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姓

辜姓

辜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二十八位,多以晉江、淮安,惠安、彰化為郡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辜姓
  • 讀音:gū
  • 注音:(ㄍㄨ)]
  • 淵源:源於子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歷史名人,辜 甫,辜朝薦,辜鴻銘,辜振甫,辜偉甫,辜寬敏,

基本介紹

辜[辜,讀音作gū(ㄍㄨ)]
辜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時期江南道觀察使林正,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辜氏始祖為林正,字達中,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為殷商比干之子林堅的後裔,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之十三世裔孫林孝誠(字允謙)之孫。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賢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歲中舉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進士及第,授江南道觀察使(轄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間勵精圖治、興學校、除苛政、廉正愛民,是應貞觀之治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憫民飢苦,不及稟奏朝廷,便毅然下令開官倉放糧賑濟饑民。當地豪紳乘機構陷,事聞於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詔令將林正逮捕下獄法辦。江西百姓聞訊,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聯名上萬民表與朝廷,代其辯冤。唐太宗派人調查,方知林正真的是個清官,是壞人對他羅織構陷,便即下詔放林正出獄,並傳他上京陛見。陛見之後,唐太宗先對林正進行一番撫慰,又自我檢討,說:“卿乃無辜受罪,今賜卿姓為‘辜’。”唐太宗雖然賢明,但仍脫不了動不動就給臣屬賜姓的習慣,不過以往都是對有功之臣賜以李姓以表示親近。這一次,因為林正差一點無辜喪命,因此就賜他以辜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為一,是為“辜”氏,是為該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還是以“辜林”稱呼這個新生的姓氏,對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稱呼之,後來就乾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為辜正,成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賜姓,全族榮耀,因此該支林氏家族皆改為辜氏,世代相傳至今。
辜正告老後,沒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繼續定居於江西南昌地區。在他逝世後,當地百姓為其建嘉德祠以表懷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宋朝時期福建廈門同安陳氏漁民,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該支辜氏先祖本姓陳,世代在福建廈門同安捕魚為生。到陳敦源時,因酒醉失手傷人,為避官府緝拿,攜帶家眷遠渡南洋,最後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落戶,成為伐榛辟莽、開墾這塊蠻荒之地的華人前驅,旅居時間比英國人還早。
事過境遷,陳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難以釋懷,於是乾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從此傳下一支辜氏家族。在辜敦源(陳敦源)的後裔子孫中,有清末民初擁有十三個博士頭銜的著名北京大學教授辜鴻銘。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祭祀執疈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執疈辜,簡稱執疈、或執辜,是西周初期就設有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動中對犧牲的處置,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辜”,在古代祭祀時分裂牲畜肢體的過程就稱作“辜”,也就是“磔”;而“疈”,則是剖開牲畜身體的過程,與“副”的含義是一樣的。因此,執疈辜實際上就是官家屠夫的官稱,只不過執疈辜只負責宗室祭祀活動中的牲畜宰殺、處置,並按規定和要求將牲畜的各個部位予以剖解,安置在祭祀台上的指定位置。這在典籍《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疈辜祭四方百物。註:疈,披牲胷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
執疈辜這一官職多為其後裔子孫世襲,很早即有以其官職稱謂為姓氏者,且非常受社會上人們的尊畏,稱執疈辜氏、執疈氏、執辜氏,後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執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林正(林達中)、陳敦源。

遷徙分布

今湖北省的武漢市蔡甸區、黃石市、鄂州市、天門市、安陸市、鹹寧市、崇陽市通山縣大悟縣、黃岡市、仙桃縣、當陽市、潛江市、荊州市,廣東省的深圳市坪山新區、汕尾市紅海灣地區,汕尾市公平鎮,普寧市大壩湖美村,貴州省的貴陽市貴定縣大方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廣東省的雷州市、潮州市,四川省的仁壽縣、樂山市,安徽省的廣德縣蒙城縣、全椒縣,湖南省的瀏陽市、津市、華容市,浙江省的金華市、乍浦縣,江蘇省的無錫市、漣水縣,江西省的南昌市,山東省的安吉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寧德市、晉江市、永春縣南安市、惠安縣、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布。
潮州市金石鎮辜厝村村史記載,辜氏先租於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從福建莆田遷徙入廣東潮州。先居於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稱辜厝村。後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孫今後發展,乃遷移至海陽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陽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遷徙人潮者。此系村中口碑相傳,未見族譜記載,是否直接遷自莆田?值得商榷。
據福建辜氏譜及其它文章資料參考:
辜(林)正傳至四世,有辜源、辜瀾兩兄弟,均為唐朝開元年間進士。兄弟皆曾赴福建為官,以閩中乃其祖籍,相約回閩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羅溪,辜瀾居福建漳州磁窯鄉。
辜源傳子辜桓,逝世後葬於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個房系,統稱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後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又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台灣。遷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孫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錫巷。其族譜記載:其後子孫向潮州、台灣彰化等地播遷。
宋朝時期,莆田並無辜氏遷入記載,也無辜姓聚居村落,至今仍人口數甚少。而福建泉州卻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許多辜姓名人都是從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學的著名怪教授辜鴻銘、現在仍在台灣政壇和商界十分活躍的辜振甫辜偉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台灣海基會主席,辜偉甫是台灣數家大公司的董事長。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孫。所以,潮汕辜氏應該是遷自泉州而非遷自莆田。潮汕辜氏與台灣辜氏是同根同源,因為天下就只有這一支辜氏。

郡望堂號

郡望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晉安郡:亦稱晉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稱,原來的泉州僅指鯉城區一地。原來的泉州市政府叫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泉州是從晉朝開始中原人士因戰亂搬遷至此,懷念晉地,將居住地的河流命名為晉江,而居住地則因該江得名。歷史上,泉州與晉江基本說的是一回事。泉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泉州夏禹時屬揚州城,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地。從秦朝到隋朝的八百餘年間,先後屬閩中郡閩越郡、閩越國建安郡閩州等所轄。秦漢時,中原漢族人民逐漸南移,此處初辟蒿萊。公元四世紀初,中原戰亂頻繁,晉人大批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技術和文化,使泉州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唐朝初年,歸武榮州所轄,唐景雲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榮州始改名為泉州。唐朝泉州設定初期,轄晉江、南安、龍溪、莆田、仙遊五縣,唐開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與漳州分治,龍溪歸其所轄。唐朝中葉的“安史之亂”給中原造成嚴重的災難,中原人民進一步避亂南遷,經濟文化中心轉移,促進泉州進一步繁榮。史載唐大曆年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雲寺普照寺等,均建於此時。經濟上,泉州已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間,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雲集,“雲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並稱為全國四大港口。五代時期,後漢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稱清源郡。後周顯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轄晉江、南安莆田、仙遊、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後稱安溪)、長泰九縣。宋朝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遊兩縣為興化郡,長泰歸漳州,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縣。北宋時期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朝廷偏都臨安(杭州)後,泉州成為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間,先後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書省衙,泉州改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復立泉州分省,泉州成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明朝時期,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司,統領各地府、縣。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稱泉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轄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縣。清承明制,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閩變事件”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五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泉港、清蒙總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惠安縣:亦稱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屬惠安縣。漢朝時期屬會稽郡。唐朝時期屬武榮州,唐開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稱惠安,首任知縣崔知節。相傳初置縣時,陳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縣治,遷五代時靈安王張悃之墳於縣東南的青山,螺山負邑,又城形如“螺獅吐肉”,故縣城稱螺城,簡稱“螺”。惠安置縣時,設崇武、崇善、城山三個鄉,下轄太康、守節、禮興、民安、平康、歸化、祥符、尊賢、崇德、民蘇等十六個里,共六十六個鋪。北宋慶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為十八個里,仍以三個鄉管轄。元朝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改為文質、行滿、忠恕、信義四個鄉,仍轄十八個里,其中文質鄉四個里、行滿鄉五個里、忠恕鄉四個里、信義鄉五個里,下轄三十五都,合城區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連年,戶口減耗,有些都隨宜合併,縮減為三十個都(含在坊),下轄八十圖,每圖十甲。清朝初期“遷界”,瀕海居民移入內地,東南地區的圖、甲十減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里為鋪,全縣設六十八鋪(其中縣治內八鋪)。民國初年,廢“府”設“道”,惠安縣隸屬廈門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地方政制,各縣公署改為縣政府,惠安縣直隸福建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為四省,惠安縣隸屬“興泉省”;同年“閩變”失敗後,南安縣仍直屬福建省政府,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民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縣解放,9月5日惠安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於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9月改屬晉江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晉江專區(1971年改稱晉江地區,1985年“地改市”後改稱泉州市)。1997年,惠安縣轄十七鎮兩鄉:螺城鎮崇武鎮東嶺鎮東園鎮黃塘鎮淨峰鎮螺陽鎮洛陽鎮山霞鎮塗寨鎮、輞川鎮、張坂鎮南埔鎮後龍鎮山腰鎮塗嶺鎮、埭港鎮、百崎回族鄉小岞鄉,縣政府駐螺城鎮。2000年,惠安縣析置泉港區(縣級)。將惠安縣的山腰鎮、後龍鎮、南埔鎮、塗嶺鎮、埭港鎮劃歸泉州市泉港區管轄。後撤銷小岞鄉,設立小岞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惠安縣轄十五個鎮、一個民族鄉,即螺城、洛陽、崇武、東園、張坂、東嶺、輞川、塗寨、螺陽、黃塘、山霞、淨峰、東橋、紫山、小岞十五個鎮和百崎回族鄉,共有十一個社區,二百八十四個行政村。
彰化縣:彰化縣位於台灣省中部,西臨台灣海峽,東以平緩的八卦山脈和南投相鄰,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則和雲林縣濁水溪相隔,幅員完整,地勢平坦開闊,屬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素有“台灣穀倉”之稱。彰化地區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癸酉,公元1933年)已故地質學家林朝棨及日本學者早坂一郎八卦山發現貝冢,至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經正式調查,發掘的史前遺址總計三十二處,涵蓋新石器時代長達五千年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及番仔園文化。民國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台灣省正式回歸祖國,民國政府接管台灣省,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寇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並將日據時代的十一市改為九個省轄市、兩個縣轄市。其中彰化市管轄區域:東為彰化市大竹區快官,西為彰西區西門口,南為大竹區快官,北為大竹區阿夷,彰化市四周東與烏日鄉為鄰,西接美鎮、秀水鄉,南與花壇、芬園二鄉為界,北以大肚溪大肚鄉為界,管轄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四區。市政府設於彰化市彰南區。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5月,彰化區(時屬台中縣)駐地由彰化市南郭遷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線西鄉(時屬台中縣)分出伸港鄉。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台中縣合彰化市,分為彰化、台中、南投三縣。彰化縣轄彰化市及彰化、員林、北斗三區,計一市(四區)二十五鄉鎮,縣政府設於彰化市。1959年7月1日,新港鄉更名為伸港鄉。近年來,隨著彰化縣與南投縣之間經濟、文化的聯繫以及島內縣、市的合併,南投縣與彰化縣之間日益推動兩縣市的合併。

堂號

晉安堂:以望立堂,亦稱泉州堂,辜氏總堂號,即晉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稱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開始以其四子分四個房系,以福建同安縣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遷,以白礁為堂號,統稱白礁辜。

家譜文獻

福建泉州辜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廈門市博物館、福建泉州市惠安縣檔案館、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螺陽鎮上坂村辜厝。
湖北蔡甸辜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永安鎮統戰部辜家貴處。
湖南桃源儒林辜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檳城辜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雷州辜氏族譜,(清)辜玉珠修,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
台灣彰化辜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台灣省彰化縣鹿港辜氏宗祠。
中華辜氏源流總匯,(現代)辜家貴主編、辜振甫題字作序,1997年重修,2002年計算機雷射照排膠印本。公開發行。

字輩排行

福建惠安辜氏字輩:“庭守成大君伯子男倫行克敦光世澤叔光緒啟後昆溫勤讓貽謀遠益榮昌”。註:與浦尾浯浦陳氏字輩一致。
福建南安東田、豐州、台灣漳化辜氏字輩:“繼禹芝道文章振華國詩禮傳家風”。
廣東雷州辜氏字輩:“明開啟鴻德玉文昌家培梓(子)茂”。

歷史名人

辜 甫

(生卒年待考),福建泉州人。宋嘉佑年間登科進士。

辜朝薦

(公元1598~1668年),字端敬,號在公;海陽大寨人(今廣東潮州金石辜厝村)。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進士,授安徽柚城縣知縣,後任山東道御史、戶科給事中、禮部給事中等職。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40年),辜朝薦因督餉有功,受明崇禎皇帝賜御宴七次。北京被清兵攻陷後,辜朝薦潛回故里。後聞鄭成功在廈門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他前往投奔鄭氏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渡台,命辜朝薦留守廈門。鄭成功逝世後,他渡海到了台灣,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在台灣彰化病故,終年七十歲。辜朝薦是積極的反清復明份子,他辭卻南明永曆帝委以的御史高官,毅然投奔堅決反清的鄭成功。鄭成功率師出發渡海收復台灣,他被委以留守重任,可見鄭氏對他是十分信任的。在鄭成功逝世後,辜朝薦渡海來到台灣,在台灣居住多年。如今在台灣有一種說法,說辜朝薦在台灣彰化留有後代。

辜鴻銘

(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學“怪教授”。辜鴻銘是清末民初馳名中外的文化怪傑。

辜振甫

(公元1917~2005),字公亮;台灣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著名台灣海基會主席。台灣最大水泥企業集團及中國信託企業集團核心人物。
辜振甫先生辜振甫先生

辜偉甫

(公元1918~1982年),台灣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著名台灣資本家。辜偉甫辜顯榮六子,台灣數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畢業於台中一中、台北帝國大學農林專門部,後留學日本東京。其後,任職於父親經營之大和拓殖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集大成材木商行取締役兼社長;大和興業株式會社等職。辜偉甫熱愛文化事業,曾創辦榮星合唱團,後又於1968年創辦頗有影響的榮星花園。“榮星”取字父親辜顯榮字“耀星”而來。“榮星”取字父親辜顯榮字“耀星”而來。隨後,他也一直活躍於商場,更多的是支持五哥辜振甫的事業,較少在外露面。隨後,他也一直活躍於商場,更多的是支援五哥辜振甫的事業,較少在外露面。
1982年9月,辜偉甫去世。但他生前主持掌管的榮星花園與隆昌企業竟負有大量債務,一個曾顯赫的大家族成為大眾的債務人,讓債權人大感意外。

辜寬敏

(出生於1926年),台灣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縣。著名資本家、狂熱的台獨分子。其父辜顯榮是日據時代政商亨通的社會名流,也是一個被稱為“漢奸”的有爭議性人物。 他的么子辜寬敏早期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台獨”分子,也是一個頗有爭議性的人物。辜顯榮去世時,辜寬敏才十二歲。辜寬敏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大家庭,少年時代是個有名的“花花公子”,但一直熱衷於政治活動,特別是“台獨”活動。在台灣大學讀書時,他就曾任學生自治會會長。台灣光復後不久,他繼承家族的紅糖事業,到日本進行紅糖外銷,並定居日本,結識了不少日本政要與商界名流,包括曾活躍於日本外交界的牛場信彥等人。辜顯榮在日本留下不少遺產,特別是房地產,也由辜寬敏繼承,後來房產因開發工業區而被日本政府徵收,辜寬敏一夜之間成為巨富。這些錢成為他在日本從事“台獨”活動的本錢,也因此成為在日本搞“台獨”活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並曾出任“台灣獨立聯盟”委員長。後經台灣“調查局”局長沈之岳長期地下情報工作的積極爭取,1972年,辜寬敏一度回到台灣向蔣介石“投誠”。1978年,辜寬敏還從日本回台參加台灣第六任“總統”就職大典。此後,他經常往來於台灣與日本之間,從事生意業務。他代理“日產”公司參與台灣大眾車廠投資計畫失敗後,在台北市仁愛路百齡大廈設立私人事務所。
1981年,辜寬敏創辦《台灣春秋》月刊,但因發行量太小不久停刊,也賠了不少。目前辜寬敏的事業有榮星花園與隆昌企業,還有榮晟建設與耀星投資公司,以經營房地產為主。但辜寬敏始終沒有放棄“台獨”的理念。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台獨”活動開始公開化、並日益猖獗後,辜寬敏又重新投入“台獨”活動。他幾乎把所有分得的家產與經營事業賺到的錢都花在搞“台獨”上。他認為“台獨”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對台灣人民的一種“回報”。他曾說:“過去‘台獨’,現在‘台獨’,將來也‘台獨’。”他一直支持具有“台獨”性質的台灣最大的反對黨民進黨,並於1995年加入民進黨。1996年初進行的台灣“總統”大選中,他慷慨捐助,大力支持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謝長廷。同年底,他進而成為剛從民進黨中分裂出來的“台獨黨”、“建國黨”的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