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廖靜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23年4月
- 逝世日期:2015年6月16日
- 代表作品:《徐悲鴻的一生》
人物生平,人物著作,家庭生活,人物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廖靜文6歲時全家遷居長沙,先後在長沙市十一國小、周南女中讀書,隨後參加抗日文藝活動。
193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管理員。
1940年到重慶後,在院長辦公室做助理。
1943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成都金陵女子大學化學系。
1945年與徐悲鴻結婚,協助徐悲鴻工作並照顧其生活。直到1953年徐悲鴻突發腦溢血逝世。
1953年至1956年,為了寫好徐悲鴻傳記,她再次進入大學讀書,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插班學習。
1956年,她利用學校的寒假之便到徐悲鴻的故鄉江蘇宜興探訪,祭掃公婆墳墓,會見許多親友,蒐集許多有關徐悲鴻的生平資料,還參觀了宜興縣縣城和許多村鎮。
1957年,她完成大學學業,擔任徐悲鴻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徐悲鴻畫室主任。並應聘到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文學史。在工作中繼續蒐集有關徐悲鴻的資料,為撰寫徐悲鴻傳記文學做準備,並寫出了初稿。“文革”中她幾次被抄家,多年蒐集的資料幾乎全部被毀,徐悲鴻的墓碑被砸碎,這給她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1973年,周恩來總理派人看望她,並親筆寫信與她洽商恢復徐悲鴻紀念館的有關事宜。
1976年10月,在徐悲鴻墓碑得以修復、紀念館得以重建的時刻,她執筆重撰徐悲鴻傳記,終於在1982年完稿。
1992年,廖靜文回故鄉湖南省長沙金井視察,為家鄉建設作出了貢獻,同期為長沙市之瀏陽市社港鄉改為社港鎮,隨後為本地一中學瀏陽市第八中學題名並贈送對聯題詞:“書中乾坤大,華里天地寬。”激勵著後輩奮發學習,立志改變家鄉,為國建設做出貢獻。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
2015年6月16日晚7點03分,廖靜文在北京的家中安然逝世,享年92歲。
人物著作
著有《徐悲鴻一生》(傳記)。
家庭生活
1945年與徐悲鴻結婚;
兒子:徐慶平
女兒:徐芳芳
人物貢獻
徐悲鴻逝世後,為了感謝黨和國家對徐悲鴻的關懷,廖靜文就將徐悲鴻留下的1200餘幅作品,及徐悲鴻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1000餘幅、圖書、圖片、碑拓、美術資 料等萬餘件全部捐贈給國家文化部,並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鴻紀念館。
人物評價
這是一個為徐悲鴻而生,為徐悲鴻而活的女人。她的生活處處都烙上了徐悲鴻的印跡。但是廖靜文並沒有將自己束縛於“小愛”之中。能把“小愛”轉化成“民族文化的大愛”,這是她的過人之處。(人民網評價)
乙未之夏,可染、石魯、悲鴻家三位師母相繼去世,中國美術事業深受損失。師母對弟子輩尤其關愛,令後學沒齒難忘。(藝術評論家 劉曦林)
廖靜文先生積極支持國博的各項工作,為國博西大廳“愚公移山”巨型浮雕的建設給予支持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陳履生)
她一直很關心學校發展,學校把徐悲鴻先生教誨學生常用的‘盡精微、致廣大’作為中央美院的校訓,她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高洪)
廖靜文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十分關心。她對悲鴻有著驚人的真切記憶,除了著書撰文,每次接受採訪和出席講座,她都飽含深情,娓娓道來,為弘揚徐悲鴻藝術精神不遺餘力,為記述徐悲鴻與20世紀中國美術這個重要篇章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她慈祥親切的容貌和充滿文化關切的情懷讓人永遠銘記。(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
廖靜文先生很了不起,我們以沉重的精神懷念廖先生,繼承廖先生和徐先生的事業,促進我們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中國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靳尚誼)
廖靜文先生一直堅持不懈地傳播徐悲鴻的藝術精神與教育思想,不顧高齡一直堅持在一線工作,為國家堅守徐悲鴻的藝術財富,為中國美術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永遠是我尊敬的師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侯一民)
廖先生是極慈祥的人,文雅、高貴,和她見過有限的幾面,大都在冬季,她總戴著一頂暖紅色的貝雷帽,吃飯時也不摘。這帽子戴著精神,有朝氣,卻是一頂磨出許多洞的舊帽子了。(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院長、油畫系主任 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