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戰略

軍事戰略

軍事戰略,廣義上泛指對全局性、高層次的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如國家戰略國防戰略、經濟發展戰略等。主要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軍事戰略按作戰類型和性質,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在軍事戰略下一層次,還有軍種戰略和戰區戰略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戰略
  • 釋義:對全局性重大問題的籌劃和指導
  • 包括國家戰略國防戰略
  • 屬性: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定義,角度,綜觀歷史,理論,原理,戰略原理,標準,歸納,基礎,軍事戰略觀念,軍事事務,軍事戰術,軍事戰略的思維,思想哲學,整體來說,演進性,性質,區別,縱觀歷史,重要因素,政治目的,軍事戰備,平衡因素,組織,綜合結構,決定性的因素,軍事組織,趨向平衡,格局,力量結構,戰略關係,戰略利益,發展軌道,發展趨勢,戰略格局,心理學,心理戰對策,心理戰資源,心理戰效能,意義,

定義

凡事必定先有一個觀念,而後才有名詞加以解釋。自有人類以來,鬥爭行為似乎就難以避免,而這隨著人類智慧型的演進,鬥智成為鬥力外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說戰略發源自智,這就是最原始的戰略概念。傳統的戰略定義為軍事導向,但實際上戰略的觀念要比戰略的名詞等更早產生,古代戰爭中更無戰略與戰術之分野。古代之君主、將軍本身就有絕對的支配性質,在古代談論戰略常常等同於談論政策,而現代所謂的戰術,在古代跟戰略之間的差異性也沒有那么巨大,這也表示了戰略本身沒有絕對的固定意義,代表戰略一詞其實是指稱一種觀念。
軍事戰略定義
軍事戰略(Strategy)的名詞意義很難定論,而從其原始希臘語根(Stratos),表示其為軍隊之義,從這又可以延伸出詭計之意的原文(Strategama),換言之戰略最初是根于軍隊與計謀的一種規劃。但若從希臘人的習慣,則有戰術的類似詞語描述行軍作戰,所以其真正的原意實在很難做定論。西方歷史上的戰略家,也多半將戰略一詞運用在作戰層面上,所以比較符合實際定義的,似乎是以軍事作戰層面之計畫總稱較為適合。

角度

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孫子始計篇提到“夫為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為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表示戰略本身並不限定於軍事上,在古代就已經涉入了政治層面,而這是因為古代的國君實際上就是武裝集團領導。

綜觀歷史

綜觀歷史的全貌,戰略之意義隨著時代有所改變。今日在習慣上將戰略一詞等同軍事戰略,將軍事戰略包含政治層面後統稱大戰略(Grand Strategy),也有人稱之為國家戰略、總體戰略,這些都是一種習慣性的用法,常常根據不同的戰略家、戰史家,而有各自不同的定義。但戰略一詞的定義,各家學說的共通性就在其所代表的全面性意義。

理論

軍事戰略的理論繁多,原因多半是偉大的征服者通常只有留下偉大的足跡可供憑弔,如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全世界,卻沒有留下隻字詞組,使得研究者各說各話。又或者是著書者文筆不佳,如克勞塞維茲之理論以深奧難解著稱,使其理論若不是被誤解就是被誤用,就算其信徒也陷入各自解釋的窘境。但綜整各家學說與理論,還是可以大略了解戰略理論通常有幾種趨向,而這又跟作者本身的學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古代戰爭古代戰爭
一般說來軍事戰略理論的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研究什麼是戰爭的理論,另一種則是研究如何打贏戰爭的理論。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可以說是古往今來第一個解釋“什麼是戰爭”的書籍。同一時期的約米尼所著之《戰爭藝術》,內容偏重於戰爭的獲勝原則。

原理

很多戰略家都嘗試將成功的戰略濃縮成一些原理,例如:孫子在《孫子兵法》定義了13個原理,而拿破崙列出了115條準則。
《孫子兵法》《孫子兵法》

戰略原理

以下是最普遍的戰略原理
1、目標 -- 選擇有決定性的目標
2、指揮 -- 統一而簡單的指揮方針
3、進攻 -- 進攻才可獲得勝利
4、合作 -- 統籌各單位及資源
5、主動 -- 向敵人採取主動
6、集中 -- 善用部署調動,以眾擊寡
7、節約 -- 減少時間、人手及資源的浪費
8、運動 -- 適當地使用速度,令敵人無法掌握
9、奇襲 -- 利用欺騙、速度及創意突襲敵人
10、保密 -- 戰略要保密,以防範敵人預早反應
11、彈性 -- 保持彈性以迎接不同情況的變化
12、簡單 -- 戰略計畫愈簡單愈好
13、士氣 -- 無時無刻保持高昂士氣
一直以來,先進的軍事戰爭技術發展亦無損這些戰略原理的用處。一部份戰略家認為緊緊地遵守這些基本原因可以保證勝利,但亦有一些戰略家認為戰爭是不可預測的,所以要靈活地制定戰略。

標準

戰略原理時至今天仍沒有一套完備的標準,這是因為其牽涉的影響因子太多,而其行動與說是計畫不如說是直覺。孫子兵法簡單明了卻過於廣泛;比羅的幾何戰略過度詳細的原理解釋,又僵化沒有適應性而失去其價值。

歸納

各家學說很難將之綜整的理由,並不是在於其原則南轅北轍,而是因為其牽涉的影響因子太多,所以不同的戰略家有不同的思想方向,也就會延伸出不一樣的戰略原則。用最簡單的分類法,那么可以歸納出兩點。
1.思考 -- 對自己的實力與對手的實力、意圖做出判斷
2.行動 -- 根據判斷的結果,做出最適合的行動
從行動中可以帶出思考,思考包含了情報收集、部隊調動、後勤補給等諸多項目的判斷。總體來說,思考與行動在實際戰場上是無時無刻在變換,這也就是戰略原則極難歸納的理由。

基礎

軍事戰略觀念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孫子兵法》)
戰略與戰術密切相關。兩者都處理距離,時間與力量。但是戰略的尺度較大,而戰術的尺度較小。本來戰略統治戰前準備,而戰術控制戰時執行。但是在20世紀,如此的分別已經模糊。

軍事事務

基本上軍事戰略只處理軍事事務。在原始社會,政治領袖與軍事領袖往往是同一人。即使不是,兩者之間的溝通也很緊密。但是隨著軍事專業化,政治與軍事的分別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治統治軍事的觀念出現,因而出現了所謂“大戰略”,這包括整個國家在戰爭中的資源分配。在大戰略的架構下,屬於軍事的領域被縮小為軍事行動戰略:大型軍事部隊(如師或軍團)的計畫與控制。但是在更後期,隨著軍隊的擴大,通訊與控制科技的進步,“軍事戰略”與“大戰略”之間的差異又縮小了。
海灣戰爭海灣戰爭
大戰略的基礎是外交。國家能透過外交結盟或迫使另一國服從,進而不戰而勝。大戰略的另一要素是戰後和平的管理。正如克勞塞維茨所指明,一個成功的戰略可以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但戰略本身並不是目標。歷史上有無數的例子證明,在戰場上的成功並不保證長久的和平與安全。

軍事戰術

軍事戰略與軍事戰術都必須隨科技的進步而演進。但成功的戰略往往比武器或設備維持得更久,一直它被淘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就利用拿破崙時代的全體攻擊戰略,但敵不過以戰濠、機槍與鐵絲網所組成的防守力量。同樣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採用純防守戰略,築成“無法侵入”的馬其諾防線,但後來完全被德國的“閃擊戰”摧毀。

軍事戰略的思維

軍事戰略的基礎發源在於戰爭爆發之前,而其初步則為情報蒐集,換言之戰略的基礎就在於和平時期的戰略規劃,克勞塞維茲指出戰略為達到戰鬥目的的理論,亦即使用軍事手段達成政策目標,李德哈特則指出“戰略為分配及使用軍事工具以達到政策的藝術”。歸納各家學說,可以得到戰略的基礎是政策指導,若用共產主義的想法,和平時期是一種靜止的戰爭,那么和平時期的一切準備就是為了下一場戰爭。所以和平時期的政策指導,包括假想敵設立、默認何者為盟友,以及國家整體包括經濟、外交乃至於教育等等各項方針,就是戰略基礎。一切的戰略規劃,莫不以此萌發。

思想哲學

而軍事戰略規劃的基礎的基礎在於思想哲學的建立,換言之一個國家的哲學思想決定了其戰略走向以及未來可能發生之戰爭的規劃。法國薄富爾將軍即指出,法蘭西的悲劇(指二次大戰法國淪陷)不在於軍事武裝的落後,也不在於兵員質數量上的差距,而是在思想對抗上的失敗。當德國用更有活力的思想方法對抗法國,法國的所有應變能力都相對來說顯得遲鈍;在越南的失敗並不是戰術或是武裝不如人,而是根本就沒有可以對抗的戰略思想,在之後的阿爾及利亞叛變只是再一次的證明殖民主義之不可為,以及反殖民主義的興起,法國輸在沒有可對抗的思想;蘇伊士運河的干預是軍事上的成功,卻是政治上的徹底失敗,每一次都證明了法國沒有自我的哲學思想。他更進一步指出,央格魯薩克遜人(指英美)之所以獲得成功,就在於有一堅定且貫徹的思想。

整體來說

戰略之基礎並非決勝於戰場上或是戰場的經營與管理,當吳國起用孫武為將軍,就等於決定了其建軍整備方向,於是吳國的強大就被決定了;當魏王聽從吳子“內修文德、外治武備”起,魏國的興起就勢所難免。並不是孫吳二人有其精妙獨到之處,而是要其他同時代的國家,並無孫吳同等質量齊觀的思想。

演進性

性質

傳統軍事戰略本應是人們最為了解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戰略原則經常被當今各種各樣的新發現擠到了幕後的地位,那些新發現在當時看來似乎都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事實上卻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存在。在這一章中我只想討論戰爭的演進性,並指明其若干要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性質。

區別

傳統的軍事戰略,總是在一定程度上按總體戰要求制定的。它總是含有重要的經濟和財政成分(在歐洲古代,你若沒有錢,就不能招到瑞士僱傭兵)。很明顯,它也總含有重要的外交成分(中立、同盟等)。它還時常含有重要的政治成分,通常又具有思想性(例如民主對納粹之戰)。這些因素很少不在一次戰爭中起某種作用,儘管它們發生的影響有相當大的差異。

縱觀歷史

武裝部隊是否具有起決定性作用的能力基本上是隨著它當時作戰能力變化的,而作戰能力的大小取決於雙方的兵器、裝備、戰術和補給方法。但對武裝部隊作戰能力的這種變化,卻極少有人給予重視。通常,事態演進的過程使雙方感到意外,他們都必須摸索新的方案以求戰勝對方。一個真正天才的軍事領袖(拿破崙當然是一個最傑出的榜樣),有時能夠確保暫時性的優勢,這是因為他的思想方法——從而他對各種新發現的把握——超越了他的對手。不過,敵人通常隨後學習他的做法,並作必要的調整。所以過了一段時間,雙方又一次達到一個水平上。

重要因素

因此,傳統軍事戰略中的一個最重要因素總是這樣一種能力,那就是能比敵人更迅速地把握戰爭藝術中的各種變化,並能夠預知新因素將會產生的效果。這些變化對於諸如要塞防禦,決定性會戰,或閃擊戰等等的成功,有時是有利的,但有時又是有害的。戰爭經歷了漫長而緩慢的各個發展階段,其間,有的戰爭是短促而乾脆的,有的是長期而造成巨大消耗的,還有的是不能產生任何有價值的結果的。每當階段改變時,當時的人一定會感到手足無措,因為那些老辦法不靈了。新辦法從表面上看來是一種完善的答案,但通常不過是一時有效。所以,要掌握軍事戰略,關鍵在於了解武裝部隊起決定性作用的能力是如何發展的。

政治目的

軍事戰備

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自原始戰爭以來,相對強大的社會實體會對外擴張,進行侵略或合併戰爭。處於防禦地位的力量也會組織對抗。戰爭是為了土地、人員、財物,也是為了國氣。所以是特殊時機的第一問題。趨向擴張目的和保持固有平衡就成了戰爭的主要矛盾,戰爭就是政治的最高表現。社會整體關係形成了軍事體系的相關要素。政治上要有強力的支持,經濟要有保障,社會可作為後盾,外交上有利的關係,都需要形成軍事行為的平衡條件。社會政治是軍事創立的基礎,軍事性質和統帥是由政治關係決定的。如希特勒的出現是因瘋狂時代帝國的需要,而謹慎的日本帝國卻是被德國法西斯激發變得冒險狂躁,社會政治決定了軍事成敗的根本,這一切偶然現象都有著必然的因由。軍事性質趨向社會平衡因素,安於享樂的社會形態不利於軍事的加強,開明嚴法的政治有助於軍事的強力。

平衡因素

天時地利是不可缺少的平衡因素,這往往是發揮軍事行為的基本條件。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各種關係,因為這種變化時有起伏,同自然關係構成整體趨向平衡因素。地勢是常被重視的問題,但地利包括了更大的範圍。歷史上多有南可戰北但不可取北的事實,這是南方的文化技術與北方的強悍義風形成的不平衡因素。世事也是關鍵的問題,一個民族興起,士氣昂揚,國家腐敗,便隨勢可擊。三國時儘管諸葛亮出山也解決不了統一的問題,時勢與地利不對。

組織

綜合結構

戰爭是個綜合的結構,它主要是政府或國王的職務。軍隊在這個結構內所扮演的角色是常有變化的。雖然一般說來,

決定性的因素

它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但實際上僅在某些最有利的時期中,它才是一種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在其他時期,它幾乎降到了從屬的地位。很明顯,軍隊地位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雙方指揮官的相對能力;但不管指揮官的素質如何,軍隊的地位取決於武裝力量在總體上獲得完全軍事勝利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時比較大,有時則比較小。在任何指定的時期內,總體戰爭被迫使用一切被證明是有效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是經濟的,外交的,政治的,或軍事的。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只有當武裝力量本身能夠起決定性作用時,它才能扮演超越一切的角色。

軍事組織

是實力的問題,也是技術的問題,這是指揮員須掌握平衡的要點。社會歷史條件造就了特有的武裝力量。軍團為達成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全局性目的,在統一指揮下進行的由一系列戰鬥組成的作戰行動。它介於戰爭與戰鬥之間。
按作戰基本類型,分為進攻戰役防禦戰役
按戰役力量構成及其相互關係,分為契約戰役和聯合戰役;
按規模,分為集團軍戰役方面軍集團軍群)戰役、戰區戰役等。
現代戰爭還可按軍兵種,分為陸軍戰役海軍戰役空軍戰役第二炮兵戰役等。戰爭的組織也是藝術,被比作彈鋼琴。組織軍事行動是為了趨向的目的,所有軍事的要素是相輔相成,是在總體中協調利用各成分和環節,就是掌握組織的平衡。
實力
軍事實力上有特有的裝備,也有一定素質的戰鬥群體。戰鬥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是不可缺少的,總的要看軍隊上下配合怎樣,戰鬥員對武器的使用如何。軍事不是兒戲,尤其是指揮員,像宋襄公那樣,打了敗仗還自辯“不傷二毛,”這就是沒有素質的結果。軍事狀態與傳統有關,雖然國際上形式一樣,但戰略戰術有極大的差異。指導理論和戰鬥作風與民族精神平衡一致,也受現實思想潮流的影響,所以不同武器的發揮在實戰中效果也不同。像中國的多種戰術的合一,就與美國依賴裝備技術形成不同的對照,專備和素質是分析實力平衡的重要條件。

趨向平衡

軍事力量的對比是趨向平衡的反映。對立雙方首先要看的是實力的平衡關係,在一方面不平衡的條件,在另一方面要得到補償,質量的劣勢要靠數量的增加,不利的條件要靠加倍的努力,財力、物力、人力、技術裝備等都是軍事平衡的條件。集中優勢兵力是毛澤東的一貫主張,這是打破對比平衡條件而取得絕對優勢的轉換,是孫子兵法中“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這個論點的生動體現。除力量的對比,勇氣和鬥志也是重要的關係,士壯可以一擋十,這也成了平衡的變化條件,不怪乎像淝水之戰那樣讓人感到太有些離奇。

格局

力量結構

一超多強”是當前乃至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世界主要軍事力量對比的總體態勢和總體特徵。“一超”是指美國,“多強”包括俄羅斯、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日本、中國、印度等。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超級大國,冷戰結束後,藉助於國內經濟的強勁增長和信息技術領域內的一馬當先,美國軍事上的“一超”優勢更加凸顯。美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三位一體”的核進攻能力、陸海空三軍的全球投送能力、全天候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最先進的軍事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而且還在積極謀求發展世界上最強大的戰略防禦能力。
美國軍事上超強地位在短期內無人可以趕超;蘇聯解體後,受經濟上長期衰退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的軍事實力有很大的削弱,但仍是世界軍事格局中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俄羅斯如今100萬的總兵力加上“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使其在世界軍事力量對比中,仍居於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位;英國、法國作為歐洲老牌的軍事強國,均擁有自己的核力量,目前正在通過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建立歐洲的獨立防務力量;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五個有核國家之一,中國堅持自主防衛的國防政策國防發展戰略,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是維護國際安全和地區穩定的重要力量;日本憑藉巨大的經濟實力,大力擴充軍備,積極向軍事大國目標邁進;印度在掌握核武器後,軍事實力明顯增強,已成為南亞地區乃至國際軍事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戰略關係

上看,冷戰結束後,世界軍事領域內的各主要力量之間的戰略關係經歷著深刻的變化與調整。“一超”與“多強”以及“諸強”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既相互矛盾,又彼此協調,既存在利益上的衝突,也存在安全上的共同需求。
美俄戰略關係與冷戰時期相比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但由於美國對俄羅斯一直推行遏制和防範政策,特別是在北約東擴、科索沃戰爭、發展飛彈防禦系統以及其他許多戰

戰略利益

科索沃戰爭
略問題上觸犯俄羅斯的戰略利益,美俄戰略關係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俄羅在新的軍事戰略中積極應對北約進一步東擴所帶來的挑戰,把美國和北約視為主要的戰略對手,而美國2002年出台的《核形勢評估報告》仍把俄羅斯列為美國的七個核打擊對象之一,因此,今後的美俄安全關係仍將是在矛盾與合作並存,摩擦與協調並行的軌道上發展;英、法、德與美國的安全關係主要體現在北約框架內。冷戰結束後,歐洲對美國的離心現象加劇,謀求建立歐洲獨立自主防務體系的願望日益增強,特別是在科索沃戰爭後,儘管有北約“戰略新概念”的出台,美國在北約內的盟主地位得以強化,但歐洲建立自身獨立防務力量的步伐也明顯加快。在圍繞對伊拉克動武問題上,以法、德為首的歐洲國家與美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暴露出歐美之間在戰略層面特別是在歐洲主導權問題上的矛盾。

發展軌道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歐洲國家建設獨立防務力量進程的發展必將對原有的美歐安全合作框架產生重要影響;美日之間現行的軍事同盟已從冷戰時期美國防止蘇聯進攻日本、監視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演變為一定程度上利用日本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聯手謀求地區安全主導權。而日本也趁機發展壯大自身的軍事實力,加速向政治、軍事大國目標邁進。日本軍費開支如今一直高居世界第二,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實際上成為亞太地區軍事強國之一。美日安全關係也從主僕關係逐步向地區性平等夥伴關係過渡;中美之間因長期受到政治、戰略和經濟關係的影響,兩國軍事關係尚在初步建立階段且時斷時續。特別是在武器擴散、核能利用、情報交換、軍事透明度等問題上,兩國仍存在較大的分歧,但隨著兩國尤其是美國對中美關係戰略重要性認識的加深,在21世紀初,兩國可能建立起比較正常的軍事安全關係;冷戰結束後,中俄出於自身安全利益的考慮,通過談判基本解決了雙方邊界劃分和邊境地區裁軍並建立信任措施,使兩國安全關係進入一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良性發展軌道。此外,中日、中印、日俄之間的軍事安全關係也正在和繼續發生著重大的變化。
總之,從冷戰結束後世界軍事領域內各國戰略關係的調整過程看,美國處於較為主動的地位,但是從調整的內容看,主張縮小分歧、消除對抗、增加交流、擴大合作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和調整的重點。

發展趨勢

多極制衡乃大勢所趨。從根本上講,國際關係演變的終極原因在於經濟,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正在改變著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因此,經濟全球化、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必將推動著世界政治格局軍事格局的多極化。儘管美國具有超強的軍事實力,但並沒有強大到可以任意對其他戰略力量發號施令的狀態;儘管美國具有強烈的建立單極世界的企圖,但在解決許多諸如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維護地區穩定以及伊拉克朝鮮半島問題等重大國際安全問題上仍離不開對其他戰略力量的藉助和依賴;儘管美國具有全球性的影響力,但其他軍事戰略力量在世界許多重要的戰略區域內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新的世界軍事格局正是在這種各大戰略力量的相互競爭、相互藉助、相互制衡中曲折發展著。

戰略格局

總之,21世紀初,世界新的軍事戰略格局已初現端倪,主要呈現為“一超多強”的結構和態勢。在這樣的格局中,美國占據最為主動的地位;歐日作為美國的戰略夥伴在成為美國實現全球利益的重要助手的同時,對地區性安全事務的影響將日益增大;而中、俄和歐盟在積極保障自身安全、謀求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努力中,不斷加強安全合作,倡導新的安全觀念並身體力行,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安全關係。由於此次格局的轉換是在和平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因此,“一超多強”軍事戰略格局將在相當一段時期記憶體在,並隨著各國綜合國力的消長而變化。

心理學

心理戰呈現出戰略化的突出特徵,滲透於國家和軍事戰略的各個層面,成為實現國家或軍事戰略目標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國際鬥爭手段和軍事鬥爭樣式,並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軍事魅力。如今,外軍不僅在戰役戰術上注重心理作戰研究,而且在戰略心理戰方面也顯現出許多新特色。

心理戰對策

軍事心理學認為:心理戰是一種以隱蔽本來目的為主要手段的曲徑通幽的暗中征服戰。因此,心理戰實施一方極為看重對潛意識的利用,其心理戰觀點,常常與接受者的切身利益相聯繫,心理戰實施者往往通過影響對象的潛意識,改變心理戰客體的意識和認知,以達到心理戰目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30年中,為了武裝達成戰略目的打了兩場局部戰爭,耗資數千億美元,死亡人數逾百萬,發展了大量新武器,建立了數百個軍事基地,但並沒有起多大作用。於是,提出了新的戰略轉移計畫,將以軍事進攻為主轉移到“和平演變”為主,通過加強國際廣播,實行思想滲透;資助出版、報刊、新聞等部門,促進人們普遍關心和喜愛西方“自由世界”的書刊報紙;借學術研討會和文化交流,對知識界施加思想政治影響;支持“獨立政治組織”,扶植“民主勢力”和“持不同政見者”,建立“和平演變”的“內應力量”等措施,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模式經濟模式價值觀念,發動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國外有評論認為,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發動戰略心理攻勢的結果。

心理戰資源

當今的美國,實質上正處於單一國家力量的鼎盛時期。從綜合實力看,經濟上,美國的GDP約占世界的近1/3;軍事上,美國2003年軍費開支比其他15~20個大國加起來還要多,且有壓倒性的優勢,和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空軍、“惟一的真正的”深海海軍,“非凡的”全球投放能力等;技術上,美國一年的研究與開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研發支出比西方其他7個最富有國家之和還要多;政治上,美國如今並不面臨能與美對抗的勢均力敵的意識形態對手,並且戰略心理戰資源非常豐富。作為美國實現其戰略利益的工具,美國十分注意鞏固與壯大國際聯盟,以發揮其在戰略心理戰中的突出作用。冷戰結束後,他們強調“必須保持目前在歐洲、亞洲的重要聯盟和在中東結成的聯盟”。
其一,保持前沿存在與發動戰爭的合法性。平時,美國通過海外駐軍並建立基地、預儲物資和進行軍事演習,達到顯示力量、及時干預或威懾等目的;戰時,如果美國的軍事干涉行動能夠得到其他盟國的認可和支持,那么這種行動就會被罩上合法的光環。
其二,擴大實力對比,增強打擊與威懾效果。如海灣戰爭中,許多國家參加了美在海灣的軍事行動和部署,一些國家直接出兵,主要盟國提供了540億美元的經費,占戰爭總支出的88%。另外,美國還注重利用聯盟的力量製造有利的國際輿論,以提高士氣和對敵方的威懾力。

心理戰效能

美國經常憑藉其軍事信息技術優勢與超強的軍事實力,向一些國家強制性實施心理作戰行動。主要是武力摧毀、宣傳與造勢等,實施心理震懾。一方面,通過實施大規模空襲與精確打擊,造成直接心理震撼;另一方面,通過媒體反覆播放雷射制導炸彈準確命中打擊目標的錄像,大力渲染高精尖武器的性能及打擊力度等,渲染“美軍的強大”實力,加劇對對手的震撼。同時,通過軍事戰術行動達成戰略目標。美國一些信息戰專家認為,信息作戰中,必須首先攻擊敵對國家指揮中樞、聯合參謀部、戰區總部及各級部隊司令部;癱瘓敵人的指揮系統;破壞敵方所有信息傳媒——電話、無線電頻譜、電纜和其他傳輸手段;並制止敵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統。此外,要運用軍事打擊,摧毀其抵抗意志。並通過“外科手術式”打擊,降低戰爭風險。而且高科技的軍事力量,能夠實施遠距離和高精度的有限戰爭行動,從而把戰爭限制在較小的範圍內。

意義

軍事戰略理論研究戰爭的規律和特點、進行戰爭的方法,研究制定計畫、準備和實施戰略性戰役和整個戰爭的理論原則。軍事戰略作為一個實踐活動的領域,要確定武裝力量的戰略任務和完成戰略任務所必需的兵力兵器;制定並實行有關國家武裝力量、戰區、經濟和居民做好戰爭準備的措施;抑制戰略性戰役的計畫;組織武裝力量在戰爭過程中的展開和指揮以及研究預想敵人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能力。軍事戰略來源於政治並為政治服務。軍事戰略本身又反作用於政治。戰爭時期,政治與軍事戰略的相互關係突出地表現於建立統一的軍事政治領導機關方面。國家的經濟和社會政治制度對於軍事戰略的性質和內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