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位置與軍事戰略

中國地圖在世界軍事地理結構中,中國居於陸地最大,國家最多,戰略力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中。從全球的海陸分布看,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面積最大,有5418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地理位置與軍事戰略
  • 面積:5418萬平方公里
  • 位置:亞歐大陸
  • 作用: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地域面積,地位形勢,西部軍事戰略,東北軍事戰略,南海軍事戰略,

地域面積

中國地圖
中國地圖中國地圖
在世界軍事地理結構中,中國居於陸地最大,國家最多,戰略力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中。從全球的海陸分布看,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面積最大,有5418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中國陸上與15個國家毗連,東鄰朝鮮,南接越南、寮國、緬甸,西南和西部同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北和東北有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北面是蒙古。海上,向東有日本,東南和西南有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與中國隔海相望。在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地區,聚集著大量軍事力量,分布著經濟、軍事力量較強的美國、歐洲各國和日本及俄羅斯這些軍事力量有的對中國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同時,中國的軍事力量也制約著霸權主義的侵略擴張,對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地位形勢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04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04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04
亞太地區過去多年來一直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互相爭奪的熱點地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基本上控制了西太平洋地區。1950年,韓戰爆發以後,美國利用日本、琉球群島、中國台灣,以及菲律賓群島一帶地理條件組成“島嶼鎖鏈”,對中國大陸進行包圍封鎖。目前,美軍仍把設在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本、南韓、菲律賓、新加坡至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一線的近百個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作為一條“島嶼鎖鏈”式的“前沿基地”。靠近中國的主要基地有東北亞基地群( 東北亞基地群由設在日本(含沖繩島)和南韓的基地和設施組成。它控制著宗谷、津輕、對馬三個重要海峽, 是島嶼鎖鏈的首要環節。它既可支援朝鮮半島上的陸地作戰, 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戰)和西南太平洋基地群( 西南太平洋基地群主要由設在菲律賓的海、空軍基地及在新加坡的1個海軍設施組成。 它扼守著從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和波斯灣的海上通道,如巴士海峽、馬六甲海峽等 是"島嶼鎖鏈" 的中心環節。它既可支援東南亞的陸上作戰,又可支援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作戰)。
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60年代和70年代美蘇爭霸世界的局面已經結束,世界正在向多極化發展,新的世界格局尚在形成之中。但是西方反華勢力對我進行和平演變和顛覆的圖謀並未中止,中國周邊也並不都是和和平的綠洲。地理形勢看,中國沿海與美俄在西北太平洋軍事設施的距離多在 400-800海里左右,對方的海空軍力量均可對我構成直接威脅。台灣獨立勢力的發展和台灣軍力的增長及南中國海潛在的爭端等,都威脅著中國的安全。

西部軍事戰略

中俄邊界
中俄邊界中俄邊界
中國廣闊國土的西部地處亞歐大陸深處,是溝通亞歐陸上交通的樞紐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裡的邊境地帶多有高山險阻。自古以來這裡就有絲綢之路穿越浩瀚戈壁,跨過重山峻岭,經新疆通往亞歐各國,新中國成立後又修築了蘭新、蘭青鐵路和直達邊境的公路。在與中國西北相對的中亞地區有三條鐵路與歐洲聯結。從這裡出發可達西亞和歐洲各地。因此,這裡成了溝通亞歐陸上交通的樞紐地帶,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早在七百多年前(公元1219-1242年),蒙古軍隊就曾以新疆為前進基地,向西亞和歐洲等廣大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西征。近代以來,沙俄和原蘇聯軍隊也曾多次由這裡入侵或進入中國。英國戰略地理學家麥金德在研究全球地理區域因素之後,曾提出這樣的論點: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區是亞、歐、非大陸組成的“世界島”。而東歐和亞歐大陸的中部(指中亞地區)是世界島的心臟。根據這種地理現實,引出“誰控制了心臟地區,誰就能控制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控制了全世界”(《大戰略》 美約翰.柯林斯1973年) 的戰略結論。當然,他的這種論點顯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提醒人們,中國西部及其附近的整箇中亞地區為重要戰略地區,今後在抵禦來自西方的侵略的鬥爭中,中國西部地區居於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增強,以及中國國防建設的進一步鞏固,在抵禦西方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鬥爭中,西部地區將會以它重要的戰略地位,對侵略勢力顯示出不可低估的威懾作用。

東北軍事戰略

中國東北地處亞歐大陸東部的邊緣地帶,靠近西太平洋“島嶼鎖鏈”,在遠東居於重要的戰略地位。這裡山環水繞,陸地面積相當於日本、朝鮮總和的兩倍多,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工業發達,交通便利,軍事經濟潛力雄厚。這裡北部隔黑龍江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對,距俄西伯利亞鐵路僅1~2百公里。西伯利亞鐵路是連線歐洲和遠東地區的大動脈,是原蘇聯實施“東征”計畫的支柱。西伯利亞鐵路的建成,對擴大俄在遠東地區的勢力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國東北地區向北正好瞰制著西伯利亞鐵路。從反擊侵略的角度看,中方處於憑險制塞,瞰制咽喉的有利地位。東北地區東部,隔烏蘇里江與俄遠東南部的濱海地區相鄰。這一濱海地區,南北狹長,橫寬縱短(縱深一般在200公里左右), 這裡有俄海軍東出和南下太平洋的重要基地;俄可利用這裡的地理條件控制日本海,使日本海成為俄太平洋艦隊及核潛艇自由游弋的海域。然而,這一狹長而又孤立突出的濱海地帶與其後方地區的聯繫卻不可避免地受到我東北大地的制約,貫通這一狹長地帶的南北鐵路和海參崴等要地,均靠近我邊境地帶。因此,在未來戰爭中,對抗擊敵人可能的侵略,保衛祖國的安全,穩定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局勢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海軍事戰略

中國南海
中國南海中國南海
中國南部面向西太平洋,遼闊的南海海域地處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連線亞洲及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對中國發展海上力量,扼控戰略水道,反對霸權主義侵略擴張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南部海域自古以來是東方各國往來的要道,近代又發展成在世界範圍內具有重要經濟、軍事意義的戰略水道。特別是日、美、俄的海上航線,有許多要經過這裡。由日本到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澳洲等地的航線大多數要經過中國南海。日本經這條航線的年貨運量達4億噸以上,占日本總進口量的3/4。美國從東南亞輸入的橡膠等戰略物資和從中東運往西太平洋地區的石油幾平都要經過中國南海。俄羅斯從歐洲到太平洋的兩條主要航線--中航線和南航線都要經過中國南海。在南海這片浩翰海洋里,由北向南有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這些島嶼扼海上交通要道,是中國控制周圍海域和海上交通的重要依託。加之這一海區自然條件較好,適應大型艦隻活動,利於中國發展海上力量,且又有大陸和海南島為依託,因此,中國具有控制南海和戰略水道的有利條件。尤其與美俄遠涉重洋控制戰略水道相比,中國居近地有利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