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心理戰

無線電廣播因其具有的跨越國界等特點使它在二戰時期成為交戰各國進行心理戰的重要武器。廣播心理戰的對象主要是除我方以外的其他方的軍民。因此,當時各國進行心理戰的電台常常是對外廣播電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播心理戰
  • 外文名:Radio psychological warfare
  • 具有:跨越國界等特點
  • 對象:主要是除我方以外的其他方的軍民
  • 主要有:白色電台、灰色電台和黑色電台
特點,原因,

特點

(1)為了配合廣播心理戰,許多國家對對外廣播進行了集中統一的管理。
如法西斯的德國,1933年成立了國家宣傳部,1939年對對外廣播實行了集中領導。另外還成立了德國廣播協會,下設外國部,主管短波電台。1941年成立了歐洲廣播聯盟,該聯盟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在歐洲各國相繼成立。其目的是領導軸心國和德占區的廣播,同時控制中立國的宣傳,為侵略戰爭服務。
日本法西斯政府對廣播的領導是通過“廣播協會”進行的,這個組織中有郵政省、內務省、文部省及軍方代表。該組織規定稿件必須送審,對職員也嚴加審查。
二戰前夕,英國對發展對外廣播沒什麼長遠考慮,及至戰爭迫在眉睫,才匆忙開辦了對德廣播。英法對德宣戰後,BBC立即轉入戰時體制,加強了對歐洲廣播。戰爭期間,英國的對外廣播由BBC負責,而對敵國和敵占國的廣播則由宣傳局管轄,宣傳局與情報部門密切配合,將對敵廣播與情報工作結合進行。
1942年6月參戰前夕,美國成立了戰時新聞局,將包括“美國之音”在內的對外廣播納入政府統一管制。
(2)設立多種性質的廣播電台進行心理戰。
這個時期進行心理戰的廣播電台主要有白色電台、灰色電台和黑色電台三種。
白色電台是由各國政府出面創辦的公開電台,公開進行對外宣傳和廣播心理戰。如1942年2月開播的“美國之音”,是美國政府為適應二戰需要而創辦的。戰時,它的廣播對象以敵國和被占領區為主。德國法西斯上台後,在柏林設立了十幾個大功率的廣播電台,每天24小時分別從柏林向全世界廣播。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將世界劃分成6個廣播戰區,根據各國人民不同的政治態度和心理特點,用不同國家的語言進行“全天候”的廣播戰。
灰色電台表面與政府無關,暗地裡卻由政府提供經費援助和支持。它們有時公開,有時秘密。
黑色電台又稱秘密廣播電台,通常不標示他們的位置和身份,有的甚至偽裝成是在“敵對國家”中的廣播,在心理戰中效果顯著。德國首先設立許多秘密電台,針對歐洲國家實行廣播,以期軟化他們的民心士氣和對德國的敵意。稍後蘇聯、英、法、美、義大利和日本紛紛仿效。
秘密電台存在的時間不一,有的非常短暫,有的達數年之久。有的廣播對象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有的則只是一般的大眾。他們常使用和目標區國內廣播相近的頻率,一方面可以避免干擾,一方面聽眾有較多的發現和收聽秘密電台的機會。秘密電台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台址相對固定的秘密電台,一種是設在戰爭前線的流動電台。流動的秘密電台往往配合戰爭的進程,相機對敵對方進行心理戰。
德國秘密電台中,影響最大的是“哈哈爵士”廣播的新聞和解說節目。“哈哈爵士”每天通過設在柏林市郊的短波發射台向全世界播送15分鐘的英語新聞,時間不固定。他故意將短波頻率安排在非常靠近BBC短波頻率的地方,以誤導聽眾,讓人以為這是BBC的廣播。他用一口流利而純正的英語與聽眾進行親切的交談。在英國,竟有1800萬台收音機收聽他的廣播,除了少數人之外,大多數人竟成了他的忠實聽眾。
英國創辦的秘密電台“古斯塔夫—齊格弗利徳廣播電台”,偽裝成德國國防軍的電台,節目由一名副官主持,然後請他的上司講話,這位上司用粗魯語言謾罵軍方領導,指責他們外行、無能,還將批評的矛頭指向納粹頭子希姆萊、戈培爾等人。這座電台以假充真,在德國影響極大。
(3)廣播心理戰總的目標是配合戰爭的進行,瓦解敵方,鞏固己方,但它的具體目標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是在敵對方製造混亂。
“新BBC廣播電台”是德國設立的對英國廣播的秘密電台,許多英國人誤以為是英國電台。1944年8月14日該台對英國人廣播說:“德國向伯明罕曼徹斯特格拉斯哥空投了大批穿著英國軍裝的空降兵。”英國人聽到這則訊息後都很緊張,德軍空襲後到這些地方清理空襲現場的英國士兵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懷疑。
“卡列士兵電台”是英國建立的一座秘密電台。在戰爭後期,該電台得到了情報部門提供的一份德軍官兵死亡名單,他們便根據名單中的地址給死者家屬寫信,稱死者將自己僅有的財產留給了家人。死者家屬認為什麼也沒收到,電台便播送大量材料說,後方官吏侵吞陣亡官兵錢財,給德國製造了不少的麻煩。
英國另一座秘密電台“大西洋德語短波廣播”常在新聞節目中,將真新聞和假新聞混在一起播出,目的也是在德國製造混亂,散布恐慌情緒。例如在1943年10月的一次廣播中,它將兩條真訊息和兩條假訊息混雜在一起播報。其中一條假訊息是:法蘭克福市各醫院住進了650名市民,因為他們喝了有毒的自來水。訊息播出後,在當地引起了普遍的恐慌。
盟軍設立的“德國之音”秘密電台設在英國本土,聘請了從納粹鐵蹄下出逃的原柏林大學幾位教授、德語學家和演員擔任播音員。他們的口音是地道的德意志風味,不時吹捧希特勒,大多數德國人對它深信不疑。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國內市場供應出現疲軟,“德國之音”為製造市場混亂,就以柏林地方官赫伯特?馮?狄森特太太為模特,一會兒廣播她搶購衣料,一會兒說她緊張地囤積食品,並解釋說她之所以有此舉動,是因為狄森特曾告訴妻子,國內市場將出現物資供應緊張。節目播出後,人心大亂,柏林市場果真出現了搶購風潮並迅速波及全國,狄森特也糊裡糊塗地以“泄密罪”被撤職查辦。
1943年8月15日至18日,德軍大批西線部隊向東線集結,其間必須經過一個名為馬格登堡的小鎮。為了製造混亂、阻滯德軍集結,“德國之音”精心設計了“緊急通告”:“為了德意志居民的安全,元首已撥出專列等候在馬格登堡車站。登上這列車,你將會被載往一個難以聽到隆隆飛機聲的理想所在。在馬格登堡,元首已為你備足了免費的食品、衣物、飲料和朱古力。居民們,放心地向著馬格登堡進發,祝你平安。”許多人放下了原本攜帶的衣物食品,徒手向著馬格登堡涌去。這裡根本就沒有什麼衣物食品和列車,居民們將這裡擠得一塌糊塗,不少人擠死擠傷,德軍也無法按時集結。
二是瓦解敵對方軍民士氣和鬥志。
當窮凶極惡的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攻矛頭指向巴黎時,德國許多黑色電台就展開了瓦解法國軍民士氣和鬥志的心理戰。德國黑色電台“人道報電台”就號召改組法國政府,歡迎叛徒貝當上台,並將一些主張抵抗德國侵略的愛國人士誣陷為“叛徒”。當德軍打到巴黎城下時,德國秘密電台又指責這些愛國人士對巴黎市民的生命財產不負責任,一味冒險,並號召巴黎人展開巷戰,推翻“為英國效力”的法國政府。
德國哈哈爵士通過種種技巧使英國聽眾產生不安、茫然、恐懼的心理。有一次,他在描述完英格蘭的明媚風光和淳樸民情之後,突然長嘆道:“可惜的是,這裡的男人們都去歐洲大陸打仗了,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裡艱難度日。”為了激發英國人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他不斷攻擊糧食價格上漲,軍需人員從中牟取暴利等各種弊端。由於他引用的資料具有極大的可信度,許多英國民眾因此對政府不滿,英國政府大為苦惱。
在盟軍攻占北非的戰役中,盟軍在德克薩斯號戰列艦上裝了一部無線電報話機,並將波長調整得和維希政權控制的拉巴特的摩洛哥廣播電台一樣。進攻發起時,這部發報機在近海廣播,摩洛哥人誤以為是當地廣播電台的廣播。當他們聽到羅斯福總統的聲音和馬賽曲的歌聲時,以為盟軍已經登入,控制了電台,政局已經逆轉,心理防線一下崩潰,防衛力量大大減弱。
三是離間敵人和盟友間的關係。
利用敵對方不同客群之間的特定心理,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材料,運用適當的手段和角度,達到分化瓦解敵人的目的。 德國在蘇聯與波蘭之間,英國與法國之間,英國與美國之間不斷使用這種離間手段,多次得逞。
波蘭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和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入侵、蘇軍進駐,民族心理上有一種強烈的拒外意識,對於任何插手波蘭命運的宣傳都持否定態度,同時對蘇聯充滿了不信任。1943年4月,德國情報人員仔細研究波蘇關係後認為有機可乘。德國電台以中立者的姿態反覆報導這條新聞:卡廷附近發現了一處萬人冢,埋葬有數千具被俄國人屠殺的波蘭軍官的屍體。德國電台只是進行報導,並不多加評論。新聞播出後,引起波蘭人對蘇聯的強烈不滿,1943年4月26日宣布蘇波斷交。這一事件在盟國中引起很大震動,德國達到了分裂盟國的目的。以中立者的姿態報導,排除了波蘭人的逆反心理;報告訊息而不多加評論,既滿足了要求證實肯定的心理需要,又側面避開自身被懷疑的可能。
1939年9月3日,英法迫不得已對德宣戰。為了分化瓦解英法的聯合反抗,德國廣播電台根據希特勒的旨意一再宣稱,戰爭的根源在於英國給予波蘭空頭支票,德國與法國並無爭執。法國不能被英國拖入戰爭,英國人是不會在乎法國士兵的性命的。德國的宣傳極大地損害了法國士兵的士氣。英國海軍強大,四面環海,不易受攻擊。法國國力本來就弱於英、德,而且與德國接壤,大戰爆發便首當其衝。因此,法國人與英國人有著不同的心理,他們仍然希望和平。德國的宣傳稱德法無爭執、戰爭根源在英國、英國人不會愛惜法國士兵生命,都加深了法國人對和平的希望和對盟國的失望心理。

原因

(1)廣播的傳播特點
廣播是繼報紙之後出現的大眾傳播媒介,與報紙相比,它具有時效性強、收聽方便、萬水千山瞬間即至、能夠克服語言障礙跨越國界傳播、感染力強、沒有文字障礙客群面廣、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等傳播優勢,正是這一傳播優勢使廣播成為戰爭時期重要的新聞傳播媒介和進行心理戰的主要武器。
廣播是當時人們主要的訊息來源,許多重大事件,人們都是最先從廣播中得到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的相互廣播公司最先報導這一新聞,許多美國人是從相互廣播公司的廣播中得到這一訊息的。隨後,BBC也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導。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是從BBC的廣播中得到這一訊息的,他聽後馬上從位子上跳起來,打電話指示外交部立刻辦理對日宣戰的立法手續。據記載,日本駐柏林大使大島從BBC里得知這一訊息時,日本官方的正式訊息還沒有傳來。法國前總理蓬皮杜二戰時是一名法軍中尉,在潰退中他撿到了一架收音機,他就是從這台收音機中聽到了流亡倫敦的戴高樂的廣播,之後,他參加了自由法國抵抗運動。
在現代化的總體戰中,戰爭的意義不僅在於攻城掠地,還在於攻心奪氣。攻心奪氣就是對敵方進行分化瓦解、心理威懾。而進行分化瓦解、心理威懾的重要手段就是新聞傳媒。在當時諸多的新聞傳媒中,廣播是最為強勢的媒體,也是最好的進行心理戰的媒體。因為廣播具有極強的跨越時空的優勢,無線電波能夠輕而易舉地跨越槍林彈雨的百里戰場。此時,由於電視剛剛興起,在技術上遠沒有成熟,加上戰爭的爆發,使電視技術的發展倍受影響。報紙在戰前遭受經濟危機的打擊,在戰爭中,又因先天條件不足和戰亂的影響,也江河日下。只有廣播在戰爭的硝煙和炮火中蒸蒸日上,成為最強勢的媒體。
(2)廣播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廣播誕生初期,報紙不僅感受不到廣播對自己的威脅、相反覺得廣播有助於擴大報紙的銷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紙越來越感受到來自廣播的挑戰。於是報紙開始對廣播進行壓制,在美國曾一度有許多報紙聯合起來,對廣播進行新聞封鎖。但是這種壓制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相反促使廣播開始走向成熟。
20世紀20年代末,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報紙開始走向衰落,銷售量、廣告收入不斷減少。但是,廣播卻開始繁榮。到二戰爆發前夕,廣播成為一種普及程度較高的大眾傳播媒介。1930年至1938年間,美國收音機的數量增加了100%以上,擁有收音機的家庭多於擁有電話的家庭。[6] 在英國法國,收音機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法西斯德國政府為了提高收聽率,通過給予收音機生產商補貼的方式生產了大量的廉價收音機,以供其宣傳之用。結果,戰爭爆發時70%的德國家庭都有了收音機,納粹德國收音機的普及率位居世界第一。
在美國,廣播繁榮的原因主要有三:廣播收聽方便易攜帶,對於四處流浪尋找工作的失業者來說,它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娛樂媒介;無數在經濟危機中瀕臨破產的家庭將它視作過去許多戶外娛樂活動的替代品;廣播中播出的許多節目,給予在經濟危機中苦苦掙扎的人們以極大的心理安慰。就這樣,直到二戰爆發,廣播成為在人們心目中具有很高地位的大眾傳播媒介。人們對廣播有著一種近乎盲目的崇拜,認為廣播裡播出的一切都是真的。這一點可以從美國1938年萬聖節前夜發生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中可以得到說明。當時人們普遍存在的對廣播盲目崇拜的心理,是廣播在心理戰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心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