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戰略

國防戰略

國防戰略是對國防建設和運用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國防目標的總體構想,取決於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最終體現國家利益。國防戰略的優劣直接關係國防建設的發展,乃至戰爭勝負、國家存亡、民族興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防戰略
  • 簡介:實現國防目標的總體構想
  • 取決於: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
  • 最終體現:國家利益
內容,依據,歷史,

內容

我國的國防戰略
中國成立後,1956年彭德懷代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所作的《關於保衛祖國和戰略方針和國防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1977年葉劍英代表中央軍委所作的《抓綱治軍、準備打仗》的報告中,重申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根據形勢的發展,鄧小平指出:“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許多事情都不好辦。”1980年在軍委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鄧小平再次提出:“我們未來的反侵略戰爭,究竟採取什麼方針?我贊成就用‘積極防禦’四個字。”關於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內涵,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作過精闢的闡述,是“攻勢防禦”、“決戰防禦”、“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鄧小平根據新的現實環境下軍事鬥爭的實際需要,發展了“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精神。他在1978年的一次談話中指出:“我們的戰略始終是防禦,二十年後也是戰略防禦,……就是將來現代化了,也還是戰略防禦。”在1980年的軍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他更加明確地指出:“積極防禦本身就不只是一個防禦,防禦中有進攻。”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揭示了積極防禦的本質。 在中國革命戰爭和建國後鞏固國防的長期鬥爭實踐中,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始終貫穿著自衛戰爭、後發制人;對待強敵,持久作戰;依靠人民戰爭,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立足於複雜困難情況下作戰等重要思想。在新形勢下,我國的社會制度和基本政策以及軍事鬥爭的現實需要決定我們仍然堅持積極防禦的國防戰略。 根據和平時期的特點,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積極防禦戰略,實行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的辯證統一,著重準備對付可能發生的局部戰爭和突發事件,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處理軍事戰略問題.是新時期我國國防戰略的基本目標和基本任務。 中國國防戰略的基本出發點,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對於新中國來說,國家的根本利益就在於國家的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就在於實現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目標。新中國的國家大戰略就是國家的這一根本利益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集中體現。50年來,新中國的國防戰略以國家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堅持從國家大戰略的高度來運籌軍事鬥爭準備和軍事行動。因此,新中國的軍事鬥爭準備和軍事行動,始終立足於維護我國周邊和平與世界和平,贏得和懾止針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從這一立足點出發,新中國的國防戰略堅持了以下重要原則:(1)服務於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對外基本政策。(2)著眼於創造相對持久的國際和平環境。(3)推動國際戰略格局向有利於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
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和判斷,是確立中國國防戰略的一個基本依據。依據對戰爭與和平形勢的發展所作出的認識和判斷,我國曾幾次進行戰略調整。新中國成立伊始,根據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全國將迎來經濟、文化建設的高潮的形勢,開始大規模裁減軍隊,並提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諸軍兵種兼有的現代化軍隊的奮鬥目標。由於韓戰的爆發,我軍建設由戰時向平時的轉變受到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我軍從調整體制編制、改革軍事制度、改善武器裝備、加強正規化訓練等方面入手,全面展開了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進入60年代後,鑒於國際形勢和周邊局勢趨於緊張,國家面臨來自多方面的侵略威脅、戰爭挑釁和軍事壓力,我國對戰爭危險做出了嚴峻估計,全面加強戰備工作。隨之,軍隊建設也逐步轉到立足於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全國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軍隊工作的重心也轉移到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全面建設上來,提出了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1985年,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際戰略性轉變的重大決策,決定軍隊建設從臨戰準備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來,即充分利用較長時間內大仗打不起來的和平環境,在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抓緊時間,有計畫、有步驟地加強以現代化為中心的軍隊建設,提高軍隊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為贏得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好長期準備。這是我軍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戰略調整,對我軍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略調整,是一種關乎全局的指導方針的調整。新中國國防戰略50年走過的歷程表明,適時地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調整,對於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根本的推動作用;而違背客觀實際情況的戰略調整,則會對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問題,是對戰爭危險的判斷問題。科學認識戰爭與和平問題,恰當判斷戰爭危險,是實施正確戰略調整的必要前提條件。在未來的國防建設中,我們仍然應該把握這一關鍵,以贏得克敵制勝的戰略制高點。

依據

人民戰爭思想的戰略指導與有效制敵的“殺手鐧”
人民戰爭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實質和核心。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人民戰爭思想是我黨、我軍賴以戰勝國內外敵人的強大思想武器,它不僅規定了我們黨和軍隊的基本軍事路線,而且規定了我們黨和軍隊的基本戰略戰術原則。中國的國防戰略始終是以人民戰爭思想為依據的。1958年,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如果竟敢發動對我國的侵略戰爭,那時我們就將實現全民皆兵,民兵就將配合人民解放軍,並且隨時補充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侵略者”。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強調,“繼承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發展我國軍事科學”。他還說:“我們現在還是堅持人民戰爭。我們不會去侵略人家。敵人要打進來,中國的‘三結合’就會叫敵人處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江澤民也強調指出:“要保衛我們的國家安全,我們應始終堅持人民戰爭這個克敵制勝的法寶。”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的這些闡述,申明了中國國防戰略所奉行的總體性原則:用人民戰爭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用人民戰爭震懾企圖對我發動戰爭的侵略者。
50年來,人民戰爭思想不僅在贏得反侵略戰爭中發揮了根本指導作用,而且在國防建設中也發揮了根本的指導作用。在人民戰爭思想指導下,新中國大力建設能夠有效開展人民戰爭的武裝力量體制,不斷加強民兵和預備役建設。經過50年努力,新中國已經建成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強大的民兵和預備役力量。這是新中國贏得和遏制戰爭的強大因素,也是新中國的真正優勢之所在。面對有著人民戰爭深厚基礎和隨時準備實行人民戰爭的人民共和國,任何敵人都不能不有所顧忌。這就是說,人民戰爭不僅是我們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強有力的手段,也是我們遏制侵略戰爭的強有力手段。
新中國的軍事戰略指導從來都把爭取勝利的立足點,放在依靠廣大人民民眾的支持,依靠全體官兵的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勇敢精神,依靠現有裝備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上面,從來都不相信一兩件新式武器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是,我們也深知武器裝備的優勢是贏得戰爭和遏制戰爭的重要因素。在核時代掌握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核武器對於保障國家主權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是對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帝國主義國家形成威懾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軍事力量不對稱形勢下尋求和確立力量“對稱點”的必要條件。
新中國成立15年後,中國人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於1964年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核子彈,爾後又很快研製成功了中遠程飛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踐證明,掌握了核飛彈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新中國懾止戰爭的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在總結這個經驗時指出:“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核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中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全面趕超已開發國家還有待時日,但是,為了國家主權和安全,我們必須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裝備,有一批能有效制敵的“殺手鐧”。否則,像中國這樣一個奉行獨立自主政策的社會主義大國,就很難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安全。
堅持自衛立場後發制人把握軍事鬥爭的主動權
社會主義的中國永遠不會欺負別人,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向全球伸手。但同時,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損害我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懼怕任何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軍事戰略指導上,堅持自衛立場,實行後發制人。根據這一原則,我們的作戰是自衛性質的,是在敵人向我打“第一槍”後的還擊作戰。當然,戰略上的防禦決不意味著我們在戰役戰鬥上也是防禦的。我們的自衛還擊作戰,是防禦與進攻相統一,威懾與制勝相統一。這一原則的意義,不僅在於軍事方面要掌握軍事行動的主動權,而且更在政治方面保證了我們始終處於主動地位,贏得廣泛的同情和支持。

歷史

歷史已經證明,新中國是認真貫徹堅持自衛立場、實行後發制人這一原則的。例如,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爭,就是中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場戰爭。新中國把這個推翻了殖民主義統治、積極倡導不結盟政策的印巴次大陸國家視為友好國家,致力於發展中印友好關係。但是,印度卻對我領土懷有覬覦之心。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它便出兵占領了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和所謂麥克馬洪線以南大片中國領土,同時占領中印邊界中段和西段大片有爭議地區。1959年印度尼赫魯政府在積極支持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武裝叛亂的同時,公然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並挑起邊界武裝衝突。中國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印度的無理要求,但還是努力維護中印友好關係。印度卻把中國的忍讓視為軟弱可欺,於1962年10月公然下令向中國發動全線進攻。在此形勢下,中國政府不得不決定實施自衛反擊作戰。毛澤東曾說:印度整了我們3年。從1959年開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有4個年頭了,我們才還手。在這4個年頭的時間裡,中國在軍事戰略指導上始終服從國家捍衛主權和安全的政治需要,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克制和忍讓,採取了一系列避免武裝衝突的措施。這樣做,當然不能感化被擴張野心沖昏了頭腦的印度當局,但卻使國際社會看清了我誠心誠意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維護和平的立場,和印度肆意擴大事態、破壞邊境安寧的真面貌,從而使我在政治上、道義上占據了完全的主動,爭得了國際輿論的支持。
今天,擁有強大國防的中國已不再是昔日任人欺凌和宰割的中國,帝國主義者可以在中國土地上橫行無忌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再復返。21世紀的曙光正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人類即將步入一個新的世紀。可以預言,在新世紀裡,人類將為自己創造更加輝煌和美好的未來。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還會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繼續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會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包括戰爭在內的種種災難,軍事力量依然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因素,正確的國防戰略依然是國家不可或缺的治國之道。中國作為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的敵視,會受到它們政治與軍事兼施的遏制與威脅。因此,中國在為實現強國理想而繼續奮鬥的道路上,還必須對侵略戰爭保持高度的警惕,還必須鞏固我們的國防,做好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充分準備。(轉自海南醫學院武裝部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