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戰技術
- 出處:《電子防禦》
- 時間:1985年3月
- 國家:美國
歷史,國外概況,影響,
歷史
據已查到的資料,"信息戰"這一軍事術語最早出現在1985年3月美國《電子防禦》雜誌(JournalofElectronicDefense)上發表的"電子戰與信息戰"(EWandtheInformationWar)一文:"現在,電子戰是一個更大概念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而不只是一種信號戰鬥。""這個更大範疇也包括阻止敵方攻擊我方決策能力。這場鬥爭可公認為是“信息戰”。
然而,在相當長時間裡,國內外以及不同領域對於信息戰的定義有不同說法。我國開展信息戰理論研究較早。1986年,我國軍事專家沈偉光先生在《信息戰》專著中,就曾指出,廣義的信息戰指(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及社會領域)對壘的軍事集團搶占信息空間和爭奪信息資源的鬥爭,狹義的信息戰指戰爭中交戰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對抗,它是現代戰爭的本質特徵之一。但是,迄今為止,尚未形成統一的信息戰理論。有的專家認為:所謂信息戰,是指對立雙方為爭奪對於信息的獲取權、控制權和使用權而展開的鬥爭。
1996年1月2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頒發的《聯合信息戰政策》、1996年美國陸軍頒發的指揮控制戰條令、1996年6月美國國防部頒發的"軍用關鍵技術",以及1996年8月27日美國陸軍頒發的FM100-6"信息作戰"條令中,均闡述了美國國防部和參聯會確定的下述信息戰定義:"信息戰指為獲取信息優勢而採取的影響敵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同時保護己方信息、以信息為基礎的過程、信息系統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網路的各種行動。"
上述定義很快在美軍內部遭致批評,說它設定了一個"語義學雷區"。因為按照這個定義,在資訊時代,任何實體(包括從大學生、"黑客"到有組織的犯罪者)採取的針對美國的行動,都被認為是戰爭行動,從而要求採取某種報復。
1996年12月9日,美國國防部批准關於"信息對抗行動"的秘密指南(DODDirectiveonlnformationOperations,S-3600.1),該指南對"信息對抗行動"的定義是:"在任何時間,為了影響敵人的信息和信息系統,同時保護自已的信息和信息系統而採取的行動。"該指南新的"信息戰"定義是:"在危機或衝突期間,為達到或促成特定目的,針對一個或一些特定的敵人採取的信息對抗行動。"上述定義,現已基本上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
支撐信息戰的裝備和技術名目繁多,從性質上,可分為進攻性信息戰(IW-O)武器和技術和防禦性信息戰(IW-D)武器和技術。進攻性信息戰武器和技術主要包括:計算機病毒(引導型、檔案型、混合型)、"666"病毒(影響操作員心理、生理甚至使之死亡)、蠕蟲(短時間內大量自我複製)、特洛伊木馬(隱藏病毒的程式碼段)、邏輯炸彈(能引爆、激活病毒的機制)、陷門(能悄悄調動數據或造成當機的設計陷阱)、程式攪糊器(使無法查明軟體的預設故障)、網路分析儀(破譯通行字、接入代碼)、探測軟體(破譯口令和數據分組)、"黑客"行動、"晶片搗鬼"(蓄意修改、更動、設計或使用積體電路晶片的活動)、微米\納米機器人(蒐集情報或破壞敵方的電腦/供電線路)、晶片細菌(吞噬矽片)、電波輻射(影響人腦,引變人的行為)、心理戰手段(如美軍在索馬里投射的特大耶酥全息圖象)、信息欺騙手段、秘密破譯分析、電子干擾機等電子戰進攻裝備、高能/定向能武器(包括破壞敵方信息設備的高能射頻槍、電磁脈衝炸彈等)。
防禦性信息戰的武器或技術可分為傳統的和非傳統的兩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戰手段包括網路和通信系統的物理與技術安全措施和加密措施,以及保持探測器有效性的措施;非傳統的防禦性信息對抗手段包括計算機病毒對抗(防病毒措施〕和傳送保密數據的先進方法等。具體的防禦性信息戰技術與手段包括:網路安全設計(如風險分析)與測評、網路的安全使用與告警、信息環境安全、網路"防火牆"、信息設施防護、安全/開放的信息網路、移動計算機安全技術、防電磁(如禁止和加擾)、防竊聽/竊錄/竊照、病毒免疫卡、大型資料庫的安全技術、病毒檢測與消除、標準報文卡、訪問控制、用戶識別、防火牆、審計跟蹤、數據加密、安全密匙管理、智慧型水(一種基於DNA的晶片塗液,可以記錄個人代碼)、網路安全協定、多級安全、光學加密、輻射探測器(如美聯邦調查局籍此抓住了中央情報局中的一名間諜)、網路安全監控、信息犯罪偵察與懲罰、反情報、反欺騙等。
[相關技術]信息戰技術;信息系統技術;光電子技術
[技術難點]在進攻性信息戰武器發展方面,通過天線電磁波輻射注入病毒的方式和智慧型可控型計算機病毒是今後計算機病毒研究的重點之一;高能射頻槍(一種無線電發射機);電磁脈衝變壓器彈(以光速發射高工率電磁脈衝或信號,可導致計算機元件融化,可能是信息戰的終極武器)是信息戰武器開發的重點。
在防禦性信息戰裝備方面,美軍特彆強調"信息保障"是保持戰備狀態的關鍵要素。美軍在今後5~10年,將重點開發安全可靠的通信技術、網路管理技術、入侵探測/回響設備和多級安全保密措施等。
國外概況
美國信息戰發展
美國於80年代初率先開始研究信息戰,現已形成上述國防部正式信息戰定義和有關概念層次,並開始進入採取重大舉措、全面提高信息戰能力的階段。預計,下世紀中葉美軍可能具備全面打信息戰的能力。
美軍現階段在防禦性信息戰方面已取得的主要進展包括:
⑴為深入調研信息作戰的特徵,弄清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統的易損性,近年來多次進行信息作戰演習,其中包括國防部組建35人的"敵方小組"於1997年進行攻擊國防部計算機系統的演習;研究信息作戰中不同部門的協作方式,以及對於信息襲擊的指示、告警以及協同反應等;1997年國防部進行的全面信息作戰評估。
⑵國防部針對演習評估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採取對策,如國防部在1997年公布的《信息作戰主計畫》中確立了信息作戰的發展遠景、目的和目標,描述了信息戰戰略,明確了聯邦政府各部門的職責,確定了指揮行動的重點;1998年參聯會和空軍先後頒布了正式的信息作戰條令,開始把信息作戰正式納入作戰體系;為集中指揮權以實施信息作戰戰役及對信息作戰襲擊作出回響,聯合參謀部正在評估美軍在聯合作戰組織和程式方面應有的變化。
⑶美國防部在1998年組建第一支計算機防禦作戰部隊,即計算機網路防禦聯合特遣部隊,以便向世界各處的國防部區域作戰司令官直接提供任務支持;啟動新組建的信息作戰技術中心,以考察信息作戰威脅和加強整個情報界在信息作戰方面的協作。
⑷"信息保證(IA)"是信息作戰的組成部分,國防部各部門在此方面已採取以下措施:①加強對操作人員和系統管理員的訓練;②安裝防火牆和防護裝置、網路入侵探測系統以及加密硬體與軟體;③啟用每天24小時執勤的計算機應急反應小組;④確定支持國防部的關鍵節點;⑤評估系統與網路易毀性。此外,1998年1月,國防部常務副部長針對目前國防部各部門在"信息保證"中各自為政的現狀,指示負責C3I的助理國防部長制訂並實施全國防部的"國防信息保證計畫"。該計畫將授權國防部及其所屬單位的信息主官監督國防部的IA活動與資源。國防部力圖通過該計畫建立並維護一個能持續保護國防部信息安全和提高美軍全球作戰效能的國防信息基礎設施。
美國從90代開始就系統地、有目標地研究信息戰技術和武器,並進行了多次信息戰演示。美國在相繼出台的《聯合作戰科學技術計畫》、《基礎研究計畫》、《國防技術領域計畫》中,均提出開發信息戰技術及能力的構想與計畫。從目前資料分析,2000年前後,美國在以下進攻性信息戰武器方面將有實質性的進展。?
⑴病毒武器(軟體武器)。計算機病毒已成為信息戰的主要進攻性信息戰武器之一。美國現開展的計算機病毒戰的研究目標,是通過無線電方式、網路方式等把病毒植入到敵方的計算機主機或各類感測器、網橋中,伺機破壞敵方的武器系統、指揮控制系統、通信系統等。美國一家公司已研製出一種病毒,它可使敵方的顯示器螢幕出現難以察覺的閃爍,造成雷達螢幕操作員和其它使用人員疲倦和意外的頭痛。?
⑵晶片武器。"晶片陷阱"是為達到預定目的設計者修改、更動、設計或使用積體電路的行為,是一種主要的信息戰進攻手段。據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已開始研究晶片武器並在出售給盟國和敵對國家的武器系統中安裝經過改裝的晶片,以起到"定時炸彈"的作用。據稱,美國已經進行CPU上的"陷阱"設計,該技術通過Internet網路發布指令可使CPU停止工作。?
⑶網路嗅探武器。據資料介紹,美國已有多種軟體驅動嗅探器和硬體磁感應嗅探器等。利用這種手段能使網路"服務否認"、"信息篡改"、信息"中途竊取"等。
⑷信息戰"黑客"組織。美國國防部已把掌握高技巧的"黑客"和具有廣博計算機知識的人組織起來,成立所謂信息戰"紅色小組"。平時這類組織可在演習中扮作假想敵,通過攻擊自身的信息系統發現結構隱患和操作弱點,以便及時糾正;戰時可入侵他國信息系統和網路,竊取、利用或破壞信息和數據,散布假訊息,占用信道和服務時間,甚至破壞系統。
據稱,美軍已策劃未來5~10年重點發展的防禦性和進攻性信息戰技術,試圖通過這些計畫開發出可供21世紀作戰使用的信息戰裝備。美軍防禦性和進攻性信息戰技術的發展趨勢如下。
⑴大力開發計算機病毒武器。計算機已成為現代信息系統和武器裝備的核心,計算機病毒武器可通過某種手段或途徑把病毒"投擲"至敵方的計算機上,使其無法正常工作,已引起世界各國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國外專家預言,計算機病毒武器可能成為21世紀戰爭勝負的重要砝碼,是繼核武器,航空母艦等之後的又一重要威懾力量。
通過天線電磁波輻射注入病毒的方式是今後研究的重點。美國正在研究能在遠距離注入計算機病毒的病毒炮,計畫用10年時間發展成計算機病毒武器;還在一項叫做"小企業創新研究"計畫,旨在研製更為有效的計算機病毒,要求不僅能通過有線,而且能通過無線把它注入敵方的計算機系統。
開發智慧型可控型計算機病毒是今後研究的另一個重點。計算機病毒作為新一代的信息戰武器,目前尚存在著"不分陣營","不分敵我"地感染任何系統和各類檔案的問題,並主要靠傳統的磁碟或網路注入。所以,各國在發展病毒武器時,開始廣泛注重其智慧型可控性研究,並正在改變病毒注入方式,如利用衛星進行輻射式注入。
⑵注重"攻心武器"發展。信息戰的目標之一是影響決策者的決心,在軍事方面主要是影響戰略結構中能決策資源和能力的那些人的"心"。因此,"攻心"武器也是未來攻擊性信息戰武器。"攻心"武器包括能擾亂人體神經系統和影響人體機能的電磁脈衝。美軍加州亨運頓比奇基地研究所和法國次聲研究所都在研究攻心武器。攻心武器將向專攻人腦的次聲波武器方向發展。?
⑶強化防禦性信息戰能力。為打贏信息戰,美空軍將在12年建成戰鬥信息傳輸系統(包括完善基地基礎設施、改進電話接線台,改進和更新通信管理系統基地網路控制中心,實施基地信息保護計畫);美空軍還將花費2.6~2.8億美元,對1500個計算機軟體中的1000個加以改進,對500個淘汰。美國防信息系統局按照"信息安全技術服務"計畫,打算在近12年內,搞一項五層次防禦計畫(確認軟體完整性、探測並根除惡意代碼、易損性評估、實時審查監視、保護探測反應),以使"黑客"和其它非授權用戶無法闖入信息基礎設施,並在發生攻擊但未釀成重大破壞時,探測出入侵併作出反應。
俄羅斯信息戰發展概況
俄羅斯面對信息戰的挑戰,採取了現實而有效的做法,以便在21世紀信息之爭中獲取主動。首先,俄積極開展信息戰理論與概念研究。迄今為止,雖然還沒有俄羅斯官方認可的信息戰定義,但是俄羅斯軍事科學界已十分深入地研究了信息戰,俄羅斯總參謀學院已給出被認為是俄最有權威的非官方信息戰定義。即,從技術/心理方面認為:信息戰是敵對雙方為奪取和擁有信息優勢而採取的解決衝突的一種手段;從戰役和戰略方面認為:信息戰是為實現戰鬥行動目標,各種情報與預警、指揮與控制、通信、欺騙及電子戰部隊與資源在精心計畫下協同一致的行動。
對於信息戰,俄羅斯有一種明朗的觀點:從軍事觀點來看,對俄羅斯及其武裝部隊實施信息戰,不管是否有傷亡,均被視為是一種軍事衝突。鑒於敵方使用戰略信息戰可能對經濟系統,或國家指揮控制系統,或武裝部隊的戰鬥潛力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俄羅斯保留採用核武器首先打擊敵信息戰爭手段和兵力、然後打擊進犯之敵國家的權利。
第二,俄注重開發廣泛的信息戰手段和措施。葉爾欽總統早在1996年就曾說過:"在使我們核潛力保持在適當水平的同時,應把注意力放在開發廣泛的信息戰手段上……"。俄軍認為,"信息戰的首要打擊目標是指揮控制系統,開發信息戰能力是俄軍的重要發展方向"。所以,俄軍高度重視信息戰新動向,並把防止和對抗信息入侵提高到"保衛俄羅斯國家利益"的高度。目前俄羅斯軍方正在研究病毒戰(或稱之為軟體戰),候選的幾種病毒有:特洛伊木馬病毒;強迫隔離病毒(破壞被植入病毒的電腦程式,);過載病毒(能在整個系統內快速傳播,逐步降低系統運行速度);感測器病毒(透入計算機數據存儲區的一個預定區,並且在關鍵時刻破壞資料庫及其信息)。
俄軍針對蘇聯解體後使用一種病毒有可能攻擊所有武器站和指揮站的隱患,還曾開發一些保護國家信息空間以及探測與破壞病毒的新手段,已發明了一種稱為"隱身病毒"的最先進反病毒技術。此外,俄羅斯為避免信息系統受信息攻擊造成的損失,聯邦政府通信與信息局業已為國家行政機關研製了一種加保護的專用"聯邦信息與電信系統"(SFTTS);為對付國外電子偵察,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密碼學院;為確保信息傳輸領域的絕對安全,決定由俄聯邦安全委員會組建特別分隊。
俄羅斯也在發展電磁高頻脈衝武器。1996年7月4日美參聯會發表的《信息戰》專項報告指出,"俄國的商品資料包括了從手榴彈到迫擊炮的多種電磁脈衝武器。一些廣告中稱,這些武器正被用於從辦公設施到民用機場的多種環境。"
台灣信息戰發展
台灣當局為奪取21世紀信息優勢,近年來除不斷外購和自行研製先進的信息系統外,還十分注重發展信息戰能力。在此方面,台灣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部件供應地之一,具備實施進攻性信息對抗,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攻擊和引入惡意代碼的各種基本能力。預計,利用其信息對抗獲取軍事優勢的能力將會大大增強。據台灣"華訊新聞網"3月31日訊息,台灣"總參謀長"透露,台軍將重新審查國防投資額度和比例,以便增強信息戰能力和擬訂信息戰發展策略。另椐報導,台軍信息戰的策略與規劃是:近期成立信息戰研究機構和制定信息戰教育計畫,規劃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研擬信息戰綱要;中期後進行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立信息戰戰略研究所,研發信息戰相關技術,研擬信息戰部隊組織與指揮機制;遠期預定在2008年建立信息戰部隊組織與指揮機構,並在國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實施以"指揮控制戰"為中心的信息作戰。有訊息說,台軍用於指導未來信息作戰能力的正式條令已在完善之中;最近台灣已建立一個信息戰研究和訓練特別任務組。
影響
信息戰對軍事、經濟的抗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信息戰攻擊裝備和手段的發展,它的巨大影響力和破壞力將逐步顯露出來。近年來,國外特別是美國頻頻發生計算機網路受攻擊的事件。美國國會總審計局的調查表明,國防原部計算機網路遭受外來"襲擊"的後果極為嚴重,每年由於外來襲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幾千萬至幾億美元。1995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公布的《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白皮書》指出,1995年中僅國際網際網路上的計算機犯罪就使美國損失50億美元以上。
計算機網路屢遭攻擊且愈演愈烈,已經引起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和擔憂。美國安全顧問馬克西姆·科維爾曾在倫敦信息戰略會議上提醒英國、荷蘭和瑞士的國防部,"我們面臨的這場新的危險性挑戰是對財政、交通和通信系統及網路的有組織襲擊。"蘭德公司的顧問說,計算機系統及網路易受攻擊及可能受到全局性破壞的現狀也引起俄羅斯、西歐乃至一些中小國家的高度警惕和擔憂。1995年1月到6月,美國蘭德公司進行了一次戰略信息戰模擬演習。據稱,蘭德公司模擬演習最重要的方面是使美國高層認識到信息戰的威脅。
軍方和軍事專家預見了信息戰的巨大破壞力。西方軍事家認為,信息戰的重要手段是干擾和破壞信息基礎設施,它在幾秒鐘甚至更短時間內所造成的破壞作用不亞於子彈。俄羅斯聯邦政府通信系統與信息局第一助理常務局長指出,"爆發信息戰的危險正引起關注,按其重要性,信息戰將排在僅次於熱核戰爭之後……。保護國家機密信息已成為許多發展國家頭等重要的國家政策。"
21世紀戰爭將是信息化戰爭,信息優勢作為核心作戰能力將是真正實現作戰空間所有其他聯合作戰能力的關鍵,是奪取全面軍事優勢的根本保障。而信息戰手段作為奪取信息優勢的重要支柱之一,將成為21世紀作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發揮重大軍事戰略作用。
目前,信息戰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被認為是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的重點。不少國家出於軍事和國家安全的需要,都在研究信息戰,考慮制定信息戰計畫。美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多伊奇在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說,"許多國家都在發展用來發動信息攻擊的概念、戰略和手段","大規模攻擊美國計算機網路能使依賴計算機的美國能源、運輸、通信、銀行、商業和軍事陷入癱瘓狀態","它(指計算機威脅)非常接近於是最嚴重的。"美國軍方高級官員估計,"至少有30個國家正積極推行信息戰計畫","現已有120個國家具有襲擊計算機網路的能力","我們沒有作好對付"電子珍珠港事件"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