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45年6月,當時對日作戰還未結束,美國
陸軍航空兵 (USAAF)指示航空裝備司令部(AMC)對戰後新一代
轟炸機 進行預研。為
B-29 爭奪前沿基地而與日軍展開的島嶼爭奪戰異常殘酷血腥,戰後遠程戰略轟炸機首先要擺脫對前進基地或轉場基地的高度依賴。如果說
B-36 的研製是出於跨
大西洋 戰略轟炸的考慮,那么太平洋戰場的經驗教訓無疑進一步強化了對美軍洲際航程的渴望。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1945年11月23日美軍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性能要求,包括作戰半徑5,000英里(8,050千米),以及34,000英尺上空300英里/小時的航速,載彈量達10,000磅。駕駛艙乘員共5人,並有條件擴充到6人。它被定為第二代洲際轟炸機,用來接替B-36,後者此時甚至還未進行處女航。很明顯它的設計思想和B-36迥然不同,後者作戰半徑超過所有護航戰鬥機的航程,用更多遙控炮塔構成360度球面火網。前者主要依賴自身飛行性能來擺脫敵方飛機攔截,儘可能減少自衛
武器 和操作人員以提升指標。
B-36 和平締造者超長程戰略轟炸機
建造沿革 初期招標 Model 462方案基本上就是B-29的六發放大版 1946年2月13日,美國陸軍航空軍開始對新一代
戰略轟炸機 研發進行招標。
波音 、馬丁和統一伏爾梯(康維爾公司前身)三間美國
航空工業 巨頭分別提交了各自的設計參數和成本報價。其中,
波音公司 命名為Model 462的方案表觀上類似於
B-29 ,只不過新飛機的體積比B-29要放大許多。
氣動布局 採用老舊的平直上單翼,翼展221英尺,面積3,250平方英尺,圓截面直筒形機身長161英尺2英寸,重360,000磅,飛機四個主起落架獨立地收藏在設在機腹內側的四個發動機艙,屬於常規前三點起落架布局的一種變形。動力配置方面,由於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
渦輪噴氣發動機 油耗極高,在續航時間上難以滿足軍方,故最終被設計者棄用。儘管Model 462
航程 短,結構也未進行任何測試。美國軍方還是於1946年6月5日宣布了招標結果:波音的Model 462方案贏得契約,並在當月中旬得到了軍方XB-52的試驗型編號。
設計定型 最終構型:Model 464-67,前機身顯著加長 XB-52後來經歷了Model 464、Model 464-16、Model 464-17、Model 464-29、Model 464-35、Model 464-40等方案,美國空軍對其均不滿意。但第一次柏林封鎖危機使美軍蒙受來自蘇聯威脅的龐大壓力,加緊了對波音XB-52的設計工作,1950年2月,
李梅 將軍在空軍參謀部要求資深官員會議批准使用Model 464-67替代Model 464-49。1950年3月24日,會議核准了這一決定,但沒有做出批准投產的承諾。延至1951年,美國空軍終於承諾由波音生產B-52戰略轟炸機。
由 Model 464-49到量產型B-52A 的變化圖 此時,美軍和其盟友正在朝鮮戰場和
朝鮮人民軍 及
中國人民志願軍 在
38線 範圍展開激烈戰鬥。雖然蘇聯沒有直接參戰,但
冷戰 兩大陣營的關係仍轉趨惡化。鑒於國際最新形勢發展,李梅將軍堅決贊成用B-52 完成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更新換代。1951年1月9日,美國空軍參謀長
霍伊特·范登堡 將軍(Gen. Hoyt Vandenberg)正式批准用B-52取代B-36,並於2月14日簽署了第一份量產契約,要求波音飛機公司生產首批13架B-52A型戰略轟炸機(生產序號52-0001/0013)。
成本 單位:$ B-52C B-52D B-52E B-52F B-52G B-52H 機身成本
5,359,017
4,654,494
3,700,750
3,772,247
5,351,819
6,076,157
發動機
1,513,220
1,291,415
1,256,516
1,787,191
1,427,611
1,640,373
航電系統
71,397
68,613
54,933
60,111
66,374
61,020
武器系統
293,346
548,353
931,665
862,839
840,000
1,501,422
內載機炮
10,983
17,928
4,626
3,016
6,809
6,804
總價
7.24 百萬
6.58 百萬
5.94 百萬
6.48 百萬
7.69 百萬
9.28 百萬
小時費用
925
1,025
1,025
1,182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B-52細長的直筒形機身在在尾部逐漸收細,採用傳統的全金屬半硬殼設計。機身結構撓度很大,停機時首尾下垂約25毫米,致使蒙皮出現斜向皺紋。另外一種說法是加壓艙段反覆的增減壓循環導致蒙皮出現皺褶,但這並不能解釋機身中段非加壓段的明顯皺褶。機身橫截面大致呈矩形,邊角採用圓弧過渡以保證空氣動力外型光順。
B-47 機則呈卵形,且機身中段有輕微的弧形過渡。相比之下B-52的機身要更便於加工製造和控制公差,並且矩形截面機身還能提高彈艙的有效容積。
B-52A型 後掠35度的上單翼具有6度的下反角,能夠防止飛機在起飛時旋轉。翼展185英尺,面積達到4,000平方英尺。機身中軸線上相對厚度16.2%,翼展25%處為10.3%,翼展57%處為9.4%,翼尖僅有8%。隨翼展延伸有翼型變化,翼根處為NACA64系列,翼尖為NACA66系列。機翼結構充分具有彈性,翼尖可以向上彎曲6.7米、向下彎曲3米而無解體之虞。地面空載時,機翼高度足夠使支撐輪離地;而裝滿燃料時,翼尖高度降低達2.74米之多。翼下有足夠淨空高度,機翼內側為掛載大型空地武器提供了寬裕的空間和強大的承載力,也使B-52能夠充當航空拋投試驗的優良平台。
YB-52型9231號機
動力設計 XB-52和YB-52都安裝8台普惠YJ57-P-3軸流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38.7千牛(3,950千克/8700磅)。8台引擎分4組安裝在發動機短艙內,短艙依靠懸臂吊掛在翼下,突出於機翼前緣。內外短艙距離中心線分別為10.4米和18.29米。發動機前伸使機翼剖面重心前移起到防顫振配重作用,提高了機翼顫振臨界速度,還能方便設定後緣增升裝置。發動機重力使機翼飛行載荷減少了10-15%。吊臂還能充當翼刀,有助於推遲失速並提供橫向穩定。在垂尾嚴重受損的個案中B-52仍能安全返航,這與吊臂提供額外的垂直安定面積不無關係。
YJ57-P-3軸流渦輪噴氣發動機
相比當時同樣流行的翼根發動機布局,兩者在阻力方面區別不大。但後者通常會加大翼根弦長,造成展弦比減少使升阻比降低。發動機吊艙布局縮短了進氣道長度,總壓損失小,這對於當時推力有限的噴氣發動機很有現實意義,而且便於維護保養。同時減小了引擎火災和葉片斷裂直接威脅彈艙和主油箱的機會,還為機身內設定大型彈艙騰出了有效空間,由於省去了防火隔壁也相應降低了結構重量。
翼下發動機 大量內部空間用於設定油箱,翼身載油量合計147,120升。為避免飛行中機身彎曲造成的滲漏,使用了軟燃料囊而非整體油箱,燃料配平由副駕駛手動完成。彈艙差不多占據了主起落架間整個機身下部空間,8.5米長1.8米寬,橫截面基本呈矩形,內部顯得十分簡潔。平整的彈艙天花板同時也是油箱地板,兩側設有加強筋以提高整體結構強度。液壓對開彈艙門被設計成上下兩段,其中下面板為三段設計。收起上面板可以提供額外的淨空高度方便裝載卸彈藥,缺點是結構相對複雜。
油箱布置 籌載設計 在裝備B61和B83系列之前,B-52主要裝備Mk28、Mk39、Mk43、Mk53、B57等多種核炸彈。由於彈艙小於
B-36 ,特別是高度不夠,威力巨大的Mk17核彈直徑過於粗大,無法由B-52攜帶。Mk28是B-52的主戰裝備,在彈艙內特製的雙層掛架上可以密集攜帶4枚,分兩層各並列放置2枚Mk28。Mk39基本上是“紅翼鶇”核試爆中B-52投擲的Mk15核彈的減速傘型,為適應B-52彈艙尾翼可以摺疊。Mk53(B53)是專門供B-52彈艙內掛而設計的,可以在彈艙內攜帶2枚。Mk53屬於戰略核炸彈,當量達到1,000萬噸,分為所謂“髒彈”(兩級熱核武器,即
三相彈 )和“乾淨彈”兩個系列。
B-52外掛大量普通炸彈 為增強突防能力,B-52裝備了美國第一種戰略空地飛彈AGM-28“大獵犬”(Hound Dog)巡航飛彈。配備400萬噸級的W28核戰鬥部的“大獵犬”尺寸巨大,只能掛在內側機翼下的PY-1發射架上。最大速度為M2.1,高空最大射程700海里,低空下降到200海里。AGM-28A採用慣性制導,CEP只有900-1800m。AGM-28B採用慣性加被動雷達制導,CEP提高到300-500m用來攻擊蘇聯預警指揮雷達,從而在嚴密的防空體系上打開缺口。PY-1發射架前部整流罩內裝有KS-120或KS-140天文導航系統,配合機上的其他電子設備嚮導彈提供慣性導航信息。
B-52翼下掛載的兩枚 AGM-28 巡航飛彈
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以現役的B-52H型為標準) 乘員 5人
長度 48.5米
翼展 56.4米
高度 12.4米
機翼面積 370平方米
空重 83,2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20,000千克
發動機 8×普惠TF33-P-3/103型渦扇發動機
推力 8×17,000磅(76千牛)
載油量 181,610L
參考性能 最大飛行速度 1,000千米/小時(0.81馬赫)
實用升限 15,000米
航程 16,232千米
作戰半徑 7,210千米
爬升率 31.85米/秒
翼載荷 595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28
武器系統 飛彈 彈艙和翼下可掛20枚AGM-69A空地飛彈
炸彈 最多攜帶70,000磅(31,500千克),可攜帶常規炸彈或核彈
機炮 1門20毫米M-61“火神”六管機炮
系列型號
B-52B型 B-52B是第一種批生產型,由B-52A改進而成。1955年6月開始裝備部隊,乘員8名,共生產50架。改裝J57-P-19W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190500千克,能執行核轟炸和常規轟炸任務,也能進行照相偵察。在彈艙內可掛照相機和電子偵察短艙。其載彈量與A型相同,裝備有MA-6A轟炸/導航系統。尾部炮塔系統包括A-3A火力控制系統和2門20mm機炮;或MD-5火力控制系統和4挺12.7mm機槍。並裝備有AN/ALR-18和AN/APR-25等ECM接收機、AN/ALT-16ECM發射機以及AN/ALE-25箔條布灑器等電子干擾設備。
B-52B型飛越洛基山脈
B-52C型 B-52C是B-52B的改進型,結構相同,但改裝J57-P-29發動機。1956年3月試飛,6月裝備部隊,共生產35架。副油箱的容量加大,每個可裝5675升燃油,飛機總重增至204000千克。乘員改為6人。載彈量與A型相同,轟炸導航系統為AN/ASQ-48。尾部炮塔系統包括MD-5火力控制系統和4挺12.7mm機槍。
B-52C型
B-52D型 B-52D是C的改進型。共生產170架,1956年12月開始裝備部隊。彈艙內可掛偵察短艙。航程和重量增加,乘員6人。為了繼續服役,1977年作了結構延壽,並裝了新型電子設備。大批B-52D型的服役使美空軍有了可靠的、全面的對蘇戰略核轟炸能力。起初其攻擊武器與A型相同,1959年和1960年在D型飛機上先後進行了改裝AGM-28“大獵犬”飛彈和ADM-20“鵪鶉”誘惑飛彈的研製工作。1968年,在D型上又進行了改裝高密度掛彈架(HDM)的研製工作。改裝後常規炸彈的最大載彈量達27210kg。其攻擊航空電子系統中,除D型的轟炸導航系統外還增加了飛彈控制設備。
B-52D型
B-52E型 B-52E改進了投彈、導航和電子設備。加裝AN/ASB-4型轟炸雷達和導航系統。共生產100架。主要是改進了攻擊航空電子系統,1957年10月3日首次試飛,總共生產了100架。載彈量和武器配置方案與A型相同。尾部炮塔系統與D型相同。攻擊航空電子系統為AN/ASQ-38(V),其中包括AN/ASB-4雷達、AN/APN-89A都卜勒雷達、MD-1和AJA-1等設備。
B-52E型
B-52F型 B-52F改裝推力更大的J57-P-43W發動機。1958年6月裝備部隊,共生產88架。其攻擊和防禦武器系統部分與E型相同。部分飛機也改裝了高密度掛彈架。在越南戰爭期間,為了適應打常規戰爭的需要,提高B-52掛載常規炸彈的能力,把部分D型飛機炸彈艙內的箱形炸彈架改裝成高密度炸彈架,後來部分F型和G型飛機也作了相應的改裝。高密度炸彈架有3A-1、3A-2、3B-1、3BB-1、3BC-1、3BC-2和4A-1等型別,以適應懸掛各種武器。改裝後的D型飛機,彈艙內可掛3個高密度炸彈架,每個炸彈架可掛18顆340kg的M117炸彈或28顆227kg的MK82炸彈;每個機翼下可掛12顆340kg的M117炸彈。最多可掛108顆通用炸彈,最大載彈量可達27.2噸。後來B-52F也進行了類似的改裝,費用為3040萬美元。
B-52F型
B-52G型 B-52G是以F型為基礎的重大改進型號。該型號減輕了機身重量,增大航程,可攜帶空地飛彈。最大起飛重量217700千克。1959年2月裝備部隊,共生產193架。結構減重4500千克,機翼和垂尾基本上是新設計的。垂尾高度降低了2.31米,弦長略有增加,這是辨認G和H型較好的特徵。機翼採用長達24.4米的整體壁板,因此加大了翼內油箱容積。外掛副油箱容積減小,且固定在機翼下,因為B-52並不需要拋棄副油箱。機身結構簡化,後部射擊員座位改為安排在前部乘員艙內,因此取消了後部增壓座艙以及相關氧氣、通信設備。尾炮因此改為遙控控制。機翼下內側發動機短艙與機身間加裝掛架,可載兩枚AGM-28B“獵犬”空地飛彈,或ADM-20B“鵪鶉”誘惑飛彈。
B-52G型 B-52G型機尾
1971年G型進行了第一次改進,能攜帶20枚短距攻擊飛彈(SRAM)。加裝了用於低空突防的光電探測系統(EVS)。光電探測系統裝在機頭兩側下部的可旋轉炮塔內,右側是AAQ-6前視紅外掃描器,左側裝AVQ-22微光電視。1978年,有98架B-52G進行了第二次改進,使其每側內翼掛架可各帶6枚AGM-82B空中發射巡航飛彈(ALCM),同時保留在內部彈艙攜帶SRAM飛彈及其他武器的能力。全面更新了進攻電子系統,把50年代的模擬設備更新為全數字的。電子組件有完善的抗輻射保護。這種B-52G有翼根整流罩,是和別的B-52G的主要區別。1989年底完成改進。
起飛中的B-52G 另外40架沒有進行上述改進的B-52G加裝了綜合常規外掛管理系統(ICSMS),藉助可插入預編程磁帶,可將各種武器的參數輸入武器計算機內,從而可使用更多種類的武器。這40架B-52G中,有30架進而加裝了AGM-84“魚叉”反艦飛彈,一次可外掛8枚。到1991年總共還有138架B-52G在服役,從1992年開始逐步退役。
B-52H型 B-52H是G型的改進型,是B-52最新、最後一個型號。飛機總重221360千克,1960年7月試飛,1961年3月裝備部隊。共生產102架。改裝了推力75.71千牛(7720千克)的TF33-P-3渦扇發動機,因此航程增加10~15%。尾部炮塔的4挺機槍改為一門ASG.21型火控系統控制的M61 6管20mm加特林炮。改用新型的電子對抗系統。在最近幾年,該炮已經被新的電子自衛對抗裝置取代。內、外發動機短艙間的掛架上,可帶金屬箔條和紅外誘餌發射器。1971年H型第一次改進,內容與B-52G同期改裝一樣。
B-52H型 1978年95架B-52H又和98架B-52G一起進行了相同的改進。改進後的B-52H沒有翼根整流罩。1982年這95架B-52H在彈艙內改裝了攜帶通用戰略武器的旋轉發射架,每個發射架能攜帶8枚AGM-86B飛彈,此外還能攜帶SRAM飛彈、先進巡航飛彈及核炸彈。1989年首架改裝完畢的B-52H服役。1993年6月,47架B-52H開始新的改進,包括改進以MIL-STD-1760數據匯流排為核心的先進武器控制系統,加裝GPS全球定位系統。改進後的H型可攜16枚“魚叉”反艦飛彈、或6枚AGM-142A空地飛彈,或12個聯合直接攻擊武器(JDAM),使其常規作戰能力大大提高。美國空軍保留95架B-52H,一直服役到2000年後。
B-52H型機腹 2018年9月,美國空軍宣布將對B-52H戰略轟炸機進行升級和改造,計畫讓這種飛機繼續服役到2050年,B-52將掛載高超聲速武器,承擔防區外打擊的重要任務,成為美軍“第一代高超聲速打擊武器作戰平台”。
服役事件 越南戰爭
B-52初次登場是1965年的“弧光燈”(Arc Light)行動,第7和第320聯隊派出B-52F轟炸懷疑為越共控制的南越地區。B-52F被部署在
關島 安德森空軍基地,由駐
沖繩 嘉手納空軍基地的KC-135A提供支援。6月18日,27架B-52F執行了首次空襲,轟炸了
西貢 以北40英里位於濱吉(Ben Cat)的越共目標。整個行動剛開始就蒙上了失敗陰影,兩架B-52F在奔襲途中發生空中相撞的慘劇,造成8名機組成員死亡。由於情報準確性存在疑問,這輪空襲沒有收到顯著成效。壯觀的轟炸也缺乏精確性,只有一半炸彈落在目標區。
B-52F 投下的 M117 炸彈
B-52F加入越戰後不到半年,空軍決定讓具備更強常規作戰能力的B-52D“大肚”改裝型前往東南亞服役。B-52F此時已經在
南越 執行了超過1,500架次的“弧光燈”行動。1966年3、4月,第28和第484聯隊的B-52D被部署到關島,替換表現差強人意的B-52F。其後幾年,總計又有11個B-52D聯隊被派往東南亞進行輪換,其中一些甚至曾前後三次參戰。包括第7、22、70、91轟炸機聯隊,第92、96戰略空軍聯隊,第99、306、454、461、509轟炸機聯隊。
烏塔堡空軍基地的 B-52 機群 1969年3月開始,美軍開始使用B-52加強對
高棉 的轟炸。這是
尼克森 政府上台後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之一,最初被嚴格保密,SAC和國防部都對外宣稱目標在南越境內。為保證行動秘密實施,B-52在地面部隊的MSQ-77雷達引導下,根據後者指示的投彈點和時間進行夜間轟炸。這樣就算機組成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轟炸哪個國家。B-52還用來轟炸越南北方,儘管最初只用來打擊17度線附近地帶。這一階段,B-52一般避免侵入北越空域。其中至少一架成了薩姆飛彈的犧牲品,這成了北越的宣傳材料並使國防部極其難堪。
B-52 地毯式轟炸的效果航拍圖 1972年3月30日,北越正規軍在火炮和坦克的掩護下開始大規模進攻南越。4月2日,開始執行空襲北越的行動,代號“自由列車”。行動一開始直接支援南越軍隊,後來轉而打擊北越後勤線。15架B-52D首先轟炸
義安 (NgheAn)首府榮市(Vinh)的鐵路線和油庫設施。三天后轟炸沛昌(BaiThuong)機場。4月15-16日周末,在
電子戰飛機 支援下,有效地壓制了薩姆飛彈,成功打擊了河內和海防周邊目標。4月中旬,北越全境在三年多里第一次被清除出目標清單,5月10日,空襲更名為“後衛”行動(Linebacker)。除了在越南北方猛烈轟炸,1972年上半年B-52在越南南方每月出動數目直線上升,3月出動689架次、4月出動1,608架次、5月和6月分別達到2,223架次和2,207架次。
墜毀在河內的 B-52G 殘骸 河內甲二鐵路編組站轟炸效果評判圖 北越在12月4日的最後會談上斷然拒絕先前已達成的條款,談判宣告破裂。尼克森告訴基辛格:“如果我們重新進行轟炸必須有所不同,這意味著我們將不得不用B-52轟炸河內和海防。”12月15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命令太平洋司令部準備盡全力實施轟炸,行動代號“後衛”II。戰區內所有B-52在12小時內全部被徵調,沒有給例行轟炸任務留一架。第二天基辛格在華盛頓宣布談判無果而終,參聯會主席於次日下令實施攻擊。
“後衛”II行動期間,B-52在11個晚上出動了729架次(計畫出動740架次,其中有11架次中途終止了飛行,未能抵達目標),共突擊了34個目標,投彈量達15,287噸,1,600處軍事設施被破壞或摧毀,使北越損失了3百萬加侖石油和80%的發電能力。在1,240枚(一說1,242枚)薩姆飛彈的攔截下,付出了被
薩姆飛彈 擊毀15架(9架B-52D、6架B-52G)、擊傷3架的代價,損失率不到2%。共有92名B-52機組人員被擊落,其中59人生還,其餘陣亡或失蹤。對此主要應當歸功於電子對抗,儘管還遠不可靠。密切的戰術協同也是確保基本達成任務目標的要素,KC-135提供了妥善了空中加油保障,F-111等戰術飛機則參與壓製機場,減少北越戰鬥機升空攔截的機會。
B-52 3 機編隊 北越 重回談判桌後,“後衛”II行動隨即在12月29日結束。北越終於從B-52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假如繼續轟炸,薩姆飛彈的威脅勢必將幾近消失。1973年1月21日,B-52的轟炸似乎得到了迫使北越誠心談判的效果,1月23日,雙方關於美國從越南撤退達成一致。美國戰俘在3月份得到釋放。“後衛”II行動後,B-52重新執行“弧光燈”任務。1973年8月15日最後一次執行了這項任務,全部B-52在不久之後撤出東南亞。從1966年4月2日第一次轟炸越南北方到1972年12月29日,總共出動了3,300多架次進行轟炸。
裝腳踏車正在為B-52D B彈倉安裝彈藥
海灣戰爭
參加
海灣戰爭 的B-52G隸屬於暫編第14航空隊,下轄來自國內的第2、42、93、397、97和第416轟炸機聯隊的73架B-52G,其中9架接受過發射ALCM的改裝。這些B-52G組成4個暫編聯隊,第4300聯隊的23架部署在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島(DiegoGarcia),第1708聯隊的20架部署在
沙特 的吉達(Jeddah),第801聯隊部署在西班牙
莫隆 (Moron),第806聯隊部署在英國
費爾福德 (Fairford)和美國本土的一些基地。其中第4300聯隊是二戰以來最大的轟炸機聯隊,在42天中共投放了5,000噸炸彈,大約是迪戈加西亞基地庫存的2/3。
第 1708 聯隊的B-52G機群起飛執行轟炸任務 B-52G全程參加了對
伊拉克 的空襲作戰。42天中總共出動了1,624架次,投彈25,700噸,包括72,000枚炸彈,占美國總投彈量的29%和空軍總投彈量的38%。954架次執行的是戰略任務,打擊工業設施、C3I系統、核生化設施、戰術飛彈等戰略目標。527架次實施的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其中僅在科威特戰區就出動了336架次進行戰場準備,包括直接突擊伊拉克3個共和國衛隊師的56架次。79架次用於轟炸機場。其餘用於航空心理戰,在伊拉克部隊陣地上空122m的低空拋撒傳單。
B-52G 58-0253 的副油箱被高炮擊中安全返航 海灣戰爭中,B-52G採用輪番夜間散發傳單和白天投彈轟炸的作戰方式,在心理戰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或6架B-52G從幾公里外以140m的高度飛越沙漠,利用發動機轟鳴和炸彈爆炸衝擊伊軍官兵的脆弱神經。據估計,伊軍逃兵中有20-40%是由於害怕B-52G而決定逃跑的。
B-52總共執行了約1,620次任務,投放炸彈相當於美軍總投彈量的1/3。儘管多架B-52G被擊傷,但沒有一架被擊落。一架B-52G兩台引擎被一枚SA-3近失彈擊毀,另一架則被
高射炮 火擊傷。甚至有一架B-52G被提供防空壓制的友機發射的一枚AGM-88A“哈姆”高速
反輻射飛彈 擊傷。飛彈鎖定了B-52G尾炮火控雷達,造成機尾大面積破損。
B-52G 進行發動機維護 其他事件
為了因應中國人民解放軍針對西太平洋
第 一島鏈與
第二島鏈 的武力擴張,美國空軍的B-52常態性部署於夏威夷與
關島 安德森基地;若中國與美國的亞太盟邦發生戰事,美軍B-52可飛抵日本
琉球 嘉手納基地進行前進部署,以抗衡攻勢上具有地利之便的解放軍。
B-52H最終型號一次可以搭載大量武裝 2013年1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在東海設立
防空識別區 ,覆蓋大部份東海海域。11月26日,五角大廈發言人、美國空軍上校斯蒂夫·沃倫(Steve Warren)指出,兩架B-52遠程戰略轟炸機在
美國東部時間 25日下午7時(
台北時間 26日上午8點)“在
釣魚島 區域進行活動”(conducted operations in the area of the Senkakus),並在之後返回關島基地。美方說明這兩架B-52轟炸機沒有武裝,只是從事一般的飛行演練,但卻特別指出其在事前並未遵循中方的要求遞交飛行計畫與通訊頻率資訊,在過程中也完全未與中方通訊,蓄意挑戰中方要求的意圖非常明顯。
國防部回應美軍轟炸機進入我東海防空識別區 中方回應,中國軍隊進行了全程監視、及時識別,判明了美方飛機類別。中方有能力對相關空域實施有效管控。
2019年5月以來,美國持續對伊朗施壓,切斷伊朗全部石油出口,同時派遣航母戰鬥群及海軍陸戰隊奔赴波斯灣,此前國安顧問博爾頓還表示,將派遣轟炸機特遣隊。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10日報導,美國B-52戰略轟炸機特遣隊抵達卡達,準備應對伊朗“可能的襲擊”。近來,美國空軍持續增援負責中東地區的中央司令部,以便“保衛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