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味渠

郭味渠

郭味渠(1908.2.15-1971.12.21)國畫大家,美術教育家。原名忻,後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別號汾陽王孫、浮翁,晚號散翁,堂號知魚堂、二湘堂、疏園等。山東濰縣人。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隨家鄉畫家丁東齊、劉秩東習畫。早年入上海藝術專科學校習西畫,畢業後曾任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教師。1971年逝於故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味渠
  • 別名:慰劬、味蘧、味蕖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濰縣
  • 出生日期:1908.2.15
  • 逝世日期:1971.12.21
  • 職業美術教育家
  • 主要成就: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
  • 啟蒙老師:丁東齊、劉秩東
生平簡介,豐厚文化內蘊,繪畫成就,繪畫創作特色,藝術後人,郭怡孮,王晉元,

生平簡介

郭味渠1937年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室臨摹古代原作,並隨黃賓虹學畫論及鑑賞。曾於濟南濰坊等地任教。
1951年受徐悲鴻之聘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後相繼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供職。
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講師,後任花鳥科主任。
1970年以“戰備疏散”為由被遷返濰坊,次年逝於故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畢生從事山水花鳥畫教學及創作,尤擅花鳥畫。精鑑賞,善畫法,重視史學、畫論、畫法的綜合研究。
1980年於中央美院陳列館舉辦遺作展。
郭味蕖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卓越的美術大師。他的藝術生涯,緊跟20世紀的時代潮流,對藝術有著執著不渝的追求,以他自己的學問、人品、藝術成就,飲譽中國畫壇,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顯著的歷史地位和鮮明的時代風貌。

豐厚文化內蘊

書香世家
郭味蕖先生1908年2月15日生於山東濰縣。古老的濰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始創於漢代,時稱北海郡,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洲,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降為縣。1904年闢為商埠,為魯東商業重鎮,歷史上濰縣儒宗名臣、書畫名家、工藝巨匠,層出不窮,如明代刑部尚書劉應節、戶部尚書郭尚友、兵部尚書張爾忠;清代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陳官俊、閩浙總督劉鴻翱、兩廣總督張兆棟等皆出於濰縣。在文學藝術上,歷代有北宋畫家張擇端、宋代著名金石學家趙明城、清代著名書法家劉墉、清代著名金石家陳介祺。至於歷代在這塊土地上為官的蘇東坡、范仲淹、歐陽修、鄭板橋,更是留下了赫赫政績與美好的佳話。濰縣自清乾隆年間已是魯東地區商業樞紐,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鄭板橋有詩讚曰:“兩行官樹一條堤,東自登萊達濟西,若論五都兼百貨,自然濰縣甲青齊”。道出了當年繁榮景象。
郭味蕖先生就出生於濰縣名門大戶郭家。明清兩代郭家出過4名翰林、8名進士、27名舉人、2名武舉貢生以上83人,被鄭板橋稱為“連雲甲弟尚書府”。郭味蕖先生的父親郭藕汀尤喜收藏字畫,與清末大畫家趙之謙交情甚篤,常有書信往來,趙之謙曾精心為郭家繪製了八條寫意花卉屏。鄭板橋在濰縣作知縣七年,與郭家有著密切的交往,去官後曾在郭家南園借住數月,曾題詩曰:“七載春風在濰縣,愛看修竹郭家園,今日寫來還贈郭,令人常憶舊華軒”。可見當時交往之深。郭味蕖先生珍藏一幅鄭板橋《三清圖》,題曰“蘭梅竹菊四名家,但少春風第一花,寄於東君諸子弟,好將文事奪天葩”。這是一幅鼓勵郭家子弟讀書上進的畫,這種翰墨氛圍和書香氣息使郭味蕖先生,從小就受到傳統藝術的哺育和滋養而刻苦勤奮。
對傳統文化的把握
郭味蕖先生自幼受國小教師丁東齋、中學教師劉秋東指導,繪畫方面有很大長進,尤其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他曾自撰聯語:“三百千千猶未讀,愧愧年年做畫工。”鑒於這種認識,他一生刻苦學習傳統文化,對書畫理論、經史典籍、訓詁辭章、金石文物無不深入鑽研並有著獨到的見解。
1929年,郭味蕖考入上海藝專,1937年春考入北平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古畫研究室,對詩文書畫更加入迷,與陳介祺的後人陳君綺結婚,更是對他的治學道路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君綺是濰縣大戶人家的後人,清代陳籃齋太史之元孫女。陳君綺在《婚後》一詩中寫到“篆刻金石丹青冊,今古文章詩詠篇。唯望與君齊納取,碧紗窗月共鑽研”。她精通詩文,事業心強,一心支持丈夫進取,又因是陳介祺後人,陳家的“萬印樓”、“十鐘山房”、“晉唐書畫館”中收藏極富,自幼接觸許多藝術珍品,眼界十分開闊,這些都對郭味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郭味蕖先生一生對傳統文化進行著不懈的研究,並有獨特的見地。他的學術研究包括中國美術史、金石考證、書畫鑑賞、歷代書畫家研究、中國版畫史、民間年畫、中國古代建築與雕刻、花鳥畫史、花鳥創作理論,以及文學、詩詞、書法等諸多方面。劉曦林先生曾評說:“中西繪畫兩層根基,史論與實踐雙軌同步,是中國近、 現代諸如陳師曾黃賓虹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許多大藝術家的共同道路,郭味蕖也是這條造就大師的道路上的後來者。這條畫家兼學者的廣采博取的道路,充實了他的學養,並使他得以從縱向的歷史演變及橫向的對比聯繫中把握藝術變革的規律,為其更新花鳥畫藝術的觀念,攀登花鳥畫新高峰奠定了基石。”
學術著作
郭味蕖一生著有《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知魚堂書畫錄》、《知魚堂鑑古錄》、《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明清四畫人評傳》等書,極有價值。《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是郭味蕖先生歷時二十年成書,又十年增補,是我國現代第一部以編年體的方式著錄歷代書畫家的大型工具書。這部著作輯宋明清和現代已故書畫家四千人以編年體成書,提供的詳實資料可供研究歷代美術遺產、鑑別書畫,有助於稽考各家之生活脈絡及探索歷代傳統風格之繼承演變關係。郭味蕖先生在自序中說:“自從1937年,編者在前北京古物陳列所主辦的國畫研究室任研究員時,便開始蒐集我國書畫家的傳記碑誌這一類的資料,並且經常到黃賓虹先生處學習中國美術史和書畫鑑別。當時黃先生就談到現在有關研究書畫的工具書很少,歷代出版的書畫家傳記和著錄諸書,又多是略而不詳,書畫家的生卒歲月和重要作品的創作年代也不容易稽考,他就希望我採用編年體例,編一部綜合性的書畫家年表。……1951年來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工作,復調任民族美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始得重新搜遺拾墜,增補清繕,寫成這樣一個初稿……”。
徐悲鴻先生題寫書名,黃賓虹先生撰序。《序言》中說“古人讀書皆有記錄,等身著作無非日積月累而成。王伯厚《困學紀聞》,顧寧《日知錄》莫不朝期夕斯,丹黃塗己,取精用宏,卓然成家。知人論世,尤為讀書之要。味蕖學兄,博覽群書,旁搜藝事,出其平生所輯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見視,綱舉目張,皆能有條不紊。足微劬學嗜古,鉅細不遺。荀卿有言‘其為人也多暇,其出人也不遠。’抗心賢哲,度越尋常,余於是編有厚望焉”。
《知魚堂書畫錄》記錄了郭味蕖先生家藏和過目的歷代書畫名家真跡,歷二十餘年成書後,又不斷增補,共十冊,對所錄作品的名稱題跋、內容、印章、流傳、尺寸、真偽都作了詳盡的記錄和考證,所有作品都是作者親眼所過目,因而對保存古代文化,研究古代繪畫,實具有重要價值。郭先生一生的著作還有《寫意花鳥畫創作十六講》(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版畫史略》(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明清四人評傳》、《殷周青銅器釋名考略》、《知魚堂鑑古錄》、《鏡文考釋》,他的著作對傳統藝術理論的重視和研究的廣泛與深入,在近代畫家中是極少見的,這足以證明郭味蕖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學者型的藝術家。他從學者的角度出發,把傳統繪畫史論與創作當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研究,從歷史演變、民族精神、藝術規律、生活實踐、技法創作等多方面,做了全方位整體研究並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實踐。

繪畫成就

20世紀是中國歷史上新舊社會交替、新舊文化發生極大變革的時期。新的生活,新的觀念,要求畫家們有新的表現手法和審美意趣。現代寫意畫家與宋元文人的心態迥然有別,郭先生認為舊時代的山水花鳥畫家和自然界中山水花鳥客觀生活關係一般是消極的、賞玩的,因此在他們的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調和氣氛、情感和理想,有的是恬靜安逸,有的是傷感哀怨、荒涼索漠、抑鬱悲憤……
對現代寫意花鳥畫的創作,郭先生認為:“不必做前人墨奴”。他說:“所謂民族繪畫傳統,是源遠流長的長江大河,而不是一灣死水”,“歷代繪畫的發展可以說是自發的,聽其自然的演變的,今天我們則要遵循客觀規律,有目的、有計畫地去創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新作品”,“今天人們的思想以及和自然的關係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藝術中的山水花鳥形象,應該面貌一新地具有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那種廣闊、開朗、健康、樂觀、欣欣向榮的社會生活情調和氣氛,陳舊、老套、概念的形式,都應該成為歷史的陳跡”。
在二十世紀五、六、七十年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最後崩潰和西方文化的衝擊,郭味蕖先生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自身價值得以體現,創作了一批洋溢著勃勃生機的新時代的寫意畫作品。《驚雷》、《大好春光》、《初陽》、《朝暉》、《晨光》、《麗日》、《綠天》等一大批充滿著新生活氣息的作品問世,使人感到一種壯闊、明麗、健康、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他筆下的杜鵑、翠竹、山茶、山丹、劍麻,不再是尋常的花木,而具有一種時代的象徵,一種新生命的含意。那些山花、野卉、蔬果、農具、都成為他取材的重點,《銀鋤》、《歸興》、《秋熟》、《午夢》等多種多樣的樸實而充滿新意的視覺形象,創造了新時代健康、溫馨的和繁榮昌盛的新意境。
在時代的變革浪潮中,郭味蕖先年緊隨時代,在自己的花鳥畫創作實踐中,將理解傳統、創作革新的切入點選在了從客觀感受出發的“寫生”上,到大自然中去體味和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並力圖在創作上有所突破。郭味蕖先生在四川青城山寫生:“曾徘徊白山茶樹下三日不忍離去”。寫生,是他認識生活、蒐集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他的足跡踏遍陝甘敦煌、龍門、雲岡勝地,峨眉、青城、泰山、黃山。他在日記中寫到:“遙看西海,雲煙變滅,不可言狀,山花夾道,杜鵑花高大如老柯,乾粗如杯,欹斜岩邊澗底,枝頭花紅如簇如火,遍布林莽間,極為顯明。”在畫上題寫:“每憶昔日仗藜過,黃山排雲亭看雲海,一路山躑躅殷紅如火,久久不能忘懷”。懷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在短短的幾年中,大量的寫生實踐積澱了先生對自然規律更深的藝術觀察體驗,成熟了花鳥畫面對自然筆墨寫生進行寫生創作的思路。《春山一夜瀟瀟雨》、《驚雷》、《東風朱霞》、《潺潺》、《月上》、《白露朱晞》、《春秀》、《涼月》、《秋熟》、《田園豐熟》等等。這些通過寫生觀察創作的作品打破了傳統文人畫概念的構圖形式和筆墨的程式化,給人以鮮活的形象感受和視覺衝擊。
隨著社會的變革,與時代相適應的觀念促使郭味蕖先生去投身大自然,到自然的懷抱中,領悟大自然界的生機,反過來大自然又給了他慷慨的回報。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我的畫是從大自然中來,得江山之助。”

繪畫創作特色

中國傳統文人寫意畫是重抒意,重表現的藝術。在花鳥畫的創作實踐中,郭味蕖先生不斷更新著“文人畫”的內涵。他強調“典型形象必須是自己加工的,有自己的審美感受和自己的審美主張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在深入生活和長期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他深感傳統的技法和固有的表現形式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新感受,他說:“思想感情和題材內容上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藝術標準和審美觀點也都在變,因而也就毫無疑問地帶動表現形式和技法的新變革。”
從筆墨章法的個性氣質和作品的內在風格方面看,郭先生的作品基本上是按照現實主義風格、主題性創作的方法來創構的,突出了主題、加強了形象,有具體的實境、又能表達巨觀的意境。這種創作方法能融中西之長,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要求,為傳統繪畫語言向現代審美的嬗變作了實踐詮譯。
郭味蕖先生的經歷,可以看到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美術大變革的浪潮中走過來的。郭先生學過西畫,在他的作品中,突出表現了他兼習中西的學習經歷和創作中力求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的藝術追求。他提出並實踐了綜合利用“山水與花鳥畫相結合”、“工筆與寫意相結合”、“潑墨與重彩相給合”、“白描與點染相結合”的方法,集勾勒、勾填、白描、沒骨,點垛,暈染,潑墨,潑彩於一爐的這種對傳統技法重組的創作新觀念。《潺潺》、《驚雷》、《月上》這些作品,把各種成法綜合調動起來,以勾填、勾勒、潑墨布成體勢,重彩顯現細部,即有整體氣勢,又有重點精神,色彩與墨華相映生輝:色彩的濃麗,水墨的氤氳,潑墨的大氣,工筆的縝密絢麗,形成了富艷工麗,活潑奔放,筆墨酣暢的嶄新風格。
《潺潺》將山水與花卉相結合,把山澗、流泉、坡石、水口收入畫中,再現了大自然的一角,增強了畫面的氣氛和真實感,增加了構圖的繁複和景物的深度,加大了畫面的氣勢;採用“近取景,遠取勢”的方法,以花卉為主,在環境處理上也改變了山水畫的筆法,整體進行藝術典型創造,別開生面地營造出主體突出、氣氛開闊的新境界。 郭味蕖先生的藝術經歷是坎坷的。正當他在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十年動亂,把他拋進了政治鬥爭的深淵,1969年被疏散回鄉,兩年後病逝年僅63歲。這是人間的一場悲劇,也是中國美術界的一大損失。1992年4月,濰城區“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開館,前文化部副部長姚中明先生親臨剪彩。
視藝術為畢生使命。郭味蕖先生一生熱愛藝術,不倦地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上奮力登攀,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他對中國畫發展的認識,對花鳥畫創新的觀點,影響了幾代人。他勤耕耘的中國美術教育園地,桃李芳菲、碩果纍纍。王晉元李魁正郭怡綜……一大批學生、後人都是當代中國畫壇上成績菲然的美術教育家,繪畫大師。

藝術後人

郭怡孮

郭怡孮,1940年生,山東省濰坊市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創作院院長。先後在美國、法國、日本、加拿大、肯亞及國內包括台灣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曾應邀在加拿大、日本等國及我國香港地區講學和學術交流,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中日水墨畫特別優秀獎”等。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郭怡孮》等多部畫集。編著有《中國畫教材》、《郭味蕖花鳥畫技法》、《白描花卉寫生》、《寫意花鳥畫技法》、《花卉寫生教程》、《花鳥畫創作教程》等,並有多部教學錄像帶發行。
郭怡孮作品郭怡孮作品
郭味蕖先生第三子,自幼受父母薰陶、耳濡目染、繼承家學,擅長花鳥畫。1959年入北京藝術學院,初習西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畢業創作《春秀》入選文化部主辦的“新芽”美術作品展覽。嗣後有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美術作品展覽,並舉辦個人畫展。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北京市優秀美術作品獎。多次應邀出國訪問,進行藝術交流。有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加拿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1978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創作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新,注重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美。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富收藏,善鑑賞,並致力於繪畫理論研究。是當代中國畫創作活動的重要組織者之一,美術教育家和花鳥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
2002年3月16日上午,在北京政協大禮堂會議室,召開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郭怡孮》出版座談會。來自國內外的美術理論家,畫家齊聚一堂,見證了郭怡孮先生花鳥畫創作的藝術成就,北京畫院石齊先生的發言,使人們更加看到從郭味蕖先生到學生及其後人的這種藝術的承傳,以及花鳥畫創作理論的影響力。石齊先生講了三點:“第一,郭怡孮先生是我們這一代畫家中走在前面的一位。他的成功關鍵在那裡?我曾聽李可染先生講過,畫畫像植樹一樣,根埋的深,樹就長的大,根埋的淺,樹就長的小,雖然也有花有葉但很快就沒了。把這句話用到郭怡 先生身上比較恰當,他的成功就在於他把樹根埋的很深很深。郭怡 先生首先得益於工筆畫,他得到了一流高手於致貞的親傳。第二、從他父親學小寫意。他父親郭味蕖先生是位小寫意高手,在小寫意方面,甚至可以說郭味蕖的小寫意比唐人的還要好。第三、是從李苦禪先生學大寫意。通過了工筆、小寫意、大寫意這三方面的摞用,加上他大概用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時光大量套用色彩,所以他創造出來的成果很全面、很耀眼。其次就是他時代定位很準確。花鳥畫本來是不講思想性的,可他的畫卻思想性很強,他的那幅全國有名的《山花爛漫》,顯示出他是一個非常有時代感、時代面貌的畫家。還有是色彩,色彩是中國畫革新當中一個最撓頭的問題,除了林風眠張大千劉海粟外,其它人不足以提色彩,在我們這一代中,郭怡 在此方面應該是走在前面的”。

王晉元

1959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師從郭味蕖先生,在花鳥畫創作上深受郭先生繪畫思想的影響。他是郭先生提出的山水與花鳥畫相結合的富有成就的探索者之一,他深感到“花鳥畫的創新必須從生活中來”,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1964年畢業後分赴雲南。莊壽紅先生在讀王晉元先生畫後的(代序)中寫到:“寫意花鳥畫《西雙版納密林中》和組畫《版納所見》展出在北京的畫壇,正是十年動亂之後的1978年,這些花鳥畫的問世,是令人難以淡忘的;那茂密的熱帶森林和槎椏老樹上的黃色石斛蘭,似乎洋溢著濃郁的芽香和沁人的氣息,向人民展示了祖國明媚的春光……。這是晉元的畫,它們立即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
王晉元王晉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