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
海灣戰爭中,
美國使用的
巡航飛彈主要是"戰斧"BGM-109C/D。這種型號的巡航飛彈採用
慣性制導和等高線地形匹配修正積累誤差。當時的發射平台主要是位於費雷敦鑽井平台以南和巴林以北波斯灣海域、紅海海域中的美國海軍巡洋艦和戰列艦、核潛艇等。由於BGM-109超低空飛行,各種擾動因素多,其慣性制導系統積累誤差較大。70年代美國試驗表明在上千千米的飛行中,如果不採用修正手段,其慣性系統圓機率偏差可達200米以上。對於只裝有454千克常規戰鬥部飛彈,這樣大的偏差根本不可能有效摧毀點目標,因為在454千克的戰鬥部爆炸點距目標超過50米,對掩體和內部人員傷害都很小。美軍在當時的型號上採用等高線地形匹配來修正。所謂等高線地形匹配就是採用彈上無線電高度表測量飛行器與地表的高度,然後與彈上測量海拔高度的參數高度表數據形成輸入數據,與彈上地形標準圖對照來判斷地形,以確定飛彈所在位置,然後修正航線,使飛彈回到預定航線上。
海灣戰爭期間,美軍為巡航飛彈規劃了數個飛行通道,這些通道都經過數個有明顯地標的地形匹配點。如科威特的布比延島及其北部的海峽和狹灣、塞奧德到科威特城之間的海岸等等。當時美軍對布比延島的襲擊,消滅伊拉克守軍,很可能就是為巡航飛彈建立通道的計畫之一,使伊拉克失去通道上的觀察攔截點。據稱由於伊拉克境內單調的沙漠地形,能提供匹配的地標達不到飛彈的戰術使用要求10千米寬度,美軍採取增加地形匹配次數的辦法,把巡航飛彈的匹配點之間的距離縮短,使匹配地形無須10千米寬度。雖然常規上認為飛彈不能在海上作地形匹配,但一些參加海灣戰爭的船主稱美軍在海上徵用停泊的貨輪,用泊位構成特殊圖形來引導巡航飛彈。這些匹配手段說明,美軍很可能在海面飛行段上,就開始了地形匹配。有可靠資料表明,美軍設定巡航飛彈匹配點的間隔在30千米左右。
伊拉克對第一批臨空的巡航飛彈是措手不及的。使美軍首批突擊的54枚飛彈中,有51枚命中目標,命中率達98%。對現場的勘察情況表明,圓機率偏差大約為9米左右,與美軍80年代公布的資料吻合。在攻擊的第一天中,美軍共發射巡航飛彈100枚左右,大部分目標被命中。可見地形匹配是相當有效的。隨後幾天,伊拉克防空哨通過觀察,發現了美軍巡航飛彈的幾個通道。在當時的電視新聞中,新聞記者在伊拉克人的指引下,拍攝到了前後間隔數分鐘內,不斷有巡航飛彈低空飛越伊拉克村莊上空的鏡頭。伊拉克防空部隊也迅速移動到這些地點附近建立陣地,擊毀了不少飛彈。 海灣戰爭期間的伊拉克防空
海灣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巡航飛彈的戰爭,可以說是一種新技術和新兵器的奇襲。伊拉克在戰前,對巡航飛彈的防禦問題並沒有足夠的重視,更多的防空觀察哨組織是針對飛機空襲。因此在防空觀察哨配置上,沒有把握巡航飛彈地形匹配地區這個特點,器材也不足。同樣,高射武器的配置也沒有把握這點。在美軍以強大的技術手段摧毀和癱瘓了伊拉克的雷達、通信系統後,伊拉克防空警戒體系完全陷入混亂中。雷達的失效,導致伊拉克中遠程防空探測手段喪失,通信的癱瘓,使伊拉克沒有辦法利用成網成片的防空哨迅速建立大範圍的對空警戒,以彌補雷達失效造成的中遠程對空警戒空白。也導致了伊拉克防空部隊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由於沒有對空中目標的預告,高射炮部隊往往目視看見後,還來不及將射向對準目標方向,目標就已經消失。一些有經驗伊拉克指揮官只好在各個方向上,平均分配火炮,並臨時配備有光學器材的觀察人員。這樣使對空射擊效率很低,但可以縮短開火的反應時間。彌補各方向上火力不足缺陷主要採取幾個炮群相互重疊配置。伊拉克的這些戰術成功擊落一些多國部隊的"狂風"戰鬥轟炸機。
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防低空高炮武器系統主要是57毫米、37毫米、23毫米牽引高射炮和23毫米自行高射炮,飛彈系統主要有法國產"響尾蛇"、俄羅斯產薩姆-9、薩姆-7、薩姆-14,中國產的HN-5等,其中薩姆-7、HN-5和薩姆-14是單兵肩射飛彈,這些都是紅外製導的飛彈系統。在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這些低空防空飛彈系統擊落的巡航飛彈數量少得可憐。戰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低空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對紅外信號吸收非常明顯,巡航飛彈採用的是小型渦扇發動機,混合排氣溫度較低減少了紅外信號特徵,紅外尋的效果很差。法國的"響尾蛇"系統的雷達低仰角工作時,天線會自動上抬,對50米高度上目標的探測距離在16千米左右,雖然可以提前發現目標,但是"響尾蛇"系統的飛彈作戰高度要求為50米以上,紅外導引頭卻對這樣高度的目標探測困難,在末段很少能抓住目標。"響尾蛇"飛彈可以採用雷達指令三點法引導,但精度難以擊毀只有0.1平方米有效反射面積的巡航飛彈,甚至對"響尾蛇"近炸引信的作用距離都有影響。伊拉克的薩姆-7、薩姆-14、HN-5飛彈只有目視搜尋,而巡航飛彈的飛行速度大於這些飛彈的迎頭攻擊要求的最大160米/秒的速度,只能尾隨射擊。肩射飛彈允許發射角度為20°~60°,巡航飛彈航路捷徑上飛完這個角度範圍只需要1.4秒,肩射飛彈需要5秒的準備時間,因此肩射飛彈至少要在目標迎頭距離1100米以上完成全部發射準備才能射擊。海灣戰爭中,由於美軍具有全面的制空權,"響尾蛇"系統的雷達根本沒有機會連續開機搜尋,因為那樣很快就會被美軍電子戰飛機摧毀。而肩射飛彈在缺乏預告的情況下,又是如此複雜的過程,因此對巡航飛彈的攔截基本上一無所獲。
攔截巡航飛彈最成功的是伊拉克高射炮部隊。戰爭初期,偶然配置於地形匹配點,以及重要目標附近執行要地防空的高射炮,在發現了美軍巡航飛彈來襲方向後,事先將火炮和射擊指揮儀對準巡航飛彈可能的航路捷徑方向,並加強該方向上的觀察,一旦發現目標接近,立即進行彈幕射擊。同時伊拉克防空部隊也不斷調整部署,形成攔截線。一些小口徑高射武器沒有射擊指揮儀,則採用中國的ASR1型1米對空測距儀和有線通話進行指揮。還有部分培植在後方地區革命衛隊裝甲部隊的23毫米自行高射炮也臨時執行攔截任務。雖然後期伊拉克的攔截逐漸有所收效,但由於配置不合理,指揮通信混亂,又沒有相互通知安全射界,伊拉克防空部隊經常將炮彈打到了友鄰陣地上,造成了傷亡。 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反巡航飛彈作戰
海灣戰爭後,美伊之間發生過數次武裝衝突。其中較大規模的衝突中,美國發射了上百枚巡航飛彈。在這些打擊行動中,伊拉克較好地發揮了1991年獲得的戰爭經驗。如,在巡航飛彈可能進行地形匹配的地區,部署了多重高射炮陣地。儘量採用高炮指揮儀進行對空諸元給定等,因此擊落的巡航飛彈數量增加。在1993、1994、1996、1998年的衝突中,由於美軍沒有在伊拉克全境進行空中軍事打擊,僅僅是用巡航飛彈襲擊伊拉克境內目標,因此沒有形成對伊拉克空軍的壓制。伊拉克空軍曾數次執行攔截巡航飛彈的任務。 理論上戰鬥機攔截巡航飛彈歷來被一些國家看好,而實際上實施起來收效甚微。伊拉克在實戰中,缺乏能夠提供巡航飛彈飛行高度上的探測手段。地面雷達對其探測距離只有16~20千米,因此巡航飛彈能夠突防的空白地區很大。戰鬥機的雷達首先是視角小,對只有0.1平方米有效反射面積,且處於低空雜波中的巡航飛彈下視探測距離很短。在沒有地面引導指揮下,戰鬥機難以提前發現巡航飛彈。此外,即便發現,距離也太近且高度很低,戰鬥機進行攻擊需要調整位置的時間,因此迎頭攔截的可能性小。伊拉克曾經在巴格達南面部署戰鬥機攔截線,只有寥寥少數戰鬥機發現過目標並進行追擊。這些戰鬥機進行一次攻擊就要花費數分鐘去壓航線和套目標。最理想的是採用航炮攻擊,因為目標信號特徵太小,空空飛彈導引頭經常丟失目標。因此飛機攔截對於大量襲來的巡航飛彈根本無法應付,攔截效率極低。伊拉克的作戰經驗表明,戰鬥機的攔截效果是不理想的。況且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伊拉克並不會有制空權,因此從1998年以後,伊拉克著重於防空通信及自動化指揮網的建設,將有限的資金用於建設通信網,對巡航飛彈的攔截立足於地面防空系統。 面臨新的挑戰
海灣戰爭是一場改變世界戰爭觀念的戰爭,在其結束後近10年中,美國根據戰爭中的經驗,對武器系統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改進。如"戰斧"BLOCK IV型巡航飛彈在原有BGM-109C/D基礎上,加裝了衛星數據鏈,並增加圖象匹配的偏差修正。由於具有衛星數據鏈,可以近一小時左右的全射程飛行時間裡,臨時變更通道航線。在前幾次戰爭中,由於地形匹配都是發射前設定,飛行過程中不可變更,因此飛彈飛行航線十分呆板。伊拉克一個23毫米高射炮陣地就接連射落數枚巡航飛彈。這些飛彈都是沿基本一致的航線飛來,伊拉克部隊甚至不需要過多調整射向。美軍在核實戰果的偵察照片上發現原本由這些巡航飛彈摧毀的目標卻還依舊完好時,才能了解到擔任此次任務的巡航飛彈沒有命中目標,推測可能是遭到了攔截。而目前的BLOCK IV在飛行中變更航線很容易,這導致航線的隨意性增大,因此很容易避開一些伊拉克設定的攔截陷阱。
面對美國的技術革新,伊拉克從1999年以來,向某些國家購買了大批干擾機,大面積布放干擾機能使美軍巡航飛彈一進入伊拉克領空,通信和GPS信號就被遮斷,使其不得不回到1991年的作戰模式。這種戰法較為有效,也是美軍在BLOCK IV上依舊保留等高線地形匹配裝置的重要因素。一旦天氣不好或伊拉克人的干擾系統啟動,就利用慣性導航系統和等高線地形匹配製導,因此在彈上,這些系統是並行互補作用的。美軍一旦回到1991年的巡航飛彈作戰方式,航路相對呆板。而伊拉克卻能在已經獲得的豐富實戰經驗的基礎上,更有效地組織攔截。
無論美伊間的軍事對抗如何發展,圍繞巡航飛彈的戰術技術對抗都是最重要的環節,這對今後各國特種空襲對抗理論的研究有巨大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