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廣播

國際廣播又稱對外廣播,是指一個國家為供另一個(或另一些)國家收聽而進行的廣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廣播
  • 又稱:對外廣播
  • 含義:一個國家供另一個國家收聽的廣播
  • 最早國際廣播:荷蘭
職責,發展,類型,

職責

國際廣播的職責,既有新聞傳播,又有文化交流,更有政治宣傳。

發展

最早開辦國際廣播的國家是荷蘭(1927)。不久,德國(1929)、法國(1931)、英國(1932)、日本(1934)等國家,也相繼興辦國際廣播。不過最早的國際廣播發射電力弱,播出時間短。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適應戰爭和外交的迫切需要,國際廣播才飛速發展。據統計,1939年大戰全面爆發時,共有27個國家伴有對外廣播,到了1945年戰爭結束時,增加到了55個國家。

類型

隨著國際廣播的發展,國際廣播心理戰也成為一種新事物。按照播報內容和風格,國際廣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宣傳式",一種是"新聞式"。
宣傳式的代表是納粹德國,曾參與希特勒"啤酒館政變"的納粹將軍魯登道夫,在其傳世之作《總體戰》中寫道:"必須致力於利用廣播、報紙、電影及其他各種出版物,窮盡所有的手段來維持國民的團結,為了制定妥當的對策,政治家要了解人類精神的法則,做妥善的安排"。納粹的宣傳部長,謊言重複千遍就會成為真理這句"妙語"的作者戈培爾說得更為露骨:"新聞是戰爭的武器。新聞的目的是幫助戰爭而不是提供信息。"所以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對外廣播充滿濃烈的宣傳意味,基本談不上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新聞式的代表則是英國的BBC,BBC的對外廣播,始於1938年1月開播的阿拉伯語節目。同年大戰期間,BBC又開辦了對歐洲大陸的廣播。到了大戰後期的1944年,BBC的對外廣播共使用39種語言,每周累計播音763小時,規模居各國之冠。BBC 的廣播,一向以冷靜、克制、從容不迫、不帶感情色彩著稱,有個例子,典型反應了BBC的這種報導風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緊接著又對東南亞的英軍發起進攻,日軍飛機在馬來半島海面擊沉英國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巡洋艦"卻敵號",是不亞於珍珠港的大事件,這事件給英國人的打擊和珍珠港事件給美國人的打擊一樣大,連一向剛毅的邱吉爾,聽到這起訊息都不免驚慌失色。但BBC的報導依舊維持一貫風格"海軍部遺憾地宣布,今天下午在馬來半島海面上,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遭到日本轟炸機所擊沉。"可以看出BBC的冷靜克制的報導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