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濰坊寒亭區的【別畫湖】,今天已難尋芳蹤。遙想當年,她橫亘在廣袤的濰北平原上,綿延幾十里,養育了數輩人,確實為本土一大勝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別畫湖
- 別名:朕懷湖、蝶湖
- 地點:山東濰坊寒亭區
- 地理位置:廣袤的濰北平原上
簡介,古今別畫湖,
簡介
別畫湖又名朕懷湖、蝶湖,是因白浪河、虞河共同入注的河口海灣演變而成。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黃驊海侵吞噬了沿海一帶。以後隨著大規模的海退,最終使得瀉湖與海洋隔離,退居內陸,並經入注河流的不斷淡化最終演變成為淡水湖。現今位於固堤街道以北的北窪、溫莊窪、燕子窪、別化村西數十畝的碟形窪地、高莊窪、周家窪及高里鎮的台底窪和邵呂店、肖家營村的一帶的窪地,都是別畫湖的殘留窪地。
古今別畫湖
關於別畫湖,後魏·酈道元《水經注》、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元·於欽《齊乘》、《明史·地理志》、《大清一統志》、宣統《山東通志》等史料皆有記載,但大都失之過簡,無法究其具體的位置與範圍。所以,對於它的輪廊範圍,一直到民國時期才比較清楚。民國時期編著的《濰縣誌稿》據陸軍測量局認為:“別畫湖……即永安湖、高莊窪、蓮花坡、常寨窪、黃蕎窪,在縣北五、六十里。”並稱“《廣異記》雲望海台側有別畫湖,望海台,即今禹王台。”加之清代的通志曾載“(大灣口)莊東有泊子莊,東南距別畫莊二十里,土人稱其間為散水泊,其地當為別畫湖故跡所及”。據此,可以推斷當時別畫湖的範圍:東至昌邑市的東永安村,西至禹王台村,北至橫里路、西利魚一線以南,南至固堤村北,東西、南北各約三十六里。
這一範圍大約出現在漢代或其前的溫暖時期。自東漢中葉時起,氣候逐漸轉寒變乾,湖泊的面積也相應地縮小,並出現解體趨勢。到北魏時,已減至“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並有黃蕎窪與蓮花坡兩個窪地從別畫湖中分離出來。至元明之際又有永安湖和高莊窪分離出來。明末,隨著白浪河“河道西移”,別畫湖繼續縮小。清時湖名改為長泊湖。到乾隆年間,湖僅“周二十里”,後遂成沃壤。民國時期,別畫湖解體出的幾處窪地(黃蕎窪、蓮花坡、永安湖、高莊窪)也已基本消亡。
別畫湖的消亡,氣候變化是其根本原因,隨著氣候向溫乾方向轉化,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水變淺,湖面縮小,湖泊逐漸解體;白浪河改道使來水量減少,也是導致別畫湖消亡的直接原因;人類活動加速了別畫湖的消亡,古人多傍水而居,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居住在別畫湖周圍,1973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就在位於別畫湖南岸的魯家口村發現了龍山文化層和大汶口文化層。說明人類早就在此居住並繁衍生息。如現在固堤街道的前、後別化村及大泊子村都是因湖而得名。隨著湖區人口的不斷增多,耕地日益緊缺,圍湖造田已成為一種必然。至清朝中期別畫湖的大部分湖區已被開墾為農田。
如今,別畫湖的東部永安窪、高莊窪,經過建國後六十年的開墾,已經成為沃野萬頃的濰北農場。西部高里禹王台一帶,開始精心打造為萬畝禹王濕地,別畫湖又開始恢復其原生態的端倪,成為寒亭區代表性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