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印樓

萬印樓

萬印樓位於山東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餘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印樓
  • 拼音:wan yin lou
  • 所在地:山東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
  • 占地面積:370平方米
  • 建築面積:380平方米
  • 創立時間:清道光三十年
地理位置,地址,歷史由來,樓內收藏,

地理位置

萬印樓位於山東濰坊市中心1公里處,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

地址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芙蓉街77

歷史由來

萬印樓是陳介祺於清道光三十年創立的,因為它珍藏過萬餘件文物珍品,故稱萬印樓。一九九三年對外開放。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海濱病叟、齊東陶父,別署十鐘山房、萬印樓。今山東濰坊濰城區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鹹豐間致仕歸里。在以後的三十年中,專心致於金石學收藏和研究,成為一代金石大師。陳介祺銳志金石,未及弱冠已開始收藏古璽印。在他數百件的商周青銅彝器藏品中,最奪人眼球的重器就是毛公鼎,銘文多達四百九十七字,世所罕儔,也是西周晚期金文書法高度成熟的典範之作。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進行金石考釋和研究,寫下了五十多種著作,文物界權威稱:他的論調與批評,不但高出當時同輩一等,簡直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金石書林”別具一格,質樸凝重,豐富了我國的書法藝術。他以畢生的努力,為我國的金石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敬仰。萬印樓建築群具有典型的清代濰坊建築特點,並有清代宮廷建築風格。這裡的東樓,就是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東樓二層十間,陳列介紹收藏情況,學術成果,西間大廳各三間,大廳陳列仿古品,收藏編鐘11件,取整數名齋號“十鐘山房”。收藏稀世珍品有:毛公鼎、曾伯霖簋。
萬印樓

樓內收藏

陳介祺的金石收藏品類繁多,數量驚人,且多精品。凡帶有古文字與圖像的商周秦漢器物都是他涉獵的目標,包括青銅器、璽印、陶文、封泥、銅鏡、瓦當、詔量、泉幣、畫像磚等,尤以戰國至兩漢官私印為大宗,數量多達七千六百餘鈕,辟“萬印樓”蓄之,達到了古璽印個人收藏之頂峰,其中被文鼎、龔自珍所珍秘的“緁伃妾娋”玉印,也歸其所有。光緒九年(1883),經過十多年漫長的鈐拓、編次,陳介祺將收集到的何昆玉、潘有為、葉志詵諸家舊藏,並薈萃李璋煜、吳式芬、鮑康、李佐賢、吳雲、吳大澂等藏家的古印,加以自己藏品,共一萬零二百八十四方,以古璽、官印、玉印、套印、兩面印、吉語印、圖案印等分類,彙輯成《十鐘山房印舉》一百九十四冊本。集印之豐,冊數之多,成為印譜史上不可有二的巔峰巨作。
萬印樓萬印樓
萬印樓藏印之豐贍,除了陳介祺淹貫精博,識見超凡,又具備雄厚的財力外,也與他廣交金石益友,關注古印出土與藏弆的信息,銳力蒐集有關。陳介祺所居山東為先秦齊魯故都及諸侯國遺邑,自清代中期以後文物出土日夥。陳氏下有高文瀚、馬慶灝等“專足”為其搜羅璽印,足跡甚至遠至關中、大梁及川蜀等地,得盡天時地利。陳介祺好古成癖,且獨具識見,重在研究,稱:“古器出世即有終毀之期,不可不早傳其文字”。針對古璽印,他又稱:“今人有畏印譜損古印而不印者,有摹石印作譜者,余謂皆非也。古人文字,不可不公海內大雅之學。”陳介祺將各種古器物椎拓的經驗、秘訣無私地傳授給門下拓工。萬印樓中,焚膏繼晷,古器、古印隨得隨拓,隨拓隨釋。陳介祺又將這些精妙的拓本和多有創見的考釋文字,寄贈給同抱傳古之志的吳雲、潘祖蔭、王懿榮、吳大澂等金石好友,奇賞疑析,令同道心折。
陳介祺晚年被“海內學者奉為山斗,鹹謂靈光巋然。”學術界名流對他的金石著作無不翹首以盼,每每敦促,然而其既好勝又不願遷就,力求完備的性格,面對浩繁和不斷擴充的藏品,竭其畢生心力,但最終許多專著仍未定稿。包括煌煌巨製《十鐘山房印舉》也非定本,原擬編入的巨璽、封泥、斗檢封等類目均闕如。除痴迷古璽印外,陳介祺對當時尚未引起學界注意的戰國陶文,稽證考釋,首開收藏、研究之先河,並經他倡導,帶動了一批金石家積極參與。他與吳式芬合輯的《封泥考略》,也是第一部系統著錄、考釋古代封泥的專著。陳介祺集古器物收藏、鑑賞、考釋、傳拓於一身,矢志不渝,他不愧為晚清金石家中最傑出的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