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運用
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從精神上瓦解敵軍的作戰。又稱心理作戰。
目的是從心理上打擊敵方,從而不戰而勝或戰而勝之。主要利用人在對抗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通過大量的信息傳遞,瓦解敵方士氣,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棄抵抗、逃避戰鬥乃至繳械投降。
從規模上可分為戰略心理戰和戰役戰術心理戰;從性質上可分為進攻性心理戰和防禦性心理戰。
歷史上曾有一些
軍事家論證過精神因素和心理現象與軍事的關係,也注意在作戰中運用心理因素等問題。1879年心理學學科的誕生,為心理戰的創立提供了理論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實踐催生了心理戰。第二次
世界大戰期間,心理戰得到了長足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一些
國家相繼成立了心理戰學校和心理戰中心,心理戰又有了新的發展。隨著高技術戰爭的發展,心理戰的戰略地位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運用範圍趨向多元化,手段趨向多樣化,
器材趨向智慧型化,實施人員趨向專業化,信息傳播越來越依賴
大眾傳媒。
運用的心理學原理主要有注意律、需要律、錯覺律、思維定勢律、從眾心理律、逆反心理律等。藉助的媒介主要有傳單、書報、廣播、電影、電視、通信等。手段主要有威懾、謀略、佯動、偽裝、欺詐、恐嚇、誘惑、收買、謠言、宣傳等。
心理戰廣泛運用於
政治、
經濟、
外交、
文化、
宗教、
商業、
體育等多個領域;既可用於軍事活動,又可用於非軍事活動;既可用於戰時,又可用於平時;既可用於敵方首腦人物、決策者、指揮人員,又可用於普通士兵和民眾。
目的
手段
戰例
盟軍心理戰行動主要由盟軍特種戰委員會組織。戰爭期間最著名的要數保證
諾曼第登入作戰的心理戰。
為了實施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登入行動,盟軍先後使用了“北方堅韌”和“南方堅韌”兩項大規模的心理戰。上演了假
巴頓將軍亮相、假
蒙哥馬利元帥走訪千軍、虛擬軍團誘騙德軍等大戲。如1944年3月,為了將38萬德軍拴在
挪威,確保諾曼第登入,英軍僅利用
愛丁堡的幾棟老房子就偽造了一個擁有25萬名官兵、350輛坦克和裝甲車的第4集團軍軍部,成功干擾了德軍的判斷。
在眾多的心理戰中,假扮蒙哥馬利一直是戰術史上的佳話。1944年3月14日,英國陸軍特種戰委員會副主任傑維斯·里德中校偶然在《新聞紀事報》上看到了一張與盟軍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元帥非常相像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名叫克利夫頓·詹姆斯,是英國皇家軍餉團的中尉軍官。當時,里德正擔當著實施盟軍龐大戰略欺騙計畫的具體工作。詹姆斯的出現使里德心生一計:打造一個假蒙哥馬利,讓他出現在義大利和非洲的戰場上,使德國人相信,蒙哥馬利遠離英國,這樣可以牽制德國駐紮在羅亞爾河以南的4個裝甲師。里德將這一計畫定名為“銅頭蛇”。“蒙哥馬利”現身非洲的訊息迅速傳回了德國。“銅頭蛇”計畫成功地迷惑了德軍。
當然,德軍也曾使用過心理戰術。1943年2月,盟軍突然發現有一批數量驚人的偽造英鎊正從蘇黎士、
里斯本和其他一些中立國家的經濟中心源源不斷地流向
倫敦。英國情報部門經過秘密偵察,發現這些假鈔票是納粹德國“總體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攪亂英國的金融市場。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總共偽造了900多萬張鈔票,其面值約為1.4億多英鎊。1940年5月,一支擁有5000人的德軍特種部隊化裝成
荷蘭警察、鐵路工人和普通市民潛入荷蘭境內,先後奪占了機場、鐵路等要地,暗中向荷蘭守軍射擊。不僅如此,他們還頒發假命令、虛構情報和散布謠言。一時間,荷蘭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受到了騷擾,這不僅使荷蘭全國上下籠罩在恐懼不安的氣氛下,也引發了一場席捲歐洲的精神大恐慌。
一切能利用的工具在二戰期間幾乎都成為交戰雙方用來進行心理攻擊的有利武器。大到千軍萬馬,小到一張車票、傳單,心理戰成為貫穿整個二戰全過程的整體性行動,其神秘和高超的技術已經遠遠超出了戰爭的範疇。
專家解析
何為心理戰
乍一聽心理戰,似乎讓人不得要領。心理戰就是針對心理進行的作戰。可對心理怎么作戰呢?令人費解。
其實,心理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爭,其
實質是一種心理影響行為。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影響對象的心理過程(認知、情感、意志),最終轉變其態度。心理戰無須動槍動炮,主要是施加心理影響。兵戰、武力戰瞄準的是敵方的指揮機構、軍事設施和有生力量,所要打擊和消滅的是敵方的軍事設施和人員的肉體。而心理戰瞄準的是敵方人員的心理,重點是軍事指揮決策人員的心理,並不需要消滅敵人的肉體,而是改變敵人的認識、情感和態度。要么使敵人產生錯覺,要么使敵人產生恐懼,要么使敵人思鄉懷親,
最終士氣不振,不戰而降。
武器 心理暗示
心理影響真有那么
神嗎?心理戰真能像兵戰一樣解決問題嗎?
事實的確如此。如果運用巧妙,心理戰還能解決許多兵戰解決不了的問題呢。因為心理戰科學地運用了許多心理學原理,能夠使人在
不知不覺中
不由自主地接受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可以
違背自己的
意志,不以
自己的意志為
轉移。如心理戰常用的
暗示法,就是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狀態實施迅速影響的過程。有些心理學家稱暗示是“從後門進入人的意識”,人在受到暗示影響時,簡直無法抗拒。
為了
破壞德國海軍的徵募計畫,
美國海軍心理戰部門精心設計了一張傳單,對德國青年進行暗示性心理影響。在這張傳單上,
潛艇被畫成“鋼鐵棺材”,並配有文字說明:在潛艇上工作是非常危險的,由於長期與外界隔絕,暗無天日,人的壽命很短等等。結果許多德國青年看到了這張傳單,並接受了暗示,馬上由潛艇聯想到棺材,由棺材想到死亡,於是紛紛放棄了報名。一張施加心理暗示的
傳單,使
美軍成功地
拖延了德國海軍潛艇招募水手的計畫。
武器 需要規律
還有心理學常研究的需要規律。需要與人的心理關係非常密切,心理學認為,需要是激起人活動的“內驅力”,等於是
人的一切活動的發動機。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但心理戰要研究的是敵人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想吃甜的給他糖,想吃酸的給他醋,瞌睡了再遞上一個枕頭。敵人就不能不上當受騙,或不能不改變態度。
在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針對美軍等西方國家
軍人非常重視聖誕節、都希望在聖誕節時能得到聖誕禮物的心理需要,利用過聖誕節之際,和敵人舉行火線聯歡。給他們送去聖誕樹、聖誕賀卡、
糕點食品等禮品,大受敵軍官兵歡迎。他們紛紛走出地堡,在陣地上自由地透透氣,聽聽我軍播放的
美國音樂,欣賞我軍送給他們的禮品和宣傳品。
這種心理戰由於符合
敵人心理需要,收到了非常
奇妙的效果。不少美軍改變了對我軍的態度,從認為中國軍人是“
侵略者”、“不共戴天的仇人”變為“中國軍隊是熱愛和平的”,都紛紛向我軍官兵
表示“今後不再和中國人作戰了”。這種用兵戰無法實現的效果由於心戰的成功運用而得以實現。
武器 思維定勢
還有中國傳統的“
狼來了”的故事,反映的其實就是心理學的
思維定勢原理。思維定勢是指已經預先形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這種思維定勢一旦
形成,思維就呈現一種
慣性狀態。只要某種現象一出現,就會
自然而然地順著過去的習慣去思維和得出結論。
見怪不怪,常見不疑就是這種定勢的心理反映。
這種“狼來了”的心理效應方法常常被用在軍事上,而且大都獲得成功。埃及就成功地用過這一招,並成為經典戰例。
此時,埃及人感到時機已成熟。
1973年10月6日,又是一個周末。埃及又以演習為名集結軍隊,向以色列發動了突然襲擊。當時,以色列人還以為埃及仍是在玩演習的把戲,因此毫無戒備。當埃軍突破以軍防線時,以色列上自國防部長、下到普通士兵都在教堂過贖罪節守戒念經呢。結果當然是埃軍大獲全勝。
心理戰由於運用心理學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常常使敵方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心理影響,落入另一方的心理圈套,使心理戰起到兵戰起不到的作用,收到兵戰收不到的效果,以小的代價取得大的勝利,甚至
兵不血刃,
不戰而勝。
解析
你說,這心理戰奇妙不奇妙?
在
寧靜、
明媚的初春陽光里,討論詭譎、奇異的心理戰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可“心理戰往往就在這种放松的狀態下發生,在平靜安寧中較量,在你沒想到時失敗或成功”。坐在對面的馬忠的話,在我聽來有點像“天書”。
作為我國
軍事心理學和心理戰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弟子遍全軍的軍事心理學和心理戰專家,馬所長自信有辦法讓我這個外行聽出點“門道”。
“把潛艇畫成‘鋼鐵棺材’對人的影響是上潛艇就是去送死。用一枚飛彈先在牆上打個洞,再讓第二枚飛彈穿洞而過擊中你,給人的影響是:對方的
武器太精確了,我害怕。心理戰是這樣一種心理影響行為,它運用心理學的科學規律,使這種影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甚至違背本人的意志行事。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碰到,如上‘託兒’的當買東西,到人多的飯館吃飯等等。”
“是不是就像春節晚會上‘賣拐’那樣?”馬所長笑了:“那是
典型的心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