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21世紀的戰爭形式將會採取什麼樣的形式。
數位化部隊,數位化戰場,非線性作戰,全維作戰,立體空間作戰,信息戰爭,機器人戰士,智慧型戰爭......新論頗多。
軍事專家們預言:21世紀的戰爭將是一場別開生面的信息戰。信息戰也叫指揮控制戰,決策控制戰。旨在以信息為主要武器,打擊敵方的認識系統和
信息系統,影響制止或改變敵方決策者的決心,以及由此引發的敵對行為。單就軍事意義講,信息戰是指戰爭雙方都企圖通過控制信息和情報的流動來把握戰場主動權,在情報的支援下,綜合運用軍事欺騙、作戰保密、
心理戰、
電子戰和對敵方信息系統的
實體摧毀、阻斷敵方的信息流,並製造虛假的信息,影響和削弱敵指揮控制能力。同時,確保自己的指揮控制系統免遭敵人類似的破壞。
提出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社會預測學家阿爾溫·托夫勒的《
第三次浪潮》一出版便在美國軍方引起很大的反響,有人開始研究資訊時代的戰爭,1989年美國軍方有人提出“計算機病毒戰”這一概念。1990年11月,托夫勒《
權力的轉移》出版,書中用一章的篇幅闡述信息戰,但主要是從市場意義上探討的。1992年,美軍有人進而提出
計算機戰。1993年,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戰爭》出版,社會預測學家終於把研究信息戰的眼光由社會轉向軍事領域。與此同時,美軍中關於信息戰的變革風潮日漲。這期間,1991年爆發
海灣戰爭被稱之為人類首次信息戰,更加快了世界範圍內信息戰研究及套用的步伐。我軍關於信息戰概念與理論的提出,早於美國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中央軍委機關報《
解放軍報》開設了“未來戰場設計”欄目,極大地拓寬了我軍軍事學術研究的視野,為我軍建立先進軍事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空氣下,陸軍少校
沈偉光1985年就開始對信息戰進行研究,1987年4月17日的《解放軍報》以“信息戰的崛起”為題,介紹了他對信息戰研究的學術觀點,這一概念的提出早於美國。1990年3月, 沈偉光獨立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信息戰》專著由
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向社會公開發行,早於托夫勒《權力的轉移》9個月。不久,海灣戰爭打響了,軍人的目光開始投向以信息戰為標誌的
高技術戰爭。
主要特點
信息武器主要具有破壞信息系統和影響人的心理兩特點。
破壞信息系統
一種是指通過間諜和偵察手段竊取重要的機密信息;另一種是負面信息。輸入負面信息有兩條途徑,即藉助
通信線路擴散計算機病毒,使它浸入到民用電話局、軍用通信節點和指揮控制部門的計算機系統,並使其出現故障;也可以採用“
邏輯炸彈”式的計算機病毒,通過預先把病毒植入信息控制中心的由程式組成的智慧型機構中,這些病毒依據給定的信號或在預先設定的時間裡發作,來破壞計算機中的資源使其無法工作。
影響人的心理
信息武器最重要的威力還在於對人的心理影響和隨之對其行為的控制。據稱,在海灣戰爭中,
美國國防部依據阿拉伯世界普遍信奉伊斯蘭教的特點,特別擬定的空中展現真主受難的全息攝影,以便使目擊者遵從“天上來的旨意“勸說自己的教友停止抵抗。據說另有一種666號病毒在螢光屏上反覆產生特殊的色彩圖案,使電腦操作人員昏昏欲睡,萌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潛意識,從而引起心血管系統運行狀態的急劇變化,直至造成大腦血管梗塞。
作用及趨勢
信息戰將極大地促進情報收集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目前,西方國家已經擁有間諜飛機和攜帶照相機的無人偵察機用來偵察地面的敵人。在未來戰場上,成千上萬的微型感測大將被大量空投或秘密地置於地面。美國正在製作一種雪茄菸盒大小的無人空中飛行器,它可以“嗅出”作戰對象所處的位置;可以秘密向敵軍部隊噴灑煙霧劑;可以秘密地在敵軍的食物供應中投入化學劑;飛過敵軍頭上的生物感測器將根據敵人的呼吸和汗味跟蹤敵軍的行動位置,確定攻擊目標。
利用信息戰亦可彌補常規武裝力量的不足。信息戰能夠先於武裝衝突進行,從而避免流血戰爭,能夠加強對一場兵刃相見的戰爭的控制能力。比如可將計算機病毒植入敵方可能會使用的武裝系統中,武器的所有方面似乎是正常的,但彈頭將不會爆炸;還可以在敵方的
計算機網路中植入按預定時間啟動的邏輯炸彈,並保持在休眠狀態,等到了預定時間,這些邏輯炸彈將復活併吞噬計算機收據,專門破壞
指揮自動化系統,摧毀那些控制鐵路和軍用護航線的電路,並將火車引到錯誤路線,造成交通堵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不戰而驅人之兵的目標。有人預言,“未來戰爭可能是一場沒有痛苦的、計算機操縱的電子遊戲”。
未來信息戰將對非軍事目標產生更大的威脅。未來戰爭可用計算機
兵不血刃、乾淨利索地破壞敵方的
空中交通管制、通訊系統和金融系統,給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混亂。信息戰雖然憑藉它的奇異技術或許能夠避免流血或死亡,但信息戰的打擊面將是綜合的、立體的、全方位的,可以在敵國民眾中引起普遍的恐慌,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信息戰同其他形式的戰爭一樣可怕。
信息戰作為未來戰場上一種新的作戰方式,還將對各國
軍隊編成結構產生巨大影響。由於微處理器的運用,武裝系統小型化,用電子控制的“無人機”將追蹤和故軍目標,航空母艦和有人駕駛的轟炸機可能過時。指揮員和戰鬥員之間負責處理命令的參謀人員的層次將大大減少。隨著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來操縱的戰場裝備,他們與士兵之間的區別將變得模糊。
美式特點
作戰方式
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信息戰將是一種改變傳統作戰方式的新型作戰方式。今後,當美國的盟友受到威脅時,美國不會立即派艦隊或大軍壓鏡,而是通過
滑鼠器、監視器和鍵盤來實施一場精心策劃的信息戰。例如,先將計算機病毒送入敵方的電話交換樞紐,造成電話系統全面癱瘓。然後,用定時計算機邏輯炸彈摧毀敵方控制鐵路和部隊調動的電子運輸指揮系統,造成運輸失控,使部隊和軍需物資調動隱於混亂。干擾無線電信號,並通過無線電向敵方的戰場指揮官發出一些偽造的命令,把敵人的部隊調動分布在荒山野嶺,使之失去有效的戰鬥力。同時,美國專門用來從事心理戰的飛機則干擾敵人的電視廣播,發動宣傳攻勢,鼓動民眾起來摧翻其統治者。他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不費一槍一彈,就可以及時制止一場即將爆發的戰爭。當然,反過來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發動一場戰爭。
美國信息戰的目標是利用20世紀末的高技術,悄悄地實施對敵方軍事和民用設施快速、大規模和毀滅性的打擊。
理論缺陷
目前美軍沒有專門為營級和營級以下編制制定的信息戰理論。在鎮壓叛亂的戰爭中,戰略單位和戰術單位都需要從上級獲取並向下級分配與信息戰有關的作戰資源,但是每個單位往往對信息戰有著各自不同的定義和理解,這種理論層面的矛盾容易導致負責火力作戰的單位和負責信息戰的單位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造成那些原本可以占據優勢的信息戰資源的浪費,導致作戰過程中參戰單位默契不足,並影響軍官作出最有效的指揮決定。
聯合作戰和陸軍作戰這兩種對信息戰不盡相同的理解正好顯示了目前美軍中信息戰理論的缺陷所在。陸軍的信息戰系統是根據自身對信息戰的定義而建立的,而在實際的鎮壓叛亂戰鬥中,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聯合戰術部隊在信息戰範疇內的行動一般都是以具體事件為出發點來考慮的。因此,陸軍的信息戰系統往往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可以直言不諱地說,正是由於沒有考慮到鎮壓叛亂戰鬥的實際特點,所以才導致了陸軍在信息戰中屢屢受挫。
理論建議
1、在戰爭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2、通過傳播信息達到實際的目的。
3、保證整體的聯繫,“每次單獨的事件在信息戰中都有意義”
4、先發制人,“不一定要做得對,只要不錯就行了”
5、找到集中打擊敵人的決定性因素,進行以平民為中心的信息戰
6、創建統一的信息戰目的
7、保證24小時*7天的工作效率
8、為每次信息戰的每個階段提供充足的資源
9、傳授經驗,培訓當地的信息戰力量
10、尋求反饋信息
信息戰部隊
現在,美國陸、海、空以及海軍陸戰隊各兵種都設立了信息戰辦公室。
1.這支部隊分散配置在各類作戰部隊中,只是通過
網路構成一個整體。美軍認為,網際網路伺服器結點的分散特性決定了信息戰部隊不可能像機械化時代的部隊一樣,
成軍、師、團、甚至成連、排建制。他們是分散在各個結點上的個人,是網際網路和共同處理的信息使他們構成一個整體。他們是各部隊中的計畫制定者、各種信息聯絡官、信息參謀技師、
特種部隊的信息戰官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要經常向處於機動狀態的指揮官提供戰役或戰術信息情報,通過這些情報使指揮官能洞察監控戰場態勢,在戰爭中分別形成戰略,戰役和戰鬥優勢。
2.信息戰部隊的主要裝備是各類網際網路伺服器。信息戰要求陸、海、空各軍種和可能出現的其它軍種建立統一的伺服器,實現信息共享,協同作戰。美軍認為,要建立統一的伺服器,必須由各軍種共同分擔負責。根據現有情況,最佳選擇是由陸軍負責人力因素,空軍負責伺服器的各處理結點,海軍負責網路通道。當然,這種大伺服器比各軍種單獨建立的各自的伺服器有更高的安全防護能力。
3.信息戰士的特點。美軍認為,信息戰士並不是狹義的指在信息部隊內服役的人。他們認為,凡是在信息領域從事信息戰工作的人都是信息戰士。現在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把信息戰士培養成為真正的國家衛士。與以往的戰士不同,他們在網上接受的是“全球村”的觀念,從事的是為自己國家服務的職業。他們只是在網路上相互認識,工作具有很大的自由性。這就提出了在資訊時代怎樣培養可靠的信息戰士的問題。
網路空間
信息環境中最新的組成部分是網路空間。2008年5月12日,國防部將網路空間正式定義為可以實施軍事行動的又一維空間。
網路空間:信息環境中,由信息技術技術設施,包括網際網路、遠程通信網、計算機系統與嵌入式處理器與控制器,組成的相互依賴的網路,是一種具有全球性質的空間。
隨著網路空間的發展與擴展,它已經涉及到了決策制定,網路中心戰將不再僅僅局限於戰略層次與戰役層次。理解網路空間及其與信息環境的聯繫對於戰術信息戰的實施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同媒體環境與電磁頻譜一樣,網路空間戰的計畫與執行必須考慮整個信息環境。信息戰參謀必須精確地描述信息環境及其對友鄰、敵方、中立國軍民的影響,以及信息環境與陸、海、空、天、網路等空間的關係。每一維空間都毫無例外地包含了信息環境某些方面。然而,不是所有的作戰空間都是重合的,但是所有的作戰空間都與信息環境重合,信息戰與每個作戰空間都是相關的。
作戰實例
海灣戰爭
1991年的海灣戰爭雖稱不上是一場真正意義的信息戰,但信息戰武器在其中功勳卓著。多國部隊取得了絕對意義上的“制信息權”,通過計算機病毒武器攻擊
伊拉克的指揮控制網路系統,使其完全失效,整個伊軍就像一盤散沙,只能任人宰割。
海灣戰爭爆發前,美國情報部門獲悉,伊拉克從法國購買了一種用於防空系統的新型電腦印表機,準備通過約旦首都安曼偷運到巴格達。美國在安曼的特工人員立即行動,偷偷把一套帶有病毒的同類晶片換裝到這種電腦印表機里,從而通過印表機使病毒侵入到了伊拉克軍事指揮中心的主機。據稱,微機晶片是美國馬里蘭州米德堡國家安全局設計的,病毒名為AFgl。當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發動“沙漠風暴”行動,空襲伊拉克時,美軍用無線遙控裝置激活了隱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統陷入了癱瘓。薩達姆不知不覺中吃了一個大虧,讓美國飛行員像在家裡玩電子遊戲一樣自由自在地來來去去,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
科索沃戰爭
時隔8年,1999年北約部隊對
南聯盟發動空襲的同時,也利用
信息戰技術破壞無線電傳輸、電話設施、雷達傳輸系統等,以瓦解塞族的電信基礎設施。幸虧南聯盟政府不具備太多的網際網路基礎,其軍事信息似乎也並不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傳輸,從而其
軍事力量未遭受空前的削弱。
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也一樣,但套用的範圍更廣,對戰爭產生的影響更大。美英聯軍通過一系列特殊形式的信息攻勢,達到了造“勢”、造“假”、造“謠”和煽“情”的目的,淡化了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鼓舞了己方
士氣,以確定和不確定的“新聞”施以強烈的刺激和影響,造成敵軍心理變化的態勢,將戰役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己方手裡,給伊軍造成強烈的心理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