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於1991年對伊拉克的戰爭)

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於1991年對伊拉克的戰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定。

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基本介紹

  • 名稱:海灣戰爭 
  • 地點:波斯灣
  • 時間:1991年1月17日-1991年2月28日
  • 參戰方:科威特 美國 英國 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 卡達 法國 加拿大 義大利 澳大利亞 韓國 阿聯;伊拉克共和國 
  • 結果:以美國為首聯軍勝利,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 參戰方兵力:聯軍 66萬人
    伊拉克 86萬人
  • 傷亡情況:聯軍:陣亡223人,負傷697人,13人被俘。
    伊拉克:25,000人死,75,000人傷
  • 主要指揮官:諾曼·施瓦茨科普夫, 薩達姆·海珊
  • 戰爭起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 英文名:Gulf War, Persian Gulf War
  • 目的:維護區域和平
  • 投入作戰武器:F15/戰斧巡航飛彈/空射巡航飛彈
歷史背景,石油資源,伊科關係,美伊關係,事件經過,重大事件,反伊聯盟,雙方兵力,反伊聯盟,伊拉克,結果,傷亡數字,開支,戰爭特點,作戰模式,空中作戰,機動作戰,遠程火力,電子戰,夜戰,戰爭影響,對美國,對伊拉克,世界影響,後續發展,

歷史背景

石油資源

海灣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截至1990年1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約6,517億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約10,015億桶)的65%,天然氣約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13.7%。日產石油約1,45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產量(6,360萬桶)的23%;每天出口石油約1,200萬桶,約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2,800萬桶)的43%。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均在海灣地區。世界20個特大的油田,有11個在海灣地區。
科威特油田大火科威特油田大火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日淨進口石油量為766.1萬桶,其中206.4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26.9%;西歐日進口石油823.5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427.6萬桶,約占51.9%;日本日進口石油548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354萬桶,約占64.6%。
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一直享有“海灣明珠”之稱。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伊科關係

在1980年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但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
海灣戰爭航空母艦海灣戰爭航空母艦
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伊拉克出於戰略安全考慮,企圖占據科威特。
薩達姆政府的改向伊斯蘭教方向並未能為它帶來多少支持者,但沙烏地阿拉伯依靠美國的支持,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被看做與以色列站在一個戰線上使得其政府的合法性大大降低。伊斯蘭主義者反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活動大大加強。為了贏得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沙特政府花巨資支持可能會支持它的組織。在新建立的中亞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向極端組織分發上百萬本《古蘭經》,建造了上百座清真寺。在阿富汗內戰中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塔利班最大的資助者。
在思想觀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傳為阿拉伯民族主義以支持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占據科威特則是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的一步。此外在宣傳中還有其它一些理由。薩達姆·海珊除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還稱占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巴勒斯坦大起義正在高潮時期,而幾乎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都對西方國家有依靠性。通過這些努力,薩達姆將自己展示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形象。
同時,薩達姆的專政,希望通過當時國際局勢的動盪占領吞併科威特。

美伊關係

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斯灣海域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和伊拉克的關係惡劣。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國。
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灣海域1990美國布立頓號巡防艦開進波灣海域
1990年7月末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談判停止,伊拉克在科威特邊境大量駐軍,薩達姆·海珊召見美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進行一次四目談話。
1979年美國將伊拉克列入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兩伊戰爭期間美伊關係逐漸改善。隨著革命後的伊朗在1982年深入伊拉克,為了防止伊朗獲勝從而輸出革命到其他阿拉伯國家,美國開始對伊拉克進行援助,將其從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國家名單上撤除,並銷售武器給伊拉克。除了公開渠道的援助,關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秘密指導伊拉克軍隊的猜測也廣泛流傳。
1989年11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韋伯斯特與科威特特工首長會晤。
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會晤沙烏地阿拉伯國防部長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聲稱獲得了一份這次會晤的備忘錄。後來伊拉克以這份備忘錄為由聲稱中央情報局和科威特陰謀瓦解伊拉克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伊拉克武裝侵占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事件經過

重大事件

1990年8月1日,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宣告破裂。
海灣戰爭海灣戰爭
1990年8月1日,美國總統布希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5時30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14小時的城市戰鬥,下午7時,伊軍完全占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20萬人,坦克2,000餘輛。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併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0年8月2日下午8時,美國發動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烏地阿拉伯的“沙漠盾牌行動”防禦行動。以艾森豪號航空母艦獨立號航空母艦為首的兩支美國海軍艦隊進入戰鬥地區。最後美軍在當地的駐軍達50萬人。
1990年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14票贊成,0票反對(葉門未出席),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660號決議。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11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以及1個授權對伊拉克動武的決議(678號)。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678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1991年1月15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
1990年8月3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時,停止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1990年8月3日阿拉伯聯盟發表決議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並要求伊拉克撤兵。阿拉伯聯盟的決議還要求在阿拉伯內部解決這場衝突,並警告外部干涉。
1990年8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61號決議對伊拉克施加經濟制裁。
1990年8月4日,美國決定向海灣派遣部隊。8月7日,布希總統正式簽署了“沙漠盾牌”行動計畫。美軍第82空降師的1個旅約2300人作為先頭部隊乘飛機從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飛,前往沙特。
1990年8月7日,美國軍隊開赴沙烏地阿拉伯
海灣戰爭布希海灣戰爭布希
1990年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沙烏地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1990年11月,各加盟國共同決議,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科威特,否則將採取武力措施。
1990年11月29日的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其中設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為1991年1月15日,並授權“以一切必要手段執行第660號決議”--一種授權動武的外交語言。
1991年1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和伊拉克外長阿齊茲日內瓦舉行戰前最後一 次會晤,但是,雙方都認為沒有妥協餘地,會談沒有取得結果。
1991年1月12日,美國國會授權軍隊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此後不久聯盟的其它國家也授權它們的軍隊。
1991年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30分,布希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檔案, 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在伊拉克拒不執行安理會第678號決議情況下,多國部隊航空兵空襲伊拉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美軍的空襲行動開始實施。整個空襲包括“沙漠風暴”計畫四個作戰階段的前三個,美軍稱之為空中戰局。按計畫三個階段同時開始,齊頭推進,逐一達 到既定目標。通常的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電子戰飛機先開闢 通路,擔負攻擊任務的F-117F-117A、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等型飛機攻擊各指定目標,F-14、F-15C、F-16F/A-18等飛機則擔負掩護任務。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
1991年2月,多國部隊逐漸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消滅了伊拉克在科威特的駐軍。
1991年2月15日,伊拉克宣布願意接受安理會第660號決議,有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
1991年2月19日,蘇聯提出四條和平建議,薩達姆表示同意。
1991年2月22日,蘇聯進一步提出伊拉克撤軍方案:停火一天后開始撤軍,在21天內撤完。和平建議後被美國拒絕。
截至1991年2月23日,多國部隊共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噸,發射288枚戰斧巡航飛彈和35枚空射巡航飛彈,並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飛機和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對選定目標實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持續空襲,極大削弱了伊軍的C3I(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能力、戰爭潛力和戰略反擊能力,使科威特戰場伊軍前沿部隊損失近50%,後方部隊損失約25%,為發起地面進攻創造了條件。在此期間,伊軍實施消極防禦,以藏於地下、隱真示假、疏散國外等措施躲避空襲,保存實力;同時不斷以飛毛腿飛彈襲擊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內的目標,迫使多國部隊延長空中戰役時間並出動大量飛機尋殲伊軍飛毛腿飛彈。伊海空軍則對多國部隊實施有限反擊,多次以飛機和飛彈艇出擊,但均告失敗,發射的飛毛腿飛彈多數偏離預定目標或被美愛國者防空飛彈擊落。
1991年2月24日當地時間4時,多國部隊發起地面進攻,在沙科、沙伊邊界約500千米正面上由東向西展開5個進攻集團:阿拉伯國家東線聯合部隊,沿海岸向北進攻,占領科威特市;美第1陸戰遠征部隊從沙科邊界“肘部”向北進攻,奪取穆特拉山口,切斷科威特市通往科東北部的道路,將伊軍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國家北線聯合部隊從沙科邊界西段向阿里塞米姆機場方向進攻,協同友鄰部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並占領科威特市;美第七軍實施主要突擊,從巴廷乾河以西向北推進,直插伊拉克縱深,而後揮師東進,與其左鄰第十八空降軍協同作戰,將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約8個師)圍殲在巴斯拉以南地區;美第十八空降軍實施輔助突擊,從沙伊邊境突入伊境至幼發拉底河岸,控制塞馬沃以東通往巴格達的8號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內伊軍部隊,協同美第七軍殲滅伊軍共和國衛隊。
盟軍陸戰計畫盟軍陸戰計畫
伊軍繼續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發射飛彈 ,使美軍傷亡百餘人;在海灣布設水雷1167枚,炸傷美海軍兩艘軍艦。
1991年2月26日,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伊軍迅即崩潰。28日晨8時,多國部隊宣布停止進攻,歷時100小時的地面戰役至此結束。
1991年2月28日達成停戰協定,海灣戰爭結束。
1991年3月10日,“告別沙漠行動”開始,美軍從波斯灣撤離54萬軍隊。
1991年4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海灣戰爭永久停火的687號決議。古巴反對,葉門厄瓜多棄權。
1991年5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要求伊拉克應支付海灣戰爭賠償金和設立賠償基金委員會的第692號決議。

反伊聯盟

到進攻戰鬥打響前,共有40個國家加入了非約束性反伊聯盟,稱自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包括北約盟友、幾個阿拉伯國家,還有包括蘇聯在內的幾個前冷戰對手。
參加反伊聯盟並為解放科威特做出貢獻的34個國家有: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國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麥埃及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宏都拉斯義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蘭尼日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韓國西班牙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和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66萬人軍隊中美軍占74%。許多聯盟國並不願參加。有些認為這場戰爭是阿拉伯內部的戰爭,其它害怕美國在科威特的影響加強。最後許多國家在經濟援助、免債等優惠條件下同意參加。
所有出兵打擊伊拉克的國家所有出兵打擊伊拉克的國家

雙方兵力

反伊聯盟

多國部隊人數為69萬人;坦克3700輛,其中美國2000輛;裝甲車5600輛;作戰飛機1740架,包括了美國F-117A隱形戰鬥機59架,B-52轟炸機4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美國的“薩拉托加”號、“甘迺迪”號、“中途島”號、“羅斯福”號、“突擊者”號、“美國”號、法國的“克里孟梭”號、“福煦”號和英國的“皇家方舟”號)
“沙漠風暴”作戰行動中,空襲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沙特、阿聯、科威特、阿曼等國共在沙特、巴林、卡特爾、阿曼、阿聯、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亞的空軍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作戰飛機,包括了F-117隱形戰鬥機、F-15E戰鬥轟炸機、F-15C/D戰鬥機、F-111戰鬥轟炸機、F-4C反雷達攻擊機、B-52C戰略轟炸機,另外還有法國的幻影-2000和英國的“旋風”等戰鬥機,電子戰飛機則包括了E-3D空中預警機、EF-111A電子干擾機、E-8A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系統飛機、TR-19戰略偵察機、RF-4C戰術偵察機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信息化、電子戰機群。另外,還有3個航母戰鬥群,游弋在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陣地上。
戰略投送能力是衡量陸軍強大與否的標準,美軍提出即時全球打擊系統,其中陸軍要在96小時內將1個旅、120小時內將1個師、30天內將5個師的作戰部隊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區,就是為陸軍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第一次海灣戰爭,42天內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其他多國總兵力為7萬人。合計50萬大軍。這大大超出了美軍提出的30天內部署5個陸軍作戰師的作戰預期。

伊拉克

恢復和新建24個師,使軍隊總兵力達到77個師、120萬人。同時加強了科威特戰區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線共部署42個師, 約54萬人,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

結果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傷亡數字

伊軍傷亡人數大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損失飛機324架,坦克3847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艦艇143艘,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
海灣戰爭傷亡海灣戰爭傷亡
多國部隊方面傷亡4232人,其中美軍陣亡148人,戰鬥受傷458人,非戰鬥死亡138人,非戰鬥受傷2978人。其他多國部隊陣亡192人,受傷318人。美軍損失飛機56架(多國部隊共68架)、坦克35輛、艦艇2艘。

開支

美國國會計算的美國的戰爭開支為611億美元。其他有人估計為710億美元。世界各地其它國家共支付了約530億美元: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其它海灣國家支付360億美元,德國和日本支付160億美元。約25%的沙烏地阿拉伯的支付是以對部隊提供服務、補給和運輸的方式支付的。
美軍的開支在所有盟軍中只占74%,因此全球的總支出肯定還要高。比如英國支付了41億戰爭費用。
為了加速美國向海灣的運輸力度,日本、希臘、挪威、丹麥等海運大國還為美軍提供了大型運輸船。據美國軍事海運司令部公布的數據,上述國家提供的船隻所運輸的物資占美國運往海灣全部物資的46%。
在美國的爭取下,有十餘個國家同意為美國提供現金和物資援助。其中,科威特援助的最多,現金159.74億美元和價值3200萬美元的運輸工具;沙特提供援助現金132.65億美元以及價值35.75億美元的實物;阿聯援助38.75億美元和價值2億美元的實物;日本援助99.61億美元現金和價值7.8億美元的各種設備;德國支援57.6億美元現金和價值8億美元的物資;韓國援助3.29億美元現金和價值5700萬美元的物資。
盟國最終為美國提供了700億美元的現金和物資,其中540億美元提供給美國,另外的則提供給埃及、土耳其和約旦等國。這樣一來,美國自身只負擔全部作戰經費的20%,60%由沙特、科威特和其他海灣富裕國家承擔,日本、聯邦德國等經濟發達的國家則承擔其餘的20%。

戰爭特點

作戰模式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其最大特點為,這是一次高科技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普遍使用各種先進技術:
(1)電子戰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
(2)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由於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準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
(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空中作戰

在海灣戰爭中,空中作戰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作戰樣式而出現。在歷時43天的空中作戰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了各種用途的飛機,分別執行空襲、偵察、電子戰、護航、加油、運輸、觀察等任務,對伊軍的指揮中心、防空體系、重兵集團等進行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空襲,完成了戰略空襲、奪取戰區制空權、消弱伊軍地面部隊和支援地面作戰等4個階段的任務,對戰爭進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機動作戰

在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首先從地面和空中對敵實施雙重包圍,通過地面部隊的高速推進和空中兵力投送,在敵後方形成積極活動的正面,直接攻擊敵主力部隊。這種以機動作戰為主的戰法,目標明確,行動堅決,更快地推動了戰役進程的發展。

遠程火力

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充分發揮高技術兵器遠距離精確打擊的性能,主要進行遠距離火力戰。例如,“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通常都是在伊軍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發射反坦克飛彈,摧毀伊軍坦克裝甲車;M1A1坦克也是在敵方火力射程之外開火,摧毀伊軍坦克和陣地設施。遠程火力戰使技術裝備優勢一方能夠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己方人員的傷亡。
海灣戰爭阿帕奇海灣戰爭阿帕奇

電子戰

預警、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是現代戰爭賴以進行的重要手段。在海灣戰爭中,電子戰由於可剝奪敵軍在此方面的能力,奪取戰場制電磁權,而成為實施“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一種作戰方式。在戰爭開始前,美軍即使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軍電子設備實施強烈干擾,壓制伊軍的通信和預警雷達系統,保證了空襲行動的突然性。在戰爭全過程中,美軍又針對伊軍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戰,對伊軍電子設備、防空雷達和通信網路等進行“軟壓制”。結果,使伊軍指揮失靈,通信中斷,空中搜尋與反擊能力喪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夜戰

在這次戰爭中,美軍飛機、坦克、步兵戰鬥車乃至單兵武器都裝備有紅外夜視裝置、雷射夜視儀紅外熱成像設備等夜視夜瞄器材,這使美軍的武器裝備在夜間可以發揮同在白天一樣的作戰效能,使美軍能晝夜不停地連續作戰,更有效地打擊伊軍,更快地推進戰役戰鬥的進程。

戰爭影響

對美國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
海灣戰爭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後美國對全球和地區事務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對波赫、索馬里、海地等地區事務的干涉,以及實施北約東擴、制裁和武力打擊伊拉克、發動科索沃戰爭等等,都是其推行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具體步驟,不僅給地區安全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也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對伊拉克

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二千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
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於1991年對伊拉克的戰爭)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三百噸的貧鈾炸彈,導致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三點六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十倍多。

世界影響

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蘇聯解體蘇聯解體
海灣戰爭顯示出高技術武器的巨大威力,標誌著高技術局部戰爭已經作為現代戰爭的基本樣式登上了世界軍事舞台。由於高技術武器的使用,使現代戰爭的作戰思想、作戰樣式、作戰方法、指揮方式、作戰部隊組織結構以及戰爭進程與結局等方面都出現了重大變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產生以強烈震撼,促使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研究未來新型戰爭的熱潮,從而引發了一場以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為基本特徵的世界性新軍事革命!

後續發展

伊拉克南部和北部的起義被打擊後,在伊拉克南部和北部建立了保護當地居民的禁飛地帶。美國和英國控制這些禁飛地帶。平均每過兩天有炸彈投下。但大多數炸彈是在1996年9月中的數周的所謂的“沙漠襲擊行動”和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動”中投下的。
伊拉克境內基礎設施的破壞涉及到了它的居民的生活。戰後數年後伊拉克的發電量還不到戰前的四分之一。對污水處理設施的破壞導致污水進入底格里斯河,而平民從該河中吸取飲用水,這導致了許多疾病。
戰後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依然有效,取消經濟制裁的條件是武備檢查認為伊拉克滿足其要求,而伊拉克政府始終沒有完全與武備檢查合作。伊拉克被允許在聯合國石油換糧食計畫中出口一定的產品。199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說這個制裁導致兒童死亡率提高到每年9萬。對伊拉克的制裁和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駐軍使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大為降低。
為了檢查伊拉克是否遵守對它施加的大殺傷武器和彈道飛彈的限制聯合國建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伊拉克接受了一些武備檢查,否定了一些其它的檢查。檢查組在一處發現一些生物武器計畫的跡象,在許多其它地方發現了不符合規定的地方。
1997年伊拉克將所有檢查組成員驅逐出境,理由是美國利用這個檢查組來搞間諜活動。1997年到1999年間檢查組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重返伊拉克。1999年,這個檢查組被另一個檢查組取代。2002年,伊拉克,尤其是薩達姆·海珊,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目標,這最終導致了2003年的美伊戰爭。
許多從海灣戰爭返回的士兵說他們獲病,後來這個病被稱為海灣戰爭綜合症。參戰士兵家庭中的嬰兒中有很高的一部分有嚴重的智力缺陷或病症。這些病症和出生缺陷的原因還不清楚和有爭議。一個1994年發表的報告稱士兵接觸到21種可能影響生育的毒物。其中包括武器中有貧鈾、油田大火和炭疽疫苗。海灣戰爭的一個關鍵結果是極端伊斯蘭主義的復活。薩達姆政府的改向伊斯蘭教方向並未能為它帶來多少支持者,但沙烏地阿拉伯依靠美國的支持,以及沙烏地阿拉伯被看做與以色列站在一個戰線上使得其政府的合法性大大降低。伊斯蘭主義者反對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活動大大加強。為了贏得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沙特政府花巨資支持可能會支持它的組織。在新建立的中亞國家中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向極端組織分發上百萬古蘭經,建造了上百座清真寺。在阿富汗內戰中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塔利班最大的資助者。
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於1991年對伊拉克的戰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