畫教師有丁東齋、劉秩東諸先生。
“地方上著名書畫家劉嘉穎(石芙),曾把大收藏家陳簠齋所藏金石書畫都臨摹過,深得其培養。而劉氏又有很多學生,我在國小時代的丁東齋先生,中學時代的劉秩東先生,都是他的學生。”(《關於花鳥畫的學習和創作》)
是年與陳綺結褵。
陳綺,字君綺,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農曆九月二十三日生。為陳簠齋玄孫女。陳介祺,字壽卿,號簠齋,為鹹豐、道光時著名金石學家。家有萬印樓、十鐘山房、晉唐書畫館之設,收藏豐富。味蕖先生能親接這些文化遺產,為以後從事繪畫、金石、文物、考古以極大益處。
“君名綺,字君綺。吾鄉陳簠齋太史之元孫女也。生而穎慧溫婉,知書強記,年二十來歸。”(題《臥遊冊》)
考取上海藝專函授部函授油畫、水彩畫、肖像畫等,從此決定一生從事美術。
“讀中學的時候便參加了上海藝專函授班學習,三期畢業。開始學擦炭畫,繼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畫本、範本,這使我以後很順利地考取了上海藝專。”(《關於花鳥畫的學習和創作》)
春,考取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學習傳統國畫,與陸鴻年、田世光、俞致貞同學。這時踏實地專心臨古,學習傳統。研究班設在當時西華門內武英殿寶蘊樓,開設三個房間。分為山水、人物、花卉。初臨花鳥,後又轉為山水。此時從師黃賓虹學習美術史論、書畫、金石、文字。
在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學習。“七七事變”後,八月返回故鄉。
家鄉淪陷前,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演出抗敵戲劇,參加抗敵畫展。與陳秉忱、於希寧一起組織抗日劇團,並編寫了《血吼》抗日話劇,擔任導演和舞台監督,在街頭、集市、鄉鎮巡迴演出。在劇院義演,民眾群情激奮、同仇敵愾,紛紛捐款支援抗戰,收入上交抗敵委員會,演出轟動全城。家鄉淪陷後,憤然留起長須,閉門深居簡出,以示反抗。隱跡書畫,將精力完全投入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讀書、習字、作畫、刻印、鑑賞古書畫、研究金石。此時著手著作《知魚堂書畫錄》、《鄭板橋評傳》、《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這時作畫極少用顏色,只用墨筆畫山水、花卉,所畫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居多。署畫室為“寒柯堂”,別署為“浮煙山中人”、“耕煙散人”、“別畫湖漁者”。
為避免敵人注意,在濰縣縣立中學任教員。當時除潛心書畫外,又於是年學治印。曾受到族叔祖書法家郭谷石的稱讚:“味蕖侄孫,精繢事,工力涵養,藝林稱之。其治印蓋自今春始,一入手便不屑蹈小家氣,相見落墨之際,煞費經營,奏刀剨然,意興灑脫,泛乎天機,清妙者迥異恆蹊也。頃為予刻“寶墨精舍”印,氣均古疋,欣賞之餘,為題數語。”
此傾同時切磋印章者有陳君藻、於希寧、陳春甫、王端(清代著名治印家王西泉之孫)等。
評論內兄君藻治印:“君藻二兄精大篆,於古印寢饋尤深,捉刀列篆,直窺漢秦模徑。年來息機燕薊,久不為人作印,固強之,輒曰:‘治印亦同書畫,非精神清盈時不能趣逸塵外也。’余唯唯。丁丑夏歸里,得朝夕過從,復請之,欣然諾。越年四月始成,計時經歲。其勁挺處,鐵畫銀鉤,直如公孫大娘之舞劍器。使西泉尚在,亦當掀髯首肯衣缽有繼也。蘧廬得此,真厚幸己!戊寅四月既望燈下展玩題記。”
認真進行書畫教學,為家鄉培育藝術人才。
“對中國畫教學有很大的改革……創造性地提出教學生用六開生宣紙作畫,按年級的高低分別以白描、勾勒填色、工寫結合教學,並輔以詩文題跋,結合理論。這樣一改,教學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大多做到行筆開闊,筆法生動,題跋書畫自然。”(《憶郭味蕖》 陳春甫)
暑假開青島個人畫展。
開北平個人畫展。(在中山公園董事會南廳)。
任省立濰縣師範學校教員。此頃自印《蘧廬畫集》。
光復後,任省立濰縣中學教員,復任勵新國小校長。在勵新國小期間,獨辟一室研究書畫。陳春甫、郭蘭村、郭志先、馬潔泉等為畫友。此頃自印《知魚堂畫范》。此時多方設法,拒絕加入國民黨。作《消寒圖》。題“……歲次乙酉南至後二日浮煙山中人味蕖識。”
長子基孮,化名陳至,由輔仁大學政經系學生赴解放區參加革命,時家鄉風聲緊張,極易牽連。
《殷周青銅器釋名考略》成書,《魏、齊、周、隋造像殘石冊》成書。
為孫冠卿《軍樂曲譜》畫封面並撰序,刊出為學校樂隊用。
作《古木竹石圖》,題“柯丹邱大意,丁亥五月味蕖”。
此頃收集銅鏡及拓片進行研究。《鏡文考釋》成書,編《簠齋藏古封泥等五十紙集》並序。
元日作水墨山水《雲壑飛泉》。春三月,濰縣解放。濰縣解放前夕,與親友相約,決定不出走青島,留濰迎接解放。
任濰坊市新華中學教員。任濰坊市美術研究會主任,籌辦濰坊市美展並創作鋼筆連環畫《前進中的濰坊市》參加展出。為白浪河岸市場繪工人舉鐵錘巨幅宣傳畫,下書“勞動創造世界”宋體大字。
午日作《梅石圖》。
攜著作及畫幅赴京訪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院長,擬謀職美院。徐先生願為介紹。說:“你是我最後用的一個人了,我現不宜直接用人,我給你說說。”並雲可先回去,隨後以書信告之。
出席山東省文學藝術代表大會。會上得機會訪問楊家埠年畫藝人,了解楊家埠年畫情況。
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教師張鶴雲為作國畫淡彩肖像。《說鏡》成書。
調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負責收集古代美術原作、圖書資料和分類編目工作。於工作中進行研究,進一步掌握了美術方面的資料。此頃開始花卉寫生,多作彩墨畫,並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勾勒填彩及花鳥與山石背景相結合。
作《泰山山丹圖》漸有新意。是年徐悲鴻卒。
調徐悲鴻紀念館工作,負責徐氏作品、圖書、收藏等整理研究工作。
出品美協全國國畫展。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成書。
《版畫》一期發表《明萬曆年間的版畫藝術》。
《版畫》二期發表《清代初期的版畫》。
母陳士柏於農曆八月卒於濰縣西城舊家,終前味蕖匆匆回家探視,留三日。
《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由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前蒙徐悲鴻先生題耑,黃賓虹先生撰序,今已相繼謝世。緬懷舊誼,不勝愴感。”(《年表》序)
九月為紀念徐悲鴻先生逝世五周年,在《美術》發表《學習徐悲鴻先生在中國畫創作方面的革新精神》。
此頃負責徐悲鴻故居擴建工程,至年末工程結束,共擴建展室廿一間,朱檐碧瓦,與原故居部分十分調和。
五月,為北京國畫展在南京開幕,與趙楓川、吳鏡汀、周懷民、徐北汀等六、七人去南京。在南京與美協、畫院進行座談,在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做技法示範表演。後轉去無錫、太湖遊覽,旅途作風景寫生。
十月,應美院中國畫系約,回美院國畫系講座並作技法示範。
初識鄧拓。
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廿三周年作《竹石芭蕉》,題“風蕭蕭兮易水寒”。
《人民日報》發表《談花鳥畫創作》。《文匯報》發表《繼承花鳥畫的現實主義傳統》。《光明日報》發表《悼於非廠畫師》。《中國畫》發表《花鳥畫技法的繼承和革新》。《版畫》四期發表《幾種明刻版畫畫譜》。
出品北京美協慶祝建國十周年畫展。
三月,在北海畫舫齋舉行郭味蕖、陶一清、李方白等五人國畫聯展,出品三十餘幅。由中國畫研究會主辦。
為裝飾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與於希寧、徐培基、顏地、郭傳璋等赴濟南、青島、煙臺、蓬萊、秦安、曲阜等地體驗生活,歸京集體創作《泰岱旭日》、《蓬萊閣》、《微山水庫》、《大明湖》等四幅大畫。主畫《泰岱旭日》。
任北京中國畫院兼任畫士。
秋,調中央美術學院任中國畫系講師,除擔任花鳥、山水課外,併兼任留學生山水課教師。
忙於《中國版畫史略》定稿,全書15萬字,選攝並放印插圖。
北京圖書館學者張鐵弦(魯白)賦詩書贈:“腕底飛花意興濃,勾稽繪史辨殊同;畫師晚近饒奇趣,吳齊徐黃一代風。”
寄濰坊友人篆刻家王端《梅》、《蘭竹》並題句:“千里芳思憑誰說,寄於濰上疏狂人。”“元日畫蘭竹,遠寄王泉蓀,萬水千山外,知余老更親。”王端為刻“半生苦辛”、“驪黃之外”、“揭我鬚眉”、“從大自然中來”、“不泥前人”等章。
作《山丹花圖》。題:“壬寅六月既望,寫於青丘寓樓。”
作《河山似錦》,出品北京市美展,並於《美術》發表。
作《日日東風處處花》,出品全國美展。
夏,與美院中國畫系部分師生赴敦煌實習,游華山,沿途作山水寫生。在敦煌臨摹魏、隋、唐、宋、元壁畫及研究塑像、圖案及佛經故事和各代色彩。此次實踐,突破了畫風景畫的道路,在表現技法上,取得了一套經驗,作風景寫生50張,跨進了風景畫創作的廣闊大道。
自敦煌回京後,整理寫生稿,根據寫生稿進行創作,又畫出山水作品十餘張。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創作《春雷》送北京市委。
為丹麥伊利莎白皇后訪華作畫。
故宮博物院舉辦“紀念十大畫家”展覽,在美協“紀念十大畫家”座談會上,作“明代畫家徐渭”的發言。
出品北京中國畫研究會迎春畫展。在中國畫研究會講花鳥畫創作經驗。在北京藝術學院作花鳥畫講座。為解放軍繪畫愛好者作講座及技法示範。為鐵路系統繪畫愛好者作講座及技法示範。
《美術》三期發表《花鳥畫溯源》。
《美術》六期發表《芥子園畫傳》。
《文物》發表《揚州畫派的鄭板橋》《明遺民畫家八大山人》。《文藝報》發表《大好春光》。《解放軍畫報》發表《蜀葵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發表《春雷》。《光明日報》發表《王紱的山水畫和墨竹》、《中國文學》(英文版)發表《關於扇展》。
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科主任。
一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北海公園畫舫齋舉行個人畫展,出品花鳥及山水寫生一百餘件。《大好春光》、《玉蘭》、《潺潺》、《月上》等創作一併參加展出。其中《月上》一幅重訂至十餘次。《大好春光》、《玉蘭》、《月上》、《南島晨光》等七幅由中國美術館收藏。傅鐘、陳育丞、蔡若虹、江豐、陳沛、吳作人、丁井文、董壽平、盧光照、汪慎生、田世光、錢瘦鐵、老舍、胡絜青、廖靜文、俞致貞等百餘人參觀了畫展。
《大好春光》受到社會好評,被評為能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文藝報》刊出並發表評論。
夏五月,率花鳥科學生赴黃山實習。除花卉寫生外又兼畫山水。又赴南京植物園實習,師生作品在江蘇省畫院展出觀摩。並在會上做“關於花鳥畫的學習與創作”發言。此行前後40餘日,並撰寫寫生日記《黃山行》。
夏六月,應邀至山東避暑及開聯合畫展。同時至青島的有北京的吳鏡汀、王雪濤、李苦禪、田世光、郭傳璋、崔子范,南京的俞劍華、張文俊、錢松岩、陳大羽、亞明,上海的王個簃、孫雪泥、江寒汀,杭州的潘天壽、吳弗之,濟南的關友聲、黑伯龍,青島的於希寧、赫保真,濰坊的徐培基等。為青島市教育界作講座及技法示範兩次。
此頃,為國際友人日本中島健藏作《竹石杜鵑花圖》,由郭沫若同志題四言絕句《中流砥柱》一首,日本報紙發表後,被稱為“二郭墨寶”。
作《漢銅器瑞花屏四幅》,又作《陶器瑞花屏四幅》。《陶器瑞花屏》畫水仙、梅花、山茶等等。
作《葉子花圖》,題:“翩翩風袂輕,馥馥春正酣。壬寅七月既望,再過玄武湖上,雨中寫此。”
作《芭蕉竹石》,題:“綠天。寫於黃山硃砂峰下。”作《學書》。
在北京教師進修學院講《齊白石生平及作品》。為榮寶齋工人作美術講座。在北京少年宮為少年兒童講《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在北京電視台作花鳥畫創作示範廣播。又在北京電視台作少年兒童花鳥畫比賽廣播,少年兒童書法比賽廣播。
《中國版畫史略》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
自62至65年,在《前線》雜誌發表《竹石杞菊》、《葉子花》、《驚雷》、《晚風》、《銀漢欲曙》五幅作品。
元旦,應濰坊市約參加濰坊市國畫聯展。有青島的赫保真、濟南的於希寧、濰坊的徐培基等。在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作示範表演。為昌濰專區美術工作者、濰坊市工人俱樂部和電機工人美術組作示範講座。去楊家埠訪問年畫青年畫家。
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七日入川。由成都轉去灌縣、青城山,轉重慶,坐船經武漢回北京。在青城山住五日,作畫十餘幅。在青城山作《山茶花圖》,題:“東風用力先吹噓,春歸正值花盛時。小住川西青城山常道觀率寫”。歸成都游杜工部草堂、浣花溪、青羊宮、武侯祠、薛濤井諸名勝。轉重慶,買舟出三峽,抵武漢。在湖北藝術學院(武昌)作示範講座。此行,沿途作寫生百餘幅,水墨廿幅。回來後,仍每日作畫,在四川旅途作《巫峽江聲》,題“1963年3月4日江行舟中”。
春節,至懷來下花園村為農民送畫。同去的有王角,秦岺雲,黃苗子,郁風等七、八人,並在《美術》發表《送畫下鄉》一文。在懷來縣文化館作技法示範。
夏,帶花鳥科三年級學生去房山縣陳家台村實習二周,後轉香山植物園。在陳家台作《掃葉圖》,題:“父掃柿葉兒砍柴,阿母盈筐收霜菌。寫於京西山村。”此幅真實地寫出當時山村人民的艱辛生活。回來後又作《麥捆農具》,題:“麥忙時節歸來晚,山燈花放滿背香,寫於陳家台山村。”
為人民大會堂中央廳畫杜鵑等花鳥畫四幅。為主席休息廳畫白山茶一幅。為北京廳畫《勝似春光》等四大幅。為廣西廳畫《紅山茶》一幅。
主持制定《花鳥科教學大綱》。
暑假作大畫廿幅。入冬,又作數十幅。
在北京電視台作“徐悲鴻逝世十周年”講座。為中國畫研究會會員講座。為北京中國畫院進修生講座。在北京教師進修學院為各區、縣教育局、進修學校及各校美術教師作“畫花卉的基本技法”講座,為文物店工人講座(第一講:隋至元的花鳥畫,第二講:明清至現代的花鳥畫)。
賦詩贈63年美院畢業生。“五年相聚日,八月惜別時,藝術戒矜躁,願君慎自恃。贈別1963年畢業同學。”
《中國婦女》第四期發表《春雷》。
《中國婦女》第十二期發表《勝似春光》,題:“勝似春光。清明時節登翠微山看遍山紅葉歸來寫此。”
《人民中國》(英文版)十一月號發表《白山茶》,題“早春。似共東風解相識,一枝先已破春寒。”
三月,完成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水調歌頭?游泳》等詞意山水畫十幅。並刊出《西江月?婁山關》一幅。
在王府井榮寶齋分店開小型個人花鳥畫展。
年初去天津,在河北省美術創作會上作花鳥畫創作講座及示範。出品北京美協主辦建國十五周年畫展。
參觀解放軍美展並參加座談,讚譽全軍美展國畫作品。認為題材廣泛,無陳規束縛,從部隊生活出發,服務對象明確。變傳統國畫的清清靜靜、荒荒涼涼而為轟轟烈烈、蓬蓬勃勃,並認為在技法上也有新東西值得學習。(見《北京晚報》“首都國畫家贊全軍美展國畫作品”一文。)參加座談的還有葉淺予、陶一清、張安治、吳一柯、李斛等。
下鄉四清兩個月。
作《紅梅》巨幅。題:“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宿雨新晴,味蕖寫。”
與人美商定寫《花鳥畫技法講座》。(以後改名為《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為此,收集材料並整理材料。
人美決定出版《郭味蕖花鳥畫選集》(自己選畫,自己題簽,並請潘潔茲撰序),六六年後,製版未發行。“畫冊尚未選出,我意只在新構圖中選畫,不必太全面,只用廿幅。形式同一,內容大小成組畫形式,還好看些。”(見家書)
為人大會堂山東廳作《紅梅》屏風長幅。
此頃,為北京科學會堂、軍事博物館、北京飯店、華僑大廈、民族文化宮、井岡山革命紀念館、遵義革命紀念館、杜甫草堂、辛棄疾紀念館、自然博物館等畫大幅創作。
作《梅竹石圖》。題:“梅花歡喜漫天雪,寫毛主席《冬雲》詩意。”
作《竹石水仙圖》,題:“一九六六年元月,大風之夜,一揮。此百年前舊楮,發墨殊不惡。”
文化大革命開始。
六月初,在西郊社會主義學院集訓時,血壓高至二百多度,小腿腫疼,不能走路。因無降壓藥,日益嚴重。八月,回美院,首當其衝受到批判。此後抄家,批鬥、關牛棚、住學習班,歷時三年。身心受到極大摧殘。
秋,在通縣農村勞動,因勞動過累,腿疾繼續發作。
利用回家取物機會,將一舊紙未畫長卷匆匆畫率筆《梅竹圖》。
年底返山東濰坊舊居。顏家園為“疏園”,自號“散翁”。
除夕作《梅竹卷》,題:“己酉冬月,自都門歸濰上度歲,除夕遠近爆竹聲中寫此。”
回故鄉後,整理荒廢已久的家園。“屋前後雜花滿樹,兩年已把荒涼之家園改變面貌。”(家書)
在舊居前院西側蓋草屋一間以為畫室,打水和泥,勉力為之。頂用麥楷,十二檐。
家中無書,寄書給孩子索要“詩集、年表、版畫史、字典、印色”等。
又學習裱畫,能托能裱,能裱對聯條山,能染紙染絹,能自制棍桿。又能褐裱舊對聯。
由京帶濰之宣紙用盡,故不作書畫。
又開始書畫及著述:“近中在濰購得單宣五尺二刀,寫書作畫可不愁矣。”“近中始稍稍涉及筆墨,荒廢數年,剛剛拾筆,頗感退意,當熟悉三、五十日後,或可少進。”“過節後決意寫出學習日課表,以學習主席著作為主,間及筆墨書畫。”“想開始做點業務方面工作。整理過去之寫生畫稿,繼續前已整理了一半的《百花畫譜》完成之。近也想寫些散記。惜《知魚堂書畫錄》已失,現依據小照片,費盡眼力,亦不能識出照片上的題記,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列寧百年誕辰,作《竹石圖卷》,題:“紀念列寧誕生一百周年,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又作《梅竹圖》,題:“一九七O年四月廿二日,紀念偉大的無產階級導師列寧誕生一百周年。”
作《梅竹圖》,題:“一九七O年十二月廿六日,敬祝偉大的領袖毛主席七十七歲壽辰。”
作《梅竹卷》,題:“庚戌歲始,自京華歸濰上舊居,乘興潑墨。”
作五幅《通景梅花圖》,題:“庚戌元月十四日,寫於濰上居室。”
作《蘭石圖》,題:“庚戌歲始,寫於濰上新屋。”
作《竹子芭蕉》,題:“一聲復一聲,茅椽聽風雨。”
書聯:“千里寸心長炯炯,念年雙髩漫蒼蒼。予居京華二十年,庚戌歲始歸濰上,一旦離去,衷心怊怊。”
書聯:“壯志不隨華發改,豪情時從斑管生。借林文忠句。”
書聯:“門前學種先生柳,深巷明朝賣杏花”。
七月上旬,返京,十七日至東北長春送孫女苹苹就學。“擬於七月上旬回京看病,探親,並至東北旅行……並可由北京多帶點東西回家,如花木等。前走的匆匆,好多東西未帶,殊覺不便也。我這一決定,是為了償宿願,我想我這時不出門,將來身體、健康、步履即將不便。我現在尚好,就去北京看看一路風光。”(《家書》)
病仍時好時犯。“予近中尚好,雖腫脹仍有起伏,但已能每日一早起床,進行日常工作,至晚始眠。至晚上則腿部漸轉粗腫,感覺稍有不得動處。”(《家書》)
春,病時發時好。“今春二月五日,大雪三日,近尺余,屋木一望皆白,引起畫興。每日強起作字作畫,雖下肢腫脹亦不顧也。現仍在服藥中,唯期早日痊可也”(《家書》)。集毛主席詩詞多聯。
作《梅竹圖》,題:“辛亥元月十四日生辰自壽。”
作《梅菊竹圖》,題:“萬里東風。”
作《靈芝蘭竹圖》,題:“辛亥長夏聽蟬疏園乘興一揮。”
作《墨梅竹》,題:“竹外一枝梅。辛亥二月寫於疏園。”
作《梅竹長卷》。有長題:“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巴黎無產階級……”後綴“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寫祝巴黎公社一百周年,並識於濰水故里。”
作《蘭竹卷》,題:“請看筆墨淋漓處,不數青藤與白陽。辛亥二月廿日狂興。”
作《竹梅石腳圖》,題:“使文與可、蘇子瞻、李息齋、吳仲圭見之,亦當掀髯相許,把袂入林也。味蕖狂發,後之覽者勿罪。”
作《梅竹卷》,題:“非巢林子、粥飯僧町徑也,知者鑒之。辛亥三月。”作《墨竹梅花圖》。題:“玉宇澄清萬里埃。庚戌冬小雪三兩次,僅沒腳踝,越歲辛亥二月五日,一夜北風搴幃,起視茅椽雪深半尺矣。恍如收田鼓,又是大有年也。斗室瑩暖,寫此紀興。”
作《數筆橫塘秋意》,題:“辛亥花朝後一日。”
作《梅花山茶圖》,題:“紀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五十周年。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寫頌。”
作《松樹卷》,題:“老龍睡起才伸爪,抓破青天一片雲,正不必作前人墨奴也。”
農曆七夕作《臥遊冊》。題:“予自春間腿疾復發,至殘暑將近始能稍事步履,計杜門養疴者六十餘日,偶憶舊日遊蹤,成此十二幀,即奉君綺臥以游之。雙星渡河之夕,手記於濰上故里。”
撰聯並書:
“壯心千里馬,歸夢五湖波。”
“齧冰飲冰清瘦骨,疏林寒山淡遠姿。”
“靜若止水,穆如清風。”
“且喜胸中有殘錦,問天乞與放翁年。”
“形骸已隨流年改,畫筆猶爭造物工。”
“金石長不朽,書畫自延年。”
“長揖謝時望,高歌掩蔽廬。”
“穀日舊相得,濠梁同見招。”
“芒鞵竹杖尋天女,雨笠煙蓑問牽牛。”
“半生筆墨常自苦,何必要人粗見知。”
“識字僅鼎彝瓴甓,讀書坐風雨晦明。”
“身歷華岳千尋秀,手種垂楊十丈絲。”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頭白依然不識字,病起懶拾種花鋤。”
“種柳移竹晨抱瓮,推甲塗乙夜校書。”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歸歟風雨兩間屋,老矣江湖四十年。予自庚午負笈滬上讀書至乙酉冬始自京華東歸。辛亥二月既望,養疴里門。”
“三危月黑虎狼來,鳴沙風動鬼神怒。辛亥濰州寒食於疏園。”
“道士三林茅栗酒,先生一杖苦竹溪。”
手書《漁父詞十二首》(白鷺群飛葉聯空),但因疾病已重,字跡歪斜。為友人作《墨竹》畫稿四紙。扶病整理《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初稿。並於卷首書:“該書在吾歸濰上後,以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親手抄成初稿。一九七一年七月一日晨。”
臥病,病情加重,寫書延醫求治。“每欲赴院就醫,又苦難於步履,深望先生公休之睱,挪忙蒞舍一診,幸甚感甚。”“前承過舍問病,深為感謝……極望賜知,以便遵辦。望即寄我數言為盼。如能惠書方單,尤所欣禱。”(《書信》)
自結集:《藝話》、《疏園集》、《散翁散記》。
五月後,病情轉重。七月後,連續臥床,不能步履。
擬於冬日去京一行。“我和你母親近中又起意去京一行,擬排在十二月十日左右,或可住到三月十五日左右,聽聽學校情況,就近看看病,看看親人們。”(《書信》)
十二月,病轉危,二十一日卒於濰坊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